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两小儿辩日译文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两小儿辩日》是两个小孩的游戏?其实孔子才是最大的靶子和两小儿辩日中的两个小孩和孔子这个人物,你会怎么评价他们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一、《两小儿辩日》是两个小孩的游戏?其实孔子才是最大的靶子
同学们平常交流时,会不会因为不同的观点产生争论呢?两个人谁也说服不了谁?争得面红耳赤,也没个结果。
小半在学校也会因为不同的观点跟同学起争执,然后回来就跟我诉苦。
所以趁着这个机会我就给他提前预习了一下《两小儿辩日》,让他从古文中学习学习,如何以理服人。
这篇小古文中又是三个主人公,分别是孔子和两个小孩。首先我先说说孔子,为什么这两个小孩要问孔子,而不是其他人呢。
要知道这篇小古文选自《列子·汤问》,这本书是战国初期道家代表人列子写的,他是在孔子死后三十年后出生的,几乎跟孔子是同一时期的人。
孔子代表的是儒家,主张仁义;列子代表的道家主张“以道为本”,就是凡事顺其自然,两个人的观点主张是不一样的。
他们生活的年代是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子之间你来我往,互相争鸣,我说的你反对,你说的我拒绝。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和列子不是一个学派的,甚至可以说是死对头。
所以列子为了更好地宣传本派主张,就在这本书中写了一些故事嘲笑孔子,以此抬高自己的学派地位,让别人更好地接受他们的观点。
这就是《两小儿辩日》的创作背景。
这篇文章的故事有可能是真的,也有可能是假的。你可以想想,那个时候问太阳的远近不是为难孔子么,就像现在问宇宙到底有多大一样,估计只有天晓得。
但是不管怎样这则故事从侧面却说明不少道理。比如对待学问要诚实,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绝不能把不知道当做知道。
此外,还有一些辩论的技巧。接下来我们来具体看看这篇小古文,看看他们是如何辩论的。
原文: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说的是孔子向东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就问他们在争辩的原因。
注释
东:东方。游:游历、游学。见:看见。辩斗:辩论,争论。其:代词,他们。故:缘故,原因。
孔子为什么会向东游历呢?
据史书记载,孔子从小好学,长大后学问好,就在出生地鲁国做了官。但是因为那个时候各国之间关系特别复杂,没事就你打打我,我打打你。
在孔子35岁的时候,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而齐国就在鲁国的东北方,所以说的是孔子东游,实际上是鲁国待不下去了,去齐国避避风头。
可是孔子心态好,别人在逃亡,而孔子在游玩,所以路上遇到了俩个小孩在那里辩斗的时候才有心思问他们在干嘛。
其中一个小孩说:“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这个小孩表达的是早晨太阳离我们近,中午离我们远。记住,这个是其中一个小孩的观点,至于这个观点对不对,我们到后边说。
这个小孩刚说完,另一个小孩就插嘴了,不对,你这个观点不对。
另一个小孩就说:“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远,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近。就是他认为早晨太阳远,中午太阳近。
要知道观点代表的是你个人对某件事的看法,一般会说,我觉得,我认为,我想,我相信,最...等等。
这两个小孩的话里边都有“我认为”,所以表达的都是一个观点,并不是客观的事实,要想说服对方必须要给一个理由,就是why为什么。
注释
以:认为。始:刚刚,才。去:离;距离。日中:正午。初:刚刚。
两个小孩刚说完,孔子都还没问他们原因,他们就继续说出了各自的理由。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其中一个小孩就说:太阳刚出时像车的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就如同盘子一般小了,这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
他给的理由是早晨的太阳大,中午太阳小,按照远小近大的原理,所以早晨太阳近,中午太阳远。这是从视觉的角度来说的,这个观点对不对呢?我们看另一个孩子是如何反驳的。
你这话不对,凭什么从视觉出发,我要从触觉来反驳你,于是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太阳刚出来时凉爽,到了中午的时候热得如同把手伸进热水中,这不是近的就感觉热,而远就觉得凉的道理吗?
这个孩子的理由是早晨太阳凉、中午太阳然,按照近热远凉的原理,所以早晨太阳远,中午太阳近。
注释
车盖: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及:到。则:就。盘盂:盛物的器皿。圆者为盘,方者为盂。为:是。沧沧凉凉:形容清凉的感觉。探汤:把手伸向热水里。
看到这里是不是非常佩服这两个小孩的逻辑思维能力,思路是非常清晰啊,有观点,有理由,也有论据。
这就像两个高手在交手,不分胜负,问另一个公认的高手孔子,结果“孔子不能决也”,就是不能判断对错的意思。
我几乎可以想象孔子站在那里的尴尬处境,想象孔夫子内心的自白:“这两个娃是不是故意整我的,我哪知道这玩意,从来都没接触过这种问题。”
只能老老实实地回答:“对不起,我不知道。”
两个小孩还没放过孔子,带着嘲笑的语气直接来了句:“孰为汝多知乎?”,你不是很厉害么?这种问题都回答不上来?是谁说你智慧多的?
尴尬,我要是站在那里,估计也得尴尬死。可能这也是列子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拿孔子开涮,以此来抬升自己的身价。
毕竟孔子是“万世师表”,也要面子的,后来为了缓解尴尬,老师在教这篇小古文的时候,会强调好好学习孔子对知识的谦虚态度,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现在想想似乎怎么说,都可以向孔子学习。要是孔子回答上来,就说他聪明;没回答上来,也可以说他有智慧,反正怎么说,就是不会落入列子的圈套。
注释
决:决断,判定,判断。孰:谁。为:同“谓”,说,认为。汝:你。知:zhì,通假字。“知”通 “智”聪明、智慧。
这篇小古文虽然告诉我们要学习孔子的诚实,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同时学习两个小孩对待问题的认真态度,打破砂锅问到底。
这些都没有问题,但是我想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这篇文章。如何去论证,更好地说服对方,这也是今后作文中会遇到的写作技巧。
论证就是你要证明你的观点是对的,并给出你的理由,而不是你觉得是怎样就是怎样,没有论证过的观点,是不容易服人的。
论证简单来说分为3个步骤:观点、理由、依据。
以其中的第一个小孩回复为例 :“早晨的太阳大,中午太阳小,按照远小近大的原理,所以早晨太阳近,中午太阳远。”
观点就是你对某件事情的看法和判断。比如这篇文章中第一个小孩的观点是“早晨太阳近,中午太阳远”。
理由就是观点的原因,一般是指事实。这句话中为什么他会说早晨太阳远,中午太阳近?理由就是从视觉上看早晨的太阳确实大,中午的太阳确实小。
依据就是支持这个理由背后原理,一般是大家公认的,有一定的权威性。比如这句话中的近大远小原理,就像我们看一个人,离得远看的时候觉得很小,离得近看的时候觉得很大。
看到这里可能会觉得有点复杂。
简单点说,就是当我们想要证明一个观点时,要给出一个理由,要用依据去支撑这个理由。论证在观点写作中也经常用到,也可以叫它“奥利奥饼干”写作法。
奥利奥OREO饼干的四个字母分别代表:
O: Opinion (观点)
R: Reasons (依据)
E: Examples (举例)
O: Opnion (观点)
比如梦想这一主题。可以以2020年感动中国人物张桂梅为例:
观点:我觉得有梦想的人是幸福。
依据:苏格拉底说过:“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梦想而奋斗。”
例子:2000年,张桂梅看到许多农村孩子上不起学,一个学校梦在她心中发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孩子可以读书。
2008年,张桂梅成立华坪女子高级中学,专门供贫困家庭的女孩读书。学校建校12年以来,有上千名大山里的女孩从这里走进大学完成学业,在各行各业做出贡献。
观点:我觉得她是我心中最幸福的校长,以后我也想成为这样的校长 。
EASTWEST
这篇小古文虽然是给小半讲的,我更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同学也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我们以后与别人交流的时候,首先要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然后通过论证让我们的观点更具说服力。
在今后的的学习中,同学们也可以多多练习观点类写作,以此提升我们的思辨能力。
好了,小半爸今天的古文分享就到这里了,我们下期见!
文章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一、两小儿辩日中的两个小孩和孔子这个人物,你会怎么评价他们
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两小儿:聪明可爱,善于动脑,善于观察,对自己不懂的问题大胆质疑,还敢于争辩。
这个是百科里的
我认为,看两小儿辩日,两小儿令人钦佩的是他们的聪明伶俐,认真观察事物,由别人没有注意的细节推出结论.但是孔子令人钦佩的不是太阳真正的远近,而是他勇敢的说出了不知道.
孔子在当时因博学而为人钦佩,但是遇到自己不会的事情也勇于承认自己的无知,他身体力行了自己的言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没有因为好面子而故弄玄虚,言行如一,这无论在当时还是在现在都是很困难的.
呃...大概这些吧,呵呵.
二、解答《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争辩的问题。另外,孔子被嘲笑又说明了什么道理
孔子东游的时候,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辩,就问他们争辩的原因.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来的时候距离人近,而中午时离人较远."另一个小孩则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到中午时离人较近.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就只有盘子大小,这难道不是离人远的小而离人近的大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不热,而到了中午时就像把手伸进了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热而远的凉吗?"孔子不能判断谁的对谁的错.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认为你是很聪明的呢?"原文: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说明即使圣人也有不知道的事物,说明学无止尽三、文言文《两小儿辩日》原文和翻译
上学的时候,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文言文吧?文言文的特色是言文分离、行文简练。广为流传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文言文《两小儿辩日》原文和翻译,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两小儿辩日原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孟,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辩日翻译】
孔子到东方游历,路遇两个小孩儿在争论。便问他们争论的缘故。
一个小孩儿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出来的时候离人近,而太阳运行到中午时就离人远了。”
另一个小孩儿认为太阳刚升起时离人远,而太阳远行到中午时离人近。
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时象车的伞盖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就如同盘子一般小了,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的,到了中午的时候热得如同把手伸进热水中,这不是近的就感觉热,而远的就觉得凉吗?”
孔子不能判断谁是谁非。
两个小孩儿笑着说:“谁说你知识丰富呢?”
赏析:
从太阳中心点到地球表面上的一个固定点来说,肯定是早上距离长、中午距离短。只不过这点距离的变化并不足以导致中午热早上凉,中午热早上凉是太阳入射角度引起的,不是“两小儿辩日”中讲的那个道理。
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叙述了古时候,两个小孩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无能为力。这个故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故事可分三部分理解。先写孔子路遇两小儿辩斗,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两小儿对于太阳在不同时间距离地球远近这一问题摆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接着写两小儿凭借人们日常生活中可以体会的直觉(视觉、触觉)阐明所持观点,以反驳对方观点。最后写孔子面对两小儿的争辩,无法裁决而引起两小儿的“笑”。全文仅一百来字,却能给人以多方面的启示。通过对话描写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情节是其语言表达上的特点,从中表现了两小儿的天真可爱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两小儿辩日》鉴赏
列子是属于道家学派,孔子是属于儒家学派,又以博学著名。因此列子写这故事,来讥笑孔子的无知,不能判断两小儿所提出的疑问。其实两小儿提出的疑问,也是列子提出的疑问。这个疑问,列子也不能解决。因为这两个疑问都是从感觉产生的。一个从视觉说,早上看到太阳大,中午看到太阳小。这个视觉并不正确。因为早上地球表面有云气,透过云气来看太阳,就显得太阳大。中午云气消散,就显得太阳小,其实太阳的大小并没有变。根据不同感觉来说明地面距离太阳的远近,并不正确。
一个小儿说,太阳早上凉快,中午热,从身体对温度的感受来说明太阳距离地面的.远近,也不正确。因为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这个温度的凉热,并不能说明太阳距离地面的远近。
这个故事是列子编出来的,并不真有其事。《列子》这部书经专家研究,是魏晋时人编的。其中可能有先秦传说,也有魏晋时思想。这篇里所提出的问题,大概魏晋时人还无法解决,春秋时人的孔子更无法解决。《列子》提出这个问题来笑孔子的无知,其实他跟孔子一样,也无法解决这个问题。这是当时人不能解决的问题。从这里得到启发,人们想到的问题,有的在当时并不能得到解决。如晋代张华《博物志》八里讲到:“奇肱国,其民善机巧,以杀百禽,能为飞车从风远行。”说商汤时代已经有人能造飞车。直到张华的晋代,也没有人会造飞车。但至少在那时,已有飞车的想法。这种想法到后来终于实现了,人们终于造出飞机来。关于太阳和地球的远近,在著作《列子》的时代是无法正确解决的,但后来科学家终于算出来了,地球与太阳平均距离14960万公里。科学的促进,有时也受到各种想象的影响。因此,在生活中提出各种想象来也是好的。就这个意义说,这个故事也是可取的。这个故事的好处,可以启发人们去考虑问题,要从多方面来考虑。两个童子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这就把不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了。提出了一个不好解决的问题,对科学的促进是有作用的。
《列子》里写这个故事,要讥笑孔子的无知。这是因为《列子》属于道家的著作,孔子是儒家,学派不同,所以道家要讥笑孔子。这点是很明白的。所以这篇的结论:“孰为汝多知乎!”这句讥讽的话是不正确的。
再就这篇的写法看:先提出结论,再加说明,这样写简单明了。就说明看,结合人们的经验,写得具体明白,这样写是好的,所以虽提出这个不好解决的问题,还是写得简单扼要,具体明白,达到要说的目的。在说明里,作者在一处用了两个比喻,一个“如车轮”,一个“如盘盂”,这两个比喻具体地说明日的形状的大小,结合“日初”和“日中”,就把结论的理由说明白了,这个理由是从人们的视觉来的,所以是有力量的。因为当时人的知识,还没有感到视觉在一定的场合是不尽可靠的。另一个说明,讲一种感觉是“沧沧凉凉”,一个比喻“如探汤”。这样讲一种感觉和一个比喻,结合“日初出”和“日中”来说,也把结论的理由说明。这是从人们的感觉来的,也有说服力。当时人们也没有感到人们的感觉是受各种条件的影响的。所以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这篇《辩日》对人们的认识是有影响的。现在看来,这个问题的提出,对后世科学家的探讨,还是有作用的。
关于两小儿辩日译文的问题,通过《解答《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争辩的问题。另外,孔子被嘲笑又说明了什么道理》、《文言文《两小儿辩日》原文和翻译》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两小儿辩日译文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