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庖丁解牛教案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以人物形象为轴 -《卖油翁》教学知识的择定与建构和分析《卖油翁》是如何刻画人物的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一、以人物形象为轴 -《卖油翁》教学知识的择定与建构
《卖油翁》选自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所著的别集《欧阳文忠公文集·归田录》,是一则寓言故事,记述了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酌油的事。故事短小精悍,共133字,文字浅显易懂,生动有趣。通过简洁朴实的人物对话,刻画出两个鲜明的人物形象,揭示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发人深省。
《卖油翁》一文选入部编本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单元主题是“小人物”。本单元还包括《阿长与山海经》《老王》《台阶》三篇课文,编者希望通过阅读这些文章,能发现平凡人身上的闪光点,引导人们向善、务实、求美,让我们普通的生活也一样能过的精彩。
第一部分 文本解读综述
一、写作背景
《卖油翁》选自欧阳修的《欧阳文忠集·归田录》。欧阳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归田录》是欧阳修晚年辞官闲居颍州时作,故书名归田。此书文章大多短小精悍,多记朝廷旧事和士大夫琐事,或叙逸闻轶事,或记名物典章,或借题发挥,都写得生动有趣,韵味无穷。大多是亲身经历、见闻,史料翔实可靠。欧阳修写《归田录》的初衷就是为了记叙“朝廷往事及一些当时士大夫的可笑有趣的言论”。
《卖油翁》这一则笔记最早流传于民间,后被欧阳修收录在《归田录》中。
二、人物形象分析
(一) 普遍认识:
陈尧咨:骄横自矜、狂妄自大、不可一世。
卖油翁:谦虚沉稳、从容平和、真诚睿智。
文中提到,陈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卖油翁对此却“但微颔之”,不以为意。这一行为让自我满足的陈尧咨,发出了不屑地质问“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如此狂妄的口气,加之其后的“忿然”神色,都流露出一种“井蛙式”的狭隘和固执。
“尔安敢轻吾射!”“尔”与“汝”意思都是“你”,但“尔”更多了层居高临下的意味。
卖油翁能够“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说明他进行了长时间的观察,这本身就是虚心沉稳的表现。
面对陈尧咨的傲慢无礼,卖油翁却以“无他,但手熟尔”从容做答,言语之中透露出万分的肯定以及十足的自信。
再加之“酌油”时的娴熟动作,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谦虚沉稳、从容平和、真诚睿智的卖油翁形象。
(二) 另类认识:
陈尧咨:并非骄傲自矜、不可一世。
卖油翁:并非谦虚沉稳。
据史书记载,陈尧咨遣送走卖油翁后,更加勤学苦练,射技更是精益求精,曾以铅笔为的,一箭穿孔而过。这种虚心受教、知错就改、积极上进的态度,是值得每位读者敬佩和学习的。
反观卖油翁,应该走街串巷来招揽生意,却驻足于陈尧咨圃前“久而不去”,一个“睨”字写出了老翁的不谦虚,在看到陈尧咨“十中八九”时也是“微颔之”,如此底气十足,应该是仗着自己身怀酌油绝技而借机卖弄。
但对这种观点略存疑议,卖油翁正是有着对自己酌油技术的高度自信,才能如此淡定、从容,从欧阳修写《归田录》的目的来看,此文不在于批判卖油翁的不谦虚和自负。
三、主题探究
(一) 熟能生巧
在《归田录》卷一第31条,除课文节选外,文末还有一句点明作者用意的话:“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这里采用类比,将本文描写与“解牛”“斫轮”的典故相提并论,由此推演出本文的主旨——“熟能生巧”。
(二) 戒骄
《归田录》内容多为记述“朝廷旧事及士大夫谐谈之言”,可以猜测作者写此文的主旨在于讥讽那位康肃公的恃技而骄。从文章题材和故事情节看,只写酌油一事即可说明道理,却写了陈尧咨射箭、卖油翁观射和二人之间的冲突等内容,且故事以陈尧咨“善射自矜”起,又以其“笑而遣之”止,说明写陈尧咨的事才是文章的重点,故事就是为了暴露陈尧咨的恃技而骄的弱点。
(三)对自傲的批评
文中提到陈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就带有夸张意味,欧阳修写陈尧咨这个人物形象目的就是把他“自矜”的一面暴露出来;而卖油翁的两次答话“无他, 但手熟尔”“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其实就是对陈公自以为是和自高自大的批评。
(四)其他说法
除了“孰能生巧”“做人不能骄傲”之外,还应该有做人要谦虚,善于接受别人正确的意见,不能有一点成就就止步,而要沉下心来,继续钻研直至更好等。
四、艺术特色
(一)语言精练、朴实、通俗
《卖油翁》中着力刻画陈尧咨和卖油翁两个人物,用语极为简练。“善射”“自矜”道出了陈尧咨的特点和性格;“睨”“微颔”则写出了卖油翁的沉着和对自己身怀绝技的胸有成竹。
“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尔安敢轻吾射!”两个连问和一个反问,将陈尧咨的趾高气扬、盛气凌人顿时现于词色之上;“无他, 但手熟尔”“以我酌油知之”两句心平气和的答话,再次凸显了老翁的从容沉稳。
全文仅用了“取”“置”“覆”“酌”“沥”五个动词,精炼准确地写出了倒油全过程,表明了卖油翁高超的技术和坦然自若的情态。
(二) 巧妙运用对比衬托
首先,从二人的地位、名声看,一个是“当世无双”的神射手陈康肃公,一个则是走街串巷以买油为生的底层劳动人民。
其次,从二人态度看,陈尧咨“自矜”“尔安敢轻吾射”是多么盛气凌人、骄横急躁,与卖油翁的“微颔”、酌油时的不急不躁、坦然自若形成鲜明对比。
再次,从二人的语言看,陈尧咨的问与卖油翁的答形成对比,人物面貌活灵活现。
最后,动静的对比衬托。作者在刻画两个人物时,自始至终让陈尧咨处于“动”态,而卖油翁处于“静”态,目的则是动静相衬,更能凸显出人物性格。
(三) 合理的谋篇布局
全文仅133字,却讲述了一个曲折完整的故事。在人物设置上,将两个毫不相干的人安排在一起,就是为了引出卖油翁对陈尧咨箭技的大胆评价。
第二部分 案例设计综述
一、《卖油翁》教学点与教学内容选择的课例综述
《卖油翁》作为经典篇目收录在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三单元,主题是“小人物”。下面,选取了从1988年至2018年共13个有代表性的教学实录及教学设计,整理出不同的老师在面对《卖油翁》这篇虽短小但却生动有趣、意味深刻的文章时,所设定的不同的教学点及选取的教学内容。
表1 13则课例教学内容统计表
在这13个教学案例中,又各有侧重点:
第一、在教学过程中不同的内容偏重不同。如张少成老师在教授中把重点全部放在通过对比《卖油翁》初稿与修改稿的不同处,习得写作技巧;又如荣理诚老师则把重点放到了文言文基础知识积累和语感培养上,体现了文言文教学的核心价值;再如刘艳婷老师就是带着学生一步一步去探究作者的写作技巧。
第二、在同一内容中的侧重点不同。如在人物形象的分析一环节中,石志祥老师则通过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在探究中揣摩作者写作的独具匠心;陈治勇老师在学生一次次诵读中,从词语的选用、语调的不同、神态、动作的描写等方面加以引导,学生们便在每次思想的碰撞下,体会到了文章所蕴含的无限意味。
第三、对某一个环节的偏重。如陈金缺老师重视诵读吟咏,以读促思,以思促读,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读、不同形式的读——朗读、默读、齐读、自由读,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渐进入文本,理解人物形象,进而明白文本的要义。此外,石智祥老师专门安排了一课时的预习环节,通过印发相关资料、布置阅读任务,让学生结合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合作自主完成。石老师印发的相关资料有《卖油翁》的全文(《渑水燕谈录》和《归田录》合集),译文及《教师教学用书》本课部分的相关资料,两篇主旨争鸣的文章等,这些资料能够帮助学生在筛选各种信息后,得出自己的观点,更加多角度深层次的理解文本。熊芳芳老师在教学中的最后一个环节进行了类比阅读,分别投影出庖丁解牛和轮扁斫轮的故事,引导学生进行类比阅读,在类比中追问“这三篇文章的共通之处是什么”,从而让学生明确三篇文章中所隐含的人生哲理。
在《卖油翁》现有课例的分析上,主要教法有诵读法、问题引导法、对照法等,主要学法有诵读法、合作探究法、表演法、质疑法、讨论法、演练法等。下面就一些主要教学方法进行简单介绍。
1. 对照法
在13例教学案例中,有4例都用到了对照法。因选入教材的《卖油翁》一文是欧阳修经过修改过的,所以这4例全都是用初稿与修改稿进行对照。如熊芳芳老师在执教此文时,就是通过对比解读文本与作者,并以资料辅助的方式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处。熊老师没有专门的文言文翻译环节,而是将“言”的学习放到了语境中巧妙落实。而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则是通过对照初稿和修改稿中作者对人物的评价语、使用动词的不同、修改稿中增添的酌油细节、人物语气的不同和人称词使用的不同五个层面来对比,学生便在这一次次对比中,看到了两位性格截然不同的人物。
2. 文白对译法
荣理诚老师在执教本课时,把主要着眼点放在了文言文基础知识积累和语感培养上。先让学生在诵读中理解课文、培养语感,除了选取文中十个文言句子现场翻译为现代文外,又精心设计了一个环节——把一段白话文翻译成文言文。对于这种新尝试,自然而然地调动地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让学生在文白对译中能够学以致用。但在学生文学鉴赏这一层面,在感受领悟文言文中的思想和艺术魅力方面,在授课中没有体现出来。
3. 诵读法
13位老师在教学上都强调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有的要求读音准确、停顿正确;有的在准确的基础上要求读出不同的语气,彰显故事的情节;有的是为了体会不同用词的作用;有的是为了探求人物心理;有的则是为了感受作者的写作特色。
(1)对比朗读法。
体会初稿和修改稿中人称词的改变;二人对话时的不同语气,体现人物的心理变化的层次感。
(2)角色朗读法。
分角色朗读,骄横自矜的陈尧咨的不同心态下的三次问话,谦虚平和的卖油翁的三次回答,都要读出其语气。
(3)演读法。
演读神态描写让其他学生猜读所表现的潜台词;演读语言描写:为陈尧咨和卖油翁的几句话分别配上动作;演读动作描写,如陈尧咨射箭时的动作等。
4. 质疑法
陈金缺老师指导学生关注质疑的关键处,从学生预习的疑难问题中归结出三个问题并再次抛回给学生:为什么以“卖油翁”为题?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卖油翁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是阅读文本的三个关键。引导学生从这三个问题入手,启迪思维,让学生始终都在产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停地探究。
一、分析《卖油翁》是如何刻画人物的
陈尧咨射箭本领比较高超,但自以为是,骄傲自 满,对别人观看他射箭时只微微点头大为不满。卖油翁是一个劳动者的形象。现射时,卖油翁深知其中的道理,却不卑不亢;酌油时,其表演精彩,令人叹为观止;别人对他生气时,他以自己的“绝活”使人破“忿”为笑。卖油翁是一个勤劳、朴实而又心胸开阔的长者。即为:陈尧咨自以为是,骄傲自满;
卖油翁不卑不亢、谦虚。然后你改改就行了
二、《卖炭翁》教学反思
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所谓反思就是能够迅速从一个场景和事态中抽身出来,看自己在前一个场景和事态中自己的表现。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卖炭翁》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卖炭翁》教学反思 篇1
《卖炭翁》这首诗选自我国唐代诗人白居易《新乐府》,描写一个烧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要使学生理解这首诗,就不能脱离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诗人一贯的诗歌主张。
白居易写诗是为老百姓而写,写作《新乐府》也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他对宫市有十分的了解,对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所以《卖炭翁》就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寄托着诗人对人民的同情。学习这首诗就是要使学生在品读的过程中一步步感悟到这一点。
一、层层铺垫,深入挖掘主题
这堂课我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反复诵读,领会人物形象,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中心。为了一步步达到这个目标,在导入新课时,我先是选择了一段“白居易诗进长安”的动画视频,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氛围,又初步了解了白居易“要为老百姓写诗”的志向。接着,我有意识的在介绍白居易时加入了他的诗歌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为后面的进一步学习做好初步铺垫。
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抓住自己阅读时的第一感受—— “卖炭翁苦!”作为教学的突破口,因为我觉得这是读完这首诗最直接最深刻的感触,学生应该也不例外。因此,在教学中我在学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简单说说这位老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果然,学生纷纷踊跃发言,认为他是一位生活很艰苦、很悲惨、很可怜的老人。这次教学经历让我明白:打动我的地方就是打动学生的地方,从这个角度着手找准突破口,会使我们的课堂激荡起思想的浪花。
苦!难!这是我们对卖炭翁的第一印象,但是真正理解这首诗,我们不能简单停留在这里。如何加深印象、领会人物形象,使学生能够深刻感受到卖炭翁可怜可叹的遭遇呢?于是我引导学生进一步从老人外貌、心理等描写入手,通过反复诵读,从烧炭、运炭、卖炭以至最后失炭,使老人的形象以一个个画面凸现在我们的脑海中:年老体迈仍奋力“伐薪烧炭”、衣衫单薄却渴望天气寒冷、天没亮就赶着沉重的牛车艰难行走在雪路上、看着“半匹红绡一丈绫”的绝望神情……
那么,这首诗是不是仅仅为了写卖炭翁之苦呢?苦之根源又是什么呢?卖炭翁烧炭、卖炭,最终却只换来“半匹红绡一丈绫”的结局是偶然吗?
在学生们一个个思维碰撞中,画面不断的闪现,心里不由为像老人一样的劳苦人民掬一把同情的泪,有同学情不自禁的说“太惨了,那两个宫使真可恨!”他的说法马上得到了同学们一致的赞同。
这时,我马上意识到,学生已经沉浸到文本当中了,但是仍然不够!打铁要趁热,“你们觉得这两个宫使是什么样的人呢?”同学们气愤的说:“强盗、无耻之徒、剥削者……”“然而,不可忽视的是,这两个宫使的行径却是当时社会制度无法割裂开的。”白居易主张“歌诗合为事而作”,“为事”即为反映社会现实。当时的社会现实是什么?我们从课下注释很轻易的找到——《卖炭翁》题注云“苦宫市也”,就是要反映宫市给人民造成的痛苦。“宫市”是唐朝宫廷直接掠夺人民财物的一种最无赖的方式。本来宫廷里需要的日用品,归官府向民间采购,到了德宗贞元末年,改用太监为宫使直接采办。宫里经常派出几百人到长安东西两市和热门的街坊去,遇到他们看中的东西,只说一声是“宫市”,拿了就走,谁也不敢过问。有时撕给你两三尺破旧的绸纱,算做报酬;有时候不但不给任何报酬,反而要你倒贴 “门户钱”和“脚价钱”。所以每逢宫使出来的时候,连卖酒卖烧饼的小店铺都关上店门不敢做生意了。
由此,诗歌主旨呼之欲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也更上一层楼。他们纷纷指出:这首诗就在反映宫市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白居易写这首诗也表现了他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以前在教诗歌的时候,往往觉得请学生来概括主旨太难,可是现在看来,只要引导得当,浸入文本,我们就可以明白诗歌所蕴藏的内涵了。
二、随文学习,品读语言滋味。
语文课堂上离不开品读,因此,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我将朗读及语言的品味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点,希望通过反复的朗读使学生能够体验优秀作品的语言魅力,随文学习适度有用的语言知识,深入理解诗歌的主旨。
歌德曾说:“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眼睛看到纸的背面。”《卖炭翁》语言较为浅白,但要想读透,就要体味浅白诗句背后所蕴含的意义。比如有同学在品读诗歌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一句时候读得清清淡淡,他虽然明白:从这句诗中可以看出卖炭翁身上的衣服很单薄,可是为了使炭能够卖个好价钱,他仍然希望天气寒冷。这样的理解当然正确,但显然仍不够到位,因为他并没有深刻的体会到老人那份矛盾的心理是何等强烈,自然也读不出这种味道!
怎样读出味道呢?《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要“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学习诗文,就是以读带品,以品促读的过程。诗句之间绝不是单列的平行线,而是相互关联的,需要我们从整体上结合上下文感悟。于是,我追问:“卖炭翁这么想让自己的炭卖个好价钱,换来的钱他会用来做什么呢?”有同学马上就找到“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将这两句话连起来读读看,卖炭翁是为了赚钱营利呢?显然不是。诗人没有自己出面向读者介绍卖炭翁的家庭经济状况,而是用设问自问自答,使我们清楚地看到:老人辛辛苦苦在终南山熬了一年积攒下的一车炭,是他全部的心血,就仅仅是为了能够有衣穿,有饭吃!
这时,刚才谈想法的同学迫不及待的举手,要求继续他未完的品读:寒冬里,人们都恨不得裹得严严实实,希望天气赶紧暖和起来,身着单衣的老人更应该如此!可是我们看到的是什么?“心忧炭贱愿天寒”!这个“愿”字是强烈的盼望,他冷不冷?肯定冷!可能冷得身子发抖、牙齿打颤,但是这和他生存唯一的、迫切的希望相比算得了什么呢?这一次,当他再读这两句诗的时候,同学们给了他热烈的掌声。
我再一次追问:“你们觉得他读的最好的地方在哪里?”
学生答:“他这次很明显的在‘可怜’和‘愿天寒’两个词上加了重音,感情更加强烈。他读出了作者对卖炭翁的深切同情!”
不错,我们朗读诗文,就是在还原诗文的原滋原味,把自己当成作者去理解诗文的内涵。他的朗读启发了同学们的思考,有学生马上发现了后面的“半匹红绡一丈绫”,这是老人根本用不上的东西,更不是值钱的事物。“千余斤”的一车炭换来的是不能吃、不能穿的废品,老人今后怎样生活,实在令人担忧,更是无尽的“可怜”!
这堂课我上的很投入,学生也很激动,他们在课堂上回溯到千年前的那个社会,更感受到诗人对老百姓的深切同情。但一堂课总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例如诗歌中对比作用突出,如果我能适时抓住契机,梳理出几组对比并在品读中强化理解对比作用的话,效果应该会比我在练习中单独讲解要好得多。另外,虽然课堂上我注意了朗读,但朗读的方式显得有些单一。今后我会继续努力,一步步使我的课堂更具深度,教学更加有效,我将继续在语文教学的漫漫长路上踏踏实实的求索前行!
《卖炭翁》教学反思 篇2
今天上了一节课-----《卖炭翁》,是应夏教授安排上一节古诗教学的课,课上完了,回想一下从备课到上课的过程,确实还是值得反思一下的。
这首古诗上过很多遍了,每次都不一样,侧重朗读的,侧重人物形象分析的,侧重作者情感态度的,这次上课,我设计的意图是如何上成一节真正的学习古诗的课。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初中生制定了“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目标。“初步鉴赏浅易的古代诗词”的内容,这样的要求,有助于提高初中学生的古诗词鉴赏水平,对增强初中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无裨益。
基于《课标》的要求,通过研读文本,我认为本课教学目标应该做如下设置:
1、体会诗歌韵律、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根据作品相关背景、理解诗歌内容,体悟作者情感;
3、理解诗中人物形象和写作方法。
目标设置合理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有了目标的引领,课堂环节设置才有方向和意义。根据此目标和诗歌的特点,我设置的第一个课堂环节是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诗歌更是如此,如果没有一定的朗读做基础,诗歌的学习一定是苍白的,有了朗读做基础,我的第二个课堂环节是赏析,建立在初步朗读的基础之上,再次进行朗读感悟,赏析诗句。为了使赏析更加有深度,在赏析之前我加入了诗歌背景介绍和诗人白居易的创作主张,为了课堂上孩子们的精彩表现和学习目标的达成,我首先进行了一个范例赏析,随后给予他们课堂交流讨论时间,一切的`烘托是为了精彩的发生,有了这些铺垫,孩子们小组交流非常成功地完成了接下来的赏析,通过赏析,这首叙事诗中的两个人物形象从诗歌中款款走出,让我们感受到了当时社会中对立的两个阶层截然不同的表现。当然,对比的写作手法也在赏析中自然生成。
第三个环节是感悟诗人情感,当然还是依托朗读,有感情投入地朗读,有了前两个环节的烘托,有了人物形象的对比赏析,有了背景的介绍,诗人的情感自然呼之欲出,虽然诗中没有直接表现作者情感的诗句,但是字里行间诗人的情感倾向已经非常明显了,在读的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提示下,发现了“可怜”、“忧”、“惜”等几个词,并深刻感受到了“宫使”带给老百姓的痛苦,感受到当时社会的黑暗,感受到诗人对贫苦老百姓的深切同情。
至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已达成,但是课后我反复思考回味 ,还是觉得这堂课存在着诸多问题。
首先,我发现自己设计的虽然是以朗读为主线,但是整堂课给孩子留下的朗读时间并不多,虽然每个环节设置都有朗读,但似乎是蜻蜓点水,没有达到真正提高孩子朗读质量的目的。
古诗教学范读的引领必不可少,但是我却在课堂上没有进行示范朗读,配乐也都准备好了,可是担心时间不够,只是让学生自读和和齐读各两遍,纠正字音后,我应该示范朗读,但没有进行,导致诗歌朗读教学流于形式,没有达到实质性效果,就如后来张老师说的那样,诗歌是一定要范读的,老师的引领作用是要发挥的,而且我让学生在还没有学的情况下就让他们自读,这也不符合教学规律,张老师说这难道不是你在让学生故意犯错误吗?仔细品味了张老师的话,是啊,我是不是落到了什么都总是让学生自学的怪圈里了啊?有些知识还是需要老师示范的啊,尤其是古诗词文言文教学,对于已经流传千古的古诗词,更需要引领和示范。
关于人物形象分析,我从“遇见是美好的,但并不是所有的遇见都是美好的”说开来,让学生设想卖炭翁“遇见”宫使会发生什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他们之间的相遇却注定是一场悲剧。在此,我给出了一个范例,“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翁此时已经是两鬓苍苍的老者,十指却因烧炭而变黑,这句诗歌对卖炭翁的肖像进行了描写,表现出卖炭翁年岁已高但却仍然要为生计而以烧炭卖炭为生,因此,生活是艰辛不易的。再看看迎面走来的“宫使”,由对卖炭翁的描写启发学生分析“宫使”的特点,在进行了几分钟的思考和讨论后,学生说到了“翩翩两骑”写出了“宫使”的趾高气昂……由此展开了对诗歌中卖炭翁和宫使两个人物形象的对比和分析。此环节是我认为设计的比较巧妙的环节,但是课后发现虽然预设的是学生通过自学讨论完成,我还是说的过多了,因为怕孩子说错,所以很多地方我情不自禁就越俎代庖直接给出结果而忽略了孩子自学思考的能力,我知道这样是无法培养孩子的思辨能力的,不能因为急于达成目标而剥夺孩子自己思考探究的权力。
课堂是遗憾的艺术,遗憾虽然无法弥补,但会留下美好的印记,每一次对遗憾的回味都会让我燃起再来一次的欲望,希望每一次留下的遗憾能够让我不断进步。
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笔记小说,它通过卖油翁和陈尧咨之间的一段小故事,用浅显易懂的文言文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这篇文章故事性很强,学生较易理解。但面对初一学生,要在一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需要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在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我思前想后,按照常规预设好教学目标,学生一定很厌烦。要是我们一起来参与并研究教学,应该会更有趣味。自己提出目标并达成目标定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于是在教学开始之前,我没有按常规出示教学目标,而是把关键字词写在很班上,让学生从他们的视角出发,寻求目标并达成目标,获得成功的喜悦。
《卖炭翁》教学反思 篇3
《卖油翁》这篇课文就学生掌握情况来看,基本上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学生学有所获。而我觉得最大的成功之处就是抓住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一、预习充分,质疑大胆
课前我要求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工作:尽量扫除文字障碍,找出难以理解的词句;通读课文;了解文章大致内容;查找作者生平等。由于准备充分,在授课时,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疑惑,并认真听取同学及老师的讲解。课后检测证明,学生对这一课词句理解的记忆是既快又牢。所以说,做好充分的准备后,放手让学生质疑,这既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角色朗读,读中有获。
我在教学中多次安排学生朗读,这篇文章从动作、语言、神态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形象。从语言描写来说清晰地再现了两个完全不同性格的人,一个骄傲,一个谦虚。学生在分角色朗读和翻译的时候对两人说话的语气把握还比较准,而且朗读热情比较高,读出了自己的感悟。对于比较简单的知识,我并没有过多讲解,让学生自己翻译自己评价。
三、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卖油翁的人物形象可以说在学习的辅助材料中早有定论,但是学生的拓展思维是不可预设的,如:当我问到“通过对课文的理解,你感觉故事蕴含了什么道理?”时,“熟能生巧、不要骄傲自满、学无止境、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学生的思维很活跃,他们对于文本的理解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这也让我深刻的意识到:如果充分的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学生定会还你一片精彩。在新课改进行得如火如荼的今天,我们的根本是提高同学们语文学习的效能,进而增加文化底蕴。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认真专研教材,善于抓住这种机会,酝酿这种机会,更要努力创造这种机会。
整堂课下来,感觉节奏紧凑。学生参与课堂的激情较高。当然,这堂课也存有不足,因学生在课堂上都比较活跃,出现了多次泛答的情况。也有学生的回答,相当精彩,可我没有进行简要的鼓励与点评,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改进。
《卖炭翁》教学反思 篇4
《卖油翁》是我进行升本课堂教学迈出的第一步,虽然在执教的过程中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是却留给了我宝贵的经验。
将课堂还给学生。课堂应该是学生们解决问题的地方,而非老师们展示自己才华的地方。将课下学生们发现的问题,拿到课堂上来集中讨论,通过生生讨论交流,教师着重点播,达到解疑学习的目的。在本堂课中,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动性、能动性,尤其是在处理文言文实词虚词的过程中,同学们通过讨论交流达到了巩固和学习的目的,而在这其中老师只是引导者和新知识的补充者。课堂气氛活跃,融洽,其中出现了很多创新的火花,这是在传统的将授课中所见不到的。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知识到方法到情感,这是学生最基本的认知规律。切忌打乱甚至是颠倒这个规律。对于文言文来讲,积累是重点,切不可脱离实词虚词的积累而一味追求文本分析。很多学生不愿意学习文言文就是因为语言上的障碍,但是实际上,每篇文言文中需要大家学的词语寥寥无几,只要注重积累,学生就能完成陌生文言文篇目的理解。切不可忽视积累从而影响学生阅读文言文、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重视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实际上每篇文章都蕴含着作者对人生观、价值观的某种看法、观点。我在这篇文章地讲授中,用“我想对……说”,这种方法,将学生在本堂课的情感体验用一句话总结出来,与大家分享。
但在这堂课中我也发现了很多不足:首先,应该引导学生更好的利用课下注释,课下注释有的在课堂上学生讨论的时候就不应该再作为重点讨论了。
其次,课件应用要灵活,课件上的知识有很多在课堂上已经解决了,但因为课件在课前设计的,所以与课上出现了矛盾、重复,浪费了时间。
最后,可能是由于学生紧张,提问的情况不如平时课堂,回答问题的同学仅仅局限于一部分,以后还应该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争取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在课堂上形成一种人人思考、人人发言的良好局面。
《卖炭翁》教学反思 篇5
《卖油翁》故事情节浅显易懂,学生对文意的理解没什么大的障碍。通过对比陈尧咨善射与卖油翁酌油入葫芦的共同点,学生很容易就可以概括出文章所蕴涵的熟能生巧的道理。文章篇幅不长,但人物描写很传神,教学时引导学生学生抓住人物神态语言动作等关键词,及时追问,反复玩味。卖油翁的人物形象可以说在学习的辅助材料中早有定论,但是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的拓展思维是不可预设的,通过对语句的分析也许会有思维的火花碰撞产生。通过对课文的理解,你感觉故事蕴含了什么道理?“熟能生巧、精益求精、戒骄戒躁、学无止境、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学生的思维很活跃,他们对于文本的理解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在亲手实践这个环节,学生先尝试直接向瓶子里倒水,第二次再尝试向扣有铜钱的瓶中倒水,然后再细读卖油翁倒油的环节,进一步体会卖油翁技艺的娴熟。在这个环节,无论是亲手动手尝试的同学还是观看的同学都感慨颇多,对于熟能生巧这个道理也理解的更为透彻。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一堂课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需要我们去不断地完善,不断地改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卖炭翁》教学反思 篇6
我的教学设计主要有以下几个优点:
1、体现了新课标的新理念: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在整个过程既动口动手又动脑,既有个人独立完成又有小组合作。这样非常适合初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容易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重视学习方法的传授。叶老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我们做老师的一定要明确: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读背是文言文教学最基本的也是最主要的方法。在教学的第三个环节中,我对学生进行了朗读指导。《卖油翁》是七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语文版),像这种小故事的文言文,还有《〈世说新语〉二则》、 《蔡勉旃坚还亡友财》、《戴震难师》。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可以让小学生运用同样的方法来学习这三篇文章,这样可以得到举一反三的机会,将知识变成学习能力。
三、卖油翁的写作手法
《卖油翁》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全文先描述了善射之人陈尧咨“十中八九”的事件以及其人骄傲自满的形象,再以卖油翁自钱孔沥油而钱不湿的高超技艺作对比,以此衬托出卖油翁谦逊的形象。卖油翁的人物形象分析
《卖油翁》有两个主要人物,分别是卖油翁和射箭能手。全文先后描绘了善射手陈尧咨以及卖油翁不同的技艺,最后卖油翁以纯熟的酌油技术折服了自命不凡的善射手陈尧咨。全文用两个鲜明对比的人物形象表现出生动可信的社会角色,寥寥数语间,卖油翁的精湛技艺与谦逊的品质已经跃然纸上。
卖油翁的原文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唯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
关于庖丁解牛教案的问题,通过《《卖炭翁》教学反思》、《卖油翁的写作手法》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庖丁解牛教案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