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爷爷和小树教学设计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200万棵树!黄土地上绿意浓和河北一将军退休回乡后用18年义务种树200万棵,他为什么要种这么多树?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一、200万棵树!黄土地上绿意浓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张连印在山西左云县张家场乡北梁山坡种树时搬运树苗。 丁美宁摄(新华社发)
站在山西左云张家场村的瞭望亭俯瞰,樟子松叶茂枝繁、连绵成片,聚拢成一片林海……
这种多分布于大兴安岭地区的树种,为啥会在左云这片黄土地上旺盛生长?
关于这些樟子松的来历,左云县群众口口相传:“2003年,有位将军退休回乡,脱下军装、扛起锄头义务植树18年,种下了200多万棵树。”
这位种树的将军,就是被当地人称为“绿化将军”的河北省军区原副司令员张连印。戎马倥偬40年,退休回乡后的他,不顾疾病缠身,奋战在绿化荒山、防风治沙一线,书写了坚守初心本色、不懈奋斗奉献的精彩人生。
回家
“作为一名退休干部,我想把植树造林作为自己的下一个‘战场’”
张家场村位于我国北方荒漠化土地集中分布的区域。早年的张家场村,大部分区域都是荒山荒坡,黄沙肆虐、尘土飞扬。“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白天点油灯,晚上堵门风”是这个小村曾经的真实写照。
有村民回忆,小时候每天早上起来,透过油纸窗往外看,屋外漫天黄沙,上学走路都要用胳膊挡住脸,风沙刮在身上噼啪作响。
时过境迁,村里的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遍地是樟子松、云杉、油松。记者行走在林间,阳光穿过树叶打在脸上,让人感到暖意融融,天空在绿树的掩映下蓝得耀眼。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啥好都不如空气好!自从有了这些树,我们村也有了湛蓝的天。”一位面色黝黑、头发花白的老人说。
这位老人就是张连印。他身着旧迷彩服,手上拿着铁锹,一眼看上去,更像是一名朴实的农民,而不像退休的将军。
就在这片绿树成荫的茂林中,张连印将他植树的故事娓娓道来……
2003年,张连印退休后回到日思夜想的故乡。站在山上,望向河尾滩旁的荒山秃岭,他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用自己所有的积蓄,在这3000亩荒山上种树!
签合同那天,他当场表态:“我一不要林权,二不要地权;30年后无偿交还集体。作为一名退休干部,我想把植树造林作为自己的下一个‘战场’。”
2004年春,张连印在一片荒滩上建起平房安营扎寨。几间低矮的平房,既是他的家,也是库房。院里停放着一辆已经掉漆的面包车,是张连印在2015年花4万多元买的,也是最值钱的家当。这些年,他就开着这辆面包车,每天带着镐、锹和树苗,翻山越岭上山植树。
除此之外,张连印连政府提供的退耕还林补助都交给了乡亲们。修路、通电、打井、修渠……很快,老两口的积蓄就花光了。
资金有缺口,全家人倾囊相助,找亲戚朋友,多方筹措,大女儿用刚买的新房抵押贷款了20万元;儿子拿出了仅有的10万元积蓄;小女儿将3万元转业费和订婚时公婆给的2万元一并贡献了出来,这才凑够了启动资金,解了张连印的燃眉之急。
种树
“这些年,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我对每一棵树都有很深的感情”
采访中,张连印总是谦虚地表示,自己只是作了“一点点贡献”。但村民们都说,没有张连印,就没有这漫山遍野的绿树。
十几年来,张连印一直干在前面,与村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
种树是个体力活,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和耐心。张连印回乡后也一直保持着在部队养成的作息。每天早上,他5点钟从炕上爬起来,抱着树苗上山劳作。植树的时候,肚子里是凉饭,浑身上下是泥水,头上大汗淋漓;一天下来耳朵里、鼻孔里都是沙子。
“当初听说他种树需要人手,我就来了。跟着将军植树,一干就是十几年。”最初和张连印一起种树的村民田四旺,见证了张连印种树的执着与艰辛:“我们这儿,不是沙地就是石头山。其他地方种树浇1次水,我们这里得浇3次。”
然而,由于经验不足,第一年栽下的树苗成片枯萎。“我带兵是内行,干这活儿却是外行。”工作起来,张连印发现,改善生态环境不像自己想的那么容易,需要科学指导、整体规划。
于是,张连印开启了他的“求学之路”。为了学习植树造林、防风治沙的方法,他先后20多次到林业部门咨询专家,协调专业技术人员现场指导,还订阅了10多本林业杂志。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二年,树苗的成活率提高到85%以上。
但还没来得及高兴,又一件事让他犯了难……
2004年冬天,正在成长的近万株树苗短短几天就被牛羊啃得残缺不齐。看着被啃食的小树苗,张连印心疼了好几天。他认识到:“不唤起大伙儿的生态保护意识,种再多树也难见效。”
张连印没有向放牧人索赔,而是把他们聚拢在一起谈心:“我回来种些树就是想让生态环境变好,回报乡亲们。大家一定要帮一把,别再让牛羊破坏这些小树。”
栽下去的是树苗,长出来的是大伙儿的环保意识。自那以后,大家放牧格外小心,生怕牛羊再啃了树苗。村民说:“张将军种树是为了咱们村、为了大家伙儿,我们不能再添乱!”
“这些年,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我对每一棵树都有很深的感情。”十几年来,他先后建起300多亩的育苗基地,绿化荒山1.8万余亩,在长城脚下筑起了一道绿色屏障。
初心
“党组织把我从一名士兵培养成为干部,我要回家为乡亲们做点实事”
张连印始终难以忘怀,当年乡亲们给他胸前戴上大红花、扶他上马参军时的嘱咐:到了部队要争气,听党话、好好干。40年军旅生涯,张连印清晰地认识到,在每一个岗位上都要勤勤恳恳、任劳任怨。
听到张连印要回乡,当地许多企业高薪聘请他,张连印都不为所动:“我是一个孤儿,吃百家饭长大,是乡亲们送我去参军,党组织把我从一名士兵培养成为干部,我要回家为乡亲们做点实事。”
要回来植树,身边还有不少人劝阻。老伴王秀兰滚着泪珠子对他说:“我不反对你回报乡亲们,但这么大岁数,种树身体吃不消,捐点钱,照样能成事。”
“我知道种树又苦又累,但没人吃这个苦,乡亲们的日子咋会甜?”张连印想起遍地荒滩,看着眼前的黄沙漫卷,自己不可能不管。
“看着树苗一天天长大,我就能看到生命的意义。”乐观的张连印走到哪里,就把欢声笑语带到哪里……
以前,张连印的儿子张晓斌一直不明白,父亲回乡成为地道的农民,到底图个啥?
为此,张晓斌和爱人专门去了一趟张连印的林场,看到当年的荒山土岭、飞沙走石,如今变得遍野青翠、鸟语花香,想到父亲为种树作出的努力,眼泪直打转。
张连印在树林里给儿子张晓斌上了一课:“人这一辈子要经受的考验很多,我们是共产党员,一定要把为人民服务、为党奋斗终身的诺言践行好。”
2015年4月,张晓斌选择以自主择业的方式退出现役,打起背包回到家乡,陪父亲一起种树,每天早出晚归,白天顶着烈日风沙,运苗、栽种、浇水,晚上陪伴父母拉家常。望着满目苍翠的树林,张晓斌越来越理解父亲的选择。
劳动节这天,祖孙三代在山上整整干了一天。把最后一棵树栽下时,已是夕阳西下时分。指着远处的排排松林,张连印说:“劳动创造奇迹。”孙子兴奋地说:“爷爷,将来我也想像您一样,种很多很多树!”
第二天一早,迎着旭日的光辉,张连印又头戴草帽、肩扛铁锹到山头劳作,一抹朝霞映衬着他的背影。他挺直腰杆,眺望着脚下这片绿色海洋。风吹叶响,像是一支整装待发的部队。“和它们在一起,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张连印眼神无比坚定……
《 人民日报 》( 2021年10月18日 05 版)
一、河北一将军退休回乡后用18年义务种树200万棵,他为什么要种这么多树?
通过新闻媒体的报道,我们知道了“老将军”默默植树的事迹,我们在惊讶的同时,更多的是源自于对“老将军”的尊敬与钦佩,试想一下,人生短短几十年,有谁能在短短的几十年间植下几百万课树?这样的壮举不得不令我们十分动容与感动,但是“老将军”为何要植这么多的树?接下来,我们一同走进“老将军的故事”。
一、令人敬佩的老将军
2003年,张连印退休后回到日思夜想的故乡。站在山上,望向河尾滩旁的荒山秃岭,他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用自己所有的积蓄,在这3000亩荒山上种树!树干就干,在签合同的时候,他直接表示“我一不要林权,二不要地权;30年后无偿交还集体”。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把植树当做自己的“战场”。此后,他在吃睡在附近的平房中,每天天还没亮,他就开着自己的小面包车,拿着工具去植树。
二、植树道路上的艰辛
老两口把自己的退耕还林补助都交给了乡亲们。但是植树需要大量的工具与设施,很快,他们资金就不够了,面对如此窘境,家人大力支持,大女儿把新买的房子抵押了几十万元,儿子也拿出了自己的存款,有了这些资金,缓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三、辛苦的付出
通过他们不断辛勤的植树,昔日光秃秃的山坡如今绿色盎然,生机一片,当微风吹过这片树林,树叶的沙沙作响,仿佛在向人们点头微笑,而他们的脸上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绿化将军”张连印。戎马倥偬几十年,退休后依然不改军人本色,把自己的一片热忱都奉献给了这片大地,把自己的无数心血都奉献给了祖国的绿化事业。
二、河北一将军退休回乡义务种树200万棵,他当初种树的初衷是什么?
他当初种树的初衷是为了回报自己的家乡,改善家乡土地沙漠化现象,让绿色树木也像士兵一样守护自己家乡的土地。
刚开始不会种树,只好不断学习。
张连印是一位退休少将,2003年退役后,他便一直想自己还能做些什么事情。他从小就是孤儿,村里的人照顾他,并送他去参军,后来是党培养他。因此他想要回报社会,回报家乡,他回家的时候发现家乡的耕地越来越少,土地沙漠化现象严重,而绿化也是当地政府一直以来的重要任务。而他当时并不懂种树技术,就给自己买了关于树木的书籍,咨询种树专家,走访东北林场,学习造林经验等。当时村民们不相信这里的土地能够种植出来活树,于是张连印还邀请了林业部的专业技术人员到现场进行指导,并帮助制定了总体种植方案。
他把一生的积蓄都投入造林项目中
为了保证计划的顺利实施,他与村里签订了植树造林合同,郑重承诺,如果建设不成功,就无偿还给大家。由于浇灌缺水,他打了8口井,还修建了三千五百米的灌溉渠。但树苗又太贵了,他干脆建了一个三百多亩的苗圃园;最后他甚至把一生的积蓄都投入了这个造林项目中。他一刻也没有停止学习,不仅自己投身其中,还带领着亲朋好友一块进行植树造林工程。
他的癌症和家乡的土地一样,慢慢康复了
在退休八年后,张连印患上了癌症,但他也并没有放弃植树。患癌的10年后,他竟然逐渐康复了,此时他的植树造林计划也成功了。从2003年退休到2021年,张连印在家乡植树了18年。经过这18年的努力,原本只有36%的耕地,现今森林覆盖率增加了约6.43%,风沙源治理工作进一步完善。他在为国为民工作的时候,从一名军人一步步成为将军,退役后成为205万棵树的将军,这里的每一棵树都是他培育的,都是他的兵,和他一起守护着自己的家乡。
三、你认为哪些华语电影是被严重低估的?
我认为以下这些华语电影是被严重低估的。
1、《一个勺子》,这部陈建斌自编导演的作品中,将一个人世间荒诞不羁的诙谐故事给黑色幽默化,展现出一个农民为了一个他遇到的傻子,从捡来到卖掉再到丢了,最后自己成了勺子,整个过程啼笑皆非与百般无奈,引人深思。
2、《推拿》,盲人对待正常人,就像正常人对待神明,总是敬而远之。一部展现盲人这类边缘群体精神世界的作品,很受感触。独特的、极具通感的电影语言向我们表达了一个恒久的真理:无论看见还是看不见,爱情本身都不会被错认。
3、《海洋天堂》,很温情的电影,剧本不错,简单而温馨,没有想象中的煽情,很真诚很感动,表演的很到位,很文艺的电影。电影讲述父亲王心诚身患癌症,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拼尽全力,教会了患孤独症的儿子大福生存的技能。影片看似平淡无奇,但两位主演演技细腻,故事取材朴实,情节流畅层层递进,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4、《钢的琴》,本是一个忧伤的故事,用喜剧的手法来表现,丰富有趣了许多。桂林出于对女儿的情感,理想主义地要造一架钢琴来挽留女儿。从一开始,他就知道资本的力量最终还是会打败情感,他一定要造钢琴。可最终人生各种不如意还是让他放弃了争取对女儿的抚养权,然而厂子里那帮人一定给了桂林继续做下去的信心。
5、《心迷宫》,时间线安排很巧妙,穿插在剧情中的动物世界大猩猩指出了所有处于同一时间段的镜头,从开始的零碎线索到后来愈加清晰的剧情。运镜有点压抑,演员的镜头感不算太完美,有的地方有点棒读的感觉。伏笔、反转、情节设计都是一流,唯一的问题可能就是经费不足,拍的有种今日说法的感觉。
关于爷爷和小树教学设计的问题,通过《河北一将军退休回乡义务种树200万棵,他当初种树的初衷是什么?》、《你认为哪些华语电影是被严重低估的?》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爷爷和小树教学设计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