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四德歌歌词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河口街道开展“文化惠民”活动 农村文化“火”起来和乡村振兴什么是保障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一、河口街道开展“文化惠民”活动 农村文化“火”起来
村民跳起广场舞
东营齐鲁网4月18日讯(东营电台 左振平)近年来,东营市河口区河口街道大力开展“文化惠民”活动,“眼”向基层,“面”朝群众,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奏响了文化促和谐、文化促发展的最强音,逐步形成“天天有活动、村村有特色”的文化氛围,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中国范儿就是这么的气派,中国范儿就是这么这么帅……”一首《中国范》拉开序幕。河口街道“送文化下乡”庄户剧团巡回展演来到新建村,引吸了众多村民前来观看,台上演的精彩,台下掌声不断。“演出的节目很贴近生活,以前下乡演出来的少,百姓都觉得不过瘾,现在好了,像这样精彩的演出差不多一个月就有一场,有时候还有区里和市里的专业演员过来演出,好多平时在电视里看不到的节目都送到了家门口,真是太好了!”新建村党支部书记李培景说。 该街道庄户剧团巡回演出,由点到面不仅满足了村民们的精神需求还激发了演员们的创作热情,将身边的事编成小戏、快板,融合向善、孝亲等传统文化,寓庄于谐、寓教于乐,传播核心价值观,温润社会关系,把文明乡风送进了农民的心田。
为进一步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该街道聘请专业广场舞老师到各村进行免费培训。在东劝村文化大院广场上,来自村里的70余名村民,伴着悠扬的《四德歌》,模仿舞台上老师们的舞姿、神情,认真学着。“这个动作手臂要打开,伸回时要有一个弧度,这样做动作既精神又优美。”广场舞辅导员姜老师,面对无舞蹈基础的村民,她既细心又耐心地纠正他们的动作。 广场上学舞者中既有年轻人,也有年过六旬的老年人,虽然水平不一,但个个都学得认真。“四德歌广场舞歌词深入人心,自己爱跳也爱唱,看着老师在台上边跳边指导,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学习。”东劝村的广场舞爱好者张大姐欢喜地说。
一、乡村振兴什么是保障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乡风文明是指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在农村形成崇尚文明、崇尚科学的社会风气,农村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发展逐步适应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求。1.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采取符合农村特点的有效方式,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挖掘农村传统道德教育资源,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推进诚信建设,强化农民的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集体意识、主人翁意识。
2.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
立足乡村文明,吸取城市文明及外来文化优秀成果,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时代内涵、丰富表现形式。切实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推动优秀农耕文化遗产合理适度利用。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划定乡村建设的历史文化保护线,保护好文物古迹、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农业遗迹、灌溉工程遗产。支持农村地区优秀戏曲曲艺、少数民族文化、民间文化等传承发展。
3.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
按照有标准、有网络、有内容、有人才的要求,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挥县级公共文化机构辐射作用,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现乡村两级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提升服务效能。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公共文化资源要重点向乡村倾斜,提供更多更好的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支持“三农”题材文艺创作生产,鼓励文艺工作者不断推出反映农民生产生活尤其是乡村振兴实践的优秀文艺作品,充分展示新时代农村农民的精神面貌。培育挖掘乡土文化本土人才,开展文化结对帮扶,引导社会各界人士投身乡村文化建设。活跃繁荣农村文化市场,丰富农村文化业态,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监管。
4.开展移风易俗行动
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遏制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加强无神论宣传教育,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抵制封建迷信活动。深化农村殡葬改革。加强农村科普工作,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养。
二、红山文化手抄报
近年来,赤峰市红山区各基层文化单位立足实际,大胆创新,创造性开展工作,使红山区文化工作取得很大进展,呈现出全面推进、稳步发展的良好态势,获得自治区级文化先进区等称号。
群众文艺队伍不断壮大,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红山区是赤峰市中心城区,市区居民有着广泛的、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近年来,他们充分发挥文化馆和各文艺协会的作用,切实加强文艺骨干队伍建设,文艺队伍不断壮大,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目前,常年在文化馆活动的队伍有民乐队、舞蹈队、合唱队、京剧团、评剧团及书画队6支队伍,有美术、器乐、舞蹈、声乐等10余个辅导班。这些队伍经过培训,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发挥了骨干作用。针对红山区没有文艺专业团体这一实际情况,他们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加强与社会艺术培训学校、业余文艺团体的交流合作。发挥中心城区人才资源优势,建立了红山区优秀文艺人才库和社区文化网络。聘请一批影响大、造诣深、水平高的知名文艺人才帮助指导工作,不断提高红山区群众业余创作、演艺水平。他们结合节庆、纪念日及市区重大文化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迎庆活动,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烘托了喜庆祥和的节假日气氛。这些活动的开展,有效地推动了广场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的活跃和发展,深受市民的喜爱。
开展文化进农村、进社区活动,公共文化服务得到加强。红山区深入开展以送文艺、送电影、送图书为主题的文化下乡、进社区工作,把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送到基层,把欢乐送给群众。积极组织文化辅导员进社区、下基层,每年都组织选派一批文艺骨干深入到社区农村,辅导基层文艺骨干,帮助社区农村开展活动,社区农村文化建设得以加强。针对图书馆馆舍面积小、群众就近阅读难的状况,树立主动服务意识,将服务窗口前移,在农村、社区建立图书分馆,发展中小学校集体借阅点、基层阅览室,把图书馆办到农村、办到社区、办到特殊群体,办到广大群众最需要的地方。目前,他们已在部分农村、社区、学校建立了24家基层图书分馆,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就近阅读,铺设了一条方便群众就近阅读的读书通道。积极申报“草原书屋”工程项目,全区已建成草原书屋27家,实现了红山区草原书屋全覆盖。
文物管理工作稳步推进,文物遗址保护有所突破。红山区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个,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个,赤峰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个,红山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个,未定级文保单位170多处。其中在历史文化遗产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遗址有3处,分别是红山遗址群、魏家窝铺红山文化聚落遗址和二道井子夏家店下层文化聚落遗址。三处遗址的发现和发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其中,红山遗址群于2006年被评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魏家窝铺红山文化聚落遗址于2010年被评为自治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二十大新发现”之一,2011年,又被国家文物局评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之一。二道井子文化遗址是目前所发现的保存最好的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该遗址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评为“2009年度全国六大考古新发现”,被国家文物局评为“200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他们采取措施认真做好文物遗址的保护工作。2012年2月,红山区召开二道井子遗址文物保护规划方案论证会,来自中国文物遗产研究院、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文博学院、内蒙古文物信息中心的专家等参加了论证会,为下一步二道井子文化遗址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后,他们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结合实际,确立了以加快公共文化建设,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为着力点,推进红山区文化建设的工作思路。一是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完善服务设施功能,做好“三馆”即图书馆、赤峰美术馆及文化馆的改造搬迁工作及免费开放工作,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继续建设农村、社区图书分馆,积极争取社区“草原书屋”工程,继续开展街道、社区文化站建设项目。二是着力活跃基层群众文化。以各类主题节庆假日为契机,认真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定期开展送文化进社区、进农村等活动,适时举办全区性文艺汇演、文艺比赛等,扩大群众文化活动覆盖面。积极扶持群众业余文化团队,充分利用赤峰学院、民族歌舞剧院这些资源优势,主动进行衔接、交流、合作,着力将红山区打造成艺术领域方面实习、演艺、培训基地,最大限度地实现区域内艺术资源共享。培养一批文化活动带头人,提升红山区辅导员队伍、表演活动队伍的整体水平,推动群众文化健康发展。三是认真做好文物保护工作。继续配合内蒙古考古研究所做好魏家窝铺红山文化聚落遗址第四期发掘工作,加大红山遗址群、二道井子遗址、魏家窝铺遗址保护力度,完成红山遗址群和二道井子遗址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做好二道井子遗址本体保护加固和日常监控工作,为下一步遗址加固、保护、开发、利用、展示等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做好魏家窝铺遗址、红山遗址群与牛河梁遗址捆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加快红山区境内文化遗址保护开发利用的步伐,增强文化软实力,提升红山区国内、国际知名度。
三、乡风文明的八项内容
乡风文明的八项内容包括开展婚丧嫁娶革新行动,开展乡风民风评议行动,开展村规民约倡树行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教行动,开展优良家风培育行动,开展环境卫生洁美行动,开展先进文化惠民行动,开展文明村镇创建行动。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发农民群众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传统美德。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开展农村形势和政策教育,引导农民树立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想观念和文明意识。继承发扬尊老爱幼,邻里和睦,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等良好的乡风民俗,破除封建迷信和陈规陋习,倡导移风易俗,崇尚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
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助力和保障。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中乡风文明建设是农业农村发展的总要求之一。农耕文化培育和滋养了中华文明,乡村是中华文明的基本载体。在乡村这个载体上,不仅需要以社会公德等内容为主的精神文明建设,还需要坚定乡村优良文化的信心,并加以推广和繁荣。
《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第三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丰富农民文化体育生活,倡导科学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发挥村规民约积极作用,普及科学知识,推进移风易俗,破除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提倡孝老爱亲、勤俭节约、诚实守信,促进男女平等,创建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建设文明乡村。
第三十三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坚持规划引导、典型示范,有计划地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农业文化展示区、文化产业特色村落,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体育产业,推动乡村地区传统工艺振兴,积极推动智慧广电乡村建设,活跃繁荣农村文化市场。
关于四德歌歌词的问题,通过《红山文化手抄报》、《乡风文明的八项内容》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四德歌歌词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