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文章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158文章网 > 范文示例 > 傣族民俗风情大赏:傣族历史起源于何时?其有哪些趣味性习俗

傣族民俗风情大赏:傣族历史起源于何时?其有哪些趣味性习俗

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泼水节的资料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傣族民俗风情大赏:傣族历史起源于何时?其有哪些趣味性习俗和西双版纳的傣族,民俗文化有哪些?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 傣族民俗风情大赏:傣族历史起源于何时?其有哪些趣味性习俗
  • 西双版纳的傣族,民俗文化有哪些?
  • 傣族的习俗
  • 傣族的风俗习惯简介
  • 一、傣族民俗风情大赏:傣族历史起源于何时?其有哪些趣味性习俗

    翻开中国编年史长卷不禁心潮澎湃,在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古代文明体系中。不仅有华夏民族一脉相承的历史韵味,同时也有色彩斑斓的少数民族文化基因。如果将长达5000多年的中华历史比喻成一幅画卷,那么少数民族就是这幅画卷上的浓墨重彩。

    在我国云南边陲各地分布着一个,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少数民族。这个民族将孔雀、大象视为吉祥物;每年四月中旬都要举办民族盛会泼水节;整洁、干净、淳朴是世人对其族人的第一印象;它就是素有“水的民族”美称的傣族。

    傣族又称为泰族,唐宋时期将其称作“金齿”,或“黑齿”、“银齿”、“绣脚”等。据文献记载傣族先民曾与汉朝在同一时期并存,而在汉代史料中,也有对傣族先民的记载。如果按照这个历史时间去推算,傣族的人文历史至少有2000多年。

    相比较于我国历史上其他少数民族来说,傣族是一个在多个方面都比较全面的民族。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傣族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不仅形成了可以促进民族发展,必须的傣语、傣文以及服饰、饮食习俗。同时,还孕育出了比较成熟的傣族民间文学。

    笔者认为,傣族文学应该在傣语、傣文出现之后,就已经在傣族文学家的笔下诞生了。古歌、创世史诗、英雄史诗、叙事长诗;神话、传说、歌谣、故事等应有尽有。完全可以称得上体裁与题材多样化,内容繁多、语言朴素、思想内涵也较为深刻。

    傣族人不仅在文化艺术方面有所建树,同时在科学技术方面也有较大进步。根据日月星辰运动规律发明了“傣历”;以“四塔”理论开拓了傣族医药;澜沧芒团村傣族女性在一千多年前,就已经开始用“构皮”通过手工造纸。

    傣族先民在不断与大自然抗争与妥协过程中,发现了傣乡黑土可以制作“黑陶”的秘密。这种以黑土、沙、水为原料经过捶砸揉压制成的黑陶,不仅具有十分良好的透气性,而且在炎热的夏季用它装水不仅不会变质,而且还会有一种清凉甘甜之感。

    傣族民风民俗形成离不开悠久的历史沉淀,同时也与其世居云南息息相关。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特殊的地理环境、自然气候的影响之下,傣族人历经2000多年演变,终于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习俗。

    傣族民俗风情渊源及历史沉淀

    一、众说纷纭的傣族起源历史

    目前,我国境内的傣族人主要分布于,西双版纳、德宏、新平、元江,以及瑞丽、陇川、耿马、澜沧芒景、芒那等。每个地区的傣族又都有不同的称谓,傣泐、傣那、傣亚、傣绷、傣端等,都是不同地区傣族人的自称。

    1.由北向南“迁徙说”

    如果深挖傣族形成与发展历史,不难发现早在西汉时期傣族先民,就已经出现在汉代史籍中了。但是关于傣族先民的发源地却众说纷纭,有人认为现居住在云南地区的傣族人,原来聚居于川北陕南和阿尔泰山地区,但后来因为其他民族驱逐而不断南下。

    持这种观点的历史学家笃信傣族“迁徙说”,而支撑这种说法的主要证据就是一些史料。《本勐傣泐西双邦》、《西贺勐龙》、《巴沙坦》等书籍中,都曾记载过现代傣族人居住的地区,原来只有拉瓦人、克木人、孟人、孔人等族群。

    从这个角度来看傣族确实为后迁入民族,但另外一种说法却否定了“迁徙说”。有一大部分历史学者都认为,傣族自古以来就居住在此地,并且分布于红河以西到伊洛瓦底江上游,这种说法就是目前比较受认可的“土著说”。

    2.“土著说”

    “土著说”的佐证主要依赖于汉代史籍,因为在汉代文献中曾记载过,由傣族先民所建立的国家,“滇越”、“掸国”、“越裳”、“蓬国”等。而且这些史籍中所记载的国家,大致位置基本上都在现代傣族聚居地。

    但由于“迁徙说”、“土著说”都无法得到学术界认可,而且除了这种两傣族起源说之外,还有起源于印度尼西亚群岛、两广云贵等说法。所以关于傣族起源还有待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傣族起源于古代中国境内。

    无论是由北方迁徙至南方,还是云南当地土著民,其实都不影响傣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民族特色。从公元前一世纪开始傣族先民被记录于汉代史籍,再到现代社会长达2000多年的时间里,傣族在变化莫测的历史洪流中,不断向更加完善的方向发展。

    傣族别具一格的民族习俗文化

    每个民族在形成、发展、成熟的过程中,都需要经历数以千年的历史洗礼。在历经历史风霜与世事磨难之后,才会真正成长为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的民族。生活在我国云南地区的傣族人,就是在这种历史变革中沉淀下来的少数民族。

    相信一谈起傣族的民风民俗,很多人脑海中马上就会浮现出,“泼水节”、“竹筒饭”、孔雀、大象等,令世人耳熟能详的傣族印象。虽然中国境内的傣族人数要相对较少,但是由傣族先民创造出来的特色习俗,却依然在各个村寨之中经久不衰。

    虽然很多人对傣族的概况有一定能了解,但如果深挖傣族文化内涵与民风民俗,相信至少有80%以上的人都会一问三不知,傣族作为我国境内的原生民族,不仅拥有极具傣族风情的习俗文化,同时也在汉族文化的融合之下,形成了一种新型的现代傣族习俗。

    一、崇拜孔雀与大象

    1.象征吉祥如意的孔雀

    在傣族人的生活中,孔雀与大象绝对是非常神奇的存在,这主要与傣族人向往和平与美好的生活息息相关。孔雀在傣族人的思想中象征吉祥如意,傣族人经常将年轻漂亮的姑娘比喻成孔雀公主。

    傣族人对孔雀的喜爱涉及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能够善舞的傣族人创造出了“孔雀舞”。这种舞蹈以模仿孔雀动作为要领,舞姿优美、活灵活现、仙气十足。事实上在傣族人的世界中孔雀元素可谓随处可见,图腾、服饰、装饰、生活用品等方面都有所体现。

    关于傣族孔雀崇拜其实还有一个美丽传说,相传在傣族聚居区有一个孔雀王国,这个国家中有七位美丽的孔雀公主。她们每天都在金湖里游泳嬉戏,但有一天最小的孔雀公主羽衣不见了,原来是被勐板加王子召树屯偷走的。

    这位王子被孔雀公主的美貌所吸引,所以才做出了令人不齿的事情。但是孔雀公主却深深的爱上了王子,于是就流传出了一段美丽的爱情故事。这个传说在傣族聚居区非常流行,而且直到现在社会依然被傣族人口口相传。

    2.象征五谷丰收的大象

    傣族人对大象的感情绝不亚于孔雀,而且大象与傣族人的生活也十分密切。在傣族社会中大象象征五谷丰收,据史料记载傣族先民自古就有饲养大象的历史。而这种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一世纪,在元、明时代傣族人还曾将象牙当做贡品。

    相传在古代社会傣族部落,酋长的座驾就是大象,而且傣族人在外出游玩时也要乘坐大象。在傣族社会中大象不仅是交通工具,而且也有类似于牛马一样的作用,日常生活中可以帮助傣族人驮东西。

    二、泼水节

    泼水节在傣语中被称为“桑勘比迈”,或“楞贺桑勘”大意就是六月里的新年。作为傣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一般都会在农历四月中旬左右举行。而此时也正是傣历六月下旬或七月初,在傣族人的心目中泼水节被誉为“最美好的日子”。

    正常情况下,泼水节的时间大约为三天左右,在节日当天的清晨,傣族人都会先沐浴并做礼拜。然后就是大家比较期待的泼水活动,在泼水节当天不分老幼尊卑,人们都会相互往对方身上泼水以示祝福。

    无论熟悉还是陌生,哪怕是路人都会被泼水,因为在傣族人的思想中被泼水,最多的人才会获得更多祝福。在这一天人们会拿着水盆成群结队四处泼水,即使是见到了自己的亲属也要蜂拥而至,往他们的身上泼水进而表达最衷心的祝福。

    生活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在泼水节到来之后,不仅要举行尽人皆知的泼水活动,而且还要在澜沧江举行声势浩大的龙舟赛。同时,在比赛结束之后还要将龙船拆散放进佛寺保管。等到第二年泼水节的时候再重新组装进行比赛。

    三、花街节

    花街节是花腰傣最隆重的节日,一般都会在傣历正月十三举行。在节日当天各个村寨中的年轻男女,都会身着节日盛装聚集到“花街”。他们会自主排成一个团队款款走过花街,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比美”。

    而参加花街节的小伙子们则是为了寻找意中人,如果在求爱的时候得到姑娘青睐。两个人就会来到凤尾竹下的荔枝丛中,这个时候傣族姑娘就会拿出“秧篾饭”,两个人一边吃一边谈情说爱,基本上在这顿饭吃完之后也就好事将近了。

    所谓“秧篾饭” 其实是傣族的一种风味美食,简单说就是用芭蕉叶包裹着糯米饭,以及猪脊肉、油炸黄鳝、腌鸭蛋等。直到现在这种美食依然在傣族地区十分流行,很多去云南地区旅游的游客也对这种食物津津乐道。

    四、傣族竹楼

    笔者认为相比较于其他少数民族来说,傣族的民风民俗都透着一种无以言表的美感。实际上在唐代时人们就已经感受到了,这种由傣族习俗给世人带来的精神享受。尤其是当春风吹过一排排傣族竹楼时,那种令人陶醉的民族文化一览无遗。

    唐代大诗人们都不惜笔墨,去描绘傣族竹楼的独特文化积淀。刘禹锡在《相和歌辞·采菱行》一诗中,写道“家家竹楼临广陌,下有连樯多估客”;罗隐则用“闲梦正悠悠,凉风生竹楼”,来表达清风掠过竹楼使人神清气爽的感觉。

    但是笔者认为,最能代表傣族风土人情的文字,其实是《七律.暑假游版纳傣族风情园(新韵)》。

    “澜沧江畔傣家园,椰映竹楼米酒甜。千客竞泼甘露水,万人对唱爱情缘。花香四季蓬莱境,景秀经年热带天。劲舞欢歌心畅醉,徜徉碧翠赛神仙”。

    这首诗不仅全方位的写出了傣族的民风民俗,以及独具特色的傣族生活和情趣。从第一句开始就在不断描述,傣族人的生活环境与文化习俗。“澜沧江畔傣家园,椰映竹楼米酒甜”,这是何等的惬意与美哉啊!

    结 语

    傣族在我国众多少数民族中虽然人口比较少,但是却创造出了氤氲了2000多年的,独特的民族历史与经久不息的民族传统文化习俗。笔者认为如果将壮族比喻成一个壮小伙,那么傣族就是一个令世人为之陶醉的孔雀公主。

    傣族的历史渊源与风土人情不仅别具一格,而且还充满了一种灵动的自然之感。在热带雨林地区孔雀开屏、大象鸣叫,一身傣族传统服饰的傣族姑娘,正在落落大方的向世人款款走来,单是这种感觉就足以令人为之沉醉。

    【参考文献】

    《腾冲傣族生活习俗探析》

    《云南德宏傣族婚姻习俗的变迁》

    《德宏傣族婚姻习俗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浅谈傣族风俗习惯中的文化特性》

    一、西双版纳的傣族,民俗文化有哪些?

    西双版纳的傣族民俗文化如下:

    傣族先民就生息在滇、桂、黔地区,与壮族、水族、布依族、黎族等有密切的关系,同源于古代的“百越”。他们以“纹身断发”为共同习俗,而又互相杂处。他们的足迹还在老挝、泰国北部、缅甸和印度地区。他们是最早栽培水稻和使用犁耕的民族。

    二、傣族的习俗

    1.婚姻
      自由的婚姻制度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制是傣族婚姻制度的显著特点。青年男女婚前交往自由,恋爱自由。未婚青年男女在节日或盛会场合,可以自由和未婚女子谈情说爱,傣族习俗中称“串布少”(“布少”——姑娘)。傣族中很少“重男轻女”的意识,多生超生情况不多见。因此,家庭矛盾或由家庭引起的社会问题不多。由于家长制的薄弱和对个人个性发展的束缚较少,对傣族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傣族的思想很奇怪,他们大都是女人做事,男人闲着,他们那边的男人娶妻,就像我们这边的男人入赘。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思想慢慢的变弱了点,但在一些平困地区,这种现象还是很严重!
      傣族是一夫一妻制的个体家庭,一般有父母和子女两代,也有祖孙三代同堂的。儿女长大结婚以后,便与父母分居另立家庭。父母大多随幼子或幼妇女同住,家庭财产由幼子女继承,幼子女负责赡养父母;已分居的儿女也可以得到部分财产,数量很少。家庭中男女平等,经济独立,
      妇女在结婚前就开始有个人积蓄,结婚带男方家的财物一旦离婚可以携带回娘家;男方到女方家上门期间,若夫妻关系破裂,男子也可以搬着自己的东西回父母处。寡妇可以改嫁,也可以招男子上门。如果男方离家数月没有音信,女方可以另找配偶。夫妇死去,不管年纪多大,都要办离婚手续,手续简单,将一对蜡烛放在亡者棺上,即表示与死者离异。
      2.竹楼
      竹楼是傣家住房的主要特点。竹楼分两层,上层住人,下层拴放牲畜。上层竹楼中间安放火塘,内间为卧室。竹楼由木柱支撑,正房四周由竹片围成,楼板也由竹片拼接,房顶是人字形茅顶,人们要从梯子上楼。傣家竹楼通风、凉快、清洁、明亮,又可以防备野兽的袭击,十分安全。

      3.服饰
      傣族的服饰颜色特别鲜明,大胆。像是明清时期的彩绘,特别漂亮。衣服上面绘画上孔雀或是一些紫藤萝等一些花,比较高级的用存手工绣,这种工艺已经比较少见了,价格也比较贵!就像早期傣族的斜挎包都是厚厚的布线,手工制出来的,做工特别精致,耐用,上面的画案是一针一针绣出来的,如果现在还能保存这种工艺的话,应该也会像阿拉伯地区的挂毯一样闻名于世了吧!
      傣家妇女穿筒裙,上着窄袖短衫,筒裙长到脚面,衣衫紧而短,下摆仅及腰际,袖子却又长又窄。质地柔软轻盈、色泽鲜艳大方,适于表现女子的体态,非常美丽。傣家的筒裙不是所有人都会穿的,最原始的穿法是一块布缝成一个圆筒,围在腰间,大概有一圈半!这种穿法一般只有当地人会穿,一般人穿一会儿就要掉!不过现在由于越来越多的人不会穿,方法已经改进了,可以扣上!傣族服装最大的特色就是它是根据你的各部位贴声定作的,你胖了或是瘦了就丢不可以穿了!男子多穿无领对襟短衫,冬天披棉毯,用白布或青布裹头。男人纹身较普遍。现代由于傣族的贫困和落后,及穿傣族服装的不方便,穿傣族衣服被看成是有伤大雅。所以越来越少的人穿了,尽管很多人会给自己定做一两套,却不怎么穿~
      4.禁忌
      傣族的禁忌与宗教有关。如进入佛寺殿堂之前必须脱鞋,不许抚摸小和尚的头。入傣家做客,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过火塘;不能坐门槛;不要进主人内室等。
      5.饮食
      与大多数亚洲民族相同,傣族人的饮食以谷类为主。不同地区的傣族主食谷类稍有不同。根据仲富兰在《傣族风俗介绍》一文中所记载,德宏的傣族人主食梗米,而西双版纳的傣族人主食糯米。(3)傣族人所食的肉类主要为猪肉、牛肉和鸡鸭,很少是羊肉。(仲富兰 3)苦笋、苦瓜是傣族的常见蔬菜。傣族人喜食昆虫,蝉、竹虫、蜘蛛都是傣族小吃的原料。(仲富兰 3)
      最具特色是竹筒饭。制作方法是将米装进新鲜的竹筒后加水,放在火上烧烤,吃起来清香可口。他们用手抓饭吃~
      普洱茶是云南西双版纳特产,唐代就远销中国各地,清代时远销东南亚及南亚,现已进入日本和西欧等国家和地区的市场,成为中外驰名的名茶。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特产非常丰富,仅水果就有110多种,这里动植物品种繁多,是有名的“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1991年,西双版纳国家自然保护区正式向外界开放,人们可以亲身游历大自然的宝库,体味浓郁的亚热带风情。
      傣家菜很少是热菜,很少向中国的传统菜一样炒,他们不用油,几乎都是用生菜或是加水煮熟以后沾蘸水伴着吃的,口感或苦或酸,有点辣。他们的菜很奇怪,有的臭的问这都不想吃,但口感却特别鲜嫩爽口,比如说他们的特色菜臭笋;有的夹杂着各色的香菜,他们的香菜种类特别多,很多的凉拌菜和蘸水都会加入不同的香菜,向云南的过桥米线就是特别细的米线加香料在家柠檬汁凉拌而成!对于那些连香菜的不吃的人,估计云南菜他们是无福消受了!
      6.宗教信仰
      傣族是一个全民信仰上座部(小乘)佛教的民族。与汉族所信仰的大乘 佛教不同,傣族人所信仰的小乘佛教没有菩萨信仰,也没有烧戒疤的陋俗。与其他小乘佛教地区一样,傣族的男童在成年之前需出家受沙弥戒,在寺庙接受佛教的宗教教育,然后他们可以选择还俗成家或留寺继续修行成为受比丘戒的正式僧人。未出家者将被视为未成年或没有教养。
      傣族是一个全民信教的民族,而且信的都是佛教中的南传上座部教,亦称小乘佛教[5]。据说,南传上座部佛教是由一位叫阿朱打拉西的人传进来的,至今已有千多年的历史。
      傣族称宗教为“沙煞纳”,把他们信仰的佛教叫做“沙煞纳帕召达麻”。帕召达麻指的就是佛祖乔答摩•悉达多——释迦牟尼。
      在西双版纳,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传统宗教习俗,那就是傣族男子都要出家为僧,认为这样才算有教化,不野蛮。并且只有当过和尚的男子,才能得到姑娘的青睐。家境好的小男孩七、八岁入佛寺,三、五年后还俗。当他们穿戴一新由亲人护送,吹吹打打,在众人欢笑声中进入佛寺,便自豪地认为已经开始得到了佛的庇护,能长大成材了。然后他们剃去头发,披上袈裟,开始平静地诵读经书,学习文化,自食其力。而在现在,因为9年义务教育,小男孩们便白天上学校学习汉语等科学知识,晚上在佛寺学习傣族文化,很辛苦的.
      7. 节日
      傣族节日大多为佛教节日,其中最著名者为泼水节。在《傣族泼水节的起源和来历传说》一文当中,作者指出泼水节起源于印度婆罗门教的仪式,后被佛教吸收,成为浴佛节。泼水节也是傣族文化中一年的开始。(1)泼水节一般是在公历的四月中旬。泼水节(傣历新年)是傣族最富民族特色的节日。节期在傣历六月,相当于公历4月。泼水节这一天人们要拜佛,姑娘们用漂着鲜花的清水为佛洗尘,然后彼此泼水嬉戏,相互祝愿。起初用手和碗泼水,后来便用盆和桶,边泼边歌,越泼越激烈,鼓声、锣声、泼水声、欢呼声响成一片。泼水节期间,还要举行赛龙船、放高升、放飞灯等传统娱乐活动和各种歌舞晚会。

      8.医学
      傣医(傣族)、蒙医(蒙古族)、朝医(朝鲜族)、维医(维吾尔族)、藏医(藏族)、壮医(壮族),是中国最为著名的六大民族医药体系。现在比较为众所周知的是云南白药
      9. 历法
      傣族有千余年的老傣文文献,有古老的贝叶经。傣族有自己独特的历法。傣历和公历纪元相差638年,即公历的639年为傣历元年。傣历的年是阳历年,月却是阴历月。傣历分为三季,一至四月为冷季,五至八月为热季,九至十二月为雨季。每隔三年的九月为闰月,这种历法现仍通用于泰缅等地。
      10.舞蹈
      傣族舞蹈种类很多,动作及内容主要模拟当地常见的动物的活动,在此基础上加以人格化。孔雀舞既来源于孔雀优美动作的模仿,也来源于傣族美丽动人的传说。著名舞蹈家刀美兰因表演孔雀舞而闻名中外。
      11. 戏剧
      傣剧是云南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戏曲剧种之一,流传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市及保山部分傣族聚居区。
      傣剧发源于有一定人物情节的傣族歌舞表演及佛经讲唱,后吸收滇剧、皮影戏的艺术营养,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形式。清末,盈江干崖土司署组织了德宏历史上第一个傣戏班。不久,傣剧流传到德宏其他地区,德宏十个土司衙门先后建立傣戏班,建造戏楼。与此同时,傣剧从土司衙门扩散到民间,涌现出大量民间傣剧表演组织。新中国建立后,傣剧有了新的发展。1960年第一个专业演出团体潞西县傣剧团成立,1962年扩建为德宏州傣剧团。
      1962年,《娥并与桑洛》参加西南区少数民族戏剧观摩演出引起轰动,被誉为“东南亚的明珠”。除德宏州傣剧团这样的专业团体以外,较大的傣族村寮几乎都有业余演出队伍。目前傣剧基本上只为老年人所喜爱,年轻人因为听不懂而对其没有多大兴趣。傣剧在传承方面的困难日益凸现。。
      傣族人民十分喜爱诗歌,尤其是叙事长诗。叙事诗《召树屯与楠玛诺娜》、《娥并与桑洛》等作品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

      祭祀
      傣放禁忌很多。客人、长辈、男子居下时,妇女不和早楼。男人所用衣物和工具,妇女不得过。媳妇不能与公公、叔伯直接传递东西,必须传递时,媳妇要把传递的物品放在桌上或适当的地方,再请公公、叔伯去取。男女相遇,女的让路于下方。路遇公婆,媳妇要把裙子拉紧躬身让路。祭龙时,外族人不能参加祭典;参加祭典者不能抽烟,不得讲外族话,不得作农活,不得带一枝一叶进村寨。住房正中的柱子不能靠。勐拉普洱上、中、下三寨,入佛寺时须脱鞋,不许摸小和尚的头。客人上竹楼禁坐火塘上方及跨火塘,不能入主人卧室。

    三、傣族的风俗习惯简介

    傣族分布在中国、印度、越南、柬埔寨等国家。

    傣族视孔雀、大象为吉祥物,民间故事丰富多彩,傣族人民喜欢依水而居,爱洁净、常沐浴、妇女爱洗发,故有“水的民族”的美称,过去傣族普遍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和原始宗教。

    1、傣戏

    傣族有传统的傣戏。以前西双版纳有一种以舞蹈为主兼唱戏词的形式,这是傣戏的雏形。其情节比较简单,主要表现持刀的猎人与化了装的龙、凤、龟、鹤进行斗争。傣戏的发展和完善主要在德宏一带。因此傣戏又称“滇西傣戏”。大约在19世纪初产生于德宏盈江的盏西和干崖。

    2、织锦

    傣锦多是单色面,用纬线起花,对花纹的组织非常严谨。织造时傣族妇女首先将花纹组织用一根根细绳系在“纹板”(花本)上,用手提脚蹬的动作使经线形成上下两层后开始投纬,如此反复循环,便可织成十分漂亮的傣锦。

    3、乐器

    傣族民间乐器有嘎腊萨、玎、筚、多洛、象脚鼓、铓、排铓和傣镲等。

    傣族的特色乐器葫芦丝是舌簧乐器,用循环换气法能持续发出五度音程,音色优美、柔和、圆润、婉转。在月夜的竹林或傣家竹楼里,能给人以含蓄、朦胧的美感,而吹出的颤音尤如抖动丝绸那样飘逸轻柔。著名的作曲家施光南创作出《月光下的凤尾竹》乐曲,使葫芦丝音乐风靡大江南北。

    4、花街节

    花腰傣最隆重的节日要数农历正月十三的“花街节”。这天,上千名青年男女从周围的村寨汇集到花街。节日的花街热闹非凡,身着盛装的小卜少(少女)排成长队,款款走过花街,竞妆比美,风情无限;小伙子们则瞪大眼睛寻找意中人。

    5、婚姻

    傣族家庭与婚姻在历史上的鲜明特点是等级内婚。土司之间实行严格的等级内婚,盛行一夫多妻。土司还凭借权势,随意凌辱农民妻女。广大农民实行父权制的一夫一妻小家庭,家庭成员为父母与未婚子女。于各地在社会发展上有所不同,因而在家庭婚姻形态上也有差异。

    关于泼水节的资料的问题,通过《傣族的习俗》、《傣族的风俗习惯简介》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泼水节的资料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

    本文标签:泼水节的资料(2)

    相关阅读

    关键词不能为空

    范文示例_作文写作_作文欣赏_故事分享_158文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