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和而不同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最好的关系,是和而不同和君子和而不同,周而不比什么意思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一、最好的关系,是和而不同
“真正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人活着,没必要因为别人的错而生气。
因为人生百态,事有千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行为标准。
尊重别人的不一样,是我们一生的修行。
真正的格局是:尊重别人的不同,容得下别人的错。
将心比心,尊重不同
《杀死一只知更鸟》有这样一句话:
“除非你穿上一个人的鞋子,像他那样走来走去,否则你永远无法真正了解一个人。”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这也注定我们总是以自己的观点出发看待世界。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经历和背景,这也造就了截然不同的人生。
你以为的,只是你以为的,并不能代表是事情的真相。
就像菲茨杰拉德说得那样:
“每当你想批评别人时,你要记住,并不是每个人,都拥有像你这样的条件。”
世界从来不只是我们看到的样子,有很多事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所以别轻易评价一个人。
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小男孩问她妈妈:
“村前的王寡妇,又凶又抠门,其他人为什么还总是和她来往呢?”
那位母亲说:
“因为寡妇门前是非多,为了保护自己的名声,所以要凶一点,才能赶走那些心怀不轨的人,你要叫她王阿姨。”
小男孩继续问道:
“那其他的阿姨们就不怕被骂吗?听别人说,她总是占周围邻居的小便宜。”
那位母亲摸了摸小男孩的头说:
“王姐的丈夫去世了,家里唯一的劳动力没了,她一个弱女子,还要照顾两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周围的邻居是故意让她的。待会儿你吃完饭,帮我这个南瓜送给你王阿姨,就说是还以前借的大米。”
人间百态,悲欢虽不能相同,但感情却能共融。
当别人有难处时,我们可以选择体谅和帮助。
因为懂得尊重,所以能换位思考,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
如果仅凭自己的一番观点就判定是好是坏,这就像是盲人摸象,摸到大象的腿,便说大象和柱子一样。
一个有格局的人,能透过事物的表面看到本质,懂得理解和尊重他人的不同。
最好的关系,是和而不同
罗素曾说:
“须知人生的参差百态,乃是幸福的本源。”
每个人的人生轨迹不同,生活方式和爱好也不尽相同。
就像是有人觉得香菜很香,而有人却觉得很臭。
一位哲学家曾说:
“这世界上,有一半人的快乐,另一半人不理解。”
面对别人的爱好和选择,即使我们不能认同,也要尊重别人的选择。
有一对刚刚结婚的夫妻,男人无辣不欢,女人却吃不得辣。
起初,他们经常会因为太辣,或不辣而争吵。
后来,他们不再一起吃饭,而是各吃各的。
一次,女人回娘家吃饭。
她发现父亲面前放了一碗清水,吃之前把菜放在里面摆一摆。
父亲口味变淡了,母亲喜欢吃咸一点。
女人一言不发地吃完了饭。
回家后,女人按照男人的口味炒了几个菜,等男人下班一起吃饭。
吃饭时,女人在自己面前也放了一碗清水,夹起菜放在清水里摆一摆。
男人什么也没说,一个劲地吃饭。
第二天,女人下班回来发现,男人正在厨房做饭,不过这次一点辣也没放。
吃饭时,男人在自己面前放了一碟辣酱,夹起菜在辣酱里沾一沾。
很多人相遇相识,最后却因为生活中的小细节分道扬镳。
我们该做的,就是像故事中的夫妻那样,遇事不必分个绝对,尊重对方的习惯和爱好。
康德曾说:
“我尊敬任何一个独立的灵魂,虽然有些我并不认可,但我可以尽可能的去理解。”
两个人相处的生活无法将就,唯有尊重和接受对方才是维护关系的最好办法。
一生很长,无论何时,我们都不能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别人。
格局大的人,懂得和而不同,即使观点截然相反,也能容纳。
格局大的人,万事皆能容
挪威心理学家诺德斯克曾提出“心理衍射论”。
意思是说: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在同一个时间,你关注一件事情,就一定会忽略其它事情。
仔细想想,深以为然。
当我们着急赶路时,往往会忽略路上的风景;当我们有情绪时,容易忽视别人的感受。
如果我们把注意力放在看不惯别人上,浪费的是自己的精力和时间。
余秋雨曾说:
“人的生命格局一大,就不会在生活的琐碎中沉沦,真正自信的人,总能简单得铿锵有力。”
有格局的人,懂得尊重别人与自己的不同。
有一个人来到深山找智者解难。
他说:
“公司有个同事很让他反感,每天看见他就烦,都不能专心工作,不仅经常私自动别人东西,还特别八卦,每天在公司说个没完。”
智者说:
“如果有一块石头在路上挡着你,你会怎么办呢?”
那个人说:
“我会把石头搬开,然后继续前进。”
智者继续说:
“那如果挡着你的是一座山呢?你也要搬走吗?”
那人笑着说:
“我又不是愚公,山挡住我,我绕过去,不就行了吗?”
智者大笑道:
“你既然明白这个道理,为什么还要来问我呢?”
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讨厌的人,他们就像一块块石头挡在我们的人生之路上。
如果我们每一件事、每一个人都要较真,就真的变成愚公移山了。
周国平说:
“一个人如何对待持有不同观点的人,比他自己持有何种观点更能反映他的文明程度。”
格局大的人,没有看不惯的事,也没有容不下的人。
因为他们明白遇到讨厌的人时,换个方向,绕过他们,才能更好地前行。
一个处处不能容的人,看到的一切都有问题。
一个万物皆可容的人,看到的一切都是美景。
心由境转,境由心生。
当你放大了格局,对人也就放下了成见;提升了高度,便能释怀别人的不完美。
以一个包容之心看待世间万物,才能遇见生活中的种种美好。
只有玫瑰和茉莉一同开放,这个世界才会有参差多态的美。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四季自有四季的美。
人在夏天自然会怀念冬天的冷冽,人若在冬天却又会期待夏天的热情。
我们不能因为冬天太冷而认为冬天不好,也不能因为夏天太热而觉得夏天糟糕。
正因为四季滋味各不同,才各有四季的美。
人也是如此。
允许自己与别人不同,让你特立独行;允许别人与你不同,则让你海纳百川。
一、君子和而不同,周而不比什么意思
君子和而不同,周而不比意思:
1、君子和而不同意思是: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
2、周而不比意思是:以公正之心对待天下众人,没有预定的成见及私心,不徇私护短。周,圆周,合围合群。比,前后紧随,结党为奸。
”君子和而不同“出自《论语·子路》,是孔子所言。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译文:“孔子说:‘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
扩展资料:
周而不比出自:
出处:《论语之为政篇》
原文: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意思:孔子说:“君子合群不勾结;小人勾结不合群。”
何晏《论语注疏》 :[疏]“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正义曰:此章明君子、小人德行不同之事。忠信为周,阿党为比。言君子常行忠信,而不私相阿党,小人则反是。注曰:“忠信为周。”相反的,“比而不周”是指几个人亲密勾结,但却并无包容之心。
参考资料:
二、和而不同的理解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话浅看好懂,深读不易,我们应该如何拆解?从表面的意思看,是说君子与他人和谐相处却不趋同,小人趋同却不能与他人和谐相处。这是不是有别于通常的社会经验?不同的人凑在一起很团结,这是君子之交,好像没什么问题。但是后面一句就很费解了,连带着我们对前一句也产生了怀疑。相同的人凑在一起应该更容易团结才对,怎么就不和了?怎么就是小人了?不同的人才容易闹矛盾呢。性格不同,志向不同,价值观不同,不管哪方面南辕北辙,凑在一起非有矛盾不可。好像应该说,同才和,不同不和。如果这样看问题,常人与圣人满拧。是不是孔子说错话了?孔子的这段话是《论语》中的第一语录,何以推位最高?因为它精到地揭示了儒家核心理念——“和”。特别值得称道的是,将“和”与“同”排比着描述,正反两面看事,尤为透彻。我认为,古今中外,只有孔子把“和谐”的确切含义讲敞亮了,别人的解释太过朦胧。
孔子视差异为和谐的前提,这是独到看法,为什么这么说?传统主流文化重视群性,重视“同”,这便反衬出孔子重视差异的特别之处。“不同”弥足珍贵,最传统,也最现代。时下追求个性的年轻人就以差别立身,独立人格是现代意识,有个性才有创造力。在专业化与多元化的社会里,“同”可以被替代,“不同”才能培养出核心竞争力。有出息的人应该变得越来越与人不一样,也要变得越来越能与人合作。
异质同构,世界上有没有绝对单一的完整事物?人体各种器官协调起来,心肝肺都健康才是生命常态。心脏重要,但只有心脏人能活吗?人无头不走,领导重要,但是只有领导组织能运行吗?和谐不是性质术语,而是关系概念,整体大于局部之和。只会打直拳,不会打组合拳,上了拳台一定鼻青脸肿。一根筷子只能吃藕,两根筷子什么都能吃,表面看筷子是一样的,但是一左一右或者一上一下,位置不同才能张开作业。单体质量好,结构质量不一定高,同样要素的串联功能不强,产生的是整体小于局部之和的负效应。
不同的人凑到一起,能够自然和谐吗?可能和,互补就和;也可能不和,相克就不和。越是有个性的人,越容易有脾气,有差别就会有矛盾,甚至产生激烈冲突。追求息事宁人、一团和气不是真和谐。孔子的和谐思想并不回避对立,和谐的本质是解决矛盾的过程,君子之和不是等来的,是经过努力争取来的,和谐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解决矛盾能力的大小,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并非坏事。儒家“和合”之说才完整,“和”与“合”有什么不同?“和”是目的,“合”是变差异为和谐的过程,亦即“趋和”。
小人求同,一定不和,何以至此?同流合污,臭味相投,终将因利益冲突而内讧。强势小人求同,以别人为马仔,无视其自主选择,总有一天会引爆积怨。不警惕“同”的危险,迟早同归于尽。不想得罪人就一定不得罪人吗?老好人维护的是个人利益,与原则冲突,回避矛盾,紊乱关系就在酝酿中了,不得罪少数人,得罪的就是多数人,因为没了公平,这是大不和。
唐玄奘不辨人妖,但是为人宽厚,亲和力强,取经的战略意志最坚定,基本是个好领导。孙悟空本事大,但脾气也不小,一生气就要回花果山做山大王,在路线与方向问题上不稳定,是个情绪不稳定的骨干,需要紧箍咒约束。猪八戒总惦记着高老庄的媳妇儿,身上有许多小毛病,但是幽默憨直,使枯燥的旅途生活平添了很多情趣,是大家的开心果。沙僧能力差,遇事没主见,但任劳任怨,一路挑着担子,专干累活,是四人中的老黄牛。唐僧团队就是“和而不同”的绝配,如果都是同一类人物,会是什么结局?假如四人都是唐僧,早就被妖怪吃得一干二净了;假如四人都是孙悟空,早就因为争强好胜打斗起来了;假如四人都是猪八戒,早就各自成家立业过小日子去了;假如四人都是沙僧,早就无可奈何地败回流沙河了。
三、如何与人相处?“和而不同”是孔子的箴言
如何与人相处?“和而不同”是孔子的箴言强调“仁爱礼乐”的儒家在交友观上也延续了一贯的主张。
君子用文章学问来结交朋友,用朋友来辅助仁德的培养。
朋友之间可以互相切磋琢磨以共进于道。在仁道的修养上同进步,而不是自进己德。
那么具体应该怎样用“仁”来交友呢?
人道精神是原始儒家一以贯之的精神。
孔子在《论语》中提到的“忠”、“恕”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沟通,首先是以对他人的关心友好和善为前提的。
正是以这种交往乞求为导向,孔子把广交朋友看成是人生的最大快乐:
孔子反对用恶意猜测他人,而提倡“见善如不及”,勉励交往主体以善良的心地和开放的襟怀接纳对方。
但孔子不是一味无原则的“仁”,而是有立场、有分别的“仁”:
每个人都希望别人做得要比自己多,这就是自私。君子应该多要求自己而少要求别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样就能远离怨恨了。
心胸狭隘的人永远把私利放在首位,因此容不得一点儿吃亏,争名夺利,不讲付出只讲回报。
只有心胸宽广仁厚之人,才能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全心全意为他人着想,时刻反省自己有没有逾越道德的边界,有没有做对别人有好处的事。
孔子有严格的善恶之分,他不主张用恩德来回报仇怨,而是应该用正直来汇报仇怨,用恩德来回报恩德。
儒家思想有一点侠义的精神,你打我一拳,我踢回你一脚;你对我不好,我不理你,这很直嘛!……是是非非,善善恶恶,对我好的当然对他好,对我不好的当然不理他,这是孔子的思想。他是主张明辨是非的。
“以德报怨”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人们向“善”的心理,但是“以德报怨”混淆了是非的判断标准。如果是小怨,当然可以以德报怨,比如朋友之间的有些小误会不妨宽容一点,超然一点。
“以直报怨”即以自身的公正、正直来保持人生的效率和尊严,以正直的心和磊落的行为来对待别人的怨,这表现了儒家的原则性和宽容心。
君子不因为言论可取就选用一个人,也不因为人不可取就拒绝他的言论。要客观公正地待人。
推举人要重实绩,不能一概而论、以偏概全,不能使工于言辞却无实行的巧言者得幸当道,也不能因为一个人有了缺点就废弃了他有益的建言。
人作为感性的动物,能不戴有色眼镜看人和事是非常难的。
能做到对事不对人的人,不会因为和某个人关系亲昵就一意孤行地帮扶任用,也不会因为对方和自己有矛盾或者关系远就全面否定他。
这对于领导选贤任能也是很有指导意义的。
诚信交往包含着平等交往的意向。孔子把“信”这种真诚无妄之德运用于交往活动。
首先要求朋友之间应诚实守信,即:
既然“信”乃做人之本,那么主体间在交往时就需要:
考察彼此在言论和行动上是否诚实守信。
若彼方诚实守信,即可与其沟通、对话,进行平等的交往,既所谓:
主张诚信之德的确立应该从我做起,即谓:
这种以反省、克己的工夫来培养诚信之德的思想,无疑将诚实交往指向了自律自觉的航程,从而凸显了由自我而感化他我的重要意义。
原始儒家追求友好交往和诚实交往的目标,在于使交往主体间达到一种和谐、完美的理想状态。
但是,他们对交往中怎样保持交往主体的独立性而不流为结党营私的宗派性活动却有着严格的选择标准,并由孔子率先提出了“和而不同“的对待原则。
并以这种原则为导向,首先对选择什么样的人作为交往对象做了认真思考:
没有仁德的人不能够长久地安于穷困,也不能够长久地处于安乐之中。
有仁德的人长期安心于推行慈爱精神,聪明的人认识到仁对他有长远的利益而实行仁。
没有仁德的人长久地处在贫困或安乐之中都会更加堕落,只有仁者才能安于仁,也只有智者才会行仁。有了仁的本心,就能在任何环境下做到矢志不移,保持节操。
君子应该亲近忠诚和讲信义的人,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在遇到错误的时候,要正面对待,不逃避掩饰,勇敢地加以改正。
要重视学习,善于结交朋友,着眼于朋友比自己好的方面加以学习,从而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我。
孔子以“仁“为标准,不赞成同任何人都进行交往。
其次,原始儒家还以“和而不同“为原则,反对把交往降为党派活动。
对此,孔子除近乎律令地宣布“和而不同“外,还说:
主体间的交往活动虽然应贯彻与人为善和诚实相待的原则,但这并非意味着彼或我可以放弃自己的意志和立场而依附于他人,甚至把交往蜕变为空一种结党营私的活动。
怎样才能把交往控制在理想的界限范围内呢?
原始儒家主张实行“中庸“的原则。
既然如此,那么“中庸“就是处理包括交往在内的各种问题的普遍原则和方法,
而孔子正是以此为指导来判定交往的合理性问题。
晏子善于和别人交朋友,交往越久,别人越尊敬他。说明了晏子强大持久的人格魅力。
晏子不大容易与人交朋友,如果交了一个朋友,就全始全终。
“敬”也就是保持距离,也就是防止过分的亲昵。友谊不可透支,总要保留几分。
侍奉君主繁琐无度,就会遭到羞辱;与朋友相交繁琐无度,就会遭到疏远。
不论是有距离的君主,还是亲密无间的好友,都是有距离才能产生美的。
交往太密则既无神秘感,又无新鲜感,还容易看到更多的缺点,反而会遭到对方的嫌弃。
能使别人长时间保持对自己的敬意,是一个人善于交往的表现,
关于和而不同的问题,通过《和而不同的理解》、《如何与人相处?“和而不同”是孔子的箴言》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和而不同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