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文章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158文章网 > 范文示例 > 中国核事业耀眼的女性!她被认为能获诺贝尔奖,为了祖国说过三次“我愿意”

中国核事业耀眼的女性!她被认为能获诺贝尔奖,为了祖国说过三次“我愿意”

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爱国科学家的故事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中国核事业耀眼的女性!她被认为能获诺贝尔奖,为了祖国说过三次“我愿意”和在中国科研的各个领域中,都有哪些杰出的女性存在?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 中国核事业耀眼的女性!她被认为能获诺贝尔奖,为了祖国说过三次“我愿意”
  • 在中国科研的各个领域中,都有哪些杰出的女性存在?
  • 2019诺贝尔奖屠呦呦个人事迹整合三篇
  • 屠呦呦发明了什么获得了诺贝尔奖
  • 一、中国核事业耀眼的女性!她被认为能获诺贝尔奖,为了祖国说过三次“我愿意”

    1964年

    在新疆罗布泊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人们记住了钱学森、邓稼先的故事

    但是很少有人听过

    这背后还有这样一位奇女子

    一次次从零开始

    为国家隐姓埋名30多年

    用“我愿意”肩负起祖国的重托

    她是王承书

    参与研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

    为数不多的女性之一

    中国铀同位素分离事业的理论奠基人

    1

    “不可多得的人才”

    1912年

    王承书出生在上海一个书香门第

    当同龄人都在吟诗作画时

    她却沉浸在

    数学、物理的领域中不可自拔

    1930年

    王承书考上燕京大学物理系

    作为全班唯一的女性

    她的成绩超过了所有人

    1934年

    王承书以全系第一的成绩毕业

    并获得学校最高荣誉

    “斐托斐”名誉学位

    两年后

    又获燕京大学硕士学位

    在这里

    她遇到了一辈子的知音伴侣

    ——张文裕

    1941年

    王承书获得美国巴尔博奖学金

    丈夫张文裕辞去国内工作

    陪她前往美国学习

    王承书师从

    国际物理学权威教授乌伦贝克

    开始了气体分子运动论的相关研究

    留美期间

    凭借极强的数学天分

    她提出的“王承书乌伦贝克方程”

    轰动世界

    这一观点至今仍在沿用

    导师评价她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王承书让西方科学界深信

    只要她能坚持下去

    一定能获得诺贝尔奖

    然而她却放弃了这条道路

    于1956年回到了祖国

    和她一起回来的

    还有装满300多个包裹的书籍和笔记

    2

    “我的事业在中国”

    王承书虽然在外求学

    但心系中国

    一直关注着国内的情况

    渴望学成之后报效祖国

    1949年新中国成立

    王承书本打算和丈夫张文裕

    立即回国

    但是由于有孕在身

    只得推迟了归国时间

    不久朝鲜战争爆发

    中美关系也出现恶化

    热爱祖国的中国学者不仅归国受阻

    还面临着受到迫害的危险

    众所周知

    在钱学森计划回国时

    时任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发布声明

    “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

    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

    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

    也不能让他离开”

    和钱学森同志一样

    当时有一大批爱国科学家

    受到美国政府的迫害

    遭到软禁失去自由

    这其中就包括王承书

    1956年

    王承书和张文裕终于实现了

    回国的心愿

    王承书目光坚定地说

    “虽然中国穷

    进行科研的条件差

    但我不能等别人把条件创造好

    我要亲自参加到创造条件的行列中

    我的事业在中国”

    她坚信

    只有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强起来

    自己也要出一份力!

    她在日记中写道:

    我一定将党的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

    在任何工作岗位上,都竭尽所能

    最好地完成党交给我的任何任务!

    3

    一生的三次“我愿意”

    国家需要什么,我就干什么

    回国后,她在笔记中写下

    “1956年10月6日是我难忘的一天

    在离别了十五年的祖国国境上

    第一次看到五星红旗在空中飘扬

    心里说不出的兴奋

    我要为国家做贡献

    国家需要什么,我就干什么”

    1958年

    我国筹建了热核聚变研究室

    聚变能被认为

    是人类最理想的清洁能源

    也称人造太阳

    但当时这一技术在国内一片空白

    也是王承书从未接触的陌生领域

    对46岁专业已经定型的她而言

    是一个充满风险的巨大考验

    面对钱三强的邀请

    王承书毫不犹豫地说出了“我愿意”

    我改行了比别人损失要小

    随着国家原子弹的研制

    进入攻坚期

    核心燃料高浓铀研究

    却进展缓慢

    如果将原子弹赋予生命

    那么高浓铀就是其体内流动的血液

    1961年3月

    钱三强又一次找到王承书

    希望她负责高浓铀研制

    这一次

    王承书再次说出“我愿意!”

    王承书后来曾对人说:

    年近半百,转行搞一项自己完全不懂的东西,不是件容易的事,但再一想,当时谁干都不容易,何况我在回国之前就已暗下决心,一定要服从祖国的需要,不惜从零开始。

    “我改行了比别人损失要小

    既然都是从头做起

    我为什么不可以?我也能做”

    第二次选择

    仍是短短三个字“我愿意”

    然而,这次的选择意味着

    她要从此隐姓埋名

    王承书告别丈夫和孩子

    悄悄来到中国第一座浓缩铀生产工厂

    那时党中央决定第一颗原子弹

    要在国庆十五周年前后爆炸

    作为原子弹燃料的浓缩铀当然是重中之重

    进展缓慢

    当时铀炼厂的状况可谓惨不忍睹

    苏联为中国提供的铀提炼厂还没有建成

    就撤走专家、带走图纸

    设备被丢弃在大西北的荒原之中了

    几乎成为了一堆废铁

    这一切都需要王承书

    和她的同事们“起死回生”

    1963年底,高浓铀投入生产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指日可待

    一个浓缩铀样本

    1964年1月14日

    504厂成功取得

    第一批高浓铀合格产品

    为原子弹爆炸

    提供最根本的燃料保证

    以身许国,三十年如一日

    至此,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

    掌握高浓铀研制技术的国家

    王承书带领团队交付产品的时间

    比原计划整整提前了113天

    1964年10月16日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中国人

    终于等到了那一声东方巨响

    而此时的王承书面对的

    却是继续地隐姓埋名

    从事核事业研究

    这是钱三强向她发出的第三次邀请

    这一次

    她坚定地说出了第三个“我愿意”

    在她笔记的扉页里

    有一张已经发黄的字条

    上面写道

    “在无论任何条件下

    坚决完成党交给我的任何任务

    在必要时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4

    将我的身心献给党

    由于长期操劳

    晚年的王承书患上眼疾

    但她却以浪费为由

    拒绝昂贵进口药的治疗

    因为保密的原因

    王承书很少出现在公众视野

    王承书收到病危通知时

    她留下遗嘱

    将自己一生积蓄的十万元

    一分不剩全部捐给“希望工程”

    让贫困地区的孩子读书

    并且把遗体捐给医院研究

    书籍和笔记留给科研工作

    去世前她在寄给学生的信里写道:

    “我一生平淡无奇,只是踏踏实实地工作,至于贡献,谁又没有贡献?而且为国家做贡献,每一个公民的职责,何况是一个共产党员。

    将我的身心献给党,为共产主义,为解放全人类的光荣伟大事业,奋斗到底。

    我愿意!

    我愿意!

    我愿意!

    在新中国崛起之路上

    有无数像王承书这样的无名英雄

    向王承书致敬

    向老一辈科学家致敬!

    来源/新华网(ID:newsxinhua)、共青团中央(ID: gqtzy2014)综合中国青年网、央广网、中国老干部(ID:zglaoganbu)、广东共青团(ID:tuan_tuanjun)、中核集团(ID:cnncgzwx)

    责编/侯晓然、田园黄蝶

    审签/志飞

    监制/席淑君

    一、在中国科研的各个领域中,都有哪些杰出的女性存在?

    引言:女性是伟大的,她们不仅要每天为家庭付出,在对待工作时也十分认真。无论是在哪一个领域,都有一些杰出的女性代表,真正上演了巾帼不让须眉的篇章。比如在中国的科研领域,具有许多优秀的女性,值得我们向她们致敬。

    一、吴健雄

    她是杰出的科学家,著名的物理学家,被人们称为“东方居里夫人”,她生于江苏省,在年轻的时候,赴美留学获得了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博士学位,之后,又在哈佛,耶鲁和普林斯顿等高等学府获得博士学位。在攻读博士时,她就参加了“曼哈顿计划”,把连锁反应无法延续的难题解决了,后来,人们赞扬她为“原子弹之母”。同时她还是美国物理学的第一位女性会长,在核物理领域有着重大贡献。

    二、林巧雄

    林巧雄和大国重器研究者们相比,她更琢磨着怎样做好一名医者,她一生都没有结婚,被称为“万婴之母”,是中国医学界的圣母,她的高尚医德和精湛的医术值得人们称赞。而且在面对不同阶级的人,在治疗的时候是一视同仁的,治愈了许多妇女的不孕之症,为许多希望有孩子的家庭实现了梦想。她虽然晚年的时候病魔缠身,但是依旧写出了对当今妇科界影响极大的书籍。

    三、屠呦呦

    屠呦呦的名字,想必大家在新闻中多有听到,她发现了青蒿素,这对于医学界来说,是极为重要的成果。她获得了诺贝尔奖,让全世界的人都认识了中国医药。为了验证青蒿素对人体没有副作用,她自己以身试药,最终显示不会产生副作用。为了制作出抑制率达到百分百的青蒿素,一共试验了191次。在获奖之后,她仍然很低调,兢兢业业的搞科研,和团队经常会出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解决一些用药的问题。

    在当今社会上,人人提倡男女平等,只要足够努力,女性也能够十分优秀。

    二、2019诺贝尔奖屠呦呦个人事迹整合三篇

      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关于2019诺贝尔奖屠呦呦个人事迹整合三篇。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屠呦呦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被诺贝尔奖垂青的人

      ——记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屠呦呦

      “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能极大地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为人类提供了强有力的新武器,以对抗每年困扰着亿万人的疾病,这在提升人类健康和减轻患者痛苦方面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这是2015年12月10日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评委会对屠呦呦的颁奖词。40多年来,屠呦呦全身心投入世界性流行疾病疟疾的防治研究,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的了巨大贡献。

      寻遍古方,创建抗疟有效部位的提取方法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诗经》中的名句,是屠呦呦名字的出处,而鹿儿所食的野草,便是青蒿。如冥冥之中的安排,她的人生注定要与青蒿联系在一起。

      20世纪60年代,抗性疟蔓延、抗疟新药研发在国内外都处于困境。1969年1月,屠呦呦接受了国家“523”抗疟药物研究的艰巨任务,被任命为中药抗疟科研组组长,开始了抗疟药的研制。

      屠呦呦和课题组成员筛选了2000余个中草药方,整理出640种抗疟药方集。他们以鼠疟原虫为模型检测了200多种中草药方和380多个中草药提取物。这其中,青蒿引起了屠呦呦的注意,它能有效抑制寄生虫在动物体内的生长,但疗效却不持续。为了找到答案,屠呦呦又一头扎进了文献堆。

      在中医古籍《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两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治疗寒热诸疟的启迪下,屠呦呦创建了低沸点溶剂提取的方法,1971年10月4日获得了对鼠疟原虫抑制率达100%的青蒿乙醚提取物,这是青蒿素发现最为关键的一步。

      为了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1972年屠呦呦及其他两位课题组的同志不顾安危亲自试服该提取物,证明了其安全性。当年在海南昌江疟区临床试用于间日疟11例,恶性疟9例,混合感染1例,共21例病人,结果用药后40℃高烧很快降至正常,血疟原虫被大幅度杀灭到转阴,药效明显优于氯喹。以上结果在“523”内部会议上报告,既带动了全国对青蒿提取物的抗疟研究,也开创了中药抗疟药物发现之先河。

      率先发现新型抗疟有效单体——青蒿素

      在得到了具有明确抗疟活性的青蒿乙醚提取物后,屠呦呦率课题组开始分离有效单体成分。1972年11月8日,课题组最先从青蒿抗疟有效部位中分离提纯得到抗疟有效单体——青蒿素,随后证明50-100mg/kg可使鼠疟原虫转阴。

      屠呦呦团队率先对青蒿素做了临床试验。1973年秋,由中药所派人携带青蒿素单体赴海南疟区进行临床试验,证实了青蒿素即为青蒿抗疟的有效成分。青蒿素的发现,改写了只有含N杂环的成分抗疟的历史,标志着人类抗疟历史步入新纪元。之后在“523”办公室的安排下,屠呦呦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进展汇报,促进全国对青蒿素的协作研究。

      开创性地研发了青蒿素类抗疟药物

      1981年10月世界卫生组织致函中国卫生部,提议在中国北京召开青蒿素国际会议,由此“抗疟新药青蒿素”为世界熟悉和认可。1986年,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获得自我国新药审批办法实施以来的第一个一类新药的《新药证书》——青蒿素。

      2015年12月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显示,全球约有32亿人(占全世界总人口近一半)面临疟疾风险。2015年全球共有2.14亿疟疾新病例,大约43.8万人死于疟疾。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在过去十年间得到广泛使用,对影响人的最流行也最致命的病原体——恶性疟原虫极为有效。至今基于青蒿素类的复方药物仍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抗疟一线用药,用以治疗约70%的疟疾患者,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

      近年来,屠呦呦仍持之以恒地进行着青蒿素的科学研究工作,探索青蒿素类化合物对其他疾病的治疗,如红斑狼疮、光敏性疾病、恶性肿瘤等,其中双氢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新药研发取得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临床研究批件。

      人生能有几回搏!屠呦呦和她的团队用一辈子的不懈努力,成功地将中医中药推向了世界,为中国科学界嵌上了最亮的一颗明珠。

      “优秀共产党员”的称号对我来说既是荣誉又是责任,党和国家培养了我,给了我知识,我就要尽我所能为国家做贡献,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尽力。

      ——屠呦呦

      屠呦呦的感人事迹

      2015年10月5日,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和两名外国科学家,因在疟疾治疗研究中所取得的成就,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屠呦呦,这个名字我们并不陌生,2011年9月,她曾获得国际生物医学大奖拉斯克奖。她是一位用一株小草改变了世界的女科学家。那株小草,就是青蒿,在中国民间又称臭蒿或苦蒿,属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屠呦呦就是从这样一株小草里,萃取了一种名叫青蒿素的物质,为全世界亿万疟疾病人造福。

      不过,做出如此贡献的屠呦呦,既没有博士学位,也没有海外留学经历,没有中国两院院士光环。她说:“我只是一个普通的植物化学研究人员。”

      那么,一个“三无”教授为什么能够成就今天的辉煌呢?答案只有一个,那便是:踏实+勤奋。

      踏实和勤奋,是屠呦呦打小就养成的品质。1930年,她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呦呦,意为鹿鸣之声,取自《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一句。学生时代的屠呦呦因为踏实和勤奋,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25岁那年,她以优异成绩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毕业,被分配到卫生部直属的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从此,她埋头从事生药、炮制及化学等中药研究,一干就是半个世纪。刚参加工作的时候,研究院条件非常艰苦,设备极为简陋,只有用于土法提炼的七口大缸和几间平房,但是,屠呦呦从不抱怨,一心扑在工作上。本篇文章来自资料管理下载。那时,她身患结核病,仍然坚持去野外采集标本,认真实验,从不耽误。短短几年里,她的半边莲和中药银柴胡两项生药学研究成果,相继被收入《中药志》。

      1969年1月21日,中医研究院任命屠呦呦为科研组组长,参加全民抗发疟疾“523”项目。作为科研组组长,她带领团队成员,从系统整理历代医籍入手,四处走访老中医,先后调查了2000多种中草药制剂,选择了其中640种可能治疗疟疾的药方,最后,从200种草药中,得到380种提取物,进行小白鼠抗疟实验。

      然而,实验进行了190次,始终没有获得满意结果,研究一度陷入绝境。面对这种情况,屠呦呦没有气馁,没有停止探索的脚步。她想,当年爱迪生发明白炽灯,仅植物类的碳化实验就达6000多种,经历了约10000次失败,自己这190次失败又算得了什么?

      有一天,屠呦呦一部接一部地翻阅着古代医药典籍,以期获得一点线索或灵感。翻着翻着,她突然眼前一亮,一行文字令她激动不已。那是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中的一句话:“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她注意到,这里记载的取汁方法与常规法不同,不是煎熬,而是“绞取”——这是否意味着青蒿里的有效物质不能高温煎熬呢?想到此,屠呦呦立即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进行实验,在60摄氏度下获得了青蒿提取物,发现其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100%。

      190次实验,190次失败,190次从头再来,屠呦呦终于在第191次实验中取得了成功!

      成功属于有准备的人,显然,屠呦呦就是一个有准备的人,她用踏实与勤奋,为自己赢得了成功。数学家华罗庚曾说:“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搞科学研究工作就要采取老老实实、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能有半点虚假浮夸。”用一株小草夺得诺奖的屠呦呦,正是这句话最好的注脚。

      屠呦呦的简介和事迹

      基本信息简历

      中 文 名: 屠呦呦

      英 文 名: Youyou Tu

      出 生 地: 浙江省宁波市

      性 别: 女

      国 籍: 中国

      出生年月: 1930年12月30日

      职 业: 药学家

      毕业院校: 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

      政 党: 中国共产党

      所获荣誉: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突出贡献: 创制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个人生平简介

      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女,药学家。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后为北京医学院,北京医科大学, 现为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系,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取得显著成绩,带领课题组人员发明和研制了新型抗疟病青蒿素和还原青蒿素。2011年8月,因发现青蒿素获得拉斯克医学奖临床医学研究奖。2012年1月16日,《纽约时报》发表长篇文章称,青蒿素的发现是对抗疟疾取得的重要成就之一,但拉斯克奖只授予屠呦呦一人也引起了多名研究者的质疑。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本篇文章来自资料管理下载。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突出事迹成就

      寸草心,几度寒暑报春晖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作为一名药学专业学生,屠呦呦考入北大医学院时就和植物等天然药物的研发应用结下不解之缘。从1955年进入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来,她几十年如一日,埋首于深爱的事业中,将一份份漂亮的成绩单回馈给党和人民。

      屠呦呦入职时正值中医研究院初创期,条件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的屠呦呦身体很快受到损害,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除了在实验室内“摇瓶子”外,她还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样本,先后解决了中药半边莲及银柴胡的品种混乱问题,为防治血吸虫病做出贡献;结合历代古籍和各省经验,完成《中药炮炙经验集成》的主要编著工作。屠呦呦最引人瞩目的成就是发现青蒿素,作为防治疟疾的一线药物,“它每年在全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拯救了成千上万的生命,并且在与疟疾这种致命疾病的持续战斗中产生了长远的医疗福利。”拉斯克基金会如是说。

      为什么屠呦呦可以在平凡岗位上大有作为?或许我们可以从她说过的一句话中找到答案:“一个科技工作者,是不该满足于现状的,要对党、对人民不断有新的奉献。”

      传承者,古代医书淘到金

      1971年10月4日,一双双眼睛紧张地盯着191号青蒿提取物样品抗疟实验的最后成果。随着检测结果的揭晓,整个实验室都沸腾了:该样品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

      时间追溯到1967年5月23日,我国紧急启动“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项目,代号为“523”。项目背后是残酷的现实:由于恶性疟原虫对氯喹为代表的老一代抗疟药产生抗药性,如何发明新药成为世界性的棘手问题。

      临危受命,屠呦呦被任命为“523”项目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要在设施简陋和信息渠道不畅条件下、短时间内对几千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其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本篇文章来自资料管理下载。但这些看似难以逾越的阻碍反而激发了她的斗志:通过翻阅历代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甚至连群众来信都没放过,屠呦呦终于在2000多种方药中整理出一张含有640多种草药、包括青蒿在内的《抗疟单验方集》。可在最初的动物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屠呦呦的寻找也一度陷入僵局。

      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呢?屠呦呦再一次转向古老中国智慧,重新在经典医籍中细细翻找,突然,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的几句话牢牢抓住她的目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一语惊醒梦中人,屠呦呦马上意识到问题可能出在常用的“水煎”法上,因为高温会破坏青蒿中的有效成分,她随即另辟蹊径采用低沸点溶剂进行实验。

      追梦人,求索之路无止境

      成功,在190次失败之后。1971年,屠呦呦课题组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1972年,该成果得到重视,研究人员从这一提取物中提炼出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这些成就并未让屠呦呦止步,1992年,针对青蒿素成本高、对疟疾难以根治等缺点,她又发明出双氢青蒿素这一抗疟疗效为前者10倍的“升级版”。

      青蒿,南北方都很常见的一种植物,郁郁葱葱地长在山野里,外表朴实无华,却内蕴治病救人的魔力。正是如青蒿一样的科学追梦人,大爱在左,奉献在右,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生命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绿意盎然,让不同地域、种族的人一起吮吸现代科技的芬芳。


    三、屠呦呦发明了什么获得了诺贝尔奖

    创制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关于爱国科学家的故事的问题,通过《2019诺贝尔奖屠呦呦个人事迹整合三篇》、《屠呦呦发明了什么获得了诺贝尔奖》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爱国科学家的故事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

    相关阅读

    • 国外归来的科学家的爱国故事

    • 158文章网故事分享
    • 杨振宁的不忠不孝不仁不义! 不忠:杨振宁先生在祖国最困难的时候毅然加入美国籍,父亲劝说也无效,不肯归国效力。拿到诺奖的志得意满的杨因为买不到长岛的房子耿耿于怀(最后
    • 爱国科学家的人物故事

    • 158文章网故事分享
    • 60代我原弹、氢弹爆炸功使全民振奋使敌视震惊极提高我力际位研制两弹立朽功勋科家邓稼先位舍  1958家达研制原弹命百令项绝保密工作度轻邓稼先选主要研制者深自责任重说:完项
    • 爱国科学家的故事

    • 158文章网故事分享
    • 苏步青贫贱难移赤子恋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早年留学日本,1931年获得博士学位。日本不少名牌大学以高薪聘请他,但他想到出国留学是为了祖国掌握科学,就一一辞谢,毅然回国。回国后
    • 爱国的中国科学家的故事有哪些?

    • 158文章网故事分享
    • 1、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近代科学先驱、著名工程师詹天佑,在国内一无资本、二无技术、三无人才的艰难局面面前,满怀爱国热情,受命修建京张铁路。他以忘我的吃苦精神,走遍了北
    • 中国爱国科学家的故事50左右

    • 158文章网故事分享
    • 爱迪生的故事 爱迪生 一生只上过三个月的小学,他的学问是靠母亲的教导和自修得来的。他的成功,应该归功于母亲自小对他的谅解与耐心的教导,才使原来被人认为是低能儿的爱迪生
    关键词不能为空

    范文示例_作文写作_作文欣赏_故事分享_158文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