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邓亚萍演讲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邓亚萍:网上谣传我为天主教父下跪,那其实是我的毕业典礼照片和邓亚萍为何下跪呢?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一、邓亚萍:网上谣传我为天主教父下跪,那其实是我的毕业典礼照片
邓亚萍,前中国女子乒乓球队运动员、奥运冠军、乒乓球史上排名世界第一时间最长的女运动员。
巅峰时刻退役后,邓亚萍在连 26 个英文字母都不会写的情况下,凭毅力先后获取清华大学学士学位,诺丁汉大学硕士学位和剑桥大学博士学位。
“因为我个子矮,所以每个球对我来说都是高球,都是机会球。”在先天条件不占优势的情况下,以邓亚萍为代表的中国女将为什么可以取得骄人佳绩?中国体育为什么阴盛阳衰?邓亚萍当初差点被国家队拒之门外?如何快速学习一项技能?盛传她为天主教父下跪又是怎么回事?这些,邓亚萍在海绵演讲中都给出了答案。
“人生就是应对挑战,应对挑战就是我们的人生。”
以下为邓亚萍的演讲实录:
人生就是应对挑战大家好,今天我想给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人生体会。
其实大家可能很清楚,在体育界包括我们的社会有一种声音,就是中国体育运动是阴盛阳衰的。大家赞成这个观点吗?
中国体育运动是否真的“阴盛阳衰”,一组数字告诉你
阴盛阳衰是怎么来的?咱们先看一组数字。先讲夏季奥运会,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开始,到目前为止,我们参加了9届夏季奥运会。我们的男子金牌数是98枚,女子的金牌数是125枚。大家再来看一下冬奥会,冬奥会我们是从2002年开始参赛,男子的金牌数是2枚,女子的金牌数是10枚。
咱们来再看看另外一个数字,那就是我们拿金牌的运动员人数。夏季男子运动员是120人,女子运动员是182人。冬季项目,男子项目人数运动员是3人,女运动员是11人。数字最能说明问题,对吗?
那么到底是怎么形成的中国体育阴盛阳衰的现象呢?我非常有幸在读硕士时研究了这个问题。其实我当运动员的时候就经常被问到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中国女运动员这么强?老能拿世界冠军。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中国的乒乓球打得这么好?我希望通过读书能够解答这样的疑问。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女性影响的两面性
咱们来继续讲阴盛阳衰的问题。第一个原因,我理解是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对女性的影响有两面性: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在封建社会对女性更多的是压抑,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三从四德,对妇女的思想有很多禁锢;但另一方面,上千年的文化也对妇女产生了正面影响。从长辈开始,比如说奶奶、姥姥、母亲,再到我们,我们的血脉、甚至是家庭给我们的影响非常大,认为女的应该多干,女的应该多去承担责任。
这种责任不仅仅是希望我们在家庭中要服务好家里的各种成员,长辈、孩子、先生,还希望我们到社会上能够展示自己的价值。在这种过程当中,中国传统文化给了中国女性非常好的锤炼,是对我们坚韧不拔意志力的锤炼。
所以在建国后提出来男女平等,给了女性真正的人性对待时,女性的这种内在力量、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一下子就爆发了。这是第二个原因,确实是女性能顶半边天,当我们能够跟男性一样在社会上贡献价值时,女性一点儿也不输。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刚才讲了那么多的数字。从竞技体育上来讲,我们女性的确能顶半边天。男女平等也是我们很大的一个优势,在运动队的数字搭配上,我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乒乓球队男队是二十个人,女队也是二十个人。我们可以在社会的各种场合上,都跟男性一样,有同等条件参与到运动当中。
但你知道吗?美国在1972年才真正地通过了法律,男女同样可以享受公共运动场地来进行训练。我们是什么时候呢?我们是1953年,差不多比他们提前了二十年。所以这点是我们的优势。
训练强度无男女,中国女运动员被当男运动员对待
第三个因素呢?举一个例子,我小时候看到一些老人还裹着小脚,不过现在这些老人都不一定会在了,但那个时候我们就不鼓励再裹小脚了。所以在三十年代,如果男性不娶裹小脚的女性,可以获得一个奖牌。
当没有了这些约束,三十年后,1961年中国女性邱钟惠拿了第一个乒乓球世界冠军,中国的男队员容国团也拿了中国的第一个世界冠军。所以,其实只要你给女性机会,女性一定会还你很多的惊喜和精彩。
那么第三个原因,就是男性跟女性,我们接受同样的训练条件、同等的强度训练。但是,我们还会有优于其他国家的训练方法。我不知道大家听说过没有,叫男帮女。男帮女什么意思呢?男帮女就是男运动员帮女运动员训练。造成什么结果呢?就是你的强度、你的力量、你的速度,都得到提升。在能够抵抗男运动员的各种冲击后,你防其他女队员球的时候,你不会觉得很容易了吗?
加大你训练的强度和能力,这种训练方法不光使用在兵乓球上,我们还使用在其他上面,包括排球,我们排球也有男运动员帮女运动员训练。男队员扣下去你再接起来,之后你接女运动员时不就很容易了吗?目的就是用这样一种方法,提高我们女运动员的能力,最终取得好的成绩。所以是这样一些方法,让我们能够取得世界冠军。
我的人生一直在应对挑战
那么我的人生呢?我也是一直在面对挑战。我五岁开始打球,十岁基本上拿了河南省的所有同年龄的冠军,我也曾经被河南省队调去集训过。但是有一天,我父亲把我领回了家,就是因为很多教练认为我不行。为什么不行,大家都觉得我个儿太矮了,没有任何的培养前途,还是领回家,不要再打乒乓球了。即使是这样,我仍然选择了坚持。
我当时十岁,并不知道我选择的是什么,意味着什么,我只是觉得我能赢这些小伙伴。小伙伴在队里头,为什么我却离开了?多多少少有些不服。所以选择了坚持,我要再试一试!
那个时候的训练量出奇的大,每天要训练十二三个小时,一周练满六天,其实是连练七天。大家就觉得对你有点儿没有人性,没有休息。实际上来讲,那时真的是练七天的时间,而且是穿着沙袋训练。我们学校的负重训练是穿装着沙的背心,腿上要绑上沙袋,总共加起来是三十斤。当训练完,你把沙袋拿下来时,你知道是什么感觉吗?飞起来了!
这个最终要解决什么?是我身高不足的问题。你必须跑得快,你必须能够罩得住球台,你还必须比别人打得更快,让别人不大可能调动你。这是必须解决的问题,所以自己必须要跑得比别人更快,付出更多。这都是必须要做的事情,所以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这种打法。
那么,训练当时的条件是什么样儿呀。冬天零下10度,河南那个时候没有什么暖气,不像现在的条件。夏天超过四十度,你不用动就都是汗。但就是这样的训练条件也无法阻挡我。我有这样的梦想,从小希望能拿世界冠军。但是因为河南省队进不去,被父亲领回了家,进了郑州市队。
我十三岁时有这样一次机会,就是河南省队的教练借我代表河南省参加最高级别的比赛,就是全国的锦标赛,能够跟成年组一起比赛。结果这次比赛我一发不可收,逮谁赢谁。按道理来讲,十三岁的我是可以进国家队的,因为我拿了全国冠军。
我们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一般来讲,能够打进全国前八名是可以进国家队的。但是对于我来讲,又是一个意外。为什么呢?国家队的教练和整个乒乓球界的教练有很大的争论,还是认为我不行,认为我个儿太矮,他们都觉得我那个比赛是蒙的。 因为我打法很怪,在我之前没有我这种打法。但是到今天也没有我这样的打法。很多教练说,你第一次跟她打,你不熟悉她嘛,但下次打你就可以赢她了,她是蒙的。
当时国家队教练研究我的问题就研究了三次。五个教练四个教练不同意,只有一个教练同意,就是张燮林,是主教练。开第三次会时,张指导给他们举了一个例子。他说你们觉得她个矮是缺点,可是我呢,跟你们看法不一样。因为她个矮,她看球儿全是高的,个个都是进攻的机会。所以你看她打球,她不需要防守。
对我来讲,我觉得个个都是机会,干嘛不打呀!主要是我掌握了一个乒乓球最核心的要素,就是积极主动。积极主动才能得分。我们有一句话,也可能适用于很多的项目,就是进攻是最好的防守。主动权掌握在你手上,你想打就打,你想放就放。所以我因为这样的一句话,个个都是机会,进了国家队。
不到半年时间,我十六岁拿了第一个世界冠军。当时在全球,在兵乓球历史上,是最年轻的世界冠军,从此开启了我称霸世界乒坛的霸主地位。刚才其实主持人也讲了,连续八年排名世界第一,到目前为止保持了二十年,没有人破。
从世界奥运冠军变身剑桥学霸
刚才讲的都是运动生涯,但我二十四岁的时候选择了退役。当时身上的伤病太多了,如果继续下去的话,医生觉得我有可能下半生要坐轮椅了,所以还是劝我退役。当时选择退役很痛苦,但是我们必须要选择面对。我当时二十几岁,我也可以去做教练。但当看我的前辈时,我也看到了我的一生。我就觉得,哎是不是我也可以做点不同的选择。
当时我觉得,如果我要去跟一个大学生去竞争的话,我好像不一定比他们强。所以当时选择了去读书,不断完善自己,就去了清华。当时去清华也是从26个字母开始学英文,非常痛苦的过程。但是当你战胜了自己,你有非常大的欣慰,会感到自我满足。
随后我又不断完善自己,到英国诺丁汉大学读了硕士,后来又到剑桥大学读了博士。这张照片曾被传是我给天主教父下跪,但实际上这就是我在剑桥毕业典礼的照片。我在剑桥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奥林匹克的品牌价值,是从事与体育产业相关的工作。
如何快速学习一项本领
最后我想通过我的运动生涯、学习经历,跟大家分享一个经验。学习从零开始,从本科到博士,经历了十一年才读完。想要掌握一项技能,或者是一种学习方法,我认为有三个tips。
那么第一个是及时反馈。大量的练习,然后快速总结和反馈,让我们形成肌肉记忆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定要形成量变到质变。如果你量变不够,质变一定到不了那个高度。所以我想这是第一个,就是大量的练习、及时的反馈,然后养成一种习惯,能够让我们及时应对突发事件。
第二个就是科学的安排难度、梯度的变化。比如说你们哪天想要跟我学打乒乓球,我能保证你们跟我打球的感觉会非常好。我一定要让你们先打上台,不仅可以打一下,还可以打很多下。我一定会打到你的手底,让你动都不动就可以接到球,这是我的能力。根据你的习惯或者爱好,我会首先调动你的兴趣。你有了兴趣以后,你就会知道,乒乓球不仅仅是回合,它还有旋转与速度。当你会拉弧圈球时,你就会想我还要赢球。所以我们会根据你的情况来安排不同的难度训练。
但开始最重要的是兴趣,这样你才能够继续往前走。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是一样,要回归初心,确认这件事情我想做。然后要坚持,只有坚持我们才会发现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
第三个方面,养成成长型思维。在我来看,其实就是良好的心态。 比如说,有时裁判会有误判,判你的发球或者判你在某方面的违例,这时你是不是会很纠结。但如果你有良好的心态,你就不会纠结于这些小东西,还是把自己的精力集中在打好每一球、每场比赛中。所以我觉得,我们在看待事物时,一定要用积极的心态去看待它,去解决它。
所以最后一句送给大家的话,就是把挑战变成习惯,你将无所畏惧,谢谢大家。
点击了解更多,观看邓亚萍海绵演讲视频。
一、邓亚萍为何下跪呢?
说到中国的乒乓球,大家第一个就会想到的应该就是“乒乓球一姐”邓亚萍。从上个世纪开始,邓亚萍就在中国乃至世界的乒乓球界负有盛名。她刷新了很多人对于中国乒乓球的认知,也改变了人们对她的看法,中国乒乓球最厉害的两名球员就是邓亚萍和张怡宁,她们在中国乒乓球历史上的地位可谓无人能及。
乒坛皇后邓亚萍,虽然身材矮小,比乒乓球桌都高不了多少,这让很多对手都对她有些轻视,但是邓亚萍却有着无穷无尽的爆发力,对于邓亚萍来说,她将这个原本的劣势改为了优势。虽然身材矮小,但是当她看见球来的时候,因为球的位置过高,她可以将每一个球都当作进攻,就省去了专门练防守的时间。这样的方法让她可以更加的优秀。再加上她的刻苦训练,一点也不松懈,每天都花很长的时间在练球上,这也是让她有很大的进步,才有了之后的成就。
因为伤病,邓亚萍在很早的时候就早早地离开了乒乓球,这也让中国队仅仅享受了邓亚萍几年的巅峰时光,仅仅几年邓亚萍却获得了众多荣誉,邓亚萍共拿到18个世界冠军,她在乒坛排名连续8年保持世界第一,这样的成绩恐怕张怡宁也没能做到过,这么大的统治力,在乒坛历史上也实属罕见。
邓亚萍在离开乒坛后,仍然没有停止学习,先是来到了清华大学,从最早学习英语开始,26个英文字母还都不认识就开始学习,到最后邓亚萍取得学位证书,她的坚持不懈都是她取得成功的因素。
此前在网上发布了一张照片,结果邓亚萍惹来众多非议,甚至谣言称邓亚萍为了天主教父下跪,还有网友说到邓亚萍败光了即刻搜索这个项目投资的20亿,但是事实是什么样的呢?邓亚萍给出了自己的看法,邓亚萍回应道:“那是我毕业典礼照片,行礼是出于礼貌才下跪的,关于败光20亿这件事根本不存在,一个公司不是一个人能决定的。”
对于这样的流言蜚语,公众人物也是有很强的心理素质才能够去承受。在之前的邓亚萍演讲中,她将自己的精神,还有人生经验都传授出来,为了让更多的人从中受益,也希望邓亚萍未来能够超越自己,重新踏上新的旅途。
二、邓亚萍早年在国外留学,她是在哪所学校毕业的呢?
说起邓亚萍,她是中国一个时代乒乓球的传奇女子。邓亚萍在服役期间为中国赢得了无数荣誉。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满贯选手,也是世界乒乓球历史上第一个女子大满贯。退役后,邓亚萍依然以不屈不挠的毅力写下了新的传奇。邓亚萍10年前跪下,因为剑桥博士而备受争议!大满贯回应:不要向教皇低头。
说起来,邓亚萍1米55的身高并不具备一流乒乓球运动员的天赋。凭着她的毅力,她向世界证明了后天的重要性。最终,邓亚萍获得了四枚奥运金牌,这在世界乒乓球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此外,邓亚萍连续八年被评为“世界第一”,这让很多外国球员又敬又怕。邓亚萍退休后获得清华大学英语学士学位。后来,她继续在英国获得中国当代研究硕士学位和剑桥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
邓亚萍的经历让很多粉丝佩服。从拥有18个世界冠军的一流乒乓球运动员到学霸,这种转变是完美的。然而最近邓亚萍跪在剑桥大学领取学位证的照片引起了粉丝的讨论。很多粉丝对邓亚萍向教皇鞠躬深感不满。所以邓亚萍只好在微博上做了澄清。那时候的邓亚萍,和无数为高考努力的同学一样,为了自己的梦想而拼搏,奋斗。今天她看着新一代孩子上高考战场,大概想起了她读书时的往事。感受到这种情绪是很自然的。
邓亚萍说:“十年过去了……在这个庄严的毕业典礼上,我获得了学院领导颁发的学位证书。我很想念这个学院的领导。他不是教皇,也不是牧师。”好像这是西方颁发学位证书的仪式。由于东西方文化不同,一些网民犯了一个错误。邓亚萍依然是粉丝心中的正能量偶像。虽然高考制度还不完善,有问题,但是国内大部分人还是承认它确实是国内最大最公平的人才流动渠道。在这里,我希望所有的学生珍惜自己的机会,自信地回答考试问题——为自己铺平道路,以便将来再次上一段楼梯就能走到这一步!
三、关于邓亚萍的励志故事
邓亚萍是 乒乓球 历史上最伟大的女子选手,曾获得14次世界冠军。她的经历告诉我们,成功不是偶然,人生没有捷径,只有靠自己去拼。下面我整理了关于邓亚萍的 励志 故事 ,希望你们喜欢。
1、邓亚萍在剑桥大学读书的励志故事
每天凌晨5点起床攻读
1998年2月26日邓亚萍怀着复杂的心情,飞向剑桥。对她来说,这自然是非常难得的机会,但却又是一个艰难的起步。
“第二天就是开学上课的日子,全班一共9个同学,教室不大,9张课桌椅向着黑板,摆成半圆形。老师先让大家做 自我介绍 。接下来给每人发了两张讲义就开始讲课,课堂上没什么纪律,讲解方式也很随意,老师一边讲课,同学们一边七嘴八舌地抢着回答问题。我在云山雾罩中上完了课。四五个星期过去了,每天十五、六个小时的付出,但收效并不大,英语水平的提高也不显著。作为一个插班生要赶上其他同学困难太大。加上没有教材,每次上课才能拿到老师发的讲义,这种 教学 方法 也很难让我适应。”
“生活的环境也不尽如人意。到英国 留学 的留学生,多数都是住在学校所安排的英国人家里,我也不例外。本想住在英国人家里,一来可以更多地了解英国的风俗民情,二来可以有更多的英语会话机会。但是我所居住的这个女房东家,距学校太远,而且房费伙食费很高,每月除了要交200多英镑房租,还要交100多英镑饭费,两项合起来每月的支出约合人民币将近5000元。对于自费到英国上学的我来说,惜金和惜时同样重要。”
“记得当我头一次穿着防雨运动衣,骑着自行车到学校时,许多同学见了都大为不解:怎么世界冠军还骑自行车来上学?是啊,世界冠军也是凡人,我的所有,是我用汗水换来的,它来之不易,我必须十分珍惜它。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困扰着我,我急切盼望能改变这种状况。”
“刚到英国不久,我想往家寄点钱,然而到邮局拿了单子,却不知如何填写,邮局的人在单子上指指点点,我却一脸茫然,我站在邮局前,两眼发呆,我能怎么办?问谁去?问了,自己还是听不懂,最后,只好悻悻而归。”
“开学前,为了让我熟悉一下环境,房东开车送我去学校转了一圈。第二天人家不送了,我虽然买了辆自行车,却找不到上学的路了,七拐八拐,赶到学校已经上课了。一向守时的我成了迟到生。我急得迸出几个单词解释,然而解释不明白,那滋味,那窘迫,现在都忘不了!”
邓亚萍就读的纽汉姆学院是隶属剑桥大学的一所小学院,类似于国内的语言进修学院。这里的学生主要以外国留学生为主,而邓亚萍是唯一来自中国内地的留学生。
“刚到剑桥的那段时间,我虽然比较刻苦,效果却不明显。我知道,这是因为自己的语言基础还相当薄弱,要想在剑桥这个精英云集的学府里站得住、学得好,更需要全力以赴地去拼搏。做学问与体育训练一样,没有任何捷径可寻,更不会有天上掉馅饼的美事儿,一切靠自己去拼去搏吧。”为了赶功课,邓亚萍起早贪黑,每天只睡几小时。
“开始的一两个月之内,根本听不懂老师在上面讲什么,我把老师所有写在黑板上的东西照抄一遍。回到家里以后,自己再翻字典,再看。每天的生活比较单调,上课时间是四个半小时。下了课还有很多作业,吃饭对我来说好像都很费事,中午休息的时间只有一个小时,我一般都不回宿舍,就是吃上午带去的三明治,然后看一会儿书。晚上经常吃的东西就是自己做的方便面条加青菜、西红柿和鸡蛋。几乎每天都要学习到12点才能睡觉。”
虽然基础比其他同学差,她总是不甘心,想超过别人。这种好胜的心理后来才慢慢开始转变:“毕竟基础不同,从运动员到学生是一个非常大的转折,学习上升也要有个过程。”
回到清华,邓亚萍的 毕业 论文题目是《国球的历史及发展》。从开题 报告 、到第一次提交论文、以至论文的最终修订,邓亚萍不仅每一项都达到标准,而且步步提前,赶在时间表前完成。
“我终于戴上了学士帽,在毕业典礼上,我用流利的英语向老师致词。”
2、邓亚萍在诺丁汉大学读书的励志故事
一看她学习的劲头就知道她是世界冠军
2001年9月,邓亚萍从清华走进英国诺丁汉大学攻读硕士。“原本更喜欢剑桥,那里风景可人,令我心醉。可我还是投奔了诺丁汉大学,因为诺丁汉大学有全英国最棒的外语系。”
“导师对我不太了解,似乎有些不放心,担心一个运动员能否完成学业。我恳切地对导师说:我可能比您的其他学生基础要差,请你多费心了,别人能听懂的课程,我可能要两次甚至多次,别人需要一年,我可能需要一年半甚至两年。但不管费多少力、多长时间,我都要把学业拿下来!我是那种很要强,性子也很犟的人,因此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好。”
“在英国,修硕士有两种办法。一种是类似于应试 教育 。就是上一门课考一门,直到通过所有课程;另外一种是跟导师做课题研究,研究结束后做论文,如果论文通过就可以毕业,我采取的是第二种办法。比语言更难的是这里的学习方式,和国内真是大不一样。我有自己的导师,但并不经常见面。往往是他给我提供一个阅读书目清单,我自己到图书馆或大学找书,然后阅读。有了问题才和他预约见面、答疑。开始时,我很不习惯这种方式。而且我修的方向是‘中国当代研究’,一个似乎和体育无关的冷门专业,即便图书馆里也不一定有相关材料。这样,我就必须在不同的图书馆和大学里去找。不过,现在看来,这也是我在国外学习的重要收获之一。新的学习方式让我学会了在纷繁复杂的情况下找到实现目标的办法。”
“打球的时候,视力两眼都是1.5,上学以后下降得很快,现在有一只眼已经0.6了。学习和打球相比完全是两码事,睡眠不足,上课总是犯困,眼睛睁不开,越坐越困,恨不得用根棍儿把眼皮撑起来。可对面坐着的是老师,你又不可能睡觉,更不可能溜号。刚开始时这种感觉特别明显,后来慢慢适应了这种生活,知道该怎样安排好作息,找到一些规律。”
“我的研究课题是《从小脚女人到奥运冠军》,例子用的就是中国女子乒乓球队。为了研究这个课题,我阅读了一些对中国女运动员的研究材料,大部分是外国人写的。这些外国人并没有真正了解中国女运动员的生活和成长经历,因此他们的研究并不到位。我希望能够从我开始,有人真正关注中国妇女和中国女运动员的研究。我也希望通过在国外学习,在工作中便可以尽量避免由于东西方 文化 差异而引起的误会,以便更好地介绍中国,让世界了解中国。而在国际体育界,能让人理解你的见解,接纳你的主张并非易事。”
学习上的她拿出打球时的劲头。按说老师安排的课程已经呈饱和状,每周天天有课,周末的作业也不轻松,做罢作业还要准备下一周的课,周而复始。可她还是觉得“吸收”得不够。
也难怪,她心里真的是着急。邓亚萍刚撂下球拍儿,就成了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一位年轻的委员,她恨不得赴会时能立马讲得一口流利的英语。于是,这位乒乓球世界冠军心底悄悄萌生着愿望早一点进入高级班,明年向Master(硕士学位)进军。
在诺丁汉大学上课的过程中,邓亚萍总是抓住一切机会抢着发言。老师用开玩笑说从她学习的劲头可以看得出她是一个世界冠军。“下了课,我必须匆匆赶到另一个老师那里去做个别辅导,这是学校针对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不同而特别安排的单独辅导时间。每次出去开会之前,我的老师都会帮助我准备发言材料,纠正我的语音语调和演讲的方式方法。另外学校还专门为我开了一门课,教我如何用英语进行采访。在学校我过着典型的大学生三点一线式生活,和校园里那些普通的女孩子没有什么区别。”
“这个硕士学位我非拿不可,而且一定要在国外的大学里拿到。”那样的话,在中国的奥运会冠军当中,她可能又拿了一项第一。作为诺丁汉大学的一名学生,邓亚萍每天的时间表比较紧。“除了上语言系的课,还要上英语系的课。下了课还有很多作业,中午休息的时间只有一个小时。”
3、邓亚萍在国际奥委会的励志故事
“过语言关对我来说还有着另外的意义。当时我是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委员,同时还负责国际乒联的一个项目,如果你没有办法跟别人交流,那么一切都是零。同时还有一个公众形象,就是说我毕竟代表着中国,同时代表着中国运动员,所以精神风貌是很重要的。”
一年后,邓亚萍面对严格的考官,用英语宣读了3万5千字的论文——《从小脚女人到奥运冠军》。以翔实生动的材料和清晰有力的论点论述了中国妇女及中国妇女体育的巨大发展和变化。临场考官的一致结论是:无条件一次通过!2002年12月22日,她如愿获得硕士学位。萨马兰奇先生称赞她“拥有了打开世界大门的钥匙”。
至此,从1997年进入清华大学起,邓亚萍已在校园度过了近六个春秋,并将自己当年的小学“学历”变为研究生学历。邓亚萍坦言,从运动员到学生,尤其是一个留学生,她付出的努力并不亚于打球。“从对英语一窍不通到熟练地用英语与教授交流,从人生地不熟到朋友遍英国,从开始时的迷茫到后来的迎接挑战,每一步都走得很辛苦。但海外生活为我打开了一扇门,让我真正了解了世界。”
其间,她还作为北京申奥成员,赴莫斯科为北京赢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作了贡献。
2001年7月13日,邓亚萍用流利的英语向国际奥委会委员呼吁:请给中国运动员一个机会,让我们做一次奥运会的东道主!
知识,没有止境。2002年,她如同一个 长跑 运动员,又站在新的起跑线上,开始新的拼搏——满怀信心地攻读剑桥经济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是“2008奥运会对当代中国的影响”,邓亚萍的“中国研究”又得以继续下去了。
2003年2月24日,正在剑桥攻读博士的邓亚萍又回来了,在北京奥组委,新的忙碌又开始了。“我在剑桥的导师彼德·纽伦是一位世界著名经济学家,已经研究中国经济30余年,他深知2008年奥运会对拉动中国经济的重要性,会有极高的经济研究价值,他认为我回国,不仅能为祖国服务,也能为论文收集第一手珍贵材料,因此,他特批我回国边工作,边学习。未来的工作很艰苦,但这是非常好的机会。”
2004年的 春节 假期,她为了赶写剑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放弃了与亲人的团聚,买来一堆速冻饺子,每天的水饺餐伴她度过了假日。
“有人可能觉得我这是自讨苦吃,甚至有人说你的荣誉多得一大把,不攻读什么学位,后半生照样可以过得不错,即使读学位也不必那么辛苦,甚至不妨找个‘枪手’代笔写论文。但我读书上大学可不是为了‘镀金’,我上学只是要圆自己的读书之梦。我从自己与外国朋友交往中深切感受到知识缺乏、交流不畅。尽管基础差,我不想投机取巧走捷径,更不要说我就读的清华、剑桥等国际知名大学治学严谨,容不得弄虚作假!”
饺子可以速冻,人才却难以速成。邓亚萍学业上的成功与打乒乓球的辉煌,其实并非得益于她具备多大的天赋。恰恰相反,无论学业还是打球,她都是在先天条件不大有利的情况下,靠坚忍不拔的毅力,靠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夺取新的金牌。
“我现在依然是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体育与环境委员会和改革委员会三个委员。特别是运动员委员会,委员都是很有名的奥运会冠军,都有自己代表的权益,很长一段时间我是唯一的亚洲委员,因此我不仅代表中国,而且还是亚洲的代表,有责任为亚洲和第三世界国家运动员争取权益。”在邓亚萍的努力下,运动员委员会已经向国际奥委会执委会提出在推举奥委会委员时必须有一名(共8人)亚洲委员的建议。
而她在剑桥的博士学业也已经到了第二年,谈到学业,邓亚萍说:“难啊,真是太难了,感觉压力很大。一天到晚就是绷着,所以感觉特别辛苦。但我要感谢当学生的这段经历,因为它让我看到了另外一个世界,找到了自己新的价值。如果亚运会、世乒赛和奥运会的冠军是我乒乓球生涯的三大满贯,那么在清华获得学士学位、诺丁汉大学硕士毕业和取得剑桥博士,就是我要完成的另一项大满贯。”
拼搏、拼搏、再拼搏!无论是做运动员还是做学生,邓亚萍对自己的要求都几近苛刻:“必须做好,我没有理由做不好!”这就是一份自信!
关于邓亚萍演讲的问题,通过《邓亚萍早年在国外留学,她是在哪所学校毕业的呢?》、《关于邓亚萍的励志故事》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邓亚萍演讲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