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2019国庆70周年大阅兵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新中国晋升最快的司令员,升上将只用14个月,当过三个集团军军长和上将陈锡联:22岁夜袭阳明堡一战成名,34岁又创下一个奇迹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一、新中国晋升最快的司令员,升上将只用14个月,当过三个集团军军长
在古代的时候,想要考察一个国家的强弱兴衰,那就一定要从“文、武”两个方面来进行评判。
“文”代表了治国安邦、兼济天下的“文官系统”,也正是国家形成统治机制的重要基石。
“武”则代表了开疆拓土、守卫边疆的“武将体制”,其也代表着一个国家是否能够在强敌环伺的背景下,能够顺利生存下去。
“文武双翼”,只要缺少一个,那么这个国家就难以称得上是强国、大国,很快就会在历史的长河之中逐渐消亡,最终成为尘埃。
到了现代以后,虽然文明和体制相比于古代已经得到了一个很大跨度的发展。
但是对于“文、武”的诉求却丝毫没有减弱。
尤其是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如何保障国家的安危,则成为了让各国领导人头疼的问题。
既然国家的安危系于军队的强弱上,而军队的强弱在很大的程度上又取决于将帅的素质和才能,那么选择将帅之重要就可想而知了。
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说的就是对将帅选择的重要与要求之严格。
年轻的司令员2019年10月1日,正值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宏伟的阅兵仪式在天安门广场举行。
举目望去,诺大个天安门广场的两边,早已是被各方闻声而来祝贺这一盛事的观众们给挤得满满当当。
大家的心中充满激动,满心欢喜等着观看这场由解放军、武警部队和民兵预备役部队约15000名官兵、580台(套)装备组成的15个徒步方队、32个装备方队,陆、海、空航空兵160余架战机,组成12个空中梯队的大阅兵仪式。
上午十点整,70响礼炮鸣响,国旗护卫队官兵护卫着五星红旗,迈着步伐从人民英雄纪念碑行进至广场北侧的升旗区。
10时05分,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合军乐团奏响《义勇军进行曲》,全场齐声高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在天安门广场上空迎风飘扬。
10时15分,阅兵仪式开始,标兵就位,军乐团吹响阅兵式号角。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空中护旗梯队和仪仗方队。
之后,由姜国平少将和陈作松少将作为领队的“领导指挥方队”,也迈着坚定的步伐,沿着长安街,朝着人们走来。
跟在他们后面的,则是身着棕绿色军服的陆军方阵。
而在陆军方阵前方领队的,则是林向阳少将和唐兴华少将。
在那个时候,这些将军们坚毅的眼神、笔直的身躯还有坚定的步伐,就已经给电视机前的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尤其是林向阳少将,当时还未满55岁的他,本就是身形匀称,再加上常年在军中参加锻炼,让其远远望去,就像是个30多岁的年轻人。
在摄像机拉近的时候,大家都还诧异,为何会有个如此年轻的将军,竟能够在方阵中作为领队。
然而,更让人惊讶的事情还在后面。
没有人能够想到,就在短短的两年之后,这位看上去宛如年轻人的少将,已经一跃成为了战区司令员,晋升为了一名“上将军”!
2021年9月6日下午5点20分,中央军委晋升上将仪式,在北京八一大楼隆重举行。
而此次晋升上将的军官,分别是:西部战区司令员汪海江、中部战区司令员林向阳、海军司令员董军、空军司令员常丁求还有国防大学的校长许学强。
当天晚上18:30分,央视新闻报道了这一消息。
当人们从电视机前看到晋升仪式的时候,突然发现,当初在阅兵仪式上,率领陆军方阵走过天安门广场的林向阳将军竟然也在此列。
要知道,两年前,他还只是一名少将,为何这个时候已经参加了上将的晋升仪式?
会不会是同名之人?
但是,经过新闻介绍才发现,大家并没有认错人,这个林向阳正是当初的陆军少将,而现如今,他已经是最年轻的战区司令员了!
在这个过程里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杰出的将军其实在同一批晋升上将的名单之中,林向阳将军并非是最年轻的。
年龄最小的,应该是我国第一位“65后”上将常丁求。
出生于1967年的常丁求将军,自从1984年通过招飞加入空军以后,凭借着优异的训练成绩,多次在各项任务和演习中表现出色。
其工作履历也是十分的优越。
曾担任过南部战区副司令员和中央军委联合参谋部副参谋长,现任空军司令员。
可以说其传奇性并不比林向阳将军差多少。
不过,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常丁求将军从未担任过战区的“一把手”。
而这一点,林向阳却做到了。
1964年10月,林向阳出生在福建省福清市。
高中毕业之后考上了南昌陆军学院正式踏进了军营之中。
在从陆军学院毕业之后的三十多年里,林向阳兢兢业业,一步步地从一名基层军官一路晋升成为一名将军。
最终也成为了最年轻的战区司令员。
其实在刚开始,林向阳的晋升速度并不算快,从尉官军衔到校级军衔,这个过程林向阳也是如同其他人一样,稳扎稳打,到了年限之后逐步向上发展。
一直到成为了一名少将之后,林向阳的晋升速度才开始加快了起来。
2014年7月,已经担任了南京军区31集团军副军长一年多的林向阳,成功晋升为少将军衔。
还未过50岁生日的他,由此成为了一名年轻的将军。
在49岁的年纪成为少将的干部其实并不少见,而且林向阳多年的任职经历,也足以让其担负起一个将军的责任。
尤其是在担任集团军副军长的这1年零2个月的时间里,林向阳更是肩负起了负责全军战略部署的重任,这也加深了他对于军事领导职务的了解。
在成为少将以后,林向阳的职务也发生了变化。
他先是在2016年7月,升任了兰州军区陆军第47集团军的军长,之后又分别在2017年4月,被调任到中部战区陆军第82集团军,2019年被重新调回东部军区,担任陆军第72集团军担任军长的职务。
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林向阳就担任了三个集团军的军长职务,这份履历,也是一般人绝无仅有的。
之所以林向阳能曾在三个集团军担任“一把手”,这远远离不开他作为一名将领,善谋打仗、指挥有方、管理优良的良好将军风貌。
要知道,陆军集团军,是陆军作战的前沿部队,也是地面战的中坚力量。
同时,集团军也是在总部的命令下执行运动作战的战争力量、是在战争中陆地歼敌的主要力量。
尤其是在实施现代化武装之后,对于集团军的机动性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想要指挥好整个集团军的战略发展和战略部署,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
对于一般人来说,能够在几年之内,打造好一支集团军的建设,就已经是十分不容易的事情了。
然而,对于林向阳来说,却能够在三年时间里,将三支不同战区、承担着不同任务的集团军管理得井井有条,这实在是十分了不起。
一般情况下,军职干部就已经是从军路上的天花板了,想要再往上走,那几乎是很难了。
但是这对于年轻的林向阳来说,却远远不是他的极限。
2020年,在少将的军衔上干了6年之后,林向阳又迎来了一次升任。
2020年7月13日,当时正值夏季汛期,南方每年到了这个时候,许多地方都会出现一些洪涝灾害。
当林向阳亲自前往江西上饶参与抗洪救灾工作的时候,他已经是担任东部战区陆军司令员的中将了。
这个时候,说明林向阳已经突破了军职干部的屏障,向着下一阶段开始进发。
不过,虽然知道林向阳的前途不可限量,但是大家都觉得,如果在想得到一个提升的话,那么怎么说也得在副战区级的东部战区陆军司令员的位置上干个两三年。
那个时候林向阳也不过是60岁左右,也正是晋升上将军衔的最佳年龄。
但是寻常的晋升速度显然不是林向阳的晋升节奏。
又过了1年零两个月之后,林向阳再一次被升任为中部战区的第三任司令员,伴随而来的,还有上将的军衔。
火箭般的晋升速度短短14个月时间,就从中将升任为上将,这个晋升速度,放眼全军也是绝无仅有的。
与林向阳的晋升速度最为接近的,是与他同岁的王秀斌将军。
王秀斌在2019年12月,成功从少将晋升为中将,之后花费了19个月,又从中将升为上将。
虽然这个速度已经是非常之快了,但是相比于林向阳来说,仍然是要慢了整整五个月。
而与其他相同位置的战区司令相比,林向阳的晋升速度也是极为夸张。
就拿曾经同为中部战区的司令员来说。
作为第三任中部战区的司令员,林向阳接替的,是乙晓光上将的位置。
而当初乙晓光在成为中部战区司令员的时候,也是以“年轻将领”的身份来上任的。
但当时的乙晓光也已经59岁,而林向阳不过才只有57岁。
而第一位中部战区司令员韩卫国,在当选的时候,也已经到了60岁的年纪,也是比林向阳要大3岁。
除了与同一战区的司令员进行纵向对比以外,在相同年代的所有战区14位司令员之中,林向阳的年纪也是最小的。
与他年纪最为相仿的,是南部战区第三任司令员王秀斌,虽然两人同样都是1964年出生,但是王秀斌是三月出生比林向阳要大上7个月。
虽然林向阳将军的晋升速度十分让人惊叹,但背后付出的努力,却不是常人能够体会到的。
就拿以前还是基层军官时期的军事训练来说,每次在训练完成之后,为了能够成熟地掌握技战术,林向阳都会在战友们回去休息时,仍然是独自留下,反复进行练习。
时间一长,造成了腰肌劳损、半月板损伤和筋膜炎等多种寻常人难以忍受的病痛。
但这些都没有消磨掉林向阳的意念,反而是让他的意志得到了充分的锻炼,更加坚定了他的信仰和目标。
在参加70周年阅兵之前,已经是集团军首长的林向阳,还跟士兵一同参加练习,早已年过半百的他,做起动作来,比20岁的毛头小伙还要干净利落。
也正是这份坚持不懈、刻苦认真的态度,才能让林向阳在从军的道路上一往无前,成为我国杰出的将领。
也希望这份自律的品质,能够深深地影响到每一个中国人。
一、上将陈锡联:22岁夜袭阳明堡一战成名,34岁又创下一个奇迹
陈锡联,我军著名的战将之一,14岁就参加了红军,从放牛娃一步步成长为共和国的将军,他的一生可谓波澜壮阔。1915年,陈锡联出生在湖北红安的一个农民家庭,三岁时父亲去世,由母亲含辛茹苦带大他。八岁时陈锡联被送到地主家放牛,14岁时参加了红军,按照陈锡联自己的说法,他放了六年的牛,挨了六年的打,他再也不想过那种日子了,就参加了帮穷人的队伍,成了一名红小鬼。
因为年纪小,作战时又表现的机智勇敢,上战场没多久就活抓了敌师长岳维峻,陈锡联给自己打出了一个“小钢炮”的绰号。在红军时期,陈锡联屡立战功,被李先念表扬为“打仗数第一”。
抗战爆发后,年仅22岁的陈锡联出任129师769团团长,这支队伍是129师的先遣团,有临机决断之权。1937年10月,陈锡联带着部队到了山西代县,他发现这里敌人飞机出没很频繁,就派侦察兵去打探,发现原来日军的一个军用机场就在河对岸的阳明堡。
于是,决定去炸毁机场,让日军也尝尝八路军的威力。说来也巧,陈锡联他们去观察地形的时候,刚好遇到了一位从机场逃出来的苦力。
从他的嘴里,陈锡联知道了机场的具体情况,这就有了后来的夜袭阳明堡机场之战,此战陈锡联带队毁掉了24架敌军,陈锡联也从此名震天下。
抗战时期,陈锡联还率领部下参加了神头岭、响堂铺、百团大战等著名战役,频繁的战斗让陈锡联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
1945年10月,31岁的陈锡联出任了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三纵队司令员,是当时最年轻的纵队司令,他上任后迅速地投入到了解放战争中去。
此后,陈锡联带着他的部队先后参加过上党战役、邯郸战役、鲁西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许多大小战役。在出击陇海时,三纵冲在最前面,与兄弟部队一起在羊山集全歼了国民党第66师,为挺进中原拉开了序幕。
淮海战役时,陈锡联率领三纵在一夜激战后拿下了宿县,切断了徐州、蚌埠之间的联系,让刘峙集团陷入孤立。随后,陈锡联又支援西集团军,与兄弟部队一起在双堆集围歼了国民党王牌军黄维兵团,这些战役让陈锡联屡立战功,也让三纵打出了老虎纵队的名头。
1949年2月,四大野战军进行改编,首次使用大兵团制,陈锡联出任二野第三兵团司令员,当时他才只有34岁,是我军最年轻的兵团司令,又创造了一个奇迹。
陈锡联从一个没有上过学的放牛娃,成长为解放军的高级指挥员,完全靠自学成才。刚开始他识字不多,就利用一切机会向身边的战友们请教,很快就能自己读书看报了。在紧张的战斗间隙,陈锡联还抓紧时间读书学习,打完仗后,陈锡联会自己写战斗总结,分析战斗得失,也因此他的军事素养和作战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建国后,军委要组建炮兵,主席对陈锡联小钢炮的绰号记忆犹新,说他高炮兵肯定是内行,结果,陈锡联走马上任,当了炮兵司令员。
这一干就是九年,在此期间,陈锡联被授予了上将军衔。在陈锡联的领导下,我国的炮兵部队无论是从战士素养、武器装备来说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此后,陈锡联当过沈阳军区司令员、北京军区司令员,还在叶帅养病期间,主持过军委的工作,后来响应邓老的号召辞去了一切职务,1999年在北京病逝。
二、当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哪几位将军是见过血的?
大陆很多将级军官参加的军官很多的,连许多
也参加过的。如,
,
,
,
值得一提的是,一大批年轻有为的中高级指挥员在这场战争中脱颖而出,成为新时期
的一代
,他们当中,仅后来晋升上将的就达十九位:
上将:参战时任43军副
兼127师师长。以后历任43军
,
副司令员,
副司令员、司令员,
司令员,
,
副主席。1993年6月晋升上将。
上将:参战时任1军
。以后历任
司令员、
司令员、
部长,
。1993年6月晋升上将。
上将:参战时以
作战部副部长的身份协助
司令员指挥西线作战。以后历任
58师副师长、师长,
副军长,20
军长,54
军长,
、副司令员,
司令员,
司令员,
。2002年6月晋升上将。
上将:参战时任11军31师91团副团长。1984年收复两山时任11军31师师长。以后历任11军副军长、军长,
副司令员、司令员,
部长。2000年6月晋升上将。
上将:参战时任1军
。以后历任第1
政委、军长,总
助理,
。2000年6月晋升上将。
上将:参战时任47集团军军长。以后历任
参谋长、总参谋长助理、
。2000年6月晋升上将。
上将:参战时任14军副军长。以后历任云南
司令员,14集团军军长,
副院长、院长。2000年6月晋升上将。
上将:参战时任27集团军政委。以后历任
政委,
副政委,武警部队政委。2000年6月晋升上将。
上将:参战时任41军121师副师长。以后历任41军121师师长,
司令员,
副司令员,
政委、司令员,
司令员。1998年3月晋升上将。
上将:参战时任14军42师
团长。1984年任14军40师副师长。以后历任14军40师师长,14集团军参谋长、副军长,贵州
司令员,14集团军军长,
参谋长,
参谋长、司令员。2004年6月晋升上将。
上将:参战时任67军
政委。以后历任67集团军副政委、政委,总
助理、副主任,
政委,北京军区政委。2000年6月晋升上将。
固辉上将:参战时任
124师师长。以后历任
副军长、军长,
副司令员,
司令员。1994年6月晋升上将。
上将:参战时任67军军长。以后历任济南军区副司令员,北京军区副
司令员,成都军区政委。1998年3月晋升上将。
上将:参战时战时任
作训
,随所在部队参战。以后历任43军师参谋长,武汉军区
部部长,43军军长,成都军区参谋长,
参谋长、副司令员、司令员。1998年3月晋升上将。
上将:参战时任27集团军军长。以后历任济南军区参谋长、司令员,
司令员。2002年6月晋升上将。
上将:参战时任1军政委。以后历任
副政委、政委,广州军区政委。1994年6月晋升上将。
上将:参战时任67军政委。以后历任济南军区
,成都军区副政委兼
,沈阳军区政委。2002年6月晋升上将。
上将:参战时任1军副军长。以后历任第1集团军军长,广州军区
,兰州军区参谋长、副司令员、司令员。2004年6月晋升上将。
上将:参战时任47集团军139师政委。以后历任47集团军政治部主任、副政委,兰州军区政治部副主任,21集团军政委,兰州军区政治部主任、政委。2004年6月晋升上将,现任济南军区政委.刘冬冬 李乾元 是
三、洪学智—创造了后勤供给的奇迹
洪学智(1913年2月2日-2006年11月20日),安徽金寨人。1929年3月参加革命,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生涯中,历任军区司令、军长、兵团副司令等职,参加了平津战役、渡江战役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主任、中央军委副秘书长、政协副主席等职。他还参与指挥解放海南岛战役、抗美援朝等。1955年和1988年两次被授予上将军衔。2006年11月20日在北京病逝。
抗美援朝战争 是我军战史上现代化程度最高的一场战争。战争期间,志愿军所需的粮弹装备,几乎完全靠国内供应。侵朝美军依仗其空军优势,一直把切断志愿军的交通运输线作为其战略目标。因而运输线上反轰炸斗争的成败,关系到整个战争的胜负。
这是一场斗智斗勇的较量,最终美国第八集团军司令员弗毕特不得不承认:“ 虽然联军的空军和海军尽了一切力量,企图阻断共产党的供应,然而共产党仍然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顽强毅力,把物资运到了前线,创造了惊人的奇迹。 ”
而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简称志后)的司令员洪学智,就是创造这个奇迹的人。
“只有打赢这场后方的战争,才能更好地保证前方战争的胜利”
1951年4月下旬,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第一阶段后期的一天,洪学智正在楠亭里第二分部检查督促物资前运工作,忽然接到了彭德怀的电话,让他马上回国向周恩来汇报前线后方供应的情况。洪学智心想,让党中央、中央军委了解一下前线后勤的实际情况,以便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获得全国人民的支持,实在太有必要。
到了北京,洪学智向周恩来详细地汇报了志愿军的后勤情况。
抗美援朝战争直接面对高度现代化的美国军队,出现了不同于以往革命战争的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在过去,我军作战物资的补给基本上靠从战场上缴获或就地从民众中征集,正如那首歌所唱的:“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蒋介石就是我们的运输大队长;粮食被服全靠根据地的人民群众供给,哪儿有老百姓,哪儿就有粮仓,有被服厂,有医院。但在朝鲜战场,情况则不同了。敌人高度机械化,行动迅速,根本不容你建立根据地。而且,敌人所到之处,一片焦土,在三八线附近,几百里的无粮区,连老百姓都没有吃的,还要志愿军从自带的口粮中挤出一部分去支援他们,哪还能“取之于民”?打了胜仗,敌人撤退时把带不走的辎重都销毁了,他们可不是“运输大队长”,人家不在乎,销毁了还能造新的,绝不留下来。这样,前线的供应就全靠国内运送。那时志愿军没有制空权,防空能力也很差。美军却依仗其空中优势,对朝鲜北部的城镇、工厂、车站、桥梁等重要目标进行毁灭性的轰炸。志愿军后勤运输主要依靠 汽车 ,而敌人把破坏我战区后方交通作为重要手段,使后勤运输陷入极度的困难之中。初入朝时,不到一星期,就炸毁志愿军的 汽车 180多辆;在第一至第三次战役中,消耗 汽车 1200余辆,平均每天30多辆。为了减少损失,只得夜间闭灯行驶,加之路况恶劣,运输效率低,翻车事故时有发生。第四、五次战役期间,是我志愿军后勤最困难、最艰苦、最复杂的时期,由于交通不畅,大量物资积压在鸭绿江沿岸,无法送上前线,粮食供应仅能满足需求量的四分之一;前线的将士们只能在极度艰难的条件下作战,忍饥挨饿,人员损失也相当严重。
听了洪学智的汇报,周恩来十分重视,说:“外国的军事家说,后勤是现代化战争的瓶颈。志愿军后勤必须加强,中央军委考虑,要给志愿军后勤增派防空部队、通信部队。”洪学智还说:“彭总还让我向你汇报成立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的问题。”
周恩来很感兴趣,说:“说说你们的想法。”
洪学智阐述了建立后勤司令部的理由,进一步阐述了现代化战争中后勤的作用,其观点之精辟令人耳目一新:
“从朝鲜战争中彭总和我们都逐渐认识到了现代化战争中后勤的作用。现代战争是立体战争,在空中、地面、海上、前方、后方同时进行,或交叉进行。战场范围广,情况变化快,人力物力消耗大。现在欧美国家都实行大后勤战略,五十公里以前是前方司令部的事,五十公里以后是后方司令部的事。战争不仅在前方打,而且也在后方打。现在,美国对我后方实施全面控制轰炸,就是在我们后方打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的规模,不仅决定了我们前方进行战争的规模,而且也决定了前方战争的成败。我们只有打赢这场后方的战争,才能更好地保证我们前方战争的胜利。后勤要适应这一特点,需要军委给我们增派防空部队、通信部队、铁道部队、工兵部队等诸多兵种联合作战,而且需要成立后方战争的领率机关——后方勤务司令部,以统一指挥后方战争的诸多兵种的联合作战, 在战斗中进行保障,在保障中进行战争 。”
在当时的 历史 条件下,一个刚刚从中国国内战争走出来的中国军队的将领,能够如此深刻地理解现代战争的某些特点,实在是件了不起的事。
5月初,志愿军党委在全面总结战略反攻阶段后勤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于5月3日,作出了《关于供应问题的指示》,这个文件是由洪学智负责起草的。《指示》充分肯定了后勤在现代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指出:“战争是人力、物力的竞赛,尤其是对于具有高度技术装备的美军作战,如果没有最低限度的物资供应,要想战胜敌人是不可能的。必须认识到在敌人掌握了制空权,我军车辆又不够,而百万大军包括大炮、坦克、工兵等等,一切物资都需从国内运来的情况下,后勤工作是极为困难复杂的,没有全军的协助,仅仅依靠后勤部门同志的努力,要完成此种艰巨任务那是不可能的。”《指示》强调:“后勤工作是目前时期我们一切工作中的首要环节。”《关于供应问题的指示》上报军委后,很快获得批准。
出任后方勤务司令部司令员
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的半年多,志愿军的后勤保障工作主要由东北军区后勤部(简称东后)承担。随着战争发展,志愿军大量部队先后入朝,到1951年4月中旬,已达16个步兵军共48个师,7个炮兵师,4个高炮师,4个坦克团,9个工兵团,3个铁道兵师和两个直属团,再加上其他机关部队,总兵力已达95万人,比刚出国时增加了三倍还多。特别是由于技术兵种增加,弹药、油料的消耗大幅度增加。显然,这样百万大军的后勤供应,再靠“东后”来代管,已力不从心。根据形势,中央军委很快批准“志司”的建议,决定成立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隶属“志司”,并要求“志后”司令员要由志愿军的一个副司令员兼任。
1951年5月14日晚,彭德怀主持召开志愿军党委常委会议,研究志愿军后勤司令部的机构设置、干部配备等问题。会议一开始,彭德怀宣布了中央军委的决定。洪学智一听就预感到八成得由他来兼任。因为从入朝时起,后勤就是由他兼管的。果然,大家力荐洪当志后司令,彭总也十分赞同。但洪学智有自己的想法,不愿意兼,原因有两个:一是他一直从事政治和军事工作,驾轻就熟,而对后勤工作比较生疏;二是朝鲜战争的后勤工作太难搞,担心搞不好,搞砸了。彭德怀与其他几位领导好说歹说,洪就是不松口。
彭总见洪这么固执,火气也上来了,拍着桌子大声问:“你不干?行啊!你不用干了!”洪说:“那谁干呢?”彭总继续吼道:“我干!你去指挥部队吧!”洪学智见彭总如此说,马上软了,说:“老总,你讲这个话,可是将我的军哪!”“是我将你的军,还是你将我的军,啊?!”洪学智看实在推不掉了,于是就退了一步,说:“这个后勤司令我可以兼,但是得有个条件,允许我这个条件,就行。”
彭总见洪同意了,语气也缓和了,问:“什么条件呀?”洪说:“条件很简单, 第一个是干不好就早点撤我的职,换比我能干的同志;第二个,我是个军事干部,愿意做军事工作,抗美援朝完了,回国以后,不要再让我搞后勤了,还让我搞军事。 ”彭德怀听了,笑着说:“我当是什么呢,就这条件呀?行!赞成!同意你的意见!”
5月19日,中央军委作出《加强志愿军后方勤务工作的决定》。《决定》命令:着即成立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负责管理朝鲜境内之一切后勤组织与设施(包括铁路、军事运输在内);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直接受志司首长领导;凡过去配属志愿军后方勤务部之各部队(如工兵、炮兵、公安、通信、运输、铁道兵各部队、工程部队和医院等),其建制序列及党、政、军工作领导,指挥与供给关系等,今后统归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负责;中央军委任命洪学智兼任志愿军后勤司令员,周纯全为政治委员,张明远为副司令员,杜者蘅为副政治委员,政治部主任漆远渥(后为李雪三)。中央军委的《决定》,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阐明了后勤在现代化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扩大了后勤工作的职权和范围,标志着后勤由单一兵种向诸军种合成的重大转变,是志愿军后勤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指导性文件。
建立分区供应与建制供应相结合的供应体制
抗美援朝战争初期,志愿军后勤工作继承国内解放战争后期的经验,由各分部按照作战方向部署兵站对部队实施跟进保障。最初,组建起三个随军过江的后勤分部,每个分部组成一条供应线,设若干大(兵)站,配有仓库、 汽车 团、装卸团、公路工程队、担架队、警卫团及医院、救护队等。直到第三次战役,都是由这三个分部保障前线的供给。第三次战役结束后,增加了第四分部,是由第九兵团后勤部改编的,以后随着战线的扩大,又增加了几个分部。
这种后勤体制不利于发挥各自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甚至出现了互相依赖或重复供应等混乱现象。转入阵地作战以后,随着部队的陆续增加,后勤供应的任务大大加重,矛盾就更加突出了。彭德怀对这种状况很着急,洪学智更是寝食不安。
采取什么形式和方法组织供应呢?洪学智跑了一些军、师、团后勤机关,还跑了一些前沿阵地,结合以往的经验,根据新的情况,提出了一种分区供应与建制供应相结合的供应体制方案。这种供应体制把整个战区后方地域划分为战役的和战术的两个层次。从鸭绿江边至一线各军后勤之间为战役后方,构成志愿军后方地域。从军后勤至前沿阵地之间为战术后方,构成部队后方地域。战役后方由志愿军后勤根据总的作战方针、作战方向、部队部署和地形、道路等条件以及后勤自身的力量,划分供应区,开设兵站线,对部队实施分区供应。战术后方取消兵团后勤,以军后勤为主体,仍按部队军、师、团系统实施建制供应。实践证明,这种分区供应与建制供应相结合的供应体制,适应朝鲜战区的地理、交通条件和作战要求,在战争中充分显示了它的优越性。洪学智向彭德怀汇报,彭认为这种改变很好。命令立即执行。
志愿军后勤新的体制的建立和改善,标志着我军现代化战争保障体制的成熟。
“敌人有多少花招,我们就能想出多少办法对付他们”
1951年8月,美军制定了交通线“绞杀战”计划,企图用三个月时间摧毁朝鲜北部的铁路系统,窒息中朝的作战力量。18日,美国空军开始重点轰炸铁路桥梁。9月起,又把轰炸重点转向朝鲜北部铁路运输枢纽。9月至12月,敌军在这一地区几段仅73.5公里的线路上,投掷炸弹3.8万余枚,使该地区80%的时间不能通车。
得知这一情况,彭德怀特意把洪学智叫来,一见面就说:“洪大个子,敌人要把战争转到后方了,这是一场破坏与反破坏、绞杀与反绞杀的残酷斗争,前方是我的,后方是你的,你一定要打赢它!”
洪学智深知自己身上这副担子有多重。40年后,他回忆说:“战争正在激烈地进行,又碰上特大洪水,真是雪上加霜,难上加难。我是志司领导兼志后司令员,真是吃不下睡不着,心里像火烧一样。但是越困难,越要冷静处理。”
当时,哪里最困难,哪里是关键,洪学智就跑到哪里,交通枢纽、渡口、敌机封锁地带,都常常出现他的身影;他还深入战士干部之中,一起出主意、想办法。只要有一种新的对付敌人的办法,他马上会召集会议总结推广。
由于敌人昼夜不停地轰炸,加上地势险要,桥梁短期难以修复,志后研究后,决定集中4个大站和1000多辆 汽车 ,采取倒运办法。在西清川江桥头倒运了600多车皮的物资,在东大同江桥头倒运了1100多车皮物资,在东沸流江桥头倒运了270车皮物资。这就是抗美援朝战争史上著名的“倒三江”。这种倒运、漕运、接运办法是在洪水泛滥、敌机轰炸情况下创造的一种特殊的运输形式,它达到了路断、桥断而运输不间断的目的。
有些新修复的铁路桥承受不了火车头的重量,志愿军铁道兵就想出一个好办法:在桥的一边用火车头把装有物资的车皮推过江,再由等候在那边的火车头拉走,火车头不上桥。这样,一列列满载军用物资的火车便可以平安通过随时可能被压垮的便桥,将物资运往前方。这种方法,在当时被称为“顶牛过江”。
志愿军铁道兵还想出许多令人拍案叫绝的办法:将桥的高度降到水面以下,成为敌机看不到的“水下桥”。有的桥在通车后立即拆除重要部件,夜晚再搭上,成为昼拆夜架的活动便桥。有的在正桥远处修造便桥和便线,即使敌机炸毁一处,另一处仍可以通车。
为在有限通车时间内通过更多的列车,志愿军打破常规,采取“片面运输”(在一定时间内一个或几个区段的列车,向同一方向运行)、“续行行车”(一个区间内两个以上列车,保持一定间隔连续运行)、“合并运转”(将两个以上列车连续运行)等措施,从而提高了运输效率。
在朝鲜战场上,困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但是洪学智始终坚信,只要发动群众,集思广益,办法总比困难多。
几十年后,洪学智回忆道:要说难忘的事,整个抗美援朝战争都令人难忘。就说群众的智慧吧。敌人有多少花招,我们就能想出多少办法对付他们。比如敌机扔炸弹,把公路炸出许多大坑。开始工兵还用土填,后来想出了办法,找两块木板担在坑上, 汽车 就开过去了,后来用一块板就行。我们有一个排长,琢磨着学会了卸定时炸弹。敌人炸桥梁,我们就修水下桥,桥面在水面下,敌机发现不了。敌人夜间经常用照明弹侦察。我们发现敌机都是在照明弹发现目标后才飞过来轰炸,有个时间差,我们正好借光,利用敌人的照明弹给我们夜间行车照明,等敌机飞来时,我们的 汽车 就冲过了危险区。我们对付他们的办法很多。
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数十万军民齐上阵
洪学智另一法宝就是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
在第五次战役后期,前方打得很紧张,急需弹药和粮食,而交通瘫痪了,物资大部分运不到前面去。东线杨成武二十兵团粮食处于极端困难的境地。
彭德怀给洪学智打来电话,说:“洪学智,我告诉你,二十兵团要断粮了,再困难也要保证东线部队有五天的粮食。”
在这个最紧张的时期,洪学智一方面集思广益想了许多办法:找一些会水的人把粮食顶在头上,运过清川江;千方百计找了些木船、橡皮艇运粮;另一方面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打一场人民战争。
由于下雨、过河,有些粮食打湿了,就组织群众烤、炕、晒,当时,志后用于翻晒粮食的就有30万人次,还发动朝鲜人民群众分户翻晒。
那些天,洪学智每天把粮食的情况向彭德怀报告两次,包括后方起运了多少粮食,运到没有,送到前线部队有多少。
经过大家一起努力,终于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
一个困难克服了,又出现新的困难。
美军疯狂轰炸与洪水泛滥使朝鲜北方大部分的铁路、公路被毁。当时,前方战事甚紧,急需粮弹。只靠后勤工兵部队的几个团修被破坏的铁路、公路,再有半年也无济于事。洪学智找担任第二副司令员的陈赓商量。
洪学智说:“陈司令,修路工程量太大,修得太慢了!”
陈赓问:“你有什么想法?”
洪学智说:“得全军动手才行,除了一线部队,不管是机关也好,部队也好,勤杂人员也好,都要上。另外,朝鲜群众也得上,为人民军也要补充呀,道路不通,大家都困难呀!”
陈赓听了说:“这个办法不错,开会研究一下吧。”
在志愿军的领导会议上,洪学智谈了自己的想法:“统一布置,合理分工。每个军、每个师、每个团明确包哪一段,限期完成;一个月之内无论如何也要全部通车。”
有人觉得工程量太大,不好完成。
陈赓严肃地说:“这同打仗一样,是战斗任务,白天干不完晚上干,夜以继日,全力以赴。”
根据会议的决定,洪学智拿出一个方案,把哪段是什么兵团,哪段是什么军,哪段是朝鲜老百姓的,哪段是后勤机关的,哪段是工兵团的都分好了。
然后,洪学智与陈赓一起向彭德怀报告。彭总看了方案很高兴,说:“我正为运输线发愁呢!这办法好!按这个方案下命令吧!”
9月8日,在志愿军党委会上,彭总针对这项工作说:“这是战斗任务,所有部队都要集中力量搞。要迅速恢复冲毁的公路,要普遍加宽公路,修几条标准公路,有战略价值。”
会后,志愿军二线部队11个军、9个工兵团和志后3个工程大队,共数十万人,在朝鲜人民军和朝鲜群众的支援下,冒着敌机的轰炸扫射,掀起了一个规模巨大的抢修公路热潮。由于实行了分段包干负责的方法,大大加快了工程的进度。结果,只用了25天,就把道路全部修通了。这样,全军后勤运输供应就渡过了最关键、最危险的难关。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人民及其军队的配合下,战胜了美国空军对朝鲜北部铁路、公路的轰炸、封锁,保障了后勤补给,创造了惊人的奇迹,被誉为“打不断、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在这一过程中,洪学智有着杰出的贡献。彭德怀曾经多次说过:“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百分之六十至七十应归功于后勤。”他还常常说:“要授勋,第一个勋章就要给洪大个子。”
20世纪80年代,作为一代名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洪学智踏上了美利坚合众国的土地,对美国军队进行友好访问。
洪将军是幽默的,他独特的谈吐使美国同行感到惊异。一次晚宴上,一位美国将军问:“洪将军,你是什么大学毕业的?”
洪学智笑笑说:“我是你们美国的大学毕业的。”
翻译一惊,直译过去。美国军人不解了,又问:“我们哪个军校毕业?”
“你们的空军大学。”
美国军人这才恍然大悟,大笑起来,说:“那请你到我们这里来办公。”
洪学智说:“你们还没有给我发毕业证哪!”
……
这时谁都知道将军说的是20世纪50年代的那场战争。
正是那场战争,使洪学智将军的军事才华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成为我军一名刺眼的将星。
两授上将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 历史 上,两次担任中国人民军队后勤部长;两次授上将军衔:一次是1955年9月,授予上将衔;另一次是恢复军衔制之后的1988年9月,时任军委主席的邓小平为(包括他在内的)17名高级军官授上将衔。这在中国人民解放军 历史 上仅此一例,在国外也没有先例。
参考文献
1.洪学智:《抗美援朝回忆》,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2.王树增:《远东朝鲜战争》,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3.黄则贤:《战胜美军“绞杀战”》,载《军事 历史 》2004年第4期。
4.《抗美援朝——洪学智上将访谈录》,见人民网,2006年11月22日。
原载《中华魂》2009年第9期
《环球视野》总第262期(2009年9月17日)转载
关于2019国庆70周年大阅兵的问题,通过《当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哪几位将军是见过血的?》、《洪学智—创造了后勤供给的奇迹》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2019国庆70周年大阅兵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