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清平乐辛弃疾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辛弃疾写下《清平乐》,描绘三胎家庭生活,人物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和《清平乐·村居》注释及翻译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一、辛弃疾写下《清平乐》,描绘三胎家庭生活,人物惟妙惟肖活灵活现
南宋铁血词人辛弃疾,晚年退居林下,写了一首《清平乐·村居》。这首词用简朴、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山村里的三胎家庭,一家五口欢乐和谐的生活场景。
有人根据这首词中描绘的场景,判定词中的一家五口,写的就是辛弃疾与自己妻子和三个孩子的真实生活场景。
词末提到了“最喜小儿亡(亡通无)赖”,于是也有人认为,这里的“小儿”就是传说中辛弃疾最喜欢的“三儿子”辛铁柱。不过这显然不符合事实,因为辛弃疾事实上并非只有三个儿子。
都说龙生九子,作为“词中之龙”辛弃疾,也生了九个儿子。而且他这九个儿子的名字都特别奇怪,有八个儿子的名字都有“禾”字旁,有几个儿子的名字,常规的电脑字库都打不出来。
不过无论这首词是否写实,词中所描绘的一家五口,其乐融融的生活,都是作者本身梦寐以求的。下面,先让我们来欣赏一下这首词,再来聊一聊辛弃疾的家庭与婚姻情况。
《清平乐·村居》赏析《清平乐·村居》——南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白话翻译:
小小的一间茅草屋,屋檐又低又矮。门前有一条清澈的小溪,岸边上长满了青青的野草。白胡子老翁喝醉了酒,用吴地的方言,与老妪互相说着亲昵的话语。
他们的大儿子正在溪东头种地,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最狡猾的是小儿子,他正慵懒地卧在溪头,剥莲蓬吃。
俗话说得好,皇帝爱长子,百姓喜幺儿。农民种田,靠的是家中的男性劳动力,所以儿子就是家里的顶梁柱。要想生存下去,必须要靠儿子们多种地。
可是这家的小儿子,眼看大哥、二哥在忙着做活计,自己却跑去偷懒剥莲蓬吃。辛弃疾不但不觉得他可恶,反而觉得他很可爱,这就是“百姓爱幺儿”心理的真实再现了。
因为这首词,很多人都觉得最后的小儿子,就是辛弃疾最喜欢的儿子“辛铁柱”。那么,辛弃疾到底有没有一个儿子名叫“辛铁柱”呢?请耐心往下看。
辛弃疾是南宋首屈一指的大词作家,不过我们对于他的生平事迹,所知甚少。他在金国的头二十年,史书上几乎是一片空白的。
就算是辛弃疾南渡之后的几十年,关于他个人的婚姻生活和子女的情况,一直以来也都缺乏相关的研究。
2006年,有一位叫辛更儒的学者,根据对辛氏族谱和辛弃疾孙子辛鞬墓志铭的考证,得出了迄今为止,关于辛弃疾子女情况最详细的推论。
辛更儒在论文中提到,辛弃疾事实上有三位正妻、九个儿子和二个女儿。并且在真实的历史中,辛弃疾和子女的关系,远不如《清平乐·村居》里描写得那么和谐。
事实上,辛弃疾42岁时,他的次子就已经23岁了,到了可以出仕当官的年纪。但是辛弃疾由于政治原因,长期被迫赋闲在家,导致儿子得不到恩荫,出不了仕,赚不了钱。
绍熙五年(公元1194年),55岁的辛弃疾已经厌倦了官场,想要退居林下,过含饴弄孙的生活,结果遭到长子、次子的反对。这时,辛弃疾的次子已36岁了,长子的岁数更不要提了。
这两个儿子反对辛弃疾的理由是什么呢?辛弃疾在《最高楼》中说得很明确,那就是“吾拟乞归,犬子以田产未置止我,赋此骂之”。
意思就是说:老头我打算退休了,这两个不孝之子,居然想要老子先给他们把房子、田地买好了再退休,于是我就写了首词把他们骂了一顿。
从辛弃疾长子、次子对待他退休的态度,以及他写词骂两个儿子的情况来看,他们怎么看也不像是会去“锄豆”、“织鸡笼”的人物。
辛弃疾一生有三位正妻,分别是赵氏、范氏和林氏。他的第一任妻子赵氏是南归以前,在金国娶的妻子,其祖父有可能是赵宋宗室旁支的后代。
赵氏和辛弃疾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叫辛稹,二儿子叫辛秬。后来赵氏去世,辛弃疾就娶了范邦彦的女儿为妻。
范氏生下的第一个孩子,就是传说中的那个“辛铁柱”。他的本名叫辛㔶,但是因为死得特别早,所以旧有的辛弃疾年谱误把他当作老九,事实上他才是老三。
为什么说辛㔶就是“辛铁柱”呢?因为辛弃疾写过一首《清平乐·儿为铁柱作》,就是纪念去世的辛铁柱。
而且辛弃疾还写了一首诗悼念辛铁柱,诗中有一句“汝方游浩荡,万里挟雄铁”。这个万里“挟雄铁”的人就是辛弃疾,而这个“雄铁”就是辛铁柱。
辛弃疾另外还有六个儿子,名字都带着“禾”字旁,这里就不详细介绍了,这些孩子的年纪都比赵氏夫人生的两个儿子小很多。
单说那个辛铁柱下面的四儿子,就比二儿子辛秬小了23岁,完全是两代人。这个时候辛弃疾的长子、次子都有自己的儿子了,可是他们仍在指望着通过辛弃疾当官,给他们置办田地。
所以,辛弃疾的长子根本不可能老实地去种豆,次子当过抚州崇仁县的县尉,虽然是一个小官,但是也不可能呆在家里面编织鸡笼。
至于老三“辛铁柱”,在辛弃疾填写这首《清平乐·村居》的时候,早已经夭折了,所以也不可能是词中那个“溪头卧剥莲蓬”的孩子。
词中说“醉里吴音相媚好”,“吴音”是江南口音。辛弃疾的第二任妻子范氏是河北人,第三任林氏不知道哪里人,但是他晚年在福建当过官,有一部分后代定居广东。
只有辛弃疾的原配夫人赵氏是江苏人,可能会讲“吴语”。因此这首词中的老翁、老妪以“吴音相媚好”的场景,极有可能是他幻想出来的。
结语在网上搜索这首《清平乐·村居》,看到有人在说,辛弃疾“生三胎”真好,一家五口能这样和和美美地过日子,真不错啊。
不过辛弃疾事实上不只生了三个儿子,他一共生了9个儿子2个女儿。可惜的是,他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和谐,《清平乐·村居》看起来更像是他梦想中的家庭生活。
辛弃疾和原配赵氏所生的两个儿子,不但在他生前专门气他,而且在他去世以后,马上就和其余几个儿子分了家,甚至连祖先的姓氏都改掉了。
这两个儿子不姓辛,却跑去姓辜,还为自己改姓找了一大箩筐的借口。直到他们的后代意识到辛弃疾这个祖先太出名了,才把姓氏改回来。
一、《清平乐·村居》注释及翻译
《清平乐·村居》是南宋大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此词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作者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以及他们的美好的农家生活描写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出作者对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喜爱。全词以白描手法,有声有色、形象生动地描述了农村的乡土风俗,呈现出一种清新、宁馨的风格。下面我们来看看《清平乐·村居》注释。
《清平乐·村居》原文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音同"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清平乐·村居》翻译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
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清平乐·村居》注释
⑴清平乐(yuè):词牌名。村居:题目
⑵茅檐:茅屋的屋檐。
⑶吴音:吴地的方言。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
⑷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⑸翁媪(ǎo):老翁、老妇。
⑹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⑺织:编织,指编织鸡笼。
⑻亡赖:”亡“读wú,通假字,通“无”。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
⑼卧:趴。
《清平乐·村居》赏析
辛弃疾词中有不少作品是描写农村生活的佳作,其中,有风景画,也有农村的风俗画。这首《清平乐·村居》,就是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
刘熙载说 ,“词要清新”,“澹语要有味”(《艺概·词曲概》)。作者的此作正具有“澹语清新”、诗情画意的特点。它表现在描写手法、结构和构思三个方面。
在描写手法上,这首词,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若不是大手笔,是难能达到此等艺术意境的。
上阕头两句,写这个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在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了。不难看出,这两句在全首词中,还兼有点明环境和地点的使命。
三四两句,描写了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 ,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的优闲自得的画面,这几句尽管写得很平淡,但是,它却把一对白发翁媪,乘着酒意,彼此“媚好 ”,亲密无间,那种和协、温暖、惬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现出来了。
这就是无奇之中的'奇妙之笔。当然,这里并不仅仅是限于这对翁媪的生活,它概括了农村普遍的老年夫妻生活乐趣,是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吴音”,指吴地的地方话。作者写这首词时,是在江西上饶,此地,春秋时代属于吴国。“媪”,是对老年妇女的代称。
下阕四句,采用白描手法,直书其事,和盘托出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大儿子是家中的主要劳力,担负着溪东豆地里锄草的重担。二儿子年纪尚小,只能做占铺助劳动,所以在家里编织鸡笼。三儿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调皮玩耍,看他躺卧在溪边剥莲蓬吃的神态,即可知晓。这几句虽然极为通俗易懂,但却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描绘出耐人寻味的意境。尤其是小儿无拘无束地剥莲蓬吃的那种天真活泼的神情状貌,饶有情趣,栩栩如生,可谓是神来之笔,古今一绝!“无赖”,谓顽皮,是爱称,并无贬意 。“卧”字的用得极妙它把小儿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所谓一字千金,即是说使用一字,恰到好处,比坐、躺、趴等用的更妙,就更能给全句或全词增辉。这里的“卧”字正是如此。
在艺术结构上,全词紧紧围绕着小溪,布置画面,展开人物的活动。从词的意境来看,茅檐是靠近小溪的。另外 ,“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四句,连用了三个“溪”字,使得画面的布局紧凑。所以,溪”字的使用,在全词结构上起着关键作用。
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在写人方面,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给人一种诗情画意 ,清新悦目的感觉,这样的构思巧妙、新颖,色彩协和、鲜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从作者对农村清新秀丽 、朴素雅静的环境描写,对翁媪及其三子形象的刻画,表现出词人喜爱农村和平宁静的生活。
这首词 ,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写的,词作描写农村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生活,并不能说是作者对现实的粉饰。从作者一生始终关心宋朝恢复大业来看,他向往这样的农村生活 ,因而会更加激起他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忱。就当时的情况来说,在远离抗金前线的村庄,这种和平宁静的生活,也是存在的,此作并非是作者主观想象的产物,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二、清平乐村居 主要内容?
清平乐·村居的主要内容是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作者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以及美好的农家生活描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出作者对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喜爱。全词以白描手法描述了农村的乡土风俗,呈现出一种清新宁馨的风格。
《清平乐·村居》是宋代大词人辛弃疾的词作。此词作于辛弃疾闲居带湖期间。由于辛弃疾始终坚持爱国抗金的政治主张,从二十一岁南归以后,一直遭受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从四十三岁起,长期未得任用,以致在信州(今江西上饶)闲居达二十年之久。理想的破灭,在隐居中更加关注农村生活,写下了大量的闲适词和田园词。这首《清平乐·村居》就是其中之一。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后被主和派排挤,退隐山居。1207年病逝,追赠少师,谥号“忠敏”。辛弃疾词风“激昂豪迈,风流豪放”,代表着南宋豪放词的最高成就。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书法成就
辛弃疾手迹《去国帖》
辛弃疾有《去国帖》,今藏故宫博物院。纸本,行书十行,为酬应类信札。末署“宣教郎新除秘阁修撰权江南西路提点刑狱公事辛弃疾札子”。中锋用笔,点画规矩,书写流畅自如,于圆润爽丽中不失挺拔方正之气象。
《去国帖》曾经过元人赵孟頫,明人黄琳、项元沛及清人永瑆等鉴藏,《书画鉴影》著录。
三、清平乐村居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
《清平乐·村居》是宋代大词人辛弃疾的词作。此词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作者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以及他们的美好的农家生活描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出作者对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喜爱。全词以白描手法描述了农村的乡土风俗,呈现出一种清新宁馨的风格。
《清平乐·村居》
【作者】辛弃疾 【朝代】宋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关于清平乐辛弃疾的问题,通过《清平乐村居 主要内容?》、《清平乐村居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清平乐辛弃疾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