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立秋习俗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我们的节日·口述民俗|报秋、迎秋、咬秋……立秋将至,吃个瓜呗?和立秋吃什么?有什么习俗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一、我们的节日·口述民俗|报秋、迎秋、咬秋……立秋将至,吃个瓜呗?
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
农谚有云:“三伏夹一秋,秋后加一伏。”意思是说在节气立秋,就在“三伏天”之中,而立秋过后还有一伏。看来,想要凉爽的天气,并非那么容易。
8月7日,秋天的第一个节气,也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立秋,就那么悄无声息的降临了。虽与炎热的气温相比,真正的秋天似乎还有很远才能到来。但细细观察之下,在自然界中,万物悄然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索成熟,秋天的脚步已经缓缓而至了。
据《历书》记载:“斗指西南维为立秋,阴意出地始杀万物,按秋训示,谷熟也。”表明立秋是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节点。而中国古代传统的四季划分方法,根据主要是天象变化,以二十四节气中的“四立”作为四季的始点。因此,秋季以立秋为始点。同时,立秋也是古时常说的“四时八节”之一。
秋季是收获的季节,而在古代,立秋意味着秋天的到来。所以无论朝廷还是民间,都有许多关于立秋的习俗。首先是祭祀,据《礼记·月令》记载:“立秋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秋于西郊。”记录了在立秋这天,天子会亲自率领文武百官到西郊设坛迎秋,举行祭祀秋神的仪式,并下令武将开始操练士兵。
《梦粱录》
到了宋代,这个迎接秋天的习俗变得更为风雅。据宋代吴自牧所著的《梦粱录》记载:“立秋日,太史局委官吏于禁廷内,以梧桐树植于殿下,候交立秋时,太史官穿秉奏曰:‘秋来’,其时梧叶应声飞落一二片,以寓报秋意。”意思是说,在立秋之日,皇宫内会派人把盆栽的梧桐移入殿内,等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梧桐树应声落下一两片叶,以寓报秋之意。
此外,戴楸叶也是立秋的习俗。在南宋诗人范成大的《立秋》一诗中,就写到了:“折枝楸叶起园瓜,赤豆如珠咽井花。”大致因为“楸”读音同“秋”,所以古人把戴楸叶之行为,寓为迎接秋天。
在宋代孟元老所著的《东京梦华录》里,对佩戴楸叶有更详细的记载,文中写道:“立秋日,满街卖楸叶,妇女儿童辈,争买,皆剪成花样戴之。”同时,《梦粱录》也记载到:“都城内外,侵晨,满街叫卖楸叶,妇人女子及儿童辈争买之,剪如花样插于鬓边,以应时序。
说到立秋的习俗,自然少不了关于饮食。据悉,立秋有“咬秋”的习俗,据清朝张焘在《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人们相信立秋时吃西瓜,可使整个秋天不生病,并可免除冬天和来年春天的腹泻。而“咬秋”寓意夏日酷暑难耐,时逢立秋,要将其“咬住”。
而“咬秋”,在某些地方也称之为“啃秋”。在1935年出版的《首都志》一书中,有载:“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谓之啃秋。”
夏日炎炎,但也有习习凉风。立秋已至,意味着“三伏天”已经快走到尾声。虽说暑气将退,但别忘了还有“秋老虎”的存在。大概要等到节气白露到来,才能迎来真正的“秋高气爽”吧。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一、立秋吃什么?有什么习俗
立秋是很重要的一个节气,在这一天,为了欢迎秋天的到来,向来”民以食为天的“自然不会忘记用吃来纪念这个重要的节气,不过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各地风俗习惯不一,所以在立秋这天,纪念这个节气的吃食也各有差异。
按照老北京的习俗,在每年的立秋肯定是要吃肉食的,这也就是我们经常听到老北京人所说的”贴秋膘“。民间有句老话,叫做“夏天过后无病三分虚”,因为在漫长而且炎热的夏季里,人们常常因为天气过于炎热食欲不振,所以夏季过后,人们总会感觉体虚无力。而秋天到了,就是人们进补的好时机,为了纪念秋天到来,在秋天立秋这一天,即使再普通的老百姓家也会想办法炖一锅肉,想办法把夏天丢掉的膘给赶快补回来,所以也就有了”贴秋膘的习俗“。
可能是由于地域不同,天气状况的差异,所以南北方在立秋这天的饮食习俗大不相同,北方各地多以吃肉时进补来纪念立秋,而南方多以吃瓜果来纪念这个节气。
比如在南京一带,很早就已经有了”吃西瓜啃秋“的习俗。据说这里面还有一个故事,在很久以前,在南京一带,曾经有很多人因为在夏天不爱洗澡长出了癞痢疮,但是无论当地的百姓怎么烧香拜佛,求医问诊却始终都治不好,后来,有一位大富豪家的女儿不知道从哪位老神仙那里得来一个偏方,说是吃西瓜就可以治好身上长出的癞痢疮,结果大家吃了西瓜以后确实将癞痢疮给治好了,而这一天正是立秋,所以这个习俗也就延续了下来。
当然,还有一些地方在立秋这一天会喝”立秋水“,比如在四川的东西部,全家老小都会在立秋这一天喝一杯”立秋水“,祈求秋来全家身体健康,还有一些地方流行喝“绿豆粥”,比如在宁波一带。总而言之,人们纪念立秋的饮食习俗也是千花百样,没有统一的规定。
二、立秋有什么风俗?当天应该吃什么
立秋表明秋天在抬头,盛夏在走下坡路啦,这个时候再热好像到晚上都要退凉了。还有就是凶神恶煞的秋老虎要耀武扬威了……我记得立秋这天吃西瓜是一个习俗,叫做“咬秋”,算是对酷暑的一个告别啦。
过了立秋的这天,再吃西瓜可就没有那么好啦,这不仅指西瓜品质也指的吃瓜对人的身体的影响。所以过了今天西瓜贩子们也该识相点,西瓜降价吧,现在这里西瓜要两块多一斤呢~~~
好像有地方还有吃黄瓜的说法,谁知道咋说法的捏?
农历七月间(阳历8月7日)的立秋,是由来已久的传统节时。早在周代,逢立秋那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举行祭祀仪式。汉代沿承此俗,并杀兽以祭,表示秋来扬武之意。民间则有在立秋时占卜天气凉热的风俗。东汉崔宴《四民月令》:"朝立秋,冷飕飕;夜立秋,热到头。"从唐宋时起,有在此日用秋水服食小赤豆的风俗。取七粒至十四粒小赤豆,以井水吞服,服时要面朝西,这样据说可以一秋不犯痢疾。
立秋日晨秤称人,和立夏日所秤之数相比后,可知夏天自身的肥瘦。而在饮食方面,立秋这天吃西瓜、蒸茄脯、煎香糯饮,或是饮烧酒,都广泛流传由来已久的食俗。
过去民间对节气有许多讲究,多数又与吃和防病有关,这与人们关注自己的生活健康不无关系。“民以食为天”,立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人们当然忘不了吃。所以北京、河北一带民间流行“贴秋膘”。伏天人们胃口差,所以不少人都会瘦一些。清朝时,民间流行在数伏这天以悬秤称人(当然大多是称小孩),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叫“苦夏”。那时人们对健康的评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标准。瘦了当然需要“补”,弥补的办法就是到了立秋要“贴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当然首选吃肉,“以肉贴膘”。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炖肉,讲究一点的人家吃白切肉、红焖肉,以及肉馅饺子、炖鸡、炖鸭、红烧鱼等。
立秋除了“贴秋膘”,天津等地还流行“咬秋”。和“咬春”一样,人们相信立秋时吃瓜可免除冬天和来春的腹泻。清朝张焘的《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就有这样的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清时人们在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汤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于立秋当日吃下,为的是清除暑气、避免痢疾。早在唐宋时,人们立秋这天就要用井水送下7—14粒红小豆,而且必须面朝西站着,也是为了祈求秋天不得腹泻等症。现在我国各地立秋食俗也不相同。过去在杭州一带流行食秋桃。立秋时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个,吃完把核留起来。等到除夕这天,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四川东、西部还流行喝“立秋水”,即在立秋正刻(立秋时分,许多老皇历中都标出具体时间),全家老小各饮一杯,据说可消除积暑,秋来不闹肚子。山东莱西地区则流行立秋吃“渣”,就是一种用豆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并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呕也不拉”的俗语。这么多食俗大都为防痢疾,足见我国劳动人们对秋季腹泻的防范意识。
南通风俗,以立秋节气的时间在朝或夜,来预卜立秋以后天气的炎凉。谚语“朝立秋、凉飕飕;夜立秋,热吼吼”即是此意。从日历上看来,今年是8月8日早上6 时24分立秋,想来应该是天凉好个秋吧!南通民俗还认为立秋这一天的天气变化,与秋季农田收成关系极大。如立秋这天听到雷声,田里的庄稼就“秀”(吐穗开花)不好,谷子长不饱满,瘪谷多,将大大减产。又认为:稻秀时节,若浓雾大作并有白虹贯天,这种沙地人叫作“白鲎”的天象,收获时秕谷必多,俗呼为“天收”。可见民间对立秋日雷鸣和出现虹这类自然现象,甚为忌讳。
南通和江南一带一样,还有立秋日吃西瓜的习俗。南通及江南地区西瓜旺市在小暑和大暑之间,酷热的盛夏也在这一时期,而立秋一般在大暑之后的8月7日、8日二日,此时这一带的西瓜已入末市,瓜的甜度和质量也明显下降,气候亦将告秋,所以立秋食西瓜应是于理不通。但是为何会有立秋吃西瓜的风俗呢?原来,西瓜虽从宋代传入中原,但种植并不普遍,所以那时并没有产生和形成立秋吃西瓜的风俗。但在西域,西瓜原产地已普遍盛行立秋吃西瓜的风俗。因西域地处中国的西北,纬度较高,立秋前后西瓜刚进入采摘期,所以立秋吃西瓜本身就是一种尝鲜。此风俗约在清代影响南方,而此时江浙沪等地的西瓜已进入末市,人们对立秋吃西瓜的原由作出了种种解释。有人讲立秋西瓜可消除暑日积结的淤气,有的人讲可以为过冬积聚“阳威”,而实际上只是北方风俗的影响而已。但有一点应予承认,那就是立秋以后,天气逐渐凉爽,西瓜上市量日趋减少,立秋日人们再吃一吃西瓜,有依依惜别之意。
立秋以后,如天旱少雨,赤日炎炎,产生连续酷热天气,就把伏天拖长了,即所谓“秋老虎”,意谓炎势如虎,反常的酷热不逊于大暑。此时人们更感到闷热难当。当然秋天的炎热毕竟像“兔子的尾巴———长不了”。立秋后如逢雨水多,下一阵雨凉一阵,处暑后,暑气当已消退,确实进入秋季了。
三、立秋习俗有哪些 15个习俗知多少
立秋的习俗主要有:1、贴秋膘
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因为人到夏天,本就没有什么胃口,饭食清淡简单,两三个月下来,通常就会出现大麻烦:体重大都要减少一些。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想吃点好的,增加一点营养,补偿夏天的损失,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在立秋这天各种各样的肉,炖肉、烤肉、红烧肉等等,“以肉贴膘”。
2、啃秋
“啃秋”在有些地方也称为“咬秋”。天津讲究在立秋这天吃西瓜或香瓜,称“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时逢立秋,将其咬住。要是用现在的流行语来说,就叫hold住了。江苏等地也在立秋这天吃西瓜以“咬秋”,据说可以不生秋痱子。
在浙江等地,立秋日取西瓜和烧酒同食的生活习惯,民间认为可以防疟疾。城里人在立秋当日买个西瓜回家,全家围着啃,就是啃秋了。而乡下人的啃秋则豪放得多。他们在瓜棚里,在树荫下,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抱着红瓤西瓜啃,抱着绿瓤香瓜啃,抱着白生生的山芋啃,抱着金黄黄的玉米棒子啃。心情舒畅的啃秋行为,所抒发的实际上是一种丰收的喜悦。
3、秋社
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于汉代,后世将秋社定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此时收获目标已完成,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神答谢。宋时秋社有食糕、饮酒、妇女归宁之俗。唐韩偓《不见》诗:“此身愿作君家燕,秋社归时也不归。”在一些地方,至今仍流传有“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的说法。
4、摸秋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为中秋节。这天夜里婚后尚未生育的妇女,在小姑或其他女伴的陪同下,到田野瓜架、豆棚下,暗中摸索摘取瓜豆,故名摸秋。俗谓摸南瓜,易生男孩;摸扁豆,易生女孩;摸到白扁豆更吉利,除生女孩外,还是白头到老的好兆头。
5、秋忙会
秋忙会一般在农历七八月份举行,是为了迎接秋忙而做准备的经营贸易大会。有与庙会活动结合起来举办的,也有单一为了秋忙而举办的贸易大会。其实现目标是交流生产工具,变卖牲口,交换粮食以及生活用品等。其规模和夏忙会一样,设有骡马市、粮食市、农具生产市、布匹、京广杂货市等。现今把这类集会,都叫做“经济贸易交流大会”。过会期间还有戏剧演出、跑马、耍猴等文艺节目助兴。
6、秋收互助
秋忙开始,农村普遍有“秋收互助”的习俗,你帮我我帮你,三五成群去田间,抢收已经成熟的玉米。一料玉米要搬四次:头茬、二茬、三茬、捞空茬。妇女、老人、十来岁的小孩,他们手提竹笼,一排接一排,一株接一株,挨着个儿去搬。切忌“黑熊掰苞米,掰一个扔一个。”而是hold住一个放在笼子里,然后放在地头玉米穗堆子里,最后用大车拉回家。头茬先掰已经成熟了的玉米穗,未成熟的玉米穗,留下来二茬再去掰。二茬、三茬是用同样的办法去掰。最后捞空茬,把剩余的玉米穗,不管老嫩、一齐搬回家中。看谁家的玉米成熟的早,先给谁家搬,既不违农时,又能颗粒归仓。
7、秋田娱乐
秋天,特别是秋忙前后,农事虽忙,秋种秋收,忙得不亦乐乎!但忙中也有乐趣,常见一些青年人和十余岁的孩子,在包谷、谷子、糜子生长起来以后,特别是包谷长成一人高,初结穗儿的时候,田间里正是他们玩耍的场所。饮食小常识上说,他们把嫩包谷穗掰下来,在地下挖一孔土窑,留上烟囱,就是一个天然的土灶,然后把嫩包谷穗放进去,到处拾柴禾,包谷顶花就是很好的燃料,加火去烧。一会儿一全窑的包谷穗全被烧熟了,丰硕的包谷宴就在田间举行。
简介立秋: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更是干支历未月的结束以及申月的起始;时间在农历每年七月初一前后(公历8月7-9日之间)。"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落叶知秋"的成语。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
宋时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
关于立秋习俗的问题,通过《立秋有什么风俗?当天应该吃什么》、《立秋习俗有哪些 15个习俗知多少》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立秋习俗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