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文章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158文章网 > 范文示例 > 白居易这两首山水诗,比摄像机拍得还要美,皆是经典

白居易这两首山水诗,比摄像机拍得还要美,皆是经典

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山水田园诗人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白居易这两首山水诗,比摄像机拍得还要美,皆是经典和白居易西湖古诗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 白居易这两首山水诗,比摄像机拍得还要美,皆是经典
  • 白居易西湖古诗
  • 谁知道几首白居易写的关于西湖的诗词
  • 描写湖光水色的诗句古诗
  • 一、白居易这两首山水诗,比摄像机拍得还要美,皆是经典

    一朵女子,风轻云淡

    欢迎关注槐序,这里有最美古诗词

    …..

    - 引言 -

    白居易,现实主义诗人,故在许多人的印象里,他的诗作多是悲惋之风,如是最著名的《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一点也不“乐天”。

    但实际上白居易在现实生活里,是一个很有生活意趣的人,在江州、苏州、杭州、洛阳都留下过他很多佳话。

    他这一生都活得很逍遥,拥有着通透的人生观,懂得去享受当下,大隐于朝,可见白居易是真的活得很清楚。

    50岁以后,他拒绝了高官厚禄,假病退隐洛阳,秉持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之理,畅游在风花雪月、诗酒年华中,醉心于山水。

    这让很多人都很敬佩。

    今天我们就读两首他笔下的山水诗,感受一下大唐白乐天心中的畅意。

    “ 诗文赏析 · 其一 ”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出自白居易的《暮江吟》

    公元822年,白居易主动请求离京,去外地任职,7月授杭州刺史,10月到任。在那里,他留下了很多经典诗章。

    这首便是他赴任途中所作,笔触优美,轻松写意,展现了一幅绝美的自然之景。

    白居易纯粹写山水田园的诗很少,但每一首都是千古经典。

    诗文大意为:

    暮晚的斜阳倒映在江面上,波光粼粼,晕染开来,让江水一半呈现红色,一半又是深深的碧绿;让人印象最深的就是九月初三之夜,悬滴的露珠像一颗颗珍珠,朗朗新月如同一把弯弓。

    白居易很重视对“理”的表达,难得有一首只是简单地抒情,却也写得这样好。

    诗中有暮晚、残阳、江水悠悠,还有半月、清露和夜晚赏景的绝佳心情。在旅途中,能有这样的风景相伴,想来也是很惬意的。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这两句诗写得极妙,诗人弃用的“照”字,择用“铺”,更形象地说明了夕阳已经快要落下,接近于地平线位置。另外,“铺”是生活动词,也是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慨叹,有人格化的拟用在里。

    半江红映,半江绿衬,写得更是精绝,江风把水面吹起褶皱,软浪的一面为红色,一面依然是碧色,这种细腻的观察力让人叹为观止,比摄像机拍摄的还要美。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在这两句诗里,诗人交代了时间,之所以诗人要这样写,是因为那一晚给他留下了太深刻的印象。

    也就是说,其实这是两句叙事诗,只不过诗人并没有写在明面上,仅仅是写了露珠和月弯,颇具蒙太奇之美,让人浮想联翩。

    猜想,诗人这一晚是无眠,或者很晚才入睡的,因为眼前的风景太过于吸引人,漫步于江边,秋风有些微寒,但远离朝野醉心于山水之中,旅途的劳顿全然不见,更多的是对景色的留恋。

    结合前两句的时间点,说明诗人是露宿于此的,用了许久在此停留。吸引住诗人的景色,才能吸引住读者,这也是诗能千古流传的主要原因。

    “ 诗文赏析 · 其二 ”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出自白居易的《白云泉》

    公元825年,杭州三年后,白居易又任苏州刺史,在那里留下了水利政绩和不朽的诗篇。

    从诗的浅意中也可以看出,较于上一首,在这首诗里白居易的内心是有波澜的,因为期间他还卸任了太子左庶子,并在洛阳购置了宅邸,已经为退隐做好了准备。

    说明此刻他已经厌倦了朝政,当时“牛李党争”严重,元稹升相后,裴度就分司洛阳了,刘禹锡也马上复官于此。

    苏州卸任后,他曾与刘禹锡相伴而游,可见白居易此时的内心并不平静,诗中所述只是愿景。

    诗文大意可解为:

    天平山顶流淌着白云泉,白云泉的上方有白云在舒卷,泉水悠闲自在,无拘无束;这泉水你如此湍急,奔泻而下,是急着流到山下吗?本来在山顶这么惬意,又何必再去人间添波澜呢!

    白居易不愧是“写实”高手,短短几句山水诗,其中却蕴含了很多信息量,有对自己未来生活的向往,也有对当局的暗讽。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这两句诗是对天平山白云泉自然之景的简单描写,虽然也赋予了人格,但还是很恬淡的。诗中构架出了三层境界,即地平线,山顶白云泉,和白云泉上的云朵,这是在为后面做铺垫。

    三层境界代表三种阶级,最高的自然是皇权,然后是权臣,比如“李德裕、李宗闵、牛僧孺”等势力集团,而自己则是仰望之人。

    如果皇帝无心无意,其实水是可以如镜如画的。

    犹记得,白居易任左拾遗时,就不断上书唐宪宗李纯,指出当朝的弊端,惹得宪宗不停地向宰相李绛抱怨。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这两句是诗人想要表达的重点,他自己有归隐之意,遂暗示自己不想再卷入复杂的争斗中去,实际上他是有先见之明的。

    因为一年后李绅获罪遭贬,韦处厚因为李绅谏言而受排挤,元稹也从从相位上跌落,令狐楚很快上位充替了李绅,裴度又全力举荐李德裕,李宗闵被排挤出京后,他又力举牛僧孺为相。

    总之中唐后期朝局乱成了一锅粥,而李绅、裴度、元稹、韦处厚、令狐楚这几个宰相都是他的好朋友。幸好,白居易懂得激流勇退,离开苏州后就安享洛阳了,直至75岁终老。

    所以这首诗蕴含的道理颇深,值得仔细品读,一些镜头背后的故事,真不是摄像机能体现的。

    - END -

    #我在头条搞创作第二期#

    一、白居易西湖古诗

      白居易对于西湖的美景都留下了哪些动人的诗句呢?以下是我整理的白居易西湖古诗,欢迎参考阅读!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译文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低垂,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阳光温暖的树木上栖息,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泥在筑巢。

      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总观赏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赏析

      白居易在杭州时,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这诗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

      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楼观参差”景象,两个地名连用,显示出一种动感,说明白居易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黄莺用它婉转流利的歌喉向人间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穿花贴水,衔泥筑巢,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白居易左右寻声的情态。“谁家”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白居易细腻的心理活动,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这一联中的“渐欲”和“才能”又是白居易观察、欣赏的感受和判断,这就使客观的自然景物化为带有白居易主观感情色彩的眼中景物,使读者受到感染。这两联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以“早”“新”“争”“啄”表现莺燕新来的动态;以“乱”“浅”“渐欲”“才能”,状写花草向荣的趋势。这就准确而生动地把白居易边行边赏的早春气象透露出来,给人以清新之感。前代白居易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二句之所以妙绝古今,受到激赏,正是由于他写出了季节更换时这种乍见的喜悦。《钱塘湖春行》以上两联在意境上颇与之相类,只是白诗铺展得更开些。尾联略写白居易最爱的湖东沙堤。白堤中贯钱塘湖,在湖东一带,可以总揽全湖之胜。只见绿杨荫里,平坦而修长的白沙堤静卧碧波之中,堤上骑马游春的人来往如织,尽情享受春日美景。白居易置身其间,饱览湖光山色之美,心旷而神怡。以“行不足”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白居易也余兴未阑。

      中国历史上,在天堂杭州当剌史或知州的可以说是不乏名人,不过,最有名的要算是唐朝和宋朝的两位大文豪白居易和苏东坡了。他们不但在杭州任上留下了叫后人敬仰的政绩,而且也流传下来许多描写杭州及其西湖美景的诗词文章与传闻轶事,所以又有人们称他们为“风流太守”。白居易的七律《钱塘湖春行》就是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篇,这首诗不但描绘了西湖旖旎骀荡的春光,以及世间万物在春色的沐浴下的勃勃生机,而且将白居易本身陶醉在这良辰美景中的心态和盘托出。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诗歌的第一句是地点,第二句是远景。孤山坐落在西湖的后湖与外湖之间,峰峦叠翠,上有孤山寺,登山观景,美不胜收。据《唐语林》卷六载,贾公亭建于贞元年间,未五六十年后废。白居易写此诗时,其亭尚在,也算是西湖的一处名胜。白居易一开始来到了孤山寺的北面,贾公亭的西畔,放眼望去,只见冬水荡漾,云幕低垂,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初平”所表达的是白居易对冬日里西湖的一种特有的感受。由于连绵不断的春雨,使得如今的湖面看上去比起冬日来上升了不少,似乎眼看着就要与视线持平了,这种水面与视线持平的感觉只有人面对广大的水域才可能有的感觉,也是一个对西湖有着深刻了解和喜爱的人才能写出的感受。此刻,脚下平静的水面与天上低垂的云幕构成了一副宁静的水墨西湖图,而正当白居易默默地观赏西湖那静如处子的神韵时,耳边却传来了阵阵清脆的鸟鸣声,打破了他的沉思,于是他把视线从水云交界处收了回来,从而发现了自己实际上是早已置身于一个春意盎然的美好世界中了。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四句是白居易此诗的核心部分,也就是最为抢眼的句子,同时也是白诗描写春光特别是描写西湖春光的点睛之笔。几处,是好几处,甚至也可以是多处的意思。用“早”来形容黄莺,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树上的黄莺一大早就忙着抢占最先见到阳光的“暖树”,生怕一会儿就会赶不上了。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而不知是谁家檐下的燕子,此时也正忙个不停地衔泥做窝,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黄莺是公认的春天歌唱家,听着它们那婉转的歌喉,使人感到春天的妩媚;燕子是候鸟,它们随着春天一起回到了家乡,忙着重建家园,迎接崭新的生活,看着它们飞进飞出地搭窝,使人们倍加感到生命的美好。在对天空中的小鸟进行了形象的拟人化描写之后,白居易又把视线转向了脚下的植被,“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也是一联极富情感色彩与生命活力的景物描写,充分显示了白居易对描写对象的细致观察以及准确把握其特征的能力。花而言其乱,乃至要乱得迷了赏花人的目光,在旁人的诗句中,很少有这种写法,而这种独到的感受,却正是白居易在欣赏西湖景色时切身的体验,五颜六色的鲜花,漫山野地开放,在湖光山色的映衬下,千姿百态,争奇斗艳,使得白居易简直不知把视线投向哪里才好,也无从分辨出个高下优劣来,只觉得眼也花了,神也迷了,真是美不胜收,应接不暇。“乱花渐欲迷人眼”一句是驻足细看,而“浅草才能没马蹄”,则已经是骑马踏青了,在绿草如茵、繁花似锦的西子湖畔,与二三友人,信马由缰,自由自在地游山逛景,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情,马儿似乎也体会到了背上主人那轻松闲逸的兴致,便不紧不慢地,踩着那青青的草地,踏上那长长的白堤。白居易在指点湖山、流连光景的不经意间,偶然瞥到了,马蹄在草地上亦起亦落、时隐时现的情景,觉得分外有趣,将其写入了诗中,就是这随意的一笔,却为全诗增添了多少活泼情趣和雅致闲情。

      著名美学家别林斯基曾说过,“无论在哪一种情况下,美都是从灵魂深处发出的,因为大自然的景象是不可能绝对的美,这美隐藏在创造或者观察它们的那个人的灵魂里。”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恰恰说明了这一美学欣赏真理。因为西湖的景色再美,也会有不尽人意之处,但是在白居易的眼中,它无疑是天下最美的景致,因为他不但善于观察,而且更善于发现和体验。或是在影视风光片中,听说和看到名胜山水美不胜收,心中不由得生起无限向往之情,可是往往一旦身临其境,面对真山真水,却反而觉得远没有预期的那样动人美丽。这就是因为人们不能带着一种发现欣赏的眼光去看待自然山水,而是带着一种先入为主的过高的甚至是带有几分挑剔的眼光去游山玩水的原因。古往今来,西湖向人们展示了无比美妙的春光,有很多人见证了西子湖的春色。可是到头来,仍然只有几首作品能广为传诵。白居易就是因为有着一副难得的美学家的欣赏眼光,才能在无数西湖的游客中,独具慧眼地发现它的动人之处,才能真正享受到大自然赐予人类的这一人间天堂。白居易并没有看到很多的“早莺”和“新燕”,只有“几处”、只见“谁家”而已,要是其他人,说不定还会因为没有到“处处”闻莺、“家家”有燕的时节,而感到遗憾,心想要是再晚来十天半个月就好了。可是白居易却不这样认为,少有少的好处,正因为少,才是“早莺”,才是“新燕”,才有一种感知春天到来的喜悦,如果白居易没有一种年轻的心态和热爱生命与春天的胸怀,恐怕就不会被这为数不多的报春者所打动,所陶醉,而欣然写下这动人的诗篇了。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能闻花花香,见草草美,为四处点缀的各色野花而心乱神迷,为没过马蹄的草地而唏嘘感叹了。白居易是幸运的,因为他有一双发现美、发现春天的眼睛,所以他会在西湖美景中,不能自已,乃至流连忘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任杭州剌史时,也确曾修堤蓄水,灌溉民田,不过其堤在钱塘门之北,可是后人多误以白堤为白氏所修之堤了。

      这首诗就像一篇短小精悍的游记,从孤山、贾亭开始,到湖东、白堤止,一路上,在湖青山绿那美如天堂的景色中,白居易饱览了莺歌燕舞,陶醉在鸟语花香,最后,才意犹未尽地沿着白沙堤,在杨柳的绿阴底下,一步三回头,恋恋不舍地离去了。耳畔还回响着由世间万物共同演奏的春天的赞歌,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流泻出一首饱含着自然融合之趣的优美诗歌来。

      前人说“乐天之诗,情致曲尽,入人肝脾,随物赋形,所在充满”(王若虚《滹南诗话》),又说“乐天诗极深厚可爱,往往以眼前事为见得语,皆他人所未发”(田雯《古欢堂集》)。这首诗语言平易浅近,清新自然,用白描手法把精心选择的镜头写入诗中,形象活现,即景寓情,从生意盎然的早春湖光中,体现出白居易游湖时的喜悦心情,是当得起以上评语的。

       背景

      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七月,白居易被任命为杭州的刺史,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三月又出任了苏州刺史,所以这首《钱塘湖春行》写于长庆三、四年(823、824年)间的春天。

      春题湖上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译文

      西湖的春天,像一幅醉人的风景画,三面群山环抱中的湖面,汪汪一碧,水平如镜。群峰上,松树密密麻麻排满山面,千山万峰显得一派苍翠。一轮圆月映入水中,好像一颗明珠,晶莹透亮,跳荡悬浮。

      早稻初生,似一块巨大的.绿色地毯,上面铺满厚厚的丝绒线头;蒲叶披风,像少女身上飘曳的罗带群幅。一幅格调清新的山水画图展现眼前,白居易不由发出对西湖风光的赞美。春色如此秀丽,白居易不愿离开杭州回京,有一半因素就是舍不得这风景如画的西湖。

       赏析

      西湖的春天,像一幅醉人的风景画,三面群山环抱中的湖面,汪汪一碧,水平如镜。群峰上,松树密密麻麻排满山面,千山万峰显得一派苍翠。一轮圆月映入水中,好像一颗明珠,晶莹透亮,跳荡悬浮。

      早稻初生,似一块巨大的绿色地毯,上面铺满厚厚的丝绒线头;蒲叶披风,像少女身上飘曳的罗带群幅。一幅格调清新的山水画图展现眼前,白居易不由发出对西湖风光的赞美。春色如此秀丽,白居易不愿离开杭州回京,有一半因素就是舍不得这风景如画的西湖。

      诗的前三联绘景,尾联抒情,全诗则情景交融,物我划一。首句鸟瞰西湖春日景色,谓其“似画图”。白居易以具有如此浓重感情色彩的字眼儿入诗,并非偶然。在孩童时代,白居易曾立志要到杭州做官,心愿得酬,自然为之欣喜,其对杭州的深情于此可见一斑。此诗不仅是白居易山水诗中的佳构,亦是历代描写西湖诗中的名篇之一。

      “乱峰”以下三句,具体描绘如画之景∶群山环绕,参差不一,湖上水面平展;排排青松装点着山峦,如重重叠叠的翡翠,皎洁的月亮映入湖心,象一颗闪光的珍珠,这是多么诱人的美景呵!然而诗的旨趣并没有凝滞在范山模水的层面上,“碧毯”二句出人意表地把笔舌转到对农作物的体察上。在山水诗中嵌入农事,弄不好会雅俗相悖,很不协调,而白居易却别出心裁地把农事诗化了━━早稻犹碧毯上抽出的线头、新蒲象青罗裙上的飘带。如此精妙新奇的比喻本身不仅体现出白居易对湖区人民的关怀,使读者由此可以联想到正是这位自幼向往杭州的白刺史,一到任便体恤民瘼,浚井供饮,把杭州变成了人间天堂,从而铭戢其德惠。同时,在诗的写作上也是一种变格、一种可贵的出新,它比白居易描绘西湖的另一名篇《钱塘湖春行》,立意更加新颖,语言益见精妙。

      这首诗的结构曲折委婉,别有情致,特别是最后两句“以不舍意作结,而曰‘一半勾留’,言外正有余情。”(《唐宋诗醇》)那么其“言外余情”是什么呢?这得联系白居易的有关行迹和创作来探寻。除杭州刺史之前,白居易原在长安任中书舍人。面对国是日荒,民生益困的现实,屡屡上书言事而不被采纳,眼见时局日危,朋党倾轧加剧,便自求外任,来到杭州。这是问题的一方面,另一方面是他认为做隐士不好,做京官也不好,只有做杭州刺史闲忙得当,正合其意,即所谓“□溪殊冷僻,茂苑太繁雄。唯此钱塘郡,闲忙恰得中。”这话是出自《初到郡斋寄钱湖州李苏州》一诗,在其他篇目中 尚有不少类似的说法,这既是白居易的心里话,也是此诗的“言外余情”。

      因为“皇恩只许住三年”,白居易抱着恋恋不舍的心情离开西湖,这种情绪本身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一千多年后的今天,西湖早已是驰名中外的湖山形胜之地,此诗亦不胫而走,值得玩味的是如今西湖十景中的“平湖秋月”、“苏堤春晓”、“三潭印月”等景观的命名,有的很可能是从这首《春题湖上》中的相应诗句衍化而来的。

       背景

      这是一首著名的杭州西湖春景诗。白居易于唐穆宗李恒长庆二年(公元822)七月,出任杭州刺史,十月到任,至长庆四年五月底离杭赴洛阳任所。此诗即作于白居易卸杭州刺史任之前夕,大约是唐代长庆四年(公元824)春,白居易在杭州住期将满,就要离开之前所作。白居易为了逃避当时朝廷激烈党争的政治漩涡,自求出守杭州。其后的诗作不免流露出离开了是非之地的轻松愉快心情。这首诗则因届满将归,而滋生怅惘的依依惜别情。

    二、谁知道几首白居易写的关于西湖的诗词

    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白居易柳湖松岛莲花寺, 晚动归桡出道场。卢橘子低山雨重, 栟榈叶战水风凉。烟波淡荡摇空碧, 楼殿参差倚夕阳。到岸请君回首望, 蓬莱宫在海中央。长庆二年(822)秋至四年夏,白居易在杭州任刺史。政事之余,他常喜欢到佛寺里听听僧侣讲经。这首诗便是写他与“诸客”听讲归来时的感受。作品生动地描绘了孤山寺的秀美,风景中处处点染着诗人的喜悦之情。“柳湖松岛莲花寺,晚动归桡出道场”。柳湖,即西湖,因湖上垂柳掩映,故云;松岛,即孤山,因山矗立湖中,故称:莲花寺,即孤山寺,湖中莲花盛开,因而以之形容其美;道场,僧侣诵经礼拜之处,即佛殿。这两句,虽然仅是对“西湖晚归”的一个交代,但在写法上却很见技巧。试以现代的电影摄影手法作比,先是全景:波光漪涟的柳湖。然后镜头向前推近:映出松岛、莲花寺。最后是两个分镜头:湖上,天近傍晚,撑船人正摇动“归桡”,准备接客归去;寺中,诗人正和“诸客”走出道场,准备“晚归”。这种写法,层次分明,主从有序,给人以清晰明快之感。其次,这两句五处用了富有特征性的修饰词语和“借代”之法,从而增加了景物的质感和特征,写出了诗人对它的喜悦之情。试想,如果直说“西湖孤山山上寺,晚动归舟出庙堂”,这就索然无味,不能写出孤山寺的特色及诗人的喜悦之情。诗贵别趣,意忌直出,没有诗人的这种精心安排和恰当修饰,就不会使人读之如身临其境的。上二句,从大处写起,由景到人;下二句,是从小处着笔,由人观景。“卢橘子低山雨重,栟榈叶战水风凉”,就是写诗人归路所见。卢橘即批杷,栟榈即棕榈。批杷硕果累累,金实翠叶,本来就多么令人喜爱,山雨过后,清香四溢,连果枝都被压得低垂下来;一个“重”字,写出了诗人对它的多少喜悦之情!棕榈树高叶大,俨若凉扇遮径,雨后清风,阔叶颤动,似乎它也感到了水风的清爽。一个“凉”字,透出诗人多少快感!好的画境,首先要看它能否表现出典型的物象;好的诗情,首先要看它能否把作者的精神融于画境。这两句,可以说是美景爽情的融冶,诗情画意的结合,似情似景,难解难分。诗人移步登舟,船行湖上,这时的情景是:在宽阔的湖面上,轻轻的寒烟似有似无,蓝蓝的湖波共长天一色,所以说“烟波淡荡摇空碧。”“淡荡”二字,使人如泛仙槎,如升青冥,写出了清爽闲适之情。回望孤山寺:“楼殿参差倚夕阳”,“参差”二字,写出了随山势高下而建筑的宇观楼殿的特有景色,从而使人想到檐牙错落、各抱地势的瑰丽情景;加之夕阳晚照,红砖绿瓦,金光明灭,真是佛地宛如仙境,因而诗人发出由衷的感慨:“到岸请君回首望,蓬莱宫在海中央。”——落笔到“回望孤山赠诸客”的题旨,作品便戛然而止。蓬莱,神话中海上的仙山,而孤山寺中又有蓬莱阁,两者浑然一体,不着痕迹,更增加了韵外味,弦外音,使孤山寺的诗情画境久久萦绕于读者的脑际。这首诗,短短八句,句句写景,句句含情,读后如随诗人游踪,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一幕幕湖光山色的画图。它宛如一篇优美的游记,更配有铿锵的韵致,荡起喜悦的心声,如画卷在目,如乐章在耳,给人以情景水乳交融的快感。(唐)白居易《春题湖上》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这是一首著名的杭州西湖春景诗。作者于唐穆宗李恒长庆二年(822)七月,除杭州刺史,十月到任,至长庆四年五月底离杭赴洛阳任所。此诗即作于作者卸杭州刺史任之前夕。诗的前三联绘景,尾联抒情,全诗则情景交融,物我划一。首句鸟瞰西湖春日景色,谓其“似画图”。作者以具有如此浓重感情色彩的字眼儿入诗,并非偶然。在孩童时代,白居易曾立志要到杭州做官,心愿得酬,自然为之欣喜,其对杭州的深情于此可见一斑。此诗不仅是白居易山水诗中的佳构,亦是历代描写西湖诗中的名篇之一。“乱峰”以下三句,具体描绘如画之景∶群山环绕,参差不一,湖上水面平展;排排青松装点着山峦,如重重叠叠的翡翠,皎洁的月亮映入湖心,象一颗闪光的珍珠,这是多么诱人的美景呵!然而诗的旨趣并没有凝滞在范山模水的层面上,“碧毯”二句出人意表地把笔舌转到对农作物的体察上。在山水诗中嵌入农事,弄不好会雅俗相悖,很不协调,而白居易却别出心裁地把农事诗化了━━早稻犹碧毯上抽出的线头、新蒲象青罗裙上的飘带。如此精妙新奇的比喻本身不仅体现出作者对湖区人民的关怀,使读者由此可以联想到正是这位自幼向往杭州的白刺史,一到任便体恤民瘼,浚井供饮,把杭州变成了人间天堂,从而铭戢其德惠。同时,在诗的写作上也是一种变格、一种可贵的出新,它比作者描绘西湖的另一名篇《钱塘湖春行》,立意更加新颖,语言益见精妙。这首诗的结构曲折委婉,别有情致,特别是最后两句“以不舍意作结,而曰‘一半勾留’,言外正有余情。”(《唐宋诗醇》)那么其“言外余情”是什么呢?这得联系作者的有关行迹和创作来探寻。除杭州刺史之前,白居易原在长安任中书舍人。面对国是日荒,民生益困的现实,屡屡上书言事而不被采纳,眼见时局日危,朋党倾轧加剧,便自求外任,来到杭州。这是问题的一方面,另一方面是他认为做隐士不好,做京官也不好,只有做杭州刺史闲忙得当,正合其意,即所谓“□溪殊冷僻,茂苑太繁雄。唯此钱塘郡,闲忙恰得中。”这话是出自《初到郡斋寄钱湖州李苏州》一诗,在其他篇目中 尚有不少类似的说法,这既是作者的心里话,也是此诗的“言外余情”。因为“皇恩只许住三年”,白居易抱着恋恋不舍的心情离开西湖,这种情绪本身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一千多年后的今天,西湖早已是驰名中外的湖山形胜之地,此诗亦不胫而走,值得玩味的是如今西湖十景中的“平湖秋月”、“翠堤春晓”、“三潭印月”等景观的命名,有的很可能是从这首《春题湖上》中的相应诗句衍化而来的。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阅读导引]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之一。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诗中描写了诗人骑马所见到的西湖早春的旖旎骀荡的春光,表现了世间万物在春色沐浴下的勃勃生机,塑造出诗人自身欣然陶然观景的形象,创造出春色喜人、生意盎然的意境,抒发了喜爱早春风光、恬静闲适自得的感情。

    三、描写湖光水色的诗句古诗

    1. 关于湖光水色的诗句
    关于湖光水色的诗句 1.描写湖光水色的诗
    《吴江垂虹亭作》: 米芾(1051—1107),字元章,号鹿门居士、襄阳漫士、海岳外史,人称米南宫。

    世居太原,迁襄阳,后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以太常博士出知无为军,召为书画博士擢礼部员外郎,出知淮阳军。精鉴别,善书画,为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

    有《宝晋英光集》等。 《吴江垂虹亭作》 断云一片洞庭帆,玉破鲈鱼金破柑。

    好作新诗寄桑苎,垂虹秋色满江南。 破鲈(lú)鱼:如同说“鲈鱼破玉”。

    鲈鱼,一种淡水鱼,又名银鲈、玉花鲈,主产于吴江一带,吴江有“鲈鱼乡”之称。玉破鲈鱼,形容切好的鲈鱼肉莹洁如玉。

    金破柑:形容剖开的柑橘灿若黄金。洞庭东西山盛产柑橘,品质较优。

    “金破柑”,《宋文鉴》作“霜破柑”。 《吴江垂虹亭作》是两首山水诗。

    第一首描写了太湖边的美好景色,是写实;第二首则由水天一色的湖光水色联想起织女架起了织布机、嫦娥奔月等神话传说,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垂虹桥,素以“江南第一长桥”而名闻遐迩,自宋始建之日起,即被誉为三吴绝景。

    改建为连拱石桥后,“环如半月,长若垂虹”,“三起三伏,蜿蜒似龙”,其壮丽秀美,更是独步江南。历史上有百余名名人为此吟诗作画,赞叹不绝。

    其中宋苏舜钦“云头艳艳开金饼,水面沈沈卧彩虹”,宋杨杰“八十丈虹晴卧影,一千倾玉碧无暇”,以及宋郑懈“插天虫带虫东玉腰阔,跨海鲸鲵金背高”,世称吴江长桥三名联。 断云一片洞庭帆,玉破鲈鱼霜破柑, 好作新诗寄桑苎,垂虹秋色满东南。

    这是北宋诗人米芾吟咏吴江垂虹桥的一首诗。它以富有画意的笔触形象地描绘了这座水波连天、长虹飞渡的古代名桥的宏伟景象。

    垂虹桥位于吴江松陵镇东门外,横卧于古吴淞江正源之上(古吴淞江又名淞江或吴江),原名“利往桥”,俗称“吴江长桥”,因桥上建有垂虹亭,故又称“垂虹桥”。 垂虹桥建于北宋年间,它的建造与古代吴江的地理形势有着密切的关系。

    自古吴江就是一个水乡泽国,县城松陵镇位于古吴淞江之滨,镇南即为烟波浩渺的太湖。吴淞江在松陵东南接纳太湖水东流入海,正如旧志所称:“吴江以南,一望无际,皆太湖之委,松江之始也。”

    唐宋以前,这里江面宽阔,水深流急,风高浪大。古运河在此又借道吴淞江,如遇上天气骤变,则常常翻船溺人,官府漕运屡遭损失,当地居民往来也极为不便。

    北宋庆历二年(1042年),官府召集民众在江湖之间修筑了吴江长堤,堤东为江,堤西则湖,为了让湖水东泄,就在县城东南留有一大缺口,运河以西、长堤以外仍然风大浪急,日夜无休。为了保证漕运的通畅以及居民往来方便,修建一座长桥把县城与吴江长堤连接起来已势在必行。

    北宋庆历七年(1047年),当时吴江知县李问和县尉王庭坚募钱百万兴建长桥,次年6月桥成通行。当时桥长1300多尺,西北-东南走向,砖木混合结构,桥面铺砌青砖,双边萦以修栏,用木万计,桥中心比较宽阔,建亭名垂虹,桥下85孔互相联缀。

    垂虹桥上临波涛万顷的太湖,远远望去,犹如中流砥柱,屹立于洪涛之中。波光桥影,远山近芦,苍茫如画,成为绝景。

    桥成以后,舟楫免于风波之险,徒行者晨往暮归,皆为坦道,十分方便。宋元时期,太湖之水从桥下浩荡东流,垂虹桥便成为吴淞江的咽喉,为数众多的桥孔又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吴淞江浪涛之险,所以宋代曾有“松江未过不愁,过了垂虹百不忧”的诗句。

    垂虹桥建成以后,便成了文人雅士们的游览胜地,历代文人途经垂虹桥无不吟诗作赋。不少诗人登临桥上,南望波涛汹涌、水天一色的太湖,触景生情,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垂虹桥也随之名闻天下。

    北宋诗人张先曾为吴江县令,有诗云:“桥南水涨垂虹影,清夜澄光合太湖。”南宋著名文学家姜夔途经垂虹桥时,留下了“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萧。

    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的佳句。王安石、苏轼、米芾、杨万里等宋代名家都以登临垂虹桥,面对万顷太湖,远眺洞庭诸山,品尝鲈脍为乐事。

    垂虹明月,松江鲈鱼,钓雪晴沙,足使历代文人墨客流连忘返。 由于木桥易腐,加之常遇兵燹,长桥屡遭毁坏,因此垂虹桥自建成后,几乎每年都要维修,桥孔也时增时减,元朝大德八年(1304年)竟多达99孔。

    到了泰定二年(1325年),吴江州判官张显祖以石易木,下开62孔,桥孔为弧形联拱式结构,并在东西两桥堍各立巨大石狮一座。到了至正十二年(1352年),吴江监州那海又重修垂虹桥,并亲书隶体“垂虹”两大字悬匾于亭。

    此后世皆称垂虹桥而不称利往桥。明永乐二年(1404年),吴江知县蒋奎又用石砌面,双边冀以双层石栏,栏杆上雕刻有狻猊图案,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邑人包咸等人出资重修垂虹桥。由于城市闾井变迁,淤滩封占障塞,到了民国四年(1915年)夏,官民又积资重修此桥,但此时桥孔之数仅存四十又四了,不过它一头连接东门城墙,一头直通郊野,水波连天,仍然壮观。

    解放后垂虹桥尚可见37孔。 垂虹桥在历史上已显示出它的作用。

    然而,由于河道淤塞,改道频繁,特别是在明清之际,东太湖淤浅迅速,吴淞江正源北移,垂虹桥下已不是太湖东泄的主要通道,桥孔逐渐被。
    2.描写湖光山色的诗词
    山青水秀 山穷水尽 山重水覆 火耕水耨 山高水低

    风起水涌 木本水源 镜花水月 高山水长 金沙水拍

    锦绣河山 高耸入云 水天一色 波光粼粼 湖光山色

    重峦叠嶂 山明水秀 高山流水 白练腾空 烟波浩渺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2、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4、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5、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7、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

    1、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3、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苏轼)

    4、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

    5、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郦道元《三峡》)

    6、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吴均《与朱元思书》)
    3.描写湖山水色的诗句
    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锣。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4.描写湖光山色的古诗有哪些
    1、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

    2、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3、多么静的洞庭湖啊,静得像一面镜子;多么绿的洞庭湖啊,绿得像一片草坪。

    4、远远望去,洞庭湖的山水是多么美丽,如同白玉盘里放着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令人遐想。

    5、啊!洞庭湖的君山是多么雄伟壮观啊!就像一个忠诚的卫士守卫着洞庭湖,好让洞庭湖不受风雨的侵扰。

    6、冬天,到处冰天雪地,唯独浩瀚的洞庭湖从不上冻。宽阔的湖水依旧波光闪烁,显出无比的活力和生机。

    7、人生除泛海,便到洞庭波。驾浪沉西日,吞空接曙河。虞巡竟安在,轩乐讵曾过。唯有君山下,狂风万古多。

    8、周极八百里,凝眸望则劳。水涵天影阔,山拔地形高。贾客停非久,渔翁转几遭。飒然风起处,又是鼓波涛。
    5.描写水色的诗句
    古诗如下: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王维 汉江临泛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 使至塞上 星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 旅夜书怀 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

    贾岛 忆江上吴处士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李白 关山月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杜甫 阁夜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刘禹锡 浪淘沙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孟浩然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独上江楼思悄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赵嘏 江楼感旧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 忆江南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王湾 次北固山下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 宿建德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李白 听蜀僧浚小说弹琴 山螟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孟浩然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李白 渡荆门送别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 将进酒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 凉州词 郁郁层峦夹岸青,青山绿水去无声。朱熹 水口行舟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苏轼 永遇乐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苏轼 饮湖上初晴后雨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王禹偁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黄庭坚 登快阁 一轮红日倚青山,只见湖光数里间。
    6.关于山光水色的古诗
    1、《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3、《秋词》

    【唐】刘禹锡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4、《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5、《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7.四句关于描写“湖光山色”的古诗
    1、宋·苏轼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宋·欧阳修《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3、唐·刘禹锡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4、唐·白居易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5、唐·王维 《汉江临泛 / 汉江临眺》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刘禹锡 《望洞庭》

    诗中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微波不兴,平静秀美,分外怡人。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写得这样高旷清超,这正是诗人性格、情操和美学趣味的反映,极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

    参考资料

    周笃文 高志忠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关于山水田园诗人的问题,通过《谁知道几首白居易写的关于西湖的诗词》、《描写湖光水色的诗句古诗》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山水田园诗人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

    本文标签:山水田园诗人(3)

    相关阅读

    • 山水田园孟浩然

    • 158文章网范文示例
    •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山水田园诗人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山水田园孟浩然和孟浩然的山水诗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关键词不能为空

    范文示例_作文写作_作文欣赏_故事分享_158文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