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文章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158文章网 > 范文示例 > 亨利八世闹离婚,教皇:我们不同意,竟然改变了英国历史

亨利八世闹离婚,教皇:我们不同意,竟然改变了英国历史

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亨利亚当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亨利八世闹离婚,教皇:我们不同意,竟然改变了英国历史和英国历史上“卖妻”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 亨利八世闹离婚,教皇:我们不同意,竟然改变了英国历史
  • 英国历史上“卖妻”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 英王亨利八世为什么要离婚?
  • 荷尔拜因《大使们》里暗藏的细节,看完彻底跪伏!
  • 一、亨利八世闹离婚,教皇:我们不同意,竟然改变了英国历史

    01

    英格兰国王亨利八世最近十分郁闷,这位曾经风姿绰约的都铎王朝第二位君主也没有躲过“中年油腻危机”,摸着自己的啤酒肚发愁。当然了,人家并不是因为这件事着急上火。亨利八世都快不惑之年了,连个儿子都没有,他与皇后凯瑟琳曾生育过很多孩子,但只有玛丽公主活了下来,可英格兰在此之前并没有女王临朝的先例,更要命的是,玛丽公主此时已经和法国联姻,要是亨利八世还没有个男性继承人,那在不久的将来英格兰不就成法国的海外行省了嘛!不行,这种事情绝对不能发生。

    亨利八世想到了他的妻子,阿拉贡的凯瑟琳,好像更加郁闷了。凯瑟琳比亨利大了6岁,早就过了生育孩子的黄金年龄,而且欧洲女人普遍老得比较快,凯瑟琳人老珠黄,当然留不住丈夫的心。还有一点最为严重,凯瑟琳曾经是亨利八世的哥哥,王子亚瑟的妻子。谁想亚瑟死的有点早,而当时的英格兰国王亨利七世又舍不得凯瑟琳从西班牙带来的巨额嫁妆,就让亨利八世与自己的寡嫂成亲。

    按照天主教的风俗,弟弟娶兄长之妻是受到诅咒的:“人若娶弟兄之妻,这本是污秽的事……二人必无子女。”(《圣经 • 旧约 •利未记》

    此时的亨利,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他也在想自己无男嗣,是不是因为违背了《圣经》……他突然想到了一个人,安妮博林,这位亨利八世的新宠,年轻貌美,曾经是凯瑟琳皇后的侍女。想到她,亨利八世的心情稍微好了一点,因为安妮怀孕了。经过缜密的考量,亨利八世决定了:老子要离婚!然后迎娶安妮博林为新皇后!

    02

    这种事要是搁在咱们国家古代,哪还用得着费那么大劲,皇帝有个三宫六院不是很正常嘛,干嘛还非得离婚再娶呢?那是因为人家《圣经》里说了:我们的祖先,亚当和夏娃,就是一夫一妻。所以,在欧洲,无论身份多尊贵的男子,一生只能有一个合法伴侣。

    有了离婚的想法,亨利八世马上行动起来,派人去罗马天主教会,申请批准国王的离婚请求。

    教皇克莱芒七世知道了以后,选择了无情拒绝。理由很简单,亨利八世要和阿拉贡的凯瑟琳离婚,这凯瑟琳是什么人,她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的姑母,这查理五世前不久刚刚洗劫了罗马,高高在上的教皇克莱芒七世成了查理的阶下囚。这一份离婚申请就像个烫手山芋,教皇碰都不敢碰,硬是把这场离婚案拖了两年多。

    可铁了心要离婚的亨利八世哪管得了这么多,凭什么你教会不让我离我就不离?难道我一个国王都不能实现婚姻自由吗?失去耐性的亨利八世宣称“哪怕教皇开除我一万次教籍,我也不在乎,我要向所有的国王证明,教皇的力量是多么微不足道。”

    他与议会中的改革派联手,以议会法的形式宣布:英国教会不再接受罗马教廷的管辖。这样国王就可以控制英国教会来处理自己离婚的案子啦!1534年英议会颁布了《至尊法案》,公开宣布英国教会与罗马教廷断绝一切关系,英国教徒必须宣誓服从国王的权威,尊英王为“英国教会和教士的唯一最高元首和保护者”。亨利八世还解散了修道院,把教产拍卖给了宠臣近亲,制造了一批新的阶层,即“新贵”。直接推动了圈地运动的发生,以及英国原始资本的积累和资本主义的繁荣发展。

    与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相比,英国这场自上而下的改革显然温和许多,但也并不是一帆风顺。那些保守的天主教徒强烈反对,为此,亨利八世还杀了不少的人。也难怪美国HBO热门剧集《都铎王朝》和《金色年代》的剧作者迈克尔 •赫斯特这样评价:“亨利因为爱上了一个女人而毁了英国的历史。”

    亨利八世的离婚案确确实实推动了英国历史的进步,但它也仅仅算得上是一根“导火索”,单单凭借国王一个人的力量,还不足以撼动天主教的根深蒂固,更主要的原因是英国与天主教的矛盾由来已久:

    13世纪初教皇英诺森三世时,英格兰政教冲突达到顶峰,他发展了教会法学家的“两把刀”理论:国王不能和教皇相比,教皇犹如太阳,世俗君主犹如月亮,月亮之所以明亮,是借助于照耀人间的太阳。英王约翰签署《大宪章》,也象征着世俗权力向教会的妥协。

    这个时候的王权、贵族、市民还没有拧成一股绳来对抗天主教会。13世纪,英格兰教会反对罗马教廷搜刮钱财以及英格兰主教争取任命牧师权的活动此起彼伏,这是英格兰民族意识形成的开始。但是任何活动都要有科学理论的指导,英国著名的神学家威克里夫就曾提出过“神恩统治论”,认为“上帝将恩宠赐给所喜爱者,并在人出生前就预定存在永生,每个人会失之永生,或因得救而得永生”。他的主张可以概括为“取消修士、取消高级教士、取消罗马教廷,一言以蔽之,就是教会中一切糟蹋钱的事情”。这种观点极其符合当时市民和王室的心理,受到了广泛欢迎。再加之罗拉德派教徒在社会下层不懈的努力,更加深了英格兰的民族意识。

    宗教改革另一成功的社会因素自然就是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开始融合,贵族们“圈地养羊”,手工工场开始兴起,经过中世纪黑暗的部分农奴重新获得自由,他们要么在大农场做工,要么给小手工业主打工,乡绅的数量也大大增加。这群依靠手工业、商业而富裕起来的市民阶层,为了自己的利益,毫不犹豫地选择和国王站在同一条反对教会的道路上。

    欧洲大陆上的国家,国与国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君主们没有所谓大一统的观念,民族意识并不强烈。而英国,独特的海岛地貌造就了它比欧洲大陆更强的国家意识,在经过红白玫瑰战争、百合狮子的百年战争之后,英国的民族意识越来越强,反对天主教压迫的力量更是壮大了起来。

    英国这场宗教改革自亨利八世开始,经爱德华六世、玛丽一世、伊丽莎白一世这曲折而漫长的过程,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打下来坚实的基础,这是英格兰民族意识的觉醒。

    策划:鱼羊史记 监制:鱼公子

    撰文:澈冬澈 制作:吃硬盘吧、发达蚊

    本作品版权归「鱼羊史记」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欢迎转发朋友圈。

    一、英国历史上“卖妻”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英国近代曾存在“卖妻”现象。这种存在于社会下层中的“卖妻”现象出现的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是基督教会认为婚姻神圣, 反对离婚。其次是通过议会法案离婚代价高昂, 普通民众难以接受。再次是英国的习惯在下层民众心里具有法律的效力。“卖妻”现象作为英国下层民众的一种习惯, 是他们规避基督教会禁止离婚和议会法院高昂离婚费用所采取的一种做法。随着女性社会地位的改变和整个社会认知水平的提高, 离婚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卖妻”作为英国的一种习惯, 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一、基督教会与离婚

    首先, 基督教会认为婚姻是神圣的, 是上帝的事情, 不能轻易解除。耶和华造了人类的始祖亚当后, 认为“那人独居不好, 我要为他创造一个配偶帮助他”。夏娃被创造出来后, 耶和华指出“人要离开父母, 与妻子连合, 二人成为一体”。因此, 基督徒认为男人和女人结合, 是上帝的旨意, 结婚是完成基督的使命。圣保罗认为, 夫妻的结合如同基督与上帝的结合。宗教结婚仪式也赋予婚姻神圣的性质。婚礼是基督教的七大圣事之一 (英国宗教改革后, 婚姻不再是圣事, 但仍然强调婚姻的“崇高性”。

    二、离婚代价高昂

    12世纪时, 英国确立了教会对婚姻进行裁决的特权。离婚是法律禁止的, 是社会习俗和观念禁忌的。英王亨利八世因离婚问题迟迟得不到教皇的批准, 进行宗教改革后确立的国教——英国圣公会仍然没有允许离婚的教规, 只能取消无效婚姻, (如未发育年龄、重婚、劫持、性无能, 三代血缘关系)或妻子与人通奸。从17世纪末起, 要想实现离婚, 必须取得议会法案的批准, 非经议会批准的离婚都不具有法律效力。1670年议会批准了一桩离婚案。到18世纪, 经议会而非教会判决离婚的做法已经越来越多, 而且逐渐规范化。但是数量非常少, 主要是因为通过议会离婚代价高昂。

    三、英国的习惯

    当时英国社会的下层也接受了“卖妻”这种解除夫妻关系的非正式现象。英国是非常重视习惯法的国家。习惯法“源于乡村的习惯或平常的习俗;习俗可以简化为规则和惯例, 它在某种情况下被编撰成法典并可以当法律来实施”。习惯法从社会认可方面说, 它是“共同体成员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自发形成的, 规定其成员之间的权利义务, 并得到共同体普遍认同的行为规则”。这种“卖妻”现象在1790年前“广泛存在”, 说明社会下层对此做法的普遍认可。因为穷人“相信一个地方法官能够让他们离婚, 相信七年不在家会使婚姻的纽带失效, 或他们可以作出相互互惠的许可而离婚”。在公众的心目中, “卖妻”这种正式进行的仪式解除了丈夫对妻子全部的未来义务, 允许两个人重新结婚;通过这种方式的离婚, 使解除婚姻得到了公众的认可。

    二、英王亨利八世为什么要离婚?

    亨利八世(1491.6.28—1547.1.28)是英国都铎王朝的第二位国王,亨利七世次子。亨利八世在位的38年是英格兰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其中最重要的是16世纪宗教改革。这次改革的基本意义在国家政治方面,而不在宗教方面,核心问题是亨利八世与罗马教廷决裂,导致英国形成完全的民族国家。这次改革从确立亨利八世与安妮博林的婚姻合法开始,到确保国王对教会的绝对统治而宣告结束。从表面上看,宗教改革是由亨利八世个人的离婚案引起的;从实质上看,变革是在英格兰民族主义和反教权主义日益高涨的情况下实现的,并和亨利八世的对法战争和西欧的国际格局变化都有一定的联系。他自1509年4月22日开始在位,这时英国已经逐渐从一个欧洲偏远蛮荒及以暴政著称的小国发展成为有影响的专制极权国家,他的父亲亨利七世在位时,执行睦邻友好政策,将两个女儿分别嫁给苏格兰和法国的王储,为自己长子亚瑟娶西班牙公主凯瑟琳为妻。但婚后不久他的长子因病去世,当时西班牙和法国不和,他为了维持中立不得罪西班牙王室,力图挽留长媳,经向教皇请示,(根据天主教教规夫妻结合是上帝的旨意,不允许离婚再嫁娶,丧偶再嫁也需要教皇批准。)教皇批准可以再嫁他的次子,当时只有12岁的亨利八世。

    亨利八世18岁即位并娶寡嫂凯瑟琳,但他妻子只为他生了一个女儿玛丽(后来的玛丽一世)以后几次生育的孩子都早夭,此前英国尚未有过女王,而且有迷信说法说弟娶兄嫂不吉,他又和女侍官安妮·博林产生了婚外情,他让自己的主教宰相向教皇申请离婚,因为他这次婚姻是教皇亲自批准的,这为教皇出了一个难题,因为当时教廷亦不想得罪有强大势力的西班牙。教廷迟迟不能批准他离婚,而他的女侍官已经怀孕。他着急采取了多次措施,先把宰相撤职拘禁,再下令停止向教廷交纳教税,最后直至没收教会财产,迫使教皇开除他的教籍。在当时受宗教改革思潮影响者的鼓吹下,他宣布英国教会脱离罗马教廷,自任英国教会最高权威, 其间为处死数7万多人, 约为当时英国人口的7%。从此英国教会成为圣公会,基督新教的一个单独教派。圣公会实际上并非真正的宗教改革,因为它和天主教没有任何理论原则的分歧,只是不承认教皇的权威,以英皇代替而已, 而圣公会的大主教与教皇的名称相同, 都是叫POPE, 教会的英文名称亦相同, 都是Catholic Chuch, 只是为了与天主教分开, 改为英国公教 - Anglo-Catholic Church, 其他的只有部份礼仪简化了。

    亨利八世的第二个妻子(就是安妮·博林)也只为他生了一个女儿伊丽莎白(后来的伊丽莎白一世女王),他一怒将第二个妻子以通奸罪砍头处死,因为他离婚再也不需要教皇批准了,第三位为他生了一个儿子爱德华(后来的爱德华六世国王)又因肺病去世。他先后娶了6位夫人,全部没有好结果:第一位逼迫离婚,第四位德意志新教公主协议离婚,第三位因病去世,最后一位因他去世幸免于难,另外两位被他处死。 值得一提的是亨利八世与他的第二个妻子安妮·博林之前的情妇,正是安妮·博林的妹妹Marry Boleyn。而安妮·博林当初不愿像她妹妹一样只是做国王的情妇,于是给予亨利八世巨大压力要求成为“公众认可的”皇后。当然最后通过亨利八世与教会的决裂,不需要再获得教皇的批准,他与第一任妻子离婚并娶Anne Boleyn为皇后。此外他亦有大量情妇及私生子,後世的考古学家很多都怀疑他是死于梅毒, 并留下一个接近破产的国家。

    他临死时设下遗嘱,由爱德华和他的后代继位;如果爱德华没有后代,爱德华死后由玛丽和她的后代继位;如果玛丽没有后代,玛丽死后由伊丽莎白和她的后代继位。他没有想到如此严密的安排,最后三位继承人都没有后代,伊丽莎白一世去世后,都铎王朝也终结了,王位传给伊利莎白表姐的儿子。

    三、荷尔拜因《大使们》里暗藏的细节,看完彻底跪伏!


    上图中是16世纪著名的肖像画家小荷尔拜因。 他生于奥格斯堡,是 “北方文艺复兴” 的代表人物之一。


    小荷尔拜因曾经为马丁•路德、伊拉斯谟等著名人文主义者的作品绘制插图。 后来他在伊拉斯谟的推荐下结识了托马斯•莫尔。从1526年起,小荷尔拜因移居英格兰,为亨利八世和其他英格兰贵族画过不少肖像。到1543年因病逝世于伦敦,年仅45岁。

    关于神秘的《大使们》,首先要解答的是画中两个人的身份。


    在荷尔拜因完成这幅画 300 多年后,两位身着华丽服装的男士被时间慢慢磨去了姓名,没人知道他们是谁。19 世纪的艺术史家们经过几十年研究,才推测出左侧的同学叫让·丹特维尔( Jean de Dinteville ),是极有权势的骑士团成员,右侧的是乔治·塞尔夫( George de Selve ),为地方主教。


    让·丹特维尔


    乔治·塞尔夫


    他们面相沉稳成熟,实际仍是年轻人,荷尔拜因将二人的年龄巧妙地隐藏在了画中:


    丹特维尔手持短剑,塞尔夫手臂下有一本书,两样物品是文艺复兴时期体魄与思想的象征,同时又与他们的职业呼应。放大后,可以看到剑鞘上的数字是“ 29 ”,书侧面的数字为“ 25 ”,这便是他们当时的年龄。


    有关年龄的细节


    丹特维尔与塞尔夫并非英国人,他们都是法国派出的外交大使,此次出行的目的,与亨利八世的大事情有关——


    亨利八世曾以王后凯瑟琳未能生下男性继承人为由向教会提出离婚,遭到反对。1533 年,在没有得到教皇许可的情况下,他与幽会许久的安妮·博林( Anne Boleyn )举办了婚礼。罗马教廷非常生气,愤怒的将亨利八世驱逐出教,人高马大的英国国王也不示弱,他随即宣布脱离罗马教廷,并发动了宗教改革。


    亨利八世画像 荷尔拜因


    历史证明,因偷情而导致的这次改革,永远地改变了英国历史——亨利八世 成为 英格兰 最高宗教领袖,并对国家作出了全面改革,整个 社会的经济状况、政治体制、文化和思想等方面都发生很大变化。


    另外, 他的女儿在几个月后出生,后来被称作伊丽莎白一世( Elizabeth I ),她的出现, 为女王执政开启了新篇章 。


    鲁特琴


    这样的大事情,引起了欧洲国家特别是法国的警觉,他们先后派出 两位大使来到英国, 游说亨利八世慎重考虑脱离罗马教廷的事宜。


    结果很遗憾,未能成功。精微刻画每一个细节的 荷尔拜因,当然不会忽略大的时代背景,他通过桌上断了弦的鲁特琴隐喻了谈判的不和谐:


    断了弦的鲁特琴


    鲁特琴的原型可以追溯到古埃及时期,大约在 9 世纪时,它经阿拉伯人传入到了欧洲,并在文艺复兴广为流行。


    这一造型优美的乐器,经常出现在绘画中,一个原因,它是高雅与和谐的象征,另一个原因,它又是画家们炫耀熟练运用透视法的道具,大名鼎鼎的博斯和卡拉瓦乔都曾画过。


    实际上,这幅画里不止出现了一把鲁特琴,桌下还有一把。深色的鲁特琴背面向上,藏在阴影里,它既展示了荷尔拜因精湛的绘画技巧,又增加了空间的纵深感,一举两得。


    桌下的鲁特琴


    画中桌面和二层摆放的物品,也是十分讲究,集合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最新技术成果。


    上层以天文工具为主,从左至右分别是天球仪、柱晷( guǐ )、通用二分仪晷、四分仪、多面体日晷和黄道仪。近代学者研究,这些物品精确记载了荷尔拜因开始绘制这幅画的准确时间:1533 年 4 月 11 日上午 10 点 30 分。


    桌面物品


    二层以现实生活中用到的物品为主,除了地球仪和鲁特琴,还有一本放进了折尺的商用算术书。


    至此,起源于古希腊并延续到文艺复兴的四项技艺——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得到了充分展示。它们出现在二人中间,也不是偶然,为的是体现两位大使具有渊博的知识,中国俗语叫: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二层物品


    那么,这幅画的彩蛋和秘密在哪?


    先看左上角,耶稣受难的银质十字架被隐藏的如此含蓄,印证了亨利八世对宗教改革势在必行。事实确实如此,他于 1534 年颁布了《至尊法案》,促使国会通过的有关宗教改革的法令,改革后的英国教会,彻底摆脱了罗马教皇的控制,国王既是世俗领袖,亦是宗教领袖。


    银质十字架


    另一个彩蛋是签名。


    它藏在画面最左侧的阴影里,如果不用灯光照射,根本无法看清。荷尔拜因其实很少在作品上留下自己的名字,《大使们》为何会有签名,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这幅画为好友丹特维尔委托绘制,签上名字以示尊重,二是他真的想让后人知道这幅画的来源...


    荷尔拜因的签名


    接下来,是画中的秘密——两个骷髅。


    画作《大使们》有两米多高,画中人物尺寸大致与真人相同。近距离观看,会发现丹特维尔帽子上的骷髅金属饰物,至于原因,说法不一,有学者推测这一图像反映了他身上的某种神秘主义倾向,也有人觉得这只是一个装饰品而已。


    帽上的骷髅


    还有一个骷髅,在画面最前端。


    如果你没有发现,不要惊讶,这幅画在进入博物馆后的十几年里,也没人发现。一位巡视员在日常巡检时,偶然发现了这个形象,他震惊又高兴的自我表扬了很久,跟你现在的情绪差不多...


    前景中的骷髅


    这具骷髅需要特定的观看角度——站在画作右侧,自上而下的观看——假使你现在还没看清,给你换个角度:


    前景中的骷髅


    绘画中的骷髅形象十分常见,它最直观的意义是对死亡的象征。


    除此之外,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 Jacques Lacan )曾从另外一个角度进行解析,并提出了著名的“斜视之见”:图像具有欺骗意义,我们只有通过斜视才能看清画面的底部的骷髅,正如主体的真相只有通过斜视获得。


    矫正后的骷髅


    但无论是死亡象征还是斜视之见,似乎都难以解答荷尔拜因的真正用意。


    他将骷髅变形为二维图像后放于画面的三维空间中,同时设置了特定的观看视角,如此大的骷髅置于前景中,竟难以被发现。


    至于它为什么以这种形式存在,我们只能是猜测,当然最不费脑力的一个答案就是: 炫技...

    邮箱painter.peng@qq .com





    关于亨利亚当的问题,通过《英王亨利八世为什么要离婚?》、《荷尔拜因《大使们》里暗藏的细节,看完彻底跪伏!》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亨利亚当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

    本文标签:亨利亚当(1)

    相关阅读

    关键词不能为空

    范文示例_作文写作_作文欣赏_故事分享_158文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