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剩余价值论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教学设计:高中政治-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实践中的基本经验、教训及如何开创新局面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一、教学设计:高中政治-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1.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2.《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意义;3.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4.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理解:1.空想社会主义为什么是空想;2.科学社会主义是如何创立的;3.《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4.社会主义是如何实现了从一国到多国实践的历史性飞跃?5.如何看待当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关键能力】
能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分析说明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2.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
通过学习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树立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科学精神】
通过认识无产阶级只有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才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历史性飞跃,弘扬科学精神。
【公共参与】
学生通过了解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树立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理想,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中去。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2.科学社会主义是如何创立的。
教学难点:1.《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2.社会主义是如何实现了从一国到多国实践的历史性飞跃?3.如何看待当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人类社会经历了漫长的童年,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完成,带来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促进了人类思想上的巨大解放,使科学、教育、文化的发展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以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的痼疾。
本节课我们要探究科学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二)讲授新课
一、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教师讲授:首先,我们来了解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日益显现的激烈矛盾,社会主义思想得以产生和发展。在资本主义到来之时,一些先进分子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弊端,纷纷对资本主义进行揭露和批判,同时表达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诉求,从而形成了空想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批判者,表达了早期无产阶级迫切要求改造资本主义社会、建立理想社会的愿望。空想社会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思想的源头,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一个历史前提。
探究与分享一: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1页探究与分享材料,思考下列问题。
结合学过的历史知识,说说三个时期空想社会主义的特点。
结论一:
16世纪初到17世纪末的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特点是:对未来的理想社会制度只是一种文学描述,用文学的语言批判资本主义带来的各种灾难和罪恶,描述了一个没有压迫、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
18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特点是:认识进入理论探讨和论证阶段,开始摆脱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纯粹虚构的幻想,从法律角度批判资本主义私有制。
19世纪初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到顶峰的时期,其主要特点是: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同时,对未来社会提出了许多积极合理的设想。
教师讲授:为什么空想社会主义是空想?
空想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空想,就在于空想社会主义者仅从理性、正义等原则出发,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和设计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他们未看到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反对阶级斗争与社会革命,因而也就看不到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无产阶级群众的力量。
探究与分享二: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2页探究与分享材料,思考下列问题。
圣西门、傅立叶、欧文建设美好社会的努力为什么都以失败而告终?
结论二:
圣西门认为他的“实业制度”的实现关键在于采取说服的办法;傅立叶把他的“和谐制度”理想的实现寄希望于富翁出资;欧文的“新和谐公社”是建立在人们的良好道德的基础上,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实验无法持续下去,也失败了。
圣西门、傅立叶、欧文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设想了没有剥削的理想社会,但不能指明实现这些理想的正确道路。他们未看到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反对阶级斗争与社会革命,因而也就看不到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无产阶级群众的力量。
圣西门、傅立叶、欧文建设美好社会的努力失败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越来越迫切了。
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先后爆发了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以三大工人运动的发生为标志,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开始联合起来反抗资产阶级的统治,将斗争的矛头指向整个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另一个历史前提。无产阶级的斗争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社会主义应运而生。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教师讲授: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者是谁呢?科学社会主义是如何创立的?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者是马克思和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合理成分,彻底摆脱了唯心主义思想的束缚,创立了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揭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把人们对美好社会的追求建立在科学认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等思想,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剩余价值学说从经济学角度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占有工人劳动的秘密, 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找到了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坚定力量,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指明了方向。
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石,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
探究与分享三: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5页探究与分享材料,思考下列问题。
结合自己所学知识,谈谈《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意义。
结论三: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共产党宣言》发表,无产阶级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共产党宣言》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共产党宣言》宣告,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教师讲授:《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共产党宣言》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和教训,第一次系统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任务和策略原则,阐明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共产党是代表无产阶级的政党,是无产阶级中最有觉悟、最有战斗力的先进部队,是无产阶级先锋队,共产党除了代表整个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以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无产阶级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有组织地进行斗争,团结绝大多数人,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使全体社会成员全面发展,从而为建立共产主义新社会创造必要条件。
《共产党宣言》阐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共产党宣言》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一论述是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本质的揭示。正是这一理想目标所蕴含的强大动力激励着人们不断为共产主义而奋斗。
探究与分享四: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9页探究与分享材料,思考下列问题。
列宁在《欧仁·鲍狄埃(为纪念他逝世25周年而作)》的文章中,热切地写道:“一个有觉悟的工人,不管他来到哪个国家,不管命运把他抛到哪里,不管他怎样感到自己是易邦人,言语不通,举目无亲,远离祖国,——他都可以凭《国际歌》的熟悉曲调,给自己找到同志和朋友。”听唱《国际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结论四:
这句话体现了无产阶级的国际团结,体现了无产阶级有着共同的理想。《国际歌》是一首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战歌,鼓舞着全世界的无产阶级为彻底推翻旧社会,建立新世界而斗争。
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
1.社会主义是如何实现了从一国到多国实践的历史性飞跃?
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在以列宁为代表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俄国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斗争,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确立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大发展,实现了从一国到多国实践的历史性飞跃。
2.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是什么?
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起互助合作的关系;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
3.如何看待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变为现实,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历史性飞跃,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4.如何看待当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出现严重曲折。但是,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来看,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是不可逆转的;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看,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信念是不可动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中国版”。面对风云变幻的当今世界,只要把目光投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就不难看到科学社会主义在21 世纪焕发出了何等强大的生命力。
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实践中的基本经验、教训及如何开创新局面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 教材终 论
重点问题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历史进程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基本经验教训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 教材
第一节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历史贡献
今天,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如何全面 认识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深入思 考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已是不能回避的、 迫切需要回答的议题。回顾历史,我们不要 只看到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这个重大挫折之 后社会主义面临的困难和严峻挑战,首先应 当拥有宽广的视野,充分肯定科学社会主义 理论与实践的多方面历史贡献。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 教材
第一节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历史进程
科学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思想、理论、理 想和信念,对人类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巨 大而深远的影响。 科学社会主义为人类社会开辟了崭新的 发展道路,展现了美好的前景。 共产党和多种社会主义政党作为社会主 义思想的宣传者、社会主义力量的组织者、 社会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者, 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世界政治舞台和许多 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支重要的力量。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 教材
第一节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历史进程
由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带头开创的社会 主义制度显示了根本的优越性。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推动了民族 解放运动的发展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 的独立。 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在很大程 度上遏制了帝国主义的对外扩张,不断挫 败帝国主义的战争阴谋和霸权行径,有利 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 教材
第一节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历史进程
二、科学社会主义道路的曲折性及其前景 1. 如何认识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性
道路的曲折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 规律。 社会主义制度的创立是人类历史上的 崭新事业,其前进的道路必然更加曲折。 人们对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规律的认识有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 教材
第一节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历史
二、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生产方式: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1、生产力: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
劳动者一生产工具一劳动对象
物的因素(生产资料)
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总是处在不断进步的变化中,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
2.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人们之间的地位与相互关系、分配制度。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其它两个方面。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②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的经济基础。
2.上层建筑: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哲学、艺术、宗教以及与之相应的政治法律机构、制度等,构成了社会的上层建筑。
三、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
1.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社会基本矛盾。
2.基本规律: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上层建筑-定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
在这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支配下,截止到目前人类已经经历了原始社会的、奴隶社会的、封建社会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共5种生产方式。
第一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第框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一、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
(一)原始社会
1.地位: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低级阶段。
2.生产力状况: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下。
3.发展阶段:旧石器时代:大部分时间处于旧石器时代,采集天然食物。
新时期时代: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出现,采集转变为生产。
4.生产关系特点: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关系,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5.生活的基本单位:按照血缘关系结成氏族,通过氏族议事会管理集体事务一切大事都在议事会上由全氏族成年人共同讨论决定。氏族长和军事首领由氏龙议事会民主选举产生,没有任何特权,管理没有强制手段。氏族内部没有压迫现象。
6.私有制产生:土地变成私有财产,标志着私有制的确立。
私有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二)奴隶社会
1.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特点: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奴隶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2.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之间的矛盾。
注:人类社会最早形成的两大对立阶级: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
3.国家的产生:奴隶主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建立起军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这样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国家一奴隶制国家就产生了。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注:奴隶制国家的出现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的标志。
4.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
①判断一种社会形态代替另一种社会形态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的主要标准:是看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否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
第一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第框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一、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
(一)原始社会
1.地位: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低级阶段。2.生产力状况: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下。
3.发展阶段:旧石器时代 大部分时间处于旧石器时代,采集天然食物新时期时代: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出现,采集转变为生产。
4.生产关系特点: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关系,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5.生活的基本单位:按照血缘关系结成氏族,通过氏族议事会管理集体事务一切大事都在议事会 上由全氏族成年人共同讨论决定。氏族长和军事首领由氏龙议事会民主选举产生,没有任何特权,管理没有强制手段。氏族内部没有压迫现象。
6.私有制产生:土地变成私有财产,标志着私有制的确立。
私有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二)奴隶社会
1.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特点: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奴隶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2.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之间的矛盾。
注:人类社会最早形成的两大对立阶级: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
3.国家的产生:奴隶主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建立起军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这样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国家一奴隶制国家就产生了。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注:奴隶制国家的出现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的标志。
4.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
①判断-种社会形态代替另一种社会形态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的主要标准:是看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否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②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的历史意义:奴隶制生产关系的建立,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后,金属工具的广泛应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摆脱了蒙味野蛮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是历史的进步。
二、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
(一)封建社会
1.生产力特点:铁制农具得到广泛使用和推广,耕作技术有了显著进步:水利事业有了较大发展:手工业进一步发展,冶铁业成为最主要的手工业部门:商业和城市逐渐发展起来。
2.生产关系的特点: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通过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相对于奴隶,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有自己的一点土地,劳动成果除地租外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
3.地主阶级削农民的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
4.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地租。
5.封建国家的显著特征:君主专制、等级森严。
6.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这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
(二)资本主义社会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受雇于资本家,成为雇佣工人,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①内容:第一,要有大批失去生产资料、有人身自由、能够自由出卖劳动力的人:第二,要有开办资本主义企业所必需的大量货币当作资本。
②形成:西方资产阶级依靠暴力、通过掠夺促使两个条件形成。
3.资本主义社会开始的标志: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①基本特征(实质);生产相对过剩
②主要表现是: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大批生产企业、银行破产,大批工人失业,生产迅速下降,信用关系被破坏,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
③原因:
直接原因: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布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以及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5.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
第二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 与实践下
下期连载
三、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就是: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要求,是“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是胡锦涛总书记阐明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观点。这一观点,符合邓小平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意和江泽民的论述,同片面强调这一面或那一面的错误观点划清了界线。记得1983年在南斯拉夫召开的世界社会主义圆桌会议上,中国代表团所作的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报告,引起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但也遭到了苏联专家的抨击,指责这是搞社会主义多元化。在1985年召开的世界社会主义圆桌会议上,南斯拉夫专家批评了苏联的观点,指出:“每个国家都有权以自己的特定方式去发展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任何人的私有财产,不能按照或低或高的利率进行借贷和租用,但也不能把它封闭起来,排斥其他概念和思想。假若不实现这些前提,那么社会主义就会受到自身的危害”;“由于存在多种民族和多种文化,所以也将存在多元的社会主义。在这个意义上,世界历史的进程仍然在不断地向前发展,但它显然正在脱离这个单一性和一元性的模式”。我们注意到,苏联专家否定社会主义可以有各个国家自己的“特色”,是一种片面性;南斯拉夫专家支持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是强调“多元的社会主义”,弄得不好会否定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也是一种片面性。从中可以看到,只有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强调“中国特色”,并把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才是真正科学地把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科学内涵,指出这条道路是由领导力量、出发点、基本路线、根本任务、长远的和现阶段的奋斗目标等要素组成的。这对于我们在实践中自觉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大有好处。
第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坚持改革开放的关系。十七大报告明确地指出,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同坚持改革开放相联系的。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但不是在一张白纸上画最新最美的图画,而是通过变革旧体制来画最新最美的图画,需要我们在改革中摸索和总结。今天之所以要强调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要正确对待改革开放中的问题。对于改革,邓小平在论述其科学内涵的时候,不仅强调改革是对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和其他各方面体制的革命,是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自我完善,而且强调改革是一场试验。既然是试验,不仅需要大胆地试,而且要善于总结经验,对的就坚持,错的赶快改。这是因为,我们党领导改革的目的,一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中华民族;二是为了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是为了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因此,对于改革开放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一要认真对待,不能掉以轻心;二要正确处理,是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不能轻易地上纲上线,否定改革的方向和道路。我们要永远牢记胡锦涛总书记所强调的:“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最根本的是,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是没有出路的。”事实上,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越走越宽广,科学社会主义才能在中国真正发展壮大。
因此,我们的结论是:“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再次,我们要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和团结奋斗的伟大旗帜。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我们之所以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一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邓小平曾经多次说过:“在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后,多年来没有制定出为发展生产力创造良好条件的政策。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条件得不到理想的改善,国家也无法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这种情况,迫使我们在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决定进行改革。”我们强调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就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深刻地总结了中国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我们之所以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二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社会矛盾运动的必然要求。从根本上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当代中国客观的社会矛盾推动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个客观的社会矛盾,首先就是当代中国内在的社会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内在的社会矛盾,第一,要求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第二,要求我们不断从根本上变革束缚生产力发展的落后的社会生产及其经济体制和其他各方面体制,坚持不懈地推进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第三,要求我们及时了解世界范围内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趋势,坚持不懈地推进对外开放,大胆借鉴和利用人类文明的成果;第四,最终要求我们的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以及其他各方面工作,都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目标,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些基本要求,已经集中地体现在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之中。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正确地反映了当代中国内在的社会矛盾及其运动规律。同样的道理,我们可以说中国共产党人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一种主观的选择,而是一种客观的历史的选择。我们提出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就是因为这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规律对我们的要求。
我们之所以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三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坚持在改革开放中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来自于实践经验的总结,不仅来自于对当代中国社会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的认识,而且具有在实践中不断与时俱进的开放性特点。首先,当我们决定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重新开始现代化进程的时候,为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以过去的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为基础,创造性地提出要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来取代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这就是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发生的事。其次,当我们决定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候,由于市场经济是以分工和不同所有者之间的商品交换为前提的经济,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显示出明显的活力,我们就决定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来取代原来的单一公有制经济制度,并且用股份制等多种形式来改造公有制经济。这就是从1992年党的十四大到1997年党的十五大发生的事。再次,当我们决定建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时候,由于经济形式总要以人格化的形式包括阶级、阶层这样的形式表现出来,面对着社会结构如此重大的变动和社会分层的新情况,我们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果断地肯定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同时强调要高度重视和关心困难群众,统筹兼顾各方面人民群众的利益。这就是从1997年党的十五大到2002年党的十六大发生的事。最后,当我们研究社会结构的变动和社会分层的新情况,统筹兼顾各方面人民群众利益的时候,为了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我们进一步提出要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来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要通过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来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这就是2002年党的十六大以来发生的事。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开拓前进的历史进程,就是在当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推动下中国政治一步一步地不断向前发展的内在逻辑。我们强调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反映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的,具有开放性特点的发展道路和理论体系。当然,这种开放性,也包括根据实践的需要借鉴和吸收了人类文明的许多有益成果。
我们之所以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归根到底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领导人民在实践中找到的指导中国发展进步和团结奋斗的科学真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告诉我们,只有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检验的认识,才是正确的认识、客观的真理。必须强调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自己的创造,是我们在实践中付出巨大代价和创造性的劳动获得的理论成果。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全国各族人民都参加了这一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凝聚了我们每个人的劳动、心血和经验,是我们自己的宝贵财富。更重要的是因为这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是指导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真理,是引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真理。来自实践的认识是珍贵的,经过实践检验证明是正确的认识是更珍贵的。近30年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解放和发展,广大人民脱贫致富,综合国力已居世界前列;中国经受住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东剧变和90年代中期亚洲金融危机、21世纪初“非典”以及各种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实践无可辩驳地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回顾我国社会主义的探索历程,我们的体会是多方面的。总起来可以说这样一句话: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不是我们的旗帜,民主社会主义也不是我们的旗帜,只有我们自己在实践中付出巨大代价和艰辛努力,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是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高举的伟大旗帜。
关于剩余价值论的问题,通过《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剩余价值论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