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文章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158文章网 > 范文示例 > 元朝这个诸暨人是奇人,被人说从小死了爹,朱元璋请了两次都没去

元朝这个诸暨人是奇人,被人说从小死了爹,朱元璋请了两次都没去

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王冕的故事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元朝这个诸暨人是奇人,被人说从小死了爹,朱元璋请了两次都没去和儒林外史的故事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 元朝这个诸暨人是奇人,被人说从小死了爹,朱元璋请了两次都没去
  • 儒林外史的故事
  • 王冕者诸暨人全文翻译是什么?
  • 太惨了:株连被杀三万余人,谁制造了胡惟庸案
  • 一、元朝这个诸暨人是奇人,被人说从小死了爹,朱元璋请了两次都没去

    王冕这个名字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比较陌生,不过对一些学生来讲,那还是非常熟悉的,因为在语文课本中是有《王冕学画》这一篇文章的,是想让小学生们养成持之以恒,专注的品质。

    在课文中,王冕家里穷,没法上学,从小给别人放牛,但是喜欢读书,他在放牛的时候就会找书来读,有一次,下大雨后,池塘里的荷花非常的漂亮,于是王冕就开始买了纸和颜料画荷花,就这样一直坚持,终于将荷花画的跟真的一样,王冕也就成了著名的画家。

    王冕的精神无疑是值得学习的,不过本着认真的态度,王冕画的东西还是需要纠正一下的,王冕在历史上确有其人,是元末明初人,生活在浙江诸暨的枫桥,也就是现在非常火爆的枫桥经验的那个枫桥。

    历史上的王冕喜欢梅花,一生也爱画梅花,存世画迹有《南枝春早图》、《墨梅图》、《三君子图》等,《王冕学画》这篇课文也是有出处的,出自《儒林外史》的第一回《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这里面就有王冕学画荷花的故事。

    其实,在现在有关王冕的传说和故事中,有很多与历史不符合的地方,最冤枉的就是王冕的父亲,由于故事和传说要表达的思想大多数都会牵扯到孝道,于是王冕的父亲被说成了从小就死了,通过母亲养王冕的不容易来衬托王冕的孝道吧。

    王冕从小死了父亲的说法就是从《儒林外史》开始的,吴敬梓将史上人物王冕进行了多方面修改,他被塑造成小说中的理想人物,肯定文人的正派,这实际上表明了作者的人生态度并隐含着作者的人生理想。

    也就是说吴敬梓对王冕是非常推崇的,当然这跟王冕洁身自好的品格也是有关的,所以王冕就变成自幼丧父的一个形象,而为了表达王冕的认真和坚持,也只有农村常见的荷花更能够带入到情节,于是王冕就成了画荷花而不是梅花,另外,王冕在历史上的知名度,不如在小说中的知名度高,这样让王冕的小说形象更为人熟知。

    根据《宋学士全集-王冕传》的记载,实际上王冕的父母俱在,王冕曾几次游历,后来回到诸暨成为一个农民,不过王冕家的生活条件依然不好,王冕回到诸暨是在1348年以后,此时的王冕已经38岁了,而王冕的父亲是死于王冕成为农民后,而过了几年王冕的母亲也去世了,也就说王冕其实一直到了中年父母才去世,故事中王冕的父亲早死是不正确的。

    而且王冕一生对于做官没有兴趣,从历史记载中可以看的出,王冕看破了科举之后官场,所以选择不做官,而也正是因为王冕没有做官,所以家里面一直穷困潦倒,父母也是因此而过世的。

    王冕是自学成才,因为王冕家里确实不富裕,最开始王冕去放牛,也不是帮别人放牛,而是放自己家的牛,王冕经常看书忘记放牛,父亲总是非常生气,还是王冕的母亲劝父亲,不如让他去试试,于是王冕才有了机会读书。

    当时油灯很贵,历史上的匡衡曾经凿壁偷光,车胤曾经抓萤火虫来读书,而王冕也不示弱,在借光这件事情上,他更加的上档次,他是到寺庙里的佛像下的蜡烛光下读书的,当时寺庙很多佛像都是非常可怖的,但王冕毫不在乎,安阳的韩性听说,觉得他与众不同,将他收作学生,王冕于是学成了博学多能的儒生。但屡应试不第,遂将举业文章付之一炬。

    此后的王冕曾经经历过四次游历,这四次游历让他看遍了人生百态,尝遍了生活疾苦,回到家里以后过上了隐居的生活,种了很多的梅花,又建造了三座茅草屋,题为“梅花屋”,自号梅花屋主,以卖画为生,王冕居住的地方,算上他也只有三户人家。

    有时候人隐居起来,并不是说就跟世间隔绝了,王冕的声名在外,朱元璋起兵以后,攻下了越州,也就是现在的绍兴区域,于是去请王冕为自己做事,王冕拒绝了,朱元璋也没有强迫,后来朱元璋势力扩大,攻下南京以后,又来请王冕做官,此次王冕更加严词拒绝,并以出家为代价,而王冕也是死于此时。

    王冕在历史上也是奇人,像他这样洁身自好,又有才华的人,而却能坚守本心不做官的人,也是少之又少了。

    一、儒林外史的故事

    1.范进中举
    故事讲述古代广东有一贫苦童生范进从20岁开始考秀才,理想是中举人。直到34岁才中了秀才。他的岳父胡屠户是个趋炎附势、嫌贫爱富的人,对女婿感到很不满意,在范进面前趾高气扬,粗野狂暴,范进也只是唯唯连声、低声下气。好不容易在次年范进中了举人,他喜极而疯,后来又被岳父胡屠户一个耳光打醒了。范进身边的人都是趋炎附势的小人,因此他因中举而升官发财了。
    2.两根灯草
    华说有个乡绅叫严监生,胆小又有钱。严监生老了临死的时候,卧房里挤满了子女后代,老人家卧在床上话也说不出,就只是伸出两根手指,众人不知其意。侄子问严监生的意思是不是有两个亲人还没见面,老人摇头。侄子又问严监生是不是有两笔银子不曾交代家人,拉人摇头摇的厉害。老奶妈有问是不是他两个儿子不在眼前,老人还是摇头,两个手指指着不动。待到其妻子赵氏擦擦眼泪对老爷子说:“我知道,你是看那灯里有两根灯草怕费了灯油。”然后赵氏挑掉一根灯草。严监生看了随即点点头,手一垂,人就挂了。
    3.少年王冕
    元朝末年,诸暨县的一个村子里有一个少年叫王冕,因家境贫寒,他从小替人放牛,聪明颖悟,勤奋好学,他画的荷花惟妙惟肖,呼之欲出,并且他博览群书,才华横溢。他不愿意接交朋友,更不愿意求取功名利禄。县令登门拜访,他躲避不见;朱元璋授他“咨议参军”的职务,他也不接受,心甘情愿的逃往会稽山中,去过隐姓埋名的生活。

    二、王冕者诸暨人全文翻译是什么?

    王冕者诸暨人出自明代宋濂《王冕好学》。翻译如下: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

    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地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

    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会稽的韩性听说后,觉得他与众不同,将他收作学生,王冕于是学成了博学多能的儒生。

    启示:一个人要想长学识成才,就要想方设法吃苦读书。

    少年王冕靠着天资聪颖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在诗书和绘画方面都展现出惊人的才华。尤其是他的画工,极为出色。在王冕的诸多画作之中,以画梅花与荷花的技艺最为高超。

    多年后,王冕成为远近闻名的大画家,前来向他求取字画的文人络绎不绝,功成名就的他依旧保持着虚怀若谷的品性,并将孝心奉养老母作为行事准则,由此,大画家王冕孝心侍母的故事终成千古美谈。

    三、太惨了:株连被杀三万余人,谁制造了胡惟庸案

    胡惟庸当了宰相,执政两年半,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正月被杀。野史里有一个“云奇告变”的故事。讲述了胡惟庸的死因。然而,这是事实,还是杜撰呢?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不是公元1380年正月,而是公元1380年的夏季。这一天,位居中书左丞相的胡惟庸请朱元璋驾临到他府上观赏“醴泉”。“醴泉”是什么景观呢?就是一口井,据说这井里的泉水像美酒一般香醇清新。真有这样奇特的“醴泉”吗?胡惟庸说有,他告诉朱元璋,这是祥瑞之兆,陛下您来看看。

    朱元璋很好奇,决定去看看。这一天是五月初二。朱元璋从西华门出宫,往胡惟庸府上去。护卫他的车队走了没多远,有人从道路旁边冲出来拦驾。卫士以为是刺客,冲上去对拦驾的人拳打脚踢。事实上,这人根本不是刺客,他是个宦官,西华门的内史云奇。挨了一通乱打,云奇奄奄一息地手指胡惟庸府的方向,说不出一句话。朱元璋多精明的人,心想这里面有事儿,旋即转身返回西华门登楼远望。这一望可把朱元璋望出了一身冷汗!怎么样呢?他瞅见不远的胡府亭台上站着很多披甲执剑的武士,埋伏在走廊和墙后。

    明摆着,这胡惟庸要谋反!要暗杀自己!朱元璋急忙派兵前去围剿,三下五除二,就逮捕了胡惟庸,将其赴市正法。

    而那位大忠臣云奇被打后,伤势过重,很快也死了。

    事情真的就是如此简单吗?胡惟庸真有谋反之心吗?

    朱元璋当皇帝以前,胡惟庸的官职一直不高,最高才做到正三品太常卿。这个官也没什么大权,就是负责祭祀啊、礼仪啊等事情。先前他还担任过县令、通判等职务。

    到了明军夺取了大都城,胡惟庸才做了中书省参知政事。大家知道,明朝是延续元朝的旧制,这中书省就是国家的最高部门,下管六部和各地行政机构,参知政事是从二品的官儿。

    这时候,大明朝的宰相是跟着朱元璋起家打天下的韩国公李善长。可他年老多病,常常不能料理政务。一切事务实际上都是由右丞相杨宪说了算。在这种情势下,朱元璋打算换个年轻点的代替李善长。他想到了刘伯温。可好说歹说,刘伯温就不答应,一次又一次推辞。朱元璋没办法,就问刘伯温,你看杨宪这个人怎么样?

    刘伯温对杨宪的评价褒贬参半,说此人能力是有,可器量狭窄,如果当了宰相,恐怕不能做到公正。

    得,就这个评价,把杨宪从候选名单中画去。

    接着,朱元璋又说了一个人——中书省左丞相汪广洋。

    刘伯温的回答更糟糕,说此人的器量还不如杨宪。

    左也否决,右也否决,朱元璋想了又想,想到了胡惟庸。刘伯温说,胡惟庸是一匹劣马,哪能驾车。

    这么一来,朱元璋所提的人选一个都不合适。然而,朱元璋只是咨询,并没有听取刘伯温的意见。他坚持己见,发布了两道任命。一道是任命汪广洋为右丞相,另一道是将胡惟庸从参知政事擢升为左丞相。

    这刘伯温既是个乌鸦嘴,又是个预言家。他说汪广洋不能担任丞相一职,果然说中了。这汪广洋喜欢喝酒,喝起来没个够,不仅不管事儿,还误事儿。朱元璋一气之下,把他贬为广东行省参政。

    右丞相的位置又悬空了。谁来接替呢?这个时候,李善长挂个太师的虚名隐居了,汪广洋也给贬了。就剩下个胡惟庸。这么着,胡惟庸当上宰相,独揽朝政大权。

    这胡惟庸和汪广洋不同。汪广洋是个玩家,胡惟庸是个干实事的主,办事能力很强。因此得到朱元璋的宠信。本来就是一步登天,再被圣上一宠信,胡惟庸有点儿忘乎所以,渐渐变得骄横而狂妄。

    根据《明史》中的记载,胡惟庸的越轨行为可归结为三方面。

    第一,办事不汇报朱元璋,自个儿独断专行。

    第二,私拆朝廷各部上奏朱元璋的奏疏,有对自己不利的就私藏。

    第三,收受贿赂,要升官的,犯错了想逃避处罚的,都给胡宰相送礼。礼物五花八门,有珠宝有名马有古玩。胡惟庸从来就不拒绝,你要舍得死,我就舍得埋。

    那么,权力欲高速膨胀的胡惟庸,这时候还不满足吗?他一定要谋反,除掉朱元璋自己登上帝位吗?

    看一看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正月朱元璋给胡惟庸最初定的罪名,并不是谋反,而是“擅权植党”。这一罪名要从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九月说起,当时占城国来进贡,可是接待人员没上报给朱元璋。这事让一个宦官知道了,就私下通报给朱元璋。朱元璋龙颜大怒,立即责问胡惟庸和汪广洋。这两人磕头请罪,申明说这个事情应当由礼部负责,所以过错在于礼部。

    朱元璋质询礼部。礼部又推向中书省,说这事儿应该由中书省负责。

    这可把朱元璋给气坏了,你推我,我推你,踢球呢?于是,朱元璋下令,把所有相关人员全部关进牢狱。说来这只不过是一次办事人员的疏忽大意。可朱元璋不这么想,他感觉受了一伙大臣的蒙骗,自个儿被架空了。这朝廷上还有谁可以信任呢?必须查,查清楚。可查来查去,没个结果。没办法,只得找一个替罪羊,谁呢?倒霉蛋汪广洋。朱元璋将他赐死。

    这事儿到这里也就算过去了,哪知道节外生枝——这汪广洋有个叫陈氏的侍妾,汪广洋死后,她自杀殉夫。

    朱元璋认为这个女人品德很高尚,要给予表彰。可一查这陈氏的出身状况,才知道她是犯官之女,被卖为官奴的。按照规定,官奴只能赐给功臣,不能纳为妻妾。朱元璋再度愤怒,再一次审查相关人员。这次审查六部官员,包括胡惟庸都受到了牵连。这么一搞,朝中人心惶惶,相互弹劾。想的都是把对方整倒,把自己从是非堆里摘出去。

    公元1380年正月,大臣们纷纷上疏弹劾胡惟庸。

    御史中丞涂节诬告胡惟庸有谋反篡位之心。前御史中丞商嵩也弹劾胡惟庸,说他擅权。朱元璋派人彻查胡惟庸,并未查处谋反迹象,所以,先定了个“擅权植党”的罪名。不久后,又查出胡惟庸的其他罪名——勾结北元、勾结倭寇等。案子审理整整十年,不仅查出胡惟庸的诸多罪恶,而且他的同党也暴露出来,这其中有太师李善长、大将陆仲享、名臣宋濂等。朱元璋是大开杀戒,受到株连而丧命的人多达三万余人。

    由此可见,所谓“云奇告变”一事,是野史学家的段子,并非 历史 真相,这是其一。其二,胡惟庸真的有那么多罪恶吗?

    我们知道胡惟庸担任宰相的时间,他从洪武十七年开始当宰相,到洪武十三年正月被处死,算起来总共的执政时间才两年半。如果他要谋反,势必需要一系列的安排和筹划。因为胡惟庸虽然当了宰相,可终究是一个文官,手里也没掌握兵权。如果他要造反,只有拉拢有兵权的人。他拉拢了吗?准确地说,是乘虚而入。

    朱元璋手下的武将大多是开国功臣。所以居功自傲,骄纵枉法。遭到朱元璋训斥、贬官后,怀恨在心。这就给胡惟庸提供了一个空间。他将这些人拉拢,作为自己的党羽。

    这里头有两个关键的人物,一个是吉安侯陆仲享,一个是平凉侯费聚。他们很快和胡惟庸结成死党。胡惟庸利用他们招兵买马。这时候,胡惟庸并不是要造反,而是为应付变局所作的准备。这之后,胡惟庸还把老上司李善长拉下水,他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李善长的侄子李佑为妻。然后利用李佑去游说李善长。年事已高的李善长已经没办法制约胡惟庸等人,只得说,我年纪老了,你们等我死了再胡作非为吧。

    这一切说明胡惟庸具有谋反之心,但没有下定决心谋反。他的谋反之心多半在于自保。因为朱元璋对王朝内部权势显赫的王侯将相越来越猜疑,加上那些开国功臣的骄纵违法,官僚中形成各派集团,有文武大臣之间的矛盾,有淮西集团和浙东集团之间的矛盾,他们互相倾轧排挤,在朱元璋面前攻击对方。面对这份乱劲儿,朱元璋必须向曾经与他并肩作战和同甘共苦的兄弟们开刀。而官僚集团之间的相互攻击,恰恰可以为朱元璋所利用,他可以一个个地来收拾他们。

    胡惟庸当然撞在刀口上,朱元璋以“擅权植党”的罪名杀了他。同时被杀的还有陈宁、涂节等数人。可是,单以这一条罪名,就把宰相给处死了,实在有些说不通,于是,在胡惟庸死后,案子又接着调查,又给胡惟庸加上“通倭”、“通寇”和“谋反”的罪名。并且案子不断牵连扩大。

    到了十年后,案子又有了新的突破。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明军与北元军交战。所谓北元,就是元顺帝被赶出大都后,逃回北部草原,史称“北元”。这北元军中有一名将领叫封继,他在明军大将蓝玉北伐时被俘。据他供认,宰相胡惟庸曾经通过他与北元太子爱蝤识理达蜡联络,打算向北元借兵,推翻朱元璋的大明王朝。朱元璋一直不知道这件事,因为封继被押回南京后,居然被李善长给藏匿了起来。

    同年五月,封继再度被捕。招出这件事。太师李善长自然就给牵扯进去,与此同时,他的家奴卢仲谦,以及陆仲享的家奴封帖本等人,纷纷向朱元璋告密,说李善长、陆仲享等人曾参与胡惟庸的“谋反”,是“胡党”中人。

    于是,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以“与胡惟庸交通谋反”的罪名,将李善长、陆仲享、毛麒、赵庸、郑遇春、黄彬、陆聚、金朝兴、叶升、李伯升、丁玉等人全部诛杀,受到株连的有三万余人。并以《昭示奸党录》布告天下。这时候的李善长已经七十七岁,朱元璋念他年纪已老,赐他自缢,而他的家属七十多口全部被诛杀。

    第二年,虞部郎中王国用上疏朱元璋,为李善长申冤。由此可见,当时人们认为李善长等人是被冤屈的。

    从根本上说,胡惟庸案的发生,来自于朱元璋的猜疑和不信任。而朱元璋这种猜忌心理很早就形成了,早在农民战争期间,他就严密防范部下将领,为防止他们叛变,凡是将领出征,就把他们的妻子留在京城做人质。就这样仍不放心,还派心腹去监军。即便如此,也是防不胜防,在严酷的战争中朱元璋也确实没少经历部将谋叛的事件。咱们就说其中的两个事件,第一个——邵荣谋叛事件。

    绍荣是与朱元璋一同起事的战友,骁勇善战。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绍荣和徐达一起攻克宜兴,至正十九年败张士诚军于余杭。《明通鉴》记载:“太祖自起兵,所任将帅最著者,徐达、常遇春与荣为三,而荣尤宿将善战。”因为屡立战功,绍荣被擢升为中书平章政事,地位在常遇春之上。

    可是,至正二十二年的时候,绍荣自处州平定苗军叛乱回应天,与参政赵继祖密谋击杀朱元璋,被宋国兴告发。朱元璋立即派兵搜捕了绍、赵二人,用铁链锁着,备下酒食,然后和二人一起喝酒,朱元璋问:“我与尔等同期濠梁,望事业成,共享富贵,为一代之君臣,尔如何要谋害我?”

    绍荣回答说:“我等连年出外,取讨城池,多受劳苦,不能在家与妻子相守同乐,所以举此谋。”

    赵继祖接着说:“若早为之,不见今日,猎狗在床下死,事已如此,泣何益,惟痛饮。”

    朱元璋听了以后,就把他们二人缢杀了。

    再说第二个——谢再兴谋叛事件。

    谢再兴也是朱元璋的旧将。而且,他还是朱元璋侄儿朱文正的岳父。朱元璋称他为“亲家。”

    至正二十二年,谢再兴守卫诸暨。当时,金华、处州的苗军反叛朱元璋,张士诚乘机派张士信率军进攻诸暨。谢再兴苦战二十多天,打败张士诚军。这次战斗后,谢再兴派自己的心腹左总管、糜万户两人私往张士诚的占领区杭州贩卖物品,结果被朱元璋查获。朱元璋怕泄露军机,就杀了这两个人,并且把两人的头颅悬挂到谢再兴的办事厅里,这对谢再兴来说,是一种侮辱性的警告。

    这之后,朱元璋又擅自做主把谢再兴的次女嫁给徐达,又派参军李梦庚去节制诸暨兵马,降谢再兴为副将。这让谢再兴愤怒至极,连续受辱,明摆着拿人不当人,得,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谢再兴捉了李梦庚,到绍兴去投降了张士诚的部将吕珍。

    这两起反叛事件,对朱元璋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他在当皇帝之前,就考虑到如何对待功臣宿将的问题。明王朝建立后,为了使王侯将相忠于他的朱明王朝,为了预防臣僚的反叛,朱元璋采取了种种手段和措施,可是他总是不放心。因此,胡惟庸一案的发生绝不是偶然,此案的发生,既是官僚各派集团的权利斗争所致,更是朱元璋对王侯将相、昔日部将始终不信任所致。

    朱元璋是一个只相信自己的帝王。这样的帝王,最终成为冤案的制造者,即便胡惟庸一案不是冤案,但牵连甚广,使太多无辜者都付冤屈中。

    关于王冕的故事的问题,通过《王冕者诸暨人全文翻译是什么?》、《太惨了:株连被杀三万余人,谁制造了胡惟庸案》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王冕的故事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

    本文标签:王冕的故事(11)

    相关阅读

    • 关于王冕小时侯的故事

    • 158文章网故事分享
    • 王冕画荷的故事明朝时候有个大画家,名叫王冕,最擅长画荷花,许多人为了要获要他的zhidao荷花画,都不辞辛苦,从老远的地方赶来。 王冕虽然很有名,但时小时候却很贫困,白天只
    • 有关王冕的故事

    • 158文章网故事分享
    • 从前放牛娃王冕天百性聪明,善于画荷花,画出的荷花就像刚从水里摘下贴在纸度上一样。他不求官也不结交朋友,终日在家读书问作画。官府请他答画几幅荷花送给上司,他推辞不掉
    关键词不能为空

    范文示例_作文写作_作文欣赏_故事分享_158文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