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文章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158文章网 > 范文示例 > 上海人的血性

上海人的血性

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方孝孺翻译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上海人的血性和阿拉上海男人就是嗲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 上海人的血性
  • 阿拉上海男人就是嗲
  • 上海男人的优点和缺点
  • 为什么总感觉上海男人好会说话?
  • 一、上海人的血性

    在一些语境中,上海人尤其是上海男人被打上了很多似是而非的标签。

    然而,这些标签与真实的上海人风马牛不相及。只要严肃认真地走进上海的历史,客观公正地打量上海的现实,就会强烈地感受到一个事实:上海人的血性,是中华儿女血性的一部分。

    他们给上海注入了血性基因

    首先,需要对“上海人”做一个界定。

    上海是一个移民城市。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上海通史》主编熊月之介绍:自1843年以后,上海逐渐成为中国最大的城市;1921年的上海人口已达250万,几乎是北京的3倍、苏州的4倍,广州的1.5倍,“1921年,上海人口中,83%为非上海籍”。

    百年之后的今天,根据最新公布的上海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全市常住人口为24870895人。100年,10倍。全市常住人口中,外省市来沪常住人口为10479652人,占比42.1%——“外省市来沪常住人口”,指的是没有上海户籍的人们,外省市落户上海的不在此列。

    这42.1%,也是“上海人”么?答案是肯定的。熊月之说:“‘上海人’的内涵有个不断演变的过程,先是指狭义的、拥有上海籍贯的人,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内涵逐渐扩大,泛指一切在上海安家立业的人,到清末民初,这一观念已被社会广泛认可。”

    他举例说,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代表13人,都是各地党小组的代表,上海小组代表李达是湖南永州人,李汉俊是湖北潜江人,都不是上海本土人,二李在上海工作、居住的时间都很短,不超过3年,但大家对于李达、李汉俊作为上海小组代表,从无异议。

    “这正好说明,当时及日后,人们对于什么人可以算上海人的问题,有个不言自明的标准,即:不管籍贯何处,只要在上海生活、工作即可。”

    决定一个城市品质的,最主要的是居住在这里的人。自开埠以来,大量移民持续涌入上海,“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上海独特的历史造就了上海人鲜明的特点,比如精明、务实、重视规范、遵守契约。同时,上海又“城以人兴”,来自五湖四海的上海人,给这座城市注入了硬朗气质、血性基因。

    首屈一指的,是上海工人阶级的壮大。“七一”前全新开馆的中共一大纪念馆,有一个专门的章节来呈现作为中国工人阶级发祥地的上海。

    上海是中国近代最重要的工业基地,这使得上海拥有中国工人阶级最庞大的一支队伍:1919年五四运动之前,上海工人总数约65万,占上海城市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占全国工人总数的五分之一。

    在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以上海工人罢工活动为标志走上了政治舞台,这也是中共建党的阶级基础。“工人阶级并非单独存在,而是上海作为全国多功能经济中心在人口方面的突出反映。”熊月之说。

    在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残酷压迫下,工人阶级革命意志坚定、彻底,在本阶级的革命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工人阶级成为中国社会里最有觉悟的阶级。在上海,从响应五四运动,到席卷全国的五卅运动,再到震惊中外的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再到上海解放前夕的护厂运动……上海工人阶级,是当时上海最有血性的一个群体。

    观众在中共一大纪念馆参观拍照。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徐光寿说,如果说上海人没有血性,何以解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会在上海诞生?

    除了工人阶级这个群体,还有众多革命者个体,也给上海深深烙上了血性基因,比如陈独秀。陈独秀是安徽人,1913年在安徽参加反对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失败后,差点被乱军枪毙,经人营救后移居上海;1920年,刚被北洋政府释放的陈独秀在武汉演讲,引起震动,被勒令离开武汉回到北京,一到北京,又遭警察监控,在李大钊的建议下,避到上海,从此走进历史的聚光灯下。

    当年上海“一市三治”,租界既是中国领土又不受中国政府直接管辖,政出多门、事权不一,自然形成了“安全缝隙”。不少革命者像陈独秀一样,在家乡或外地不能容身,来到上海。《共产党宣言》的翻译者陈望道有一段话讲得很生动:他与陈独秀、施存统等人,都是因为思想激进,宣传新文化,为他处所不容,但上海可以“包容”这类人物,“我们几个人,是被赶拢来的”。

    电影《1921》中的“红船哨兵”王会悟。

    这么多血性儿女,汇集上海,风云激荡,对上海城市的影响是深远的。值得一提的是,有一位女性,也是在家乡遭受保守势力迫害被“赶拢”到上海来的,她叫王会悟,在开天辟地的关键时刻,她成为“红船哨兵”。

    当然,说起给上海注入血性基因的个体,又怎能不提一个光辉的名字:鲁迅!今年9月25日,是鲁迅先生140周年诞辰。他的人生最后10年,是在上海度过的。这也是鲁迅以笔为枪战斗最为激烈的10年,上海是他一生斗争的最后一道壕堑。他遍体鳞伤,却傲然独立,成为上海这座城市的无上光荣。

    毛泽东评价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1928年3月16日,鲁迅在上海。新华社资料片

    江南人血性源头之一可上溯到方孝孺

    1949年6月2日,上海解放一周后,人们在南市南车站路190号原国防部保密局旧址,挖出了黄竞武的遗骸,惨不忍睹:尸体口目洞穿,手足残断,指甲俱脱……可见临终前遭受了多么残酷的折磨。

    后人说起黄竞武,皆喟叹不已,称他是“与新中国擦肩而过的人”。黄竞武出身上海川沙名门,从小聪颖,清华大学毕业后,公费赴美留学入哈佛大学攻读经济学,硕士毕业回国,痛感时局糜烂、社会黑暗,在父亲黄炎培的言传身教下,积极开展爱国民主活动。

    1949年4月下旬,国民党反动统治已崩溃在即,处于末日前的疯狂,黄炎培此时已前往北京参加新政协的筹备工作,黄竞武深知自己处境,仍然不肯离沪避难:“现在的工作很重要,我绝不能因个人的安危而使工作陷于停顿。越是危险时刻,越是紧要关头,越要坚守岗位。”

    他得知国民党政府准备把中央银行的黄金财物全部偷运到台湾的消息后,挺身而出,予以揭露,使国民党政府偷运金银计划未能全部实现,蒋介石十分恼火,将他视为眼中钉。

    上海解放前15天,黄竞武被绑架;上海解放前7天,受尽酷刑、始终不屈的黄竞武被活埋,时年46岁。他看到了旧世界的毁灭,却没有等到新世界的到来。新中国成立后,黄炎培在儿子肖像照背后,深情写道:“我们每一回走过北京天安门,望见高高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想起千千万万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牺牲生命者之间有一个是你……”

    翻开上海史,有多少黄竞武这样的热血儿女!

    黄竞武像(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上海人来自五湖四海,又以江南人士居多。1958年,中央将原属江苏省的宝山、嘉定、上海县和川沙、南汇、奉贤、松江、金山、青浦、崇明划入上海市,上海的行政区划一下子扩大了10倍,基本奠定了今天上海的规模。

    有趣的是,至今上海远郊农村的老人到市中心城区,还说“去上海”。人们说起江南,多认为婉约文弱,殊不知,江南也有刚烈勇猛的一面。明末清初,八旗铁骑在江南遭到了极其猛烈的抵抗,“嘉定三屠”“扬州十日”的悲壮成为中华民族的永不磨灭的记忆。

    熊月之研究认为,江南人血性的重要源头之一,来自方孝孺,就是那个誓死不对“篡位者”朱棣屈服、结果被灭了十族的方孝孺。方孝孺是浙江台州府宁海县人,1402年遇难。方孝孺案发生时,就已激扬了江南舍生取义、刚正不阿的浩然之气。昭雪以前,其影响早已潜藏人心,昭雪以后,更是光焰万丈,深刻影响了江南地区的士风、民风与学风。清兵南下,江南志士无不以方孝孺为榜样,誓死抵抗。

    康熙年间松江知府鲁超曾精辟地分析这一影响:“方正学先生殉节于靖难之时,至参夷九族而不悔,纯忠大节,震爆天壤,童孺妇女皆知感慕而称述之。其文章具在,炳炳烺烺,揭天地,昭万古,而不可磨灭者也。”

    1931年2月7日夜,龙华上海警备司令部,密集的枪声中,一群革命者高呼着口号倒下,其中就有著名的“左联五烈士”。鲁迅先生悲愤写下:“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他还写了《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特别提到柔石回乡见母亲的事。在狱中,柔石千方百计托人带出纸条,让自己的战友们无论如何要瞒着在乡下已经瞎了眼的母亲,万一自己牺牲,决不能让母亲知道这个消息……此后,鲁迅与他的朋友们一直替柔石赡养母亲,她到去世还不知道儿子早已遇害。

    上海学者吴基民深入挖掘这段历史细节时,感慨道:“这是一段多么令人感慨的往事啊,不能现在一提及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总是津津乐道于歌舞升平,而不触及这样悲怆的往事,否则,真是历史的悲哀!”

    柔石是方孝孺台州同乡,原名赵平复,“柔石”是他的笔名,取自他家乡一座纪念方孝孺的名为“柔石金桥”的石桥。柔石曾自述,取此笔名就是为了继承方孝孺精忠报国的精神。

    熊月之说:“方孝孺书写了江南文化中刚强勇猛的壮美篇章,他的事迹极大地丰富了江南文化的内涵。众所周知,江南文化既有小桥流水、鸟语花香、庭院深深、斜晖脉脉的优美,也有独立潮头、劈风斩浪、金刚怒目的壮美。优美与壮美,共同成就了江南文化的优良品质。”

    精神传承的力量是无穷的。电视剧《觉醒年代》热播,熊月之也追剧,说起陈延年慷慨赴死、誓死不跪的往事,他感慨说,陈延年是一个共产主义战士,也是一个在江南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优秀青年,“他就是方孝孺式的人物!”

    陈延年像(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不逞匹夫之勇,不负家国大义

    2020年疫情期间,有人援引数据调侃,说“上海口罩购买人数第一”。有一句话刷屏了:“很喜欢一个城市的两面,一点的事就怕死,如履薄冰;天大的事不怕死,舍生取义。”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初,口罩供应一度紧张。2020年2月,上海松江区车墩镇的一家口罩厂来了一群身份各异的“临时工”——外企财务总监、全国三八红旗手、创业者、大学生、听障人士……他们从各区驱车前来,不眠12个小时,生产了30万只口罩。

    上海人很少逞匹夫之勇,但是,面对家国大义,毫不含糊。

    交大首批迁校教职员工踏上西迁征途。(资料照片)

    1955年,位于上海的交通大学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决定,毅然西迁至西安。1400多名教工,特别是一大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率先垂范,近3000名学生义无反顾地登上“向科学进军”的西行列车。学校领导、学术带头人身先士卒,17位党委委员中有16人迁到西安。西迁的教授、副教授、讲师和助教等占教师总数70%以上。

    当时西安各方面条件还很艰苦:马路不平、电灯不明、电话不灵,用水非常紧张。建校初期,野兔在校园草丛中乱跑,半夜甚至能听到狼嗥;冬天教室仅靠一个小炉子取暖,洗脸水得到工地上去端……但这些都难不倒以江南籍贯为主的交大师生,很快,一首《忆江南》唱遍西安:“长安好/建设待支援/十万健儿湖海气/吴侬软语满街喧/何必忆江南!”

    西迁时,交大王季梅教授的夫人刚做完脑部手术,身体极度虚弱,他完全有条件申请留在上海,但他踊跃报名随校西迁,第二年又将全家迁居西安。他在大西北从事真空电器和熔断器教学研究工作50余年,桃李满天下,研究论著等身,多项科研成果填补国内空白,为交大真空电器教育事业及中国电真空工业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被誉为“中国真空电器之父”。

    1957年刚满38岁的陈学俊院士,是当时西迁教授中最年轻的一位。临行前,他与同在交大任教的夫人袁旦庆,将他们的房子无偿上交上海房管部门,带着4个孩子随校西迁。

    许多交大教师,从此扎根在西北大地,为一事,尽一生。

    陈学俊院士。(1919.3——2017.7)

    上海人爱说,“上海是全国的上海”。国家是“大家”,上海是“小家”——并非虚言,在这个巨大的移民城市,居民对上海与老家往往是“双重认同”,爱上海、爱老家、爱国家,浑然一体。

    上海解放之初,全国支援上海,打赢了经济仗。接下来,工业化始终居于全国前列的上海贯彻中央指示精神,从“全国一盘棋”战略出发,尽心尽力支援全国。据不完全统计,从1950年到1958年,上海动员支援内地的劳动者共计150多万人,为各地培养艺徒13万人。

    支援人才中,包括很多领导干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党委书记赵明新就是从上海调过去的,曾任上海市委常委兼组织部长。从1953年到1962年,上海一些大型企业,每每组成几套同样的领导班子,然后成套地输送到各地,帮助建设如洛阳柴油机厂、武汉机床厂、武汉造船厂、哈尔滨电机厂等大型企业。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根据中央做出在全国建设大小三线的决定,上海全力参与了共和国经济史上这次极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承担了大三线建设的304个搬迁项目,小三线建设的55个项目,一大批上海人“打起背包走天下”,奔赴生活、工作条件远差于上海的内地和边疆。

    除了工厂外,还有相当一部分上海商业企业、文化单位、学校、医院等,先后迁往内地,为推动中小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加快国家工业化进程,做出特殊贡献。

    没有血性,能做到这一点么?

    赵明新(1914-1967)。

    没有点血性,谈何“先行先试”?

    在上海闵行区的上海电气上重铸锻有限公司里,足足有六层楼高的万吨水压机,历经一甲子铁与火的洗礼,仍然威武雄壮。

    万吨水压机是上海先行先试、改变新中国落后面貌的一个典型案例。

    大水压机在工业领域几乎是“下蛋老母鸡”一样的存在,但在没有大水压机的年代,我国想要制作大机器,大型锻件就得从国外进口。外国人知道奇货可居,就处处卡中国。

    不能受制于人!1958年,时任煤炭工业部副部长的沈鸿写信给中央领导,建议自行建造万吨水压机。很快,中央批准同意,并把任务下达到上海,白手起家制造中国第一台1.2万吨水压机。

    当时,设计人员几乎没亲眼见过万吨级的水压机,可以参考的资料少之又少。上海集合了来自江南造船厂、上海重型机器厂等几十个工厂的技术力量,创造了许多“土洋结合”的方法,因陋就简,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攻关过程中,上海一批优秀的技术工人也因此脱颖而出。万吨水压机从1962年6月正式投产以来,满档工作至今,曾为我国第一个核电站提供大型锻件,为“两弹一星”提供制造支撑。

    中国第一台1.2万吨水压机。

    “关键时刻,上海总是承担国家使命。”著名学者、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刘统说,回望百年,上海有两次历史性的转型。

    第一次是1949年共产党解放上海,遇到很多新问题,党的干部表现出了很强的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比如,鉴于当时上海治安恶劣,搜捕盗匪的同时,人民政府开展户口清查,通过校正、增补、实时记录,上海逐步建立起全新、严密、完整的户籍管理制度,为新中国的社会治理起了示范带头作用。可以说,从不会到会,从接管到创新,上海形成了一套全新的管理制度和城市管理方式,直接影响到新中国的建设管理。

    第二次转型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上海改革开放全面起飞,上海从后卫变前锋,承担使命,先行先试,从土地批租到引进外资再到全面开放,向全世界敞开胸怀,人才汇聚,万商云集,迎来了又一次腾飞。

    土地批租,在当年属于“破冰”性质,有人认为搞土地批租就是搞“租界”,甚至还有人说不能当“当代李鸿章”。主持此项工作的同志,不得不反复解释:土地的使用权是可以转让的,通过转让获得建设资金,这是世界上包括发达国家在内通行的办法;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与“租界”和“治外法权”有着本质的区别,“租界”是把中国的主权出卖了,而土地批租是要投资者接受我们国家的法律和管理,只享有使用权,到期土地仍由国家收回。

    “破冰”需要勇气,也没有辜负勇气:浦东开发开放的第一步,其原动力就是土地制度创新。当时,开发开放浦东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缺乏资金。缺钱,但是有土地,土地能不能生钱?1993年,浦东在全国率先尝试“土地批租、滚动开发”的创新开发模式,吸附并聚集了大量开发资金和长期投资项目,点石成金,攻克了资金短缺的难题,一举激活这片沉睡的土地,才有了后来的“浦东奇迹”。

    没有点血性,谈何先行先试?

    1988年3月24日,上海首块批租地块——虹桥开发区26号基地。摄影:朱德茂

    虹桥26号地块原址上建成的太阳广场。供图:长宁区政府

    2021年7月15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正式发布,赋予浦东新区改革开放新的重大任务,其中有这样的话:支持浦东“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要当“开路先锋”“排头兵”。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王战说:浦东要打造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基于原来的新区,它的特点非常突出:一是浦东新区从诞生起就有引领的基因。浦东新区启动开发时,上海是全国范围内经济受指令性计划管控最严的地方之一。

    上海都能做,全国也能做。从浦东建设全国第一个新区开始,现在的国家级新区已达到19个。2013年全国第一个自贸区落户浦东以来,全国范围内的自贸区已达到21个。可以说,浦东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和这个地方先行先试的发展历史是一脉相承的。

    没有血性,谈何担任“开路先锋、排头兵”?

    从上海白玉兰广场顶楼远眺浦东陆家嘴金融区(2020年10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城市发展的定位,由国内多功能中心、亚洲经济贸易中心,到一个龙头、三个中心,再到一个龙头、四个中心,进而到五个中心,内涵越来越丰富,等级越来越高,使命越来越远大。

    这些中心既是国内的,又是国际的。作为国内中心,上海除了要在这些领域争创一流,还有另外一个功能,即胸怀全国、服务全国。作为国际中心,无论是工业、金融、贸易、航运,还是科技创新,上海都必须代表中国到国际舞台上去发展与竞争。大体上每隔10年,上海城市定位就会上一个新的台阶。每一个新的台阶,既是中央的要求,也是上海的自觉。

    没有点血性,谈何承担使命?

    上海外滩夜景。新华社记者 邢广利 摄

    精神之力,生生不息

    1927年7月2日傍晚,上海大雨滂沱,一个英俊青年匆匆回家,浑然不知家中已经布满了特务。情急之下,这位青年的岳母趁敌人不备,扑向窗台,用力把花盆推了下去,发出警报信号。

    然而,大雨的声音淹没了花盆掉落地上的声响。青年没有听见,照旧像往常一样走进了家门,他被捕了。17天后,他从容走上龙华刑场,一路上镇定从容,高呼口号,刽子手们为之战栗,狂叫“砍,拿刀砍……”

    这位青年就是赵世炎,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上海三次工人大罢工领导者之一,时任中央委员、江苏省委书记,牺牲时,年仅26岁。

    赵世炎像(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现在的上海,正在迎接国庆节,秋高气爽,满城繁华,一派岁月静好。曾经发生在这块土地上的悲壮往事,已经非常遥远。但是,这座城市从未忘记那些牺牲者,红色,是上海的底色。在龙华烈士陵园,一个当代青年给赵世炎烈士写去跨越时空的信件:“我知道你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但我还是希望你有来生,能够和我们一起看今天的上海。”

    一些市民在上海龙华烈士陵园的烈士纪念堂参观。新华社记者 陈飞 摄

    今天的上海,精致、华美、雍容。但是,行走在这座城市,触摸她的脉搏,能够清晰感受到她深沉的精神之力,她的血性。

    因为有血性,中华民族才能历经磨难,延续至今。因为有血性,上海才能打破一个旧世界,建设成一个新世界。相比于国内不少城市,上海历史不长。风云际会百余年,上海赓续了中华民族的血性,又因为历史机缘,让这份血性具有了上海特色。

    “85后”上海舞蹈演员朱洁静,是上海歌舞团原创舞剧《朱鹮》的主演,轻灵飘逸,但她同时又是上海原创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的主演,在凶险的白色恐怖中,她的舞姿张力十足,英勇无畏。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取自地下党员李白的故事,李白倒在上海解放前夕。

    朱洁静说,她先被《永不消逝的电波》剧中人的信仰所打动,继而又感染了无数的观众。她在巡演过程中光荣入党。今年,建党百年,《永不消逝的电波》男主演王佳俊也在巡演过程中成为预备党员,介绍人就是朱洁静。

    人与城市,精神之力,生生不息。

    栏目主编:张武 文字编辑:房颖 题图来源:图虫 图片编辑:曹立媛

    来源:作者:新华每日电讯

    一、阿拉上海男人就是嗲

    上海男人,已然成为“新好男人”、“经济适用男”、“结婚首选对象”的代名词。

    上海男人的好,不是最近十年才开始被广为流传和家喻户晓的,余的认知是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上海男人”就是——居家过日子的表率。

    出得厅堂,下得厨房。—绝对不是仅仅用在贤妻良母身上,男人也同样可以内外兼修,德才兼备。

    小农经济时代是以个体为单位,以精耕细作、男耕女织为方式,自给自足为生产目的。

    建国后的几十年里,斗转星移,岁月更迭,上海男人始终以“不变应万变、处事不惊”的做人准则和生活态度,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周遭的环境和社会。

    上海男人具备的优点估计是全世界任何地区的男人加在一起都无法比拟和相提并论的,是融合在血液里、基因里、代代传承的美德和品格。

    上海男人令人惊叹的地方不仅仅在于他们心甘情愿地负担起家庭琐事和儿女教育的繁琐复杂的义务和责任,更体现在他们对于外界对他们的嘲讽和误解,从来不会去主动解释的清者自清的态度。

    许多外省市的人尽管嘴巴上常常讥讽嘲笑上海男人如何没有底气和缺乏作为男人应有的刚骨,私下却无不叫自己的女儿婚嫁时尽量选择上海男人作为夫婿首选。

    上海男人是集齐了低调、谦逊、处事周到和细心体贴等综合素质的“新结婚时代婚姻对象最佳选择”。

    人无完人,要说缺点,余以为应该只有“安分守己”这一个缺点。

    上海男人大多不会去选择自主创业这样跌宕起伏的人生。

    他们都但求现世安稳,岁月静好。

    守着爱人和孩子,心满意足地过日子。

    妻子和孩子在品尝着他们亲手烹调的美味佳肴时,能够给予他们的劳动所得一定的赞美和肯定就是对他们付出的最大精神酬劳。

    即便偶尔妻子有些娇嗔地发嗲道:“哎哟,今朝这青菜炒得有点咸哦。”

    他们也会连连点头、虚心接受批评,有则改之。然后乖巧地主动去洗碗碟,收拾床铺。

    全国人民经常会诧异地问:“那上海男人又要赚钱养家、又要带孩子做家务,那上海女人到底干嘛?”

    上海女人会眉角上扬,瞥一眼,轻飘飘地透露出一句傲娇的对答:“阿拉负责貌美如花,气质优雅。”

    在上海所见的大多数老百姓的生活模式大致都是如此,男人从小就被调教得必须要有绅士风范,成为一位谦谦君子。白天努力工作,应对职场各种挑战。下班回家路上买菜,到家做饭洗碗,伺候老婆子女,任劳任怨。还都是发自内心的满心欢喜和自觉自愿。

    思想境界相当佛系。堪称为人世间里的“智慧菩萨化身”。

    这种融合在人间烟火气息里的大无畏、略带点自我牺牲的精神,实在值得发扬光大。绝对有利于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共处。

    在上海,尊重女性是最基本的社交礼仪。

    男女平等是最基础的社交概念之一。

    我亲眼所见我的外公,今年已经90岁的耄耋老人,是如何和我的外婆风雨相伴近70个春秋,相濡以沫,举案齐眉地过了一辈子。

    我外公从不发火,温和的秉性,保持了一生。

    一辈子不过问家里的经济状况。

    我外婆爱买什么都随她心意。只要不负债,吃光用光身体健康。

    他整天乐乐呵呵地,如今还每天照顾87岁行动不便的妻子,毫无怨言。

    “男人嘛,让着、尊重女人,不是天经地义地嘛。做夫妻就是要好好听老婆的话,听老婆话的男人才会发财。”这是我外公一辈子挂在嘴边的座右铭。

    上海男人拥有“大智若愚”的魅力人格,表面上看似处处忍让,保守谨慎,实则是“宰相肚里能撑船”、“退一步海阔天空”天生的从容淡定和宽宏大量。

    信奉“识时务者为俊杰”的做人准则、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精打细算地过着平淡而恬静的小日子。

    懂得把握分寸和进退取舍,宁可自己吃亏,也绝不随便占他人一分便宜。

    言出必行,讲究一诺千金。

    男人嘛,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上海男人内心隐藏的正义感和是非判断能力,一般普罗大众根本轻易无法察觉。

    1978年年底,震撼全国的云南知青大返城运动爆发,领导这次知青大罢工的是一名上海籍知青,叫丁惠民,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

    这不就是阿拉上海男人的典范吗?

    上海男人不是世俗价值观里高调的江湖好汉,而是大隐隐于市的平民英雄。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见义勇为的事和人 ,在上海屡见不鲜,比比皆是。

    大家觉得这很正常,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责任,根本没有必要天天大肆宣传。

    久而久之,大家都淡忘了上海男人内在的血性和刚毅。

    这种刚柔并济的性格特点着实难能可贵,但愿可以一直保持下去。

    最后必须说一句实话,全世界的女人现在都想嫁给上海男人,真是一点儿都不假。

    二、上海男人的优点和缺点

    作为一个外地人,以前了解上海只能通过电视和一些来过上海的熟人的口头评价。
    在我们老家,一些人觉得上海男人怕老婆,做事情小心翼翼地,没有什么男子汉气概。还有一些人说上海男人脑瓜子很灵光,数学好,会处理人际关系,永远不会让让自己吃亏。
    对于这些对上海男人的评价,我半信半疑。直到我大学毕业,来到上海工作后,才渐渐开始了解这个城市。
    在和上海老板和上海同事们的接触中,我回想起以前在家听到的那些对上海男人的点评,开始觉得有点片面,有时候想到这些,也觉得挺有趣的。
    到现在为止,我觉得自己身边的上海男人们还是挺不错的。如果你是一个女生,相信上海男人身上的这几个优点,会吸引到你。当然,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提到的优点,或许涉及到个人的刻板印象。
    优点1:听老婆话,会做饭
    我上班的时候,项目组里有个30岁出头的上海人,他的老婆也是上海人。他有个口头禅是:我老婆说。这样经常把“我老婆说”挂在嘴边的,我们觉得挺有趣的,看来这个男人还是挺听老婆话的,会把老婆放在自己心中比较重要位置上。
    此外,上海男人一般都很听父母的话。我有个同龄的上海朋友,他曾告诉我,他在很小的时候父母就让他自己洗碗。等到他读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就让他站在厨房一边,看爸爸妈妈是怎么做饭和烧菜的。这样看了几次后,自己就慢慢学着做了。
    我觉得,如果一个女人嫁给了上海男人,还是挺幸福的,自己累的时候可以让老公下个厨房,或者两个人一起在厨房里做菜,也别有一番浪漫的滋味。
    优点2:脾气好,拎得清
    这里的脾气好,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可能是上海话是属于吴语系的原因,听起来比较软绵,不像一些地方的方言,听起来声音比较粗,有点像在吵架。也不像一些偏南方小县城里的方言,听起来像“鸟语”。
    第二,上海男人的脾气好,可能是从小受到的教育相对来说比较好,他们的整体素质比较高,会尊重人。因为这些原因的影响,让他们的脾气会稍微温和一点。
    当你评价一个上海男人时,如果被人家说成这个人“拎得清”,那是比较不错的评价了。
    我在上海生活多年,我的一些上海同事们,经常会说“拎得清”、“拎不清”这两个词。简单来说,就是这个人脑子是不是灵活,是不是会变通,是不是智商和情商比较高的意思。
    在我接触过的上海男人中,大部分男人还是拎得清的。他们经常对你笑脸相迎,看起来和和气气的,偶尔会生气,但是他们大多情况下的生气,只是就事论事。如果气头消了,也就没什么了。
    优点3:会赚钱,也会享受生活
    据我了解,我身边的几个上海男人还是挺会赚钱的。
    他们中的很多人,会优先选择金融行业。因为这个行业就是和钱打交道的,离钱越近的工作,相对来说也是最容易赚钱的。更有利的是,上海有个著名的陆家嘴金融圈,让上海男人拥有了更多得天独厚的优势。
    此外,上海男人也是会劈情操,懂得浪漫,会享受生活的一群人。
    如果你和上海男人约会,他可以带你去外滩边的各种高档餐厅吃饭,看夜晚的黄浦江;也可以带你去徐家汇转一圈,各种买买买;还有上海市核心区域的梧桐林下,那里有各种欧式情调的小店,拍拍照,买买精致挂饰之类的,享受下二人世界。
    优点4:见多识广,受教育水平较高
    这一点,也是挺重要的。简单来说,他们从小受到过比较好的教育。就拿英语来说,我当年到了初中一年级才开始学英语课,而很多上海人,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学了,有些更早的,从幼儿园就开始学习。
    现在有的小孩,不仅学英语,还学第二外语,比如德语、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等等,这些在我老家的小城市来看,是比较超前的。老家那边的小孩子,如果能学好英语,他们的父母就挺满意了。
    因为从小受的教育比较好,再加上他们就身处在国际大都市的环境下,从小见多识广,懂得做哪些事情对自己将来有利,去认识哪些朋友,能让自己有更大的提高。
    我大学毕业时,曾在一个培训学校做过短暂的班主任。当时有个老师和我说,上海高三的学生,除去出国留学的,很多都是报考上海本地的著名高校,比如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同济大学。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是上海人,在这里有父母和自己的人脉,如果去外地读大学,很可能会回上海工作,到时积累的人脉得不到很好的利用。所以,他们都看得比较远。
    这么看来,上海男人的优点还不少。不过,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有时候一个人的优点,往往也是他的“缺点”。当我们在提到上海男人的缺点时,你想到了什么?
    正如文中开头部分所说,在一些非上海人眼里,上海男人的精打细算,会让外人觉得过于精明。脾气好,在家听老婆的话,会被一些人认为性格略过于“软弱”,没有男子汉气概。
    这些对上海男人的刻板“缺点”印象,有没有觉得似曾相识?其实,我们在看待一件事情时,或多或少都会带有一点个人的刻板印象。
    想要改善自己的刻板印象,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很可能我们会和刻板印象一起生活下去。
    我们可以试着用更加多元和包容的心态,去看待身边的人和事。在和每个人交往的时候,试着让自己做一个有同理心和共情力的人,当自己意识到有了刻板印象时,试着撕掉一些惯性标签。

    三、为什么总感觉上海男人好会说话?

    前任上海人。我不是说所有上海男人话坏。就这前任给我看清新一代上海男人如此势利,心机重,还会利用女人为他达到目的!故事这样开始:和我交往一个月天天发讯息虚寒问暖,给人暖在心,到3个月说组织家庭怎么规划将来!一个女生如何想到一切很幸福!说好买房叫我用公积金作贷款(我奇怪这方面不是男人操控吗)我说工资低能贷到多少呢!然后后面各种苦难向我发来!每次外出想办法抠我用钱,吃的喝的玩的都我付,连他妈知道我出差都叫我买东西,买后不付钱!他朋友30岁生日叫我由香港带回潘多拉手链送朋友(这个3干多而我生日一个糖果都没有)觉得爱他一切都甘愿付出反正一家人都无所谓!接下来各种不堪入目事情发生。一天他隐满我去出差其实和几个朋友去玩,还带个女的,好死不死他朋友告诉我!好吧!好一个P腿情节,我问他怎么办他否认说同事,然后要我们分开大家冷静拖着我两个月,最后一句<异地不适合>分手了!但分手叫他还钱(之前借我,买的,合共6万多)他各种手法躲我,往后女同事有了,然后打胎了!听说最近又交往一个失婚少女家境还不错有房有车,准备结婚了!这位上海金融才俊完全活出渣碎新极限!祝他生活安康,平安幸福!上海男人,我只服他!

    关于方孝孺翻译的问题,通过《上海男人的优点和缺点》、《为什么总感觉上海男人好会说话?》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方孝孺翻译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

    本文标签:方孝孺翻译(1)

    相关阅读

    • 上海人的血性

    • 158文章网范文示例
    •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方孝孺翻译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上海人的血性和阿拉上海男人就是嗲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关键词不能为空

    范文示例_作文写作_作文欣赏_故事分享_158文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