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文章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158文章网 > 范文示例 >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附答案译文)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附答案译文)

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景公出游翻译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附答案译文)和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附答案译文)
  • 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 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翻译
  • 高考文言文翻译题
  • 一、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附答案译文)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

    始皇三十四年,置酒咸阳宫,博士仆射周青臣等颂称始皇威德。齐人淳于越进谏曰:“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患,臣无辅弼,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等又面谀以重陛下过,非忠臣也。”始皇下其议丞相李斯。丞相谬其说,绌其辞,乃上书。曰:“臣请诸有文学《诗》《书》百家语者,蠲除去之。”始皇可其议,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使天下无以古非今。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同文书。治离宫别馆,周遍天下。明年,又巡狩,外攘四夷。斯皆有力焉。

    斯长男由为三川守,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诸公子。三川守李由告归咸阳,李斯置酒于家,百官长皆前为寿,门廷车骑以千数。李斯喟然而叹曰:“嗟乎!吾闻之荀卿曰‘物禁大盛’。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驽下,遂摧至此。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也!”

    始皇三十七年十月,行出游会稽,并海上,北抵琅邪。丞相斯、中车府令赵高兼行符玺令事,皆从。始皇有二十余子,长子扶苏以数直谏上,上使监兵上郡,蒙恬为将。少子胡亥爱,请从,上许之。余子莫从。

    其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曰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书及玺皆在赵高所,独子胡亥、丞相李斯、赵高及幸宦者五六人知始皇崩,余群臣皆莫知也。李斯以为上在外崩,无真太子,故秘之。置始皇居辒辌车中,百官奏事上食如故,宦者辄从辒辌车中可诸奏事。

    (节选自《史记·李斯列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加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曰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

    B.其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曰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

    C.其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曰/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

    D.其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曰/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宫殿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尊称。

    B.会稽:中国古代郡名,位于长江下游江南一带,因会稽山而得名,秦朝始置。

    C.崩:古代指帝王或王后去世。诸侯和大夫去世称“薨”。

    D.太子:我国封建时代,帝王的儿子中已经确定继承帝位或王位的人的称谓,有时也用“东宫”来指称太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斯借秦始皇让他处理淳于越谏言的机会,促使秦始皇没收并焚烧《诗经》《尚书》和诸子百家的言论文章。

    B.李斯为秦初统治秩序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如修明法制、制定律令、统一文字、平定四夷等,他都出了力。

    C.李斯的大儿子李由请假回咸阳,在家中摆酒宴,百官都前去向李由敬酒献物,祝他长寿,李斯慨然长叹,不知道归宿在何方。

    D.秦始皇死后,李斯认为皇帝在外面去世,又没有正式确立太子,所以要保密,于是跟宦官赵高等人一起隐瞒秦始皇病逝的消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丞相谬其说,绌其辞,乃上书。

    (2)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驽下,遂擢至此。

    11.答案:

    1.D;

    2.C;

    3.C;

    4.(1)丞相认为他的说法是错误的,排斥他的言辞,就上书给始皇。

    (2)我李斯原是上蔡的平民,里巷的百姓,皇帝不知道我才能低下,竟然把我提拔到这样高的地位。

    解析:

    1.“病甚”的主语是“始皇帝”,不是“沙丘”,故“病甚”前应断开,由此排除A、C两项。“公子”指古代诸侯之子,“公子扶苏”指始皇帝长子扶苏,中间不能断开,由此排除B项。故选D。

    2.“诸侯和大夫去世称‘薨’”错,诸侯去世称“薨”,大夫去世称“卒”。

    3.是李斯在家中摆酒宴,百官向李斯敬酒献物,祝他长寿,不是李由。

    4. (1)谬:意动用法,认为……是错误的。绌:通“黜”,贬退、排斥。辞:言辞。(2)黔首:平民。驽下:才能低下。擢:提拔。

    【参考译文】

    李斯是楚国上蔡人。

    始皇三十四年,在咸阳宫摆酒宴,博士仆射周青臣等人歌颂秦始皇的威力和功德。齐人淳于越进谏说:“现在陛下您统一了天下,然而您的子弟还是平民,如果突然有田常、六卿那样的祸患,在朝中没有辅佐之臣,怎么相救呢?事情不效法远古而能长久的,我没有听说过。现在周青臣等人又当面阿谀奉承来加重您的错误,不是忠臣啊。”始皇把他的意见交给丞相李斯处理。丞相认为他的说法是错误的,排斥他的言辞,就上书给始皇。说:“我请求下令,凡藏有《诗经》《尚书》和诸子百家言论文章的,一律清除”秦始皇许可了他的建议,没收了《诗经》《尚书》和诸子百家的言论文章来使百姓愚昧无知,使天下人不能再用古代的事来否定今天的现实。修明法制,制定律令,都是从始皇开始的。统一文字。在全国各地修建离宫别馆。第二年,始皇又视察各地,在外平定四夷。李斯都出了力。

    李斯的长子李由担任三川郡守,儿子们都娶了秦国的公主,女儿们都嫁给秦国的公子。三川郡守李由请假回咸阳时,李斯在家中摆酒宴,百官都前去给李斯敬酒献物,祝他长寿,门前的车马数以千计。李斯慨然长叹道:“唉!我听荀卿说过‘事情忌讳太过分了’。我李斯原是上蔡的平民,里巷的百姓,皇帝不知道我才能低下,竟然把我提拔到这样高的地位。现如今做臣子的没有人比我职位更高,可以说富贵到极点了。然而事物繁盛到极点以后则将衰萎,我不知道自己的归宿在哪里啊!”

    始皇三十七年十月,秦始皇巡视出游会稽山,沿海北上到达琅邪山。丞相李斯和中车府令赵高兼理掌管印信、发布命令等事,都随同前往。始皇有二十多个儿子,长子扶苏因多次直言劝谏皇上,始皇派他到上郡监督军队,蒙恬为将军。小儿子胡亥受宠爱,请求随行,始皇答应了。其余的儿子都没跟随。

    这一年七月,始皇到达沙丘,病得非常严重,命令赵高下诏书给公子扶苏说:“把军队交给蒙恬,到咸阳参加丧礼,然后(将我)下葬。”诏书已经封好,还没交给使者,始皇就去世了。诏书和印章都在赵高那里,只有小儿子胡亥、丞相李斯、赵高以及五六个受宠幸的宦官知道始皇去世,其余的群臣都没人知道。李斯认为皇帝在外面去世,又没有正式确立太子,所以要保守秘密。把始皇的尸体安放在辒辌车里,百官奏事和进献食物还和过去一样,宦官就从辒辌车中(假托始皇的命令)批复各项上奏的事。

    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江谧字令和,济阳考域人也。祖秉之,临海太守,宋世清吏。父徽,尚书都官郎,吴令,为刘劬所杀。谧系尚方,孝武平京邑,乃得出。解褐奉朝请,辅国行参军,于湖令,强济称职。宋明帝为南豫州,谧倾身奉之,为帝所亲待。即位,以为骠骑参军。谧转尚书度支郎,俄迁右丞,兼比部郎。泰始四年,江夏王义恭第十五女卒,年十九,未笄。礼官议从成人服,诸王服大功。左丞孙夐重奏:《礼记》女子十五而笄,郑云应年许嫁者也。其未许嫁者,则二十而笄。射慈云十九犹为殇。礼官违越经典,于礼无据。”博士太常以下结免赎论;谧坐杖督五十,夺劳百日,谧又奏:“夐先不研辨,混同谬议。准以事例,亦宜及咎。”诏“可”。出为建平王景素冠军长史、长沙内史,行湘州事。政治苛刻。僧遵道人与谧情款,随谧莅郡,犯小事,饿系郡狱。僧遵裂三衣食之,既尽而死。为有司所奏,征还。明帝崩,遇赦得免。为正员郎,右军将军。太祖领南兖州,谧为镇军长史、广陵太守,入为游击将军。性流俗,善趋势利。元徽末,朝野咸属意建平王景素,谧深自委结,景素事败,仅得免祸,苍梧王废后,物情尚怀疑惑,谧独竭诚归事太祖,以本官领尚书左丞。建元三年,为左民尚书。诸皇子出阁用文武主帅,皆以委谧。寻敕曰:“江谧寒士,诚当不得竞等华侪。然甚有才干,堪为委遇,可迁掌吏部。”谧才长刀笔,所在事办。太祖崩,谧称疾不入,众颇疑其怨不豫顾命也。世祖即位,谧又不迁官,以此怨望。时世祖不豫,谧诣豫章王嶷请间曰:“至尊非起疾,东宫又非才,公今欲作何计?”世祖知之,出谧为征虏将军、镇北长史、南东海太守。未发,上使御史中丞沈冲奏谧前后罪,诏赐死,时年五十二。

    (《南齐书•列传十二》)

    1.下列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至尊非起疾,东宫又非才 (一病不起)B.谧才长刀笔,所在事办 (指武艺和文才)C.礼官违越经典,于礼无据 (文献和典籍)D.众颇疑其怨不豫顾命也 (不高兴,心怀不满)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解褐即脱去官服,解除职务。上古时期所谓“布“是指麻织品或葛织品,用麻葛织品做成的布衣,也叫“褐”,这里代指官服。B.《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C.大功这里指服丧九个月穿的丧服。古代丧服分为五种,分别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为不同的亲属服丧要穿相应的丧服。D.东宫在古代一般指太子居地,因位于皇宫东部而得名,亦借指太子。《诗经》有“东宫之妹,邢侯之姨”的诗句,说明至少在东周时,东宫就借指太子了。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谧作辅国行参军和于湖令时,尽职尽责。宋明帝当初担任南豫州刺史时,江谧倾力侍奉,被明帝当作亲信看待,后明帝即位,让江谧担任骠骑参军。B.当时左丞孙夐上奏指出礼官提议的错误后,江谧因罪过受到惩罚,便又上奏指出孙夐附和错误议论,当追究其责任,使得孙夐也受到惩罚。C.江谧秉性鄙俗,善于逢迎。他曾巴结建平王景素,后又归附太祖,诸皇子离开朝廷到自己的封地做藩王时用文武主帅的事,都委派江谧料理。D.江谧长于文案,办事能力强。太祖驾崩,江谧谎称有病不上朝,大家很怀疑他抱怨未能受太祖临终托付。世祖即位,得知此事,对他心怀不满,下令赐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僧遵道人与谧情款,随谧莅郡,犯小事,饿系郡狱。

    ②江谧寒士,诚当不得竞等华侪。然甚有才干,堪为委遇,可迁掌吏部。

    12.答案:

    1.B;

    2.A;

    3.D;

    4.①僧遵道人与江谧交情深厚,跟随江谧一起到郡上任所,因小事犯了过错,就被关进郡狱让他挨饿.

    ②江谧是个出身寒微的读书人,确实不能和贵族这类人竞争高低等第.然而他很有才干,可以托付重任,可提升他执掌吏部.

    解析:

    2.解褐指脱去布衣,担任官职.

    3.“世祖即位,得知此事,对他心怀不满,下令赐死”错,世祖赐死江谧,是因为江谧的挑拨离间,参考原文最后一段.

    4.参考译文

    江谧字令和,是济阳考城人.祖父江秉之,曾任临海太守,是宋代有名的清正官吏.父亲江徽,任尚书都官郎,吴县县令,被刘劬所杀.江谧当时被关押在尚方署,孝武帝平定京城后,才被放出来.初仕任奉朝请,辅国行参军,于湖县令,为官精干称职.宋明帝任南豫州刺史时,江谧倾身侍奉,明帝对他很是亲信.明帝做皇帝后,任江谧为骠骑参军.其弟江蒙相貌丑陋,明帝经常把他叫来戏侮取乐.

    江谧转任尚书度支郎,不久迁任右丞,兼比部郎.泰始四年(468),江夏王刘义恭的第十五个女儿死掉了,其时十九岁,尚未行笄礼.礼官讨论应按成人行葬礼,诸王着“大功”丧服.左丞孙特别上奏说:“《礼记》上说女子十五而笄,郑玄解释为此是针对已许嫁的女子而言的.至于未许嫁的女子,则二十岁行笄礼.射慈说十九岁死仍然属于殇.因此礼官的决定不合经典,没有根据.”朝廷决定对博士太常以下礼官都检讨认错.江谧因此受到杖责五十,并停职百日.江谧又上奏说:“孙夐事先没作研究辨析,混同谬议.按照惯例,也应受责罚.”于是孙夐又检查认罪.皇上下诏“可以”.

    后来江谧出任建平王刘景素冠军长史、长沙内史,行湘州事,为政苛刻.僧遵道人与江谧关系密切,随江谧到郡里,只因犯些小事,便被他下到郡狱里,僧遵撕衣为食,三件衣都吃完了,便被活活饿死.此事被有关部门揭发,江谧被调回京城听候处理.明帝驾崩后,江谧遇赦幸免.后任正员郎,右军将军.

    太祖萧道成统领南兖州时,任江谧为镇军长史、广陵太守,入都任游击将军.江谧品性流俗,善于趋利附势.元徽末年,朝野都有心拥戴建平王刘景素,江谧便使劲巴结景素,后来景素失败,江谧差点丢了命.苍梧王被废以后,人心还没安定,江谧便竭诚归服太祖,被任命为以本官领尚书左丞.升明元年(477),迁任黄门侍郎,左丞仍旧.沈攸之事件暴发,朝议加太祖黄钺,就是江谧的建议.沈攸之被平定后,江谧迁任吏部郎,渐被信任.又迁任太尉谘议,领录事参军.齐王国设置建制时,江谧任右卫将军.建元元年(479),迁任侍中,出任临川王平西长史、冠军将军、长沙内史、行湘州留事,先遣到镇所,其后骠骑豫章王萧嶷领湘州,任江谧为长史,将军、内史、知州留事仍旧.被封为永新县伯爵,食邑四百户.建元三年,任左民尚书.诸位皇子出阁用文武主帅,都让江谧来安排.不久皇上下敕说:“江谧本为寒门,按说不应和贵族平等使用.但他甚有才干,卖力称职,可以让他主持吏部工作.”

    江谧长于刑法诉讼,他分管的部门很有成绩.太祖驾崩时,江谧推说有病不入内殿,众人都推测他是因没被参予顾命而心怀不满.世祖萧赜做皇帝后,江谧没有被升官,因此更加怨恨.后来世祖生病,江谧去见豫章王萧嶷,鼓动说:“皇上这病是没指望了,太子又没什么才能,你现在有什么打算呢?”世祖知道后,让江谧出京去任征虏将军、镇北长史、南东海太守.还没出发,皇上又命御史中丞沈冲揭发江谧前后罪行,下诏赐死,当时江谧五十二岁.

    1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者,楚人也,丝。父故为群盗,徙处安陵。高后时,盎尝为吕禄舍人。及孝文帝即位,盎兄哙任盎为中郎。

    绛侯①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上礼之恭,常目送之。袁盎进曰:“陛下以丞相何如人?”上曰:“社稷臣。”盎曰:“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吕后崩,大臣相与共畔诸吕,太尉主兵,适会其成功,所谓功臣,非社稷臣。丞相如有骄主色,陛下谦让,臣主失礼,窃为陛下不取也。”后朝,上益庄,丞相益畏。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盎遂不谢。

    及绛侯免相之国,国人上书告以为反,征系清室,宗室诸公莫敢为言,唯袁盎明绛侯无罪。绛侯得释,盎颇有力。绛侯乃大与盎结交。袁盎常引大体忼慨。宦者赵同以数幸,常害袁盎,袁盎患之。盎兄子种为常侍骑,持节夹乘,说盎曰:“君与斗,廷辱之,使其毁不用。”孝文帝出,赵同参乘,袁盎伏车前曰:“臣闻天子所与共六尺舆者,皆天下豪英。今汉虽乏人,陛下独奈何与刀锯余人载!”于是上笑,下赵同。赵同泣下车。

    上幸上林③,皇后、慎夫人从。其在禁中,常同席坐。及坐,郎署长布席,袁盎引却慎夫人坐。慎夫人怒,不肯坐。上亦怒,起,入禁中。盎因前说曰:“臣闻尊卑有序则上下和。今陛下既已立后,慎夫人乃妾,妾主岂可与同坐哉!适所以失尊卑矣。且陛下幸之,即厚赐之。陛下所以为慎夫人,适所以祸之。陛下独不见‘人彘’之祸④乎?”于是上乃说,召语慎夫人。慎夫人赐盎金五十斤。

    然袁盎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中,调为陇西都尉。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有删改)

    【注】①绛侯:即周勃,刘邦的开国大臣。②刀锯余人:受过刀锯切割的人,即宦官。③上林:秦汉时皇家苑囿。④‘人彘’之祸:西汉吕太后将刘邦生前最宠爱的戚夫人砍断手脚,剜去双眼,残害成没有人形的“彘”。

    1.下列对文中画框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B.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C.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D.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的名和字之间是有联系的,有的名与字含义相同或相近,比如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的字义十分相近;有的则含义相反,如袁盎,盎是充盈的意思,字"丝",则是少的意思。B.孝文帝即汉文帝,"孝文"是谥号。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贵族、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根据其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所给予的称号,有褒有贬,如范仲淹的"文正"是褒,周厉王的"厉"是贬。C.坐姿有多种:"常同席坐"这个"坐"与我们现在的坐姿是相同的,但是"箕踞"的坐姿则是两脚张开,两膝微曲地坐着,形状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如"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D.皇后,皇帝的正妻。在后宫的地位就如同天子,是众妃子之主。古代皇后所居的寝宫多位于后宫正中央,因此皇后寝宫称为"正宫"或"中宫"。"中宫""正宫"也就成了皇后的别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袁盎出身卑微,父亲曾当过强盗,吕后掌权时,他还是寄身吕禄门下的家臣,孝文帝时靠哥哥保任他为中郎。B.袁盎直言敢谏,他曾在孝文帝面前指出周勃的过错,要文帝坚守君臣礼节,致使周勃对他有怨气,但在周勃被无辜下狱时,他又替周勃辩说,使周勃获释,两人又成了好朋友。C.袁盎有些行为可以说公私兼顾。宦官赵同受文帝宠幸,常常暗中伤害袁盎,袁盎对他很头痛。于是找机会当面羞辱了赵同,文帝只是笑一笑,让赵同下车。D.一次,孝文帝带着皇后和慎夫人到上林苑。袁盎拉慎夫人入座,使慎夫人很生气,不肯入座,皇帝也很恼怒,起身进入内室。后来经袁盎解释原因,皇上和慎夫人原谅了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盎遂不谢。

    (2)臣闻天子所与共六尺舆者,皆天下豪英。今汉虽乏人,陛下独奈何与刀锯余人载!

    13.答案:

    1.D;

    2.C;

    3.D;

    4.(1)过了不久,绛侯(周勃)怨恨袁盎说:“我与你的兄长(袁哙)有交情,现在你小子却在朝廷上诽谤我(或说我坏话)!”袁盎也不向他谢罪(或也不理睬他)。

    (2)我听说与天子共乘高大车舆的人,都是天下的英雄豪杰。如今汉王朝虽然缺乏人才,陛下为什么单单要和宦官同坐一辆车呢!”;解析:

    1.解答断句题时,要注意关键词语及句子结构。由文意知,文章涉及汉朝刘氏天下,故“王刘氏”的划分不对,据此排除A,C;文中“主兵柄”语意完整,是动宾短语,故排除B项。

    2.“常同席坐”与我们现在的坐姿不同,因为有“席”,这表示其坐姿是古人双膝跪地,把臀部靠在脚后跟上。

    3.“袁盎拉慎夫人人坐”错,原文是“袁盎引却慎夫人坐”,即袁盎过来将慎夫人的座位向后拉了一些。从下文也可以看出,袁盎强调主妾之间尊卑有序,慎夫人是妾,是不能和皇后平起平坐的。

    4.参考译文:

    袁盎是楚地人,字丝。他的父亲从前曾经与强盗为伍,后来搬迁定居在安陵。吕后时期,袁盎曾经当过吕后侄吕禄的家臣。等到汉文帝登上了皇帝位,袁盎的哥哥袁哙保举他做了中郎的官。绛侯周勃担任丞相,朝觐之后,便急急忙忙地走出朝廷,很是踌躇满志。皇上对他非常恭敬,常常目送他。袁盎进谏说:“陛下以为丞相绛侯是什么样的人?”皇上说:“他是国家的重臣。”袁盎说:“绛侯是通常所说的功臣,并不是国家的重臣。国家的重臣能与皇上生死与共。当年吕后的时候,诸吕掌权,擅自争相为王,以致使刘家的天下就像丝带一样的细微,几乎快要断绝。在这个时候,绛侯周勃当太尉,掌握兵权,不能匡正挽救。吕后逝世,大臣们一起共同反对诸吕,太尉掌握兵权,又恰好遇到那个成功的机会,所以他是通常所说的功臣,而不是国家的重臣。丞相如果对皇上表现出骄傲的神色,而陛下却谦虚退让,臣下与主上都违背了礼节,我私下认为陛下不应该采取这种态度。”以后在上朝的时候,皇上逐渐威严起来,丞相也逐渐敬畏起来。过了不久,丞相怨恨袁盎说:“我与你的兄长袁哙有交情,现在你小子却在朝廷上毁谤我!”袁盎也不向他谢罪。

    等到绛侯被免除了丞相的职位,回到自己的封国,封国中有人上书告发他谋反,于是绛侯被召进京,囚禁在监狱中。皇族中的一些公侯都不敢替他说话,只有袁盎证明绛侯无罪。绛侯得以被释放,袁盎出了不少力。绛侯于是与袁盎倾心结交。袁盎常常称引些有关大局的道理,说得慷慨激昂。宦官赵同因为不只一次地受到皇上的宠幸,常常暗中伤害袁盎,袁盎为此感到忧虑。袁盎的侄儿袁种担任侍从骑士,手持符节护卫在皇帝左右。袁种劝说袁盎说:“你和他相斗,在朝廷上侮辱他,使他所毁谤的话不起作用。”汉文帝出巡,赵同陪同乘车,袁盎伏在车前,说道:“我听说陪同天子共乘高大车舆的人,都是天下的英雄豪杰。如今汉王朝虽然缺乏人才,陛下为什么单单要和宦官同坐一辆车呢!”于是皇上笑着让赵同下去,赵同流着眼泪下了车。

    皇上驾临上林苑,窦皇后、慎夫人跟从。她们在宫中的时候,慎夫人常常是同席而坐。这次,等到就坐的时候,郎署长布置坐席,袁盎把慎夫人的坐席向后拉退了一些。慎夫人生气,不肯就坐。皇上也发怒,站起身来,回到内室。袁盎就上前劝说道:“我听说尊贵和卑下有区别,那样上下才能和睦。如今陛下既然已经确定了皇后,慎夫人只不过是个妾,妾和主上怎么可以同席而坐呢!这样恰恰失去了尊卑的分别了。再说陛下宠爱她,就厚厚地赏赐她。陛下以为是为了慎夫人,其实恰好成了祸害她的根由。陛下难道没有看见过‘人彘’吗?”皇上这才高兴,召来慎夫人,把袁盎的话告诉了她。慎夫人赐给袁盎黄金五十斤。

    但是袁盎也因为多次直言劝谏,不能长久地留在朝廷,被调任陇西都尉。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羊侃字祖忻,泰山梁甫人。侃少而瑰伟,身长七尺八寸,雅爱文史,博涉书记,尤好《左氏春秋》及《孙吴兵法》。弱冠随父在梁州立功。侃以大通三年至京师,诏授徐州刺史。中大通四年,随太尉元法僧北讨。高祖召侃问方略,侃具陈进取之计。高祖曰:“朝廷今者要须卿行。”乃诏以为大军司马。军罢,入为侍中。六年,出为云麾将军、晋安太守。闽、越俗好反乱,前后太守莫能止息,侃至讨击,斩其渠帅陈称、吴满等,于是郡内肃清,莫敢犯者。大同三年,车驾幸乐游苑,侃预宴。时少府奏新造两刃矟成,长二丈四尺,围一尺三寸,高祖因赐侃马,令试之。侃执矟上马,左右击刺,特尽其妙,高祖善之。八年,迁都官尚书。时尚书令何敬容用事,与之并省,未尝游造。有宦者张僧胤候侃,侃曰:“我床非阉人所坐。”竟不前之,时论美其贞正。侯景反,令侃率千余骑顿望国门。景至新林,追侃入副宣城王都督城内诸军事。时景既卒至,百姓竞入,公私混乱,无复次第。侃乃区分防拟,皆以宗室间之。军人争入武库,自取器甲,所司不能禁,侃命斩数人,方得止。及贼逼城,众皆恟惧,侃伪称得射书,云“邵陵王、西昌侯已至近路”。众乃少安。贼攻东掖门,纵火甚盛,侃亲自距抗,以水沃火,火灭,引弓射杀数人,贼乃退。贼既频攻不捷,乃筑长围。朱异、张绾议欲出击之,高祖以问侃,侃曰:“不可。贼多日攻城,既不能下,故立长围,欲引城中降者耳。今击之出人若少不足破贼若多则一旦失利自相腾践门隘桥小必大致挫衄此乃示弱非骋王威也。”不从,遂使千余人出战,未及交锋,望风退走,果以争桥赴水,死者太半。十二月,遗疾卒,时年五十四,侍中、护军将军。

    (选自《梁书·羊侃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击之出人/若少/不足破贼/若多/则一旦失利/自相腾践/门隘桥小/必大致挫衄/此乃示弱/非骋王威也

    B.今击之/出人若少/不足破贼/若多/则一旦失利/自相腾践/门隘桥小/必大致挫衄/此乃示弱/非骋王威也

    C.今击之出人/若少/不足破贼/若多/则一旦失利/自相腾践门隘/桥小必大致挫衄/此乃示弱/非骋王威也

    D.今击之/出人若少/不足破贼/若多/则一旦失利/自相腾践门隘/桥小必大致挫衄/此乃示弱/非骋王威也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戴上表示成人的帽子,故弱冠泛指不足二十岁的男子。

    B.古代的纪年法有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等,“大通三年”采用的是年号纪年法。

    C.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

    D.赠,文中指加封死者官职,一般是在死者生前官职基础上加赠一级表示嘉奖。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羊侃博览群书,武艺高强。他爱好文史,阅读广泛,钟爱《左氏春秋》及《孙吴兵法》,而且武艺精湛,曾受命试用兵器,武艺得到肯定。

    B.羊侃品行正派,为人称赞。他与掌权的何敬容同在尚书省,但从未拜访过,并且拒绝接待前来拜访的宦官,他的品行受到当时人们的赞赏。

    C.羊侃平定叛乱,功勋不凡。他参与过多次征战,曾随太尉元法僧北讨,还平定了闽、越反乱以及侯景叛乱,为维护梁朝统治立下很多功劳。

    D.羊侃善于用兵,足智多谋。高祖曾多次向羊侃请教对敌之策;侯景叛乱时,人心惶惶,他用强硬手段整顿军队,又谎称有援军稳定人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景既卒至,百姓竞入,公私混乱,无复次第。

    (2)贼多日攻城,既不能下,故立长围,欲引城中降者耳。

    14.答案:

    1.B;

    2.A;

    3.C;

    4.(1)当时侯景已经突然到来,百姓争相入城,公私人员混乱,没有秩序。

    (2)敌军多日攻城,既然不能攻下,所以修筑长围,是想引出城中投降的人而已。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今击之”结构完整,“出人”应该做“若少”的主语,“今击之”“出人”之间应断开。“门隘桥小”是并列结构,中间不应断开。据此排除其他三项,选B。

    2.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后用以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羊侃死时,侯景叛乱并未结束,因此说他平定了侯景叛乱表述有误。

    4.(1)“卒”,通“猝”,突然;“竞”,争相、竞相;“次第”,秩序。

    (2)“下”,攻下;“立”,建立、修筑;“耳”,而已。

    【参考译文】

    羊侃字祖忻,是泰山梁甫人。羊侃少年时样貌奇伟,身高七尺八寸,非常爱好文史,广泛阅读书籍,尤其爱好《左氏春秋》和《孙吴兵法》。二十岁时随父在梁州立战功。羊侃大通三年来到京城,被任命为徐州刺史。中大通四年,随从太尉元法僧北伐。高祖召见羊侃问他作成计划谋略,羊侃详细陈述了进攻的计划。高祖听了后说:“现在朝廷需要你前行。”就下诏任命他为大军司马。北伐结束后,任命为侍中。六年,出任云麾将军、晋安太守。闽、越地区有喜好反乱的风俗,前后任职的太守都不能阻止平息,羊侃来到后讨伐出击,斩了他们的首领陈称、吴满等,于是郡内安定清静,没有敢再犯乱的人。大同三年,高祖幸临乐游苑,羊侃参与宴会。当时少府上奏新造成两刃矟,长二丈四尺,围一尺三寸,高祖便给羊侃赐马,让他试刃矟。羊侃执矟上马,左右击刺,表演得非常妙,高祖称赞他。八年,升为都官尚书。当时尚书令何敬容掌权,羊侃与他同在尚书省,但没有去拜访他。有个叫张僧胤的宦官去拜访羊侃,羊侃说:“我的床不是阉人坐的。”竟然不前去接见,当时人赞美他正派有气节。侯景反叛,朝廷命令羊侃率领千余人马驻守望国门。侯景的军队到了新林,朝廷马上调羊侃入京师,辅佐宣城王都督城内诸军事。当时侯景已经突然到来,百姓争相入城,公私人员混乱,没有秩序。羊侃于是加以区分防备,皆任宗室的人监视。军人们争相进入武库,自取兵器铠甲,有关官员不能阻挡,羊侃下令斩杀数人,才得以阻止这种行为。等到侯景贼军逼近京城,众人都恐惧不安,羊侃假称得到了城外射入的书信,信上说“邵陵王、西昌侯的援兵已到附近”,大家才稍稍安定。贼军进攻东掖门,纵火焚烧,火势很盛,羊侃亲自领兵抵抗,用水灭火,火灭,引弓射杀数人,贼军才退走。贼军多次进攻不能胜利,就修筑长围(把京城包围起来)。朱异、张绾商议想开城出击,高祖问羊侃,羊侃答道:“不可以。敌军多日攻城,既然不能攻下,所以修筑长围,是想引出城中投降的人而已。现在出击,如果出去的人少,不足以打败贼兵;如果人多,则一旦失利,自相践踏,城门窄桥又小,必然导致大的失败,这是向敌人示弱,不是宣扬王威呀。”这意见没有被采纳,于是高祖派出千余士兵出战,还没有交锋,就望风逃回,果然因为争相上桥而落水,死了一大半。十二月,羊侃得病去世,终年五十四岁,追赠侍中、护军将军。

    1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陆逊字伯言,吴郡吴人也。本名议,世江东大族。逊少孤,随从祖庐江太守康在官。袁术与康有隙,将攻康,康遣逊及亲戚还吴。逊年长于康子绩数岁,为之纲纪门户。孙权为将军,逊年二十一,始仕幕府,历东西曹令史,为海昌屯田都尉,并领县事。县连年亢旱,逊开仓谷以振贫民,劝督农桑,百姓蒙赖。会稽太守淳于式表逊枉取民人,愁扰所在。逊后诣都,言次,称式佳吏,权曰:“式白君而君荐之,何也?”逊对曰:“式意欲养民,是以白逊。若逊复毁式以乱圣听,不可长也。”权曰:“此诚长者之事,顾人不能为耳。”黄武元年,刘备率大众来向西界,权命逊为大都督,督朱然、潘璋等五万人拒之。备从巫峡、建平连围至夷陵界,立数十屯,先遣吴班将数千人于平地立营,欲以挑战。诸将皆欲击之,逊曰:“此必有谪,且观之。”备知其计不可乃引伏兵八千从谷中出逊曰所以不听诸君击班者揣之必有巧故也逊上疏欲击备,诸将并曰:“攻备当在初,今乃令入五六百里,相衔持经七八月,其诸要害皆以固守,击之必无利矣。”逊曰:“备是猾虏,更尝事多,其军始集,思虑精专,未可干也。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计不复生,掎角此寇,正在今日。”乃敕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一尔势成,破其四十余营。初,孙桓别讨备前锋于夷道,为备所围,求救于逊。逊曰:“未可。”诸将曰:“孙安东公族,见围已困,奈何不救?”逊曰:“安东得士众心,城牢粮足,无可忧也。待吾计展,欲不救安东,安东自解。”及方略大施,备果奔溃。赤乌七年,代顾雍为丞相。先是,二宫并阙,中外职司,多遣子弟给侍。逊上疏陈:“太子正统,宜有盘石之固,鲁王藩臣,当使宠秩有差,彼此得所,上下获安。谨叩头流血以闻。”书三四上,及求诣都,以匡得失。太子太傅吾粲坐数与逊交书,下狱死。权累遣中使责让逊,逊愤恚致卒,时年六十三。

    (选自《三国志·陆逊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备知其计/不可/乃引伏兵八千/从谷中出/逊曰/所以不听诸君击班者/揣之必有巧故也/

    B.备知其计不可/乃引伏兵八千/从谷中出/逊曰/所以不听诸君击班者/揣之必有巧故也/

    C.备知其计/不可/乃引伏兵八千/从谷中出/逊曰/所以不听诸君/击班者/揣之必有巧故也/

    D.备知其计不可/乃引伏兵八千/从谷中出/逊曰/所以不听诸君/击班者/揣之必有巧故也/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幕府,本指将帅在外的营帐,后亦泛指军政大吏的府署。仕幕府,指在文武官署中担任一定的官职。

    B.出,指官员离开京城外调,与“人”相对。“出”一般指贬官,有时也指平调。古人一般以任京官为荣。

    C.诣都,到京城、到朝廷。和它同义的词还有诣阙。古代外地官员不能随便回京,进京必须要得到皇帝许可。

    D.藩臣,无论是宗室成员还是外姓子弟,只要有封地或封国的亲王或郡王都可称为藩王,“藩臣”则是指藩王的臣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陆逊治家为官,颇有才干。陆逊少年时便替陆康管理家族事务;二十一岁就到孙权的幕府中做官,历任东西曹令史等职。

    B.陆逊一心为国,不计私仇。会稽太守淳于式上奏说陆逊扰民,陆逊却在孙权面前称赞淳于式是好官,认为他也是为民着想。

    C.陆逊用兵奇巧,调度有方。在与刘备的作战中,在对方军队疲惫、士气沮丧时才寻找机会出战,火烧刘备四十余营,大获全胜。

    D.陆逊正谏不讳,忧愤而死。他认为太子与鲁王应有所区别,多次上书陈事;最后受太子太傅牵连而招致孙权斥责,愤恨而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县连年亢旱,逊开仓谷以振贫民,劝督农桑,百姓蒙赖。

    (2)备是猾虏,更尝事多,其军始集,思虑精专,未可干也。

    5.孙桓被围时,陆逊为什么没有去救援?请简要概括。

    15.答案:

    1.B;

    2.D;

    3.D;

    4.(1)海昌县连年大旱,陆逊打开粮仓赈济灾民,勉励督促百姓种田养蚕,百姓有了依靠。

    (2)刘备是个狡猾的敌人,经历的事很多,他的军队刚集结时,他的考虑周密用心专一,不能触犯他。

    5.①孙桓很得将士的人心,城池牢固,粮食充足,不值得担忧。②陆逊有自己的计策,他认为等自己的计策实施后,孙桓不用救,就可以解围。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联系上文,可知刘备采取了“先遣吴班将数千人于平地立营,欲以挑战”的计策,因此这里“知”的宾语应是“其计不可”,即“自己的计策不可行”。“其计”和“不可”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C项。联系前文“诸将皆欲击之”,可知“不听”的对象是“诸君击班”,故“诸君”“击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D项。

    2.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对“藩臣”的解说错误,“藩臣”指拥有封地或封国的亲王或郡王。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最后受太子太傅牵连而招致孙权斥责,愤恨而死”错误,太子太傅是因为多次与陆逊有书信往来才被下狱致死,孙权对陆逊的斥责也不是因为太子太傅。

    4.(1)关键点:振,赈济;劝督,勉励督促;农桑,种田养蚕。

    (2)关键点:猾虏,狡猾的敌人;尝,经历;干,触犯。

    5.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作答时,首先要在原文中找到相关的内容,即“初,孙桓别讨备前锋于夷道,为备所围,求救于逊……及方略大施,备果奔溃”,然后抓住其中陆逊的观点“安东得士众心,城牢粮足,无可忧也。待吾计展,欲不救安东,安东自解”,进行概括总结即可。

    【参考译文】

    陆逊字伯言,是吴郡吴县人。他原名陆议,世代为江东大族。陆逊很小就死了父亲,跟随堂祖父庐江太守陆康到他的任所生活。袁术与陆康有仇怨,准备攻打陆康,陆康便让陆逊和亲眷们回吴郡。陆逊比陆康的儿子陆绩大几岁,便替陆康管理家族事务。孙权做将军,陆逊二十一岁,就开始在孙权将军府中任职,历任东西曹令史,外出任海昌屯田都尉,同时兼管县令职务。海昌县连年大旱,陆逊打开粮仓赈济灾民,勉励督促百姓种田养蚕,百姓有了依靠。会稽太守淳于式上表奏报陆逊非法掠夺百姓,骚扰当地。陆逊后来到都城,和孙权说话期间,称赞淳于式是好官,孙权说:“他告发你你却举荐他,为什么呢?”陆逊回答说:“淳于式是想要休养百姓,因此告我的状。如果我再说他的坏话来扰乱您的视听,这种风气不可助长。”孙权说:“这实在是忠厚长者的行为,只是一般人不能做到罢了。”黄武元年,刘备率领大队人马来攻打西部边界,孙权任命陆逊为大都督,率朱然、潘璋等五万人抗击刘备。刘备从巫峡、建平连接营围直到夷陵界,建立了几十个军屯,先派吴班带领几千人在平地设立营寨,想要挑战。众将领都想要迎击刘备,陆逊说:“蜀军这举动必定有诈,暂且看看再说。”刘备知道他的计策无法实现,就率领八千伏兵,从谷中出来。陆逊说:“我之所以不听从诸位攻打吴班的建议,是因为揣测他们一定有诡诈。”陆逊上疏想要攻打刘备。众将领都说:“攻打刘备应在开始时,如今竟让他深入五六百里,相互对峙已有七八月,他的各要害都防守严密,攻打他必定没有收益。”陆逊说:“刘备是个狡猾的敌人,经历的事很多,他的军队刚集结时,他的考虑周密用心专一,不能触犯他。现在他驻军长久,没有占到我们的便宜,军队疲惫,士气沮丧,无计可施,夹击此敌,正在今日。”于是命令士兵各拿一把茅草,用火攻打败他。顷刻之间火势形成,破蜀军四十多个营寨。起初,孙桓分率士兵去夷道讨伐刘备的前锋部队,被刘备包围,向陆逊求救。陆逊说:“不行。”众将领说:“孙安东是公族,受到包围处境困顿,怎能不救援?”陆逊说:“安东很得将士的人心,城池牢固,粮食充足,不值得担忧。等到我的计策实施,即使不去救安东,安东自己也会解围。”等到陆逊的谋略全部实施,刘备果然溃败逃散。赤乌七年,陆逊接替顾雍任丞相。原先,太子与鲁王两宫并立,朝廷内外的官职,大多派遣官宦子弟担任。陆逊上疏陈述说:“太子为正统,地位应稳如磐石,鲁王为藩臣,应当在荣宠和地位上与太子有所差别,这样他们各得其所,上下才能得到安宁。为臣谨向陛下叩首流血,陈述己见。”他上书多次,甚至请求前至都城,以匡正得失。太子太傅吾粲因多次与陆逊有书信往来而获罪,被关进监狱致死。孙权多次派遣宫中使者去责备陆逊,陆逊悲愤痛恨而死,时年六十三岁。

    一、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文言文阅读

      许国,字维桢,歙县人。举乡试第一,登嘉靖四十四年进士。神宗为太子出閤,兼校书。及即位,进右赞善,充日讲官。十一年四月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国与首辅申时行善。以丁此吕事与言者相攻,语侵吴中行、赵用贤,由是物议沸然。已而御史陈性学复摭前事劾国,时行右国,请薄罚性学。国再疏求去,力攻言者。帝命鸿胪宣谕,始起视事。南京给事中伍可受复劾国,帝为谪可受官。国复三疏乞体,语愤激,帝不允。性学旋出为广东佥事。先是,帝考卜寿宫,加国太子太保,改文渊阁,以云南功进太子太傅。国以父母未葬,乞归襄事。帝不允,命其子代。御史马象乾以劾中官张鲸获罪,国恳救。帝为霁威受之。

      十七年,进士薛敷教劾吴时来,南京御史王麟趾、黄仁荣疏论台规,辞皆侵国。国愤,连疏力诋,并及主事饶伸。伸方攻大学士王锡爵,公议益不直国。国性木强,遇事辄发。数与言者为难,无大臣度,以故士论不附。

      明年秋,火落赤犯临洮、巩昌,西陲震动,帝召对辅臣暖阁。时行言款贡足恃,国谓渝盟犯顺,桀骜已极,宜一大创之,不可复羁縻。帝心然国言,而时行为政不能夺。无何,给事中任让论国庸鄙。国疏辨,帝夺让俸。国、时行初无嫌。而时行适为国门生万国钦所论,让则时行门生也,故为其师报复云。福建守臣报日本结琉球入寇,国因言:今四裔交犯,而中外小臣争务攻击,致大臣纷纷求去,谁复为国家任事者?请申谕诸臣,各修职业,毋恣胸臆。帝遂下诏严禁。国始终忿疾言者如此。

      廷臣争请册立,得旨二十年春举行。十九年秋,工部郎张有德以仪注请,帝怒夺俸。时行适在告,国与王家屏虑事中变,欲因而就之,引前旨力请。帝果不悦,责大臣不当与小臣比。国不自安,遂求去。疏五上,乃赐敕驰传归。逾一日,时行亦罢,而册立竟停。人谓时行以论劾去,国以争执去,为二相优劣焉。

      国在阁九年,廉慎自守,故累遭攻击,不能被以污名。卒,赠太保,谥文穆。

      (节选自《明史·许国传》,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国与首辅申时行善 善:交好 B.辞皆侵国 侵:冒犯

      C.而时行适为国门生万国钦所论 适:恰好 D.福建守臣报日本结琉球入寇 寇:敌寇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许国遇事辄发无大臣度的一组是(3分)( )

      ①时行右国,请薄罚性学 ②国再疏求去,力攻言者

      ③国以父母未葬,乞归襄事 ④连疏力诋,并及主事饶伸

      ⑤国谓渝盟犯顺,桀骜已极,宜一大创之 ⑥国始终忿疾言者如此

      A.①②④ B.②④⑥ C.①④⑤ 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许国曾考取乡试第一名,曾担任校书、右赞善、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广东佥事等职,颇受帝王宠幸。

      B.许国个性倔犟,容易发脾气,喜欢与谏言者争执,所以人们称申时行因为上书劾论而离去,许国因为争执而离去,这是两位辅政者的区别所在。

      C.奏请皇上重惩来犯之敌火落赤,在日本入侵时建议皇帝严加禁止臣下恣意行事,从这两件事中足见许国处理国事的智慧。

      D.许国在申时行休假期间,引用先前的圣旨极力请求皇上举行册立典礼,此事让皇上不悦,许国自感不安,多次请求离去,最终皇帝准许他回乡。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帝心然国言,而时行为政不能夺。(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国在阁九年,廉慎自守,故累遭攻击,不能被以污名。(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4.【D】 寇:动词,入侵。

      5.【B】 ①说的是申时行的行为;③说的`是许国向皇上请求回家安葬父母;⑤说的是许国奏请皇上重惩来犯之敌。

      6.【A】 广东佥事是陈性学担任的官职。

      7.(1)皇帝心中赞许许国的意见,而申时行当政,他的意见不能改变。[得分点:然、为政、夺,句意]

      (2)许国在内阁任职九年,清廉谨慎.所以虽屡遭指责,也没有蒙受污秽的罪名。[得分点:慎、累、被,句意]

      【参考译文】

      许国,字维桢,歙县人。考取乡试第一名,成为嘉靖四十四年的进士。神宗做太子时出就封国,他兼任校书。等到神宗即位,他晋升为右赞善,担任日讲官。万历十一年四月,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进入内阁参与机要事务。许国与首辅申时行交好。因为丁此吕的事与谏言者互相指责,话语触犯了吴中行、赵用贤,因此众议鼎沸。不久,御史陈性学又重提以前的事情弹劾许国,申时行偏向许国,奏请皇帝轻轻责罚陈性学。许国两次上书请求离去,极力指责谏言者。皇帝命令鸿胪寺宣读圣谕后,许国才着手处理事务。南京给事中伍可受又弹劾许国,皇帝为此降了伍可受的官职。许国再三上书请求离去,语言很激愤,皇帝不同意。陈性学不久出京担任了广东佥事。在此之前,皇帝为寿宫占卜,加封许国为太子太保,后改任文渊阁的职务,因为云南的功绩晋升为太子太傅。许国因为父母没有安葬,请求回乡办成此事。皇帝不同意,命令他的儿子代理。御史马象乾因为弹劾宦官张鲸被治罪,许国诚恳地救助他。皇帝因此息怒,接受了许国的请求。

      万历十七年,进士薛敷教弹劾吴时来,南京御史王麟趾、黄仁荣上奏论说御史台的规章,言辞都冒犯了许国。许国大怒,数次上书驳斥,涉及主事饶伸。饶伸正指责大学士王锡爵,公众议论也对许国不利。许国性格倔犟,遏事容易发脾气。他数次与谏言者较劲,没有做大臣的度量,所以士人对他的评价并不好。

      第二年秋季,火落赤侵犯临洮、巩昌,西部边疆为之震动,皇帝在暖阁召见辅佐大臣当面讨论问题。申时行称可以靠求扣进贡解决问题,许国说(火落赤)背弃盟约,公然叛逆,傲慢已达极点,应该对他们重创一次,不可以再怀柔安抚。皇帝心中赞许许国的意见,但申时行当政,他的意见不能改变。不久,给事中任让上书说许国庸俗、鄙陋。许国上书辩驳,皇帝罚了任让的俸禄。许国、申时行起初没有仇怨,而申时行刚巧被许国的门生万国钦议论,任让是申时行的门生,所以他是替他的老师报复。福建的守臣报告说日本勾结琉球入侵,许国就说:现在四方交相被侵扰,而朝廷内外的小臣彼此争相攻击,致使大臣纷纷请求离去,谁还能为国家办事呢?请求皇上向诸位臣下申明,让他们各自干好自己的事,不要恣意行事。皇帝于是下诏令严加禁止。许国对谏言者始终都是这样愤恨、厌恶。

      朝廷大臣争相奏请册立的事,皇帝下圣旨打算在万历二十年的春天举行。万历十九年秋天,工部郎张有德奏请礼仪规制,皇帝恼怒,罚了他的俸禄。申时行恰恰在休假,许国与王家屏害怕此事中途会有变故,想趁此机会举行典礼,引用先前的圣旨极力请求。皇帝果然不高兴,责备大臣不应当与小臣相勾结。许国自感不安,于是请求离去。五次上奏,皇帝才下诏书准许他乘车回乡。过了一天,申时行也被罢职,而册立的事最终停了。人们称申时行因为上书劾论而离去,许国因为争执而离去,这是两位辅政者的优劣所在。

      许国在内阁任职九年,廉洁谨慎,所以虽屡遭指责,也没有蒙受污秽的罪名。他去世后,被追封为太保,谥号文穆。

    二、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翻译

    秦始皇帝太后不谨,幸郎嫪毐,封以为长信侯,为生两子。毐专国事,浸益骄奢,与侍中左右贵臣俱博,饮酒,醉,争言而斗,瞋目大叱曰:“吾乃皇帝之假父也,窭人子何敢乃与我亢!”所与斗者走,行白皇帝,皇帝大怒。毐惧诛,因作乱,战咸阳宫。毐败,始皇乃取毐四支车裂之,取其两弟囊扑杀之,取皇太后迁之于萯阳宫,下令曰:“敢以太后事谏者,戮而杀之!从蒺藜其脊肉,干四支而积之阀下。”谏而死者二十七人矣。

      齐客茅焦乃往,上谒曰:“齐客茅焦愿上谏皇帝。”皇帝使使者出问:“客得无以太后事谏也?”茅焦曰:“然。”使者还白曰:“果以太后事谏。”皇帝曰:“走往告之,若不见阙下积死人邪?”使者问茅焦,茅焦曰:“臣闻之,天有二十八宿,今死者已有二十七人矣,臣所以来者,欲满其数耳。臣非畏死人也,走入白之。”使者入白之,皇帝大怒曰:“是子故来犯吾禁,趣炊镬汤煮之,是安得积阙下乎?趣召之入!”

      皇帝按剑而坐,口正沫出。使者召之入,茅焦不肯疾行,足趣相过耳。使者趣之,茅焦曰:“臣至前则死矣,君独不能忍吾须臾乎?”使者极哀之。茅焦至前,再拜谒起,称曰:“臣闻之,夫有生者不讳死,有国者不讳亡;讳死者不可以得生,讳亡者不可以得存。死生存亡,圣主所欲急闻也,不审陛下欲闻之不?”

      皇帝曰:“何谓也?”茅焦对曰:“陛下有狂悖之行,陛下不自知邪!”皇帝曰:“何等也?愿闻之。”茅焦对曰:“陛下车裂假父,有嫉妒之心;囊扑两弟,有不慈之名;迁母萯阳宫,有不孝之行;从蒺藜于谏士,有桀纣之治。今天下闻之,尽瓦解无向秦者,臣窃恐秦亡,为陛下危之。所言已毕,乞行就质。”乃解衣伏质。

      皇帝下殿,左手接之,右手麾左右曰:“赦之!先生就衣,今愿受事。”乃立焦为仲父,爵之上卿。皇帝立驾,千乘万骑,空左方自行迎太后阳宫,归于咸阳。太后大喜,乃大置酒待茅焦,及饮,太后曰:“抗枉令直,使败更成,安秦之社稷,使妾母子复得相会者,尽茅君之力也。”

      (选自西汉刘向《说苑·正谏》)

      [注]①假父:继父。

      ②窭(jù)人:贫穷的人。

      ③咸阳宫:秦始皇的住所。公元前238年,嬴政举行冠礼,而后执掌朝政,此时嫪毐(làoǎi)作乱。 ④蒺藜(jílí):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实上长着坚硬的刺。

      8.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毐专国事,浸益骄奢 .B.窭人子何敢乃与我亢 .C.从蒺藜其脊肉 .

      D.抗枉令直,使败更成 .

      浸:渐渐 亢:对抗 从:使用 更:变为

      9. 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秦始皇残暴与茅焦敢谏的一组是

      A.取毐四支车裂之君独不能忍吾须臾乎 B.取其两弟囊扑杀之不审陛下欲闻之不

      C.取皇太后迁之于萯阳宫陛下有狂悖之行,陛下不自知邪 D.若不见阙下积死人邪从蒺藜于谏士,有桀纣之治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嫪毐恃宠而骄,口出狂言,引得秦始皇恼怒,接着又因害怕被诛铤而走险,犯上作乱。结果战败,遭车裂之刑,且连累自己的两个弟弟被扑杀之。

      B.茅焦认为秦始皇的狂悖之行会损害自己的声誉,导致天下人心背离。秦始皇听后幡然悔悟,并亲自迎接母亲回到咸阳。

      C.茅焦从秦国危亡的大局出发,指出秦始皇所行之弊,最后不但免于杀身之祸还得到封赏,表现了比较高明的进谏技巧。

      D.秦始皇车裂嫪毐虽显残暴却迫于无奈;诛杀二十七名进谏者确属桀纣之行,但是能听从茅焦劝谏,及时改过,也算明智。

      11.(1)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是子故来犯吾禁,趣炊镬汤煮之,是安得积阙下乎?趣召之入!(4分)

      ②死生存亡,圣主所欲急闻也,不审陛下欲闻之不?(3分)

      参考答案

      8.C

      9.D 从:使跟随 A后句为矛盾焦对使者的请求;

      B后句体现矛焦善于进谏;

      C前句表现秦始皇不孝。

      10.A “且连累自己的两个弟弟被扑杀”错。

      11.(1)①这个人故意来冒犯我的禁令,赶快烧开大锅里的水煮(死)他,这种人怎能堆积在宫殿门前呢?

      赶快去召他进来!(4分)

      ②生死存亡的道理,是圣明的君主急于想知道的,不知道陛下想不想听呢?(3分)

      【参考译文】

      秦始皇的母亲行为不规矩,宠幸侍从官嫪毐,封他为长信侯,为他生两个儿子,嫪毐独占(把持)国政,渐渐地更加骄横奢侈,和侍中左右显贵的大臣一起赌博,喝酒喝醉了,争吵并打了起来,嫪毐瞪大眼睛大声呵斥说:“我是皇帝的继父,(你们这些)贫穷人家的'子弟怎么敢和我对抗!”和他争斗的人逃走,去禀告秦始皇,秦始皇非常生气,嫪毐害怕被杀,因此发动叛乱,攻打咸阳宫。嫪毐失败了,秦始皇就把嫪毐的四肢用车撕裂开,把那两个弟弟装进口袋击杀,把皇太后迁到萯阳宫。下令说:“敢于拿太后的事情来进谏的,刀割处死!使蒺藜跟随(刺)他脊背上的肉,砍下他的四肢堆积在宫阙下面。”进谏而死的有二十七人了。

      齐人矛焦就来到秦国,通名晋见,说:“齐人矛焦愿意进谏皇帝。”皇帝派使者出来询问:“客人是不是因为太后的事情进谏?”矛焦说:“对。”使者回去禀报说:“果然是因为太后的事情进谏。”皇帝说:“跑去告诉他,你没有看见宫阙下面堆积的死人吗?”使者出来询问矛焦,矛焦说:“我听说,天上有二十八个星宿,现在死的人已经有二十七个了,我来的原因是想凑够它的数量罢了。我不是怕死的人,跑进去告诉他。”使者进去禀明皇帝,皇帝非常生气,说:“这个人故意冒犯我的禁令,赶快烧开大锅里的水煮(死)他,这种人怎能堆积在宫殿门前呢?赶快去召他进来!”

      皇帝手握宝剑坐着,嘴里正喷出唾沫,使者召唤矛焦进宫,矛焦不愿意快走,双脚向前移动只是相互超过(意思是走得慢)。使者催促他,矛焦说:“我到前面就死了,你难道不能忍受我片刻吗?”使者为他极其悲伤,矛焦来到皇帝面前,拜了两拜,起身晋见,声称:“我听说,拥有生命的人不忌讳死亡,拥有国家的人不忌讳亡国;忌讳死亡的人不能因为忌讳死亡就能长生,忌讳亡国的人不能因为忌讳亡国就能国家长存,生死存亡的道理,是圣明的君主急于想知道的,不知道陛下想不想听呢?”

      皇帝说:“说的是什么呢?”矛焦回答说:“陛下有狂妄悖逆的行为,陛下自己不知道吗?”皇帝说:“什么意思的?我愿意听听。”矛焦回答说:“陛下用车撕裂继父,这是有嫉妒之心;把两个弟弟装进口袋击杀,这是有不仁慈的罪名;迁徙母亲到萯阳宫,这是有不孝之罪行;对进谏的人使蒺藜跟从他们,这是有桀纣的暴行。如今天下的人听说这些事,全都崩溃了,没有心向秦国的人,我私下担心秦国灭亡,替陛下忧惧,我要说的话已经完毕,请求前去受刑。”就解开衣服趴在刑具上。

      皇帝走下殿,左手扶住矛焦,右手指挥左右说:“赦免他!先生穿好衣服,现在我愿意接受你说的事情。”于是立矛焦为仲父,封上卿的爵位。皇帝立即驾车,带着千万车骑,空出左面的尊位,亲自到萯阳宫迎接太后,回到咸阳,太后非常高兴,就大摆酒宴款待矛焦,等到举杯喝酒时,太后说:“矫正弯曲让它变直,使失败变为成功,安定秦国的江山,使我们母子又能够相会,全都是矛君的力量啊!

    三、高考文言文翻译题

    导语:有关高考文言文翻译题,同学们可以多多进行练习,提高个人翻译能力。以下是我整理的高考文言文翻译题,供各位阅读和参考。

    一、(2016年高考新课标I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度耳索之果然 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公亮日:“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居一岁,还京师。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

    7.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2)苏轼曾从容地责备公亮不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

    二、(2016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万历五年进士。除鄢陵知县,征授御史。出按辽东,疏陈安攘十策,又请速首功之赏。改巡山西。还朝,会廷臣方争建储。登云谓议不早决,由贵妃家阴沮之。十六年六月遂因灾异抗疏,劾妃父郑承宪,言:“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不但惠安遭其虐焰,即中宫与太后家亦谨避其锋矣。陛下享国久长,自由敬德所致,而承宪每对人言,以为不立东宫之效。干挠盛典,蓄隐邪谋,他日何所不至?”疏入,贵妃、承宪皆怒,同列亦为登云危,帝竟留中不下。久之,疏论吏部尚书陆光祖,又论贬四川提学副使冯时可,论罢应天巡抚李涞、顺天巡抚王致祥,又论礼部侍郎韩世能、尚书罗万化、南京太仆卿徐用检。朝右皆惮之。时方考选科道,登云因疏言:“近岁言官,壬午以前怵于威,则摧刚为柔;壬午以后昵于情,则化直为佞。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二十年来,以刚直擢京卿者百止一二耳。背公植党,逐嗜乞怜,如所谓‘七豺’‘八狗’者,言路顾居其半。夫台谏为天下持是非,而使人贱辱至此,安望其抗颜直绳,为国家锄大奸、歼巨蠹哉!与其误用而斥之,不若慎于始进。”因条数事以献。出按河南。岁大饥,人相食。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帝立遣寺丞锺化民赍帑金振之。登云巡方者三,风裁峻厉。以久次当擢京卿,累寝不下,遂移疾归。寻卒。

    (节选自《明史陈登云传》)

    7.把文中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其中难道没有刚正的人,但禁不住抵触排挤,大多无法安身。(2)副使崔应麟见到百姓吃湖泽中的雁粪,便装入袋中给陈登云看,登云随即送至朝廷。

    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三、(2016年高考新课标Ⅲ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傅珪,字邦瑞,清苑人。成化二十三年进士。改庶吉士。弘治中,授编修,寻兼司经局校书。与修《大明会典》成,迁左中允。武宗立,以东宫恩,进左谕德,充讲官,纂修《孝宗实录》。时词臣不附刘瑾,瑾恶之。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正德六年,代费宏为礼部尚书。礼部事视他部为简,自珪数有执争,章奏遂多。帝好佛,自称“大庆法王”。番僧乞田百顷为法王下院,中旨下部,称大庆法王与圣旨并。珪佯不知,执奏:“孰为大庆法王?敢与至尊并书,大不敬。”诏勿问,田亦竟止。珪居闲类木讷者。及当大事,毅然执持,人不能夺,卒以此忤权幸去。教坊司臧贤请易牙牌,制如朝士,又请改铸方印。珪格不行。贤日夜腾谤于诸阉间,冀去珪。流寇扰河南,太监陆訚谋督师,下廷议,莫敢先发。珪厉声曰:“师老民疲,贼日炽,以冒功者多,偾事者漏罚,失将士心。先所遣已无功,可复遣耶?今贼横行郊圻肘腋间,民嚣然思乱,祸旦夕及宗社。吾侪死不偿责,诸公安得首鼠两端。”由是议罢。疏上,竟遣訚,而中官皆憾珪。御史张羽奏云南灾。珪因极言四方灾变可畏。八年五月,复奏四月灾,因言:“春秋二百四十二年,灾变六十九事。今自去秋来,地震天鸣,雹降星殒,龙虎出见,地裂山崩,凡四十有二,而水旱不与焉,灾未有若是甚者。”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会户部尚书孙交亦以守正见忤,遂矫旨令二人致仕。两京言官交章请留,不听。珪归三年,御史卢雍称珪在位有 古大臣风,家无储蓄,日给为累,乞颁月廪、岁隶,以示优礼。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吏部请如雍言,不报。而珪适卒,年五十七。遣命毋请恤典。抚、按以为言,诏廕其子中书舍人。嘉靖元年录先朝守正大臣,追赠太子少保,谥文毅。

    (节选自《明史傅珪传》)

    7.把文中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吏部请如雍言,不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极力奏陈其时社会弊病十件事,话语多指斥受宠的权贵,权贵愈加痛恨他。(2)又认为傅珪刚正忠实,敢于直言,应当起用。吏部按照卢雍的话上奏,没有回复。

    四、(2017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4题。

    秦废封建

    秦初并天下,丞相绾等言:“燕、齐、荆地远,不置王无以镇之,请立诸子。” 始皇下其议,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天子不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苏子曰:圣人不能为时,亦不失时。时非圣人之所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三代之兴,诸侯无罪不可夺削,因而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此所谓不能为时者也。周衰,诸侯相并,齐、晋、秦、楚皆千馀里,其势足以建侯树屏。至于七国皆称王,行天子之事,然终不封诸侯。久矣,世之畏诸侯之祸也,非独李斯、始皇知之。

    始皇既并天下,分郡邑,置守宰,理固当然,如冬裘夏葛,时之所宜,非人之私智独见也,所谓不失时者,而学士大夫多非之。汉高帝欲立六国后,张子房以为不可,李斯之论与子房无异。高帝闻子房之言,知诸侯之不可复,明矣。然卒王韩信、彭越、英布、卢绾,岂独高帝所为,子房亦与焉。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昔之论封建者甚众,宗元之论出,而诸子之论废矣,虽圣人复起,不能易也。故吾取其说而附益之,曰:凡有血气必争,争必以利,利莫大于封建。封建者,争之端而乱之始也。自书契【1】以来,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父子兄弟相贼杀,有不出于袭封而争位者乎?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至汉以来,君臣父子相贼虐者,皆诸侯王子孙,其馀卿大夫不世袭者,盖未尝有也。近世无复封建,则此祸几绝。仁人君子,忍复开之欤?故吾以为李斯、始皇之言,柳宗元之论,当为万世法也。

    (取材于宋苏轼《东坡志林》)

    注释:【1】书契:指有文字记载。

    12.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时非圣人之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时势不是圣人所能造就的,(他们只是)能不失掉时机罢了。②从三代圣人以来,用礼乐教化天下,以至于刑法废弃不用,然而终究不能制止篡位弑君的祸端。

    五、(2017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王充者,会稽上虞人也,字仲任。其先尝从军有功,封会稽阳亭。一岁仓卒国绝,因家焉,以农桑为业。世祖勇任气,卒咸不揆于人。岁凶,横道伤杀,怨仇众多。会世扰乱,恐为怨仇所擒,祖父泛举家担载,就安会稽,留钱唐县,以贾贩为事。生子二人,长曰蒙,少曰诵,诵即充父。祖世任气,至蒙、诵滋甚,故蒙、诵在钱唐,勇势凌人。末复与豪家丁伯等结怨,举家徙处上虞。

    建武三年,充生。为小儿,与侪伦遨戏,不好狎侮。侪伦好掩雀、捕蝉、戏钱、林熙,充独不肯,诵奇之。六岁教书,恭愿仁顺,礼敬具备,矜庄寂寥,有臣人之志。父未尝笞,母未尝非,闾里未尝让。八岁出于书馆,书馆小僮百人以上,皆以过失袒谪,或以书丑得鞭。充书日进,又无过失。手书既成,辞师受《论语》《尚书》,日讽千字。经明德就,谢师而专门,援笔而众奇,所读文书,亦日博多。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其论说始若诡于众,极听其终,众乃是之。以笔著文,亦如此焉;操行事上,亦如此焉。不好徼名于世,不为利害见将。常言人长,希言人短。能释人之大过,亦悲夫人之细非。好自周,不肯自彰,勉以行操为基,耻以材能为名。众会乎坐,不问不言;赐见君将,不及不对。见污伤,不肯自明;位不进,亦不怀恨。贫无一亩庇身,志佚于王公;贱无斗石之秩,意若食万钟。得官不欣,失位不恨。处逸乐而欲不放,居贫苦而志不倦。淫读古文,甘闻异言。世书俗说,多所不安,幽处独居,考论实虚。

    充为人清重,游必择友,不好苟交。所友位虽微卑,年虽幼稚,行苟离俗,必与之友。好杰友雅徒,不泛结俗材。俗材因其微过,蜚条陷之,然终不自明,亦不非怨其人。

    (王充《论衡自纪篇》,有删节)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世扰乱,恐为怨仇所擒。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论说始若诡于众,极听其终,众乃是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淫读古文,甘闻异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又赶上兵荒马乱,怕被仇人捉住。(2)他的言论初听时似乎很古怪,与众不同,直到把他的话听完了,大家才认为说得很正确。(3)(王充)爱广泛地阅读古书,喜欢听不同于流俗的言论。

    六、(2017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谢贞,字元正,陈郡阳夏人,晋太傅安九世孙也。父蔺,正员外郎,兼散骑常侍。贞幼聪敏,有至性。祖母阮氏先苦风眩,每发便一二日不能饮食。贞时年七岁,祖母不食,贞亦不食,亲族莫不奇之。母王氏,授贞《论语》《孝经》,读讫便诵。八岁,尝为《春日闲居》五言诗,从舅尚书王筠奇其有佳致,谓所亲曰:“此儿方可大成,至如‘风定花犹落’,乃追步惠连【注】矣。”年十三,略通《五经》大旨,尤善《左氏传》,工草隶虫篆。十四,丁父艰,号顿于地,绝而复苏者数矣。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乃谓贞曰:“孝子既无兄弟,极须自爱,若忧毁灭性,谁养母邪?”自后少进 粥。

    太清之乱,亲属散亡,贞于江陵陷没,暠逃难番禺,贞母出家于宣明寺。及高祖受禅,暠还乡里,供养贞母,将二十年。太建五年,贞乃还朝。及始兴王叔陵为扬州刺史,引祠部侍郎阮卓为记室,辟贞为主簿。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辄辞以疾,未尝参预,叔陵雅钦重之,弗之罪也。俄而高宗崩,叔陵肆逆,府僚多相连逮,唯贞与卓独不坐。

    后主乃诏贞入掌中宫管记,迁南平王友。府长史汝南周确新除都官尚书,请贞为让表,后主览而奇之。尝因宴席问确曰:“卿表自制邪?” 确对曰:“臣表谢贞所作。”后主因敕舍人施文庆曰:“谢贞在王处,未有禄秩,可赐米百石。”

    至德三年,以母忧去职。顷之,敕起还府。贞累启固辞,敕报曰:“虽知哀茕在疚,而官俟得才,可便力疾还府也。”贞哀毁羸瘠,终不能之官舍。时尚书右丞徐祚、尚书左丞沈客卿俱来候贞,见其形体骨立,祚等怆然叹息。吏部尚书姚察与贞友善,及贞病笃,察往省之,问以后事。贞曰:“弱儿年甫六岁,情累所不能忘,敢以为托耳。”是夜卒。后主问察曰:“谢贞有何亲属?”察因启曰:“贞有一子年六岁。”即有敕长给衣粮。

    (节选自《陈书列传第二十六》,有删改)

    【注】惠连:谢惠连,南朝宋文学家。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辙辞以疾,未尝参预。叔陵雅钦重之,弗之罪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吏部尚书姚察与贞友善,及贞病笃,察往省之,问以后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谢贞猜度叔陵会有叛逆之心,就和阮卓自行疏远叔陵,每当有宴饮游乐,总是称病推辞,不曾参与。叔陵一向(或非常)钦敬他,不怪罪他。(2)吏部尚书姚察和谢贞交好,到谢贞病重的时候,姚察去探望他,问他身后之事。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关于景公出游翻译的问题,通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翻译》、《高考文言文翻译题》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景公出游翻译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

    本文标签:景公出游翻译(1)

    相关阅读

    关键词不能为空

    范文示例_作文写作_作文欣赏_故事分享_158文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