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善良的的老师3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痛别!杭州103岁老师走了,一生不婚,晚年花光30余万积蓄……最后“捐”出了自己和退休老师在痛失爱子后,替自己的儿子还债86万!其子究竟患上了什么病?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一、痛别!杭州103岁老师走了,一生不婚,晚年花光30余万积蓄……最后“捐”出了自己
累计花费30余万
捐助寒门学子的她,在生命最后
完成了令人动容的最后一捐——
捐赠遗体为国家医学做贡献
她也成为浙江省年龄最大的遗体捐献者
晚年累计花费30余万资助寒门学子
“要雪中送炭,不要锦上添花”
7月24日凌晨1点03分
方爱兰老人在杭州辞世,享年103周岁。
方爱兰老人100岁时
记者曾到下城区某养老中心看望
老人身子硬朗,说得一口英语,
喜欢写信,劝人读书
爱看原版英文杂志、《时间简史》。
方爱兰出生于1919年5月28日
原籍东阳,一生未婚
早年毕业于原东吴大学
当了半辈子的英文老师。
为了支援新中国的经济建设
方爱兰到大西北的铁路系统工作
单位在全国各地新建铁路
她就在各地的铁路学校教英语
去过包头、秦皇岛、长沙、岳阳。
方爱兰年轻时的照片。
退休后,方爱兰在厦门集美中学
担任英语教师
5年后来到舟山商业学校
直到68岁离开教学岗位
方爱兰到杭州生活。
老人终生未嫁,无儿无女,
对自己有近乎苦行僧的节俭,
弟妹们寄来的钱她都攒起来。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方爱兰开始资助他人。
上世纪80年代起
方爱兰曾资助湖州一对
患“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长期卧床、不能动弹的兄弟
每个月给他们寄10元生活费
直到90年代两兄弟去世为止。
1998年长江发生特大洪水
她马上通过新闻机构捐赠了3万元。
2016年,方爱兰通过学生兼监护人金方云
资助杭州长河高级中学
6名贫困学子,直到高中毕业。
她说“我的钱如何归宿
不妨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2017年教师节,被资助学生看望方爱兰。
往后几年,方爱兰陆续资助
长河高级中学、湖南岳阳市第十二中学
的贫困学子
累计资助寒门学子18人
共306000元
她总是说:
“要雪中送炭,不要锦上添花。”
一生行善的老人,最终捐出自己
10多年前
方爱兰老人就有了这个念头
她多次对金方云表示
身后要捐献器官、遗体。
2018年
方爱兰把自己的身后事提上日程
多次催促金方云代他办理遗体捐献事宜
“器官捐献是废物利用,又是爱国的表现
如果老年枯骨同样能达到此目的
我诚愿死后履行器官捐献。”
2020年7月16日
老人在“遗体捐献志愿书”上
郑重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一周前,方爱兰老师的账户汇出了最后一笔善款,这些钱将用来帮助岳阳的6名学生完成学业。图源:岳阳晚报
就在一周前,
方老师还将7.8万元转账给
岳阳市教育基金会账户,
这些钱将用来帮助6名学生完成学业。
亲友向方爱兰告别。
散去生前身后物,一片冰心在人间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一路走好!
记者 钟玮
杭州日报 诚意出品
来源: 杭州日报
一、退休老师在痛失爱子后,替自己的儿子还债86万!其子究竟患上了什么病?
根据媒体的相关报道,一位退休的老师在痛失自己的爱子以后,替自己的儿子一共还债了86万。这一个事件被报道出来以后,也是让很多的网友感到十分的感动。据了解,这位退休教师的儿子患了脑出血,他的家人为了给自己的儿子治病便花光了所有的积蓄,而且还将家里面的房子给卖了。但是非常悲痛的是儿子在2016年的时候还是不幸去世了,儿子离世以后家庭背负了一大笔债务。
据了解,这位退休教师居住在广东韶关,已经有65岁的高龄了。在与自己的儿子治病共同对抗病魔的时候,这个父亲是十分的伟大的,由于儿子患上了脑出血,做手术住院等需要一大笔的费用,所以这位父亲无可奈何,便对外借了110万元的债务。虽然说儿子已经离开了人世间,但是欠债还钱本来就是天经地义的,儿子没了钱照样还是需要还的,要不然对于这些钱款的借出者来说也是非常的不公平的。
这位退休的教师不仅要照顾自己的家庭,而且还踏上了漫漫的还债之路。退休教师在自己的不懈努力之下,仅剩下24万元的债务。小编相信这位退休教师是有能力将这笔债务还清的,虽然过程会非常的艰难,老教师说不定还要去工作才能够进行偿还,但是这位教师的教养不允许他故意欠钱不还,所以他有一点钱便会立马还给其他人。有一句好话说的非常正确,有借有还再借不难,这位老教师如果以后想借钱的话,那么其他人员也会毫不犹豫的借给他,因为这位教师的口碑是非常的好的。
在生活当中却有着这样的一批人,他们明明自己有钱,但是却故意不还其他人的钱,与这位老教师的做法截然相反,形成鲜明的对比。小编认为这与个人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有一些人就是没有道德,借了钱以后还不想还甚至想拿着这一笔钱去消遣。在生活当中如果有一些人素质低下,想问自己借钱的话,那么大家要吸取经验教训,对这样的人借钱的行为直接拒绝。不然要钱的时候,自己又在那求来求去的,实在是太麻烦了,还不如自己直接不借,留在自己的手里还省事。
二、因癌症离世的22位明星,最大78岁,最小27岁,你最怀念谁?
人的一生说长不长,只有三万多天,说短也不短,从青春年少到落叶归根,也有几十年的光景。
生老病死是我们每天都在面对的事,普通百姓如此, 娱乐 圈亦是如此。
一些明星因为身患癌症离开了我们,留下的只有他们的音容笑貌,和一部部经典的传世作品。
您还记得这22位明星吗?
吴孟达是香港影坛的 黄金配角 ,他和周星驰合作出演了多部喜剧。
《九品芝麻官》《少林足球》《逃学威龙》等等都有达叔的精彩演出。
2017年吴孟达参演《流浪地球》,当时的他身体就已经不太好,他穿着70斤的戏服吊威亚拍摄,每拍摄一个镜头他就需要吸氧休息。
而后他就因身体原因住院治疗, 2021年2月27日,身患肝癌的吴孟达在香港离世,享年70岁。
生前他在社交平台上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 “我是中国人” ,质朴的五个字,抒发了他对祖国深沉的爱。
在达叔去世后,TVB老戏骨廖启智在2021年3月28日因胃癌去世,享年66岁。
廖启智这一生极为坎坷,2003年他小儿子被查出患有血癌,为了支付高昂的医药费,廖启智疯狂拍戏, 四年内拍摄了19部影视剧 ,然而依旧没能将小儿子留在身边, 2006年仅仅5岁的孩子病逝。
2013年廖启智19岁的长子自爆想做女人 ,此时的廖启智无奈只能说会尊重孩子的选择。
廖启智一生兢兢业业,拍摄了多部影视剧,《证人》《无双》《反贪风暴》等等,还曾获得 香港金像奖最佳男配角 。
然而就是这样一生都在奋斗的人,却因患有胃癌而与世长辞。
提起陈晓旭,想必大家想到的都是 “林黛玉” 这一角色。
她将林黛玉塑造得栩栩如生,仿佛书中的林黛玉真地走了出来。
然而,就在《红楼梦》热映时陈晓旭却选择了退出演艺圈,下海经商。
在商海浮沉中她凭借自己的睿智,获得了 2005年度经济风云人物 的殊荣。
可惜的是在2006年,陈晓旭被查出患有乳腺癌, 然而陈晓旭却用化疗会毁掉容貌,手术会让自己身体不完整为理由拒绝治疗。
2007年,在她去世的前三个月,她选择跪别父母,遁入空门剃度为尼,在她42岁那一年芳魂永逝。
从此,天堂有了陈晓旭,世间再无林黛玉。
随着电影《梅艳芳》的上映,才想起来梅姑已经离开我们18年了。
梅艳芳是香港艺人协会的创始人之一,也是首位女会长,她是“香港女儿”!
梅艳芳的一生坎坷而艰苦,父亲的英年早逝,母亲的重男轻女让她和姐姐不得不扛起养家的重担, 4岁半踏进荔园唱歌补贴家用 。
直到1982年,梅艳芳获得第一届新秀歌唱大赛冠军,从而踏入歌坛。
而后她又遇到贵人刘培基,有了刘培基的加持,她的事业发展得顺风顺水。
这时的梅艳芳不仅是 乐坛的顶梁柱 ,影坛里梅艳芳也一样是 中流砥柱 。
她曾凭借《胭脂扣》“如花”一角斩获四个 金像奖最佳女主角,成为真正的双栖巨星。
然而命运就是如此不公,在她还没有成家的年龄里,她不幸查出患有宫颈癌。
2003年,她在香港红磡穿着一袭白纱举办了她的告别演唱会。
演唱会上,她唱起了那首《夕阳之歌》,她将自己嫁给舞台,嫁给观众。
2003年,12月30日凌晨, 40岁的梅艳芳离世。
2020年七夕上映的电影 《怒火重案》是香港导演陈木胜的遗作。
陈木胜是香港唯一一位古典派,学院派的导演。
曾经指导拍摄过《天若有情》《旺角的天空》《冲锋队怒火街头》等剧,让 他成为近年来炙手可热的动作片导演之一。
2019年在拍摄《怒火重案》时,陈木胜导演就已经感到身体不适, 检查之后发现自己已经罹患鼻咽癌晚期, 病情越来越重的他无法将电影剩下的部分完成,只好转交他人。
住院期间病情依旧没得到控制,在2020年8月23日遗憾离世,享年58岁。
姚贝娜是 青歌赛首位百分冠军 ,曾参加北京奥运会闭幕式演唱。
2013年姚贝娜登上《中国好声音》的舞台,演唱了一首《也许明天》让观众熟知。
随后,她曾登上央视春晚的舞台,在零点钟声前献唱《天耀中华》,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集美貌和才华于一身的女孩却有着薄命的困扰。
2011年姚贝娜就被查出患有乳腺癌,并在同年做手术治疗。
2013年12月,乳腺癌再次复发住院,2014年癌细胞发生扩散转移,2015年1月16日33岁的姚贝娜离世。
2015年4月,第41981号小行星被命名为“姚贝娜”, 从此姚贝娜变成了天上的一颗“明星” 。
2021年2月3日14时33分,赵英俊因患肝癌在京病逝,年仅43岁。
赵英俊是位才华横溢的音乐人,他创作了脍炙人口的《大王叫我来巡山》《清风徐来》《送你一朵小红花》等等多部大热电影的主题曲。
他的离开对很多人来说都太突然,然而对赵英俊来说似乎是早有预料。
曾经在2017年他就为自己写下墓志铭:“一个相信上帝的无神论者”。
2019年赵英俊被查出患有肝癌,在治疗期间他积极配合,只要是对病症有帮助的药他都吃 。
他深知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爱,所以他要努力地留下来。
在他生命的尽头,他还坚持录制了《送你一朵小红花》,这是他留给这个世界最后的作品。
2018年10月25日,李咏妻子哈文发表微博称 “永失我爱”。
这时人们才知道原来消失已久的李咏并不是移民美国享受生活,而是 去美国治病 。
李咏曾是央视认可 “最有商业价值的主持人” ,他主持的《幸运52》和《非常6+1》在央视综艺里有着极高的收视率。
随着节目的停播,李咏渐渐淡出观众的视野,而后再次传来消息竟是因为身患咽喉癌不治身亡....
李咏在去世之前一直没有对外公布自己的病情,所以他的离开对很多人来说是突然的。
赵忠祥是央视著名主持人,曾经的台柱子,多少人心中的偶像。
他的《动物世界》陪伴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
赵忠祥在央视工作了55年,解说国庆阅兵6次,主持央视春晚18次,直到75岁时他还在解说《动物世界》和《人与自然》。
2020年1月16日,赵忠祥先生因患鳞状细胞癌在北京逝世,享年78岁,巧合的是这一天正好是他78岁生日。
傅彪曾是冯小刚导演的御用配角,也是张艺谋、葛优最为欣赏的演员。
他在《甲方乙方》《没完没了》中的精彩演出,让观众对他记忆犹新。
2004年,他被查出患有肝癌晚期,之前傅彪就患有乙肝,但是在开始时他并没有在意,随后 乙肝发展成肝硬化诱发肝癌 ,治疗期间他经历了两次换肝手术。
最后,傅彪依旧没能挺过这一劫,在2005年8月20日离世,年仅42岁。
他是《我爱我家》中的老爸傅明,也是《家有儿女》里宠爱孩子的爷爷,他就是文兴宇。
2007年文兴宇突发昏迷,随后送往医院查出确诊为肺癌,随后治疗。
而后再次复诊时发现癌细胞已经转移到脑部,病情的突然恶化,让他家里的气氛低迷。
乐观的文兴宇安慰家人道自己一定会战胜病魔,为了不让圈中好友为他担心,他选择秘密转院治疗。
然而,这一住就再也没有出来,2007年7月30日凌晨,66岁的文兴宇没能打败病魔,永远地离开了他的孩子们。
“宫廷玉液酒,一百八一杯”
赵丽蓉曾是 第一代春晚小品皇后 ,也是被称为 殿堂级的喜剧演员 。
在12岁时她师从马金贵学习评剧,而后的几十年她一直活跃在舞台上。
直到1988年,赵丽蓉首登春晚舞台,表演《英雄母亲的一天》,凭借“司马缸砸光”红遍大街小巷。
随后几年她又在春晚舞台上表演了《打工奇遇》和《如此包装》。
在表演《如此包装》时,赵丽蓉老师就已经患上了肺癌,在最后一幕中她已经站不稳。
1999年,赵丽蓉老师在春晚舞台上唱了一首《我心永恒》,她用欢笑为自己的舞台做了告别。
殊不知在那时赵丽蓉老师早已为自己准备好寿衣和遗照,在2000年的一个深夜里,饱受病痛折磨的赵丽蓉老师永远地离开了大家,享年73岁。
计春华是香港 娱乐 圈的另一名“恶人”,他面相“凶狠”所以演了一辈子的坏人。
在《少林寺》中扮演秃鹰,《天龙八部》里饰演段延庆,他无眉无发的特点让人过目不忘。
其中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他在《新少林五祖》中和李连杰的那段打戏。
2018年春节,计春华突然感觉胸背部疼痛,随后去医院检查出患有肺癌晚期,这样一直拍摄武打戏的他难以接受。
为了身体他不得不回到老家接受治疗,由于病情恶化得较快,他已经无法通过手术治疗。
7月11日,他陷入了昏迷,他曾告诉家人如果自己的生命已无法挽回,不要插管,让他有尊严地离开,这一天他离开了人世,距离他57岁生日的前9天。
1987年一首《朋友》红遍大江南北,歌手臧天朔迎来了他事业的高光时刻。
臧天朔这个人就像歌名那样,特别重情义,他曾经就是一个地道的老炮。
为了朋友也让他吃了六年的“皇粮”。
2018年臧天朔被确诊为肝癌中晚期,癌症的折磨让这个190斤的胖大哥瘦到了100斤。
讲究了一生江湖道义的臧天朔为了维护自己最后的体面,拒绝化疗选择保守治疗。
最后在54岁这一年,在妻子的陪伴下走完了自己人生的最后一程。
沈殿霞不仅是香港 娱乐 圈的大姐大,还是港圈的开心果。
沈殿霞12岁通过 “肥仔肥女童星” 海选进入邵氏影业,从此踏进演艺圈。
29岁的沈殿霞已经是香港家喻户晓的明星,她是综艺《欢乐今宵》的金牌主持人。
她的事业发展得如火如荼,爱情却是满目疮痍。
她爱上了郑少秋,为了郑少秋她不惜动用自己的人脉关系将他捧红。
最好的爱情就是双向奔赴,很明显沈殿霞和郑少秋的关系并不是这样。
她们结婚仅仅几个月就草草离婚,原因竟是郑少秋移情官晶华,并在离婚后火速娶了官晶华。
事后,沈殿霞整日郁郁寡欢,这件事成了她一生的遗憾。
2008年,沈殿霞因患有肝癌去世,享年62岁。
丛飞积德行善11年,一生捐献300多万,义演300多场,资助183位贫困儿童,他是感动中国的光辉人物。
就是这样一位好人却没有“好报”,2005年,丛飞被检查出胃癌并且癌细胞已经扩散,与此同时他的妻子邢丹也已怀孕4月有余。
突如其来的病情打的他们措手不及,夫妻二人常年投身慈善事业,早已没有积蓄为其治病。
丛飞深知自己的病重,开始瞒着妻子和朋友交代其身后事,然而就在这时,他捐助的孩子们向他打来了“催债电话”。
当孩子们知道他的病情后,只有冷冷的一句“早日康复”便没了下文。
丛飞从那时体会到了 社会 的薄凉, 没过多久,丛飞的病情恶化。
直到2006年4月昏迷的丛飞再也没能醒过来,那年他才37岁。
宋汶霏曾是华谊兄弟力捧的女星,她18岁进入演艺圈。
2008年主演海岩的《舞者》成名,还在央视热播剧《在那遥远的地方》中扮演李幼斌的女儿。
然而红颜多薄命,2013年3月3日,宋汶霏因子宫癌医治无效病逝,年仅27岁。
午马曾说 “不论我演什么,我都是主角” ,他是一位有魄力又自信的实力派演员。
他是为数不多在内地发展红火的港圈明星,他17岁出道, 出道就加入了洪家班 。
午马因参演《倩女幽魂》,饰演其中性格豪迈又童心未泯的 燕赤霞一角让他名声大噪 。
2014年,72岁的午马查出患有肺癌晚期,确诊后不久撒手人寰。
葬礼上半个 娱乐 圈的人都为他送行,成龙、洪金宝、曾志伟、唐季礼等人为其抬棺。
2012年到2013年仅仅两年间他就拍摄影视剧二十余部,至今我们随便点开一部老电影都能看见他的身影。
罗京曾和赵忠祥、宋世雄并称央视“播音三巨头”,他是央视最富盛名的播音员,名副其实的央视名嘴。
科班出身的他22岁开始主持《新闻联播》,一播就是二十多年, 工作期间他连续五年被评为央视最佳主持人 。
可惜的是在2008年罗京查出患有淋巴癌,仅一年之隔, 2009年5月年仅48岁的他因病去世 。
成奎安因“大傻”出名,有人说成奎安是 娱乐 圈最适合演坏人的演员。
他参演的《古惑仔之人在江湖》《监狱风云》等多部影视剧,成为港圈电影的经典之作。
成奎安一生中演过300多部电影,600多集电视剧,但是基本上都是反派角色。
他和黄光亮、李兆基、何家驹并称为“香港电影四大恶人” ,一度成为90后孩子的童年阴影。
2009年8月27日晚,成奎安因鼻咽癌扩散无法医治而病逝,享年54岁。
90年代一首《外婆的澎湖湾》唱出了多少游子的乡愁?
这首至今仍在传唱,但今天相比很多人都不直到这首歌的原唱是潘安邦吧。
他1989年在央视春晚演唱《外婆的澎湖湾》,从而一炮而红。
然而就在他事业发展的如日中天时, 他却因患有肾脏癌不幸离世,享年52岁。
她是《情深深雨蒙蒙》里温婉的大家闺秀“方瑜”。
是《猎豹出击》的容雨君,《恰同学少年》中的珊珊,也是《末代皇妃》里的川岛芳子。
李钰在银幕上塑造了很多经典的角色,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然而就是这样年轻的生命却在33岁时身患淋巴癌离世。
李钰生前曾和黄晓明有过一场刻骨铭心的爱恋,她是黄晓明的初恋,由于当时黄晓明的幼稚,俩人的恋情无疾而终, 据说李钰和黄晓明爱情是黄晓明的一生之痛 。
李钰也曾是京城四少汪雨最爱的女人,当年汪雨在李钰查出患有淋巴癌时对李钰不离不弃。
直到2009年3月14日,李钰终究没有打败病魔不幸逝世,此时,李钰和汪雨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阶段。
为了圆李钰的新娘梦,汪雨和李钰的家人让她穿着白纱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程。
汪雨为李钰料理后事,事无巨细,并且从不假手于人。
如今李钰已经离去十余年,汪雨还会每年都为她扫墓替她尽孝。
这些曾经闪耀的明星,带给我们很多美好的回忆,斯人已逝,我们只能用他们的作品来缅怀他们。
身体是智能的载体,是事业的本钱,生命只有一次,对自己的晚年负责,就不应该对晚年的 健康 透支!
三、有个老人家八十多岁了,住的房子也快要倒了,生活不能自理了,儿子不管,我想给他发网上,怎么发?
有人说,人生是一个舞台。我们每个人都在舞台上扮演过自己的角色,都从中体验过人生的甜酸苦辣、喜怒哀乐。老年也许是我们一生中最漫长的一段生命。也是我们最无奈的生命。我国已迈入了老龄化社会。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到200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1.32亿,占人口总量的10.32%,占世界老年人口的1/5,亚洲的1/2。而根据专家预测,今后几十年内,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将以年均3%以上的速度递增,而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则每年以5%的速度增长。到2050年,全国老年人口总量将达到4亿多,占总人口的1/4多。
陈教授躺在地板上三天
陈教授在一所著名大学里教书,可谓桃李满天下了。播撒下遍地芳菲之后,老教授却渐渐从人们的视线中隐去了。自从老伴离开他以后,宽绰的三居室里只剩下他一个人与孤灯相伴。忙碌的人们几乎没有人会注意到这个老人:他每天佝偻着腰,拿着饭盒哆哆嗦嗦地去食堂买饭吃——因为他已经无法为自己做饭了。
1995年春节,他的一个学生从广州过来看望恩师,却怎么也敲不开门,于是他只好打电话到老师的隔壁人家。隔壁人家也说我们这几天忙着过节,没注意老人,但好像也没见老先生出来。大家都知道老先生经常把钥匙放在过去任教的数学系,就赶紧找数学系办公室的人取钥匙来开门。打开门时发现老人躺在地上,人们上前推了推他,发现他竟然还活着,好一会儿才有气无力地说:“我已经3天没吃饭,起不来了。”说完就昏了过去,人们七手八脚地把他送到医院,然而已经错过了抢救的最佳时期,老人溘然长逝。
我无法想像一个人在冰凉的地板上躺了3天是什么滋味,当你想喝一口水都喝不上的时候,会是一种什么感觉?
他拿钥匙开门得半小时
据调查,目前在我国的老年人中,“空巢”率已经达到26.4%,这就意味着有1/4的老人身边无子女照料。他们一旦到了高龄,丧失自理能力,生活就会非常困难。
可能我们的生活太丰富了,所以我们无暇顾及主流社会之外的那个老年群体,也无法想象下面这些情景:那一道门,甚至几级台阶就会把一个活生生的人隔绝在人的世界之外,甚至剥夺这些老人的生命!我们想像不到对于我们来说,举手之劳的事,会让这些高龄老人束手无策。
80多岁的李老汉终日惊恐的一件事就是拿钥匙开门。他总是不敢出门,为了减少出门的次数,他只好减少饭量,这样就可少买东西……他所以把自己关起来,不是因为喜欢孤独,而是因为他患有帕金森氏病,只要出了门就有可能回不了家。有一次,他外出回来,就是这么一个把钥匙插到钥匙孔里的简单动作,他的手哆嗦半天却怎么也无法准确地把钥匙插到那个小眼里去。半个多小时过去了,他仍然进不了门,急得他直用头撞墙……
90多岁的于老汉自己行动已十分不便,却还要照顾同样是90多岁卧病在床的老伴儿。老太太已经无法自己走到卫生间上厕所了,只能在床边的便盆解手,老太太在于老汉的帮助下颤巍巍地坐下去,没想到一下子却把便盆坐翻了,于老汉怎么拉也拉不起来,万般无奈,想来想去只好打电话找居委会,老太太就在地上坐着,解不了手,直到居委会找了他们楼下一个刚退休的妇女去帮着才把老太太扶了起来。怎么办呢?连解手这样的小事,老两口都完成不了,于老汉对来帮忙的妇女说:“我们给你钱,你能不能每天来两次?”她说:“我刚退下来,好多事要做,也不能每天上你们这儿呀!”于老汉很无奈地说:“我们给你钱怎么还不行呢?”
人到老年,自理能力就非常差了,一个独居的70多岁的老头儿,老犯糊涂,经常把锅放在煤气炉上就忘了,出去买东西,不仅烧干了锅,弄得满楼道都是烟,最后把消防队也找来了。
还有一个老太太,那天买了一只鸡,回来用弹簧秤一称,差了100克,又回去找,就把锅忘了,里面的水把煤气浇灭了,满楼道是煤气味儿,差点儿引起大火,闻讯赶来的人们只好把门给踹开,关掉了煤气。当她惊异于人们为何打开她的家门时,耳聋的她,却听不清人们在说什么。
想下楼比登天还难
这是一对90岁高龄的老两口,为了下楼这件事已经商量了好几个月了。5层的楼梯,对他们就构成了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于是他们就被禁锢在家中的小天地里,日复一日,他们只能互相面对,与外界惟一的联系就是那台电视,他们仅有的一个儿子在国外。他们太想去晒晒太阳,听听孩子们嬉戏的声音了——这一切对别人来说太平常了,而对他们来说却是一种奢侈——惟有这样他们才会感到他们是活着,活在一个人的世界中。因为住在5层楼上,他们平时很少下楼,靠着儿媳的姐姐每周为他们买一次菜和生活用品维持生活。
在一个天气晴好的冬天,他们终于决定实施“蓄谋已久”的下楼计划。对两位高龄的老人来说,下这5层楼,无异于一次探险,也许一脚站不稳,就会从楼梯上摔下来,后果不堪设想——他们之间只要有一个人出了意外,生活就维持不下去了。可他们总得去晒晒太阳啊,要不,骨质会更加疏松,会连路也走不了了。于是两人搀扶着,如履薄冰般一点儿一点儿走下来,没想到当他们刚走到阳光下时,两人同时感到天旋地转……
当居委会主任从院内花坛经过时,看到这两个老人紧紧地挤靠着坐在花坛边上,冻得浑身哆嗦。一问方知,他们因无力上楼而回不了家,又冻又饿地坐在这里已经整整一天了!主任连忙叫了几个年轻人把老人背上了5楼。
下楼的远征终告结束,从此他们再也没到过外面那个世界。
电子时代无信可读
人们不会想象到,老人们为走出隔绝——就是为了走出那个单元门,进行了多么艰苦卓绝的努力。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纷纷搬进楼房,告别了昔日的大杂院。然而,虽然人们居住的密度更大了,但彼此间的距离却更远了。一个个单元给人们带来私密空间的同时,也把人们隔绝在一个个防盗门后。
然而,人,毕竟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无论是哪个年龄段的人,也都忍受不了与世隔绝的痛苦。在陈老先生的生命中,惟一的乐趣就是读儿子的来信。繁忙的工作、体贴的老伴都已经成为过去,当生命中一个又一个希望被实现并且失去意义之后,出国留学的儿子,以及有关儿子的一切消息,就成了支撑他活下去的全部动力。
幸亏他有个远在天边的儿子,于是他每天也就有了个念想,吃过早饭,他就到收发室去等信。如果看到儿子的信,他就把信从头到尾念一遍。于是这一天他就像过节一样,兴高采烈的,然后就去找往日的老伙伴,讲给人家听。等到把信讲得熟得都背下来了,第二封信也来了。
可前些年,事情开始发生变化了,儿子开始不愿意写信,改打长途电话了。因为能直接听到儿子的声音,老爷子开始还挺高兴,但儿子末了一句话让他心里不痛快:“爸,这周我就不写信了,太忙,反正我这儿的情况电话里也说了。”以后,儿子打电话回来老人就觉得不满足了:好容易把电话等来了,拿起来还不敢多说,国际长途,怕儿子多花钱。越是这样,到儿子来电话时,真想说的事又记不起来了。
前年,儿子把孙子也带回来了,可把老爷子乐坏了。孙子还在儿子的指使下给他买了电脑,让他学会收EMAIL。这高科技的东西真是好,真是“天涯若比邻”了,他与亲人的联系越来越方便了。可孩子们一走,他就开始恨上了这高科技:没有它时,他心中还有个念想,可以到收发室去等信,现在联系方便了,儿子倒不写信了,有事都在电话里说了,或者发封EMAIL了事。他发现,到收发室等信的那点儿乐趣,对他来说,竟是那么重要!
就是想和人说说话
中央戏曲学院的一位老师退休后在生活热线当主持人,有一次接到一位老人的电话,打了很长时间,说的都是家里那点儿鸡毛蒜皮的事儿,直到最后也没说出想解决什么问题。当这位老师问他究竟想咨询什么问题时,老人叹口气说:“我没别的,就是想说说话儿,说说家里这点儿事儿。”
说说话儿,这对任何人都是太简单的事儿了,然而对很多老人来说,别说有人听你说说话儿,就是想听人说说话儿,也十分地不容易。王大爷就是为了说说话儿,想出了一个绝招儿——把家里的马桶弄坏了!
房管所的水暖工小方怎么也不明白,王大爷家的马桶老坏,按他的经验这样修好之后起码能用一年,可两天之后又坏了。于是,再一次给王大爷修好马桶的两天之后,他又敲门来到王大爷家,笑呵呵地问:“大爷,您的马桶没坏吧?”王大爷一愣,随后一把抱住了小方:“孩子!真是难为你了!”老人随后抽抽噎噎地哭了起来,把实话告诉了这个水暖工:“如果不是你来修马桶,我就连说话儿的人都没有!”
王大爷平时太寂寞了,就希望家里来个人,如果知道今天该收水电费了,他就早早在门口等着,只要听到动静立刻就把门打开。据说这样的老人不在少数。
80多岁的刘老太太生活不能自理,女儿上班时,就把她锁在家里。那天听说居委会要到家里走访,老太太为此兴奋得好几天都没睡着觉,天天在门后站着等居委会的同志--家里终于要有人来了,可有人说个话儿了!居委会的同志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他们的到来,会让刘老太如此兴奋。那天居委会的同志终于去了,他们刚敲了一下门,门立刻就开了,把毫无准备的一大帮人都吓了一跳。
幼儿园正准备搬家。忙乱中却突然钻出一个老头儿,他执意劝说园长不要搬走。本来搬家就够乱乎的了,还要跟这个较真的老头废话,弄得大家十分气恼:这老头儿怎么回事,简直是无理取闹!幼儿园搬家关他什么事儿!
谁也不知道,这些欢蹦乱跳的孩子们对老人多么重要,就是孩子们吵吵闹闹的声音,支撑着老人生活的信心。我到老人家采访时,发现他的家中全是灰尘,不知多少天没打扫了,对这个行动迟缓的老人来说,打扫卫生已经是很困难的事了。在落满灰尘的地上,有一条清晰的脚印通向窗口,可以想像,这是老人每天都要经过的地方。是什么东西吸引着老人每天都要到窗边去呢?我走到窗边,发现窗下面就是那个幼儿园!每天,老人看着忙碌的父母们把孩子们送到这里,看着孩子们在下面玩游戏,看着他们打闹……在老人那静得让人恐惧的世界里,孩子们的喧闹声是他惟一的乐趣。
曾有人写过一篇怀念父亲的文章。说父亲晚年寂寞,很想和儿女们说说话,可是儿女们始终很忙。后来父亲去世前对着聚集在床边的儿女们很兴奋地说了许多,儿女们怕他累着,劝他不要说了,好好休息。他最后倦意地说了一句:“好吧,不说了,你们都很忙。”然后他就真的永远休息了。
老年人的绝望阴影
对于我们这个一贯讲究养生之道的民族来说,对衰老与死亡的恐惧在我们心理上造成的冲击可能比其他民族更为深刻一些。目前我国的人均寿命已经超过了71岁,但从整体上来说,其中10-15年的生命质量是比较低的,有的生活不能自理,有的一直躺在床上,有的干脆就是植物人。绝大多数人在这10-15年里疾病缠身,痛苦不堪。
随着科学的发展,特别是人类破解基因后,据说人的寿命还会大大延长。于是我们就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在我们的一生中,最漫长的一段生命将是老年,如果我们真的有幸能活到150岁,但我们一生的工作时间可能只有30多年,我们的积蓄只能保证我们活到80多岁,剩下的日子我们该怎么办?长命百岁固然可喜,但高龄却常常是疾病缠身,我们那点儿收入,能让我们维持健康吗
卓老太也是一个被禁锢在床上的人,她因为脑溢血后遗症导致的偏瘫,已经在床上躺了6年了。因为生活不能自理,为了方便,人们给她剃成光头。床,成了她的栖身之所,也成了她的监狱,因为她无法走出一步,每天她惟一能做的事情就是长时间望着窗外,看着太阳一点点地升起来,再一点点地落下去。躺在床上的卓老太现在惟一的念想就是盼望国家能早日出台一部法——关于安乐死的法律。
她要忍受病痛,忍受保姆的白眼儿,要忍受与世隔绝的孤寂……6年的折磨已经把她所有生存的欲望都磨没了。儿女们不能说不孝顺,为她请了保姆来照料她。然而这种照料,同照料一只猫、一只狗又有多大区别呢?所有的亲情只剩“保姆照料”这一点内容了。她活着,不仅自己痛苦,也是别人的负担。解脱这种处境的惟一办法就是死,可她自杀两次都没成功,却在肚子上留下道道伤疤……
在我周围生活的老年人中,我发现,他们最恐惧的就是疾病,特别是疾病导致的意外死亡,很多老人明显缺乏安全感。一位居委会主任告诉我,她的辖区内有一对年龄均已90多岁的老两口,他们时常嘱咐她说:“主任,你平时经常来看看我们,你如果敲门时,我们5分钟之内来给你开门了,就没事,如果没开门,你就得想办法来救我们了。”
最大的悲剧是丧偶
如果说,在一生中,我们可以幸运地躲过战争、车祸、火灾等种种意外事故造成的悲剧的话,却无论如何也躲不开另一种悲剧——丧偶(只要你不是死亡的那一方),区别只是或迟或早罢了。而丧偶的悲剧最多、也最普遍的,恰恰是发生在人生最脆弱的老年期!
郝先生是一所大学的系主任,1971年夫人病逝,在家里从来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他,一下子就陷入困境。为了照顾他,女儿每天一大早就要从自己家中赶来,先服侍他吃完早饭,又为他做好午饭,再急匆匆去上班。可老人家每天中午热饭时,不是把饭烧焦就是把炉子弄灭,总是十分狼狈。有时女儿太忙,中午来不了,怕老父亲饿着,便买了一些挂面让他自己下着吃,却怎么也想不到这些年母亲把父亲惯得竟然连挂面都不会下!
在老伴儿去世的那段时间里,郝先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公园里度过,一天又一天徘徊在铺满落叶的林间小路上。一方面,他不愿成为儿女们的负担;另一方面,他与儿女也无法像与老妻那样沟通。一辈子琐琐碎碎、磕磕绊绊就这么过来了,而这琐琐碎碎构成的一切想起来就让他觉得无比温馨,这一切一瞬间就随着老妻的去世而坍塌了。形只影单,瑟瑟秋风更在他心上添了一分凄凉。他长时间地坐在公园的长椅上消磨时光,渴了上茶座喝杯茶,饿了上小饭馆充饥,没有多久,他便也随夫人去了另一个世界。
目前,北京已经出现老人自动组织起来的、非婚姻的家庭,这些老人共同购买了一个院子,共同出资雇请3个保姆照料生活。还有几个有亲缘关系或者是朋友的丧偶老人生活在一个单元房里,互相照顾、互相帮助。也有一些老人采取不婚而同居的生活。专家们认为:家庭、社会都应对老人的选择持更宽容的态度。与此同时,尽可能帮助丧偶老人走出心理危机状态,应该是整个社会的责任。
反思轰动的文化现象
近年来,有两个文化现象引起我的注意:一个是1998年春节晚会上,一首歌词平实得像聊天一样的歌儿引起轰动,这首歌儿的歌名就是“常回家看看”。这首歌让人们于不经意间想起我们这个民族传统的孝道;另一个文化现象就是在2002年颇为叫座的电视连续剧《激情燃烧的岁月》,这一部近一半内容都是表现离休老人石光荣退休回家无所事事,郁闷中四处发泄怨愤的电视剧,何以会引起那么多人的共鸣?
据歌手陈红说,她唱了这首歌后,有的老年人拉着她的手连声说这首歌唱出了他们的心里话。然而,被这首歌所震撼的不仅是老年人,还有很多中年人、青年人……
而2002年在全国各大电视台热播的电视连续剧《激情燃烧的岁月》,则让大多数坐在沙发里品味这部戏的人,都回想起自己所经历的那个激情年代。在今天这样一个商业气味十分浓重的时代氛围中,那个年代的那种朴素的激情也许显得弥足珍贵。
老妪状告儿女的理由
前不久,一位老妪上书法院,状告儿女不孝。经调查,儿女们专门为她购置了公寓房,并为她雇了保姆,衣食丰足,出行方便,并无任何虐待的行为。问其告状的理由,她直言,无人和她说话,太孤独了,希望儿女们和她生活在一起。做儿女的,实在也不明白老太太到底还想要什么?衣食不愁,还怎样?那“说话”就那么重要?
其实,在今天这个物质已经很丰富的年代,对于消费相对较低的老年人群来说,缺得更多的是心理需求,而不是物质需求。
有报道说,北京市2000年6000件民事纠纷中涉及老年人生活的有600件,其中,最多的是精神赡养纠纷。
调查表明,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老年人对赡养有了更高的要求,已经从过去的“只求温饱”跃升到“精神层面”。
一方面,今天的年轻人在生活和工作中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和挑战,需要时间去“充电”,需要花费比老一代人更多的精力参与竞争,身心疲惫,精力透支,对老人“奉陪不起”;另一方面,很多老年人不愿意放弃自己的生活习惯和方式,与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差异越来越大。一个闲,一个忙,一个要人陪,一个没时间陪,于是矛盾就产生了。人到老年,他的社会性或者说他们与社会连接的纽带,很大一部分依赖于子女了。而子女们呢,又常常是有心无力,他们理解不了老人们对“说话”的渴望,就如同忙碌的人理解不了孤独的含义一样,他们理解不了一个人的社会性对于人的内心来说,是多么重要的需求。于是老人们发出“日子越过越好,心情却越来越糟”的感叹。
在这种情况下,心理状况本来就十分脆弱的老年人,很容易发生变化,如情感脆弱、容易灰心等,而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心理排解和抚慰,便会导致老年痴呆症等各种心理及生理疾患。有的老人对我说:“我把儿女带大了,又把孙子带大了。现在他们不需要我了,都不理我了,我还不能说他们不孝顺,赶明儿他们知道了,就更不孝顺了!”
人民大学的穆光宗先生对孝道有一个很现实的评价:“在现代社会,要做孝子非常不容易——成本非常高。老人病了,子女们想24小时守在身边几乎不可能。因为竞争很激烈,时间是非常稀缺的资源。”
晚年幸福的三个因素
我们怎么解释老人晚年幸福的这3个因素呢?
首先是经济条件。在丧失劳动能力之后,今天的大多数老人仅靠退休金,恐怕是很难过上富裕生活的,不说别的,有点儿病就全完了,疾病可是个无底洞!没有一定的经济条件,连病都看不起。第二个是老人的社会化程度。现在很多老人属于空巢家庭,基本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每天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孤独寂寞就不用说了,一旦有了困难,也常常得不到别人的帮助,以至于出现意外。今天生活在单元楼里的空巢老人就如同现代鲁滨逊,基本上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老人的生活中能有一个社会群体,并能得到相应的帮助,也是老人幸福的重要因素。至于说到第三点,健康,在老年能一直保持健康,不仅很难,而且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今天,享受退休金的老人更愿意独立生活,这样也有更多的自主权。国内外的一项研究也显示,老人文化程度越低,对子女的依赖程度愈高,心理健康愈差,且愈不快乐。如果老人经济能独立,生活能自理,多数会选择独居。
但下一个问题是:我们靠什么养老呢?对此,老年学界颇有争论。有人认为: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还是应该以家庭养老为主,这是因为第一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二是中国人传统观念也是承袭家庭养老方式的。也有人认为:社会化养老应该是个方向,现在几代同堂的现象已经越来越少了,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只有社会化养老方式能够解决他们高龄后的生活照料问题。
老龄的两个阶段
在目睹了众多的老年人生之后,我对老年这一段人生有了一个清晰的了解。老年人生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低龄老年和高龄老年。
可能有人对此颇不以为然,认为这种划分没有多大意义。其实明白这个划分原则,对老年人统筹自己的晚年十分重要。一般来说从退休到完全丧失劳动能力为低龄老年。
这时,你的生活不仅能完全自理,而且还能帮子女带带孩子,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因而你同子女的关系会比较融洽,你也有更多的自主权。同时,由于人生经验丰富,你能很精明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在度过退休后最初的一段不适应期后,你会生活得很轻松,没有了工作和孩子的拖累,如果身体再比较健康的话,这一段可以算是你人生的黄金时期。
据我所知,这个年龄的老人,有参加老年时装队的,有组成俱乐部自己驾车旅游的,有报团去全国各地甚至欧洲旅游的,有在老年大学刻苦攻读的。当然也有不少继续“发挥余热”的,特别是一些曾经多少有点权力的老人……省吃俭用了一辈子的老人们,那不多的退休金,大体能游刃有余地度过10-20年。
然后呢?然后就是体质越来越差,行动越来越困难,做事越来越力不从心,身体上的各种毛病越来越多,对疾病和意外事故的恐惧越来越深,故交知己越来越少……更重要的,你对别人,对社会的依赖越来越深,于是你的自主度也越来越少。我想,要想晚年生活得好一些,上面说的那3个因素非常重要。首先是经济上要比较富裕。要想富裕,就要学会理财,可大多数老人的退休金都不多,我们该如何理这点儿小财呢?(我们大多数人的“小财”,说到底只是退休金和一套公房而已。)
据说北京一家电台的王女士和丈夫商量好退休后花5万到10万元买一间农家小院,过神仙眷侣般的生活,同时将西城区的房产长期出租,租金加上退休金也算是小康了。我的好几位面临退休的朋友,都有这种“归隐田园”的想法,想在退休后买一间农家小院,一方面可把闹市区的那套公房出租了,另一方面可在小院里种点儿什么,既可活动筋骨,又可补贴家用。
第二个问题就是老人退休后的继续社会化的问题了。这是“各庄有各庄的高招儿”了,前面已经说过,在此不多说了,比如旅游、上老年大学等等。据说在上海,有四分之一的证券投资者是老年的“小股东”,他们每天在这里和老朋友谈谈新闻,论论股经,“赚上点小菜钱”只是副业,找到同龄人交流才是“正事”。
据说美国老年人独立性很强,退休后一般不依靠儿女,大都生活在老人服务院所,其中老年公寓是最常见的一种。老年公寓由政府或社区出资为退休老人提供的低收费的老人住所,一般收住65岁以上的老人,大都身体健康、生活自理,无需他人过多照顾,大多数美国人退休后将自己的房子卖掉,住进老年公寓。用卖房的钱支付公寓所需。美国设有专门款项用于老人小型住宅的设计与兴建,或者整修老人现有的住宅。此外,政府规定公寓不得对老人提高房租,在土地税等方面,对老人有减免的优待。
据了解,最近一段时间,天津几家档次较高的老年公寓也相继收住了一些老年夫妻。他们都是将自己的住房卖掉,住进条件较好、收费相对较高的老年公寓中。其费用除去养老保险金以外,所差数额由卖房钱补齐。
据说现在还有人在考虑建立寄宿制的老年大学。这个创意不仅是教育上的一个突破(如今不是提倡终身教育了吗?),也是老年赡养问题上的一个突破。这种大学为老人提供了一个新的社会环境,为老人转移丧偶的注意力、走出悲剧的阴影提供了思路。而寄宿制的老年大学巧妙地保护了老人们的自尊心,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借口,让老人们堂而皇之走进去而不必担着被遗弃、或者等死的名声,又可根据各自的情况来去自由。只是我琢磨着,教这些老学生恐怕不是件容易的事。
第三个问题就是健康,这几乎已经是所有老人的共识了,但如何保持健康,却是很多老人并不知情的。我发现很多老人在这个问题上陷入一种误区,以为药物能够给他们带来健康,每天都要吃上一大把药。其实,人到老年之后,身体的解毒能力也随之下降,过多地吃药反而对身体有害。我认为,要想获得健康,首先要有相应的知识,不仅是生活知识,还要有一定的医学知识和养生知识。
我想,一个人,你或许可以不煞费心机地为青年时期筹划,或许可以不煞费心机地为中年时期筹划。因为你不用担心收入问题,而且也还有太多的偶然因素影响你的命运,比如婚姻、生育、工作调动、甚至各种突发事件等等,让你计划赶不上变化。
但是,你一定要为你的老年筹划,因为老年不仅漫长,而且一直是丧失期,因此,筹划得越早越好!
一定能走出悲剧
由传统道德理念派生出来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理论,曾让中国历朝历代的老年人承袭同一种养老模式,也使无数老年人把他们晚年的幸福寄托在“子女是否孝顺”这个偶然因素上。而今天,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养老模式越来越显露出它的弊端。许许多多的老年人,正用他们自身的悲剧否定了这种养老模式。
我们晚年的幸福,除了我们自身的努力之外,还有赖于整个社会的关爱。其实,社会化养老是一种更为先进、更为人道、也更为自主的养老模式。老一代人,用他们的青春为今天的社会奠定了发展的基础,后一代人动用社会资源,建立一整套科学而有效的老年保障体系,是一个社会快速发展与和谐运行的重要体现。为了让老年人安全幸福地度过他们的晚年,社会应该为老年人提供专门的医疗体系、娱乐体系、教育体系、住宿体系、生活用品供应体系、心理咨询体系……使老年人这个弱势群体能够得到有效地保障。
我相信,我们这一代人一定能走出悲剧的宿命。
关于善良的的老师3的问题,通过《因癌症离世的22位明星,最大78岁,最小27岁,你最怀念谁?》、《有个老人家八十多岁了,住的房子也快要倒了,生活不能自理了,儿子不管,我想给他发网上,怎么发?》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善良的的老师3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