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文章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158文章网 > 范文示例 > 撤稿观察 - 华北电力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系艾玥洁孙玉兵论文撤稿

撤稿观察 - 华北电力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系艾玥洁孙玉兵论文撤稿

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vi设计论文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撤稿观察 - 华北电力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系艾玥洁孙玉兵论文撤稿和万能的网友什么叫“周一见”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 撤稿观察 - 华北电力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系艾玥洁孙玉兵论文撤稿
  • 万能的网友什么叫“周一见”
  • 民间科学不等于伪科学
  • 论文当中的参考文献或是引用会不会被检查真实的出处?
  • 一、撤稿观察 - 华北电力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系艾玥洁孙玉兵论文撤稿

    2020年1月15日,<<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2018 IF=8.355,一区期刊)发布撤稿通知,华北电力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系与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新型薄膜太阳能电池重点实验室学者于2016年3月发表在该刊的一篇论文《High sorption of U(VI) on graphene oxides studied by batch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calculations》被撤稿,该论文第一作者为Xiangxue Wang(英译: 王祥学),通讯作者为Yuejie Ai(英译:艾玥洁),Yubing Sun(英译:孙玉兵),Xiangke Wang(英译:王祥科)。

    撤稿原因:涉及数据的问题、图像复制(Concerns/Issues About Data,Duplication of Image)的问题。

    基金支持:文章显示本研究由诸多基金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1225730、21577032、91326202)等。

    撤稿通知原文

    https://doi.org/10.1016/j.cej.2020.124272

    文章原文

    https://doi.org/10.1016/j.cej.2015.11.066

    撤稿通知显示

    “应作者要求,本文已撤稿,因为图1A与之前由相应作者等人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49(2015)4255-4262 (https://doi.org/10.1021/es505590j)中发表的文章的大部分图1C重复,尽管这两个数字据称描述了不同的材料。

    科学界对此持非常强烈的看法,向本刊的读者表示歉意,认为在提交过程中没有发现这一点。”

    延伸:

    值得一提的是,本文通讯作者之一的孙玉兵,之前就爆出涉嫌学术不端问题。

    原文链接:

    https://forbetterscience.com/2019/03/26/yubing-sun-contaminated-science-synchrotron-fraud-and-citation-scam/

    (注:“撤稿观察”-追踪撤稿事件,营造诚信学术环境;原创作品未经许可请勿转载,欢迎分享转发。)

    一、万能的网友什么叫“周一见”

    2014年3月28日晚20:16分,《南都娱乐周刊》主编谢晓发布了一篇微博,暗示周一将会有重磅消息发布,且表明“为了顺利签片,我下午关机拒绝了一切人情电话”,并称“记者也拒绝了巨大的利益诱惑”。[1]
    许多网友和媒体人转发该微博并纷纷猜测该消息的当事人。其中,文章和姚笛被提及的频率最高,有网友留言称“大有‘文章’”。随后,多个微博认证大号也都发微博明示文章和姚笛有事情发生。据观察,文章和姚笛的微博评论下在短短几小时内,被众多网友留言“周一见”(南都为每周一出刊)。南都的“大料”是什么,娱乐播报,声画并茂,周一见。
    《南都娱乐周刊》主编谢晓微博原文:“为了顺利签片,我下午关机拒绝了一切人情电话,直到下班心里才松一口气。请大家别怪我,也别再打听拍到了什么,当事人最清楚发生了什么。我也理解当事人此时的焦灼,但请相信此报道绝无任何阴谋论,记者也拒绝了巨大的利益诱惑。常在河边走难免不湿鞋,路还长,祝你们今后能走好!”
    3月29日有媒体爆料,文章在马伊琍怀二胎期间,出轨与姚笛相恋,并被拍下热吻亲密照。此消息经由微博曝光,引发网友疯狂转发评论。
      据媒体人透露,文章姚笛亲热照以及新闻将登载在周一(3月31日)的某著名娱乐周刊上。而不少娱乐圈资深人士也爆料,该媒体高层和记者都遭遇了大波“说情”和“巨大的利益诱惑”,以求“平事儿"撤稿。
      还有网友爆料,文章与姚笛早在合作《裸婚时代》时就传出过绯闻,而男方出轨并非首次,之前有某台湾女星也“有过一腿”。
      网友神级评论此”狗血“事件,为马伊琍点蜡烛,“安慰”:伊琍,不哭。而姚笛前男友迟帅与汪峰再次躺枪:姚笛周一见;伊琍,你要挺住;迟帅,大仇已报! 汪峰,周一千万别发新闻!

    二、民间科学不等于伪科学

    民间科学不等于伪科学

      民间科学不等于伪科学,当前民间科学存在着良莠不齐的现象,一些看起来稀奇古怪的学说为什么能产生并影响很多人,民间科学还是有自己的智慧在里面,下面是民间科学不等于伪科学!

      民间科学不等于伪科学1

      除了自然国学本身的地位低,在日常生活中自然国学尤其是中医引起的争议也十分大,这其中,最为出名的是打通任督二脉之说。2012年5月23日,甘肃卫生厅称,41名甘肃医务人员打通了任督二脉。甘肃省卫生厅厅长刘维忠称打通任督二脉可令身体更健康。此事件随后引起社会热议。2012年5月31日,卫生部新闻发言人作出回应,对甘肃医务人员打通“任督二脉”一事代表,甘肃举行培训班,目的是使医务人员了解和掌握更多的中医知识和方法。同时,在学术层面,国家鼓励开展学术争鸣。而太极推手闫芳的隔空打人做法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自然国学在大众心目中成了忽悠之学。2012年10月10日,因“隔空打人”受热议的闫芳被李经梧后人开除山门,“隔空打人”也被定性为伪科学。

      对此,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研究员宋正海承认,当前民间科学的确存在着良莠不齐的现象,但这正是需要规范的地方。“一些看起来稀奇古怪的学说为什么能产生并影响很多人,还是说明有市场,但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民间科学还是有自己的智慧在里面,应该允许其存在和发展,我们要做的是要对其进行约束和规范。”早在2006年,宋正海就发起过一场“废除伪科学”的学者签名活动,希望为民间科学松绑。

      早在200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刘长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审、顾问孙关龙,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研究员宋正海等十位学者联合签署了《自然国学宣言》,向世人宣示他们致力于自然国学研究的努力与信心。12年的时间里,对于自然国学的发展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依然不为大众所熟知认可。

      易经不是算命看风水以备受争议的易经为例,当今社会上大部分人将易学应用于看风水、算命上,而这容易让人将它跟带有迷信色彩的方术一流相提并论。北京师范大学易学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张涛告诉记者,根据一部《易经》,现在易学的研究方向有很多,总的来说有精英易学、民间易学之别,分“学院派”和“江湖派”两大类。学院派以院校、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为主,而江湖派则由民间的易学研究者组成,所以有迷信的东西在里面在所难免。中国风水文化申遗筹备委员会主任张栋杰之前也曾提到,“风水肯定有迷信,5000年的历史没有迷信的东西也不现实。但其顽强存在到现在,也有其合理的科学因素在其中。关键是如何发展与规范风水。”张涛说,《易经》肯定是有其科学道理的,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教授曾说,《易经》是宇宙代数学,《易经》中很多思想对于很多科学发现都有启示。例如,爱因斯坦文集曾有“令人惊奇的倒是这些发现(在中国的易经)全都做出来了”的感佩之言。但张涛坦言,易学要想更好地发展,首先要能很好地理解易学的精髓。“有些人提到《易经》就会联想到算命打卦,而真正的《易经》文化博大精深,是可以运用其中的智慧来洞彻人生、经营人生的,而有些仅仅限于工具、被工具所左右的人,永远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智者。”

       用科学解释风水

      清华大学建筑系景观研究所所长孙凤岐说,风水并不全是迷信,在什么地方该建房子在什么地方不该建,我们祖先琢磨出了一套经验理论,这是有科学依据的。古代的风水一说,很讲究人以及建筑跟环境的关系,风水可以说是古代的环境观。

      以北京四合院为例子,倘若你注意观察就会发现,从四合院里出来的人都面色红润,不像在楼里呆久了的人脸会发黄,这就是因为四合院的建造有科学依据,利于长寿,住四合院的人每天至少有一半的时间都能在户外活动,而住楼房的人通风会成问题。

      而一位房地产经营者对记者分析北京人为什么都喜欢买北边的房子,有人说是上风上水,实际的解释就是北面风景好,污染相对较少,而且基础设施也建立得完善,南城则水质不好,冬季北京刮西北风,南城的空气相对来说不是很好。倘若说这是风水学,那风水也能算是一门讲究人的生活质量的学问。

      北京红石实业有限公司市场部经理张义磊说,辨证地看风水,它的可取之处在于符合了人们生活习惯的心理定势和审美需求。

      而对风水说尚存怀疑的,有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主任江晓原教授,他认为,风水中包含一些科学的成分,但科学的成分相当少,就其主体而言,应属于伪科学一类。风水术中的科学成分主要是一些经验知识,这些经验知识虽然暗合了现代科学的原理,但与自觉的科学认识是有严格区别的。

      复旦大学文博系主任、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蔡达峰教授认为,应该警惕被商业利用的风水,不宜夸大风水中的科学成分。现代社会中,风水术的运用主要已成为一种商业行为。实质上,古代的风水术多已失传,现今所谓的风水与古代风水术在内容上已有很大差别。对于风水术,究竟需要如何引导,值得好好思考。

      民间科学不等于伪科学2

      最近,“电荷不存在”事件让“民科”再一次进入公共视野。从刷爆朋友圈开始,质疑声音频出、起底作者背景、文章遭到撤稿、作者发布声明……此次事件的整个过程基本符合一众民科事件的结局:从喧嚣尘上,到不了了之。

      而在此次事件中,来自清华大学的在读博士韩迪因在网络平台知乎起底文章作者凡伟而被人们所熟知,他所披露的信息也成为帮助人们认清此次事件真相的关键因素之一。对于韩迪的举动,很多读者直呼“干得漂亮”。

      其实,这并不是韩迪第一次站出来反对“民科”。虽然是一名在读博士,但韩迪已经身处“反民科”一线多年,曾任百度“反民科吧”的吧主。现在的他虽然因课业繁忙辞去吧主一职,却也未曾停止与民科的“战斗”。

       缘起:对“民科”的好奇

      2011年2月,还在读高中的我看了一期《非你莫属》节目的春节特辑。在那期节目中,节目组找了几位来自民间的“发明达人”,介绍了他们的一些有趣的、靠谱或不靠谱的小发明,例如包裹式雨伞和多用板凳等。

      但后来画风一变,一位背着展板,拿着一张写满公式的大纸的大叔走到台前,他就是后来在2016年因为“引力波”事件一夜成名的“诺贝尔哥”郭英森。

      郭先生彼时上台的第一句话就非同凡响:

      ——我的发明是几个有实力争夺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新理论和新发现,因此希望在座的各位CEO高瞻远瞩(支持我),让中国成为21世纪真正的创新型国家!

      ——我发明了几个新理论,这些理论合在一块就会成为新科学,使得未来的各种车辆都不需要有车轮,人的生命可以无限延长,成为活神仙!

      与郭先生的自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嘉宾的态度,在郭先生介绍自己的理论时,频频被主持人张绍刚打断,还被方舟子批评说初中物理都没学好。直到节目结束,郭英森也并没有机会对自己的“理论发现”做进一步阐述,便匆匆收场。

      这是我第一次见识所谓“民科”,对节目中的郭英森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让我好奇的是他的理论究竟能否得到诺贝尔奖。只是当时作为一个高中生,还没有能力判断郭先生的理论是否靠谱。

      2011年夏季,高考完的那个暑假,无所事事等开学的我花了很多时间在互联网上。很偶然的一次机会,我看到了郭英森先生的个人博客,从此便发现了一个“新世界”。

      郭先生显然是把网络当作了宣传、展示自己理论的平台,在百度贴吧和腾讯微博发表了很多原创物理理论和评论。我顺藤摸瓜,大概理清了郭先生在节目里没说完的“理论”到底是什么。

      原来郭先生对UFO很感兴趣,据说曾亲眼目击UFO,之后便长期醉心于UFO的相关研究。经过多年钻研,郭先生自称已成功用周易八卦、阴阳太极来解释UFO的飞行原理。甚至说相关原理不仅足以支撑他获得好几个诺贝尔物理学奖,还发展出“反引力”技术和“长生不老”技术。

      看到这些理论,当时仅有高中物理水平的我也感觉不是太靠谱。虽然心里对郭先生的那点期望基本落空,但郭先生也让我发现了一个“新天地”——百度“民科吧”。

      民科吧的自身定位是“民间科学爱好者们讨论交流的平台”,拥有超过3万的关注人数。吧里有很多和郭先生经历类似的人。一些民科发表的帖子和各种“吓人”的理论,让我一度怀疑自己之前的物理是不是都白学了。不过这些理论并非都很深奥,不少民科的理论还停留在中学物理的范畴。

      这里我想提一位民科吧的资深吧友,ID为“雷绍武”,外号“雷神”,可谓民科吧的大红人,在也是民科群体中的一位代表性人物。他长期高频率地在各个物理或科学相关贴吧发表自己的理论,甚至包括有不少中学生来答疑的“中学物理吧”。

      虽然雷绍武的兴趣广泛,热情十足,但他的基础知识并不扎实,经常闹出笑话。比较著名的“分子分母同时约掉d”。即牛顿第二定律为F=ma=mdv/dt,而雷绍武认为分子分母中的“d”可以约掉,那么便是F=mv/t。然而具备高中物理水平的学生都知道,雷绍武所提到的分子分母中的d并非一个物理量,而是微分的表达方式,并不能“约掉”。

      而雷绍武最具代表性的“理论”便是“运动力定理”,他自称该理论可以解释一切运动现象。运动力理论的基础公式是F=MV/秒,其中F为运动力大小,单位是以其个人姓氏命名的“雷”,V为物理运动速度,单位为米/秒。不仅如此,他还强调:为了与经典力学统一,运动力的单位仍然是“牛顿”,1雷=1牛顿=1千克米/秒的平方。

      我看了之后甚为震惊,也发帖提出了对运动力定理的质疑。本以为我有理有据的质疑应该能让雷绍武先生意识到他的理论其实并不完备,然而出乎意料的是,面对我和其他网友的质疑,雷绍武仍然声称自己的理论没有问题。而且,由于雷绍武先生并不能掌握“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以及运动具有相对性的概念,导致讨论往往鸡同鸭讲,难以有效地进行下去。

      记得有一次,网友质疑雷绍武:按照他的运动力理论,物体自由落体1秒后,下落的距离是多少?雷绍武的回答令人大吃一惊,他居然回答是9.8米(实际应为4.9米)。如此荒唐的事实错误,惹得不少网友质疑。其中有位北大物理系博士,利用实验室的设备,进行了自由落体实验。用详实的数据证明了一个极其简单的结论——物体自由落体1秒后下落4.9米。

      在如此充实的数据面前,雷绍武也无法狡辩,他罕见地承认了自己回答的错误,但仍拒绝承认运动力理论有错。反而他认为重力加速度g的数值有误,并非是9.8米/秒平方,而是4.9米/秒平方,并说了一句足以在民科吧载入史册的豪言:“任何实验都证明不了运动力是错误的。”

      与雷绍武的“攻坚战”仅是我在民科吧“奋战”的一个缩影。除了这种“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的崩溃外,我和一些小伙伴还多次被民科吧的吧主删帖封号,有时认真有礼貌写的质疑帖,转眼间就被删掉,让我们倍感失望。于是有小伙伴建立了新的贴吧——“反民科吧”,其定位之一便是“反对伪科学”。很快民科吧就聚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反驳和质疑一些民科吧中诞生的错误观点。

      这时,现实世界中的我也开始进入上海交通大学学习,一二年级时学有余力,学过《大学物理》课程后,对相对论和理论有了基本的了解,和民科辩论更是如虎添翼。于是,我便时常在民科吧和反民科吧里,抱着猎奇的心态查看民科们的有趣“理论”,或者和民科们辩论是非曲直,抨击我认为的那些荒诞的错误理论和伪科学。期间,我也担任过“反民科吧”的大吧主一职,也在反民科吧认识到了一些现实世界中的好朋友。

       民科并不是敌人本身,而是敌人的思维方式

      民科这个词的含义有很多解释,往往被认为是“民间科学家”的缩写,具有体制外、非官方的属性。但这个缩写属于《一九八四》作者乔治·奥威尔所说的,是“通过缩写巧妙地改变了自身的意思”。本来人们听到“民间科学家”这个词时,联想到的应该是大学殿堂外的一张书桌,用来自学的微积分课本和厚厚的学习笔记。而现在“民间科学家“却被这些民科污名化成了伪科学和放弃治疗的代名词,几乎和“伪科学”划了等号。为什么“民科”形象会日益降低呢?这和该群体的一些自身特点关系颇大。

      在我和小伙伴与民科的长期斗争过程中,我们发现民科群体的最大问题不在于其理论的错误或者是不具备价值,而是民科非常非常难以被说服。例如前文提到的那位北大物理学博士生,他用高精度自由落体实验把雷绍武的运动力批得体无完肤,但也没见到雷绍武放弃他的那一套“理论”。

      民科之所以难说服,我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很多民科没有受过完整或长期的正规教育,文化水平有限。

      有一个科学术语叫做“范式”,意思是“开展科学研究、建立科学体系、运用科学思想的坐标、参照系与基本方式,建立科学体系的基本模式、基本结构与基本功能。”而我接触的民科,大多数都没有遵循这种范式,这就使得与他们沟通非常困难。例如一些在我看来再普通不过的逻辑谬误,民科却视为真理。

      我曾遇到一位ID为徐姓的民科吧吧友,研究兴趣为“生命的来源”。他自称可以利用空气演化出昆虫。而且不同于很多民科的纸上谈兵,徐先生为了证明自己的理论,特意做了“实验”。

      实验内容并不复杂,他将几个切开的香瓜放入一个完全密封的玻璃箱,然后等待数日后,发现玻璃箱里出现了昆虫(可能是果蝇)。于是,徐先生便得出了一个“气体变成昆虫”的神奇结论。

      显然,徐先生对自己的理论相当看好,颇具自信地把实验结果写成了“论文”,并自费找人翻译成英文,向知名期刊《自然》(Nature)投稿。结果显而易见,徐先生的投稿直接被拒,对此他还忿忿不平,来民科吧发帖,吐槽《自然》的编辑是“狗眼看人低”。

      有反民科吧的`小伙伴发出质疑,认为实验中出现的虫子很可能是香瓜本身就被果蝇叮咬过,所以存在虫卵。徐先生回应,这种质疑是完全不成立的,理由是“卖香瓜给他的小贩跟他保证他家的香瓜没有虫子”。虽然可笑,但也反映了部分民科的科学素养十分欠缺,缺乏设计实验的基本知识,也不理解科学实验中的控制变量原则,即只有将自变量以外一切能引起因变量变化的变量控制好,才能弄清实验中的因果关系。

      虽然包括徐先生在内的很多民科,理论充斥着各种谬误,不存在任何科学价值。但在我看来,这些民科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自学相关知识,这绝非坏事,也绝非错事。即便他们的理论错误,只要不刻意去误人子弟,也不应该被指责。同理,我们“反民科“人士当然也可以发表我们的质疑,双方彼此讨论,真理本当越辩越明。可惜的是,大部分民科根本不接受他人合理的质疑,甚至认为这些质疑是学术界”官科“对他们的打压。

      包括雷先生和徐先生在内的很多民科,虽然脾气不一定好,有时还会恶言伤人,问候他人父母,但本质上不会去做什么违法乱纪之事,也不会对他人造成实质性伤害。因此在我看来,他们算得上是民科里的“温和派“。既然有”温和派“,那么自然也有少数”极端派“。

      有一位李姓民科吧吧友,长期研究自称为“统一理论“的物理理论。他认为,学术界”官科“的打压和不公平的游戏规则迫使他的新思想没有发表的途径。为了引起重视,李先生曾赴北京砸了中科院的大门,并因此被拘留15天。

      但更令人震惊的是,李先生又发布了一段视频,悬赏十万人民币请人推翻他的理论,随后为了证明其诚意,他挥刀切下了自己左手小拇指的第一个指关节……

      这些疯狂的行径,已对他和他的家人,甚至是社会产生了实质性的伤害。自称是李先生家人的网友曾发贴哭诉,令人唏嘘不已。可惜我们都没有能力令李先生迷途知返。后来李先生还曾放言要搞恐怖袭击来引起社会关注,幸而他还没有真正实施。

      从以上几位我接触到的典型民科身上可以发现一些民科的典型缺点,包括基础知识不扎实,科学素养欠缺,急功近利,甚至容易走极端。之前走红的“诺贝尔哥”郭先生和近期成名的凡伟先生同样存在这些缺陷。

      有的民科会乐于去举一些例子来拔高自己,例如有民科声称牛顿和爱因斯坦也是自学成才的“民科”,以此证明民科也能创造价值。但这种说法存在明显的事实错误,牛顿曾任英国皇家学会会长,爱因斯坦则毕业于知名学府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所以二人应该是实打实的“官科“。

      “英雄不问出处”是民科群体的心声,即使没有受过太多教育的人,自学成才也能做出了不起的科学成就。对于这种观点,我们并不否认其可能性,但可能性却极小。所有像牛顿和爱因斯坦这种举世闻名的科学家,无不是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和苦心的钻研才在科学研究道路上取得了丰硕成果。科学研究不是简单的脑洞大开或者是另辟蹊径就能做好的。科学虽然对任何人敞开大门,但也是有门槛的,而且随着科学的进步,门槛也越来越高。想被科学界接纳必须要树立科学的态度,并且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认真钻研。没有专业知识,幻想着一步登天的那些民科们,无异于用沙子堆建出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

      诚然,“民科”中也存在少数成功的案例:初中肄业的郑晓廷先生,倾尽自己的全部财力,花费3.6亿元人民币收购了多达39万件的古生物和矿物标本,建立起了全世界最大的恐龙博物馆。

      郑晓廷先生已经在英国《自然》、美国《科学》等世界顶级科学杂志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出版科研著作两部,还有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郑氏晓廷龙”,挑战了始祖鸟作为鸟类祖先的地位。

      但在接受果壳网采访时,郑晓廷先生特意强调:“我这个“民科”和他们不一样,你得根据你的实际问题来设立研究的课题,做之前你得做大量的调查和论证,不是不负责任地乱想。”郑晓廷的这段话,揭示了为何他能做出突出成就,而大多数民科一事无成的原因。

      所以我认为民科不应该是个名词,而更是个形容词,即可以说一个人是不是很“民科“。民科指的不应该是一种个体身份,而更像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这种思考方式往往是不科学、不讲逻辑的,也不具备拿事实和证据说话的精神。这也是我这几年奋战在“反民科一线”的切实感悟。

      顺带一提,随着学习愈发繁重,我感觉跟民科辩论,整体还是在浪费时间和精力,而且从说服民科的结果角度看也收效甚微。于是考虑再三,我辞去了反民科吧吧主一职,从此日常生活中少了与民科“战斗”这个环节。不过这段经历还是有些价值的,这些可以被当作反面教材的民科“事迹”,让我更加明白科学精神的重要性,也让我对科学精神愈发尊重。而且在“诺贝尔哥“和”电荷不存在“事件中,我可以凭着这些经验,更快意识到事件主人公的民科属性,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反驳和质疑。

      总体看来,科学界基本上还是一个对事不对人的圈子,也是一个看重事实和证据的圈子。科学界接纳新观点看的并不是提出者的身份是否尊贵,而是看观点本身是否经得起科学的推敲。通过这些民科的故事,让我明白做学问和搞科研一定要踏踏实实,要讲求科学精神和方法,以事实说话,以证据说话。不然,科学的大门会永远对我们紧闭。

    三、论文当中的参考文献或是引用会不会被检查真实的出处?

    写论文是每个科研汪的必修课,而一篇完整的论文后面都有一长串的参考文献。

    但是据笔者多年来的观察,「引用参考文献」这一工作似乎并不被很多人所重视,因为大家都觉得会有审稿人帮自己检查。

    大人,时代变了! 不好好引用参考文献,小心你的论文翻车!

    近期,一篇发表在 Advances in Medical Education and Practice 杂志上的题为 Medical students’ perception of their education and training to cope with future market trends 惨遭撤稿。

    图片来源:论文截图

    一本平平无奇的期刊,一篇平平无奇的论文,这也本该是一次平平无奇的撤稿。

    但是,该论文的撤稿原因却有点「独特」:论文所引用的一些参考文献内容并不符合该论文中的描述。 说直白些就是胡乱引用参考文献。

    该论文引用的三篇文献与论文中所描述的数据毫无关联,那三篇文献分别是:

    19. Policy Politics. 2014;42(4):597–614.

    20. BMJ. 2004;329(7469):770–773.

    21. Br J Educ Psychol. 2005;75(4): 645-660.

    而与这些参考文献无关的数据似乎来自另一项未被引用的研究:Adv Med Educ Pract. 2018;9:119–124.

    说实话,因为「不当引用」问题而被撤稿真的挺少见的,完全可以用「屈指可数」来形容。

    那些因为「不当引用」而被撤稿的论文

    据笔者不完全的统计,绝大部分因为「不当引用」而被撤稿的论文,都是因为 引用了「已被撤稿的论文」。

    一篇有问题的论文从发表到被正式撤销,往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这个时间被称为「撤销时滞」,平均为 3.5 年。

    在这 3 年多的时间里,这类论文难免会被后续研究者所引用,个别文章甚至在被撤稿之后还有人引用。

    一般情况下,假如你引用的论文正好被撤稿了,大概率你的文章是不会因此被撤稿的。(也许吧.....)

    但总会有那么一些「幸运儿」不幸中招,著名的学术网站 retraction watch 就曾经统计过这类文章:

    撤稿原因包含 Cites Prior Retracted Work 的 15 篇论文

    这个数字还是挺让人意外的,仅仅 15 篇被撤稿了。

    因为很难被精确找到,绝大多数存在不当引用的论文依旧躲藏在学术圈的阴暗角落里未被制裁。

    为什么「不当引用」很难被发现?

    本次撤稿事件中,Retraction Watch 网站收到了该期刊如下的回复:

    该论文在发表前由两名审稿人进行评审。仅通过同行评审是无法识别参考文献问题的,该案例是一起孤立事件。我们不认为立即需要更改政策...

    你品,你细品一下。这其实是当下同行审议工作中的无奈之处:在生物医学这样的领域,一篇论文引用 30、40 篇文章简直不要太常见, 逐个检查引用文献无疑是异常繁琐的工作。

    在 Retraction Watch 的新闻下,很多担任过审稿人的学者都发出类似的共鸣。

    图片来源:Retraction Watch

    不是大家不想去找,工作量实在过大,仅依靠同行审议就想把涉嫌不当引用的论文给揪出来太困难了,这也直接导致不当引用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

    2016 年一项研究发现,绝大多数文章在引用已被撤稿的文献时,作者会选择性不谈该引用的文献已被撤稿。(反正也没人发现



    高引用的被撤稿文章,图片来源:医咖会

    曾有网站统计过那些高引用的被撤稿文章,排在首位的文章甚至撤稿后的被引次数是撤稿前的 3 倍多!

    即使是较为近期的撤稿(有 4 篇是在 2015 年撤稿),撤稿后仍然在不停地被引用,例如 Voinnet et al.(2003) 这篇文章,在 2015 年被撤稿之后,仍被引用多达 80 次。

    论文不当引用现象之严重可见一斑。

    虽然不当引用行为很难被发现,也很少被制裁,但你可千万别抱着侥幸心理以为自己可以为所欲地引用了。

    2019 年 5 月 29 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正式发布了《学术出版规范 期刊学术不端行文界定》行业标准,规定于 2019 年 7 月 1 日开始正式实施。

    该标准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了明确的分类和界定,其中就指出「不当引用」属于学术不端。

    关于vi设计论文的问题,通过《民间科学不等于伪科学》、《论文当中的参考文献或是引用会不会被检查真实的出处?》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vi设计论文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

    本文标签:vi设计论文(1)

    相关阅读

    关键词不能为空

    范文示例_作文写作_作文欣赏_故事分享_158文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