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负荆请罪的历史人物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四大名将之廉颇,超长待机84年,名震七国,晚年遭遇值得深思和廉颇身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最后落得客死他乡的下场,是为什么呢?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一、四大名将之廉颇,超长待机84年,名震七国,晚年遭遇值得深思
汉朝汉文帝时期,匈奴持续给汉朝压力,汉文帝刘恒望着满朝文武,感叹曰:“若得到廉颇、李牧为将,吾岂忧匈奴哉!”战国有四大名将,汉文帝为何只提廉颇和李牧呢?因为汉文帝之前被封为代王,代地属赵,赵国遗民十分怀念廉颇和李牧。再加上赵国北邻匈奴,廉颇和李牧多次阻击匈奴南下,立下大功,因此汉文帝才由此感叹。
历史上的廉颇,曾名震一时,然而,他的晚年却非常凄凉。很多人都认为,廉颇的结局,主要是被奸臣郭开害的,其实,事情并非如此。
战国时期廉颇第一次出场是在公元前二八三年。当时赵国名将乐毅联合五国,攻打齐国,大败齐国军队。廉颇率军攻入齐国境内,连下数城,威震天下诸侯。司马迁在史记廉颇蔺相如转中如此写道: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立下大功,被赵惠文王赐予上卿身份,从此在赵国军队中威望颇高。廉颇虽然成名于赵惠文王时期,但按廉颇的年龄来算,他在赵武灵王时期就应该在赵国军营之中。
关于廉颇还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那就是负荆请罪。赵惠文王16年,也就是廉颇刚被拜为上卿的那一年,赵国舍人蔺相如用他的大智大勇完璧归赵,取得了赵国对秦国外交的巨大胜利,后来在“渑池会见”中蔺相如又立下大功,因而得到赵王重用。蔺相如本是平民出身,地位却在廉颇之上,廉颇深以为耻,常常看不起蔺相如,蔺相如却一直忍让。后来廉颇通过一位门客得知蔺相如是一心为了赵国,避免将相不和,廉颇心中有愧,脱去上衣负荆请罪,从此和蔺相如成为生死之交。
在军事史上,廉颇不仅打败过齐国军队,就连魏国和秦国也在廉颇这里吃过大亏。赵惠文王24年,廉颇率赵军攻打魏国,大胜而归。一年后,秦赵对峙,廉颇再破秦军。
赵孝成王登基之后。赵国名将乐毅和赵奢都已去世,廉颇成为赵国军中资历最老的名将。赵孝成王四年(公元前二六二年),长平之战爆发,廉颇被赵孝成王委以重任,带兵阻击秦国大将王龁。因廉颇一味死守,赵孝成王不满,中了秦相范雎之计,用赵奢之子赵括代替廉颇。不料秦国悄悄更换主帅,用白起代替王龁,白起用计,引赵括上钩,最终导致赵国在长平惨败40万赵国军队埋骨长平。
需要说明的是,后人皆以为若赵王不更换廉颇,赵国不至于惨败。其实,赵孝成王也是没有办法,打仗就是打后勤,若廉颇一味死守,赵国也不一定能支撑得住。
长平之战之后,廉颇在赵国。曾短暂消失过一段时间,例如在邯郸之战中,廉颇就没有出场。直到赵孝成王15年,燕国攻打赵国,廉颇才再一次出现在战场上。这一次,廉颇在鄗城大败燕军,俘虏了燕国丞相栗腹,赵孝成王因此封廉颇为信平君,并让廉颇担任代理丞相。
赵孝成王在位24一年去世,在他去世的那一年,廉颇率领赵军攻打魏国,夺取了繁阳。遗憾的是,这一年,廉颇受到了巨大的挫折,因为赵悼襄王刚继位,就解除了廉颇的军职。
赵悼襄王罢免了廉颇,廉颇十分不解,恼羞成怒。率军攻打代替自己的乐乘,导致越胜逃走,廉颇也因此投奔魏国。
在魏国,廉颇并未受到重用,于是廉颇很怀念他在赵国的风云岁月,直到有一天,赵王派人来慰问廉颇,看廉颇是否还可用,廉颇送走赵王使者后,再也没收到回音。原来,赵悼襄王有一位宠臣,名叫郭开,此人和廉颇有过节,他暗中贿赂使者。让使者说廉颇的坏话。使者见到廉颇回来后对赵王说:老将军虽然白发苍苍,饭量却很大,然而,一顿饭的功夫,他却上了三次厕所。
赵王听完后觉得廉颇太老,不堪重用,并未起用廉颇。后来楚国人听闻廉颇不被赵国和魏国重用,派人请廉颇入楚,廉颇在楚国并未建立什么功业,因为他始终思念赵国。廉颇在楚国郁郁而终,享年84岁。
在战国四大名将中,廉颇算是较为长寿的,然而在他人生的最后几年始终未受到重用,廉颇的结局,多少有点悲凉。这种悲凉到底是怎么造成的呢?仅仅是因为郭开吗?
笔者认为:廉颇不被重用,有两件事情较为关键。第一是赵悼襄王继位后,为何要罢免廉颇?第二次是郭开为何要暗中使坏,千方百计阻止廉颇回赵国。
先看第一个问题,赵悼襄王为什么要罢免廉颇呢?《史记》云:
赵孝成王卒,子悼襄王立,使乐乘代廉颇。廉颇怒,攻乐乘,乐乘走。廉颇遂奔魏之大梁。
廉颇在赵悼襄王登基的当年,还为赵国立下大功,赵悼襄王继位后,立即用乐乘代替廉颇,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赵王的做法或许不妥。然而,廉颇却带领赵国军队倒戈攻打乐乘,一言不合就造反,这样的廉颇,真的是赵国的忠诚吗?廉颇造反后,逼走了乐乘,赵国一次性少了两位名将,实力大损,赵悼襄王虽有错,廉颇难道没有错吗?
再看第二个问题,郭开为何要陷害廉颇?
原来,在早年间,赵王举办宴会,廉颇郭开等均有参加,郭开喜欢溜须拍马,在饭桌上对廉颇一阵猛夸。廉颇为人刚直,直接怼得郭开下不来台。郭开因此恼羞成怒,和廉颇结下梁子,所以后来才贿赂使臣,说廉颇的坏话。
这件事有三个疑点,首先,郭开贿赂赵王使臣这件事,赵王和赵国的其他臣子显然是不知道的,那么这件事到底如何传开,又被史书所记载呢?
其次,当时秦国攻打赵国,赵国无将可用,郭开作为赵悼襄王的臣子,赵国灭了对他有什么好处?
史书称郭开是嬖臣,什么是嬖臣?是指受宠的臣子,也就是赵王的近臣,并没说他是奸臣或权臣。自古以来,昏君身边总有奸臣相伴,人们总喜欢把昏君做的事情转嫁到奸臣身上。因赵悼襄王昏招频出,郭开自然被史书所累。
最后,廉颇本身也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作为一位优秀的臣子,不仅要洁身自好,更要懂得和光同尘。廉颇早年不给郭开面子,这是典型的自我主义。
冯梦龙曾说:
“士大夫不幸而与此辈同官,逊而避之,不失为厚,何苦与之较而自取辱哉!”
意思是说,士大夫在朝为官,见到小人,应该远远避之,若和小人较劲,其实是对自己人格的侮辱。
汉朝名臣汲黯在朝堂远离周阳由,唐朝名将郭子仪不轻易得罪卢杞,都是这个道理。廉颇虽然为一代风云人物,但却犯了这个致命的错误。
因此说,廉颇的“倒霉”,不仅有疑点,还有他自身的原因。
一、廉颇身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最后落得客死他乡的下场,是为什么呢?
廉颇身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最后落得客死他乡的下场,是为什么呢?
1.赵孝成王陷入秦国的反计谋,实际上怀疑廉颇的作战能力和对赵的忠心,逐渐远离廉颇。也就是从这一刻开始,廉颇逐渐被排除在赵的政治圈之外,也就是说廉颇的位置在那里,却没有被重用,反而有种被赵孝成王抛弃的感觉。相比赵惠文王的信任和重用,赵惠文王死后的二王都不太重视廉颇。廉颇、蔺相如的故事我们早有耳闻,只是到了赵武灵王时代,国家才因人用人,造成了一个很大的局面。这个国家强大,发展了3000英里。多么壮丽的山河啊!廉颇亲眼看到这个帝国逐渐衰落,赵武灵王以后,赵王又开始重用氏族人,疏远了其他将领。
2.廉颇虽然才华横溢,但终究不被重用。在长平之战中,廉颇被赵括的族子所取代,这使得40多万赵军被困并被杀,这让廉颇对自己的国家非常失望,但他却无法施展自己全部的野心。赵孝成王反华战略疏远了廉颇,赵孝成王之后的赵悼襄王甚至直接表明他不喜欢廉颇,甚至用亲信取代了廉颇的位置,让廉颇顿时暴走。廉颇知道自己犯了错,却不敢回魏国。
3.他每次看到赵国被秦国追赶,心里都不好受,希望自己能再次得到赵王的重用。这是违反国家法律的。回去后一定会依法处理。因为新王不信任自己,杀自己是肯定的。所以廉颇不敢回去,只好投奔乡下,跑到魏国,最后去了楚国,也死在了楚国。然而,廉颇一年比一年老,他被战争压垮了。赵王不想勉强,就再也没有叫廉颇回家。为了晚年的廉颇,他来到了楚国。担任楚国大将后,廉颇没有做出什么贡献。他说:“我要用赵人。”最终,抑郁的廉颇在楚国都城寿春因病去世。
二、“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代名将廉颇为何晚年凄凉呢?
“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这句话出自南宋辛弃疾的一首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写下这首词的原因,一方面是表达了自己坚决主张抗金的立场。其次辛弃疾也是借廉颇的终于来为自己鸣不平。当时的辛弃疾正是被闲置很久之后再次启用的阶段。但虽然南宋朝廷启用了辛弃疾。但是朝廷并没有真正想重用辛弃疾。朝廷只是想利用辛弃疾主战派元老的身份来做一个标杆。辛弃疾当时上任浙东安抚使后,处处被人掣肘。而辛弃疾向南宋当权者提出的建议也并没有引起当权者的关注。后来辛弃疾悲愤之下写下了这首词。
后来廉颇的能力更加让赵惠文王认可。之后从赵惠文王二十年到赵惠文王三十年这十年间。廉颇率领赵军先后攻破齐国、魏国、秦国,并且占领大量的城池。后来长平之战时,秦军来势汹汹想要一举击破赵国。廉颇坚壁清野,以堡垒战应对秦军。秦军本来就急于求成。所以廉颇的堡垒战让秦军消耗很大,并且秦军对廉颇毫无办法。所以后来使用反间计离间赵王和廉颇。后来赵王换将赵括。结果赵国大败被坑杀四十余万大军。
赵孝成王十五年,廉颇再次受命出征燕国。在此战中,廉颇以少胜多,利用燕军轻敌冒进一举击败了燕军。杀死栗腹,俘虏了卿秦、乐闲,之后又包围了燕国都城。后来燕国割让五座城池之后也得以退兵。但赵孝成王去世后,其继承人赵悼襄王一上位就解除了廉颇的兵权。并且在廉颇还在外征战的情况下就派人去强行收缴廉颇的兵权。廉颇被侮辱后大怒,越想越委屈,最终廉颇感到自己在赵国没有立足之地的情况下,逃亡到了燕国。
但不久之后赵王因为赵国被秦国欺负的很惨。所以又想起了廉颇。赵王派使者前去拜访廉颇。但使者被廉颇的仇人郭开收买。所以在使者见到廉颇后,虽然廉颇上演了一出肉十斤饭一斗的表演。其目的就是证明自己还年轻。但使者回国后却欺骗赵王,说廉颇老迈不堪任用。甚至说他连自己的大小便都管理不了。最终廉颇失去了再次回到赵国的机会。虽然楚国后来请廉颇效力。但廉颇终日思念赵国最后郁郁而终。
三、“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代名将廉颇为何晚年凄凉呢?
提起廉颇,相信大多数人会想到“负荆请罪”这一成语。负荆请罪,意为背着荆杖,向当事人请罪,形容给予自己严厉责罚时,也表示向人主动认错赔罪。而要说这成语是怎么来的,那就要提到一个人了,此人名为蔺相如,是战国时期赵国著名政治家及外交家。
战国后期时期,秦国“一家独大”,以强大的经济与军事实力力压着其余六国。秦昭襄王二十八年,秦国为集中军力攻打楚国,便主动与赵王示好,但赵王害怕不敢赴会。后来在蔺相如和廉颇的保护下,才出席这“绳池之会”。在二人的努力之下,赵国不仅挽回了声誉,还震慑住了秦国等大臣。绳池之会结束后,蔺相如被封为上卿,位居于廉颇之上。廉颇不满,向众人放下狠话:以后有蔺相如在的地方,他绝不出现。有些偏向蔺相如的大臣将此话传给蔺相如,还问他为什么不反击廉颇。他回答道:“秦国现在之所以不攻打赵国,是因为赵国有我和廉颇将军在。如若我们为这件事发生争斗,那定会引来秦国的攻打。我不回应,是把国家危难摆在第一位呀。”廉颇听后,觉得惭愧不已,便背上荆条,向蔺相如请罪。后来,二人握手言欢,成为生死之交。
单从这件事看,或许有人会觉得廉颇斤斤计较,为了个人功劳而不顾国家危难。其实不然,廉颇是一名武将,对于奖励,是按功论赏。他或许认为自己与蔺相如是同样的功劳,但他晋升却比蔺相如低。加上廉颇在政治上并没有很深入了解,其远远不及蔺相如思考得多,这才出现了一些“别扭”。幸好后来,廉颇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及时改正,这才有了“负荆请罪”这一成语。
廉颇虽然政治方面不行,但在军事上面颇有建树。他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在赵国与秦国交战时,曾多次胜利,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长平之战”,这一战促使他与秦国名将白起声名大噪。
公元前262年,秦国攻打韩国上党一地,后因韩国上党不敌秦国,又不想交出土地,便交此地与赵国。后来,秦赵两国围绕了上党一地发生多次战争。为了能守住这一方土地,廉颇设置了三道防线,第一道是空仓岭防线,第二道是丹河防线,第三道防线是百里石长城。三道防线星罗棋布,又互相连接,即使秦国能通过第一道防线,但因地势的缘故,也过不了第二道防线。就这样,两国对峙了三年。可后来,因赵国急于结束战争,加上轻敌,便用赵括更换了廉颇。结果,赵国大败于白起手下,还被坑杀了四十万赵军。
公元前251年,燕国丞相栗腹借“交好之名”,出使赵国。回国后,他向燕王提议道,如今的赵国,军事实力很弱,是进攻的好时机。于是,燕王派出两支军队攻打赵国。不曾想,廉颇连连反击,不仅杀死了栗腹,还包围了燕国的首都。后来,燕王割让五座城池才得以休战。而这廉颇一战,也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可惜的是,赵孝成王去世后,其子赵悼襄王登上王位。因赵悼不喜欢廉颇的缘故,一上位便卸下了他的军职,廉颇无奈,后投靠了魏国。但在魏国的廉颇并没有得到重用,而同时,赵王在秦国的攻打之下,又想重新任用廉颇,于是便派使者去慰问廉颇。见到使者的廉颇很是高兴,他暗示使者自己是可以为赵国奋斗的。但不曾想,这名使者被廉颇的仇人所贿赂,在见到廉颇,他同赵王说,廉颇将军虽然老了,但是饭量还是很好的。赵王听到这样,便没有任用廉颇。
后来,廉颇又去了楚国,但他内心还是想为赵国重用,可赵国到最后还是没重新任用他。廉颇整日闷闷不乐,就这样抑郁死去。
一代名将,从始至终都只是想为赵国效力而已。可无奈因种种原因,后半生还在他国思念着自己的国家,抑郁而亡,实属可惜啊!
关于负荆请罪的历史人物的问题,通过《“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代名将廉颇为何晚年凄凉呢?》、《“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代名将廉颇为何晚年凄凉呢?》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负荆请罪的历史人物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