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文章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158文章网 > 范文示例 >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精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精析

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虞世南的蝉的诗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精析和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两句诗表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精析
  •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两句诗表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
  •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意思和道理
  •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写的是什么景物?怎么解读?
  • 一、“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精析

    这两句诗出自初唐名臣虞世南的名作《蝉》。

    赏析这首诗和李白的诗有点不同,因为诗仙大家都熟悉,直接讲背景、创作意图、文字结构、内容意境就可以。而对于这些名气稍小的,我们就先来聊聊诗人。

    凌烟阁功臣

    有些朋友可能对虞世南不是很熟悉,《蝉》可能学过,但是诗红人不红,远不如李白、杜甫、王维那么知名。这不是学诗者的问题,因为虞世南的成就重心本来就不在诗文,除了是隋唐名臣之外,我们总结他文学艺术方面的造诣,他的名号也是在另外一个领域里称雄。

    在书法界,如果我们不知道虞世南,那就是个笑话了。

    初唐主要是楷书行世,最有名的当属欧阳询,我们平时称“颜体”、“欧体”,那是自成一家的体式。虞世南在书法史上也是响当当的人物,初唐书法有四大家:欧阳询,褚遂良,薛稷,虞世南,日本学界则称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为“初唐三大家”。虞世南曾经拜王羲之的七世孙智永和尚为师,深得王羲之书法真传。

    虞世南原本是南朝的陈朝人,历隋入唐。他是浙江慈溪人,出身很高,曾求学于大学问家顾野王、徐凌,尽得真髓。这个徐凌,就是和庾信比肩的南朝文人,他们两个再加上各自的父亲,庾肩吾、徐擒共同形成了一种诗文风格,称作“徐庾体”,而这正是“宫体诗”的别称。我们又称作“齐梁宫体诗”,或者直呼“齐梁体”。

    所以虞世南的老师是宫体诗大家,那么他的诗文是否继承了宫体诗“彩丽竞繁、兴寄都绝”的特色呢?是有的,幸运的是他所在的时代发生了巨变,虞世南的个人经历导致了文风的变化。

    他的仕途生涯是丰富的,早期在陈朝担任西阳王幕僚。陈朝灭亡后,他和哥哥虞世基一起进入隋朝京师长安,成为“北漂”,其实是灭国之臣。江都事变后,宇文化及弑杀隋炀帝,虞世南跟随到聊城,随后宇文化及兵败被杀,他又被窦建德抓获。两年后,秦王李世民灭窦建德,虞世南进入秦王府,终于遇到了正主。他个子矮小,但是性格直爽敢言,就像魏征一样敢于直谏,加上文采飞扬,因此深受李世民器重。

    李世民对虞世南是非常敬重的,以至于后来修建“凌烟阁”,入阁二十四位大功臣,虞世南是排上了号的。这是非常了不得的荣耀,类似于我们今天的开国十大元帅之类的排名。

    一生功名,混到凌烟阁,也算是再无高处可去了。

    但是对于虞世南个人来说,未必就很爽。为什么呢?因为他老是被灭国。就算在新朝当官,新皇帝对他非常器重,而实际上虞世南在旧主不断灭亡的过程中是遭受了一次次心理打击的。这种感觉就在虞世南的诗文中若隐若现,虽然不能明言,但是整体的风格、气度可以感觉得出来。

    清高现寒凉

    我们具体来看这首《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首诗看起来很像五绝,唐诗的味道已经出来了。因为当时虽然没有平仄的概念,但“永明体”已经开始按照四声对格律作出要求。所以诗的音律是清朗通顺的。

    我们看内容。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緌,读ruí,因为这个字不常用,左边的绞丝旁没有简化,所以我们在写的时候还是要写原字。古代的官帽垂着两根带子,就叫緌,这里是指蝉头上的两根触须。“饮清露”,我们今天都知道蝉是通过嘴扎入树皮吸取树汁生存,但是古人不清楚,他们认为蝉就是靠饮露水活的。“流响”,就是蝉发出叫声。这两句就是写蝉的形态。

    鸣蝉饮用清纯的露水,发出的叫声从稀疏的梧桐叶中传了出来,飘得很远。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藉,在这里念jiè,就是凭借的意思。声音传得远,并不是借助了秋风,而是因为我自己站得高。

    我不需要借助别人,凭我自己的能力,就能让声名远播。这是一种独立的人格体现。

    蝉这种昆虫,在大自然中来说是一种微弱的生命,一直并不为文人重视。而将蝉写出独立人格,就是从虞世南开始。后来的骆宾王、李商隐都曾经咏蝉,虽然味道各有不同,但是也算是在咏物诗中开出一个类别来。这就得益于虞世南写蝉,写出了一种不凭借他人力量,不巴结谁,全靠自身实力的高傲精神。

    这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借物自旷,就是咏物诗的存在基础。看起来是在写蝉,实际上句句都是在写自己。这首诗在虞世南,就是写出了文人独立、清高的一面,而这种感觉,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李商隐的《蝉》都没有。因为这是虞世南的生活经历、生活背景所决定的。

    他有实力清高,他也想清高。

    秋蝉易悲我

    《在狱咏蝉》主要是抒发自己被冤枉下狱:“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骆宾王一腔心思,无人可诉,诗意一发不可收拾,纵横而不低垂。正是这裂帛一问,将自我高洁表露无遗,也因此成为千古名句,为后世文人所喜爱和引用。

    而李商隐的《蝉》则偏重于对个人仕途不顺,生活挫折郁闷情绪的抒发:“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本来就因为栖身高枝之上难以饱腹,即使悲鸣不断却无人同情。因为吃不饱而悲鸣,这里是诗人的自身生活的映射,因为志气高洁,不同流合污,导致生活艰难,多方求助却无人关照。

    “咏蝉三绝”中,骆宾王、李商隐的书写角度、出发点不一样,所以也很难写出虞世南的“清高之气”。因为虞世南的身份不一样,他的清高之中透着一份自得,就是自视甚高。第四句提到秋风,实际上蝉到了秋天,基本上就没戏了,这也是秋蝉普遍带有悲伤、悲凉之气的原因。但是虞世南的诗一点都没有那种感觉,那是因为他过得不错,虽然三朝之臣,但是三朝的君主都是相当地厚待他。

    他只是在心里隐隐有一丝丝寒凉。我们从这首小诗也很明显能感觉出来,“清露”、“疏桐”、“秋风”这些意象的联结,透露出虞世南心境的清冷。他虽然有才而自负,却因为自己的人生经历,在文字中自带了一丝淡淡的忧伤。

    在几个朝代更替中,他屡次背离旧主,人生定位上可能自己把自己看作一个投降派,而受到的教育,让他无法完全抽离传统观点而释怀。被抓了两次,国家被灭了两次,都跟着胜利者继续当官,这对正统文人之骨来说,可以算作是耻辱。虽然在当时还没有很重的“臣为君死气节高”的概念,但总归是不让人愉快的。

    我们读懂了虞世南这个人,就会发现这首小诗,不但清高,还有一丝无能为力的自旷在里面。

    而这种意在言外、言在诗外的特性正是唐诗的未来。

    虞世南的蝉,清高,自负,骨气,却透露出一丝冷清。

    一、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两句诗表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

    表现了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说明了一个真理:修身而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扬。

    出自唐代虞世南《蝉》,原文为: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译文:

    萧疏梧桐之上,蝉儿低饮清露,蝉声清脆响亮,回荡树林之间。

    身居高枝之上,可以傲视群虫,不用借助秋风,传声依然遥远。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杨广在江南时,虞世南与哥哥虞世基一起投奔他,哥哥虞世基被赏识重用。虞世南勤奋好学,沉静寡言,不趋言附势,这一点与虞世基截然相反。因此,他写下这首诗,以秋蝉高洁傲世的品格自况,表现出雍容不迫的风度和气韵以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操。

    作者简介:

    虞世南(558年-638年),字伯施,汉族,越州余姚(今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陈朝太子中庶子虞荔之子、隋朝内史侍郎虞世基之弟。

    虞世南善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日本学界称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为“初唐三大家”。其所编的《北堂书钞》被誉为唐代四大类书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类书之一。原有诗文集三十卷,但已散失不全。民国张寿镛辑成《虞秘监集》 四卷。

    二、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意思和道理

    《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是首托物寓意的诗。作者托物寓意,一、二句以蝉的栖高饮露、蝉声远传暗喻人的清朗俊秀、高标逸韵;三、四句分别用一“自”字、“非”字,正反相生,充满张力,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全诗简练传神,比兴巧妙,以秋蝉高洁傲世的品格自况,耐人寻味。

    《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白话译文

    萧疏梧桐之上,蝉儿低饮清露,蝉声清脆响亮,回荡树林之间。

    身居高枝之上,可以傲视群虫,不用借助秋风,传声依然遥远。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道理

    说明了生性高洁,品质高尚的人本就可以像蝉一样居高声远,而不必去凭借或者攀附其他事物的道理。这句话是出自唐代诗人虞世南所写的《蝉》,全诗比兴与象征相结合,表达出诗人自己高尚的品性与格调。

    作品鉴赏

    首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因古人常以“冠缨”指代达官贵人。显宦的身份和地位在一般老百姓心目中,和“清客”是有矛盾甚至是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蝉的形象中了。这“贵(人)”与“清(客)”的统一,正是为三、四句的“清”无须借“贵”做反铺垫,用笔巧妙。

    次句描写蝉声之传播。梧桐是高树,用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清高挺拔,且与末句的“秋风”相呼应。“流响”二字状蝉声的抑扬顿挫和长鸣不已;“出”字则把蝉声远播的意态形象化了,让人感受到蝉鸣的响度与力度。全句虽只写蝉声,但却从中想象到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句对蝉声传播的生动描写,后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三、四两句是全诗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一、二两句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议论。蝉声远播,一般人往往认为是借助于秋风的传送,作者却别有慧心,强调这是出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着一个真理:修身而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扬。它突出强调一种人格的美,强调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和“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作者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作者以蝉自许,雍容不迫的风度和气韵。

    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写的是什么景物?怎么解读?

    唐朝诗人认为蝉餐风饮露,栖高独鸣,是一种高洁的品性。所以唐朝诗人运用托物寓意的手法将自己对人内在品格高尚的赞美和追求寄托在蝉的身上。这样唐诗中就产生了许多“咏蝉”的名篇,如虞世南的《蝉》,这首诗被公认为唐人咏蝉诗中最早的一首。以及后来受虞世南影响骆宾王在狱中创作的《咏蝉》也有叫《在狱咏蝉》。还有李商隐的《蝉》诗,这三首诗因为富有个性的艺术特征,被后世称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这三首诗都是唐代用“咏蝉”来托物寓意的名作,由于作者所处时代、环境、地位、气质、遭遇的不同,虽然同样是比兴寄寓,却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下面我们就浅析一下这三首诗。

    《蝉》—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緌”是古人帽带结在下颌垂下的部分“垂緌”蝉的头部垂下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帽带。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垂緌”暗示诗人高贵的身份。“饮清露”表明诗人具有高洁的品格。“流响”是蝉的长鸣声,寓意诗人高远的志向。“疏桐”梧桐是高树,又加上“疏”字,更显得枝干的挺拔高劲,这句是一语双关,既暗示诗人高贵的身份,又表达了诗人具有的高洁品格。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句是全诗的托物寓意的点睛之笔。写蝉声远传并不是借助秋风的传送,而是由于“居高”才能远传。寓意品格高洁的人,是不需要凭借外在权势地位、达官贵人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强调的是人格美和人格的力量。诗人笔下的“蝉”被赋予人格化,诗人将其自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赞美和追求,表现出一种雍容高贵的风度气韵。

    虞世南,字伯施,越州(今浙江余姚)人。唐贞观年间,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子,人称“虞永兴”。他的文章写的很好,又擅长书法,在当时的文坛有很高的声望。唐太宗曾经称赞他身具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五绝”。写这首咏蝉诗时,虞世南正身居高位,春风得意,他自比品行高洁的蝉,表达出士大夫的高度自信和文人清高的风骨气韵。

    如果说虞世南的《蝉》展现出来的是高高在上士大夫的清高,那么骆宾王的《咏蝉》呈现出来的却是患难中不屈的高洁。

    《咏蝉》—唐·骆宾王

    西路蝉声唱 ,南冠客思侵。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 ,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 ,谁为表予心?

    唐高宗仪凤三年(678),骆宾王在朝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怒武后,遭诬陷,以贪赃枉法的罪名被捕入狱。诗人在狱中写下此诗,通过对栽赃的辩白,表达自己不肯屈服的信念。

    “西路蝉声唱 ,南冠客思侵”秋蝉高唱,声音凄切,不禁引起了诗人在狱中对家乡的思念。诗句一开始就交待了时间、地点,时间是秋季,地点在狱中。秋季的狱中寒冷潮湿,再加上寒蝉凄切的鸣叫,诗人思乡的愁绪,给人以凄凉抑郁的感觉。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诗人数次讽谏武则天,以至被诬下狱。正直青春年华,却因经历了政治上的磨难,头上增添了些许白发。在狱中看到这秋蝉的高唱,还是两鬓乌黑,两相对照,不禁自伤,同时也因此回想起自己少年时代,也何尝不如秋蝉的高唱,而今一事无成,甚至入狱。诗人把这份凄切的感情,委婉曲折的表达出来,同时,运用汉乐府“白头吟”的典故,进一步比喻执政者辜负了诗人对国家的一片忠爱之心。

    “露重飞难进 ,风多响易沉”这两句字字说蝉,又字字都在说自己。“露重”“风多”比喻环境的压力,“飞难进”比喻政治上的失意,“响易沉”比喻言论的不自由。蝉如此,我也如此,蝉与诗人在这里浑然一体,已不可分了。

    “无人信高洁 ,谁为表予心?”秋蝉高居树上,餐风饮露,有谁相信它不食人间烟火呢?这句诗人自喻高洁的品格,不为时人所了解,相反地还被诬陷入狱。在这种情况下,有谁为诗人鸣冤呢?只有蝉能为我高唱,也只有我能为蝉而长吟。

    骆宾王在患难之中,于咏物中寄托寓意,为自己的冤屈鸣出了不平之声,这声音穿越时空,响彻在李商隐的耳中,愤懑中终于激发了他的牢骚人语。

    《蝉》—唐·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 ,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 ,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 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 ,我亦举家清。

    “本以高难饱 ,徒劳恨费声”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清高;蝉在高树餐风饮露,所以“难饱”,这又与作者身世暗合。作者由于清高,所以生活清贫,虽然向有力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最终却是徒劳。

    “五更疏欲断 ,一树碧无情”蝉鸣的声音到五更天亮时,已经稀疏的快要断绝了,可是一树的叶子依然碧绿,并不为它的“疏欲断”而悲伤,显得那样冷酷无情。这里诗人借助身世的遭遇,把不得志的感情进一步推进,达到了抒情的顶点。

    “薄宦梗犹泛 ,故园芜已平”诗人仕途坎坷,只能流转于各地的幕府,当个幕僚,所以称“薄宦”。四处奔波,寄人篱下的生活,使得他怀念家乡。仿佛看到家乡田园里的杂草和野地里的杂草已经连成一片了,诗人思归之心更加迫切了。

    “烦君最相警 ,我亦举家清”上句诗人用了转折,从蝉转到自己身上,这句又回到咏蝉上来,蝉的难饱正与我也举家清贫相应;蝉的鸣叫声,又提醒我这个与蝉境遇相似的小官,想到家乡的故园,不免勾起思归的情感。

    李商隐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情志不得舒展,只能写诗以托寓意,这首咏蝉诗,就是抓住蝉的特征,结合诗人的情思,抒发自己积郁已久的愤懑,所以说这首诗中的蝉,也是作者自己的影子。

    这三首咏蝉诗,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士大夫清高之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 ,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中不屈之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 ,徒劳恨费声”是潦倒中牢骚之语。同为唐代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由于地位、遭遇、气质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面貌,虽然艺术特征不同,却都指向一个精神内涵,就是对高尚人格的赞美和追求。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这句话及其准确的说出了唐朝“咏蝉”诗的思想。

    关于虞世南的蝉的诗的问题,通过《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意思和道理》、《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写的是什么景物?怎么解读?》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虞世南的蝉的诗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

    相关阅读

    • 阿皮读古诗:蝉(唐:虞世南)

    • 158文章网范文示例
    •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虞世南的蝉的诗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阿皮读古诗:蝉(唐:虞世南)和唐朝虞世南《蝉》的全诗是什么?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
    • 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 158文章网范文示例
    •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虞世南的蝉的诗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和“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出自哪首诗?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
    关键词不能为空

    范文示例_作文写作_作文欣赏_故事分享_158文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