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文章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158文章网 > 范文示例 > 齐湣王一生:本可以带领齐国称霸,却死于自己的傲慢和嚣张

齐湣王一生:本可以带领齐国称霸,却死于自己的傲慢和嚣张

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齐国好厚葬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齐湣王一生:本可以带领齐国称霸,却死于自己的傲慢和嚣张和齐湣王之后,齐国为何元气大伤、地位一落千丈?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 齐湣王一生:本可以带领齐国称霸,却死于自己的傲慢和嚣张
  • 齐湣王之后,齐国为何元气大伤、地位一落千丈?
  • 《大秦帝国》:电视剧与史实有何差异
  • 关于战国四公子
  • 一、齐湣王一生:本可以带领齐国称霸,却死于自己的傲慢和嚣张

    战国时期田氏齐国的第六任国君,齐湣王的一生可谓是大起大落,在他的带领下,齐国国力达到顶峰,外弱南边楚国,与西秦争霸;内有匡章、田文等贤臣良将侍立左右,隐隐有赶超昔日齐桓公所创霸业。然而盛衰无常,仅仅十七年就让这位君王跌落王座,不仅使得齐国差点亡国,自己也死于敌国将领之手。怎么会这样呢?历史中的齐湣王是个怎样的人呢?且看笔者一一道来:

    1、 子承父业,与秦争霸

    齐湣王之父齐宣王虽然算不上是个明君,但毋庸置疑,在他执政期间,齐国得到快速发展,也为齐湣王能够与秦争霸打下一定物质基础。周赧王十四年(前301),齐湣王即位之初,齐将匡章,魏将公孙喜,韩将暴鸢共攻楚,联军大败楚军夺取大片土地,楚不得已向齐表示屈服,这也导致齐湣王在位仅十七年间,这段时间就是秦齐争霸时期。

    齐、秦两强对峙,秦欲东出便会压迫三晋,魏、韩连年受秦国进逼,倒向齐国,以借强齐之力抗秦,而齐为拓地,欲意联韩、魏抗秦,所以三国组成牢固的合纵盟约。齐湣王三年(前298),在齐相田文的撮合下,齐、魏、韩绑在一块,匡章为主帅,率三国联军攻秦。三国联军兵至函谷关,封锁秦国,之后赵、宋两国也加入伐秦的队伍,五国攻破函谷关,秦昭襄王被迫割地求和。眼看属于齐国大好局势即将到来,但可惜的是齐相田文最后放弃灭秦的好时机,而是转而攻燕,大败燕军。

    2、 独揽大权,刚愎自用

    若说历史中齐湣王是个怎样的人,"刚愎自用"是最适合的。齐湣王即位之初,任命从秦国死里逃生的孟尝君田文为相,然而田文依仗父亲留下的丰厚资产,在封地薛邑广招各国人才,培植势力,势力比齐王还要强上几分。是时,齐地百姓"只知有孟尝君而不知有齐王",齐湣王害怕日后被田文取而代之,也在想办法打压长期把持国政的田婴、田文一派。正好,齐国发生了一起严重的政治事件,齐国贵族劫持齐湣王,"不久事败,愍王意疑孟尝君,孟尝君乃奔。"虽然最后证明田文并没有叛乱阴谋,但齐湣王还是应允了田文辞官回乡的请求,这对君臣在日后成了大敌,也为日后齐国衰败埋下伏笔。

    独揽大权的齐湣王膨胀了,在削弱秦楚、制服三晋后,齐湣王慢慢变得刚愎自用起来,由于孟尝君田文出逃,燕国间谍苏秦得以上位,想尽办法削弱齐国的兵力,筹码便是宋国。此前匡章率联军攻破函谷关,田文没有把握灭秦的好时机,转而率齐军攻燕,齐湣王欲借此机会灭燕,同样错失良机,被苏秦忽悠着去攻宋,由于列强阻挠,未果。齐湣王又听信苏秦谗言,转头攻向昔日同盟,还"厚葬以明孝,高宫室大苑囿以明得意,"然而这些都不过是苏秦"欲破敝齐而为燕"之策,在齐湣王折腾下,齐国四面树敌,所谓"猛虎难架群狼",虎视眈眈的列国就等一个导火线,打算一起瓜分齐国。

    3、 只重小利,下场凄惨

    因为有函谷关被攻破的阴影,秦昭襄王欲自立为帝,又恐齐国反对,于是便尊齐湣王为东帝,并约定五国伐赵,瓜分赵国。东西互尊,齐湣王也很高兴,能瓜分赵国得到土地,齐湣王更高兴,于是答应了下来,燕昭王恐赵国灭亡后齐国愈强、燕国愈弱,齐灭燕更是易如反掌,于是便让苏秦阻止了这次军事行动。为了防止秦、齐强强联手,于是苏代入齐见齐王,首先说东西二帝只会让"天下独尊秦而轻齐",挫伤齐湣王的虚荣心,然后便是以"齐释帝,则天下爱齐而憎秦",又把齐湣王捧上天来,最后再"好意"劝说齐湣王不如"释帝而代之以伐桀宋之事,国重而名尊,燕楚皆以形服,天下莫敢不听"。然而齐湣王只看到去除帝号、攻宋之利,没看到其中的弊端,为其身死埋下隐患。

    历史穿越报——春秋战国卷 ¥26 购买

    齐湣王四处树敌,原先与三晋、楚国建立的合纵联盟告破,去除帝号使得秦齐交恶,而为了攻宋,齐国和赵、魏为了夺取宋国的控制权而公然大战,尽管齐国最后得到了宋国膏腴之地,但已是天下之敌,众矢之的。周郝王三十年(前285),解决蜀地后顾之忧的秦国转过头来,号召秦、燕、赵、韩、魏五国攻齐,联军势如破竹,紧逼齐都,齐将触子欲图利用济水天险和联军对峙,然后等待联军出现破绽再予以打击,但急于求成的齐湣王却用恶言逼迫触子出战,为迫使将士死战,齐湣王还以挖祖坟、行杀戮相威胁,更使将士离心,斗志消沉。最终乐毅率领大军攻入齐国都城临淄,齐湣王出逃,辗转卫、鲁等国,依旧是傲慢无礼,这些小国不敢收留他,齐湣王只得逃到齐国五都之一的莒,还妄想借助楚国的力量复位,被楚将淖齿所杀。

    纵观齐湣王一生,本有资本带领齐国称霸列国,夺取天下。然而这位齐王没有像秦王一样有"统一天下"的野望,齐国强盛时他刚愎自用,逼走相邦田文,一意孤行攻打宋国;齐国将灭时依旧狂傲无礼,使得卫国、鲁国国君都心生怒意而不愿收留他。甚至更好笑的是身为齐王,竟然会相信别国的军队能够听凭自己调遣,还直接任命别国将领为相邦,最后惨死。齐湣王最终被剥皮抽筋,他死于自己的傲慢,死在自己的嚣张上,说是"最惨"也不足为怪。

    一、齐湣王之后,齐国为何元气大伤、地位一落千丈?

    因为齐湣王刚愎自用,跟大臣关系不和,齐国被齐湣王带得国力日渐衰退,与秦国的外交也没搞好,被齐国羞辱过的燕国也有谋略的来报复,齐军的士气被这些方方面面削弱。战国时期,由于先人的得力统治,使形势转变为了秦齐东西两强并立的局面。而这种局面却被齐湣王败得干干净净。

    五国伐齐,其中领头的燕国曾经被齐军羞辱过,为了复仇,燕国好好的整顿了国力。齐湣王并不是很信任朝中大臣和那些宗室王族,当时孟尝君的巨大名望让他觉得自己受到了威胁,于是对孟尝君发难,孟尝君为了避祸,就去了魏国,还成为了燕国的朋友,齐国因此外交能力直线下滑。

    秦齐两强当时约定联盟,让其他国家觉得非常有压力,就想拆除这个联盟。齐国想吞并富饶的宋国,然而其他国家都反对,害怕齐国因此更强大,这时候燕昭王派人游说齐王一起联盟打秦国,齐王就与秦国翻了脸。而燕昭王忍辱负重,一步一步将齐湣王带入圈套。后来五国反齐联盟形成,齐湣王气急败坏,还威胁齐军主将必须打胜仗,使得齐军崩溃。

    五国伐齐之战中,五国联军的超高协同作战使得进展顺利。本来其中难免有矛盾,乐毅却完美协调好了各国的利益,并且乐毅还争取了齐国贵族的支持,使这场战争更加势在必得。最终齐国落到如此地步,还是因为这方方面面的因素。

    二、《大秦帝国》:电视剧与史实有何差异

    如今的电视台被各路鲜肉剧占领,然无论是仙侠玄幻剧,还是古装偶像剧都存在着一个尴尬的问题,就是收视率和口碑成反比。如《孤芳不自赏》虽然蝉联收视率冠军,但豆瓣评分只有3.6分,差评无数。

    物极必反,最近考据严格,内容丰满,情节流畅,有营养的历史正剧逐渐回暖,例如,《大明王朝1556》重播,以及最近热播的《大秦帝国之崛起》。

    《大秦帝国之崛起》小说和电视剧本身着墨不同,差别显而易见,这也引发书友、影迷以及历史爱好者的讨论。

    小说电视剧主要差异详解(一)

    等了这么多年,大秦电视剧系列的第三部——大秦帝国之崛起,终于“如约”与大家见面了。作为一个资深秦粉,当然毫不犹豫地刷了起来。作为一个中立党,才不管是亲妈还是后妈呢。

    一番纠结,笔者决定按时间顺序,先看网播版,再看央视版。所以本篇是主要差异详解的第一篇,涉及的内容为网播1-2集 央视1-4集。

    话不多说,下面正式开始深入解析。

    这几集的主要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是嬴稷回国登基风波。

    第二是嬴稷亲政以后和宣太后作对。

    第三是由第二点引发而来的秦楚齐三国的邦交风云。

    其中,有多处与原著不同的部分。

    一、原著中第三部以秦武王即位后发动宜阳大战、通三川窥周室为开端,白起在其中崭露头角。

    而电视剧中将此部分并入了第二部,第三部直接从嬴稷亲政之后开始。

    二、嬴稷母子离开燕国的过程。原著中,嬴稷母子离开燕国的行动是由白起亲自策划的,并且是在突破重重阻碍之后才得以逃出燕国。也由此引出白起乐毅两位当世英雄的一次正面碰撞。

    电视剧中则改为了嬴稷母子得到了乐毅的帮助,在燕国的路途相对顺利,危险完全来自于国内的叛乱势力。

    三、关于甘茂的结局。在原著中,甘茂因为受到魏冄与宣太后的排挤,愤而离秦,投奔齐国,并为齐国献策,最终因为齐王的昏庸而隐居山野。

    电视剧中改为了嬴稷希望为甘茂求得一个善终,于是听从了苏秦的建议,暗中帮助甘茂在齐国谋得上卿之位。

    四、小说中多个关键人物的定位与原著大为不同。

    首先是樗里疾,原著中樗里疾此时早已心生退意,除了保留严君爵位外,已不担任任何公职,面对嬴稷也是以族叔身份。

    电视剧中却有所不同,樗里疾担负起了大部分原著中由甘茂承担的武王死后的善后重任,是秦国庙堂最为核心的人物。这个改动应该是希望利用樗里疾在一二中的影响力来作为全系列的贯穿承接。

    其次是对于白起的定位。在原著中,白起是本部的第一主角,白起所占篇幅超过任何一个其他角色,而本部的结束也几乎是以白起身死为完结的。在迎立嬴稷的过程中,白起发挥了最主要的作用,同时也展现出白起行事风格的鲜明特色。

    电视剧中,白起的功能大为弱化,大多由樗里疾和魏冄代替,白起甚至沦为小说中白起最为不屑的刺杀小队的领队,实在令人不解。在第二个故事内容中,白起又突然年龄增长,成了战果累累的将军,以至于秦昭王都要向白起求教。感觉白起在电视剧里已经完成成为了点缀。

    再次是嬴稷与宣太后关系的定位。在原著中,嬴稷与宣太后虽然不能说亲密无间,但也是母子同心。嬴稷登基之后,宣太后实际执掌秦国政权,但嬴稷和宣太后之间却隐约达成了一种阳谋默契。一方面嬴稷虽然形同傀儡却勤勉奋发,朝政无论大小事项,悉数关注和过问;另一方面宣太后虽然大权独揽,却事事都要让嬴稷发言,事事都要嬴稷拍板。嬴稷与宣太后之间这种默契构成了本部秦国庙堂的坚实构架。

    电视剧中,嬴稷行为处事稚嫩冲动,处处要想与宣太后争锋相对,处处要让魏冄不能得偿所愿,甚至不惜发动与楚国的战争。从央视版的第一集开始,就将嬴稷与宣太后的矛盾充分地暴露在观众面前。这一改动,有利有弊,利在增加了矛盾与冲突,增加了故事观赏性,丰富了嬴稷的成长过程,让人感觉更加真实。弊在这种以权力斗争为故事主要推动力的套路,与《大秦帝国》原著本身所宣扬的阳谋大争、公心谋国的基本价值相背离。

    五、其他。电视剧中,在秦国做人质的楚国太子,竟然因为言语上的冲突,当街械斗,并最终打死了秦国大夫。看到这笔者已经实在按不住商君的棺材板了,渭水大刑没过几年,都特么白瞎了!

    另外,电视剧中删去了大量原著中的虚构人物和虚构情节,增加了大量史料中的人物和情节。这种做法无疑对原著的故事性有所破坏,但也增加了故事情节的可靠性。孰是孰非,还是留给书友们自行判断吧。

    小说电视剧主要差异详解(二)

    与第一期相同,本期《详解》同样是在综合《大秦帝国之崛起》央视版与网播版的基础之上,所涉及的内容为央视版5-12集 网播版3-12集。

    本文的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是讲孟尝君从逃秦到出三国联军破函谷关之间的故事,其中穿插着苏秦作为“间者”斡旋于齐王齐国、楚怀王惨死、屈原被贬等故事线。

    第二部分主要围绕以苏秦为统帅的合纵攻秦展开。

    第三部分随着苏秦之计成功实施,齐国攻宋,五国伐秦顿时戏剧性地大反转为五国伐齐。

    可以很明显地看出,电视剧为了“兼顾”史料,对原著进行了大规模地修改,最终导致许多与原著不同的部分。

    一、首先是最主要的一大差异——对于苏秦这个关键人物的处理。原著中,苏秦是出现在第二部《国命纵横》之中的。原著按照《史记》《战国策》的记载,选用了更为传统的“张苏纵横”之说,使得张仪、苏秦处于同一时代背景,一人合纵一人连横,在为我们揭开纵横大戏的同时,也建立起张苏并雄的双子结构。在此基础之上,原著将战国四公子的时间和故事线进行了微调,将诸多矛盾进行碰撞,从而集中、整合、典型,全景式地展现出战国中期的列国风云。而在电视剧中,则采用了与原著完全不同的故事版本,遵从了《战国纵横家书》的记载——苏秦主要活动时间在燕昭王时期,一生最重要的事迹,是以“间者”的身份,为燕灭齐。

    原著中的苏秦,比起他的同门对手张仪,显得不那么潇洒快意。张仪的君臣际遇,是雄心勃勃的秦王,是变法重生之后蒸蒸日上的秦国;而苏秦所求的是“合纵”,六国看似势众,却各怀心思,合纵每每起于同仇敌忾,毁于利益纷争。正如原著中借用鬼谷子之口为二人下的断言:“苏秦之才,暗夜点火。张仪之才,有中出新。”电视剧中的苏秦,在隐忍冷静方面,与原著异曲同工,但根源却在他那层不可明言的身份。他名为齐相,实是燕国间者,相齐实为灭齐。但剧中的苏秦除了“隐忍”,又更多了一种彻底的孤独。他的行间之路,并没能做到天衣无缝,齐王重用之,却不免猜疑。原著中尚有张仪互为较量而彼此相知,有“战国四公子”为同侪挚友,列国君王,也有对其信用不疑者,而剧中的苏秦,则不惜在表面上辜负自己以死效忠的燕国。由于对齐国的“忠顺”,燕将唾骂他为“卖国求荣”的小人,朝臣质疑他是否还忠于燕国,或许,连燕昭王都免不了对苏秦起过疑虑。苏秦成了彻底的独行者,就算有朝一日燕人灭齐之志得偿,但他在燕国人的心目中,也许会永远被视为“叛徒”。

    感情部分是电视剧对苏秦这个角色塑造的一大败笔。片面看重苏秦与燕王后的一段儿女情长故事,把他的一生所践,全部归为“痴情”。那段美丽的传闻,处理得好,堪为苏秦一生的惊鸿一瞥,可着墨过多,反污了英雄底色。若为红颜,即可倾覆一国,又要黄金台作何用处?同一段感情,原著小说的处理则高明得多,不使绯闻喧宾夺主,反而让读者们记住了那个美人如玉的形象——燕姬。

    电视剧中对于苏秦这个角色的处理,是在编剧采用《战国纵横家书》故事体系的基础上进行的尽可能地合理塑造,也赢得了一些观众的喜爱。但是,这却难以避免地引出了一个重要问题:丢失了开掘历史精神所必须要求的集中性、整合性、典型性,又不能入得史家主流的法眼,最终导致两面皆失。

    二、孟尝君的人物塑造。原著中,孟尝君作为战国四公子之一,总体来说,既是一个与秦相敌对的合纵领袖,同时又是一个大道公心的正面角色。原著通过这种安排来强调和突出战国之世的阳谋大争精神。正因为此,原著中略过了孟尝君入秦为相和鸡鸣狗盗逃秦这样零碎且无助于表现历史精神的小故事,始终将孟尝君放在合纵的一大领袖的位子上。而电视剧中,剧中将孟尝君塑造为在人前与门客同食,哪怕是鸡鸣狗盗之徒也要收入门下,为了一己私利毫不在乎天下正道的沽名钓誉的伪君子形象。孟尝君入秦的故事线也是嬴稷为了疏远和排挤宣太后、魏冄等人,故意将孟尝君引入秦国,又在太后的引导下使孟尝君鸡鸣狗盗,狼狈地逃离秦国。两者的价值观认知实在是相去甚远。

    三、齐湣王的人物塑造。原著中,齐湣王从出生到当政,都是一个怪诞乖戾的暴君形象,从而与后来五国攻齐之时,惨死于汹汹齐国百姓之手相衔接,也从逻辑上暗示了强大的齐国的衰亡。与秦国相比,一东一西,一正一反,犹如初升的旭日与垂垂夕阳,突出秦国在昭王时期的时代特征。而电视剧中,齐湣王并不怎么突出,艺术特点上平平淡淡,既非明君,亦非暴君,虽然还保留了原著中一些猜忌多疑的性格,但行事却主要受到苏秦的影响,主要突出苏秦的作用,成为了苏秦的陪衬。

    四、张魁之死。张魁作为联军中的燕军主将,其命运与第三点齐湣王的人物塑造息息相关。原著中,张魁是在齐湣王慰问联军之时,因一己好恶擅自将张魁斩杀,着力强调的还是齐湣王的暴虐无道。而在电视剧中则因为张魁对齐军不满,动怒杀了齐国士兵,最后被苏秦以扰乱军心破坏合纵,押解到临淄,被齐王下诏杀无赦。这样的改动希望达到的仍然是突出苏秦的“间者”身份。

    五、楚怀王惨死。原著中楚怀王惨死秦国的故事线是在白起破了郢都之后的事情,楚怀王被鲁仲连等人偷偷救出,但还没出秦国地界就被秦军发现,最后吓死在蓬车之中。而电视剧中,楚怀王被囚禁在秦国,成了秦国的眼中钉,宣太后甚至出计帮助楚怀王“偷跑”。但楚、赵、魏,都被不接纳,最后只能回到秦国,且病死于秦国。

    这样的设计同样是由于价值观认知的差异所导致的,前者所突出的理念是大争之世,实力说话;而后者刻画的则是楚、赵、魏三国各为私利,连最起码的人性也泯灭了在利益和权谋之下,最终导致楚怀王的悲剧。

    六、伐齐之战。第一、战前准备。原著中,联军统帅由乐毅担任,秦国只是派出了一员普通将军胡伤,且白起亲令胡伤一切听从乐毅号令。而电视剧中,燕国仅仅是名义上的领导,实际上是秦国主导,并派出大将蒙骜参战。第二、战争过程。原著中,五国联军在乐毅的率领下,在齐国临淄的第一道屏障济西之地全歼了齐军40万主力。进而在第二道屏障驻柯要塞打败了达子率领的最后20万齐军,最终拿下临淄。而电视剧中是由秦国进攻河东之地,将齐军主力围困在此,乐毅率领燕赵主力以灵丘为据点,在济西之地大败敌军,又破秦周,直下临淄。第三、攻入临淄之后,乐毅想以王道化齐,下令勿伤平民百姓。而电视剧燕赵联军在临淄烧杀抢掠,使临淄成为了一座人间地狱。

    综上所述,正如笔者第一期所说,电视剧中删去了大量原著中的虚构人物和虚构情节,增加了大量史料中的人物和情节。事实上,“文学艺术只能完成文学艺术的使命,文学艺术作品可以对历史家有冲击,有影响,但永远不能替代正史著作;即或是历史纪实作品,也一样如此。”改编作者太过于追求史料上的真实性,事情也许说清楚了,精神却没有了。同时,这种做法无疑对原著的故事性有所破坏。

    孰是孰非,还是留给书友和影迷们自行判断吧。

    三、关于战国四公子

    信陵君魏无忌、春申君黄歇、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 是为战国四公子。
    以德才论,愚以为,信陵君第一,春申君次之,孟尝君第三,平原君居末。

    一、信陵君

    魏公子信陵君无忌,“魏昭王少子而魏安嫠王异母弟也 ”,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士因此多归公子。而列国也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地十余年。”但才高招忌,安嫠王“畏公子之贤能,不敢任公子以国政。”
    安嫠王即位十数年,齐楚相约攻魏。老臣唐睢西说秦昭王,秦发兵救魏。安嫠王昏庸无能,目光短浅,居然“以秦救之故,欲亲秦而伐韩”。信陵君乃纵论天下形势,谏阻魏王,指出秦乃虎狼之国,“非尽亡天下之国而臣海内,必不休矣”。韩为魏之屏障,韩存则“卫、大梁、河外必安”,韩亡则魏危在旦夕。事实上,后来秦果于秦王政十七年亡韩,二十二年亡魏。作为一个出色的军事家,信陵君可谓高瞻远瞩。
    魏安嫠王二十年,秦昭王破赵长平军,进兵围邯郸,赵王请救于魏。三晋本为一家,赵魏尤其唇齿相依。但魏王畏秦,令晋鄙将十万大军屯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信陵君数劝魏王不得,乃窃符救赵。目光高远,当机立断,信陵君可谓不世之英雄。
    信陵君留赵十年,“秦闻公子在赵,日夜出兵东伐魏”。魏安嫠王三十年,信陵君返魏,将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乘胜追击至函谷关,“秦兵不敢出”。赫赫武功,名震天下。以秦之强,于公子在世之日,不敢复加兵谋魏。
    信陵君亲韩救赵存魏,于三晋及天下其功可谓大矣,可惜功高震主,秦王又以反间计日毁公子于魏王。魏王本畏公子,遂“使人代公子将”。为免杀身之祸,信陵君“谢病不朝”,“饮醇酒,多近妇女”,四年后便“病酒而卒”。实令人扼腕叹惜。
    四公子皆称喜士,致食客数千,但唯有信陵君乃真正能下士者。每闻贤者,必卑躬往请,以诚相求,以礼相交。如大梁侯嬴、朱亥,邯郸毛公、薛公。汉高祖少时即闻公子贤,即位后“每过大梁,常祠公子”。高祖十二年、十二月,为战国王者及秦始皇置守冢十家。非王而获守冢者独信陵君一人。史记:为公子置守冢五家,世岁以四时奉祠公子。信陵君之贤,诚不虚也。

    二、春申君

    春申君黄歇,四公子中唯一非王室中人。然相楚考烈王二十五年,辅国持权,说一不二,自有其过人之能。
    黄歇初以博闻辨术事顷襄王,封左徒。二十一年,秦拔楚郢,“烧先王墓夷陵”。二十二年,复拔巫黔中郡。是时黄歇为楚使于秦,知秦王轻楚,恐秦举兵灭楚,遂以滔滔辨才说秦昭王,指出“天下莫强于秦楚”,秦楚相争犹如二虎相斗。蚌鹤相争渔人得利,灭楚而致韩魏强盛实属不智之举。再者秦楚素来友好,韩魏于秦却有累世之怨。故仇楚不如善楚,伐楚不如伐韩魏。昭王以为善,乃止将军白起,“发使赂楚,约为与国”。
    顷襄王二十七年,太子完质于秦,黄歇随行。三十六年,顷襄王病,黄歇乃设计使太子逃归楚。秋,顷襄王卒,太子完立,是为考烈王。元年,以黄歇为相,封春申君,从此荣宠不衰。
    春申君相楚二十余年,考烈王无子。赵人李国欲献其妹于楚王,恐无子失宠,遂投春申君门下。春申君性好渔色,年近花甲,色心未衰,乃自取其妹。及有身,李园教其妹言于春申君:“楚王虽幸君,然王无子,百年后必立兄弟。君相楚日久,多失礼于王兄弟。异日恐有杀身之祸。不如进妾于王,一旦有子,则楚国尽为君之天下矣。”春申君“大然之”,乃进之楚王,欲效吕不韦故计。后果生男,立为太子,李园遂受重用。
    李园本非善人,得势后更是野心勃勃,阴养死士,欲取春申君而代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春申君徒为他人做嫁衣裳,自己却懵然不知。二十五年,考烈王病,春申君门下贤者朱英劝春申君:“楚王卒,李园必杀君以灭口。”可怜春申君一生玩弄权术阴谋,此时居然天真,以为李园“弱人也,仆人善之,且又何至此!”十七日后,考烈王卒,李园使死士刺春申君于棘门,“尽灭春申君之家”。
    春申君初为左徒时,外无宾客之助,内无王室之亲,说秦以存魏国,设计而归太子,独赖其才而成大事,其智何其明也。及为相国,五年将兵救赵,八年北伐灭鲁,复兴楚国。以非王室宗亲而相楚二十五年,言必听、计必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名为相国实则楚王也。其文治武功、才能手段可见一斑。一世英雄,暮年竟灭族于竖子之手,可怜!可叹!

    三、孟尝君

    齐田文,父为田婴,祖为齐威王。宣王为其亲叔,缗王为其堂兄。田婴封于薛,谥为靖郭君。田文代立,是为孟尝君。
    孟尝君少有远谋,深明“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劝田婴舍家业而厚待宾客,由是“名声闻于诸侯”。孟尝君待客平等,“食客数千人,无贵*一与文等”,且常施惠于宾客亲戚,客以此多归孟尝君。
    秦昭王闻其贤,乃先使泾阳君为质于齐,以求见孟尝君,不得。齐缗王二十五年,孟尝君不得已而入秦。秦昭王始欲相之,后欲杀之。孟尝君赖其客中能为鸡鸣狗盗者之力,得脱此难。
    后孟尝君相齐,缗王惑于秦楚之毁,“以为孟尝君名高其主而擅齐国之权”,遂废孟尝君。赖其客冯獾游说秦王和齐王而得复其位。
    及田甲劫缗王,缗王甚疑孟尝君为主谋。孟尝君不得自辨,遂逃。其舍人魏子等“自刭宫门以明孟尝君”,缗王乃“复召孟尝君”。
    孟尝君所经此三难,卒赖宾客之力而免,故世传孟尝君“好客自喜”,司马迁以为“名不虚”。但其心胸狭隘,好为阴谋,故王安石于“鸡鸣狗盗者出其门”颇有微词,不为无因。
    齐缗王二十五年,孟尝君脱秦难,经赵返齐。赵人闻其贤,出观之,皆笑其身材矮小。孟尝君闻之,“怒,客与俱者下,斫击杀数百人,遂灭一县以去”。气量何其小哉!
    孟尝君谢病归养后,秦逃将吕礼相齐。孟尝君恐失势,乃行阴谋手段排挤吕礼,后又借刀于秦相魏冉,终将吕礼逼走。
    齐缗王三十八年,齐灭宋,欲废孟尝君。孟尝君“恐,乃如魏”。“魏昭王以为相,西合于秦赵,与燕共伐破齐。齐缗王亡在莒,遂死焉”。孟尝君为泄一已之愤,不思破六国之合,致使乐毅将六国之兵,下齐七十余城。若非有田单出世,行反间计,排火牛阵,齐国几乎宗庙无存。孟尝君实为齐千古罪人。
    战国时诸侯争霸,目无周王,然名义上周室仍为共主,有类于近代军阀割据。因此士只求一展胸中抱负,并无忠君爱国之念。魏张仪相秦,齐孙武事吴,卫吴起事魏相楚,东周苏秦事燕并佩六国相印,皆自然之事。故伍子胥去楚事吴,引兵伐楚,以报父兄之仇,时人未尝稍有非议。但孟尝君身为齐宗室嫡亲,不思救国反为魏相,坐看齐几乎灭国,实乃数典忘祖之辈。
    其后田单复齐,襄王立。“畏孟尝君,与连和,复亲薛公”。孟尝君死后,诸子争立,而齐魏共灭薛,孟尝君遂绝嗣无后。

    四、平原君

    平原君赵胜,乃武灵王子、惠文王弟而孝成王叔也。赵之诸公子中,赵胜“最贤,喜宾客,宾客盖至者数千人”。
    孝成王七年,秦破赵长平军,进兵围邯郸。赵使平原君请救于楚,赖客毛遂之力而定赵楚合纵。平原君返赵,楚魏救兵皆未至,而邯郸危在旦夕。平原君听李同之劝,尽散家财以飨士,得敢死之士三千人,却秦兵三十里,已而魏楚军至,邯郸围解。
    赵胜虽名列四公子,但名不副实。史书所言其“喜宾客”,其实“徒豪举尔,不求士也”。为一美人而寒宾客之心,毛遂处其门下三年而不知其才,其好士不过尔尔。后信陵君留邯郸,从贤者毛公、薛公游,平原君闻之,笑信陵君妄从博徒浆者游,致门下士“半去平原君而归公子”。可见平原君徒好虚名以自喜耳。
    平原君虽为赵相,其实才具平庸,目光短浅。孝成王四年,秦攻韩上党,旦夕且下。上党守将冯亭乃使使者告赵王:“韩不能守上党。吏民皆安为赵,不欲为秦。有城市邑十七,愿再拜入之赵。”赵王大喜,召平阳君赵豹相商,赵豹以为不可,“圣人甚祸无故之利”。赵王向无自知之明,脸皮又极厚,居然说:“人怀吾德,何谓无故乎?”复召平原君问之。平原君同样愚蠢,既看不破此嫁祸之计,也未考虑后果。利令智昏之下劝赵王道:“发百万之军而攻,逾岁未得一城,今坐受城市邑十七,此大利,不可失也。”赵王乃使赵胜受地。秦以倾国之力攻韩而赵坐受其利,乃移兵攻赵。赵遂有长平之祸、邯郸之围。
    平原君虽不识大体,但所谓庸人有庸福。孟尝君灭族,春申君灭族,信陵君才不得用抑郁而死。独平原君历相惠文王及孝成王,一生竟无大难。死后,“子孙代,竟与赵俱亡”。四公子中,以平原君结局最好,天妒英才,信不虚也。

    魏国信陵君魏无忌、楚国春申君黄歇、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是为战国四公子。

    关于齐国好厚葬的问题,通过《《大秦帝国》:电视剧与史实有何差异》、《关于战国四公子》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齐国好厚葬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

    本文标签:齐国好厚葬(1)

    相关阅读

    关键词不能为空

    范文示例_作文写作_作文欣赏_故事分享_158文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