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司马光砸缸的故事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司马光砸缸救人,救出来的小孩是谁?为何老师上课从来不提?和司马光砸缸,救出的小孩究竟是谁,为啥老师从来不说?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一、司马光砸缸救人,救出来的小孩是谁?为何老师上课从来不提?
小时候我们只知道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那么你有没有想过,他救出来的小孩到底是谁呢?
为什么老师来不提司马光砸缸的后续呢?其实真相令人大吃一惊!
“司马光砸缸”最早记载于北宋时期惠洪的《冷斋夜话》中:
司马光幼年的时候,他跟一群小孩在庭院中玩耍,当时庭院里有一个大缸,里面装了满满一缸水。
一个小孩比较顽皮,竟然爬上了水缸,不小心失足掉进了进去。
其他的孩子们看到眼前的场景都吓坏了,纷纷抛下他走了,只有司马光还留在那里,他只是略微思索一番就想出了主意。
司马光找来了一块大石头,扬手就将大水缸给砸破了,水缸里的水都涌了出来,小男孩终于得救了。
这则小故事是在告诉我们,遇事要冷静、理智、果敢、懂得变通。
虽然这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是却影响着我们一代代人的成长,而之所以有司马光的故事流传下来,是因为司马光对于中国历史文化有着非常重的影响。
司马光幼时比普通的孩童更为聪慧,6岁开始读书,7岁时就能熟读《春秋》,并且还能参透书中的大道理。
而他砸缸救人一事就是发生在这一年。
这样的天选之人注定一生都不会平凡,他参加科举,一路考中进士甲科,从此在朝中为官,并且此后官运亨通。
因为司马光在朝中担任史官,所以让他得以开始对历史进行潜心钻研,他写出的众多观点著作,都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厚的影响。
司马光穷尽一生编撰除了著名的《资治通鉴》,一生官至宰相,可以说算是走到了权力的顶端。
他的一生在历史上留下了极深的足迹,也正因为他的成功,所以人们才喜欢将他的故事在后世流传。
司马光幼时砸缸救人一事曾经轰动京城,然而离奇的是,无论是在正史还是野史中,都没有记载他救的小孩究竟是谁。
司马光为人低调、谦虚,从不喜欢大肆张扬,因此当时几十年过去后,已经很少有人知道这件事的存在。
然而尽管这样,人们还是在一些资料中发现了蛛丝马迹,找到了这位曾经被他救过的小孩,就是因为这个小孩,这则故事才得以流传下来。
让人惊讶的是,这位小孩长大后竟然有了这样的造化,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这是教科书都没有告诉我们的故事后续,司马光砸缸救的小孩终于找到了。
人们在光山县现居上官姓氏的家谱中,终于得知了事情的真相,而光山县就是司马光的老家。
当年被救出的小孩叫做上官尚,因为是从小的玩伴,所以两人感情非常要好,在他死里逃生后,一直想要报答司马光的救命之恩。
不过这对于司马光来说就是举手之劳,所以直接被司马光拒绝了,从此以后上官尚无以为报,只能默默将这份恩情记在了心中。
同时为了感恩司马光,他就在自己的名字后面也加了一个“光”字,从此改名为上官尚光。
上官尚光成年后,就带着一家人移居到了城西龙堤南坡,他特意花重金修建了一座亭子,取名为“感恩亭”,以让自己的后世子孙都铭记司马光的救命之恩。
后来的上官尚光也步入了官场,随着他名气的大增,他更是将自己幼时的经历都写在了上官家族的族谱中,正因为这样,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才得以流传下来。
上官尚光一路官至宰相,不过因为当时朝堂混乱,他在朝中过的十分不如意,于是索性辞官回家,在家乡当起了私塾先生。
虽然这个故事有始有终,但是却有几个疑点令人疑惑不解。
如果上官尚光真的官至宰相,在朝中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存在,既然已经走到这个地位了,为什么在正史中却找不到关于他的一点记载呢?
根据这个疑点,后人做了几个合理的猜测:
第一个可能性,上官尚光不如司马光名气大,在后世这则故事的流传中,“主角”司马光直接盖过了上官尚光的风头,所以人们就忽略了他的存在。
第二个可能性,上官尚光只是在朝中担任一个微不足道的官职,后人在口口相传的过程中,误将司马光的职位放在了上官尚光的身上。
很显然,后者的可能性更高一些。
不过事情发展到这里,又有人提出了一个质疑,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是真实存在的吗?
在这个流传千年的故事背后,其实人们并没有注意到里面一个不合理之处。
根据一些史料记载不难发现,北宋时期的一些工艺还不太成熟,虽然已经有了“缸”的出现,但是那时候的缸都很小。
在纯人工的古代,想要烧制一口能装下一个孩童那么大的缸,难度是非常大的,光靠人工几乎不可能做到。
到明朝为止,现存体量最大的缸高度也才不超过70厘米,这完全不可能困住一个小孩,如果再往前推几百年,宋朝时期一个普通人庭院里的缸就更不必说了。
不过“司马光砸缸”典故除了在《冷斋夜话》中有记载,南宋时期《鹤林玉露》中也曾出现过相关记载:
“司马公幼年之击瓮,亦皆于仓卒之中,有变通之术。”
既然这件事在众多资料中都有出现,基本能断定是真实存在的,不过在其中,因为人们忽略了一个细节,所以才会怀疑故事的真实性。
真相到底是什么呢?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老师为什么不提及那个被救的小孩是谁呢?
原来司马光并没有砸缸!
仔细观察两个故事的记载不难发现,文中一致说司马光幼年时击的是瓮,而不是缸,这也就能解释了,为什么小孩掉进缸中时,他不从上面拉出来,而是选择了难度更大的“用石头砸破”。
瓮跟缸差不多,都是盛水的容器,只不过有一些细微的差别,缸是上宽下窄,瓮是腹宽上窄,所以一旦有人掉落进去,想要从瓮口救出来的确难度很大。
古代出现了不少关于“瓮”的记载,比如唐朝时期出现的“请君入瓮”的典故,宋朝时期,瓮大多出现在百姓家中,用来存酒或者存水。
相比起缸,瓮这种结构更容易烧制成功,在宋代是非常常见的一种容器,那么为什么要故意把瓮给说成缸呢?
也许是因为缸更加朗朗上口,也许是后代记载流传中出现了偏差,总之这个故事里并没有什么疑点。
那么既然这是真实发生的故事,为什么老师从来不提被救的司马尚光呢?
因为整则故事是通过司马尚光的记载才流传下来的,在故事里,他更加突出描述的是主角司马光,本意是为了铭记这份恩情。
所以上官尚光并没有特意吹捧自己,再加上这件事是后来通过族谱逐渐被人们知晓的,此时上官尚光的光芒再次被淡化了。
更重要的是,如果硬是给这个故事详细插入上官尚光的事迹,无疑是给人们一种画蛇添足的感觉,人们更注重司马光的智慧与形象,并不在乎他救的人到底姓甚名谁,有什么成就。
上千年过去了,人们之所以还在口口相传这个典故,是因为人们更加注重故事中暴露出来的聪慧、勇敢、懂得变通的品质,而非单纯地去赞扬某个人。
司马光流传后世的故事非常多,可以看见满满的主角光环,所以很多故事在流传当中,人们就自动忽略了一些微不足道的小细节。
正因为这样,并没有名气的上官尚光才逐渐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一、司马光砸缸,救出的小孩究竟是谁,为啥老师从来不说?
因为救出的小孩是谁根本不重要,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中主人公是为了宣传司马光,至于救出的小孩是谁根本没人关心,可能老师也没有去查过被救的小孩是谁,自然就不会讲。
根据史料记载,被司马光救出的小孩叫上官尚光,原名上官尚,为了铭记和感谢司马光的救命之恩才在名字中加了一个“光”。长大之后的上官尚光泯然众人矣,没有什么成就自然会被人遗忘。如果上官尚光是王安石、于谦那样的大才子,或许会被传为一桩美谈,毕竟是司马光这位大才子救了另外一位大才子。可惜的是,被救出的小孩长大后是平民百姓。
当时,司马光正在和朋友们玩耍,突然看到邻居家的小孩掉进一人多高的水缸中。水缸那么大,水那么深,这些小孩根本不敢进去救人,反而四下逃散。照常理发展掉进水缸的小孩肯定要魂归西天,但他碰上了少年机智的司马光,他搬起水缸边上的石头用力向水缸砸去。机智的司马光用身边的工具挽救了邻居家小孩的生命,从此之后,司马光声名远扬,成了远近闻名的小神童。
不仅如此,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还被写进史料,一直流传到今天。现在的小学课本中依然有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这些记载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对所救小孩的姓名闭口不谈。原因很简单,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司马光,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机智和临危不惧的重要性。更何况被救的小孩长大后也没啥特别的,老师们自然不会偏离中心去谈论无关紧要的小孩姓名。
现代社会同样如此,做别人的陪衬会被人遗忘,永远无法出彩。只有勇于拼搏、坚持奋斗才能做世界的主角。
二、司马光砸缸,救出的小孩究竟是谁?为什么老师从来不说?
我们小时候都学过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故事说的是小时候司马光和一群小孩玩,有个小孩不小心掉到水缸里去了。正在大家不知所措的时候,司马光急中生智,把水缸砸破,最后把小孩救出来了。
至于这个被救的小孩到底是谁?估计知道的人很少,这个也不稀奇,因为古代的人实在是太多了,被救的小孩如果不是很有名的话,一般也不会去说,老师也不可能知道。不过被救的这个人虽然不像司马光那样千古闻名,但在北宋朝代还是比较有名的一个大才子,这个人名叫上官尚光。
上官尚光后来也做了官,并且也有了一定的政绩,在文采方面也相当的不错,可以说和司马光是同一个阶层的人。后来他还建了一个感恩亭,据说就是为了感激司马光当年砸缸救他。想想也是,当时作为一个小孩子掉到水缸里,如果司马光没有砸缸,而是去找大人的话,就会把宝贵的时间浪费,上官尚光可能当时就淹死了,也不会有后来的成就。
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可谓从古代就开始流传起来,教育了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人。因为这个故事本身就是智慧与助人为乐相结合,非常有教育意义。司马光和上官尚光他们恐怕并不是什么普通人,当时应该都是官二代,所以能够在一起玩。所谓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大概就是这么个道理吧,但是这些在书本上是不会讲的。
有言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上官尚光长大之后,便移居城西龙堤南坡,而且主动出资建亭,如取其名曰“感恩亭”,以此来报答好友司马光对他的救命之恩。由此可见,上官尚光知人图报之心意之举动确实是倍受后世人所赞扬的。反观司马光先生一生之作为,于北宋、于后世子孙,都产生了难以估量的价值。
三、司马光砸缸,救出的小孩究竟是谁,为何老师从来不说?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相信很多人从小学入学时便听过,人人都知道司马光为了救一个落入水缸的小孩而砸缸,那么,这个被救的小孩究竟是谁呢?为什么从小到大无论老师如何详细地介绍这个故事,都还是不会提起被救的小孩,是因为身份特殊还是过于平凡呢?那位小孩被救之后的人生又是怎样的呢?
01
司马光是出生在一个相对富裕的家庭,父亲是当地的县令,在父亲提供的良好学习氛围下,司马光从小就展露出了与众不同的学习能力。很多孩子还在田野中奔跑时,司马光已经认识非常多汉字了,七岁时他就已经能够背诵《左氏春秋》,比起其他的同龄孩子而言,他基本上算是一个神童了。
他的优秀事迹一经人们传颂就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其父亲本人更是激动不已,自己的家中出现了一位被人称为神童的孩子,在自己的教导下依然还在进步,心中的成就感满满。在这种情况下,他教导司马光更加严格有耐心,也有很多的家长将孩子送到他家和司马光一起玩,想从中受到优良教育的感染。
尽管司马光在学业上非常出色,可是毕竟还是一个孩子的心智,也还是有着属于童年的生活作息,他经常会和一些同龄小孩一起四处奔跑,司马光砸缸也正是发生在他童年时期与孩子们一起玩的时候,他砸缸救下了一个同龄小伙伴,那么,有谁想过他救下的是谁吗?为什么老师们从来不介绍那个小孩的身世呢?
02
当时一群小孩都在司马光家后院中玩,一个还不怎么懂事的小孩子跳进了司马光家一个蓄水的大缸里面,因为水缸实在是太大,所有人都不知道应该怎么把那个孩子救出来,这时候去喊大人已经来不及了,正当大家都干着急时,司马光搬起了一个大石头砸向水缸,很快缸里面的水便顺着砸开的口子流了出来,掉进缸里的小孩也顺利地救了出来。
从水缸里出来的小孩浑身湿透了,因为过度惊吓,好一阵才缓过来,回到家后便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告诉了父母。随后,他的父母便带着钱财上门道谢,司马光的父亲也非常满意司马光的行为,他接受了对方的道歉,但是并没有收取他的钱财,同时也教导司马光做人不能贪婪,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别人的道谢一定要接受,但是钱财万万不能收。
以上这些后续在司马光砸缸的课文中并没有写道,那么,这个孩子究竟是谁呢?有史料记载,他也是出身自大户人家,是宋朝的著名的上官家族,名叫上官尚光,正是因为家庭背景庞大才有机会和司马光在一起玩,上官家族的族谱中有很多关于他的记载,他的人生虽然不及司马光那样辉煌,却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03
上官尚光的父辈大多在朝廷为官,他长大后也就走上了仕途,一路升迁甚至当过宰相,可并不是每个人都喜欢做官,上官尚光就厌倦官场的明争暗斗,看不惯那些人不惜一切手段去争夺名利,最后还是选择了辞官归隐,不过,他的归隐并不是一个人独自过着田园生活,他依然是在默默地奉献自己。
他用自己的积蓄开设了一间私塾,收留一些贫苦家庭的孩子,成为了一名教书先生,没有了繁杂世界的干扰,他的生活平静而美好。
尽管,后来不在朝廷为官,他也还是一直都心存感恩,他在自己居住的地方修建了一个亭子命名为“感恩亭”,就是用来表达对司马光的感激之情,这件事也被载入了上官家族的族谱之中,用来告示后人要知恩图报,心怀感恩。
上官尚光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在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中却一直没有被人提及过,一方面是司马光在历史的影响力,因为司马光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担任过宰相,还写过《资治通鉴》,被追封为太师,所以,故事都侧重在讲司马光的机智,而关于上官尚光却鲜有史书记载,一些难得的片段也都是来自于一些家族族谱,老师们也就不会去提及。
不管是司马光也好,上官尚光也罢,他们都有着非常好的“学前教育”,父母从小就教导他们如何做人,如何正确地与人相处,我们在看到一个人辉煌的同时,更要学会去看一个人能够有此成就的原因,司马光的成功离不开他父亲的谆谆教诲,上官尚光知恩图报之心也离不开他父亲的教导。
关于司马光砸缸的故事的问题,通过《司马光砸缸,救出的小孩究竟是谁?为什么老师从来不说?》、《司马光砸缸,救出的小孩究竟是谁,为何老师从来不说?》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司马光砸缸的故事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