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文章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158文章网 > 范文示例 > 七、使动用法的特点和翻译

七、使动用法的特点和翻译

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鸿门宴词类活用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七、使动用法的特点和翻译和什么叫意动用法??什么叫使动用法??最好举例说明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 七、使动用法的特点和翻译
  • 什么叫意动用法??什么叫使动用法??最好举例说明
  •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异同点是什么?注意是异同,不单单是区别。
  • 文言文的使动用法和异动用法
  • 一、七、使动用法的特点和翻译

    使动用法是文言文词类活用的一种特殊形式。文言文中,不及物动词、及物动词、活用为动词的名词与其后面的名词、代词(有的省略了代词)之间不是动宾关系,活用为动词的形容词与其后面的名词、代词(有时省略了代词)之间不是偏正关系,而这些名词、代词前边的谓语动词却具有“使宾语怎样动”的意思,这就是“使动用法”。这些名词、代词称之为宾语,它们前边的谓语动词则活用为使动词。

    (一)动词的使动用法,其特点是主语使宾语产生某种动作、行为,即动词谓语所表示的动作行为不是主语直接发出的,而是主语使宾语发出的。从数量上看,文言中动词用于使动用法的较多;而动词的使动用法却又主要集中在不及物动词上。

    1、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不及物动词(也叫自动词),它只有自身的活动,没有动作的对象,不能带宾语。如果它带了宾语,往往就是使动用法。在句中以“不及物动词+宾语(主要是代词)”的形式出现,一般可译为“使(让)+宾语+不及物动词”的格式。有时也可换成一个相应的动词。例如:

    (1)广故数 (shuò)欲亡,忿恚(fèn huì)。(《陈涉世家》)——吴广故意多次扬言要逃跑,使尉官非常愤怒。

    (2)天下亡,我何渡为?(《史记·项羽本纪》)——上天要使灭亡,我为什么还要渡江呢?

    (3)项伯杀人,臣活。(《鸿门宴》)——项伯杀了人,我救活了(或“我使活”)

    (4)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六国论》)——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李牧连续打退了秦军。(状语“再”后置)

    (5)忧劳可以兴,逸豫可以亡,自然之理也。(《伶官传序》)——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6)舞幽壑(hè)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妇。(《赤壁赋》)——使潜藏在深渊中的蛟龙起舞,使孤舟上的寡妇掉泪。

    (7)今以钟磬(qìng)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现在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鸣”后省略宾语“之(钟磬)”)

    (8)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黄花岗烈士事略>序》)――这次战役的价值,简直可以使天地震惊,使鬼神哭泣。

    (9)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赤壁之战》)——曹操的军队刚刚连起了船舰,船头船尾相接,(我们)可以用火攻使他们败逃。

    “可烧而走也”是“我可烧而走之也”的省略。“烧”的前面不能加“使”字,而“走”的前面却能加“使”字,故前者为一般用法,后者为使动用法。

    (10)奈何欲以乱败郭氏?(《段太尉逸事状》)――为什么要用暴乱来败坏郭家的名声?(或“为什么要用暴乱来让郭家的名声败坏呢”)

    2、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及物动词(也叫他动词),除了自身的活动外,又有动作的对象,可以带宾语。及物动词与它的宾语之间不是动宾关系,宾语不是动作的承受者,而是动作的施行者,在句中以“及物动词+宾语(主要是名词)”的形式出现,一般可译为“使+宾语+及物动词”的格式。辨别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在意义上,要根据上下文判断。例如:

    (1)外连衡而斗诸侯。(《过秦论》)——在外交上采取连横的政策使诸侯之间互相争斗。(“斗诸秦”不是“秦”斗诸侯,而是秦使诸侯之间互相争斗)

    (2)均之二策,宁(nìng)许以负秦。(《廉颇蔺相如列传》)——比较这两个对策,宁可答应给秦国壁,使秦国承担理亏的责任。(“负”的真正宾语是“曲”不是“秦”,即“(赵)使秦负曲”)

    (3)乘犊(dú)车,从吏卒,交游土林,累(lěi)官故不失卅郡也。(《赤壁之战》)——(我可以)乘坐牛车,带着吏卒,与士大夫们交往,(以后)逐步升官,仍然不会失去卅郡一类的官职。(“鲁肃”的地位高于“吏卒”,“吏卒”是跟从者。所以,“从”是使动用法,使……跟从)

    (4)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郑伯克段于鄢》)――如果不想把君位让给他,就请除掉他,不要使百姓产生两属的心理。(无,同“毋”,不要)

    (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同动词的使动用法略有区别,它的特点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在句中常以“活用为使动词的形容词+宾语(主要是名词、名词短语)”的形式出现,一般可译为“使+宾语+活用为使动词的形容词”的格式。例如: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先要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而削瘦,使他身受贫困。(饿,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2)无丝竹之乱,无案牍之劳。(《陋室铭》)――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3)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过秦论》)——于是秦始皇废除了先王的治国之道,焚烧了诸子百家的著作,以此来使百姓愚昧。

    (4)臣闻求木之长(zhǎng)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使它的根部稳固。

    (5)城不入,臣请完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城不入赵国版图,我就把和氏璧完整无缺地带回赵国。(或译为:我一定使完好无缺地归还赵国)

    (6)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促织》)——(他)想用它来发财,使它的价格抬高,只是没有买主。(高,使……高,抬高。直,通“值”,价格)

    (7)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黄花岗烈士事略>序》)――否则,(我们)不能继承先烈的遗志并且使发扬光大。

    (三)名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的使动用法,与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又略有不同:普通名词使动用法的特点是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方位名词使动用法的特点是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按照该方位名词所表示的方向行动。名词使动用法在句中常以“活用为动词的名词+宾语(主要是代词、名词)”的形式出现,一般可译为“使(让)+宾语+活用为使动词的名词”的格式。

    1、普通名词的使动用法。例如:

    (1)既东封,又欲肆其西封。(《烛之武退秦师》)――(晋国想)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后,又想扩展它西边的疆界。(东:方位名词活用为状语)

    (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鸿门宴》)——最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的,就封他为关中王。(王之,使之为王,即做关中王)

    (3)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病梅馆记》)――把梅弄成奇形怪状,使梅生病,(拿这)作为职业来赚钱。(夭,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4)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何面目见之?(《史记·项羽本纪》)——即使江东父老兄弟怜悯我使继续做王,我又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呢?

    (5)齐威王欲将孙膑。(《孙子吴起列传》)——齐威王想让孙膑做将军。

    2、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例如:

    (1)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史记·苏秦列传》)——因此大王不如让苏先生东归齐国,秦国一定怀疑齐国而不相信苏先生了。

    使动用法具有生动、简洁的特点,能增强句子的表现力,在今天的口语和书面语中也广泛运用,如:愁死、乐死、形势喜,发展经济、健全法制、丰富文化生活

    使动用法真题训练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燕使乐毅伐破齐,尽降齐成。(《史记·田单列传》)(2001年全国卷)

    2、自古至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孔子家语·颜回》)(2004年广东卷)

    3、陛下焉能富臣,焉能贫臣!(《后汉书·第八十二卷》)(2006年四川卷)

    4、而子始以不訾之身,怒万乘之主。(《后汉书·第八十二卷》)(2006年四川卷)

    5、今欲降之而反戳其使,无乃可乎?(《后汉书·邓寇列传》)(2006年天津卷)

    6、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齐民要求·序》)(2006年安徽卷)

    7、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孟子·告子下》)(2006年福建卷)

    8、知其入而已己疾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2007年湖南卷)

    9、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苏轼《王定国诗集叙》)(2007年浙江卷)

    10、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孟子·公孙丑下》)(2007年福建卷)

    11、章君之子若孙,当夙夜以继志为事,毋丰己以自私。(明·宋濂《龙渊义塾记》)(2008年湖北卷)

    12、竭财不足以奉敛,尽力不能周役,民氓饥寒冻馁,死胔相望。(《晏子春秋》)(2008年重庆卷)【考卷注】胔(zì):腐尸。

    13、兄曰:“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于是速归之。(《聊斋志异·张诚》)(2008年山东卷)

    使动用法真题训练参考答案

    1、燕国派乐毅攻破齐国,使齐国的城邑全部投降。(降,动词使动用法)

    2、自古至今,从无使他的臣民窘迫,而(自己)却能没有危险的。(形容词“穷”带宾语“其下”,活用为使动词)

    3、陛下怎么能使我富贵,怎么能使我贫穷呢!(形容词“富”“贫”带宾语“臣”,活用为使动词)

    4、然而你当初不惜以非常宝贵的生命,使君王发怒。(形容词“怒”带宾语“万乘之主”,活用为使动词。訾,通“赀”,钱财,引申为宝贵。身,生命之意)

    5、现在想让他投降,却反倒杀他的使者,恐怕不可以吧?(不及物动词“降”带宾语“之”活用为使动词)

    6、不是君王能亲自耕种使他们有饭吃,亲自织布使他们有衣穿。(动词“食”名词“衣”与宾语“之”之间未构成动宾关系,活用为使动词)

    7、君王不向往王道,不追求仁政,(侍奉国君的人)却谋求使国君富有,这是让像夏傑一样的暴君富有啊。(形容词“富”分别带宾语“之”“桀”,活用为使动词。乡,通“向”)

    8、知道把它(良药)喝进去就(能)使自己的病治好。(不及物动词“已”带宾语“己疾”,活用为使动词,使……停止)

    9、我猜测他非常怨恨我,不敢写信给他。(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知道。意,猜测;相,偏义副词,代他)

    10、如果想治理天下(或“使天下太平”),在当今的社会里,除了我还能有谁呢?(平治,同义复词,使动用法,使……太平)

    11、章君的子孙们应当时时刻刻把继承(章君的)志向(办好义塾)作为自己的事业,不要只使自己富足而自私自利。(丰,形容词使动用法,使……丰。前一个“以”,介词,把;后一个“以”,连词,同“而”)

    12、倾尽钱财不能够交纳赋税,竭尽全力不能完成徭役,百姓饥寒交迫,腐尸随处可见。(殚,尽,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竭,使……尽,即“把……全部拿出”。名词“周”受副词“不”和能愿动词“能”修饰,用作动词:完成。“饥寒”和“冻馁”是同义词)

    13、哥哥说:“且不说弟弟不能砍柴,纵使能砍柴,还是不能去做。”于是让张诚赶快回家。(归,使动用法,让……回去;名词“樵”受副词“不”和能愿动词“能”修饰,用作动词:砍柴;无论,不必说,更不用说;纵,即使,纵然;“且”和“犹”同义:尚且,还)

    一、什么叫意动用法??什么叫使动用法??最好举例说明

    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即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
      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主语使宾语在客观上产生某种动作行为,而意动用法是主语主观上认为(或以为)宾语具有谓语所表示的内容,是存于意念的想法或看法,客观上不一定如此。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等。 [编辑本段]1.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宾客: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宾客其父”是动宾结构,意为“以宾客之礼待其父”。
      例2: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利:是名词活用作意动词。“利其然”即“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视为有利可图)。
      例3:侣鱼虾而友麋鹿。(《前赤壁赋》)
      侣,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 以…为友 [编辑本段]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
      例1: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异: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异之”,即“以之为异”(认为这件事奇怪)
      例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奇: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奇之”,即“以之为奇”(认为他才能非凡)
      上述这些词类活用现象,还不能概括所有情况。比如数词或者数量词优势也可活用为动词甚至是使动词。 [编辑本段]四.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   使动: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它是用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的内容。
      意动:认为……怎么样:余颇易之(我认为甚是简单 )
       使动用法指动词谓语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用法。有些名词和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表示"使......"的意思。有三种:1.动词的使动用法。如"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中的"劳",意思是"使....劳累"。 2.名词的使动用法。是"使......成为......."的意思。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特点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有两种:1.名词的意动用法。例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中的"王",意思是"以....为王"。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例如"而耻学于师"中的"耻",意思是"以为耻"。

    二、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异同点是什么?注意是异同,不单单是区别。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是:使动用法指动词谓语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用法;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意动用法是指某些词用作动词充当谓语时其动作属于主观上的感觉、看待或评价。这种谓语与宾语的关系是:主语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有谓语自身所代表的性状,或者把宾语当作谓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去看待、评价。意动用法是古汉语重要语法现象之一,其中包括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和名词的意动用法。
    使动用法指动词谓语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用法。
    有些名词和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表示"使......"的意思。
    有三种:
    1.动词的使动用法。如"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中的"劳",意思是"使....劳累"。
    2.名词的使动用法。是"使......成为......."的意思。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特点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
    有两种:
    1.名词的意动用法。例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中的"王",意思是"以....为王"。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例如"而耻学于师"中的"耻",意思是"以为耻"。

    三、文言文的使动用法和异动用法

    使动和意动,主要是从翻译的意义上来区别的。 所谓使动,是指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主语使宾语发出的。例如《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之乎”句中,主语是"君",但"生"并非"君"的行为,而是"君"使宾语"之"发出的行为。"生之"要译为"使我活",凡在语译中动词前要加"使、让"等词语的,我们称之为使动。 所谓意动,是指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就是谓语或具有了谓语的性质状态,表示"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做谓语"的意思。意动只是一种主观上的认识,客观上不一定是这样。如“若毒之乎”句中的"毒"。是主语"若"的主观想法。 最主要的判别方法,就是区分翻译意义。翻译为使让……怎么样,就是使动用法。如果翻译为以……为……,就是意动用法

    更详细的——
    意动用法  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即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等。  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1.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宾客: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宾客其父”是动宾结构,意为“以其父为宾客”。  例2: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利:是名词活用作意动词。“利其然”即“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视为有利可图)。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  例1: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异: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异之”,即“以之为异”(认为这件事奇怪)  例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奇: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奇之”,即“以之为奇”(认为他才能非凡)  上述这些词类活用现象,还不能概括所有情况。比如数词或者数量词优势也可活用为动词甚至是使动词。  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一、动词使动用法  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例1: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五蠹》)  怀:使……归顺。  例2:直可惊天地,泣鬼神。(《〈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惊:使……震惊。 泣:使……悲泣。  例3: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止:使之止(使愚公止)  例4: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赤壁之战》)  走:使操军逃跑   二、名词使动用法  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  例1: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毛遂自荐》)  臣:使……称臣。  例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王:使……为王。  在古代汉语里,名词用作使动词比较少见。   三、形容词使动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使得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则活用为使动词。  例1: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安:使……安。  例2: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急:使……急。   例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小石潭记》)  凄、寒:使神骨凄寒。   四.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  使动: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它是用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的内容。   意动:认为……怎么样:余颇易之(我认为甚是简单 )  使动用法指动词谓语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用法。有些名词和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表示"使......"的意思。有三种:1.动词的使动用法。如"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中的"劳",意思是"使....劳累"。 2.名词的使动用法。是"使......成为......."的意思。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特点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有两种:1.名词的意动用法。例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中的"王",意思是"以....为王"。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例如"而耻学于师"中的"耻",意思是"以为耻"。  为动用法  为动用法表示“主语为宾语怎么样”。  谓语可以由动词形容词或活用的名词充当,例如:  (1)夫人将启之----夫人姜氏将为他们打开城门 《触龙说赵太后》  (2)等死,死国可乎?----同样是死,为国家而死可以吗? 《陈涉世家》  (3)祭祀必祝之----祝,祈祷,动词的为动用法,翻译为:为……祈祷 《左传•成公十三年》  (4)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泣,为……哭泣 《病梅馆记》  (5)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哀,为……而哀 《阿房宫赋》   (6)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丧,为……治丧 《史记 滑稽列传》  (7)文嬴请三帅。请三帅:替三帅请求 《秦晋崤之战》   (8)邴夏御齐侯。御齐侯:给齐侯御(驾车) 《左传•成公二年》   (9)广陵太守陈登得病……佗脉之。脉,为……诊脉 《三国志•华佗传》   (10)伯夷死名于首阳之下,盗跖死利于东陵之上。死名:为了名而死。死利:为了利而死。 《庄子•骈拇》   (11)君子死知己。死,为……而死 陶渊明《咏荆柯》  主谓倒装  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定语后置  现代汉语里,定语一般都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起修饰限制的作用。但在古代汉语里,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有时也会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这种情况叫做“定语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都应提到中心词前边来。另外,定语后置时,往往在中心词和定语之间家“之”子,有时也在定语后面加“者”字。  1.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2.用"之"结句,“中心词+之+后置定语”的形式。  如:“其嵌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钴姆潭西小丘记》)  3.用“者”又用“之”。  如:“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等。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  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例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状语后置的类型  状语后置有三种情况: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分析:此句中的“于蓝”介宾短语,前者应该移到“取”的前面做状语;后者“于蓝”介宾短语应该移到“青”的前面做状语,即译为“比蓝青”。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例: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记》)   分析: “具告以事” ,即“以事具告” ,“以事”介宾短语做“告”的状语。   3、还有一种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   分析:“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词“于”;“乎吾前”应该移到“生”的前面做状语。  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句,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   如:“何以战?” 正常语序应该是“以何战”。 意思是凭什么作战?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还有许多不同形式的宾语前置句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关于鸿门宴词类活用的问题,通过《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异同点是什么?注意是异同,不单单是区别。》、《文言文的使动用法和异动用法》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鸿门宴词类活用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

    相关阅读

    • 七、使动用法的特点和翻译

    • 158文章网范文示例
    •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鸿门宴词类活用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七、使动用法的特点和翻译和什么叫意动用法??什么叫使动用法??最好举例说明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
    关键词不能为空

    范文示例_作文写作_作文欣赏_故事分享_158文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