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李白读书时写下一首诗,即使不成熟,也依然令人赞叹不已和李白青年时写的三首古诗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一、李白读书时写下一首诗,即使不成熟,也依然令人赞叹不已
众所周知,李白是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后期比较成熟的诗作,往往写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字里行间充满着典型的浪漫主义艺术特征。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等。但你知道李白不成熟的诗作是怎样的吗?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便是李白还不成熟的一首诗。当然这里所说的不成熟,仅仅是与李白后期的诗相比较,还不够豪迈奔放与清新飘逸。并不是说李白这首诗就写得不好,反而它还赢得了历代诗论家和人们的交口称赞。如《唐诗选脉会通评林》:“通为秀骨玉映,丰神绝胜”。再如《唐宋诗醇》:“自然深秀,似王维集中高作”。
然而李白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却是李白二十岁以前的作品。据《李太白年谱》载,李白在十八、九岁时,曾隐居戴天山大明寺中读书,这首诗便是那时所作。至于诗的内容,则如题所说,主要描绘了李白上戴天山的所见所闻,突出了李白访道士不遇的主题。全诗语言平易自然,纯用白描,景美情深,千百年来令人赞叹不已。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雨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首联“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雨浓”,即潺潺流水回荡着犬吠声,繁盛的桃花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由此可见,李白眼中的戴天山,也就是道士的修行之地,是一种世外桃源般的存在。同时这两句还表明了李白访戴天山道士的路线是缘溪而行,穿林进山。以及点出了李白入山的时间是在“带雨浓”的早晨,与下一联中的“溪午”相映照。
颔联“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其实已经突出了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的主题。它的意思是说,李白在深林中的小道上行进,时常能够看到出没的麋鹿,到了正午时分,却没有听到道院的打钟声。很显然,李白听不到钟声,便说明道士此刻不在山中,那么此行李白自然就会访戴天山道士而不遇了。至于这里的“时见鹿”,还凸显了环境的清幽。
颈联“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则是李白对道士修行之地的景色描写。从颔联两句我们已经知道这位道士不在道院中,那么李白自然只好欣赏起附近的自然景色了。即绿竹分开青色的云气直穿蓝天,一道飞瀑挂在碧绿的山峰之上。同样这里也是凸显了环境的清幽,以及暗示了这位道士的淡泊与高洁。那么李白没有见到道士,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
尾联“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即没有人知道道士去了何处,李白只好依着古松,排遣此次不遇的愁思。其实从李白的这首诗中,我们便可以得知李白是崇尚求道寻仙的。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就“愁倚两三松”,所体现的正是他对求道寻仙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虽然我们不会求道寻仙,但是李白在读书时所拥有的这种年轻人的朝气和探索精神却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综上所述,李白这首诗可以看作是一幅色彩鲜明的访问道士不遇图。在这幅图中,存在着世外桃源般的小世界。从写作手法来看,题为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诗中却无一字说“道士”,也无一字说“不遇”,但句句却是“访道士不遇”,可谓是一首切题绝妙的佳作。总的来说,即使还不成熟,李白的这首诗,也依然令人交口称赞。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一、李白青年时写的三首古诗
李白青年时写的诗有很多,列举三首古诗。一
《长相思三首》
【其一】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高天,
下有渌水之波澜。天长路远魂飞苦,
梦魂不到关山难。
【其二】
长相思,摧心肝。
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欲素愁不眠。
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
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
忆君迢迢隔青天。
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
【其三】
美人在时花满堂,美人去后花馀床。床中绣被卷不寝,至今三载闻余香。
香亦竟不灭,人亦竟不来。相思黄叶落,白露湿青苔。
二
《少年子》
青云少年子,挟弹章台左。
鞍马四边开,突如流星过。
金丸落飞鸟,夜入琼楼卧。
夷齐是何人,独守西山饿。
三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这句诗出自李白青年时期的诗作《上李邕》: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不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时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李白的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为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端,达到了任随性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李白的绝句自然明快,飘逸潇洒,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无尽的情思。在盛唐诗人中,王维、孟浩然长于五绝,王昌龄等七绝写得很好,兼长五绝与七绝而且同臻极境的,只有李白一人。
李白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达到了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他被贺知章称为“谪仙人”,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中最鲜明的艺术特色。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他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
李白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彩、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原因所在。
李白的诗歌对后代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中唐的韩愈、孟郊、李贺,宋代的苏轼、陆游、辛弃疾,明清的高启、杨慎、龚自珍等著名诗人,都受到李白诗歌的巨大影响。
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写这句话时,诗人的处境是怎样的?
当时诗人李白已经42岁了,两鬓渐生华发,年少成名的他虽然有匡扶圣上,立志在政治方面做出一些政绩的想法,但是时局比人强,李白不受重用,到了42岁,唐玄宗召见他,这个时候他充满了喜悦,于是写下了这两句诗。
李白是一个有政治情怀的文人,他曾经在自己的诗里也表达过自己的政治意图,他想要学习帝王之术来提高自己的水平,然后辅佐帝王,愿意做一个虔诚的谋臣,可惜这种意图总是落空,唐玄宗身边有很多的谋士,论水平李白未必能够占据前席,但是正在李白42岁的时候唐玄宗突然召见,这让李白有一种自己要被重用了的感觉。
李白从这首诗的开始,就表达出快乐欣喜的心态,描绘了一幅自己生活的田园美景,到中篇就开始有一些激动的失态了,这种欣喜的激动,忍不住要高歌一曲,忍不住要起舞,然后又发牢骚,自己在这些年非常的辛苦,但是这一次的召见让自己的辛苦都没有白费,欣喜异常,恨不得快马加鞭,到最后仰天大笑,既表达了自己对唐玄宗召见的欣喜与激动,又肯定了自己的才华。
李白本身就是诗中仙,而这首诗让李白成为了失态的诗仙,即便是这样,他的才华也是掩盖不住的,面对唐朝政权最高统治者的召见,他如何不激动,如何不欣喜若狂,多年的报复就要在今朝实现了,所有的委屈就在今朝化为灰飞,如此激动之下提笔写出了这首诗。
三、李白 小时候逃学 受了“只要工夫深 铁杵磨成针”的启发 从此发愤读书 ,能不能把这个故事详细地说一说?
大诗人李白,幼年时有一天觉得读书枯燥无味,便丢下书,逃学出去玩。当他闲游闲逛时看见一位老妈妈坐在磨刀石上的矮凳上,手里拿着一很粗大的铁棒子,在磨刀石上一下一下地磨着,神情十分专注.
李白问:"请问你在干吗?"老妇人回答:"磨针."
李白觉得很不明白,李白脱口又问道:"这么粗大的铁棒能磨成针吗?"
这时,老妈妈才抬起头来,慈祥地望望小李白,说:"是的,铁棒子又粗又大,要把它磨成针是很困难的。可是我每天不停地磨呀磨,总有一天,我会把它磨成针的。孩子,只要功夫下得深,铁棒也能磨成针呀!"
李白听了老妈妈的话,一下子明白了许多.于是他重新回到书房,翻开原来读不懂的书,继续读起来。
是啊.做事情只要有恒心,天天坚持去做,什么事也能做成的.
读书也是这样,虽然有不懂的地方,但只要坚持多读,天天读,总会读懂的。
关于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的问题,通过《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写这句话时,诗人的处境是怎样的?》、《李白 小时候逃学 受了“只要工夫深 铁杵磨成针”的启发 从此发愤读书 ,能不能把这个故事详细地说一说?》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