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文章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158文章网 > 范文示例 > 浙江金华的旅游区“双龙洞”壁刻竟是广东平远人所写!

浙江金华的旅游区“双龙洞”壁刻竟是广东平远人所写!

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双龙洞名字的由来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浙江金华的旅游区“双龙洞”壁刻竟是广东平远人所写!和记金华的双龙洞的资料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 浙江金华的旅游区“双龙洞”壁刻竟是广东平远人所写!
  •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资料
  •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谁写的?
  •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谁写的
  • 一、浙江金华的旅游区“双龙洞”壁刻竟是广东平远人所写!

    浙江金华北山有个著名的旅游景区双龙洞,与冰壶洞相连,素以山石险峻、溶洞奇景、清泉飞流、摩崖石刻等闻名,尤以卧舟入双龙、瀑布泻冰壶为特色,是国家级双龙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区。

    金华双龙洞 洪兵/摄

    走近双龙洞,老远便可看见洞口右上方的石壁上镌刻的“双龙洞”(繁体)三个金黄色大字。游客们都喜欢在石刻前摄影留念,以示到此一游。那么,这三个壁刻字究竟谁人所书呢?

    查阅了1988年编印的《金华名胜古迹》一书,上载:“洞口西壁‘双龙洞’3个大字,传系唐人手笔。”1991年编印的《金华市文化志》,也说“双龙洞”三字“传系唐人手笔”。连最权威的金华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写、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3月出版的《金华市志》,在1106页《双龙风景区》一节中也记载:“洞壁摩崖石刻,‘双龙洞’3大字传系唐人手笔。”此后,1997年编印的《金华风景名胜》也跟着记述:“洞口西壁‘双龙洞’三字,传为唐人手迹。”2011年8月由方志出版社出版的《金华市婺城区志》,在1296页《主要景点》一节中也记述:“洞口西壁‘双龙洞’三字,传为唐人手迹。”

    “传为唐人手迹”,其实是一个模糊记述。唐人是指唐代人氏,无名无姓,又只是传说而已,本身可信度不高。双龙外洞石壁上有几处明显的摩崖石刻,“洞天”二字为宋代书法家吴琳墨宝,“三十六洞天”五字为中国近现代教育家、书法家于右任手迹。唯有最大、最醒目的“双龙洞”三个字的书写者身份不明,均用“传系唐人手笔”记述。

    传系唐人手笔?

    多年来,对这个指代不清的模糊记载,一直有人存疑。我最近花费一些时间和精力,专门查阅一些资料,并寻访当年参与过现场考察的当事人,有充足的理由可以证明:“双龙洞”三个壁刻字应该是上世纪30年代一位名叫“曾养甫”的人所书。

    首先从双龙洞的命名时间来看。双龙洞的命名始于宋代,之前不称“双龙洞”。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撰写过《刘宗卿隐金华洞》一文。五代后晋非丘子也有《金华洞》题诗。此处的“金华洞”即对双龙等几个洞的统称。明嘉靖《金华县志》记载: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秋八月,太宗张寿偕僚属楼雨于北山三洞,因名其在上首曰朝真,中曰冰壶,下曰双龙。衢州从事金安世为三碑。”这可以认定为双龙洞、冰壶洞、朝真洞分别命名的最早文字记载。再看看有关石刻文字的记述。查阅清道光十二年(1832)卢标编的《婺志粹》卷十一《金石志》和清光绪《金华县志》卷十五《艺文·金石》等,这些“金石”卷中都较为详尽地记述了金华山(金华北山)的摩崖石刻,却唯独没有提及双龙洞口右上方所书的“双龙洞”三字。由此看来,至少在光绪《金华县志》成书之前,也就是1894年之前,“双龙洞”这三个壁刻大字应该是不存在的。因而可以认为,所谓“双龙洞”三字“传系唐人手笔”之说,从洞名时间、志书记载等史料来看,是缺乏根据的。

    其次,从题字落款看。“双龙洞”三个壁刻字,实际上是有书写者落款的。双龙风景管理处原主任王樟林今年已78周岁。1984年5月,他曾作为金华市双龙风景资源调查组组长带领相关人员到双龙景区开展专项调查,而后又在双龙工作长达23年,可谓是双龙风景区的“活地图”。我在报社从事新闻工作30多年,数十次到双龙采访,与王樟林是老朋友了。最近,我又特意向他请教“双龙洞”壁刻字的由来。王樟林说,他在双龙工作期间,根据当地群众反映,“双龙洞”三字曾有题字者落款,后被人用水泥涂抹了。为此,王樟林多次爬到石壁前大概的落款位置仔细寻找观察,最终发现了依稀可辨的“曾养甫”三字。这是确信无疑的事实,至今仍可察看到字迹。

    曾养甫(1898—1969),原名曾宪浩

    曾养甫何许人也?

    曾养甫何许人也?我特意查阅了资料。《民国人物大辞典》及百度百科都有曾养甫的介绍。

    曾养甫(1898—1969),原名曾宪浩,字养甫,广东平远县人。1923年在天津北洋大学毕业,后赴美国留学深造。1925年初回国参加国民革命,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后方总政治部主任。1927年后任南京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副委员长。1929年3月当选为中国国民党第三届中央执行委员,后任浙江省建设厅厅长。1935年任铁道部次长兼新路建设委员会委员长。1938年3月,任广东省政府委员兼财政厅长。同年10月21日广州沦陷后,曾在广宁县组织抗日游击总指挥部,任总指挥。不久,调任国民政府军委会西南运输处主任,主持粤湘赣各线军需运输,保障抗战后方供给。1940年后,任军委工程委员会主任,同年冬任国民政府交通部长,负责筹备抗战后方交通建设,维持前方军需民用的重任。1945年后,任国民党政府立法委员。后去美国、日本就医。1949年去香港。1969年8月28日在香港病逝,终年71岁。

    据介绍,曾养甫幼承庭训,聪颖好学,工作勤勉,博学多才,爱好书法。1931年底,曾养甫任浙江省政府委员兼建设厅长,同时兼任浙赣铁路理事会理事长、建设钱塘江大桥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任内主持修建钱塘江大桥、浙赣铁路等,半年时间浙赣铁路便修筑到了金华。他经常亲临工地沿线视察,多次到过金华,也到过双龙。风景区建设应属建设厅职能。由此推论,曾养甫题写“双龙洞”石刻应该是顺理成章的。

    从网上查阅曾养甫的一些书法作品及毛笔签名,所书字体与“双龙洞”三字如出一辙。至于有人认为是曾养甫临摹唐人字体所书,实在无从谈起。

    专文记载有些啥?

    最后,从专文记载来看。曾任浙江大学龙泉分校国文教授等职的胡不归先生,于1937年撰写过《金华三洞题名及石碑考》一文。此书明确记述“双龙洞”三字为“曾任浙江省建设厅厅长曾养甫氏新镌于洞口右壁”。从现有资料看,曾养甫是1935年离开浙江就任铁道部次长的,而胡不归先生的文章作于1937年,因此说“新镌”是准确的。胡不归(1906-1957) ,号传楷,安徽绩溪人。1930年毕业于上海吴淞中国公学大学部文学史系,曾参与撰写安徽省的地方志。后应邀参与浙江省史料的征集工作。曾应金华英士大学之邀,到金华担任国立英士大学国文教授。解放后,在金华农校、金华二中、金华一初等学校工作,1957年去世。胡不归先生一直从事史料工作,曾深入研究金华双龙洞及其他几洞的演变历史及人文史料,撰写了多篇著述。应该说,他的记述还是可信的。

    综合上述查证的大量资料以及落款题字的发现,可以认定“双龙洞”三个壁刻字是曾养甫所书。

    来源:金华日报 作者:冯根胜

    一、记金华的双龙洞的资料

    [金华]双龙洞

    双龙洞属岩溶景观,位于双龙洞景区中心,以洞中有洞、卧船入洞为特色,是整个双龙风景名胜区核心景观和标志景观,根据史料记载,西汉元帝年间(公元前48年-公元前33年)刘仲卿大将遭诬贬后,隐居于金华山中,唐代的柳宗元为之撰写了《刘仲卿隐金华洞》(双龙洞古代亦称金华洞),从那时算起,双龙洞的历史已长达2000多年。

    双龙洞海拔约520米,由内洞、外洞及耳洞组成,洞口轩朗,两侧分悬的钟乳石一青一黄,酷似两龙头,两龙头在外洞,而龙身却藏在内洞,故名“双龙洞”。传说,古代婺州连年大旱,民不聊生,青龙和黄龙地知后,偷来天池水,拯救了百姓,却因触犯天条被王母娘娘用巨石压住脖颈,困在双龙内洞,但双龙仍顽强的仰头吐水,清澈泉水至今潺潺不绝。

    外洞宽敞高广,面积约1200平方米,可容千人集会。常年洞温保持在17℃左右,冬暖夏凉。特别是在炎炎炎夏日,金华人和游客到洞中纳凉已成千古风俗,比起天然空调,则有过之而无不及,古人形容得好:“上山汗如雨,入洞一身凉”。

    外洞洞壁有众多摩崖石刻,洞口北壁“双龙洞”三字,传为唐人手迹,后由民国交通次长临摹刻撰;南壁“洞天”二字,为宋代书法家吴琳的墨宝;“三十六洞天”五个大字,则为国民党元老、近代书法家于佑任先生之手笔;最里边石壁上还有“水石奇观”石刻和清代名人探洞游记碑刻;近代合肥游人的“双龙洞”三字石刻,很有趣味,他将“龙”字反刻,寓意双龙洞的两龙头,要站在洞厅内往外反过来看,才能看到他们的真面貌(见图1)。

    外洞厅北有一挂黄色“石瀑”,俨然是古人衣袍,这就是传说的“吕先生藏身”景点,相传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曾隐身于此,又有传说是,有个村姑誓不嫁抢她的财主,被锁困在洞中,吕洞宾就是从这里去营救洞中的村姑的。靠厅北尽头就是“骆驼仰首”、“石蛙窥穴”、“雄狮迈步”、“金鹞展翅”等景观,特别是洞中的岩溶景观“仙人田”层层叠叠,使人不由产生来到世外的感觉。

    内外洞之间有巨大的屏石横亘相隔,仅有狭窄的地下河相通,河长15余米,宽3米多。要想进入内洞,只有屏息仰卧小船中,逆水擦岩而过,不得稍做抬头,否则就有碰破鼻尖之虞,很是惊险,游览方式为世界独有(见图2)。古诗云“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就是描写历史上就是如此探洞的。明朝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在400年前,则是向洞前的潘老太太借了澡盆,解衣游进双龙内洞的。

    “千尺横梁压水低,轻舟仰卧人回溪”,进入内洞就宛如置身仙境龙宫了。内洞更大于外洞,面积约3500平方米,洞内钟乳石、石笋、石幔、石柱、石钟、地下泉水众多。“神龙见首不见尾”,在洞内你就可以见到两龙的龙身、龙爪、龙尾了。其他主要景观有“晴雨石”、“仙人挂衣”、“雪山罗汉堂”、“将军腿”、“金华火腿”、“北京烤鸭”、“仙人床”、“倒挂蝙蝠”、“彩云追月”、“天马行空”、“海龟探海”、“龟蛇争仙丹”、“青蛙盗仙草”、“寿星与仙桃”、“拇指泉”和郁达夫命名的“盆景小瀑布”等20多个岩溶景观,琳琅满目,惟妙惟肖,游客至此,都会忘记尘世的喧嚣,体验“洞中方一日,人间已三载”的神奇。

    明代的徐霞客根据双龙洞“外有二门,中悬重幄,水陆兼奇,幽明凑异”的独特景观特点和价值,把她列为“金华山八洞”的第一位。

    二、记金华的双龙洞是谁写的?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写的,全文先写作者前往双龙洞的路上所见之景,再写双龙洞的洞口与外洞,然后写作者怎样通过孔隙来到内洞,最后写出洞。全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秀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文章记述了作者游览双龙洞沿途所见之景,表达了作者叶圣陶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作者是叶圣陶。叶圣陶的原名是叶绍钧。叶圣陶是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于1988年2月16日于北京逝世,享年94岁。

    三、记金华的双龙洞是谁写的

    叶圣陶写的

    4月14日,我到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公路盘曲而上。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wù)森郁,很有气势。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是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 上源在漆黑的石洞里。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关于双龙洞名字的由来的问题,通过《记金华的双龙洞是谁写的?》、《记金华的双龙洞是谁写的》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双龙洞名字的由来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

    相关阅读

    关键词不能为空

    范文示例_作文写作_作文欣赏_故事分享_158文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