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文章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158文章网 > 范文示例 > 由战争走向贸易,谈谈明朝与蒙古的关系之变

由战争走向贸易,谈谈明朝与蒙古的关系之变

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由战争走向贸易,谈谈明朝与蒙古的关系之变和明朝和蒙古关系的转折点是什么?发生了什么事情?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 由战争走向贸易,谈谈明朝与蒙古的关系之变
  • 明朝和蒙古关系的转折点是什么?发生了什么事情?
  • 明朝与蒙古到底是什么关系
  • 导致明朝未与蒙古联姻的原因除了明蒙的天然敌对还有什么?
  • 一、由战争走向贸易,谈谈明朝与蒙古的关系之变

    公元1368年,随着朱元璋大军攻进北京城,宣布了元朝政权的生命到了终结的那一刻。自此之后,蒙古人便彻底退出了中原地区,本想积蓄力量重头再来,但却再也没能迎来东山再起的机会。随后被进行过多次讨伐,蒙古人管辖的领地也在此过程中不断缩小

    鞑靼是当时明朝对成吉思汗旗下后裔的东部蒙古的称呼,与鞑靼的正常贸易是从俺答汗时期开始的。除了鞑靼以外,广义上的蒙古还包括西部蒙古的瓦刺。瓦刺是西北部地区的一个政权,曾在明初向朝廷进贡称臣,但没过多久就开始向明朝发动大规模冲突,两方的战争持续了很长时间,最后在土木之变发生后与明朝开始走向正常的互利贸易时期。本文将重点讲述推动明朝与鞑靼和瓦刺走向“互市”贸易的两大事件——俺答封贡与土木之变的全过程。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在明代朱元璋刚刚建国后就对元朝统治者后裔的鞑靼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全面讨伐,不仅收复了非常广阔的土地,其中还有很多蒙古部族主动投向明朝。其后也并没有降低对鞑靼统治地区的防备,向岭北地区进行了多次进攻,皆都取得大获全胜的战绩,数以十万计的士兵与百姓投降明朝,并且强制要求内地蒙古人放弃一些蒙古文化,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成为当时的强制措施,但依然有很大一部分鞑靼占据着更北方的一些地区,直到俺答封贡这一事件的发生,明朝与鞑靼才开始出现正常的贸易往来。

    1.俺答封贡的起因

    在明朝初期多次对鞑靼的征讨多以大胜为结局的主要原因就是当时鞑靼内部权力的不稳定,皇室势微力薄,无法组织起有效的反击。但经过了很长时间的修养调整,加上汉奸赵全的加入,本就骁勇善战、兵强马壮的鞑靼军队面对明朝还是有着很强的军事实力的,明朝败多胜少,甚至在嘉靖年间曾兵临北京城下威胁明朝进行互市,但随着战事的再度兴起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关于鞑靼为何如此迫切地想要与明朝进行互市贸易,根本原因还在于岭北地区除畜牧业之外农业、手工业的极度不发达。各类史书中随处可见这样的记载,鞑靼地区的人民不会耕地,地里什么也种不了,大到做饭用的铁锅,小到缝衣服的绣花针,都要依靠中原地区,甚至连负责遮体御寒的衣物,都只能靠抢掠边境百姓才能获得,这是当时鞑靼人在漠北生活的真实状况。

    当时鞑靼的可汗是俺答汗,他与把汉那吉(俺答汗的孙子)以一名为三娘子的女人产生了冲突,把汉那吉对俺答汗怀恨在心,但因其实力弱小,于是偷跑出来向明朝朝贡称臣,明朝一方以礼厚待,俺答汗得知后立马赶来与明朝进行谈判。

    2.俺答封贡的过程

    俺答封贡又称隆庆和议,在隆庆四年,俺答汗想要让自己的孙儿把汉那吉安全归来,明朝一方想要让鞑靼交出汉奸赵全,在当时的重臣张居正看来赵全的存在远比鞑靼整个势力更能威胁到明朝。况且交出赵全对鞑靼一方而言本就不是什么坏事,如果明蒙能够进行正常的互市贸易,甚至还得到了明朝一方的友谊,那比现在只限于对边境小范围地区的烧杀抢掠所取得得利益要大得多。因此,这次封贡就在双方各取所取的情况下完成了。

    明朝封俺答汗为顺义王,为明朝的结拜兄弟之义,开放了十一处互市城市,对于鞑靼来说再也不用冒险在边境地区抢东西了,明朝北部也从此持续了几十年没有战争的和平局面,这次和议也是明朝用和平手段处理对外关系的一个良好范例。

    促成俺答封贡的重要人物

    上文提到的鞑靼一方的主要人物,除俺答汗与其孙把汉那吉和汉奸赵全之外,还有一个人在促进明蒙关系中起到了必不可少的作用,她就是三娘子。一方面,三娘子是促使把汉那吉出走明朝的直接原因,另一方面,在当时鞑靼一方也有不少人反对求和希望发起战争,但三娘子力排众议,造就了和议的顺利成功,在维护与明朝的友好关系上发挥了不可代替的作用,当时也被明朝封为忠义夫人。

    后来在俺答汗死后,鞑靼的朝政几乎全部由三娘子处理,也成为与明朝交流的主要发言人,对明朝的互市作为经常感恩戴德,多次打退了可汗想要发起战事的念头,明朝也对三娘子进行了多次封赏,体现是明朝与鞑靼之间友好关系的代表人物。

    瓦刺与明朝土木之变发生始末

    著名爱国诗人于谦曾在诗中写到“一寸丹心图国报,两行清泪为思亲。孤怀激烈难消遣,漫把金盘簇五幸。”这首诗是当时击退瓦刺后的立春时节所写,于谦无比思念家人与故乡,但为了国家的安危只能作诗聊以自慰,从侧面可以看出当时明朝与瓦刺的关系是非常紧张的,土木之变就是一次影响到明朝存亡的重大事件。

    1.土木之变前的双方冲突

    明成祖朱棣在位年间,曾多次领兵亲征北部的瓦刺与鞑靼两大势力并与之“通好”,但瓦刺与鞑靼之间的冲突始终不断,经过了一段时间,瓦刺逐渐吸收鞑靼一方的势力,兵力慢慢强大起来,甚至暂时兼并了鞑靼,还向西部、东部、南部大大扩张了势力范围。

    瓦刺实力的提升直接表现在向明朝当时朝贡的过程中,当时明朝赐予奖赏的多少是根据来朝人数的多少决定的,瓦刺不仅擅自将朝贡队伍从五十人提升到两千人,还试图用自己质量参差不齐的贡品换取明朝的宝物,甚至虚报朝贡人数以骗取赏赐,因为明朝方面没有满足其肆无忌惮的要求,瓦刺开始趁机挑事,大举入侵明朝地区。

    2.土木之变的发生

    土木之变又称土木堡之变,明英宗朱祁镇在近臣蛊惑之下未做好充足准备就决定御驾亲征,在进军途中急功冒进,被瓦刺军于疲倦之中趁虚而入,逃亡到土木堡,被围困良久在仓促作战中被瓦刺所俘。

    这次土木之变除皇帝被俘外,数十名文武重臣身亡,十几万军队伤亡,失去无数马匹、防具、兵器等战略资源。此战之后瓦刺军想要大军直入北京城,强行要求明朝签订盟约,眼看明朝即将面临易主的危机。但在于谦领导的北京保卫战中,明军三次大败瓦刺军,粉碎了瓦刺的野心。

    3.事件之后瓦刺的选择

    其余的瓦刺军队身心俱疲,再战下去只会输得更惨。再加上当时瓦刺统治内部出现了一些动乱,瓦刺一方提出了和亲的要求作为停战和议的开始。“不和亲”是明太祖朱元璋留给明朝子孙的祖训,朱家子孙向来是没有人敢于触犯的,就算当面皇帝被俘的危急时刻,明朝还是强硬的拒绝了这一要求。

    其后,瓦刺一方看清了自己与明朝势力的差距,认清了再发起战争最大的受害者永远是自己这一方的本质,因此选择归还明英宗朱祁镇,再次向明朝朝贡称臣,双方恢复了互市贸易的关系。

    瓦刺与鞑靼,是蒙古的两大势力,与明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个是曾经被明朝赶出中原的元朝后裔,一个是不断壮大到俘虏英宗差点令明朝“灭国”的后期之师瓦刺。这两方势力都与明朝存在着冲突与和谐的时期,都曾向明朝称臣朝贡,但也都始终没有放下过入主中原的念头,可以说两大政权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相似之处,特别体现在与明朝的贸易诉求上。

    瓦刺与鞑靼两个蒙古势力都地处西北的草原地区,除牲畜之外的物产资源都十分匮乏,手工业等依赖科学技术的产业更是几乎毫无建树,完全依仗于明朝与之进行的贸易活动,但友好的贸易往来不是一开始就存在的,都是在多次冲突之后双方都怀着和平的愿望,建立在此基础之上才能正式开启与明朝平等互利的贸易往来关系。

    总结

    从明朝与蒙古的贸易历史可以看出,明蒙两族还是有着十分长久的矛盾史的,这个因早在元朝时就已种下,在明朝时制定的将内地蒙古族人全部“归汉”的政策也给明蒙两族的关系添了一把火。要改变这种状况,让明蒙关系重新回到正常的历史轨道之中,需要在一段较长时间的磨合与冲突中发挥作用,上文的俺答封贡与土木之变事件的发生有力的促进了明蒙暂时走向一种相对和谐的局面。

    此后明蒙的关系又开始恶化,摩擦碰撞中开始互相渗透,民族的融合就是在这种过程中逐步实现的。明朝在蒙汉关系的处理上提供了两个良好了范例,一次是用非暴力手段与鞑靼恢复了互利互市的双边贸易,一次是用强硬的态度迎战,用友好的政策结交方式让瓦刺与明朝的长期冲突终于暂时归于平静,在处理类似外交问题中提供了丰富的历史借鉴,有利于推动本族与周边民族的关系朝着更加融洽的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1.《明朝与蒙古的贸易研究》

    2.《明蒙关系研究——以明蒙双边政策及明朝对蒙古的防御为中心》

    3.《隆庆、万历年间明朝与蒙古右翼边境贸易》

    一、明朝和蒙古关系的转折点是什么?发生了什么事情?

    明隆庆四年九月十九日,在宣化、大同前线出现了一桩突发事件,那就是蒙古鞑靼俺答汗的孙子把汉那吉及奶公等八人来叩关投降。

    把汉那吉突然来降,是因为他和祖父俺答争夺“三娘子”为妻而引起的部族内部矛盾。三娘子原已经受聘为把汗之妻,但因其美貌俺答竟夺为己有,把汉那吉盛怒之下叩关降明。这是鞑靼上层爆发的重大矛盾。


    宣大总督王崇古闻信立即武装陈兵于关外以延阻把汗入关,优给衣食并询问其来降之意。但边将众将有建议立即斩首把汉以挫蒙古的气焰,王崇古坚决反对:

    “此胡地降耳,斩之何益?其内讧耳,天以把汉假我,我救之,以挫胡志。”《明史稿·王崇古传》

    王崇古的意见是富有策略的。分化敌方营垒,扩大其内部矛盾,收纳其部分力量以为己用,是不战而胜的高明战略。


    应该说,其后明朝能够顺利解决这次外交事件而引起的战争危机,最早的策划源于王崇古,他和时任大同巡抚方逢根据当前敌情,对把汉那吉来降以后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分别作了估计,并提出了不同的策略。


    “若桀骜称兵,不可理喻,则明示欲杀,以阻其志;若弃而不求,则当厚加资养,结以恩信;若循旧例,安置海滨,使俺答日南望侵扰不断。”《明史稿·王崇古传》

    而二人能在极短的时间理清对外思路,这与他们长期扎根边防工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王崇古出身于陕西商贾巨族家庭,嘉靖二十年进士,入仕后担任军职。早年在东南沿海任兵备副使,因出海追击来犯倭寇立有军功随即调任宁夏巡抚。隆庆四年因高拱张居正的力荐,任命他担任防虏最要冲的宣大山西总督。他到任后严申军纪,严查边将冒功领赏,暗于敌情,因而能详尽地了解鞑靼各部,特别是俺答部落的兵力培植、战术特点,以及俺答本人及其家人将佐的性格特点。


    王崇古与时任大同巡抚方逢时有着很好的合作共事关系。方逢时为嘉靖二十年的进士,是王崇古的科举同年。他的从政生涯也是以率军防边御敌为主。他到任大同后在对待北部蒙古部落的攻防策略上与王崇古具有共识,在军政工作中能够很好地协调配合。

    二人合作而提出的上述上、中、下三策,是他们久任戎行,并对俺答及其家族部落具有真知灼见的对策。历史事实将证明,他们的策略考虑将转化为强大的战斗力量。


    当然,边帅卓有见识的正确策略,还必须得到朝廷的批准和内阁的支持才可能被确定为官方的政策。当时的良好机遇是,内阁之内有高拱和张居正在。他们二人都头脑清醒,具有高瞻远瞩的策略眼光。

    高拱和张居正受到王崇古和方逢时的奏报后敏锐地看出此事非比寻常,并一致同意王、方的建策,认为必须巧为利用并扩大俺答内部的冲突抓住战机,以赢得外交和军事上政治上的更大胜利。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高拱和张居正在答复王崇古的最早函件中,都郑重提出,切应吸取明朝过去在处理俺答家族问题上所曾经犯过的失败教训,断不可重蹈覆辙。

    他们所指的是在嘉靖三十六年(1557),俺答的儿子辛爱之妾来降,明方朝廷及边将等都不知利用此事件,反而在辛爱兴兵威胁之下,兵部尚书许纶惊慌失措处置前后反复,甚至虚报情况,最后竟骗遣辛爱之妾及其部众出塞西走,私告辛爱埋伏捉拿,不仅错失良机,而且大损国威,使俺答各部更加视明朝为软弱无能之辈,犯边勒索活动更为猖獗。



    由于有鲜明的前车之鉴,高张对于把汉那吉来降问题的处置,大体上可以分为几个阶段,每一阶段又采取适当的策略加以应对。

    首先,是对把汉那吉的利用价值做出正确的评估。高拱闻信后,即对边防来人进行认真的了解:

    子问:“老酋动静如何?待孙意若何?”曰:“老酋爱其孙甚,而其妻之爱之更甚,老酋畏其妻子,其妻言只要其孙也。”拱曰:“得策矣。”《高文襄公集》

    所谓得策,即决定将把汉那吉视为奇货,视为解决当前与俺答关系关键性的重要筹码。对此高张分别谕示王崇古,完全支持王崇古和方逢时的建议,示恩与把汉那吉,授予中国名号,必要时可封之为明朝官员,使其归领其众。

    二、明朝与蒙古到底是什么关系

    朱太祖,朱棣时代蒙古是大明最大的敌人(朵颜三卫例外),明朝倾国之力来打击蒙古。
    蒙古在明朝的打击下又瓦解成各部落。谁也没有能力统一整个蒙古。。但因为蒙古缺铁,茶,丝绸,而大明对其限制贸易,所以边界掠夺至始至终!
    总体而言明朝始终视蒙古为心腹大患!而蒙古各部有的为了自保投靠大明,有的始终敌视明朝。还有的没资源就去骚扰大明边界!因为建奴的壮大,蒙古更是成为大明的盟友共抗女真!

    三、导致明朝未与蒙古联姻的原因除了明蒙的天然敌对还有什么?

    纵观整个明朝,与蒙古之间一直是打打停停、纠缠不清,在花费了太多精力、财力之后,仍然无法确保北部边疆稳定。而反观清朝,却通过联姻拉拢的方式,与蒙古各部保持了较好的关系,除了平定准噶尔之外,双方始终未发生大规模的战争。那么,明朝为何不通过联姻的方式,与蒙古搞好关系呢?

    原因之一:明朝与蒙古天然敌对,清朝则不存在这个问题

    元朝乃是蒙古建立的国家,而明朝则是推翻元朝后建立的王朝,这导致双方从一开始便形成了敌对关系,而这种关系至少在明朝初期的一百年内是不会发生任何改变的。而清朝作为崛起于东北的民族,不论从生活习俗,还是从战略态势来讲,关系并不紧张。

    从明朝和蒙古的博弈来看,明朝前期主要以打击为主,中后期则以战略防御和平衡牵制为主。从明太祖朱元璋到明成祖朱棣,明朝多次出兵北伐北元,从而彻底瓦解了北元残余势力,一定程度确保了北部边疆稳定。而自仁宣年间开始战略收缩后,明朝则主要依靠九边重镇进行战略防御,同时通过“贡市”贸易平衡牵制蒙古各部。

    清朝则有所不同,清朝由于崛起较晚,初期实力相对较弱,为了寻求入关的机会,同样也为了确保侧翼和后方的安全,在没有绝对利益冲突的情况下,清朝(后金)自然不必与蒙古轻启战端。更何况,清朝崛起时蒙古已经是四分五裂,可汗对于蒙古各部统治力有限,因此清朝主要采取的便是通过联姻拉拢蒙古部落,并对可汗势力进行打击的策略。

    明朝疆域图

    根源上的敌视和友好,再加上明朝和清朝不同的民族政策,以及蒙古诸部的现实情况,这是造成明朝和蒙古天然敌视,而清朝和蒙古则天然友好的主要原因。同时,由于库图克图汗之子最终投降,黄金家族彻底失去了对草原的统治,再加上秦朝的盟旗制度,蒙古各部再也无力恢复往日荣光。

    原因之二:国力强弱不同,明朝没有必要采取和亲政策

    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国力强弱的不同,同样会影响到国家的对外政策,明朝由于国力一直较为强盛,因此并没有与蒙古和亲的必要,而清朝则恰恰相反。

    虽说明朝在与蒙古的战争中,也曾遭遇过“土木堡之变”这样的惨败,但不可否认的是,明朝在国力方面,始终要远超蒙古。蒙古各部虽然时常南侵掠边,但除了“庚戌之变”等少数几次之外,却始终难以深入明朝腹地,而明朝却可以通过外贸一定程度掌控蒙古各部的经济命脉,再加上所谓的“天朝上国”心理作祟,明朝很难升起与蒙古各部和亲的心思。

    清朝则不同,后金虽然在“萨尔浒之战”后已经逐步在辽东站稳脚跟,但刚刚崛起的后金实际上仍比较弱小,明朝依靠松锦防线仍然对后金保持着一定的战略威慑力,再加上李朝和蒙古此时依旧比较偏向明朝,后金不论是为了崛起,还是为了将来攻入关内,解决蒙古和李朝保证侧翼安全,都是重中之重,因此通过联姻分化瓦解蒙古部落,自然不失为一条妙计。

    林丹巴图尔

    正是由于明朝和清朝国力方面的差距,使得明朝和清朝对待蒙古的态度截然不同。事实上,即使在“萨尔浒之战”战败,而蒙古部落中亲近明朝的内喀尔喀和叶赫部又先后被击败的情况下,明朝拉拢林丹汗的方式仍然是通过赏赐银钱来促使蒙古出兵,而并非所谓的联姻。

    原因之三:明朝时期蒙古仍有退路,清朝时期蒙古退无可退

    这一点则关系到了蒙古各部对明清两朝不同的态度,自古以来中原王朝始终对游牧民族无可奈何,一个主要原因便是其强大的机动能力,即使他们不敌中原王朝,也可退往漠北甚至更北方,等到恢复实力后再度南下。

    明朝时期,虽然朱元璋时期明军通过北伐击溃了元朝残余势力,从而导致蒙古分裂,明成祖朱棣更是先后五次北伐,然而除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取得一定战果外,其余三次北伐均难以找到鞑靼主力,反而给瓦剌崛起提供了时机,而在瓦剌衰弱之后,鞑靼便又迅速卷土重来。

    而到了清朝,随着俄罗斯在西伯利亚的疯狂扩张,蒙古各部再也不能随心所欲的向北发展,退路已经完全被断绝。而在准噶尔部崛起后,又和沙俄沆瀣一气,又从西北部对蒙古各部造成了压力。北部和西北部的变化,导致蒙古各部只能选择归顺更加友好的清朝,因此蒙古各部也需要通过联姻,来加强与清朝之间的关系。

    在明朝时期,蒙古的北方还没有出现俄罗斯这样的巨大威胁,他们的主要威胁仍然来自于南部的明朝,一旦不敌明廷,他们完全可以向北撤退,一直撤到明朝根本无法、无力打击为止。而自从俄罗斯东扩之后,被夹在中间的蒙古各部面对压力只能选择投靠更加友好的清廷。

    关于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问题,通过《明朝与蒙古到底是什么关系》、《导致明朝未与蒙古联姻的原因除了明蒙的天然敌对还有什么?》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

    相关阅读

    •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草原

    • 158文章网范文示例
    •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草原和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原》教学反思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
    • 蒙族人和友谊汉族人的300字作文。

    • 158文章网作文写作
    • 1、祖先不同汉人的祖先是黄帝和炎帝,俗称叫炎黄子孙,蒙古人出自匈奴《蒙古》意思为永恒的圣火。2、母亲河知不同汉人的母亲河是黄河长江流域,蒙古人的母亲河是额尔古纳河、额
    关键词不能为空

    范文示例_作文写作_作文欣赏_故事分享_158文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