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文章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158文章网 > 范文示例 > 文言文翻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文言文翻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六国论翻译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文言文翻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和古文翻译时应注意哪些问题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 文言文翻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古文翻译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 常见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典型错误
  • 文言文翻译有哪些技巧?进行翻译的时候要注意哪些问题?
  • 一、文言文翻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文言文翻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张秋凤

    学生在翻译过程中, 常常因各种失误而不能准确翻译, 导致文言文翻译题失分严重。具体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不需翻译的“自作多事”。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 在翻译时, 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 不用翻译, 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烛之武退秦师》)译成“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包围郑国, 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其中“晋侯”,“秦伯”就该直接写下来。但同时又无中生有地增添内容。一般说来 , 文言文翻译必须尊重原文的内容, 不能根据个人的好恶增添一些内容, 以至违背原文的意思。否则, 就会造成失误。如:“三人行 , 必有我师焉。”(《师说》)译成“很多人在一起走, 肯定有品行高洁, 学有专长, 乐于助人并且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里面。”译句中的“品行高洁,学有专长, 乐于助人的人”原句中没有这个内容, 是翻译者随意加进去的, 应删去, 才符合原句的意思。

    二是以今义当古义。有的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 意义已经变化了, 有的词义广大, 有的词义缩小, 有的词义转移, 有的词感情色彩变化, 有的名称说法改变。因此, 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词义, 且不可以今义当古义。如:《诗经·卫风·氓》中“女也不爽, 士贰其行。”译成“女子心里感到很不爽, 男子三心二意的。”“爽”在古代汉语中表“差错, 过失”之意, 而现在常用于“满意,痛快”的意思。译句中的“爽”应改为 “过错” 。

    三是该译的词没有译出来。例如:“以相如功大, 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成“以蔺相如的功劳大, 拜他为上卿。”译句没有把“以”译出来, 应当译成“因为”, 也没有把“拜”译出来, 应当译成“任命”才算正确。同时有的词语翻译得不恰当。例如:“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六国论》)译成:“不爱惜珍珠宝器肥田沃土。”译句中把“爱”译成“爱惜”不当,“爱”有爱惜之意, 但在这个句子中是“吝啬”的意思。

    四是该删除的词语没有删除。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译成“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存在了。”译句中没把原句中的“也”删去 , 造成错误。其实原句中的“也”是句中语气助词, 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 没有实在意义。在翻译时, 完全可以去掉。在文言文中有些只表示停顿、凑足音节, 或者起语气作用的助词, 或者起连接作用的虚词, 它们没有实在的意义, 虽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 但在翻译时, 因为没有相当的词可以用来表示它, 应该删除不译。比如表示判断的“者”和“也”或“……者也”“……者……也”,在翻译时应该从译句中去掉, 并在适当的地方加上判断词“是”。但有时该译出的意思却遗漏了。没有把全句的意思说出来, 只说出了一部分意思。

    五是省略成分没有译出。文言文中, 有的省略成分没有必要翻译出来, 但也有的省略成分必须翻译出来语意才完全。如:“权以()示群下, 莫不响震失色。”(司马光《赤壁之战》)译成“孙权给群臣看, 没有谁不吓得改变了脸色的。”句中的“以”后面省略“ 之”, 指代曹操的书信, 而译句中没有译出来, 应该在“孙权”的后边加上“把曹操的书信”,语言才显得清晰完整。同时该增添的内容没有增添。在翻译时, 有时为了文句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必须增添一些内容, 才算恰当, 如:“今刘表新亡, 二子不协。”(《赤壁之战》)译成“现在刘表刚刚死亡, 两儿子不团结。”在数词“两”后边加上量词“个”, 语气才显得流畅。

    针对这种种情况,必须明确文言文翻译的一二三四。“一”就是一个基本原则: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二”就是必须具备两种意识:语境意识、踩点意识。前者就是指上下文,要求我们根据整个句子整个段落乃至整篇文章所提供的语言坏境准确判断某些字词的含义。后者要求我们必须具有强烈的得分意识,其中的“点”就是得分点,“点”一般是重要的字、词,或通假字,或古今异义,或一词多义,或词类活用等。愈是“难”的字、词,愈要“突破”,不要绕道而行。“点”还指一些重要的文言句式(省略句、疑问句、反问句、双重否定句、倒装句、固定句式等),翻译时不可忽略。

    “三”指翻译的三原则,即信、达、雅。 “信”就是要求译文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

    不歪曲,不遗漏,不多余。 “达”,就是要求译文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 “雅”,就是要求译文优美自然,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中学生的文言文翻译当以直译为主,体现“信”和“达”。

    “四”指翻译策略——字字落实、文从句顺。看词性——从词类活用现象方面把握,观句式——从文言句式特点方面把握,悟词义——从关键实词意义方面把握,辨用法——从主要虚词用法方面把握。文言文翻译具体策略:

    1. 增字法(组词法)。即在单音节词前或后加字,使之成为包含这个语素的双音节词或短语。如:“天下事有难易乎?”(《为学》)译成“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

    2. 删略法。指删去那些只起语法作用而没有实在意义的虚词,或某些表敬称或谦称的词。如:“战于长勺,公将鼓之”(《曹刿论战》),句中的“之”是个音节助词,可不译出来。又如:“张良曰:‘谨诺’”(《赤壁之战》),句中的“谨”表谦称,也可删去不译。

    3.替换法。有些词,在古书里常用,但在现代汉语里已不用或不常用,或者有些词所表达的意思古今说法不一样,这就要用今天的说法去置换古代的说法。如:“将兵与备并力逆操”(《赤壁之战》),“换成“率领”,“并”换成“合”,“逆”换成“迎战”。有的要用转述法。用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词语来表述用了某种修辞格的词语。如:“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五人墓碑记》), “缙绅”是古代大臣上朝将手板插在腰带里,这里是借代用法,译为“做官的人”。

    4. 保留法。古文中的专名如人名、地名、年号、国名、官职名、朝代名等一律照抄,不必翻译。如:“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这里除了“予”“除”之外,都可保留。

    5.补充法。文言文中有较多的省略成分,在翻译时要将原文省略句中省略的成分增补出来,使句意完整,然后再翻译。如:“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 (《促织》)”,“以一头进”前省略了主语“华阴令”,“试使斗”前省略了“上官”,“才”前省略了“促织”,“责”后省略了宾语“之”,翻译时要补上再翻译。

    6.调序法。古汉语中句子成分的位置与现代汉语有一些不同之处,常构成倒装句,应调整成合乎现代汉语的规范句序后再翻译。如:“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这既是一个谓语前置句,又是一个宾语前置句,翻译时谓语和宾语都必须回到它们应有的位置上。可译成:您关心别人困难的品行表现在哪里呢?

    (中国创新教育杂志选编 欧志华推荐)

    一、古文翻译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我觉得文言文翻译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看是不是补充上了省略的句子成分。文言文中省略现象大量存在,有省略主语和宾语、省略谓语动词、省略介词(一般多省略“于”)、省略动词和介词宾语等。大家做翻译题时,一定注意先把原文省略的句子成分补充完整,否则译文就句意不清、文意不通。
      二是要注意调整语序。文言文中有好多特殊句式(判断句、变式句、被动句、省咯句、固定句等),特别是变式句,主要有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宾语前置等类型,翻译时调整好语序,才能准确翻译,否则译文时就易犯不合逻辑等语病,给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
      三要注意活用现象。文言文中的好些实词可以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用法,这就是活用。主要有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形容词作名词等。翻译时要抓住词语的临时含义。
      四要抓住关键词(一般以多义词为主),联系语境,重点突破。在文言文阅读中,有些句子往往因为个别词而影响全句的理解。这个词就是一个关键词。对于它,我们要联系语境去理解、参悟、选义。
      以上四个方面可以归结为补省略、调语序、看活用、悟多义。

    二、常见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典型错误

      文言文是高考语文复习的重点内容,以下是常见文言文翻译典型错误,希望对考生复习语文有帮助。

       误区一: 混淆古今异义

       【例1】 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 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 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与对策: 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考生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要解决这个问题, 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误区二: 词类活用分析错误

       【例2】 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误译: 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

       正译: 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要解决这个问题, 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误区三: 误译文言虚词

       【例3】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苏轼《赤壁赋》)

       误译: 这儿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不就是曹操围困周瑜的地方吗?

       正译: 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这里不就是曹操被周瑜围困(打败)的地方吗?

      分析与对策:困于周郎中的于字,表示被动关系,译为被,考生的'忽视造成被动者曹操成了主动者。同学们要注意积累其、之、以、而、乃、乎等《考试大纲》规定的十八个常用虚词的多种用法,根据句意,准确翻译。

       误区四: 漏译省略成分

       【例4】 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

       误译: 只是用浓墨洒作大墨点,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正译: (狐狸)只是用浓墨洒作大墨点,(弄得)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分析与对策:句中漏译了省略主语狐狸。原文中虽然省略了主语,但为使文意通顺、明了,翻译时要将省略的成分补上。这也是考试中的一点要求。另外,有些通过直译无法使文意贯通的地方,如满纸都是,也应适当增词,即加上使文句连贯的词语。

      考生漏译省略成分,除了粗心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通读整个句子或与译句有关联的前后句,没有形成整体语境意识,只是就词译词,不能很好地把原文的意思传达出来。这种毛病轻则影响到考生对个别词的判断和翻译,重则影响到考生对整个句子的理解。

      要解决这个问题, 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误区五:语言不合规范

       【例5】 其军帅怒贲不先白己而专献金,下贲狱。世祖闻之,大怒,执帅将杀之,以勋旧而止。

       误译: 贺贲的主帅对他事先不禀告自己就擅自(向世祖)献金感到愤怒,就把贺贲关进监狱。世祖闻之,眼冒金星,执住了主帅将要杀他,因为(他)是有功的老臣而作罢。

       正译: 贺贲的主帅对他事先不禀告自己就擅自(向世祖)献金感到愤怒,把贺贲关进监狱。世祖听说这事,非常愤怒,逮捕了主帅将要杀他,因为(他)是有功的老臣而作罢。

       分析与对策: 这段译文的不规范表现在两个方面:①文白夹杂,闻执等文言词语没有译出。根据语境,闻可译为听说执可译为逮捕。②风格不一致,整体上看是严肃的书面语,而眼冒金星显然是口语化的。

      要解决这个问题, 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三、文言文翻译有哪些技巧?进行翻译的时候要注意哪些问题?

    文言文翻译技巧主要是抓住三个字“信”“达”“雅”,信就是要忠实于原文,达就是要语言通顺,雅就是语言要文雅。一般翻译句子时只要能达到“信”“达”两个字就可以了。但是,在实际考试时还要注意以下:首先要注意所考的句子是多少分,翻译时要扣住句子的分值,一般句子多少分,就扣住几个字,也就是句子的关键字,这是得分点,翻译错一个字,就会扣一分。其次,要多注意句子前后的文字,这可以提示句子的大意。因为大部分学生,在考试时,是不理解文意或者对文意一知半解。要想翻译对,就要学会猜,根据句子前后的意思去猜测所要翻译的句子的大意。在抓住句子的关键字,通顺地理出大意,就可以很好地翻出句子的意思了。

    但是有学生说,那怎么能抓住关键字的大概意思,又如何,提高翻译的正确率呢?这主要靠平时的文言词汇的积累,只有足够量的积累,才是翻译的基础,也就是说平时要多记忆课内文言文中的重点词语,这些重点词语一般都在课下注释。如果你能从初中开始就积累文言文课下注释,一直到高中毕业,就一定会有大量的文言词汇积累,扎实的文言基础,有了这个前提,再用上上文所说的技巧,抓住关键字,结合前后文的大意去猜想,就会达到“信”“达”两个字,很容易翻译了。

    另外,在提醒大家翻译一定要忠实于原文,也就是平时所说的“直译”直译是得分的关键,老师改卷时就是看你有没有把句子中的关键字翻译出来,这其实就是直译的关键,抓关键字。只要句子大意能让老师读得通看得懂,不用多优美,只要能让人家看明白就行。



    关于六国论翻译的问题,通过《常见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典型错误》、《文言文翻译有哪些技巧?进行翻译的时候要注意哪些问题?》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六国论翻译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

    本文标签:六国论翻译(1)

    相关阅读

    • 文言文翻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158文章网范文示例
    •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六国论翻译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文言文翻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和古文翻译时应注意哪些问题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
    关键词不能为空

    范文示例_作文写作_作文欣赏_故事分享_158文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