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诗词中国 -《秋词二首》赏析和秋词古诗词赏析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一、诗词中国 -《秋词二首》赏析
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其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
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
岂如春色嗾人狂。
——唐 ·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首仅八十一字的《陋室铭》可谓是中国最有名的古文之一。朗朗上口的词句一气呵成,我们念着它,不仅领略到古代汉语之美,也认识了其作者——唐代“诗豪”刘禹锡。
如果在唐代诗人中选择知交好友,我一定首先选择刘禹锡。他出身书香门第、博学多才、诗文俱佳,又性格开朗、积极上进、百折不挠,是个绝对的“正能量型人士”。在仕途的上升期,他因参与“永贞革新”,触动权贵利益被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其后在宦海中沉浮,从岭南到巴蜀再到江淮,在大唐的偏远地区游历了二十三年。这些挫折和经历在他的诗中却化成一种别样的风格,即在原有的才情中又加入了纵横今古的豪气、广见洽闻的宏阔和贴合地气的平实。他作咏史诗、民歌体诗和山水诗都造诣极高,诗风沉郁而不悲切、欢快而不放纵、舒朗而不虚无,甚至还很有幽默感。试看他相隔十四年所作的两首游玄都观诗,即“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此二首诗分别出自《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再游玄都观》)即使隔了近一千二百年,我仿佛都能听见刘郎发自心底的笑声。
这样的刘郎,他眼中的秋天怎么会是悲苦惆怅的呢?《秋词》第一首的起句即单刀直入,直白地道出“我”就是不同意前人的观点,“我”就是认为秋天比春天要好。先议后叙,用一幅生动的画面来加强自己的说服力。试看秋高气爽之际,一鹤凌云而上,诗人的诗情也随之被激发,伴着仙鹤的冲天之势奔涌而出,直达云霄。诗中的景物虚实结合,衬托出作者心境之开阔、志向之高远。
如果说第一首《秋词》如同激昂的乐曲,第二首《秋词》便像清丽的画卷。作者先展开一幅秋季明净的水墨山水画,然后在其上点染出红红黄黄的树木色泽,画面随之变得温暖起来。在这样的背景下,虽金风清冽,却不会让人感到寒冷,带来的是一种澄澈的清醒。与明媚妖娆、如同轻狂少年的春光相比,秋季仿佛一个温雅睿智的中年人,成熟而理性,更加魅力十足。
刘禹锡本人的性格如他所描绘的秋天一样豁达爽朗。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曾共同进退。他和白居易是同龄人,多有酬和之作。在从和州(今安徽马鞍山市和县)返回洛阳时,他特地到扬州与白居易相会。白居易感叹他命运蹉跎,在荒凉之地枉费了多年岁月,因此赠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出自《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之句,而刘禹锡却在酬诗中写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出自《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名句来回答,显示出年过半百的自己仍对生活、对前途充满了热情和希望。怀有这样的心境,何止是在秋天,哪怕是在寒冷的冬季,也能体味出生活的美丽吧。刘禹锡六十四岁时与老友白居易一起留居洛阳安度晚年,两人常有诗歌唱和,共同笑对老病之境。刘禹锡当时写有“在人虽晚达,于树似冬青”(出自《赠乐天》),“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出自《酬乐天咏老见示》)等诗句,难怪白居易称刘禹锡为“诗豪”,难怪后人赞其“英迈之气,老而不衰”(出自瞿佑《归田诗话》)。
刘禹锡不仅仅是诗人、文人,还是哲人、学者。他的《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之间“交相胜”“还相用”的观点,对后世影响颇深。他的成就还涉及政治、医学、书法等多方面。如《唐书·艺文志》中记载刘禹锡著有《传信方》二卷,收录内、外、妇、儿各科廉验兼具的实用方药,原书虽亡佚,但后世医书多有征引,日本《医心方》中也引录多方,可见其影响力。
刘禹锡眼里的秋天,高峻宏达而又绚烂多姿,是人间的收获季,也是人生的至高点。有谁能不喜欢刘郎笔下的秋天呢?
一、秋词古诗词赏析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以下是我整理的秋词古诗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秋词二首
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其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译文:
其一
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凄凉、空旷。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
秋日天高气爽,晴空万里。一只仙鹤直冲云霄推开层云,也激发我的诗情飞向万里晴空。
其二
秋天了,山明水净,夜晚已经有霜;树叶由绿转为浅黄色,其中却有几棵树叶成红色,在浅黄色中格外显眼;登上高楼,四望清秋入骨;才不会象春色那样使人发狂。
思想感情
作者开篇就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用对比手法,热情赞美秋天,比春日更胜一筹,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并借黄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秋词二首》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组诗作品。两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赞颂了秋天的美好。
作者简介
刘禹锡(公元772年-842年),字梦得,洛阳人,唐代中叶的哲学家和诗人。贞元九年刘禹锡中进士,又登博学宏词科;贞元十一年吏部取士科,官授太子校书;贞元十六年,为徐州掌书记;两年后调任京兆渭南主簿;贞元十九年,擢升为监察御史。开成三年,刘禹锡改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一年后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唐武宗会昌二年(公元842年)七月卒,终年71岁。
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很深,人称“刘柳”。他又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刘禹锡精于文,善于诗。刘禹锡的诗歌雄浑爽朗,语言干净明快,节奏比较和谐响亮。尤以律诗和绝句见长。有《刘梦得文集》40卷,现存30卷。另有外集10卷,为北宋时辑录,收有遗诗407首,杂文22篇。
二、《秋词》的赏析?
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潮.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译文:
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
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
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赏析:
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远是一个悲怀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让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于是,秋,便在一页页枯色的纸张里,在一个个方正的汉字中低吟,把那缕缕的哀怨、愁绪、思念、牵挂,熏染得迷迷离离.
然而刘禹锡的《秋词》,却另辟蹊径,一反常调,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原诗两首,所选的是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 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然而,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胜春潮”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读这样的诗,洋溢在我们心头的,绝非什么悲凉的气息,我们随着诗人的“诗情”,借助诗人想象的翅膀,天马行空般驰骋于碧空之上.于是,鹤飞之冲霄,诗情之旷远,“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所获得的全然是一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表现出的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为我们后人留下的,却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三、秋词原文、翻译及赏析
秋词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1
秋词二首原文 :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寥色嗾人狂。
译文
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注释
①悲寂寥:悲叹萧条。②春朝:春天。③排:推开。④碧霄:青天。
秋词二首赏析
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远是一个悲怀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让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于是,秋,便在一页页枯色的纸张里,在一个个方正的汉字中低吟,把那缕缕的哀怨、愁绪、思念、牵挂,熏染得迷迷离离。
然而刘禹锡的《秋词》,却另辟蹊径,一反常调,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让人佩服刘禹锡的待人处世。原诗两首,所选的是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然而,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胜春朝”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读这样的诗,洋溢在我们心头的,绝非什么悲凉的气息,我们随着诗人的“诗情”,借助诗人想象的翅膀,天马行空般驰骋于碧空之上。于是,鹤飞之冲霄,诗情之旷远,“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所获得的全然是一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表现出的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为我们后人留下的,却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秋词二首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被贬朗州司马时所作。公元805年(永贞元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赐死,刘禹锡被贬。可贵的是,诗人在遭受严重打击后,并没有消沉下去。刘禹锡贬到朗州(湖南常德)时,是三十四岁。正感到春风得意,却被赶出了朝廷,其苦闷是可想而知的。但他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干什么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秋词》就是被贬朗州时这种心情下写的。 秋词二首鉴赏
这两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
第一首诗的大意是: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 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 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诗人深深懂得古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萧条,感到寂寥,死气沉沉。诗人同情他们的遭遇和处境,但不同意他们的悲观失望的情感。他针对这种寂寥之感,偏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要好,强调秋天并不死气沉沉,而是很有生气。他指引人们看那振翅高举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大展宏图。这只鹤是独特的、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为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们精神为之抖擞。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所以诗人说,“便引诗情到碧霄”。“诗言志”,“诗情”即志气。人果真有志气,便有奋斗精神,便不会感到寂寥。这就是第一首的主题思想。
这两首《秋词》主题相同,但各写一面,既可独立成章,又是互为补充。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气以励志,色以冶情。所以赞秋气以美志向高尚,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景随人移,色由情化。景色如容妆,见性情,显品德。春色以艳丽取悦,秋景以风骨见长。第二首的前二句写秋天景色,诗人只是如实地勾勒其本色,显示其特色,明净清白,有红有黄,略有色彩,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泠然如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令人敬肃。谓予不信,试上高楼一望,便使人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净,心情肃然深沉,不会像那繁华浓艳的春色,教人轻浮若狂。末句用“春色嗾(sǒu)人狂”反比衬托出诗旨,点出全诗暗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运用巧妙。
这是两首抒发议论的即兴诗。诗人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深刻的思想,既有哲理意蕴,也有艺术魅力,发人思索,耐人吟咏。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说过,艺术是思想的结晶,“艺术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的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因而能唤起人们的想象、形象和深刻的美感。刘禹锡这两首《秋词》给予人们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气和素色,更唤醒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获得深刻的美感和乐趣。
秋词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2
秋词二首·其一 唐朝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词二首·其一》译文
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
秋日晴空万里,一只仙鹤排开云层扶摇直上,便引发我的诗情飞上云霄。
《秋词二首·其一》注释
悲寂寥:悲叹萧条。
春朝:春天。
排云:指排开云层。排:推,有冲破的意思。
碧霄:青天。
《秋词二首·其一》赏析
刘禹锡的《秋词》,一反常调,另辟蹊径,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让人佩服刘禹锡的待人处世。原诗两首,这是其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然而,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胜春朝”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读这样的诗,洋溢在我们心头的,绝非什么悲凉的气息,我们随着诗人的“诗情”,借助诗人想象的翅膀,天马行空般驰骋于碧空之上。于是,鹤飞之冲霄,诗情之旷远,“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所获得的全然是一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表现出的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为我们后人留下的,却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秋词二首·其一》创作背景
公元805年(永贞元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失败被贬。但他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做事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秋词二首》就是被贬朗州司马时所作。
关于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问题,通过《《秋词》的赏析?》、《秋词原文、翻译及赏析》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