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介子推清明节的故事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民间故事:寒食节的传说!介子推为勉励晋文公廉洁执政,宁愿被烧和介之推与寒食节的故事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一、民间故事:寒食节的传说!介子推为勉励晋文公廉洁执政,宁愿被烧
"寒食节"也叫做“清明节”是我国最古老的节日之一,这一天主要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寒食”即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习俗呢?相传这和晋文公祭拜介子推有关。
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国君晋献公有五个儿子,他们分别是申生、重耳、夷吾、奚齐、卓子。按规矩,在晋献公驾崩以后,大儿子中生应该继承王位。但是晋献公的妃子俪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继承王位,就设毒计谋害了申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就逃往别国去了。
重耳在逃亡期间受尽了苦难,原来和他一道出来的大臣,大多都自寻他路去了,只有少数几个一直追随着他。这其中有个叫介子推的人,一直忠心耿耿,一路保护看他。有一年,由于几天找不到吃食,重耳在逃亡的路上饿昏了过去,介子推不说二话,就在自己腿上割下来一块肉,煮成汤给重耳吃了。重耳知道后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后来,重耳在秦国国君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打败了当时的国君,自立君主,就是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重耳当上国君之后,就对和他一起逃亡的几个臣子大加封赏,唯独把介子推忘记了。介子推伤心极了,就带着年迈的老母到家乡的锦山隐居去了。后来有人对此事打抱不平,晋文公听说了此事才猛然想起旧事,不禁十分惭愧,立即派人去找介子推。
不久,差人向晋文公禀报、介子推带着老母隐居山林了,但是在山上搜寻了几日都没有结果。正当晋文公发愁的时候,有人向他献策说。不如放火将山烧了,从三面点火,留下一面,到时介子推自然会出来的。
晋文公于是下令烧山,谁知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也不见介子推出来。待到大火灭了,晋文公上山一看,介子推和他的母亲紧紧抱着一颗大树,已经烧死了。再仔细一看,介子推的脊梁堵着一个大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似的。派人上前一看,才知是一封勉励晋文公廉洁执政的血书。
晋文公非常内疚,他跪在大树下哭了一阵,然后下令将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埋在大树之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绵山改为“介山”,又在山上修建了祠堂,并且将放火烧山的这一日定为寒食节,即在这一天,全国禁止烟火,只吃冷食。
此后,晋文公执政清明,十分晓得知恩图报,将国家治理得非常好,使百姓得以安居乐业。人们知道这和介子推的鞭策有一定关系。所以每逢寒食节,大家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小燕子的模样,放在门边,用以召唤介子推的灵魂,而寒食节也成了全国百姓非常隆重的节日。
(图片及文章素材来源于网络)
一、介之推与寒食节的故事
介之推与寒食节的故事:在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曾经流亡在外,介之推就割股肉煮成肉汤,供重耳充饥,最后重耳成为晋文公,重赏群臣,却忘了介之推。晋文公火烧深山,希望逼出归隐的介之推,介之推坚决不出山,最后死在柳树下。晋文公为纪念介之推,将介之推忌日定为寒食节。
介之推的简介
介之推又名介子推,是春秋时代晋国的忠臣。介之推是一个不慕虚名、不计报酬的忠臣,作为晋国国君晋文公的忠厚臣僚,他留下了很多传说,被民间社会广为传颂。如“割股奉君”、“功不言禄”、“功成身退”。传说文公为哀悼介子推,下令全国介子推被焚的三月五日为火禁日,禁止烟火,仅食寒食,并从此形成了中国古代一个著名的节日“寒食节”。
关于寒食节的古诗
《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食》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寒食夜》
恻恻轻寒翦翦风,小梅飘雪杏花红。
夜深斜搭秋千索,楼阁朦胧烟雨中。
二、介子推的故事寒食节的由来是什么?
介子推的故事寒食节的由来如下:
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
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相关人物简介
介子推(—公元前636年),又名介之推、介推,后人尊为介子,春秋时期晋国人。
当时晋国发生内乱,晋献公宠妃骊姬欲废掉太子申生,改立骊姬之子奚齐为太子,由是引发一系列变乱。太子申生被骊姬陷害致死;公子夷吾和重耳畏惧逃亡,重耳避难奔翟,随行贤士多人,介子推是其中之一。在外逃亡的19年,风餐露宿,饥寒交迫,备尝“险阻艰难”。重耳最终能返回晋国,立为晋君,介子推也尽了犬马之劳。
介子推不愿意接受封赏,被晋文公误烧死在山中,死后葬于介休绵山。晋文公重耳深为愧疚,遂改绵山为介山,并立庙祭祀,历代诗家文人留有大量吟咏缅怀诗篇。
三、寒食节的传说是什么?
传说晋文公流亡期间,介子推曾经割股为他充饥。晋文公归国为君侯,分封群臣,独介子推不愿受赏,携老母隐居于绵山。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为官。
躲避山里,晋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士,于是晋文公下令: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
插柳
柳为寒食节象征之物,原为怀念介子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早在南北朝《荆楚岁时记》就有“江淮间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门”的记载,安徽、苏州等地还盛行戴芥花,佩麦叶来代替柳枝。
据各地史籍记载:“插柳于坟”、“折柳枝标于户”、“插于檐插柳寝灶间”、“亦戴之头或系衣带”、“瓶贮献于佛神”、“门皆插柳”,故民间有“清明(寒食)不戴柳,红颜成白首”之说。
踏青
也叫踏春,盛兴于唐宋。宋·李之彦《东谷所见》载:“拜扫了事,而后与兄弟、妻子、亲戚、契交放情地游览,尽欢而归”。明代《帝王景物略》记京效踏青场景为:“岁(寒食)清明日,都人踏青,舆者,骑者,步者,游人以万计。”可谓盛极。
关于介子推清明节的故事的问题,通过《介子推的故事寒食节的由来是什么?》、《寒食节的传说是什么?》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介子推清明节的故事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