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文章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158文章网 > 范文示例 > 王安石《桂枝香》,到底好在哪里,为何“刺头”苏轼也甘拜下风?

王安石《桂枝香》,到底好在哪里,为何“刺头”苏轼也甘拜下风?

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桂枝香登临送目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王安石《桂枝香》,到底好在哪里,为何“刺头”苏轼也甘拜下风?和王安石笔下的桂枝香,为什么会评价极高?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 王安石《桂枝香》,到底好在哪里,为何“刺头”苏轼也甘拜下风?
  • 王安石笔下的桂枝香,为什么会评价极高?
  • 王安石笔下的《桂枝香》,为什么评价极高呢?
  • 王安石词作《桂枝香》鉴赏
  • 一、王安石《桂枝香》,到底好在哪里,为何“刺头”苏轼也甘拜下风?

    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在一般人的印象当中,王安石的诗和散文比较出色,但是他的词却不太有名。

    事实上,王安石流传下来的词一共只有20首,其中有一首《桂枝香·金陵怀古》,得到了历代词评家的高度赞誉。

    根据《圣求词》序言中的记载:有一次,苏轼见到了王安石写的《桂枝香·金陵怀古》后,就说“此老真野狐精也”。

    那么,王安石在我们的心目中,一直都是一个严肃高大的形象,为何会被苏轼调侃成一只“野狐狸精”呢?

    这是因为,王安石用了一个传统的艳词曲牌《桂枝香》,却写出了“诗”的风骨。苏词其实是在赞王安石的“机智”,因为苏轼本身也爱拿艳词的牌子来写豪放之作。

    一、《桂枝香·金陵怀古》赏析

    《桂枝香·金陵怀古》——北宋·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白话翻译:

    登上金陵城的城楼,极目远眺,此时正是晚秋,天气已经开始变得寒冷而肃杀了。千里长江水色澄碧,似一条白色的绸带,蜿蜒而下。两岸有翠色的峰峦,拥簇着。

    一艘帆船,启航驶向了血色的残阳里。身后的西风吹了过来,卷起了楼头的酒招。彩色的画舫,在淡云之上穿梭;人间的白鹭,在星河上面飞舞。

    如此美景,纵使有丹青妙笔,也难以描绘。回想六朝的往事,当初权贵们,在这里过着奢靡的生活。大家攀比斗富,丝毫没有察觉危机的到来。

    可叹一朝国破家亡,门外强敌已经逼近,楼头君王仍在贪恋美色。千秋百代,悲剧一直都在重复着。后来到这个地方凭吊的人,真是数不胜数。

    前程往事,都随了流水,眼前只剩下清冷的烟雾和萋萋的草色。可是如今,人们依旧不能吸取教训。不信你听,那商女犹在唱着,亡国的《后庭花》。

    这首词的上半阕,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暗示当时的北宋已经出现了危机。表面上我们看到的,是作者笔下是一幅非常美丽的江山画卷。

    登高临远,入目是“千里澄江似练”。江水像一条白色的绸带,而岸边的山则是翠绿色的,这是多么美丽的一幅画卷啊!

    不过,词人登临的时节,就有深意思了。秋天是一个肃杀的季节,晚秋过了就是冬季,但是现在已经能感受初冬的寒冷了。

    作者正是通过这种描写,暗示出北宋王朝的重大危机,马上就要到来了。词中的“征帆去棹残阳”是说,有一艘船,它在向前开动。而它行驶的方向,是落日的方向。

    残阳听起来非常的美,但是事实上,残阳之后,黑暗即将笼罩大地。这个“黑暗”,就是大宋王朝的不归路。词人早就预见到了一切,可是他又有什么办法呢?

    此时,他感受到背后刮来一阵西风。回头一看,旁边酒楼上的旗子被风吹斜了。这里描写酒楼上的旗子,其实暗示他在去借酒浇愁。

    接下来,诗人看到了彩色的画舫,在云朵上开动,人间的白鹭也在星河里面飞舞,这一切好美啊,但是这些是真实的吗?其实,这些都只是他酒醉后看到的假象罢了。

    词的下半阕,词人直接开始感叹六朝的兴亡,借古喻今:北宋王朝的危机不远了。金陵是六朝故都,为什么这里总是出现一些“短命王朝”呢?

    因为历代的权贵阶级的君王们,一旦占据了金陵后,就只知道享受繁华,不知道为将来未雨绸缪。“叹门外楼头”是化用杜牧诗句“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讲的是隋文帝灭陈的故事。

    隋文帝灭陈国,以韩擒虎为大将,攻打金陵。韩擒虎声名在外,非常骁勇善战,陈国的将士听说他来了,纷纷弃城投降了。

    而这个时候,陈国末代的君主陈叔宝,还在楼头和他宠爱的张丽华卿卿我我,真是刀架到脖子上也不着急。有这样的君主,怎么可能不亡国呢?

    所以王安石就在感叹,像这样的事例,在六朝时期一直反复地上演着。等到那些王朝都消失了,总有后人去凭吊,然后议论他们当年的得失是非。

    可是,议论完了以后,大家又都没有吸取教训,依然不断在重复这种错误。正是:往事幽幽如流水,千古烟草同凝悲。

    末句化用了杜牧的名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指出更教人心痛的是,到了北宋,仍然能听到那种——“亡国之音”。

    二、王安石的远虑

    其实,在北宋中期,北宋朝廷就已经出现了积贫积弱的局面。土地、财富,高度集中在一些地主和士族阶层的手里。

    同时,宋朝与周边国家的战争,年年爆发。北宋朝廷要养兵、还要养活庞大的士族阶层,国库日渐空虚。

    王石在地方上当过20年的官,他对北宋王朝的弊病非常了解,所以他上台后,在宋神宗的支持下,马上推行了改革。

    他通过青苗法、水利法和市场交易的规范来充实国库,为将来未雨绸缪,但是他的改革,触动了士大夫阶层的利益,遭到了后者疯狂反对。

    当时朝中支持改革的“新党”,也与王安石有分歧。因此他个人的努力,很难见效。最后,连两宫皇太后和皇帝都不支持他了,于是他就只有辞职了。

    《桂枝香·金陵怀古》据说是王安石在1067年出江宁府时的作品,当时的他仕途刚刚有了起色,正是踌躇满志,期望为国家建功立业的时候。

    没想到,最后变法失败,二度罢相。九年后他归隐江宁,并且在那里去世了。王安石逝世后四十年,金兵南下,北宋就这样灭亡了。

    结语

    《古今词话》里面说,当时有三十多个文人都用《桂枝香·金陵怀古》这个名字来填词,但是只有王安石“匠心独运,卓尔不群”。

    因为他这首词,是用艳词柔丽的笔法,在写叙说六朝兴亡的历史大教训

    词的上阕写景,但是无一句没有“潜台词”。“登临送目”,是站得高,看得远。“故国晚秋”、“征帆”、“残阳”等词,既是写实,又是写虚。

    下阕历史叙事,直抒胸臆。情景交融,意脉连贯,笔力清遒朗肃,独树一帜。填词却写出了诗的风骨,正对了苏轼的胃口,因此苏轼也忍不住要赞他一声“野狐精”。

    “野”是说王安石的写法来得有创意,“狐精”其实是夸奖王安石机灵。只是苏轼为人俏皮,夸人倒像是在骂人。

    一、王安石笔下的桂枝香,为什么会评价极高?

    谈及王安石,相信很多人都知道王安石是谁,也会大概了解他有哪些成就,但是王安石的作品却算不上多,另外关于王安石的作品也没有那么多的评论,但是王安石笔下的桂枝香,评价却非常的高,关于王安石笔下的桂枝香,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答为什么评价会这么高

    1、首先我们来简单地了解以下王安石笔下的桂枝香

    王安石笔下的桂枝香,其实是通过描写当时的金陵景物,然后通过描写景物来发表自己对历史兴亡的感叹,很好地说明地当时王安石对于朝政的关心和担忧,用很壮丽的景色来和历史内容和谐地融合在了一起,别具风格,后人都说这是一篇特别好的词

    2、其次我们试着从章法上来看王安石笔下的桂枝香

    王安石笔下的桂枝香其实在章法上特别的好,起承转合,层次井然,和散文的写法很像,在这首词中,先是用“故国”两个字来直接点名了当时的地方,也就是现在的南京,古时候叫做金陵,同时又为后面的议论埋下了伏笔,虽然说这种写法在众多诗词中很常见,但是王安石但是巧就巧在他能将虚的东西和实的东西结合起来,把历史和现实也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3、最后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词当中我觉得最值得深究的地方

    在王安石的桂枝香里,好像可以看到很多诗人的影子,但是又不能完完全全地看到这些人的影子,就拿“问外楼头”来说,当时杜牧就直接拿了一整首诗来描写一个场景,但是王安石在桂枝香里只用了四个字来写一件事,可见总结能力有多强,而且桂枝香这么短的一首词居然四用典,在王安石以前还真少见

    二、王安石笔下的《桂枝香》,为什么评价极高呢?

    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变革家、文学家、当然‬也是不折不扣‬的诗人‬。他终身中最为‬惊天动地的事应该是“熙宁变法”,也就是‬彪炳‬史册‬的‬“王安石‬变法‬”。关于其‬变法‬的‬功过‬,那是‬史学家‬、‬政治家‬们‬的‬自家‬争辩‬,我不想议论他‬方面‬的‬是‬是非‬恩怨‬。在普通人的印象当中,王安石的诗和散文尽人皆知‬,千古‬传播。

    提到‬他‬的词‬作,‬恐怕‬大家‬还是‬有点‬生疏‬,以至‬有人‬觉得他‬会不会‬有‬这个‬层面‬的造诣‬和‬佳作‬。事实上,作为文学家的王安石终身传播下来的词并不多,大约一共也就20首,其中一首《桂枝香•金陵怀古》得到了历代词评家的高度赞誉。古往今来关于这首词的评价甚高,南宋‬杨‬湜‬的‬《古今词话》说“金陵怀古,诸公寄调《桂枝香》者三十余家,惟王介甫为绝唱。”可见当初“金陵怀古”这个主题很多人都喜欢创作,而用《桂枝香》这个词牌来写的当时就有三十多位,但只要王安石的这首最好。

    同时期‬的‬苏轼是王安石变法‬中‬的敌对“政‬党”,就‬连‬这位‬一向‬恃才傲物,自视甚高‬的‬东坡‬先生‬看到这首《桂枝香》之后,也‬不得不信服。填词‬之‬手法‬,通常‬“小令”,所谓‬“景致‬‬”由于‬受‬字数、平仄、格律‬,以至‬押韵‬的‬限制,请求言简意赅‬,练字‬精‬准‬,而长调‬的写景请求铺叙自然‬而‬富有层次,以便‬为后面的抒情做足铺垫。这首词无可厚非‬,锦上添花‬。其‬上阙写景,开篇‬洁净利落‬地‬交代了场景:“登临”;时节:“故国晚秋”,同时‬为整首‬作品‬的‬风光描写奠定了基调——“天气初肃”。

    这样的情感,悲而不哀,既‬没有“婉约派”浓艳凄婉的缺点;放而有节,又不像“豪迈派”歇斯底里‬的呼吁‬和‬叫嚣。这正‬表现了‬王安石文学的功力,更是荆公自己气度襟怀的写照。

    三、王安石词作《桂枝香》鉴赏

      《桂枝香·金陵怀古》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的词作。此词通过对金陵(今江苏南京)景物的赞美和历史兴亡的感喟,寄托了作者对当时朝政的担忧和对国家政治大事的关心。上阕写登临金陵故都之所见。“澄江”“翠峰”“征帆”“斜阳”“酒旗”“西风”“云淡”“鹭起”,依次勾勒水、陆、空的雄浑场面,境界苍凉。下阕写在金陵之所想。“蓬”字作转折,今昔对比,时空交错,虚实相生,对历史和现实,表达出深沉的抑郁和沉重的叹息。全词情景交融,境界雄浑阔大,风格沉郁悲壮,把壮丽的景色和历史内容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自成一格,堪称名篇。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桂枝香》王安石词作鉴赏,欢迎阅读。

      【原文】

      桂枝香·金陵怀古⑴

      登临送目⑵,正故国晚秋⑶,天气初肃⑷。千里澄江似练⑸,翠峰如簇⑹。归帆去棹残阳里⑺,背西风,酒旗斜矗⑻。彩舟云淡,星河鹭起⑼,画图难足⑽。

      念往昔,繁华竞逐⑾,叹门外楼头⑿,悲恨相续⒀。千古凭高对此⒁,谩嗟荣辱⒂。六朝旧事随流水⒃,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⒄,时时犹唱,后庭遗曲⒅。

      【注释】

      ⑴桂枝香:词牌名,又名“疏帘淡月”,首见于王安石此作。金陵:今江苏南京。

      ⑵登临送目:登山临水,举目望远。送目:远目,望远。

      ⑶故国:即故都,旧时的都城。金陵为六朝故都,故称故国。

      ⑷初肃:天气刚开始萧肃。肃,萎缩,肃杀,形容草木枯落,天气寒而高爽。

      ⑸千里澄江似练:形容长江像一匹长长的白绢。语出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澄江,清澈的长江。练,白色的绢。

      ⑹如簇:这里指群峰好像丛聚在一起。簇,丛聚。

      ⑺归帆去棹(zhào):往来的船只。棹,划船的一种工具,形似桨,也可引申为船。

      ⑻斜矗:斜插。矗,直立。

      ⑼“彩舟”两句:意谓结彩的画船行于薄雾迷离之中,犹在云内;华灯映水,繁星交辉,白鹭翩飞。这两句转写秦淮河,“彩舟”系代人玩乐的河上之船,与江上“征帆去棹”的大船不同。又与下片“繁华”相接,释为秦淮河较长江为妥。星河,天河,这里指秦淮河。鹭,白鹭,一种水鸟。一说指白鹭洲(长江与秦淮河相汇之处的小洲)。

      ⑽画图难足:用图画也难以完美地表现它。难足:难以完美地表现出来。

      ⑾豪华竞逐:(六朝的达官贵人)争着过豪华的生活。竞逐:竞相仿效追逐。

      ⑿门外楼头:指南朝陈亡国惨剧。语出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韩擒虎是隋朝开国大将,统兵伐陈,他已带兵来到金陵朱雀门(南门)外,陈后主尚与他的宠妃张丽华于结绮阁上寻欢作乐。陈后主、张丽华被韩俘获,陈亡于隋。门,指朱雀门。楼,指结绮阁。

      ⒀悲恨相续:指六朝亡国的悲恨,接连不断。

      ⒁凭高:登高。这是说作者登上高处远望。

      ⒂谩嗟荣辱:空叹历朝兴衰。荣:兴盛。辱:灭亡。这是作者的感叹。

      ⒃“六朝”两句:意谓六朝的往事像流水般消逝了,如今只有寒烟笼罩衰草,凝成一片暗绿色,而繁华无存了。六朝:指三国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六个朝代。它们都建都金陵。

      ⒄商女:酒楼茶坊的歌女。

      ⒅后庭遗曲:指歌曲《玉树后庭花》,传为陈后主所作,其辞哀怨绮靡,后人将它看成亡国之音。最后三句化用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意。

      【白话译文】

      我登上城楼放眼远望,故都金陵正是深秋,天气已变得飒爽清凉。千里澄江宛如一条白练,青翠山峰像箭簇耸立前方。帆船在夕阳往来穿梭,西风起处,斜插的酒旗在小街飘扬。画船如同在淡云中浮游,白鹭好像在银河里飞舞,丹青妙笔也难描画这壮美风光。

      遥想当年,故都金陵何等繁盛堂皇。可叹在朱雀门外结绮阁楼,六朝君主一个个地相继败亡。自古多少人在此登高怀古,无不对历代荣辱喟叹感伤。六朝旧事已随流水消逝,剩下的只有寒烟惨淡、绿草衰黄。时至今日,商女们时时地还把《后庭花》遗曲吟唱。

      【创作背景】

      此词可能是王安石出知江宁府时所作。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王安石第一次任江宁知府,写有不少咏史吊古之作;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之后王安石被罢相,第二次出知江宁府。这首词当作于这两个时段的其中之一。

      【赏析】

      作为一个改革家、思想家,王安石站得高看得远。这首词通过对六朝历史教训的认识,表达了他对北宋社会现实的不满,透露出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金陵为六朝古都所在。从三国时期东吴在此建都起,先后有东晋、宋、齐、梁、陈在此建都。到赵宋时,这里依然是市廛栉比,灯火万家,呈现出一派繁荣气象。在地理上,金陵素称虎踞龙蹯,雄伟多姿。大江西来折而向东奔流入海。山地、丘陵、江湖、河泊纵横交错。秦淮河如一条玉带横贯市内,玄武湖、莫愁湖恰似两颗明珠镶嵌在市区的左右。王安石正是面对这样一片大好河山,想到江山依旧、人事变迁,怀古而思今,写下了这篇“清空中有意趣”的政治抒情词。

      此词上阕描绘金陵壮丽景色,下阕转入怀古,揭露六朝统治阶级“繁华竟逐”的腐朽生活,对六朝兴亡发出意味深长的感叹。登高望远、睹物抒怀,是中国古代文人惯用且喜用的方式。南朝刘勰说:“原夫登高之旨,盖睹物兴情。”(《文心雕龙·诠赋》)。词以“登临送目”四字领起,为词拓出一个高远的视野。“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点明了地点和季节,因为是六朝故都,乃称“故国”,“晚秋”与下句“初肃”相对,瑟瑟秋风,万物凋零,呈现出一种“悲秋”的氛围。此时此景,登斯楼也,则情以物迁,辞必情发,这就为下片的怀古所描述的遥远的时间作铺垫。“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千里”二字,上承首句“登临送目”——登高远望即可纵目千里;下启“澄江似练,翠峰如簇”的大全景扫描,景象开阔高远。“澄江似练”,脱化于谢朓诗句“澄江静如练”,在此与“翠峰如簇”相对,不仅在语词上对仗严谨、工整,构图上还以曲线绵延(“澄江似练”)与散点铺展(“翠峰如簇”)相映成趣。既有平面的铺展,又有立体的呈现,一幅金陵锦绣江山图展现眼前。“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是在大背景之下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残阳”“西风”,点出时下是黄昏时节,具有典型的秋日景物特点。“酒旗”“征帆”是暗写在秋日黄昏里来来往往的行旅,人事匆匆,由纯自然的活动景物写到人的活动,画面顿时生动起来。“彩舟云淡,星河鹭起”是大手笔中的点睛之处。“彩舟”“星河”,色彩对比鲜明;“云淡”“鹭起”,动静相生。远在天际的船罩上一层薄雾,水上的白鹭纷纷从银河上惊起,不仅把整幅金陵秋景图展现得活灵活现,而且进一步开拓观察的视野——在广漠的空间上,随着征帆渐渐远去,水天已融为一体,分不清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如此雄壮宽广的气度,如此开阔旷远的视野与王勃的《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比较,两者展现的气度与视野不相上下,一为千古传诵的骈文警句,一为前所未有的词中创境,可谓异曲同工。正如林逋《宿洞霄宫》“秋山不可尽,秋思亦无垠”所言,眼前所见,美不胜收,难以尽述,因此总赞一句“画图难足”,结束上阕。

      下阕怀古抒情。“念往昔”一句,由登临所见自然过渡到登临所想。“繁华竞逐”涵盖千古兴亡的故事,揭露了金陵繁华表面掩盖着纸醉金迷的生活。紧接着一声叹息,“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此语出自杜牧的《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诗句,化用其意,以典型化手法,再现当时隋兵已临城下,陈后主居然对国事置若罔闻,在危难之际还在和妃子们寻欢作乐的可悲。这是亡国悲剧艺术缩影,嘲讽中深含叹惋。“悲恨相续”,是指其后的统治阶级不以此为鉴,挥霍无度,沉溺酒色,江南各朝,覆亡相继:遗恨之余,嗟叹不已。“千古凭高”二句,是直接抒情,凭吊古迹,追述往事,抒对前代吊古、怀古不满之情。“六朝旧事”二句,化用窦巩《南游感兴》“伤心欲问前朝事,惟见江流去不回。日暮东风眷草绿,鹧鸪飞上越王台”之意,借“寒烟、衰草”寄惆怅心情。去的毕竟去了,六朝旧事随着流水一样消逝,如今除了眼前的一些衰飒的自然景象,更不能再见到什么。更可悲的是“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融化了杜牧的《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诗意。《随书·五行志》说:“祯明初,后主创新歌,词甚哀怨,令后宫美人习而歌之。其辞曰:‘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时人以为歌谶,此其不久兆也。”后来《玉树后庭花》就作为亡国之音。此句抒发了诗人深沉的感慨:不是商女忘记了亡国之恨,是统治者的醉生梦死,才使亡国的靡靡之音充斥在金陵的市井之上。

      同时,这首词在艺术上也有成就,它体现了作者“一洗五代旧习”的文学主张。词本倚声,但王安石说:“古之歌者,皆先为词,后有声,故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如今先撰腔子,后填词,却是‘永依声’也。”(赵令畤《侯鲭录》卷七引)显然是不满意只把词当作一种倚声之作。这在当时是异端之论,但今天看来却不失其锐敏和先知先觉之处。北宋当时的词坛虽然已有晏殊、柳永这样一批有名词人,但都没有突破“词为艳科”的藩篱,词风柔弱无力。他曾在读晏殊小词后,感叹说:“宰相为此可乎?”(魏泰《东轩笔录》引)。所以他自己作词,便力戒此弊,“一洗五代旧习”(刘熙载《艺概》卷四),指出向上一路,为苏轼等士大夫之词的全面登台,铺下了坚实的基础。

      首先,这首词写景奇伟壮丽,气象开阔绵邈,充分显示出作者立足之高、胸襟之广。开头三句是泛写,寥寥数语即交代清楚时令、地点、天气,并把全词置于一个凭栏远眺的角度,一片秋色肃杀的气氛之中,气势已是不凡。以下“千里澄江似练”写水,“翠峰如簇”写山,从总体上写金陵的山川形势,更给全词描绘出一个广阔的背景。“征帆”二句是在此背景之下对景物的具体描写。在滔滔千里的江面之上,无数征帆于落日余晖中匆匆驶去。这景色,与“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秦观《满庭芳》)相比,虽辽阔者同,然而,前者壮丽,后者凄清,风格迥异。而长江两岸众多参差的酒旗背着西风飘荡,与杜牧的“水村山郭酒旗风”相比,浓烈与俊爽之差别则显而易见。至于“彩舟云淡,星河鹭起”,如同电影镜头的进一步推开,随着征帆渐渐远去,词人的视野也随之扩大,竟至把水天上下融为一体,在一个更加广漠的空间写出长江的万千仪态。远去的征帆像是漂漾在淡淡的白云里,飞舞的白鹭如同从银河上惊起。此词景物有实有虚,色彩有浓有淡,远近交错,虚实结合,浓淡相宜,构成一幅巧夺天工的金陵风景图。其旷远、清新的境界,雄健、壮阔的风格,是那些“小园香径”“残月落花”之作所无可比拟的。

      其次,立意新颖,高瞻远瞩,表现出一个清醒的政治家的`真知灼见。《桂枝香》下片所发的议论,绝不是慨叹个人的悲欢离合、闲愁哀怨,而是反映了他对国家民族命运前途的关注和焦急心情。前三句“念往昔豪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所念者,是揭露以金陵建都的六朝统治者,利用江南秀丽山川,豪华竞逐,荒淫误国;所叹者,是鄙夷他们到头来演出了一幕又一幕“门外楼头”式的悲剧,实在是既可悲又可恨。“千古凭高”二句则是批判千古以来文人骚客面对金陵山川只知慨叹朝代的兴亡,未能跳出荣辱的小圈子,站不到应有的高度,也就很难从六朝的相继覆灭中引出历史的教训。而如今,六朝旧事随着流水逝去了,眼前只剩下几缕寒烟笼罩着的毫无生机的衰草。这“寒烟衰草凝绿”显然流露出作者对北宋王朝不能励精图治的不满情绪。全词重点在结句:“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此意唐人杜牧也写过。然而,作者不似杜牧那样去责怪商女无知,而是指桑骂槐,意在言外:歌妓们至今还唱着亡国之音,正是因为当权者沉湎酒色,醉生梦死。然而,“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如再不改弦易辙,采取富国强兵的措施,必然如六朝一样悲恨相续。此结句无异于对北宋当局的警告。有人说,张昪的《离亭燕》是王安石《桂枝香》所本。如果从语言、句法来看,王词确受张词影响不小。然而,张昪对六朝的兴亡只是一种消极的伤感:“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两词的思想境界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第三,章法上讲究起承转合,层次井然,极类散文的写法。上片首句“登临送目”四字笼罩全篇,一篇从此生发。次句“故国”二字点明金陵,为下片怀古议论埋下伏笔。以下写景先从总体写起,接着是近景,远景,最后以“画图难足”收住。既总结了以上写景,又很自然地转入下片议论。安排十分妥贴、自然。下片拓开一层大发议论:金陵如此壮丽,然而它正是六朝相继灭亡的历史见证。“念往昔”三句表明了对六朝兴亡的态度,“千古凭高”二句写出了对历来凭吊金陵之作的看法。以下即转入现实,结句又回到今天。首尾圆合,结构谨严,逐层展开,丝丝入扣。词有以景结,如晏殊的《踏莎行》:“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写的是莫名其妙的春愁;有以情结,如柳永的《凤栖梧》:“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表现的是专一诚挚的爱情。而《桂枝香》却以议论作结,其中寄托着作者对重大的现实政治问题的看法。《桂枝香》在章法结构方面的这些特色,反映了词的发展在进入慢词之后,以散文入词出现的特点。

      第四,用典贴切自然。“千里澄江似练”乃化用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句:“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星河鹭起”用的是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诗意。“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用的是隋灭陈的典故:当隋朝大将韩擒虎兵临城下时,全无心肝的陈后主还正在和宠妃张丽华歌舞作乐。杜牧《台城曲》曾咏此事。而王安石巧妙地只借用“门外楼头”四个字,“门外”言大军压境,“楼头”说荒淫无耻,就极其精炼而又形象地表现了六朝的覆灭。“悲恨相续”四个字则给南朝的历史作了总结。结句化用杜牧《泊秦淮》诗句,但赋予了它更为深刻、精辟的思想内容。短短的一首词而四用典,在王安石之前实不多见。

      名家点评

      宋代杨湜《古今词话》:金陵怀古,诸公寄词于《桂枝香》凡十三余首,独介甫最为绝唱。东坡见之,不觉叹息曰:“此老乃野狐精也。”(《词林纪事》卷四引)

      宋代张炎《词源》:词以意趣为主,要不蹈袭前人语意。如东坡《中秋·水调歌头》(词略)、王荆公《金陵怀古·桂枝香》(词略),……此数词皆清空中有意趣,无笔力者未易到。

      明代张惠言《论词》:《桂枝香》登临送目:情韵有美成、耆卿所不能到。

      清代梁启超《饮冰室评词》:《桂枝香》登临送目:李易安谓介甫文章似西汉,然以作歌词,则人必绝到。但此却颉颃清真、稼轩,未可谩诋也。

      现代周汝昌《唐宋词鉴赏辞典》:此词抒发金陵怀古人之情,为作者别创一格、非同凡响的杰作。词中流露出王安石失意无聊之时颐情自然风光的情怀。全词开门见山,写作者南朝古都金陵胜地,于一个深秋的傍晚,临江揽胜,凭高吊古。他虽以登高望远为主题,却是以故国晚秋为眼目。“正”“初”“肃”三个字逐步将其主旨点醒。以下两句,借六朝谢家名句“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之意,点化如同已出。即一个“似练”,一个“如簇”,形胜已赫然而出。然后专写江色,纵目一望,只见斜阳映照之下,数不清的帆风樯影,交错于闪闪江波之上。细看凝眸处,却又见西风紧处,那酒肆青旗高高挑起,因风飘拂。帆樯为广景,酒旗为细景,而词人之意以风物为导引,而以人事为着落。一个“背”字,一个“矗”字,用得极妙,把个江边景致写得栩栩如生,似有生命其中。写景至此,全是白描,下面有所变化。“彩舟”“星河”两句一联,顿增明丽之色。然而词拍已到上片歇处,故而笔亦就此敛住,以“画图难足”一句,抒赞美嗟赏之怀,颇有大家风范。“彩舟云淡”,写日落之江天:“星河鹭起”,状夕夜之洲渚。下片另换一幅笔墨,感叹六朝皆以荒淫而相继亡覆的史实。写的是悲恨荣辱,空贻后人凭吊之资;往事无痕,唯见秋草凄碧,触目惊心而已。“门外楼头”,用杜牧《台城曲》句加以点染,亦简净有力。词至结语,更为奇妙,词人写道:时至今日,六朝已远,但其遗曲,往往犹似可闻。此处用典。“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唐贤小杜于“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时所吟之名句,词人复加运用,便觉尺幅千里,饶有有余不尽之情致,而嗟叹之意,千古弥永。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人称半山居士。封为舒国公,后又改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庆历二年(1042年)进士,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的官吏。治平四年(1067年)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1070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1076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钟山,谥号“文”,又称王文公。其变法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在文学上颇有成就,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擅长说理与修辞,善用典故;词作不多,风格高峻。有《王临川集》《临川先生歌曲》。


    关于桂枝香登临送目的问题,通过《王安石笔下的《桂枝香》,为什么评价极高呢?》、《王安石词作《桂枝香》鉴赏》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桂枝香登临送目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

    相关阅读

    关键词不能为空

    范文示例_作文写作_作文欣赏_故事分享_158文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