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登岳阳楼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老迈多病杜甫胸中的家国情怀-《登岳阳楼》和杜甫的《登岳阳楼》全文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一、老迈多病杜甫胸中的家国情怀-《登岳阳楼》
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他的诗多涉及动荡时局、人民疾苦,反映当时的唐朝局势和社会矛盾,表达了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
公元768年,已经57岁的杜甫乘舟出蜀,冬天的时候漂泊到湖南岳阳,登上了神往已久的岳阳楼,他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想到如今国家多灾多难,自己晚年漂泊无定,感慨万千中写下了五律《登岳阳楼》。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直译:
早就听闻洞庭湖声名远扬,今天终于登上了著名的岳阳楼。
浩瀚的湖水把历史上的吴楚两国分割开来,天地日月好似都在湖水中浮游。
漂泊在外的亲朋好友的音信全无,如今年老患病孤独地乘坐在一叶孤舟中。
如今关山以北战事仍在激烈进行,我凭栏远望家国危难忍不住涕泪横流。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把自身经历和苦痛与历史、家国情怀结合在一起的一篇杰作。通篇都是记叙他在岳阳楼的所见、所闻、所思和所想。虽然充满苦痛之声,但却给人以深刻思索和联想。
第一联(首联):杜甫在原计划北上,洞庭湖是他旅行中的重要一站。为了欣赏洞庭湖的风光和回顾历史,他登上了著名的岳阳楼。这是诗人在写自己的行踪。
第二联(颌联):面对浩瀚无边的洞庭湖水,杜甫联想到这湖正是当年吴国和楚国的边境分割处。看着苍苍茫茫的水域,他感觉天地日月星辰似乎昼夜都在湖水中浮沉着。这是诗人对历史的回顾,想象着当年的金戈铁马和时代变迁。
第二联(颈联):杜甫由自然界回想到自己。为避战乱四处漂泊的亲朋好友都没有音信。如今年迈且体弱多病,孤独地乘着一叶孤舟飘荡。自身的孤独和苦痛,以及日渐老去的病躯,更让杜甫对人生的无奈感慨不已。
第四联(尾联):但是,杜甫又立即想到国家安危——此时关山以北战事正紧张,自己老迈之躯无法为国效力,只能凭栏远眺涕泪横流而已。写出了诗人壮志未酬,一心为国分忧的拳拳报国之心,令人肃然起敬。
杜甫写过这首诗后两年就去世了。这首诗展现的是他在病痛孤独中依然恋恋不忘的家国情怀,忧国忧民的情绪跃然纸上。虽然此诗看上去过于悲愤,但仍然被历朝历代文人称颂不已,奉为楷模。有多少人誉之为“千古绝唱”,“力压百代”。
。
一、杜甫的《登岳阳楼》全文
登岳阳楼 (唐)杜甫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解释
1.岳阳楼:在今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2.吴楚:春秋时二国名,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一带。坼:裂开。这句是说:辽阔的吴楚两地被洞庭湖一水分割。
3.坼:分开,裂开。此指洞庭湖分开吴楚两地,极言湖之开阔。
4.乾坤日月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漂浮在洞庭湖上。据《水经注》卷三十八:“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出没于其中。”
5.乾坤:此指日月。
6.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右耳已聋。
7.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诗人晚年是在小船上度过的。这句写的是杜甫生活的实况。
8.戎马:战争。这年秋冬,吐蕃又侵扰陇右、关中一带。
9.凭轩:倚着楼窗。涕泗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涕泗:眼泪和鼻涕,偏义复指,即眼泪。
10.戎马关山北:当时吐蕃侵扰宁夏灵武、陕西邠(bīn)州一带,朝廷震动,匆忙调兵抗敌。
译文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过去就听说洞庭湖水势浩瀚,名扬海内,现在我登上湖边的岳阳楼,俯仰江山。首联借“昔”、“今”二字展开思路,拉开时间的帷幕,为全诗浩大的气势奠定了基础。杜甫少时就有壮游名山大川的雄心,曾先东游吴越,后北游齐赵。岳阳楼是千古名胜,诗人早有尽兴一游的夙愿,无奈战乱频仍,身世漂荡,难以如愿。今日流落至此,方得以一饱眼福。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只见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分割于东南;苍茫的湖面上,日日夜夜浮荡着大地长天。颔联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日夜浮”三字,下得深沉,寓情于景,隐含自己长期飘泊无归的感情。宋代刘辰翁说,此联“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吴楚”,春秋时代的吴国和楚国。今湖北、湖南及安徽、江西的部分地区古属楚地;今江苏、浙江及江西的部分地区古属吴国。“坼”,分裂。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亲朋故旧竟无一字寄给漂泊江湖的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颈联写诗人年老多病,以舟为家,远离亲友,流落在外,其凄凉之境、哀痛之心、愤怨之情,不言自明。“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全家人住在一条小船上,四处漂泊。此时,他身体衰弱不堪——右臂偏枯,耳朵失聪,还患有慢性肺病。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凭倚窗轩,胸怀家国,我不禁涕泪交流。诗人在尾联中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前途联系在一起,意境深远,余韵无穷。“戎马”,兵马,这里借指战争。大历三年(768)秋,吐蕃侵扰灵武,京师戒严;朝廷又命郭子仪率兵五万至奉天,以备吐蕃。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简析
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因兵乱漂流在江陵、公安等地。此诗是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诗人写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气势是触景感怀之作。首联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写景虽只二句,却显技巧精湛,抒情虽暗淡落寞,却吞吐自然,毫不费力。全诗对仗工整用韵谨严,前后映衬,浑然一体。表现了杜甫得偿多年夙愿,并在如此境遇下仍牵挂着国家的百感交集。此诗被誉为古今"登楼第一诗"。
登岳阳楼译文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早就听说洞庭湖的盛名,现在终于登上了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雄阔壮观的大湖,将吴楚分割在东南两域,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浮于其上。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窗远望泪流满面。[编辑本段]诗歌赏析
【赏析一】
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赏析二】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杜甫由夔州出三峡,暮冬腊月,泊舟岳阳城下,登楼远眺,触景生情,写了这首诗。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昔闻”写从前对洞庭湖湖光山色的仰慕,“今上”交代时间,“岳阳楼”点明地点,写人生暮年竟能登上岳阳楼观赏洞庭湖的美景风光。今、昔二句互文,名胜早闻,今始得见,平生一快。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由喜悦之心来观赏洞庭湖,真是辽阔无边,分裂吴、楚两地,吞吐日月星辰,气势宏伟,气象万千。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笔锋一转,回到现实之中,想到自己自成都至湖南,长期浮舟江上,与亲朋隔绝,无一消息,加上年已五十七岁,老病缠身,孤身飘零。这里,自己的孤寂与上联的湖阔雄壮形成鲜明的对比,愈益显出自己的痛苦之情。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写诗人的博大襟怀。诗人凭轩老泪横流,不仅是有感于自己凄苦的身世,更重要的是纵目远眺,遥想北方边境,战乱未平,国家艰危,这才是诗人悲痛的真正原因。
这首诗采用以乐写悲的手法,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浑厚深远,感情曲折真挚,发飘零孤寂之悲哀,感战事乱离之不停,一唱三叹,令人扼腕.
二、登岳阳楼 这首诗体现了诗圣杜甫怎样的情怀
登岳阳楼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吴楚:指今江苏、浙江、湖南、湖北等鴅省一带.
【简析】大历三年(768)春,杜甫由夔州出峡,因兵乱漂流在江陵、公安等地.这年冬天,杜甫从公安到了岳阳,这首诗就是登岳阳楼后所作.诗人写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气势,亦触景伤情,写自己身世的凄凉孤寂,反映出诗人对时局地忧虑和关心.全诗对仗工整用韵谨严,前后映衬,浑然一体.
《登岳阳楼》这首诗篇幅虽短但气魄非常雄大,它把湖山之胜与诗人心中家国多难的悲哀结合起来抒写,表达了诗人因湖山之景而触动身世之悲,满腹的孤身漂泊之感与万里乡关之思.表现了诗人越在个人不幸之时越不忘政局国情的高尚品格.
三、登岳阳楼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登岳阳楼》通过寓情于景,表达了作者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抒写出诗人眼睁睁看着国家离散而又无可奈何,空有一腔热忱却报国无门的凄伤。
唐代杜甫《登岳阳楼》,原文为: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译文:
从前只听说洞庭湖茫茫大水,如今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没有得到亲朋故旧一字音信,年老体弱之身只剩一叶孤舟。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栏遥望胸怀家国泪水横流。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唐代宗大历二年(767),杜甫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大历三年(768),杜甫离开夔州(今重庆奉节)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阳(今属湖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在岳阳写下《登岳阳楼》。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大历五年(770年)冬,杜甫病逝,时年五十九岁。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关于登岳阳楼的问题,通过《登岳阳楼 这首诗体现了诗圣杜甫怎样的情怀》、《登岳阳楼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登岳阳楼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