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文章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158文章网 > 范文示例 > 常识|三藏十二部从何而来?详解佛教史上的四次经典结集

常识|三藏十二部从何而来?详解佛教史上的四次经典结集

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佛经经典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常识|三藏十二部从何而来?详解佛教史上的四次经典结集和佛教三藏十二部经典指的是哪些书?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 常识|三藏十二部从何而来?详解佛教史上的四次经典结集
  • 佛教三藏十二部经典指的是哪些书?
  • 佛经三藏十二部说的到底是什么?
  • 佛教四次结集
  • 一、常识|三藏十二部从何而来?详解佛教史上的四次经典结集

    南京栖霞古寺善信共同抄经(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佛陀一代教说,透过集众会诵的方式,经大众审定认可后,有系统的编辑成书,垂为典则,称之为“结集”。依佛陀的遗教,佛涅槃后,当以戒为师,以法为依止,故佛陀一代教法的传续,所谓三藏结集,乃为佛涅槃后第一件大事。佛陀说法,因时应地,随机开导,并无一定的形式,而且是以口口传诵来记忆。时日一久,经过辗转传述背诵,恐有错误或散佚,或为外道邪乱而成异说。因此,为求其持而不失,纯而不滥,将佛陀的教法统一编集,以适合传承的形态,乃佛弟子刻不容缓的事。

    根据史料记载,佛史上有多次的结集,佛教历经此数百年的努力,透过四次的结集,不断演绎、增删,三藏圣典始告完备。

    一、第一次结集

    佛陀入灭的时候,大众哀伤悲痛逾恒,但是六群比丘之一的跋难陀却欢喜地说:“佛陀他老人家在世的时候常说:应行是,不应行是;应学是,不应学是。我们今天终于脱离此苦,正可以任意所为,无复拘碍,何必要这样伤心?”大迦叶尊者听了,惊愕不已,唯恐僧团中出现更多破戒比丘,破坏正法流传,因此在佛陀涅槃后的第一个雨安居期,集合五百位大罗汉比丘,由摩揭陀国的阿阇世王护持,于王舍城郊外的七叶窟内进行结集。

    结集之时,由大迦叶主持,“经藏”由阿难诵出,“律藏”则由优婆离分八十次诵出,称为《八十诵律》,此律成为最初的根本律藏,尔后演化出《四分律》、《五分律》等律本。

    另据《五分律》及《大唐西域记》等记载,第一次结集有富楼那等数千人,因不满大迦叶对戒律的保守作为,所以另闢场所进行内容不同的经、律结集,相对于大迦叶等在七叶窟内的「窟内结集」,称此结集为「窟外结集」。总之,佛教史上第一次的结集,对后世而言,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二、第二次结集

    佛陀入灭百年前后,西方系统的长老比丘耶舍巡化至东方毗舍离,见跋耆族比丘收受信徒的金银供养,认为有违戒律,双方遂起争执。耶舍不见容于跋耆族比丘,便回西方游说数码名重一时的长老到毗舍离召开辩论大会。参于这次会议的东西方比丘计有七百人,双方各推上座代表共九人担任审查之责。此次争执虽然是因金钱的纳受而起,但讨论的内容却广泛包含跋耆族比丘所提的十项新主张:角盐净;二指净;他聚落净;住处净;随意净;所习净;生和合净;饮阇楼伽净;无缘坐具净;金银净。

    经双方九位代表审查后,一致评断上述十事违反佛陀的规定,不合律制,称为“十事非法”,大会由此重新审定律藏。

    据南传《岛王统史》记载,东方跋耆族比丘因这次结集会议失败后,心存不平,所以在大会结束后不久,聚集一万比丘另行结集,独自订定律制的内容。佛教僧团因此分裂为倾向严谨保守的西方上座部,与倾向开放进取的东方大众部二大派别。从此,佛教正式进入部派时期。

    三、第三次结集

    佛陀入灭两百多年间,因阿育王奉佛敬僧,引起多达六万的外道来附佛,并混迹在僧团,破法乱教(即所谓“贼住比丘”),使得僧团七年间无法举行布萨。阿育王为挽救此一乱象,乃延请目犍连子帝须共商对策,摈出邪见、破戒的外道沙门,并遴选精通三藏的千名比丘,以目犍连子帝须为上首,于华氏城举行第三次结集。目犍连子帝须汇整各部派对佛法的诠释异议,由大众讨论,并加以批判,论决正义,并将之编撰集成《论事》一书。

    经典结集至此,经律二藏的内容体裁可算完备,论藏也初步成型。此《论事》一书对于教法的不同解释,有具体的评论,为后世研究部派佛教的重要典籍。结集后,阿育王敕令目犍连子帝须选派一批优秀的僧伽远至恒河流域以外的地区,以及印度境外各国弘传佛教。

    四、第四次结集

    据《大唐西域记》卷三载,第四次结集是佛陀入灭后四百年间,迦腻色迦王治世,王因“部执不同,无以去惑”,而请益胁尊者,尊者答以:“如来去世,岁月逾邈,弟子部执,师资异论,各据闻见,共为矛盾”。王甚感痛惜,于是在迦湿弥罗集合五百位高僧,推举世友为上首,在胁尊者主持下论释三藏。首造十万诵《优婆提舍论》注释经藏,次作十万颂《毗奈耶毗婆沙论》注释律藏,后造十万颂《阿毗达磨毗婆沙论》注释论藏,共计三十万颂,九百六十万言。自此,三藏教义周备无缺。迦腻色迦王以赤铜为牒,镂刻梵文笔录,以石函封缄,建塔珍藏,另以抄本远送各地,广宣流布。此后,大乘经典多用梵语,即源于此次结集。

    除上述印度的四次结集之外,近代以来,仍有数次经典结集:公元一八七一年,缅甸国王敏东召集二千四百名高僧于首都曼德勒举行第五次结集;一九五四年,缅甸佛教又在国家的赞助下,举行第六次结集,邀集斯里兰卡等南传国家与会,对巴利三藏进行严密核校,历时二年,完成《南传大藏经》的汇编。时至今日,佛典结集工作仍积极地在进行,并因应时代需求,与计算机科技结合,不仅更加完善的整理、保存了经藏,也因使用方便,而加速佛法弘化的步伐与范围。总之,经典结集负起了正法弘传之功,实是佛教发展中的一大伟业。

    一、佛教三藏十二部经典指的是哪些书?

    三藏十二部经
    “三藏”是指经藏、律藏、论藏,是佛陀的教法,是佛教的教义,是佛弟子依之修行的指南:
    经藏:梵语音译“修多罗藏”,意译“契经藏”,凡所有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根机的佛陀教法,都属经藏。

    律藏:梵语音译“毗奈耶藏”,意译“调伏藏”,是佛陀为调伏弟子心性,对治众生恶习所制定的教团生活规则。

    论藏:梵语音译“阿毗达磨藏”,意译“对法藏”,是佛弟子将经典教义加以论议、解释、整理,而成组织化、体系化的典籍。

    “十二部经”是将佛陀教法,依叙述形式与内容分成十二种类,又称十二分教、十二分圣教、十二分经。

    契经:又称长行,是以散文方式直接记载佛陀的教法,通大小乘经典,也包含律和杂藏。

    应颂:又称重颂,和契经相应,而以偈颂重覆阐述契经所说的教法。

    记别:又称授记,本为教义的解说,后来特指佛陀对弟子们的未来修证果位所作的印证。

    讽颂:又称孤起颂,全部以偈颂来记载佛陀的教法,因非重述长行,故称孤起颂。

    自说:是佛陀不待他人请法而自行开示的教说,如《阿弥陀经》。

    因缘:是记载佛陀说法教化的因缘。

    譬喻:以譬喻来宣说法义,如《法华经》中的火宅喻、化城喻等。

    本事:是叙述佛陀及佛弟子过去世的因缘事迹。

    本生:记载佛陀过去世种种大悲行。

    方广:宣说广大深奥的教义。

    希法:记载佛陀及诸弟子等希有殊胜之事。

    论议:记述佛陀论议、抉择诸法体性,并分别明了法义,是一切论书的通称。

    二、佛经三藏十二部说的到底是什么?

    三藏十二部  三藏就是经藏、律藏、论藏。经藏是说定学;律藏是说戒学;论藏是说慧学。释迦牟尼佛入涅盘之后,大迦叶尊者率领五百证果罗汉在七叶窟结集三藏。阿难尊者将佛一生所说的法,记录成为经藏。优波离尊者将佛所规定的戒律,整顿成为律藏。大迦叶尊者将佛弟子读经研律的心得,收集成为论藏。

    十二部就是经典的体裁,分为十二部。有偈云:“长行重颂并孤起,譬喻因缘与自说,本事本生未曾有,方广论议及授记。”

    ①长行:就是经文一行一行的长文。
    ②重颂:将长行的义理,用偈颂方式重新说一遍。
    ③孤起:单孤的偈颂,与前后经文没有关系。
    ④譬喻:用比方来说明经文的义理。
    ⑤因缘:叙述某种事发生的因缘。
    ⑥自说:平时有人请法,佛才说法,唯独阿弥陀经,无人请法,而佛自说。
    ⑦本生:佛说过去弘法利生的经历。
    ⑧本事:菩萨罗汉在因地所行的事迹。
    ⑨未曾有:从来没有见过的神通变化。
    ⑩方广:就是方正广大的经,有圆融无碍的境界。
    ⑾论议:佛弟子研究经律的报告,或者佛与弟子讨论的记录。
    ⑿授记:佛给菩萨授记,何时成佛、在何净土等等的预言。今将三藏十二部,简单介绍,教你们先有个印象。希望你们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载《宣化上人开示录》】

    十二部经,又称十二分教,或十二分经。佛说的一切法,皆可统摄为一修多罗,类集为经律论三藏。由于一切经的经文体裁和所载的事相不同,故从三藏分出十二种名称,通称三藏十二部经,总则称一切经,别则称十二部,但并非每一经都具有十二部之名。
    十二部经,是指流传下来的经书可按三藏十二部分。
    三藏即经(佛亲说)、律(佛说关于戒律)、论(菩萨等说),十二部即佛说经分为十二类,亦称十二分教,即长行、重颂、孤起、譬喻、因缘、无问自说、本生、本事、未曾有、方广、论议、授记。
    十二部经,又称十二分教,或十二分经。佛说的一切法,皆可统摄为一修多罗,类集为经律论三藏。由于一切经的经文体裁和所载的事相不同,故从三藏分出十二种名称,通称三藏十二部经,总则称一切经,别则称十二部,但并非每一经都具有十二部之名。

    一、修多罗、素怛缆,此译为经或契经,如《四阿含》、诸大乘经、戒经以及三藏外的一切经典,皆名契经。但此处所说的契经,是单指经中直说法义的长行经文,故又称长行经。

    二、只夜,此译重颂或应颂,颂有一定的字句,四、五、七字一句,三、四、五、六为一颂不定。凡经中偈颂,以偈颂体裁重颂前经长行经文之义,此类颂经,名“重颂经”。

    三、和伽罗那,此译授记,凡经中佛于菩萨授当来必当成佛之记,于缘觉后世当得道,于声闻人今后世得道,记余六道众生后世所受果报之处,即名“授记经”。

    四、伽陀,此译讽诵,或孤起颂,不依长行,直以偈颂显示诸法的经,如《法句经》等,名“讽诵经”。

    五、优陀那,此译自说或无问自说经,凡无请问者佛自宣说之经文,如《阿弥陀经》,名“自说经”。

    六、尼陀那,此译因缘经或缘起经,如《大智度论》卷三十三:“说诸佛法本起因缘,佛何因缘说此事,修多罗中有人问故,毗柰耶中有犯是事,故结是戒,一切佛语缘起事,皆名尼陀那。”如来说法必有因缘,即经中见佛闻法因缘,及佛说法教化本末因缘之处,如诸经“序品”,故名“因缘经”。

    七、阿波陀那,此译譬喻,凡经律中所说譬喻,以譬喻显示法义之处,故名“譬喻经”。

    八、伊帝目多伽,此译本事,或如是语经,即经中讲弟子菩萨声闻等过去世行业事历之经文,及教令精进求道解脱因缘之处,即名“本事经”。

    九、阇陀伽,此为本生经,凡经中佛说自身往昔行菩萨道时,修诸苦行,利益众生所行因缘之经文,名“本生经”。

    十、毗佛略,此译方广,即一切大乘经之通称,又指词广理正,广辩诸法甚深真理的经。如《菩萨地持经》卷三:“十二部经,唯方广部,是菩萨藏,余十一部,是声闻藏。”小乘的方广经,唯以语广,此类经文,名“方广经”。

    十一、阿浮陀达摩,此译未曾有,即经中说诸天身量,大地震动,旷古稀有,以及佛力不可思议之事的经文,名“未曾有经”。

    十二、优波提舍,此译论议,即佛所说诸经,若作论议问答辩理,分别广说之经文,即名“论议经”。

    三、佛教四次结集

    佛灭的那一年雨季,在七叶窟举行第一次结集,迦叶尊者主持,阿难诵出经,优波离诵出律。
    佛灭后110年,由于对戒律理解不一致,举行第二次结集,由上座部长老组织,这次结集导致佛教分裂为上座部和大众部。
    佛灭后235年,阿育王时期举行第三次结集。
    佛灭后400年左右,在大月氏统治西印度,世友菩萨组织五百比丘举行结集,是为第四次结集。

    这四次结集,均采取会诵的形式,即一人诵出,大众认可,即合诵,并没有形成文字记录,经以师徒口耳相传的形式传布,第二次结集后,佛教分裂为部派,各部派传诵的佛经亦有不同。
    另外,这四次结集,都是小乘经,即南传上座部之《尼迦耶》,相当于汉译《阿含经》。

    关于佛经经典的问题,通过《佛经三藏十二部说的到底是什么?》、《佛教四次结集》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佛经经典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

    本文标签:佛经经典(4)

    相关阅读

    • 佛教20句经典禅语,一句禅语一种人生

    • 158文章网范文示例
    •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佛经经典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佛教20句经典禅语,一句禅语一种人生和佛家经典禅语感悟人生的句子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
    关键词不能为空

    范文示例_作文写作_作文欣赏_故事分享_158文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