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闻一多的故事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闻一多:从包办婚姻到一生相爱和闻一多资料 闻一多简介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一、闻一多:从包办婚姻到一生相爱
闻一多:从包办婚姻到一生相爱文 / 风铃阵阵
1912年,湖北省浠水县十三岁少年闻家骅,以全省第二名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此事震惊方圆百里。和闻家有来往的高县令,看出此儿前途无量,遂和闻家结为亲家。
1922年,已改名为闻一多的闻家骅,在赴美留学前夕,接到父命:速速回家与高孝贞成亲。在清华浸染了十年的闻一多,曾和同学一起走上街头反对封建包办,追求自由民主。对于这桩婚姻,他极为不满。但是双亲苦苦相逼,他只好从命。
结婚当天,闻一多还穿着平时的长衫,在书房读书。外面锣鼓喧天,鞭炮雷鸣,闻一多觉得此事仿佛和自己无关。直到家人把他寻出,他才勉强和高孝贞拜了天地。后人总是拿这件事来说闻一多酷爱读书,实则不然。
高孝贞善良贤惠,勉强识字。但对才子闻一多来说,精神的契合最为重要,高孝贞显然做不到。婚后不久,闻一多负笈留美。自幼对绘画颇有天赋的他,在芝加哥美院和科罗拉多大学等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这一时期,列强相继瓜分中国国土,闻一多难掩内心的悲愤,慷慨写下了《七子之歌》,震惊海内外。有一女子仰慕闻一多的才华,向闻一多示爱,闻一多想到家中妻子,想到身为丈夫的责任,断然拒绝。
文学大师鲁迅也是包办婚姻,他曾经说“朱安是母亲送给我的一个礼物”,两人只有夫妻之名,曾经同在一个屋檐下,却形同陌路。后来遇到许广平,两人真心相爱,结婚生子。学贯中西的胡适,和妻子江冬秀也是包办婚姻,两人携手走完了一生。江冬秀强悍泼辣,胡适虽有过艳遇,但江冬秀不依不饶大吵大闹,震慑了胡适。
闻一多和他们不同,想到妻子也是包办婚姻的牺牲品,自己尚可在外潇洒,而妻子只能独守家中,遭受冷落。于是留美期间,闻一多便给家人写信:一定要送高孝贞去读书,万不可耽误。在闻一多的协调和努力下,高孝贞进入武昌女子职业学校就读。闻一多给高孝贞的每一封信,都要详细询问她的学习情况,勉励高孝贞认真学习。高孝贞天资聪慧,学业精进,思想认识也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二人更是在一封又一封的鸿雁传书中,燃起了炽烈的爱情之火。闻一多在此期间创作《红豆》,一共四十二首,都是写给高孝贞的情诗。其中有这样的诗句:
有两样东西,
我总想撇开,
却又总舍不得:
我的生命,
同为了爱人儿的相思!
从中可以看出闻一多对妻子爱情的炽烈,这种爱,如同自己的生命。
回国后北平的日子,是夫妻二人一生中少有的静好岁月。有一张照片,高孝贞悠闲地坐在藤椅上打着毛衣,闻一多蹲在旁边,目不转睛地看着妻子。接受过教育的高孝贞早已脱胎换骨,和闻一多琴瑟相和,感情甚笃。
卢沟桥事变爆发,高孝贞和孩子们在浠水老家。高孝贞一封一封地写信,催促尚在北平的闻一多。她知道他的一腔赤子之心,万分担心他的安危,日日在家门口守望。直到闻一多平安归来,她才放心。刚团聚不久,几位友人邀请闻一多南下,组织建设西南联大。高孝贞万分支持,让闻一多放心,自己会照顾好一切。闻一多在写给高孝贞的诗中说:“你一去了,我就如同落了魂儿,我什么也不能做。”
1938年,全家人终于得以在云南团聚。物价飞涨,七八口人,闻一多的薪水应对家庭日常开支,捉襟见肘,他决定戒烟。高孝贞心疼闻一多每日操劳,教书写作,吸烟是一种放松。于是精心为闻一多炮制烟叶。闻一多后来挂牌治印,贴补家用。高孝贞缝缝补补,总是千方百计做好饭菜,照顾好一家人生活起居。
面对国内混乱的局势,闻一多大声疾呼:“国家遭成这样,再不站出来说话,便是无耻的自杀!”他召集爱国人士,慷慨演讲。高孝贞不辞辛劳,一个一个通知与会人员。她紧紧站在丈夫身边,她知道他所做的事,是正确的事,是伟大的事。她懂得他说的那句话:
诗人主要的天赋是爱,
爱他的祖国,
爱他的人民。
1946年7月15日,是为李公朴开追悼会的日子。高孝贞非常担心闻一多的安危,这个男人却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她让大儿子陪着他前往。一上午她在家中惴惴不安,饭菜快要做好时,她听到巷子口的几声枪响,接着是大儿子的呼喊声。她风一般从院子里跑出,看到了血泊中的闻一多。她把他紧紧搂在怀里,血渍染红了她的前胸,他慢慢停止了呼吸。
那篇《最后一次演讲》,她是后来看到的。“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的精神。我们随时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这个四十多岁的女人,带着几个孩子,勇敢地穿过重重封锁的敌占区,进入了解放区。她把名字改为高真,决意像丈夫一样,追求真理。
晚年时,她经常想起他写给自己的这首诗:
当我告诉你们:
我曾在玉箫牙板,
一派悠扬的细乐里,
亲手掀起了伊的红盖帕;
我曾著着银烛,
一壁撷着伊的凤钗,
一壁在伊耳边问道:
“认得我吗?”
朋友们啊!
当你们听我讲这些故事时,
我又在你们的笑容里,
认出了你们私心的艳羡。
她已经忘记新婚时丈夫真实的感受了,留给她的都是无尽的美好。她不知道,后代有无数人艳羡她拥有这样一位伟大的丈夫,艳羡他们横跨一生忠贞不渝的爱情。
ㅡ END ㅡ
作者简介: 风铃阵阵,等你FM主播。从事太阳下最光辉的事业19载,业余写作。作品曾在《人民文学》,《散文》等杂志发表。外表沉静,内心淡然,希望通过等你FM结识更多的同道人。
关注头条号“等你FM”,更多精彩每天等你来。
本文为"等你FM"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闻一多资料 闻一多简介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汉族,原名闻家骅,又名多、亦多、一多,字友三、友山。
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新月派代表诗人,作品主要收录在《闻一多全集》中。原名亦多,族名家骅,字友三,1899年出生于巴河镇闻家铺村一个书香门第。
他五岁启蒙于私塾,十岁入武昌两湖师范附属高等小学,1912年考入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1922年留学美国,专攻美术。1925年归国,历任北京艺术专门学校、上海吴淞政治大学、南京第四中山大学、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等校教务长、文学院长、中文系主任等职和外文系、中文系教授。194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次年当选民盟中央执行委员。1946年7月15日在昆明被国民党反动派暗杀,卒年47岁。
闻一多憧憬浪漫爱情,却接受了包办婚姻。1921年底,一封封催他回家结婚的信从家乡湖北浠水县寄到清华园,使闻一多陷入极端的苦恼之中。原来,将近十年以前,即1912年,十四岁的闻一多考上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时,父母为他订了婚,对象名高孝贞,她1903年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和闻家还是远房姨表亲。
二、他极不情愿娶了远房表妹,婚后两人的爱情为何悄然而至?
闻一多,原名闻家骅,字友三,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1899年11月24日,闻一多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一个书香门第,他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五岁入私塾启蒙,十岁到武昌就读于两湖师范附属高等小学。1912年,13岁的闻一多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在那里读了十年书。
当时,闻一多考取清华后,他的一个远房姨父认为这孩子以后有出息,便主动提出要将女儿嫁给他。亲上加亲,又是门当户对,闻一多的父母欣然同意,便为闻一多订下了这门亲事。
这位远房表妹名叫高孝贞,是家里的独生女,比闻一多小4岁。高孝贞的父亲思想开明,不让女儿缠小脚,让她和男孩一块玩和读书,因此高孝贞性格比较活泼开放。
来到大学后的闻一多努力埋头学习,并积极从事校内的各种文学艺术活动,对包办婚姻一事并无多大考虑。直到大学快毕业了,他才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那时清华是留美预备学校,学生毕业后可以公费去美国留学五年。
闻一多想去美国,可是他的父母怕他一旦出国,就拴不住了。即便到时候回来了,年纪也大了。让高孝贞在闺中等四五年,也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父母多次写信,催闻一多回去结婚。闻一多虽据理力争,极不情愿,但无济于事。
最终,孝顺的闻一多听从了父母的安排。1922年,他回到故乡极不情愿地娶了远房表妹高孝贞。婚前他向父亲提出几点要求:不祭祖、不行跪拜礼、不闹洞房以及婚后让高孝贞入学读书。
虽然父亲觉得这三点要求不合规矩,但总好过儿子不答应这门亲事。新婚当天,闻一多一大早起来便钻进书房看书。家里人硬是生拉硬拽才给他理了发,洗了澡,换了衣服,但一转眼他又不见了。
当迎新的花轿抬着新娘回来时,却到处找不到新郎,原来闻一多又钻到书房看书了,大家急急忙忙的把他推到前厅举行了婚礼。丈夫态度如此不好,可想而知高孝贞的心里也很不好受,不过好在她拥有贤良淑德的好品行。换做贞烈的女子,两人恐怕早就告吹了,也就不会有这样一对伉俪。
尽管闻一多对这段包办婚姻不满,但对妻子还是比较负责的。新婚过后,高孝贞按习俗回娘家。闻一多回校途经武昌时,专门写信给父母,要求让他们早点将妻子送进学校读书。父亲履行了这一诺言,同年夏天,闻一多去了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攻读美术。
在美国,闻一多继续关心妻子的学习情况。他常常写信询问和叮嘱,并从精神上鼓励妻子要有志气,努力成为一个有学问、有本事的人。有了丈夫的鼓励,高孝贞也很争气,努力学习新知识新思想。
原本,高孝贞也是被封建礼教压榨的对象。她充分认识到了丈夫顶着很大压力让她学习的原因,对丈夫也更加崇敬和爱戴。通过学习并且学成归来后,高孝贞犹如脱胎换骨般从闻一多的生活伴侣,逐渐发展成为了闻一多事业上的有力支持者。当然,两人学成归来有了共同的志向,爱情也就悄然而至了。
三、闻一多的背景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汉族,原名闻家骅,又名多、亦多、一多,字友三、友山。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新月派代表诗人,作品主要收录在《闻一多全集》中。
原名亦多,族名家骅,字友三,1899年出生于巴河镇闻家铺村一个书香门第。他五岁启蒙于私塾,十岁入武昌两湖师范附属高等小学,1912年考入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1922年留学美国,专攻美术。
1925年归国,历任北京艺术专门学校、上海吴淞政治大学、南京第四中山大学、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等校教务长、文学院长、中文系主任等职和外文系、中文系教授。194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次年当选民盟中央执行委员。1946年7月15日在昆明被国民党反动派暗杀,卒年47岁。
闻一多憧憬浪漫爱情,却接受了包办婚姻。1921年底,一封封催他回家结婚的信从家乡湖北浠水县寄到清华园,使闻一多陷入极端的苦恼之中。原来,将近十年以前,即1912年,十四岁的闻一多考上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时,父母为他订了婚,对象名高孝贞,她1903年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和闻家还是远房姨表亲。
扩展资料
闻一多生于清光绪二十五年十月二十二日(1899年11月24日),湖北省黄冈市蕲水县(今黄冈市浠水县)巴河镇的一个书香门第,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五岁入私塾启蒙,十岁到武昌就读于两湖师范附属高等小学。
1912年十三岁时以复试鄂藉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大学前身),在清华度过了十年学子生涯。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入校时他的姓名是闻多,同学就用谐音的英文词widow(寡妇)给他起了绰号。
那时候,闻一多的革命主张是废姓,朋友间直呼其名,潘光旦便建议他改名为一多,他从善如流,立刻笑领了。他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兴趣广泛,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
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同时创作旧体诗,并任《清华周刊》《新华学报》的编辑和校内编辑部的负责人。
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闻一多紧随校园运动的潮流。他激清难捺,手书岳飞《满江红》,贴于学校饭厅门前,之后,毅然投身于这一伟大斗争中,发表演说,创作新诗,成为“五·四”新文艺园中的拓荒者之一,并作为清华学生代表赴上海参加全国学生联合会成立大会。
参考资料:
关于闻一多的故事的问题,通过《他极不情愿娶了远房表妹,婚后两人的爱情为何悄然而至?》、《闻一多的背景》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闻一多的故事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