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文章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158文章网 > 范文示例 > 文言文常考固定句式,这样翻译就对了!

文言文常考固定句式,这样翻译就对了!

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六国论翻译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文言文常考固定句式,这样翻译就对了!和文言文的固定句式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 文言文常考固定句式,这样翻译就对了!
  • 文言文的固定句式
  • 有哪些文言文固定翻译
  • 2019高考文言文翻译口诀及文言文固顶句式汇总
  • 一、文言文常考固定句式,这样翻译就对了!

    文言文翻译常考的固定句式

    一、表示某种语气的固定句式

    虚词的语法作用最常见的就是表明语气。虚词的连用或关联使用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语气的加强。因而表示某种语气是固定句式的常见形式。

    1. 表判断语气

    常见的有“无以”“所以”或“者…也”等。

    ①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②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李密《陈情表》

    “无以”相当于“没有用来…的办法”。

    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所以”相当于“是用来…的”。

    ④亚父者,范增也。——司马迁《鸿门宴》

    ⑤非我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韩愈《师说》

    “者…也”表判断是常见的,还有“者也”连用等,例句很多,不再赘述。

    2.表疑问语气

    表疑问语气的固定句式比较多,常见的有“如何”“何如”“若何”“奈何”“何也”“何为”或“如…何”“如之…何”等。

    ①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李商隐《马嵬》

    “如何”相当于“为什么”。

    ②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 ——《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何如”相当于“怎么样呢”。

    ③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司马迁《鸿门宴》

    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金,邑万家,将奈何?——《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奈何”相当于“怎么样”。

    ④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贾谊《过秦论》

    “何也”相当于“为什么呢”。

    ⑤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苏轼《赤壁赋》

    “何为”是宾语前置句式,也就是“为何”,相当于“为什么…”。

    3.表反问语气

    往往由疑问词和语气词两部分构成,一般为前面是疑问代词,最后是语气助词。常见的有“何…为”“奚以…为”“何…之有”“不亦…乎”“安…哉”“庸…乎”等。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

    “何…为”相当于“何必…呢”。

    ②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班固《苏武传》

    “何以汝为见”即“何以见汝为”,“何…为”相当于“…干什么呢”。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九万里而南为?——庄周《逍遥游》

    “奚以…为”相当于“哪里用得着…呢”。

    ④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韩愈《师说》

    “庸…乎”相当于“哪里…呢”。

    ⑤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韩愈《师说》

    “其…乎”相当于“难道…吗”。

    ⑥夫晋,何厌之有?——《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何…之有”相当于“有…呢”。通常用在疑问句宾语前置句中。

    ⑦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苏轼《赤壁赋》

    ⑧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司马迁《陈涉世家》

    “安…哉”相当于“哪里…呢”。

    4.表感叹语气

    常见的有“何其”“焉哉”等。

    ①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诗经·氓》

    “焉哉”相当于“吧”。

    ②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欧阳修《伶官传序》

    “何其”应用比较广泛,像“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等,相当于“是那样的…”,目前课文中未见此例。

    5.表强调语气

    常见的有“已矣”“而已”“而已矣”“焉耳矣”等,用在句末,都相当于“…罢了”。

    ①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庄周《逍遥游》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庄周《逍遥游》

    ④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梁惠王》

    二、表示特殊作用的固定句式

    在文言句式里,虚词的连用不是为了表明一种语气,而是代表着一种特殊作用,这种固定形式也比较常见。

    1.表比较作用

    常见有“孰与”“无如”“何…于…”等。

    ①沛公曰:“孰与君少长?”——司马迁《鸿门宴》

    ②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孰与”相当于“跟…相比谁更…”

    ③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无如”相当于“没有像…”

    ④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何…于…”相当于“跟…比…”。

    3.表被动作用

    常见有“为所”“为…所…”“见…于…”等。

    ①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3.表某种原因

    常见的是“所以…”,相当于“…的原因”。

    ①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司马迁《鸿门宴》

    ②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4.表认定作用

    常见的有“于是”“然也”。

    ①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贾谊《过秦论》

    “于是”相当于“在这时候”。

    三、表示某种关联的固定句式

    这类固定句式相当于文言文中的关联词语,常常起到关联作用,只不过它们有的是虚词连用,只有在翻译时,才显出其作为关联词语的固定意义。

    1.表并列关系

    这类固定句式容易判断,跟现代汉语的表并列的关联词语相似,如“载…载…”“且…且…”等,通常翻译为“一边…一边”或“又…又”等。

    ①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诗经·氓》

    ②乃瞻衡宇,载欣载奔。——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③行道迟迟,载渴载饥。——《诗经·采薇》

    2.表因果关系

    常见有“所以”“是以”“是故”“以故”等。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韩愈《师说》

    ②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③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王羲之《兰亭集序》

    “所以”相当于“…的原因”。

    ④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李密《陈情表》

    “是以”也就是“以是”,是一种宾语前置的用法,相当于“因此”。“以”表原因,“是”就是“这”。

    ⑤是故圣益圣,愚益愚。——韩愈《师说》

    ⑥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韩愈《师说》

    “是故”相当于“因此”。

    ⑦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以故”相当于“因为这个原因”、“因此”。

    3.表假设关系

    常见“虽然”“然则”等。

    ①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苏洵《六国论》

    ②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范仲淹《岳阳楼记》

    “然则”相当于“既然这样,那么…”。可以视为“然”相当于“这样”,“则”相当于“那么”。

    四、其他常见的固定句式

    1.“以为”

    “以为”有两种用法。一是相当于“把…当做…”;二是与现代汉语语意相同,即“认为”。

    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这是第一种用法。本句可以翻译为——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来客)的主人。

    ②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贾谊《过秦论》

    也是第一种用法。

    ③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贾谊《过秦论》

    这是第二种用法。

    2.“于是”

    “于是”也有两种用法。一是相当于“在这时”,“在这件事上”;二是相当于现在汉语里的连词“于是”。

    ①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贾谊《过秦论》

    这是第一种用法。

    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纵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贾谊《过秦论》

    这是第二种用法。

    ③“所以”。

    “所以”通常也有两种用法。一是表示“…的原因”,二是“是用来…的”或“…的凭借”。第一种用法在上文已经说过,不再赘述。

    第二种用法例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一、文言文的固定句式

    常见文言习惯说法(固定句式)的翻译与举例(不知道是不是你需要的答案)
    (一)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如……何 若……何 奈……何
    这是三个意义相同的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中间可以插入名词、代词和短语,可以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样对付(处置、安顿)。”
    例如:①其如土石何?
    ②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奈社稷何?
    ③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在这种习惯说法中,如果插入“之”,就构成“如之何”、“若之何”、“奈之何”,可译为“为什么”或“怎么办”。
    例如:林父之事君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社稷之卫也,若之何杀之?
    “何如”,相当于“怎样”“哪个”。
    “陛下以降侯周勃何如人也?”上曰:“长者也。”(《史记·张释之列传》)
    ——“陛下以降侯周勃是个怎样的人?”皇上说:“忠厚长者。”
    又如:因问明帝:“长安何如日远?”(《世说新语·夙愿》)
    ——因此问明帝:“长安与太阳哪个远?”
    “乎哉”,如侧重“乎”,则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如侧重“哉”,则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比如我这样的人,可以保护百姓吗?
    董生勉乎哉!(韩愈《送董邵南序》)
    ——董生自勉啊!
    “何……为”,表疑问语气,译为“为什么……呢”。
    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史记·孙吴列传》)
    ——有人说:“你儿子,只是个小兵,但将军亲自为他吮吸疽脓,你为什么哭呢?”

    (二)表示比较的习惯说法:……孰与…… ……何如…… ……孰若…… ……何若……
    这些习惯说法都是表示比较,用来表示人或事物互相比较的结果。都可译为“跟……比较,哪个更……”。
    例如: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②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
    ③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④救赵孰与勿救?

    (三)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
    1、不亦……乎?
    可译为“不是……吗?”或“难道不……吗?”
    例如: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②今吾之优越,犹人只有腹心疾也,而王不先越而乃务齐,不亦谬乎?
    2、何(以)……为?何……焉为?
    可译为“要……干什么呢?”或“哪里用得着……呢?”
    例如:①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
    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3、何……之有
    可译为:“有……呢?”
    例如:①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
    ②夫晋,何厌之有?
    4、何有
    可根据上下文译为“有什么困难”“有什么舍不得”“有什么关系”。
    例如: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何有于我哉,意思是“对我来说有什么困难呢?”)
    5、“无乃……与”,表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不是……吗”。
    无乃尔是过与?(《论语》)
    ——难道不是该怪罪你吗?
    6、“如之何”“奈何”,相当于“怎么”。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君子于役》)
    ——君子服役去了,教我怎么不想他?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
    ——平民不怕死,怎么用死来威吓他们?
    7、“得非……与”“岂非……与”,表反反问,相当于“难道不是……吗”?
    得非诸侯之盛强,末大不掉之咎与?(柳宗元《封建论》)
    ——难道不是强盛的诸侯,好像尾巴太大不便随意支配似的过错吗?

    (四)表示感叹的习惯说法
    1、何其……
    可译为“怎么那么……”或“为什么这么……”。
    例如:①观庆父及叔牙、闵公之际,何其乱也?
    ②赐,汝来何其晚也?
    2、何……之……
    可译为“怎么……这么……”或“怎么这么……”,也可译为“怎么那么……”或“为什么这么……”。
    例如:①足下不欲破袁氏也,何言之不实也?
    ②观大夫类有道术者,今何言之陋也?
    3、“焉哉”,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吧”,“焉”不起作用。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诗经·氓》)
    ——过去了的事不去想,也就算了吧!

    (五)表示强调的习惯说法
    1、唯(惟)……为……
    可译为“只”“只有”“惟独”。
    例如:①天生万物,唯人为贵。
    ②唯谨慎为得久。
    2、唯(惟)……所……
    可译为“任凭……”“随便……”。
    例如:①臣有三剑,唯王所用。
    ②太祖常赐良,唯其所择。

    (六)表示假设的习惯说法
    有……于此(斯)
    翻译时只需在有关句子前加一“假设”“假如”之类的词语即可。
    例如:今且有人于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
    “若其”相当于“假如”。
    今者违命,胜不足多;若其不胜,为罪已甚。(《晋书·周浚传》)
    ——现在违背命令,打了胜仗也不算什么;假如没有胜利,罪过就太大了。

    (七)表示指代的习惯说法
    1、有所 无所 何所(安所、奚所)
    可译为“有什么(没有什么)所……的”“是什么”。
    例如:①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②女亦无所思。
    ③二者可容,何所不容?
    ④将军迎操,欲安所归?
    2、有以 无以(有所以 无所以)
    可译为“有什么(可以)用来……”“没有什么(可以)用来……”。
    例如:①项王未有以应。
    ②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3、无以……为
    可译为“没有必要用(要)……”。
    例如: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
    4、“之类”“之属”,相当于“这一类”。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所以大王不能(以德)统一天下,不是挟着太山跳过北海这一类;大王不能(以德)统一天下,是折枝这一类。
    而养游侠私剑之属。(《韩非子·五蠹)
    ——但是私养游侠武士之类。

    (八)表示推测、揣度、商榷的习惯说法
    1、无乃……乎
    可译为“恐怕……吧”“只怕……吧”
    例如: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2、得无……乎
    可译为“该不会……吧”“莫非……吧”。
    例如: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九)表示认定的习惯说法
    ……之谓也
    可译为“说的就是……”
    例如:闻道百,以为莫已若也,我之谓也。

    (十)其他
    1、“而已”,相当于“罢了”。
    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我懂得种树而已,当官治理不是我做的事。
    2、“且……且……”,相当于“一面……一面……”或者“又……又……”
    见信死,且喜且怜之。(《史记·淮阴侯列传》)
    ——(高祖)见韩信被杀死,又高兴又怜悯他。
    3、“所以”,有两个意义,一是“……的原因”,二是“用来……的办法”。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史记·项羽本纪》)
    ——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盗贼的进入和意外事件的发生。
    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国语·召公谏厉王弭谤》)
    ——推行百姓认为好的,防范百姓认为坏的,这大概才是用来增多财物衣食的办法吧!
    4、“焉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其窃符也,非为魏也,非为六国也,为赵国焉耳。(唐顺之《信陵君救赵论》)
    ——他盗窃兵符,不是为了魏国,不是为六国,为了赵国罢了。
    5、“非……则……”,相当于“不是……就是……”
    非死则徙尔。(柳宗元《捕蛇者说》)
    ——不是死了,就是迁徙了。
    6、“然则”,相当于“既然这样,那么”。
    然则何时而乐耶?(范仲淹《岳阳楼记》)
    ——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
    7、“焉耳矣”,表肯定语气,相当于“了”。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梁惠王》)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算是尽心的了。”
    8、“者……也……”,一表判断,二表强化解释原因。
    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胜吴广列传》)
    ——陈胜,是阳城人。
    然则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史记·屈原列传》)
    ——然而破灭的国家接连不断,圣明的君主太平的国家几代不见的原因,就是因为(君主认为的)忠臣并不忠,贤才并不贤。
    9、“以为”,一是相当于“把(它)作为”,二与现代汉语语意相同,即“认为”。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来客)的主人。
    “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我私下里认为太后您疼爱燕后超过长安君。”
    10、“因遂”,相当于“于是”。
    欲自杀以激荆卿,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告也。”因遂自刎而死。(《史记·刺客列传》)
    ——(田光)想自杀激励荆轲,说:“希望你赶快去拜访太子 ,说我已死,表明不会泄密。”于是自杀而死。
    11、“于是”,一是相当于“在这时”,“在这件事上”;二是相当于现在汉语“于是”。
    西伯阴行善,诸侯皆来决平。于是虞、芮之人有狱不能决,乃如周。(《史记·周本纪》)
    ——西伯偷偷地做好事,诸侯都来(请他)公平决断。在当时,虞国、芮国的人有案件不能决,就到周伯那里。
    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史记·始皇本纪》)
    ——于是让御使详细地调查询问各个书生。

    二、有哪些文言文固定翻译

    “文言文固定句式”
    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

    1.“……之谓也”(用在句末,表示总结性判断的固定结构,又是宾语前置的结构。)—般译为:“说的就是……”或“大概说的就是……吧”。
    “……之谓……”(用在句中,宾语在“谓”的后边,这里的“之”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叫作……”、“……称作……”、“……认为……”、“……说……”。
    ① “诗云:‘他人有心,子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译文:“《诗》里面讲过:‘别人有想法,我能猜中它。’——(这话)说的就是夫子您这样的人。
    ② “野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译文:"俗语说:'知道了很多道理,自以为没人能赶上自已了。'这说的就是我呀。”
    ③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译文:百姓认为我吝啬,看来是理所当然的了。
    ④ 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鱼我所欲也》)译文:这叫作失去了他的羞耻之心。
    2.“所以”——A.表原因,译为“……的原因”、“之所以……”、“为什么……”。B.表凭借、依靠、方法、工具,译为:“用来……的(人、事或物) ”
    ①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译文: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它强盗的进入和意外情况的发生。
    ②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译文::“我们离开家人前来投靠您的原因,是仰慕您的崇高品德啊。
    ③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译文: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
    ④ 衡者,所以定物之轻重也。——译文:秤,是用来衡定事物轻重的工具。
    ⑤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译文:抬头仰望宇宙空间之广大,低首俯察万物种类之繁多,用来放眼四望、舒展胸怀的(景观),也足以尽情享受所见所闻的乐趣,确实是很快活的啊。
    3.“何所”—— (“所……者为何”的倒装)译为“……的(人、事、物)是……
    ①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译文:问姑娘想的是什么,问姑娘思念的是什么。
    ② 卖炭得钱何所营?——译文:卖炭得来得钱谋求的是什么?
    ③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译文:飘泊四方、孤独无依,相似的东西是什么?就像那在天地间飞来飞去的一只孤独的沙鸥。
    ④白雪纷纷何所似, 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译文:雪花纷飞相似的东西是什么?撒在空中的盐勉强可以相比较,却比不上随风起舞的杨花柳絮。
    4.“有所……”——“有……”、“有……的(人、事、物)”、
    “无所……”——“没有……”、“没有……的(人、事、物)”
    ① 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译文:将军在外(作战),国君的命令(也)有不接受的,以求便利国家。
    ② 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译文:私下里原谅自己,只是怕太后玉体有些欠安,所以很想来看看太后。
    ③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译文:现在进了关,财物没有拿取的,妇女没有被宠幸的。
    ④ 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译文:天刚亮,在竹林里躲避哨后,(碰到)几十名巡逻的骑兵,差一点没有逃脱而死去。
    5.“如……何”、“若……何”、“奈……何”“奈之何”—— “把……怎么样”、“对……怎么办”。
    ①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译文:“凭您的力量,并不能削减魁父这样的小山,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
    ②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姬虞姬兮奈若何?——译文:骓马不往前闯啊可怎么办,虞姬啊姬,对你怎么办?
    6.唯(惟)……之…… 、唯(惟)……是……——“只+谓语动词+前置宾语”。(宾语前置得固定结构。其中“唯(惟)”是副词“只”,其中“是”、“之”是宾语前置标志)
    ① 唯(惟)余马首是瞻。——译文:只看我的马头(行动)。(意译:只听从我的指挥)
    ②唯(惟)弈秋之为听。——译文:只听从弈秋的教导。
    ③唯(惟)命是从——译文:只听从命令。
    7.“得无……乎”、 “得毋……乎”、“得非……乎”——“该不会……吧”、“莫非是……吧”、“莫不是……吧”、“恐怕是……吧”。(表示揣测语气的固定结构。它的语气比较委婉,且略带反间性。句末“乎”可用“与(欤)”、 “邪”、“耶”等疑问语气词替换。
    ① 日食饮得无衰乎?——译文: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
    ②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译文:成名反复自言自语,莫非是指示我捕捉蟋蟀的地方吧?
    ③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译文:他们观赏景物而触发的感情,能没有不同吗?
    ④ 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 ——译文:你们的老人很廉洁,你们恐怕不免穷困吧?
    8.“无乃……乎”、 “非乃……乎”、“不乃……乎”——“恐怕(只怕)……吧”、“莫不是……吧”。(表示揣测疑问的固定结构。它表示出来的语气是委婉的。)
    ①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译文:现在您已经退守到会稽山上,然后才来寻求谋臣,恐怕太迟了吧?
    ② 求,无乃尔是过与?——译文:冉求,恐怕该责备你吧?
    ③则是不乃窃齐国并与其圣知之法,以守其盗贼之身乎?——译文:这不就是盗窃了齐国并连同那里圣明的法规和制度,从而用来守卫他盗贼之身吗?
    ④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则是不乃窃齐国并与其圣知之法,以守其盗贼之身乎?——译文:这不就是盗窃了齐国并连同那里圣明的法规和制度,从而用来守卫他盗贼之身吗?
    9.“……孰与……”(表比较)——译为“与……相比,谁(哪一个)……”、
    “……孰若……”——(表选择取舍)——译为 “哪比得上”或 “与其……不如……”。
    ① 吾孰与城北徐公美?——译文: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漂亮?
    ②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译文: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比,哪个更厉害?
    ③ 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译文:做两个人的童仆,哪里比得上做一个人得童仆?
    ④ 惟坐待亡,孰与伐之?——译文:与其坐而待毙,哪如起而进攻他们?
    10.“有以……”——译为“有用来……的(人、事、物)”。
    “无以……”——译为“没有……的(人、事、物)”、“没有用来……的办法”或“没有什么”。
    ① 臣乃得有以报太子。——译文:我才能够有用来报答太子的(机会)。
    ② 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译文:祝完酒后,说:“大王与沛公饮酒,军中没什么用来助兴的,请允许臣作剑舞!”
    ③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译文: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没有用来到达千里的(办法);不汇聚细流,就没有用来成为江海的(办法)。
    ④ 河曲智亡以应。——译为:河曲智叟没有什么话来回答了。
    (此文摘自《百度文库》)

    三、2019高考文言文翻译口诀及文言文固顶句式汇总

      备战2019高考文言文翻译口诀

      一、基本 方法 :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 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 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 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译成(湖面)风平浪静。

      古文翻译口诀

      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

      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

      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

      吾余为我,尔汝为你。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

      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

      句子流畅,再行搁笔。

      文言文固顶句式汇总

      在文言文中,有些虚词与虚词配合,或者虚词与实词配合,中间或前后插入一定成分,组成固定搭配的形式,被称为固定句式。固定句式具有一定的整体意义,在阅读翻译时不要拆开理解。牢牢掌握这些句式的变化,对快速、正确地进行文言文翻译有很大帮助。

      一、表陈述语气

      1. 有以、无以,分别译为有用来的办法、没有用来的办法。

      2. 有所、无所,分别译为有、没有。

      3. 何以,表示询问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译为凭什么、依据什么。

      4. 所以,表示原因或凭借,译为的原因或的方法(根据)、用来等。

      5. 以为、以为,译为认为、把当作、用做。

      6. 比及,译为等到的时候。

      二、表判断语气

      1. 唯(顾、直)耳,译为只是罢了。

      2. 之谓、其之谓也、其之谓,表总结性的判断语气。译为说的就是啊或这就叫啊。前面加语气副词其,翻译时可加上大概吧,表商量、推测的语气。

      3. 不亦乎,译为不是吗。

      三、表委婉推测语气

      1. 得无乎、得无耶,译为恐怕吧。

      2. 其乎,译为大概吧。

      3. 无乃乎、毋乃乎,译为恐怕吧、只怕吧。

      四、表疑问语气

      1. 如何、若何、奈何,分别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2. 如何、奈何、若何,表示对事情不知该如何处置、对付,译为对怎么样、对该怎么办呢。

      3. 何为、何(奚)以为,译为要(拿、用)做(干)什么呢或怎么(为什么)用得着呢。

      4. 何以耶,译为怎么能呢。

      五、表反问语气

      1. 岂哉(欤、乎、乎哉),译为难道吗、怎么呢。

      2. 庸乎、其庸乎,译为难道吗、哪里呢。

      3. 况乎,译为何况呢。

      4. 其乎,译为难道吗。

      5. 何哉,译为怎么呢。

      6. 安得也哉,译为怎么能够呢。

      7. 何之有,译为有什么呢。

      8. 况欤,译为何况呢。

      六、表感叹语气

      1. 何其、一何,译为多么、何等。

      2. 亦哉,译为也啊。

      七、表选择语气

      与使毋宁、与其宁、与其孰若,译为与其不如。

      八、表比较语气

      孰与、与孰,译为与相比,谁。

    关于六国论翻译的问题,通过《有哪些文言文固定翻译》、《2019高考文言文翻译口诀及文言文固顶句式汇总》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六国论翻译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

    本文标签:六国论翻译(3)

    相关阅读

    • 《六国论》文白对照

    • 158文章网范文示例
    •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六国论翻译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六国论》文白对照和《六国论》原文及对照翻译(2)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
    • 文言文翻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158文章网范文示例
    •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六国论翻译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文言文翻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和古文翻译时应注意哪些问题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
    关键词不能为空

    范文示例_作文写作_作文欣赏_故事分享_158文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