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文章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158文章网 > 范文示例 > 课堂教学模式的变化不是孤立的,而是跟多个因素有关

课堂教学模式的变化不是孤立的,而是跟多个因素有关

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教学设计模式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课堂教学模式的变化不是孤立的,而是跟多个因素有关和什么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关键因素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 课堂教学模式的变化不是孤立的,而是跟多个因素有关
  • 什么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关键因素
  • 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有哪些
  • 影响课堂教学管理的是什么因素?
  • 一、课堂教学模式的变化不是孤立的,而是跟多个因素有关

    课堂教学是学校的一个永恒话题,一个规范的学校在课堂教学上都有成熟的模式。教学模式是学校文化、传统习惯、工作作风的集中体现,是一个学校区别于其它学校明显的标志。作为课堂教学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进步、教育形势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教学模式的变化不是孤立的,而是跟诸多因素相关联。

    首先,课堂教学模式的变化意味着教学理念转变,随之,教学方式和方法也必然进行调整。从传统教学模式来说,由讲授式向启发式的转变,意味着教学的指导思想发生根本改变,课堂环节设计和组织形式也出现较大改变。

    其次,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对教师备课提出了新的要求。模式改变,备课思路和方法也必然改变。从教材出发备课和从学生出发备课,二者的区别是根本性的。从教材出发,老师只需要研究教材和教学参考,查阅各自资料就可以完成。从学生出发,需要老师首先熟悉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以及在学习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然后,再研究教材,设计教学活动,以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模式改变了,教师的备课也需要改变,否则,新模式很难落地。

    第三,课时分配和安排也需要根据新模式做出调整。课时分配就是每个学科的课结数,课时安排就是我们说的课程表。讲授式课时安排一般是1:1,老师讲一节课,然后安排一节进行巩固和练习。以学定教的模式一般是0.5:1:0.5,学生先学习半节课,然后老师课堂教学一节课,最后,半节课用来巩固好练习。课时需要根据新模式的特点进行调整,以达到最佳匹配。

    第四,学生座位安排也要跟新模式相一致。有些教学模式对学生座位有一定要求,需要按照一定原则来安排以配合教学活动。小组学习是比较流行的一种组织形式,为了达到小组学习的最佳效果,需要在座位安排的时候注意一些问题。不能优秀学生一组,一般学生一组,这样小组学习没有办法实施下去。不同情况的学生需要进行搭配,以达到小组活动的最佳效果。

    第五,课堂管理和要求也需要发生改变,新模式的教学活动出现新的变化,对学生提出一些新的要求,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也会发生改变。新的模式或多或少会带来课堂管理、课堂评价的变化。这些都需要随着新模式的推进,及时进行调整和改变。

    关于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还有几个误区需要注意:

    一是新模式不是省心省力,而一定是费心费力。新模式需要老师备课、上课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加强对教材和学生的研究。

    二是新模式会影响教学成绩。如果新模式是科学的,那么,课堂教学效率会得到提升,学生学习效果会得到提高,新模式的影响会是积极性。不少老师认为新模式的影响是降低成绩,这往往不是新模式的问题,而是老师做不到位的表现。

    三是新模式一定是在继承的基础上之上,新模式不是对旧模式的全面否定,而是吸收旧模式当中优秀的部分,对存在问题的部分进行修正和完善。一种没有根基的新模式是没有生命力的。

    四是新模式不是一经使用就会体现出优势,需要有一个熟悉、熟练的过程。一开始,新模式实施会遇到各种情况和困难,坚持一段时间以后,新模式才能发挥出效果。

    【欢迎关注!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一、什么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关键因素

    新课程的实施,其宗旨就在于转变学习方式,转变人才培养模式,而这个目标的实现关键在教师和课堂。课程改革的主阵地在学校,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因此,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就成为课程改革过程中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尤其是在课程内容和课标都发生较大变化的现实情况下,这个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实施新课程以来,我们普遍遇到的一个现象就是教师要求增加课时,强调教学内容讲不完。我想,要解决这个矛盾的唯一办法就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程改革如果最终不能影响到课堂的改变,这样的改革就是令人怀疑的。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可是课堂上我们的老师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还和从前一样,“旧瓶装新酒”,那说明改革是失败的。以上这些认识也正是我今天选择这个话题和大家进行交流的原因。
    从概念的角度讲,与有效教学相对的应该是无效教学,但是,说一堂课任何效果都没有,似乎又欠科学,所以我赞同某些学者用“低效教学”作为与有效教学相对的概念。英国学者布里奇斯古默波特在著作里列举了低效教学的表现:1、不能维持课堂纪律;2、不能正确对待学生;3、不能取得预期课堂效果;4、没有掌握所教的学科知识;5、没有有效地传授学科知识;6、没有合理采纳他人的意见。从这几种表现来看,涵盖了多个方面,有的是从教学状态来评价的,有的是从教学行为来评价的,有的是从教学效果来评价的,有的是从教学准备来评价的,是如今人们对低效教学判断的主要依据。下面从我个人的理解出发做一下解读。
    教师的教学任务能否完成,与课堂纪律有直接关系,任务都无法完成,有效就更无从谈起了。所以说,课堂秩序好坏与教学效果也有着紧密地联系。但在这个问题上要有一个辩证的尺度,混乱的课堂是低效的,安静的课堂就一定是有效的吗?不一定。有时候学生之间在讨论问题、探究答案的时候,课堂也是不安静的,然而就是在这不安静中,学生之间有了碰撞和交流,对问题的思考有了深化和提升,这恰恰是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是有效的;反之,课堂是鸦雀无声的,而学生的思维机器是停滞的,这却恰恰又是低效的。所以,仅仅以课堂状态作为判断标准是不科学的。但是如果一位教师的课堂始终并长期是失控状态下的混乱,那么毫无疑问他的教学不可能是有效的。因为学生对你的教学缺乏兴趣,注意力完全在别的事情上,说明你的教学存在严重问题。
    不能正确对待学生,是指教师教学行为带来的课堂教学质量下降。比如,对学生缺乏足够的尊重,居高临下缺乏亲和力的教态等等,都容易造成学生反感,从反感教师本人进而反感你所教的课。
    不能取得预期课堂效果,是因为有些教师缺乏对学生的了解,在教学过程安排、课堂管理等方面令学生不适应,使得教学意图得不到实现。
    有些老师缺乏钻研精神,备课不认真,课前准备不足,常常在课堂上被学生问住,“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有些教师一本教案教一辈子,不注意更新知识;这些都会使学生对教师缺乏信任,你讲的东西他也不注意听了。
    掌握学科知识和传授学科知识是两码事,掌握学科知识只是有效教学的一个环节,更重要的是如何将你所掌握的知识让学生也掌握了。陈景润搞研究可以是顶级的,但教学却不行。有些老师也一样,知识功底比较深厚,但学生总是反映听不明白,因为他缺乏对学生的研究和思考,没有把如何学会纳入备课思考的范畴之内,一句话怎样说能简洁明了,一道题怎样安排思考的步骤能思路更清晰,这些都没有考虑,课堂上说个不停,学生却听不出个重点,效果能好吗?
    为什么强调“合理”采纳?我理解,是指在团队合作中不能合理地接受别人的意见,或者一概不听,或者全盘接受,造成课堂教学低效。如有些公开教学。
    以上是国外学者对低效教学表现的观点,应该说是带有普遍意义的“洋理论”。在当前积极推进高中新课程的背景下,观察我们基础教育现状,低效教学又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三维目标的割裂。新课程标准从学生全面发展出发,提出教学中要实现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无疑是正确的。它是期望通过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形成既促进学生发展又保证教学的有效性的内在机制。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常常在教学中看到将三维目标割裂的现象。一种现象是有些教师“穿新鞋走老路”,教案都是原来的,照旧是重视知识目标,唯恐遗漏哪个知识点,面面俱到,甚至教材顺序调整了,以前在这个章节中涉及的知识点调整到后面去了,他讲到这里还是照讲不误,结果最后是课时不够。而对能力目标(过程、方法)则完全忽略,“只讲是什么和怎么样,偏偏不讲为什么”。另有一些教师则片面强调能力培养,忽视基础知识的强化和训练。讲文言文,上来就是小组讨论,然后出代表翻译课文,分析人物,应有的字词基础完全不涉及。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了体现这一维目标,总要在课堂上来点思想教育,似乎没有它三维目标就没完成,结果变成了游离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之外的孤立、机械、生硬的“贴标签”式的教育,不仅是空洞、苍白的教育,也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我觉得,三维目标是融合在教学过程中的,是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关注的,不一定非要在课堂上说出来。在训练中帮助学生养成发现问题的意识、良好的思维和学习习惯、热爱科学的精神,这就是渗透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在里面的。
    教学活动的形式化。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合作与探究的能力,其实质是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要以教师为中心,而要以学生为中心,让他们自主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质疑。这是个理念,绝不是一种模式。然而,在教学中似乎一说合作探究就是分组讨论,显然已经成为一种模式,表面上是在“参与”“活动”,但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并没有激活,学生之间在缺乏问题意识和交流欲望的背景下,应付式、被动式地进行“讨论”,缺乏平等的沟通和交流,尤其是缺乏深层的交流和碰撞,由表面的“自主”演变成”自流”合作探究有名无实,学生只是机械地经历了探究的步骤,这种活动其实是低效的。
    预设和生成冲突。课堂教学中的预设和生成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没有预设的教学就像一篇没有中心的文章,缺乏目的性,也缺少接近目标的科学步骤和有效环节;但课堂是动态的,学生的个性化思维是贯穿在教学过程始终的,没有生成就会使学生处在被动思维状态中。所以解决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而当前有些课堂教学却出现了两者冲突的现象,表现之一就是预设过度,挤占生成的时空,这种教学由于缺乏学生的独立思考、积极互动和个性化解读,学生只能获得表层的甚至虚假的知识,这种知识缺乏灵活性,不能转化、内化为学生的智慧和品质,所以,从根本上讲,这是低效的教学;表现之二则是生成过多,一方面,生成过多必然影响预设目标的实现以及教学计划的落空,从而导致教学的随意性和低效化;另一方面,生成过多就会使教学失去中心,失去方向,同时也会导致泛泛而谈,浅尝辄止,从而最终也背离了生成的目的。
    选择背后的无选择。这个问题集中体现在高三复习阶段。新课程增加了选修模块,每个学科都有数目不等的必选模块,而这些模块在高考中要求学生只选一个,这样就带来一个新问题,很多学生在高二修习的过程中每个模块都认真学了,可是在高三复习阶段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为自己确定了一个模块,对另外模块就不复习了。其实这种选择是有道理的,因为讲求实效。但我们老师的教学却仍然在关照所有模块,讲每个模块时都只有部分学生在听,对另外的学生来说就是在浪费时间。在高三这么紧张的复习时间里,每天却有这么多的时间白白浪费了。我们增设选修课的目的是为了学生个性化发展,可是在高三复习的课堂上学生却处在没有选择的无奈之中。
    上面我们分别列举了低效教学的部分表现,那么,造成这些表现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呢?
    (一)传统课堂教学思想的影响
    教育的发展过程就是新旧教育理念在继承与碰撞中不断更新的过程,但在这个过程中传统思想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其实我国传统教学中也不乏民主色彩,但是,由于传统教学以授受式为主,就造成了以教师为中心、不注重学生个性体验等一些明显的弊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垄断了大部分的课堂时间,教代替了学,老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学生的任务就是接受、存储知识;以书本知识为中心,忽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师教学就等同于教书,学生的学习就等同于读书,教师惟教材、惟教案至上,学生对书本知识绝对遵从。这些影响即使在课程改革的今天依旧普遍存在着。新课程理念内化成教师的教育思想不是短时期就能够做到的,需要有一套科学的机制来推动教师主动学习新课程理论,研究新课程的实施,才能真正彻底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操作层面对有效教学内涵理解上的偏差
    近些年来,学者们在有效教学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形成了一些共识,但是在操作层面上,对有效教学的内涵的理解上仍然存在着一些偏差。
    这种偏差最主要体现的就是以经济学中“投入产出”的观点简单地类比教学活动。教学活动与经济活动虽然都是人类的社会活动,但却是不同领域的活动,彼此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经济活动说到底体现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物之间的关系,所遵循的规律是经济活动规律,最终体现的是物化的结果,而且这种结果往往是在短时间内所能见到的。而教学活动则不同,它的对象是人,它的效果往往是抽象的而且难以量化的,具有滞后性、隐性、生成性的特点,如果只看即时性的、显性的、预设性的效果,就只能去看哪些形式化的量化的东西了。
    其对策无非是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提升理论水平,遵循教育规律,确立科学的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
    1、课堂教学目标的优化:基础性目标与发展性目标的协调与统一。基础性目标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的教学,完成知识传授、技能培养。发展性目标是指以培养学习能力为重点的学习素质和培养情感为重点的人文素质。课堂教学目标的优化就是要把知识、技能教学与能力、情感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2、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课堂教学策略的科学有效。实施新课程,一个主要目的就在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所谓转变的落脚点主要在三方面:一是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即使学生“爱学”;二是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即让学生“会学”;三是发展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即让学生“善学”。那么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科学制定课堂教学策略的着眼点也应在此三方面。
    3 、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化:学习状态的良好和谐。
    (1) 师生是否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交往状态。
    (2) 学生的思维状态是否被激活,教师有没有对学生形成积极的认知干预
    “积极的认知干预”要求教师理解和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也就是说,要理解和关注学生是如何学习的,以及学到了什么。他没有发现问题时要引导他发现问题,他束手无策时要启发他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有效教学的成功之处正是在于教师善于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创设思维情景,激活学生思维状态,对学生的认知形成积极的干预。
    (3) 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状态如何
    通过课堂教学,学生都有没有不同程度的、不同方面的收获,这是评价课堂教学效果的一条重要标准,课堂教学的意义也正在于此。应该说,一切教学设计、一切标准和教师的一切劳动都是为学生学有所得、有所发展服务的,如果违背这一点,再完美的课也是无价值的。
    (三)教师个人因素的影响
    教师个人的因素是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因素。教师自身专业知识和理论学习的缺乏以及自身修养等的不足,尤其是教师专业能力的欠缺必然会导致教学的低效。比如教师个人的教育智慧,教师的职业倦怠等问题是值得重视的。教育智慧是教师整体素质的核心构成,它内在地决定着教师教学工作的状态、质量,进而深刻地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缺乏智慧的教师,不可能有高效的教学。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来自社会上的各种诱惑也在影响着课堂教学,有些教师的职业倦怠感就来自内心的失衡,导致对教学工作缺乏热情甚至厌烦,在这种心态下的教学就难以避免出现低效。这一点是最应引起我们管理者重视和加以解决的。
    对策:
    1、加强师德教育,规范教学行为
    教书育人者,德字为先。有才无德,难当育人重任,因为才华不往正地方用。德才兼备,才是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利用身边的资源对教师进行师德教育,如王为凡,不仅大张旗鼓地宣传他的事迹,而且写进了《教育为了人的幸福》,连校庆都用专门的时间宣传他,给很多青年教师带来震动。今年我们又出台《规范教育教学行为的暂行条例》,把一些原本是底线的东西以制度的形式明确加以要求。
    2、倡导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古人讲,亲其师,信其道。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它可以使师生之间相互欣赏、相互尊重,这是教学活动得以完成的动力源泉。所以我们在教师中大力倡导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比如学生的各项活动都要求任课教师抽时间参加,艺术节教师必须参加演出。平时要求教师利用自习课深入班级,熟悉学生,解惑答疑,加深了解,增进感情。
    3、倡导建设学习型教研组
    我们在几年前就提出建立学习型教研组的口号,并推出了政治组作为典型。他们每次组会有专门的学习主题,由专人主讲,大家讨论,并且每次都有录像资料。并提出几个一(每年至少读一本教育专著,每学期上一堂研究课,每周听一节课,每学期写一篇理论文章,每月写一篇教学心得),在制度和机制的推动下,教研组已经具有了在共同愿景下主动学习、自主发展的学习型教研组的特征。高二物理备课组主动研究选修模块的开设。这种团队建设的思想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坚实的基础。
    4、建立健全有效课堂的评价机制和制度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在教师,教师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意识增强了,有效课堂才有可能成为现实。而提高教师有效教学意识的保障是制度和机制。我们目前有青年教师研修班培训制度,青年教师汇报课制度,教学反思制度,集体备课制度,学生评价制度,同时正在对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进行修改。同时,我们还通过抓样板课树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典型,通过这样的机制激励、促进教师树立质量意识,努力学习钻研,切实使自己的教学增强有效性。
    (四)学校管理文化因素的影响
    学校管理文化对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好的制度建设以及精神氛围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宽广的舞台,否则就制约着教师的发展。具体因素包括学校的评价制度、校本培训制度、教师聘用、教师选拔、教师上岗、工作安排、晋升等诸多方面。学校现行的评价绝大多数注重可测量性与量化,忽视了质性评价;校本培训模式的形式化降低了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指导。
    (五)社会因素的影响
    社会因素对课堂教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整个社会对升学率的极度重视与高度期望,导致了在教学中较多地关注结果,而忽视教学过程的有效性;社会上各种“教育理论”的层出不穷,使教师和学校有时感到无所适从,在操作上不是“跟风走”,就是无动于衷,因而在倡导新课程理念的情况下,在课堂教学中就出现了重视形式的无效教学行为。
    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我今天所谈的只是我所想到的一部分。至于对策,也只是结合我们学校管理实践的一点思考,因为各个学校文化不同,管理模式各异,可能还有许多成型的做法和经验,我只希望我所讲的能给大家带来一点启发,如果能做到这一点,目的也就达到了。

    二、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有哪些

    (1)学生的课前准备情况: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要求我们必须优化课堂结构,加大课堂容量,将主要时间放在对问题的探究上。能否做到这一点,依赖于学生的课前准备情况。如果课前准备不足,势必影响到课堂进度,老师不得不花费时间用在非关键问题上。对学生个人而言,可能跟不上课堂节奏,久而久之,造成学习困难。
    (2)课堂上教师的情绪状态:课堂教学说到底是一种交流和沟通,而情感的交流既是起点又是归宿。课堂上教师的情绪状态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影响不言而喻。(在这一点上,自以为教学有丰富经验的教师往往缺乏激情,不如青年教师)
    (3)教材熟练程度:要想有效地组织学生活动,教师必须熟练的把握教材,既能散得开,又能拢得起。如果教师对教材不熟,势必影响课堂活动的展开,从而影响教学效果。(青年教师尤其注意这一点,必须加强对教材的学习与研究。)
    (4)课堂组织的有效性:课前必须精心设计课堂流程,预设课堂的大环节,确保环环相扣,使课堂活动在自己的掌控之中。新课程提倡探究学习、情景学习、合作学习,并不意味着课堂活动可以漫无边际,信马由缰。
    (5)问题的特征:课堂活动的效果如何取决于活动的对象与载体----问题的质量。一个好的问题应该既能统领课堂教学目标,又能分解为一个一个的子问题,层层深入,引领学生达成课程目标。
    (6)新知识的呈现方式:一堂课往往有几个知识点,有重点也有难点。如何将这些“点”转化成一个一个的问题,既符合学科的逻辑顺序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地呈献给学生,是备课的关键所在。如果处理不好就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学生的学习困难。

    三、影响课堂教学管理的是什么因素?

    影响课堂教学管理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的来自学生方面,有的来自教师方面,有的来自课堂学习环境及其他方面。

    学生方面

    (1)学生的上课风气。

    在一个学习和纪律状况较差的班级,教师进行课堂教学会感到吃力;而在一个学习和纪律状况较好的班级,教师会感到轻松愉快。班级的学习风气是教师、班集体(包括班主任)长期努力奋斗的结果。教师应配合班主任,采取有效的方式,形成良好的课堂群体规范和风气,并利用这种风气规范全班的课堂活动。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影响学生注意力、自制力、学习积极性的内在因素。因此,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课堂教学管理的积极手段。

    (2)学生的疲劳程度。

    注意力需要强有力的自我控制。课堂教学中学生长时间致力于思考,以及紧张的气氛,容易引起疲劳,影响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注意力不稳定的原因与脑神经细胞的疲劳有关。学生疲劳时注意力不易集中,思想开小差,容易做小动作。因此,课堂管理应考虑学生的疲劳程度,并通过降低教学难度,穿插有益的活动等方式予以调节。

    (3)学生的自制力。

    学生的自制力主要是通过使学生自觉排除干扰,克服困难,用坚强的意志集中和坚持注意,对课堂教学的推进产生影响。

    教师方面

    (1)教师的教学威信。

    赞可夫说:””如果没有威信,那就是说,师生之间没有正确的相互关系,就缺少了有成效地进行教学和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有威信的老师,可以用轻轻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使乱哄哄的课堂迅速安静下来;而威信不高的教师则很难有效地控制课堂教学秩序。因此,教师要努力提高学识、能力水平和品行修养,以此树立威信,增强课堂教学管理的威信、影响力。

    (2)教师的语言、声调、动作、表情。

    语言是组织教学的重要手段,对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起直接作用。因此,教师要锤炼教学语言,说话要清晰,准确,有力,鲜明,生动,形象,富有启发性和感染力;同时还要善于运用声调的变化(包括语音的高低、强弱、速度、节奏、停顿等)、动作和表情来组织教学。

    (3)教师注意的分配情况。

    课堂上学生有一个共同的心理,即:希望自己得到教师的注意。教师的注意意味着发现了他们的光彩,意味着对他们的了解、重视、鼓励、关怀和喜爱。注意有时比表扬更能触及学生的心灵和情感。对一个学生长期忽视,不予注意,就等于抹煞他的优点,以至否定他的存在。对性格活泼而又敏感的学生来说,尤其难以忍受。有时有些学生就不甘寂寞,因此而生出一个奇特的事故,通过捣乱把自己变成注意的中心。

    (4)教师的教育机智。

    教育机智是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管理的原则,运用自己的智慧,敏捷而恰当地处理课堂教学中偶发事件的方法和能力。教师对课堂教学偶发事件的处理情况,既关系到课堂秩序,又影响教师的教学威信,对教师以后课堂教学管理的效力产生连带影响。所以,教师的教育机智是影响课堂教学管理十分重要的因素。教师若缺乏机智,就会在千变万化的课堂中束手无策,甚至由于自己的简单化处理而事与愿违。

    课堂的学习环境

    安静优雅的教室环境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有利于教师的课堂教学管理。另外,教室的色彩,直观教具的运用情况,教师的装束、言谈、举止,座位排列情况等,也是教室环境的一部分,对课堂管理有一定的影响力。有关研究表明,在自由选择的情况下,选择””前排、中间””座位区域的学生有以下特点:

    (1)对学习持积极的态度,并能努力学习,争取更好的成绩;

    (2)对教师有着较理想的口头、视线接触机会,能积极地进行课堂参与,因而成绩要高于””后排、两边””学生的成绩;

    (3)喜欢上课、学习兴趣浓厚、对教师友好。

    而坐在””后排、两边””的学生具有与上述学生相反的特点,即:

    (1)往往对学习持消极的态度,对学习缺乏信心;

    (2)与教师的口头、视线接触机会少,课堂上表现不活跃;

    (3)对学习兴趣不大。

    对此,教师应采取如下的管理对策:

    对””后排及两边””的学生,要多鼓励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多参与集体活动,以消除自卑感,增强学习的信心;

    定期调换座位,以免部分学生总是在不利于参与课堂活动的座位上听课,形成惰性心理定势;课堂提问,巡视辅导,要以””后排和两边””座位上的学生为主要对象,以提高这部分学生的课堂参与机会。

    其他方面

    (1)课堂的管理跨度。

    课堂管理的跨度即班级的学生规模。一般而言,班级规模越大,教师管理上的难度越大。

    (2)课堂教学常规。

    必要的课堂教学常规,既是组织教学的基础,也是学生遵守教学秩序的行为依据。如∶开始上课,教师走进教室,学生起立致敬,教师要还礼;学生不准擅自离位,更不准说笑打逗,等等。这些常规能促使学生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并为创造严肃、活泼、和谐的课堂气氛和学习情境奠定基础。

    (3)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课堂管理的顺利进行;隔膜乃至对立的师生情绪会成为课堂教学管理的严重障碍。如果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建立起师生关系的肯定情感,他就会把自觉遵守课堂管理的各种规范,同时看成是维护师生间友好情感的需要。

    关于教学设计模式的问题,通过《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有哪些》、《影响课堂教学管理的是什么因素?》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教学设计模式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

    本文标签:教学设计模式(1)

    相关阅读

    关键词不能为空

    范文示例_作文写作_作文欣赏_故事分享_158文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