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文章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158文章网 > 范文示例 > 曹冲称象的“真相”,“以舟量物”非曹冲首创

曹冲称象的“真相”,“以舟量物”非曹冲首创

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曹冲称象的办法好在哪里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曹冲称象的“真相”,“以舟量物”非曹冲首创和曹冲称象的故事是真的吗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 曹冲称象的“真相”,“以舟量物”非曹冲首创
  • 曹冲称象的故事是真的吗
  • 曹冲称象,象从何来,是真的吗?
  • 在《三国志》的记载中,关于“曹冲称象”都存在哪些疑点?
  • 一、曹冲称象的“真相”,“以舟量物”非曹冲首创

      曹冲称象的故事几乎是家喻户晓。东吴的孙权送给曹操一头大象,曹操很想知道这头大象的重量,但身边的文武大臣都想不到称量大象的办法。最后,曹操的儿子曹冲说:“我有个办法。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了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再把大象赶上岸,往大船上装东西,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然后,称一称大船上装的东西。东西有多重,就知道大象有多重了。”曹操叫人照着曹冲说的办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因此,有人说曹冲是“以舟量物”这种称量方法的发明者。

      其实,早在曹冲称象之前大约五百年的时候,就已经有人进行过这种称量方法的实践了。不过,当时称量的不是大象,而是一头大猪。宋朝的文人吴曾在他的《能改斋漫录》一书的卷二中引《符子》的记载说,在战国时期,北方有人给燕昭王送了一头大猪,这头大猪的名字叫“养奚若”。燕昭王让人把这头大猪养了起来。十五年之后,这头大猪长得无比肥大,像个圆圆的土丘一样。燕昭王感到非常惊奇,就让手下人称量一下这头大猪的重量,结果,折断了十杆秤的秤杆,也没有称量出这头大猪的重量。最后,燕昭王命令手下人“浮舟而量之”,才称量出这头大猪的重量是三千钧(每钧是三十斤)。这种方法就是曹冲称象的故事中曹冲使用的称量方法。

      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经过考证说,古代佛经《杂宝藏经》中也有关于“称象”的故事,其方法和曹冲称象的方法是一样的。《杂宝藏经》是北魏时期所译,然而其中的很多内容此前早就已经辗转流传到了中国。陈寅恪先生就怀疑曹冲称象一事是由佛经中的故事附会而成的。不过,这只是怀疑,并不能确定。

      其实,曹冲称象未必就是附会而来的,曹冲出生于一个书籍很多、学习氛围又十分浓厚的家庭,对燕昭王浮舟量猪和佛教故事中浮舟称象的故事可能有所知晓,因此,曹冲可能借鉴了别人的方法而称量出了大象的重量。

      小小年纪的曹冲从小留心学习知识,并注意在生活中把所学到的知识与实际情况紧密联系起来并解决问题的精神,非常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王吴军)

    一、曹冲称象的故事是真的吗

    是真的
    典故】
    有一次,吴国孙权送给曹操一只大象,曹操十分高兴。大象运到许昌那天,曹操带领文武百官和小儿子曹冲,一同去看。
    曹操的人都没有见过大象。这大象又高又大,光说腿就有大殿的柱子那么粗,人走近去比一比,还够不到它的肚子。
    曹操对大家说:“这只大象真是大,可是到底有多重呢?你们哪个有办法称它一称?” 嘿!这么大个家伙,可怎么称呢!大臣们纷纷议论开了。
    一个说:“只有造一杆顶大顶大的秤来称。”
    另一个说:“这可要造多大的一杆秤呀!再说,大象是活的,也没办法称呀!我看只有把它宰了,切成块儿称。”
    他的话刚说完,所有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大家说:“你这个办法呀,真叫笨极啦!为了称称重量,就把大象活活地宰了,不可惜吗?”
    大臣们想了许多办法,一个个都行不通。真叫人为难了。
    这时,从人群里走出一个小孩,对曹操说:“爸爸,我有个法儿,可以称大象。”
    曹操一看,正是他最心爱的儿子曹冲,就笑着说:“你小小年纪,有什么法子?你倒说说,看有没有道理。”
    曹冲把办法说了。曹操一听连连叫好,吩咐左右立刻准备称象,然后对大臣们说:“走!咱们到河边看称象去!”
    众大臣跟随曹操来到河边。河里停着一只大船,曹冲叫人把象牵到船上,等船身稳定了,在船舷上齐水面的地方,刻了一条道道。再叫人把象牵到岸上来,把大大小小的石头,一块一块地往船上装,船身就一点儿一点儿往下沉。等船身沉到刚才刻的那条道道和水面一样齐了,曹冲就叫人停止装石头。
    大臣们睁大了眼睛,起先还摸不清是怎么回事,看到这里不由得连声称赞:“好办法!好办法!”现在谁都明白,只要把船里的石头都称一下,把重量加起来,就知道象有多重了。
    曹操自然更加高兴了。他眯起眼睛看着儿子,又得意洋洋地望望大臣们,好像心里在说:“你们还不如我的这个小儿子聪明呢!”
    古文
    【原文】
    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太祖悦,即施行焉。
    【译文】
    曹冲长到五六岁的时候,知识和判断能力所达到的程度,可以比得上成人(如一个成年人)。有一次,孙权送来了一头巨象,太祖想知道这象的重量,询问属下,都不能说出称象的办法。曹冲说:“把象放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让船装载其他东西(当水面也达到记号的时候),称一下这些东西,那么比较下(东西的总质量差不多等于大象的质量)就能知道了。”太祖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作了。

    二、曹冲称象,象从何来,是真的吗?

    “曹冲称象”是发生在三国时邺城(今邯郸临漳县)的故事.对此事的真伪多有疑见。台湾科学史协会主席、台湾大学的刘广定教授曾经明确指出:“这段记载有疑问”。那么,究竟这段历史存在怎样的争议呢?

    反对派

    早在清代学者梁章钜的《三国志旁证》一书中,就曾对曹冲称象一事提出质疑。指出“此事妄饰也”。他认为亚洲象生活在印度和我国云南南部,从气候条件、交通运输、动物饲养等情况看,当时“中土”不具备有大象的生存条件。他推断“置水刻船,疑算术中本有此法”。

    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同样认为当时吴国无象,因此曹冲称象故事纯属文人抄袭所致。

    陈寅恪先生还认为:曹冲称象的故事可能来源于佛经。他举出印度佛经《杂宝藏经》上载有“弃老国禄”的故事,书中曰:“天神又问:此大白象有儿斤?而群臣共议,无能知者,而后大臣问父,父言:置象船上,著大池中,画水齐船,深浅几许,即以此船量石著中,水没齐画,则知斤两,即以此智以答天神。” 有人提出质疑:上述佛经是后魏时才译成汉文的,三国时并无此经书。对此,陈寅恪解释道:“仅凭口述,亦得辗转流传于中原地区,遂附会为仓舒(即曹冲)之事,以见其智”。陈先生推测该故事源于佛经而张冠李戴地安在曹冲头上。

    认同派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戴念祖先生否定了“中土无象”说,认为这是历史地理概念之误。《初学记》引《吴录地理志》曰:“九真郡庞县多象,生山中。”九真郡相当于今越南清化、河静两省及义安省东部地区,公兀前111年入汉,这正是东汉末年孙权管辖地,三国时期一直是吴国辖境。据《艺文类聚》引《江表传》曰:“孙权遣使诣南驯象二头”。可能孙权所献的象原是九真郡献给孙权的驯象,并非指江南地区产野象。直到西晋时期.当时的南越还向晋朝廷献象呢。

    有的学者提出,曹冲称象载于《三国志》,此时佛教虽然已传人中国,然儒学的传统是排斥佛教的,更何况在曹冲称象到《三国志》成书时期,有关称象故事的佛教经典未见有译本传人中国。因此,以舟称象非但是中国本身智慧的产物,甚至佛教故事反而有可能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张建华主编的《邯郸辞典》认为“曹冲称象”实有其事。该掌故出自《三国志·魏书·武文世王公传》:“(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太祖大悦,即施行焉”。

    曹冲利用浮力原理,以水浮法称大象,轻而易举解决了称量大象体重的难题,是浮体规律的一种自觉应用。其称象的地点在邺城附近。据记载,曹魏时期,在邺城城外,修筑有几个大型园囿。其中之一是城东北的毛象坡,内蓄有东吴孙权送给曹操的巨象。张子欣、褚新民同志提供的《临漳县志》载:“毛象坡,在县东北二十里,周围五里。古畜象于陂。<魏志>吴孙权致巨象于曹操,畜此陂中”。

    曹冲称象,小学课本已经有了,其实不管有没有,要从故事中领悟精髓,这才是“故事”的意义。

    三、在《三国志》的记载中,关于“曹冲称象”都存在哪些疑点?

    “曹冲称象”一事

    虽然“曹冲称象”这件事差不多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了,但小编还是要简单地叙述一下。孙权给曹操送来两只大象。曹操想知道大象有多重,这个东西称当然是不够量的。

    曹操问部下称象的办法,大家都不知道,这个时候曹冲提了一个办法:把大象放船上,在水痕处做标记,然后把大象拿走,往里面放别的东西,也达到同样的吃水。到时候称这些杂物就可以知道大象的重量了。



    《三国志·魏书·武文世王公传》:“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

    《艺文类聚·兽部下》引《江表传》:“孙权遣使诣献驯象二头,魏太祖欲知其斤重。”



    “曹冲称象”的疑点

    《三国志》中白纸黑字地记载了“曹冲称象”一事,没有可疑问的地方。但还是有很多人从里面挖掘出疑点,希望推翻《三国志》的记载。我们下面就来说说这些疑点。

    一、孙权的大象从何而来?

    按《三国志》中的记载,曹冲在建安十三年(即公元208年)去世,年仅十三岁。“曹冲称象”发生的时候,曹冲才五六岁而已。

    也就是说,这件事大概发生在建安五年(即公元200年)或者建安六年(公元201年)的时候。而孙权正是在建安五年的时候,继承孙策的位置的。



    很多人认为,孙权向曹操进献大象,要从交州里面去找。而孙权尝试控制交州的时候,是在建安十六年(即公元211年),步骘杀苍梧太守吴臣的时候。这个时间比曹冲去世都要晚。哪来的大象呢?所以有人认为时间上的“矛盾”是一个疑点。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五年,策薨,以事授权。”

    《三国志·吴书·步骘传》:“刘表所置苍梧太守吴巨阴怀异心,外附内违。骘降意怀诱,请与相见,因斩徇之,威声大震。”

    二、“曹冲称象”之前早有此法

    只看《三国志·魏书·武文世王公传》中的记载,感觉用浮船称重物是曹冲的首创。但根据其他史料的记载,在曹冲之前就已经有这种方法。

    在战国时期,有人向燕昭王献上一口大猪。这口猪一直居住在厕所里,以人的排泄物为食物。燕昭王把大猪养了起来,越养越大,不老不死。燕昭王想知道这口大猪到底有多重,用浮船来测量大猪的重量,重达千钧。

    可见燕昭王称猪的事情远远早于曹冲。曹冲知道这个方法,可以看做是博学多识,那为什么曹操手下的臣子都不知道呢?难道他们的阅历还不如曹冲吗?这是“曹冲称象”又一个疑点。



    《苻子》:“王异之,令衡官桥而量之,折十桥,豕不量,又命水官舟而量之,其重千钓。”

    三、“曹冲称象”来源于佛经

    无独有偶,类似“曹冲称象”的故事,不仅《苻子》中有,一本佛经中也有。此事见于《杂宝藏经·弃老国缘》。这个故事很有趣,小编也跟大家说一下。

    说从前有一个国家,名字叫做弃老国。顾名思义,其国的民俗就是放弃老人,做法非常残忍。国中有一个大臣不忍心放弃自己年老的父亲,于是在地里挖出一个密室,把父亲藏起来。

    这时候阿难尊者来到弃老国,询问一堆稀奇古怪的问题,如果答不上来,就没有好果子吃。这些问题难住了弃老国人,但都被这个大臣的父亲回答上来。阿难尊者很高兴,不仅赏赐了国王一堆财宝,还答应庇护弃老国。

    弃老国王得知这些问题都是大臣父亲答上来的,于是改正了国内驱逐老人的风气,实行孝道。其中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称象。大臣父亲和曹冲所言基本上差不多,只是把杂物说成石头。现在我们所熟知的“曹冲称象”的版本,都是用石头填船,未必没有《杂宝藏经》的影响。



    《杂宝藏经·弃老国缘》:“父言。置象船上。着大池中。画水齐船深浅几许。即以此船。量石着中。水没齐画。则知斤两。”



    这些疑点足以推翻《三国志》吗?

    “曹冲称象”这件事确实有诸多疑点,但小编认为疑点虽然存在,但不足以推翻《三国志》中的记载。首先是时间问题。有人认为孙权只有取得交州后才能进献大象,这是一种狭隘的想法。

    事实上中国古代大象不仅仅生存于南方,直到南北朝时期,在长江下游仍然有亚洲象活跃的痕迹。孙权当时刚刚上位,其首要目标是消灭坐镇江夏的黄祖,从而西向扩张,对北方的兴趣寥寥;曹操对新的江东之主也是安抚的态度。所以孙权在这个时候向曹操示好,进行“大象外交”,于情于理都没有问题。

    其次我们来看《苻子》和《杂宝藏经》两部经典。《苻子》的作者是前秦国君苻坚的侄子,晚于三国时期。小编能够找到的关于燕昭王以船称猪的记载,全部来源于《苻子》(不排除有更早的古籍的记载,但小编实在找不到,只能按照《苻子》来分析)。

    其中故事又带有相当浓重的传奇色彩,甚至还有后来大猪托梦的记载,近似于寓言和神异小说。小编以为,用较晚的、带有神话色彩《苻子》的内容来推翻更早的、更权威的《三国志》,没有道理可言。



    再说说《杂宝藏经》。《杂宝藏经》的翻译时间是在北魏时期,也晚于《三国志》。有一种说法,《杂宝藏经》虽然翻译时间晚,但其中的内容很多都是承袭之前的经典。可能其中《弃老国缘》的寓言故事很早就存在了。

    不过这种说法也是缺乏足够的证据,只能视为一种可能性,并不足以推翻《三国志》。所以小编认为,在现有的基础上,在没有找到更加有力的证据之前,我们还是应该以《三国志》为准,相信“曹冲称象”一事。

    关于曹冲称象的办法好在哪里的问题,通过《曹冲称象,象从何来,是真的吗?》、《在《三国志》的记载中,关于“曹冲称象”都存在哪些疑点?》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曹冲称象的办法好在哪里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

    相关阅读

    关键词不能为空

    范文示例_作文写作_作文欣赏_故事分享_158文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