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文章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158文章网 > 范文示例 > 微信又在搞事情,抬个手就要花钱?

微信又在搞事情,抬个手就要花钱?

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好记的微信id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微信又在搞事情,抬个手就要花钱?和你们愿意支持微信收费吗?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 微信又在搞事情,抬个手就要花钱?
  • 你们愿意支持微信收费吗?
  • 微信里面很多人指名道姓加你好友,她们都是干什么的?
  • 人到中年,欲罢不能的“群居”生活:这不是微信在搞事情,您信吗?
  • 一、微信又在搞事情,抬个手就要花钱?

    如今我们已经很难再从自己的钱包里掏出纸币,只因微信支付、支付宝等网络支付方式已经成为国内绝大多数用户的使用习惯。据中研产业研究院公布《2021-2025年中国第三方支付行业竞争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底,使用互联网进行在线支付的用户达到8.72亿,另外根据中国银联发布的《2020移动支付安全大调查报告》显示,有98%的用户把移动支付设置为支付首选。

    图源前瞻经济学人APP

    为了进一步让消费者习惯并常用网络支付,厂商们先后推出了密码支付、指纹支付、人脸支付等多项支付方式。就在近日,根据Tech星球报道,微信内已上线"微信刷掌支付"小程序,可为用户更加便捷的管理刷掌支付,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刷掌支付功能需要在刷掌设备中开通。

    此外,微信刷掌设备由微信支付提供,该设备上设有显示屏和掌纹识别区,用户开通微信刷掌支付功能后,只需要在掌纹识别区进行扫描即可完成商品的支付,不必像之前那样需要掏出手机或智能手表才能进行支付。

    雷科技制图,禁止侵权

    该新闻一出,又引起了网友们的激烈讨论,部分网友认为这项服务再次提升了支付时的使用体验,哪怕腾不出手拿手机也能一键支付了,但也有一部分网友担心不法分子可能会从中窃取信息,以谋取钱财。所以对于我们来说,支付方式变得越来越多,越来越贴近生活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掌纹支付,真比人脸方便?

    根据此前的报道显示,这项刷掌支付是基于人脸支付系统所升级演变而来,用户先需要在指定的刷脸设备上注册手掌,并通过刷脸将掌纹信息关联到自己的微信账号即可完成注册。开启这项功能后,用户在线下消费时只需将手掌对着商家的支付设备扫描区即可完成支付,实际上刷掌支付和刷脸支付的实现原理基本相同,都属于生物识别技术。

    图源veer.com 图片已获取授权

    相较于扫码和人脸支付,刷掌支付的优势主要有三:第一,刷掌支付依赖于掌纹信息,通过识别读取掌心血管纹路进行辨别支付,而每个人的掌纹都是与众不同的,即便是双胞胎掌纹信息也有很大区别,很难被复制,安全性相对更高;第二,人脸支付受限于疫情的影响难以被大多数用户接受,再加上近两年频频爆出人脸信息被拿到网站贩卖的新闻,让更多消费者对人脸支付有一定的排斥感,而掌纹支付就没有这个担忧,毕竟不具有直接的可视性,与行踪轨迹等其他信息之间的关联性较小,监控性也弱;最后,掌纹识别对采集设备的要求更低,且在识别时不需要接触设备,隔空即可完成,安全性更高。

    图源企查查

    刷掌支付的出现是为了进一步完善支付生态,也是对线下移动支付场景的一个补充,毕竟刷掌支付只涉及手掌、商家终端,在与商家终端做交互时,手掌比眼睛、刷脸的可行性、交互性、方便性都要高,让用户在线下消费时又多了一种支付选择。

    再加上腾讯的微信刷掌支付设备专利前不久也获得了授权,刷掌设备包括壳体、以及壳体内的PCB和摄像头,该专利可使拍摄得到的手掌图像质量较高,有利于提高设备识别速度和准确率。如此看来,微信正在加快脚本推动刷掌支付的脚步,希望其成为又一主流的支付方式。

    至于微信为何要推动刷掌支付技术,其实原因也很简单,刷掌支付的安全和采集过程中涉及到的隐私保护问题相较人脸支付小得多,用户能更轻易地接受;再加上刷掌支付需要配合微信支付的硬件设备,无形中为微信提供了一个新的硬件销售大门。

    管你是刷脸还是刷掌,终究敌不过二维码?

    实际上早在2015年,支付宝就在ChinaJoy上展示过掌纹支付技术,当用户将掌纹录入手机后捆绑支付宝账号,在特定场景即可支付。全球最大的电商平台亚马逊也在2020年推出了Amazon One支付系统(即刷掌支付),其采取非接触式掌静脉识别技术,号称可以在0.3秒内完成验证,支付速度远超银行卡支付。而本文的主角腾讯则在去年就与多个机构达成了合作关系,共同申请了刷掌支付的专利,并在今年完善了更多专利技术。

    如今微信已经上线了刷掌支付小程序,说明该服务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就等大规模展开了。相信另一支付巨头支付宝也会在不久后会跟进,刷掌支付极有可能成为下一个主流支付方式。

    图源veer.com 图片已获取授权

    从前文来看,刷掌支付无论在识别速度、识别精准度还是隐私保护性上都远比人脸和指纹支付方式更加优秀,更适应当下的社会发展。但在这里我不得不给大家泼一盆冷水,刷掌支付虽然好,但它的普及难度相当之高,短时间内几乎不可能取代人脸和指扫码成为新的支付方式。

    首先它的应用场景就没有我们想象中那样多,前文曾提到这需要商家方拥有专属的支付机器,决定了大部分的路边小店就不可能普及,其次监管机构还会要求企业在信息采集上需遵循“最小、够用”原则、防止信息滥用。光是成本和隐私方面的问题就已经是两座“大山”,厂商不解决这些问题就不可能普及,更别说去代替当下的支付方式了。

    图源veer.com 图片已获取授权

    但对于刷掌支付这一新方式,我个人还是比较认可的,它能够满足更多支付场景和人群,哪怕是不会用智能机的老人小孩也可以通过最简单的方式接入到互联网时代中。不过实用归实用,但它不能以任何形式强迫用户使用,必须要赋予用户完全自由的选择权。对于已经采集到的掌纹信息,也应该好好保护,不能让它们被随意扩散和不当使用。

    无论是刷脸还是刷掌都不是最后的解决方式,相信未来还有别的方式出来,但是近些年,刷脸还是较为新潮的方式,而在疫情期间,如果能推行刷掌,倒也可以。当然,目前刷掌支付还处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距离真正的落地普及仍需一段时间。对于用户和商家而言,新支付方式的出现,将为消费者和商家提供多样的支付选择,一场新的支付场景变革已开启。

    一、你们愿意支持微信收费吗?

    你这逻辑就像我去超市购物交了停车费,所以买东西就不应该再交钱一样。
    腾讯公司向运营商交钱是必须的,腾讯做自己的品牌,赚自己的银子,让真相花钱维护基站的运营商喝西北风是没道理的。
    但是腾讯向普通用户不收钱也是天经地义的,人家有的是钱赚
    ——————————————————————————————-----------

    抬头:谣言产生于自作聪明者,真相来自于真正的智者,问题是社交网络上的人宁愿相信耸人听闻的谣言,也不相信罗嗦的真相。因为,社交网络容不下大段文字。小而短的煽动性谣言更容易让人相信。

    最近,微信收费的事情在破鞋网(人人网)上传的沸沸扬扬……
    更有甚者还在传播的消息后面加上自己恐吓性的台词……
    “相信不相信是你自己的事情……”
    “让那些眼馋着不该眼馋的事情的人无地自容”
    对此,作为一个技术宅,我的评价只有一句。
    ——我去年买了个表。
    我曾经在各种场合分别表达过我对人人网上公共事件议题的看法。简单来说,可以用一下的句子概括。
    “出事之前,从转发到评论没有真话,挑明之后,从转发到回话只有谩骂。”
    社交网络上面的东西,真实度如何大家自有公论。越是病毒性的,挑衅性的东西传播的越广。至于真实的情况出来之后,也没人会在乎了。
    谣言的转发量可以轻易突破4位数5位数,辟谣贴有三位数就可以烧高香了。
    正所谓“造谣张张嘴,辟谣跑断腿。”
    不过,技术宅的原则就是
    ——不因为自己声音的微弱而一言不发。
    那我们就来扯扯微信收费那些事。
    以上都是牢骚,以下都是技术内容,分析在结尾。
    以下分析结论仅代表目前——截止2013年4月3日的情况来看,所有情报来自公开互联网资料和常识。

    1.微信为毛会收费?
    笔者见过的最扯淡的逻辑莫过于:“用户在使用微信的时候已经支付过流量费,为什么还要向运营商付费?”
    照此逻辑,大可如下推演。
    “在网上下载盗版资源的时候已经支付过电费和流量费用,为什么还要支付资源的费用?”
    “去超市的路上已经支付了养路费和停车费用,为什么不能从超市里免费拿东西?”
    后两个是荒谬的,所以第一个逻辑是扯淡的。
    为了搞清楚微信为毛会收费,我们先要区分两个观念。
    一个是流量,一个是信令。
    人人都以为信令跟自己吃过的菠萝一样,叫个凤梨你以为我就不熟了?各种胡扯不赘。其实信令全称叫“CCITT7号信令”和“中国1号信令”,你听说么?
    简单的说,微信传输数据的载体是流量,而决定微信能一直传送消息的媒介,则是信令。
    通俗的说,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能让微信“推送”消息的东西。
    首先,智能手机为省电,引入休眠特性,6-10s没有数据传送则释放连接。由于现在智能手机用户使用时间长、屏幕大、所以耗电量很大,厂家为了节电使用了快速休眠功能,即一段时间没有数据传送,手机会不经网络侧准许而释放链接。 其次,像手机QQ、手机微博、微信等应用的使用,会带来大规模小数据量的频繁交互,该类业务流量的建立和释放一般是通过信令信道承载的。
    信令被激活的过程,称为心跳指令。
    频繁的小流量数据交互大量消耗信令信道资源,导致信令量的增幅远大于业务流量的增幅。简单来说,这些应用会周期性地向应用服务器发送报文保证用户永远在线的状态,引起已释放的连接重建。为了保持永远在线的状态,各种应用客户端会向服务器不断发送“心跳”,保持其“永远在线”状态。
    概括的描述的话,就是系统与手机之间通过信令的频繁,短暂交流保持手机依旧在线。这一过程微信而言存在,当然,对于“永远在线”的app:QQ 人人 微博等也是存在的。同样,邮件推送,甚至电话,短信等等普通的应用也是存在的。只是,频繁使用的微信对信令的要求格外大而已。
    试想,以前不怎么上网的时代,你一天能打几个电话?也就是说这种指令对系统来说处理量比现在少多了。后来,就算你拿个诺基亚没事上个网,也没几次下令连接的机会,对吧?现在好嘛,手机里N个APP全是隔一会自动发指令连接,尤其是有通讯功能的微信这样的,为保证通讯的及时性,心跳连接的时间间隔非常短。如果10秒连一次,1小时它一家就要连360次。如果你连上了一直在用,这样别的APP再使用网络倒省事了,问题是它连上了大概交互一丁点内容就挂了。谁要连谁再自己下令去……。
    这种因为信令而导致的网络问题,我们称为信令风暴。
    看到这里,如果看明白的人大概懂了。
    这一过程,基本没有流量的参与!!
    那么,微信有没有产生信令风暴的条件呢?
    1)单次传输的数据量较小;
    2)接入和释放频次较高;
    3)在线时间长但传送数据的时间很短;
    4)上下行传输的数据量较为对称。
    这些特点,微信具有产生「信令风暴」的条件。

    用一个比较恶心的比喻来描述微信,其他APP,信令和流量的关系的话,应该是这样的:
    一个公共厕所收费只是看你拉屎量,正常情况是进一次厕所就把屎拉了,微信QQ就是只进厕所,又不拉屎,他进进出出的,影响别人拉屎,你还不能收他钱,因为它几乎没用流量。
    那为毛之前没有这种事呢?
    这一点,那些传谣的人倒是说对了。
    因为微信发展的太快了。
    但是……这个和运营商眼红也是没关系的!!!
    为了说明白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回顾一下十年前左右的“短信风暴”。
    打个比方的话,就是饭店无论多忙,服务员多的话就不会手忙脚乱。
    十多年前的时候,短信发出去可是一件极为痛苦的事情……
    (回想03年我还用的一个该死的爱立信398……信号超级强悍的手机配合信号超级渣的联通130卡也不过就是个能用而已。短信信号基本上就是上午发下午才能收到……)
    解决方案是什么?
    话说有个sb当初提议就是收费……
    结果是三大(当时是两大)运营商咬牙花血本加服务器和基站解决了。
    从本质上说,微信有导致信令风暴的潜在风险,解决这一风险的一劳永逸手段就是
    ——简单粗暴,架服务器!
    当然,现在,这是不现实的……
    短时间内办不出来╮(╯_╰)╭而且智能机的增长速度是爆炸性质的。参见下图。

    数据来自中国互联网中心。
    第二,嘛,仪器很贵……很贵……中国用手机的人太多……
    总之,信令风暴如果想根本解决,只能靠运营商砸钱。可是,也要砸时间。
    所以,这些东西如果想解决的话,一个字,等。 不过幸好,现在还没有信令风暴呢。 以下是由信令风暴产生的部分故障案例:
    1)日本最大的移动运营商NTT DOCOMO(2012.1.25): 在东京地区的网络发生故障,在持续四个多小时的故障期间,有252万用户受到了影响。 NTT DOCOMO事后调查发现,激增的数据流量是导致网络故障的主因,而产生大量数据流量的来源是一款可以免费语音通信的Android应用,会每隔3至5分钟发送控制信令。
    2)北美-AT&T(2009.09.04): iPhone 在纽约地区掉话率高达30%,收发一条Twitter消息延迟15分钟。
    3)欧洲-英国O2(2009.12.30): 数据流量增长18倍,信令激增;8%的智能终端用户产生55%的信令流量,伦敦一些用户周期性无法拨打/接听电话。
    4)澳洲-新西兰电信(2010.03.02): 过载的原因推测来自WCDMA/HSDPA用户信令激增,三个月时间里,3G网络四度瘫痪,CTO被辞退。
    【资料均来自公开新闻】
    所以,那些声称运营商是眼红,是嫉妒,是在一头牛上扒N层皮的人……
    最好会去反省一下自己认不认识汉字。看不看的懂常识。
    2.微信会不会收费?
    我的回答还是这个。
    从目前的情况看,不会。
    三大运营商目前自己的意见不同意,移动新掌门李跃对微信的态度比较激进,联通常小兵在官方发布会上甚至侧面表达了对微信的支持,而电信方面的表态至今没看见。工信部,呵呵……人家根本没插手好不好……官方解释是正在协调运营商。
    PS……企业间的事情工信部如果插手除非是恶意竞争(参见某360) 如果……还有人认为工信部给腾讯“很大压力的”,建议先去学会看新闻。
    当然,我个人不赞成中国移动李跃对微信和信令这个话题的指责态度。作为运营商用户那么多,服务又要保持最好,又不想花钱搞建设,不敢讲用户,对微信发脾气的话……基本上不是没钱就是没钱了。多半是为自己服务压力找借口。倒是前几天联通常小兵说的运营商和微信是鱼水关系更靠谱(顺便帮他辟个谣:他绝对没说微信要收费。有关话语完全不是这个意思,视频网上有,大家自己看)微信和运营商的关系是鱼和水的关系,只是谁是鱼谁是水,要用户说了算了。
    而有着同样巨大压力的国外是怎么对待微信这类OTT(指互联网公司越过运营商直接向用户推送内容)业务的呢?
    LINE KiK What’s apps这些原版微信在外国是怎么解决和运营商“分赃”的问题呢?
    造谣者的论点是“人家没收费啊!”进而批判天朝的运营商……
    废话!人家是没收费!人家直接入股了!
    这比起收费,狠多了吧。
    ……………………
    ………………
    ……………
    ……

    好了……原理上的事情讲的差不多了,解决方案也说的差不多了。
    总结的话是什么呢?
    1.运营商对微信的抱怨合情合理
    2.这个理由说得过去,不过,没法解决矛盾,也就是说,在短期内是合理的。
    3.真正解决矛盾要靠砸钱砸时间来搞建设
    4.真正要收费的话,也只会找腾讯,和作为用户的你我无关。
    5.在这个时候,还是应该回顾一下马化腾的承诺。
    【腾讯再次回应微信收费:基础服务肯定不收费】
    (中国网 2013.4.3讯 )

    【你不能指望每个人都睿智,但你应当希望谣言从你这里不要继续传下去】

    二、微信里面很多人指名道姓加你好友,她们都是干什么的?

    指名道姓的加人方式,无非是想尽快的让对方确认身份,快速通过验证成为好友,这种通常会分两种,一种是在验证框里打入你的名字,表明自己是认识你的,或者从那个地方找到了你的通讯方式,但是不知道这个微信是不是你本人的,所以输入你的名字来验证的,如果你输入的名字刚好是你的名字的话,那么你可以直接点击接受通过了,如果不是的话,肯定是拒绝的。

    还有一种就是输入自己的名字信息的,这类的做法的是在微信中加好友的居多,而且这种方式有个好处就是,别人都不用问你是谁了,直接可以通过这个来判断,甚至可以直接用这个文字来设置对你的备注(因为有些人特别喜欢更换头像和名字,如果不备注的,下次发消息的话,如果没有聊天记录的话,那么很有可能你就不知道他到底是谁了,我自己就有这种体会经历)。所以一般情况下,朋友或者客户都是用这种方式来发送验证请求的,甚至有些客户是会在名字的前面加上公司名的,这样的话,更容易辨别。

    我个人如果有工作上的东西加客户微信联系的话,也是选用这种方式,也显示的自己比较正式了,当然现在有些做微商的,为了体现自己的真实性,也会这样做的,这个话的,我们就只能通过朋友圈发布的内容来判断了,如果发现是做微商的话,可以设置不看他的朋友圈。

    三、人到中年,欲罢不能的“群居”生活:这不是微信在搞事情,您信吗?

    最近读书,有一篇关于网络生活的文章,让我回忆起自己与微信持续近八年的“相爱相杀”。

    第一次听说“微信”,还是上大学时。

    有一天,舍友拿着宿舍里唯一一台智能手机,在我眼前晃啊晃地:“还在玩球球吗?最近流行微信,快注册一个吧!”

    我看着手里的黑白屏“小板砖”,默默地转身去砸床板上的钉子。智能又能如何?能砸钉子吗?

    那时候第一次感觉到,钱多钱少,原来与一个人的视界息息相关。

    所以一开始,“微信”对于我来说,就像烤鸭一样,只要吃一次,就感觉特别小资。

    直到毕业工作一年多,我才有了真正的微信,因为领导说,加个群吧,以后有些通知都会在里面发。

    我默默地看着陪伴我几年的“小板砖”,就像看一个即将离家出走的小孩,没有归期,也没有承诺。

    还好有工资,我买了第一部智能手机。

    “嘟嘟嘟”的提示音,伴随着欣喜;一屏一屏的朋友圈,仿佛加入到朋友的生活中。就在手指滑动间,青年时代要结束了。

    现在想起来,当时拿到手机的新鲜和兴奋,已如此遥远;也丝毫想不到,只在智能手机上才能存活的那个小小绿色图标,中年后会变成一个怎样让人感情复杂的东西。

    “赶紧看看群!再不回复收到,领导就要艾特你了!”

    正在写报告的我手一抖,在word上敲出一行难以理解的符号。拿起手机,迅速翻着一堆红点,看看到底哪个群里面下达了“指示”。

    工作,就在一惊一乍中,周而复始。

    还记得《童年》里的歌词:盼望着下课,盼望着放学,盼望游戏的童年。

    如今有了群,不知道该盼望什么。

    下班吗?工作群不下班;周末吗?工作群没周末。

    不知道当时把这玩意起名为微信“群”,是不是考虑到人类原始的群居特性。

    《论语》中说: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真是知我辈者,圣人也。说实话,休息时间才活跃的“群”,有多少是被形式主义“逼良为娼”?又有多少是包装自己“兢兢业业”?

    实际上在我们单位,没有多少工作,是非要在休息时间,去“群”里安排、部署、落实、回复的。

    与在微信刷屏的名人、网红不同,单位的中年人们,天天在被微信群“刷屏”,刷得睡不好觉,想逃还逃不掉。什么叫欲罢不能,这才是完美又无奈的诠释。

    一天,一位快要退休的同事,拿着自己的手机,递到我眼前:“快,帮我看看,微信这玩意怎么安装啊。”

    “我建议,您别趟这水了,影响睡眠。”

    老同事脸色明显变了一下,与白了一小半的头发“相得益彰”。

    犹豫了一会,似乎下定了什么决心,他又把手机递了过来:“不行啊,领导要求必须进群,要不然耽误工作,就是我的责任。”

    安装,注册,加群,一系列流程走完,也没用几分钟。把手机放回他手中,同事顺手把花镜提到脑门上,戳着屏幕慢慢离开了。

    我觉得,我好像做了一件对不起他的事情。

    不知道,他是否也会养成习惯,起夜的时候站在马桶边,一边“唱歌”一边看看有没有尚未回复的群消息。

    五十年前,麦克卢汉提出了“地球村”的概念,如果他老人家能看到中国的微信群,一定会说:恩,甚合我意。

    虽然我们分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做着吃喝拉撒睡等不同的事情,但是在那个虚拟却无比现实的群居世界,我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让人喘不过气。

    但是,这不怪微信,只能怪我们这群中年用户主力军,太把“微信”当回事了;以至于能打字解决的,绝不敢用嘴多说半句,谁让群聊有记录呢?

    虽说“群居”生活无情侵占了私人时间,但是能够用好“群”,确实是一条捷径。

    去年有一天,单位一把手在群里抛出一个话题,让大家讨论。

    众人“纷纷响应”,有长有短。

    有人的意思是:师父说得对啊!

    而有人的意思却是:师父说的对,主要对在下面几点……我等徒子徒孙,要务必做好下面几点……

    更有甚者。第二天一早,一位“徒孙”用网页版发了一篇六千字论文,主要论证师父哪里对,为什么对,以及自己怎么做才对。

    于是,一夜成名,不过如此。

    半年后,这篇论文的作者,已经不用当“徒孙”了。

    “群”给了大家更多机会,只不过有人愿意把握,有人不屑一顾罢了。

    谁对谁错?我想也很难分出是非对错。

    假如没有“群”,这些事情,这些规则,还是在另外的空间发生着。而生活和社会,都有一条完整的食物链,没有谁能逃脱弱肉强食。

    若不想被吞噬,必须有所坚守。

    “群居”生活,特别像取经路,除了骑着白马的师父,剩下所有人都是因为种种原因,不得不跟随,包括白马。

    只不过走着走着,一部分人觉得,既能成佛何乐不为;一部分人却不断在想,什么时候才能回去,继续老婆孩子热炕头;剩下的人则寻思,反正也没方向,不如继续跟着走。

    所以无论稀罕不稀罕,最终修得正果的,也就一小部分人罢了。

    对待“群居”的态度,更像对待人生的态度。或夹缝求生,或清高自赏,或另辟蹊径……只要走得出一条阳关大道,群居或者不群居,其实也不是必要的条件了。

    此时的我,只想放下手机,屏蔽所有群消息,然后好好享受一下生活。

    关于好记的微信id的问题,通过《微信里面很多人指名道姓加你好友,她们都是干什么的?》、《人到中年,欲罢不能的“群居”生活:这不是微信在搞事情,您信吗?》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好记的微信id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

    本文标签:好记的微信id(3)

    相关阅读

    • 微信又在搞事情,抬个手就要花钱?

    • 158文章网范文示例
    •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好记的微信id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微信又在搞事情,抬个手就要花钱?和你们愿意支持微信收费吗?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
    • 微信小程序账号排名

    • 158文章网范文示例
    •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好记的微信id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微信小程序账号排名和微信小程序如何做排名优化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
    关键词不能为空

    范文示例_作文写作_作文欣赏_故事分享_158文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