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文章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158文章网 > 范文示例 > 《三峡好人》:现在的社会不适合我们,因为我们太怀旧了

《三峡好人》:现在的社会不适合我们,因为我们太怀旧了

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三峡好人影评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三峡好人》:现在的社会不适合我们,因为我们太怀旧了和三峡中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和艺术特征是什么?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 《三峡好人》:现在的社会不适合我们,因为我们太怀旧了
  • 三峡中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和艺术特征是什么?
  • 三峡中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和艺术特征是什么?
  • 电影《三峡好人》观后感 主要表达什么
  • 一、《三峡好人》:现在的社会不适合我们,因为我们太怀旧了

    《三峡好人》是贾樟柯先生在2006年拍摄的一部电影。

    讲述了因为三峡工程拆迁的重庆奉节县城底层小人物的故事。

    这部电影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声誉,荣获2006年第63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但在国内却并未激起太大波澜。

    今天小编想带大家重读经典,感受下这部纯粹而深入灵魂的匠心之作。

    在这部电影开场,长江里的一艘船,慢慢开着。然后镜头拉进,仔细地拍摄了船上的每一个人,一共拍摄了80 多个,有人在说闲话、有的人在打牌,有的人在看手机短信,有的人在算卦。

    众生相看上去没有什么痛苦,但是当镜头一收下去,我们又会发现其实那是一条很孤独的小船,在长江上漂流着。

    “故事的主人公——韩三明,来自山西一个小县城,是名忠厚老实的煤矿工人,来奉节为寻十六年未见的前妻。前妻是他当年用钱买来的,生完孩子后娘儿俩跑回了奉节,在韩三明的苦苦哀求之下,只留下了一张重庆奉节的地址。韩三明到达老婆当年留下的地址后,发现奉节古城早就永远的沉寂在了江底,三峡两岸在紧锣密鼓的拆迁着,他决定留下来做拆房子的工人一直等到前妻出现,而这个突如其来的男人,也把我们的视线,带到了这个即将沦为废墟的县城。”

    故事就从这条江上的小船开始……

    韩三明赶到老婆留下的地址时候,当地的一个小伙子指着江面,说“看到没,停在那边的那条船,我家原来就在那底下,早就没的了。”

    他很快加入了城市拆迁的大队伍中,工人们都光着膀子在太阳底下干活,黝黑的肩背上不停地流着汗,在太阳下折射出刺眼的光,破旧的老房子在他们高高抡起的榔头底下,一点一点的坍塌,远处,还有一堆已经沦为废墟的破砖烂瓦。

    他们是这座死寂的城市里,最后的活力。

    这是整部电影中出现最多的镜头:废墟里的屋瓦,民工不停的拆,不停的砸,再到县城中密密麻麻的还住着人的房子,他们也并未因为住着人而稍显生机。

    这里,只剩下破败,和即将破败。流离,和即将流离

    拆迁办的人说“一个两千多年的城市,两年就把它拆了”。

    贾樟柯导演的很多电影都惯用长镜头,尤其是长镜头下的静物。在这部拍摄这座即将拆迁的城市时,这种手法更是被用到极致。

    整部电影没有任何大的波澜起伏,有的只是一个个长镜头下的静物,带给观众无限的思考。

    镜头前一批又一批劳动者来来去去,本是生龙活虎的年纪,他们的表情却如静物般沉默无语。

    拆了一半的房子,遗留下半面墙,贴着瓷砖的墙壁上挂着“努力”。房子的内部也早已是残垣断壁,还挂着周杰伦的海报、奖状、屋子原来主人的照片,还有拥挤的房间格局、厨房里的灶台。

    这一切,正是本片的另一个名字“Still Life”

    韩三明站在夔门前,拿出新版的10块钱,钱的背面印着三峡大坝的图案,他站在这里,久久驻足。

    直到影片的47分钟,剧中的另一位主角才慢慢出现,她是从山西太原来的,为了寻找一声不吭离家两年的丈夫,只身来到了奉节。她和刚来到这里的韩三明一样,都久久地望着这个城市。注视着三峡。

    由远到近的镜头下,沈红来到找寻丈夫的工厂。

    只是,两年的杳无音信,女人千里追随来到这里,多方找寻丈夫无果,在这座满是废墟的工厂里,他打开了存放丈夫物品的铁柜子,锁着的锁子甚至因为时间已久,无法打开。

    沈红用力的打开柜子,就像是丈夫那一刻会在柜子里突然出现一样。只是,镜头只能在这一包茶叶上久久的停留。

    情僧苏曼殊有诗云“遗珠有恨终归海,睹物思人更可悲”。

    沈红和郭斌,三明和幺妹,他们的聚散离合,甚至都不是这部剧里的主角,他们的见面是那么平淡,他们的分手也是那么的平淡。

    他们站在即将完工的三峡大坝面前,最后一次站在一起,从此天涯陌路。

    而在全剧即将落幕的时候,韩三明和幺妹才迎来了第一次相聚。

    在一个坍塌了墙垣的旧楼里,从这里可以看到这座城市曾经的繁华,也可以看到现在的破败,突然,远处最高的一座大楼被爆破,夷为平地的轰隆声,让人唏嘘而害怕。

    幺妹在兜里掏出一块大白兔奶糖,阔别十六载的第一次见面,可能一人半块的大白兔就是他们送给对方的最盛大的玫瑰花,虽然他们的一生里,不会有哪怕一刻幻想手捧着一束玫瑰花。生活呵。

    在这个没有一点生机的城市里,颠沛流离才是这里的旋律,甚至不是每顿都能吃饱饭的时候,你会诧异于你听见的梦想的声音。

    这个小孩的原型是贾樟柯在三峡遇见的一个小孩,他每天都在不停地唱着流行歌曲,在拆了一半的大楼里,在江面上飘着的船头上。

    影片最后,韩三明即将带着他的工友们回山西老家去,因为他们听三明说,煤窑里面挣钱多,即使他们都清楚,下了煤窑,半条命都攥在阎王爷手里。

    离别之际,韩三明扛着装着行李的沙皮袋子,回头望着这个城市,远处两座废弃的大楼中间,一个工人,在一条极细的钢丝绳上行走着。

    全剧就在这个悠远的镜头里落幕。可能这就是底层人们的命运。

    写在最后

    也许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接受贾导的一些超现实主义的艺术方式。

    在电影中有一幕,砖块垒成的大楼突然变身成为了火箭,发射到了天上,看见这一幕的我们诧异不已,主人公却无动于衷。

    也许真的是那样,他们没有那些精力去关心当地政府兴建的华字塔做什么用,他们也并不关心政府又在哪里兴建了一座大桥,他们,只关心手里的活计,和家里的米缸。

    有诗云“千年奉节沉水底,三峡移民塔升空”。

    当然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对三峡某座城市的衰败沉溺而抱有感同身受的凄凉。

    小编也是在北方长大的孩子,除了耳闻过长江流域消失的白鱀豚,也从未对三峡抱有过一种什么样特殊的感情。

    但是有一位网友他这样说:

    “我出生在长江边,外婆的木屋,随着三峡工程而永久地成为江底的记忆。身在异国,看到一部关于三峡的电影,这本身已经让我丧失了鉴别力。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熟悉得就像姑妈刚刚寄来的家乡特产的腊肉,让我对各种法国火腿都没了兴趣。”

    也许,不是每一座城市都会那么快的消失,重建,也许不是每一个人,都经历过颠沛流离,也许不是每一个人都在一个没有尊严的生活里拼命挣扎。

    但是随着我们慢慢的长大,随着我们越走越远,我们童年的记忆,小时候的糖葫芦,家门口的小伙伴,都会慢慢的被岁月贴上一张泛黄的回忆的标签。

    我们的故乡,他终究会呼唤我们的另一个名字,游子。我们,也会慢慢的明白,怎样,为小人物写一出故事。

    三峡是一个江湖。来来往往的人,漂泊不定的码头。

    作者 | 穿裤衩过冬

    欢乐 痛苦 战争 平安

    记得关注我们的头条号哦

    更多精彩内容即将抵达战场

    图片/《三峡好人》

    一、三峡中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和艺术特征是什么?

    一、《三峡好人》的叙事分析

    1、叙事主题:变化的中国。
    贾樟柯电影的中心主题是变化,不仅是《三峡好人》,从《站台》到《世界》,贾樟柯一直关注在现代化进程中普通人的生活变化以及情感方式的变化。在《三峡好人》中,这种变化更直接:故乡正在消失,婚姻、邻里、亲朋的关系也在变。贾樟柯说,“我一直在不遗余力地描写变化中的中国。因为,不管是中国经济加速度发展也好,社会生活迅速发展也好,这种精神的变化说到底是我们国家现代化的问题。”三峡工程全国瞩目,三峡拆迁的影响是超出本地的,所以贾樟柯以两个山西外来人寻找的目光来看待拆迁中、变化中的三峡。这是一种正在消失的现实,它深具中国当下特色:各种各样的拆迁,或许是发展的代价,带有现代化逆程中特有的过渡性质。拆迁不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但也不是一个通过个人的反抗就可以遏止的过程,拆迁就这样渗透到了最普通的人的生活之中。在影片中,贾樟柯对这一变迁的态度仍然是客观面对、尊敬现实、反思现实。他面对奉节老城的目光有些恋恋不舍,无奈的伤感和浓浓的乡愁替代了批判的锋芒。比如在影片中,摩的司机指着茫茫江水懒懒地对韩三明说:“停在那里的那条船,我家原来就在那里,早就没有了。”韩三明说:“你知道淹了还带我来(麻幺妹的老家)?”小伙子气愤地回答:“又不是我叫它淹的。”再比如“小马哥”对韩三明说的那句经典台词:“现在的社会不适合我们了,虽为我们太怀旧了”,“一个两干多年的城市,两年就拆了”。我们的生活在经历剧烈而快速的变化,钱越来越多,开放性和发展方面越来越多,但是生活有没有更好?人有没有更好?这正是贾樟柯提出和思考的问题。
    2。叙事背景:小县城,大世界。
    贾樟柯擅长表现小县城的生活世界。在以往的作品中,贾樟柯关注的是故乡小县城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社会转型期间的变化。作为一个出生于七十年代,故乡生活剧烈变化的见证者,在现代文化中传统文化撞击的漩涡中无法自拔的小城人,他用自己的作品表达了很有价值的反思。他的早期作品几乎都是在山西汾阳拍摄,把一个地域的风土人情和作品本身融为一体,塑造出独特的美学风貌。由此,“县城影像”成为贾樟柯的标签,也成为中国电影历史上一种另类的叙述文本。这与导演本人出身于小县城有密切的关系。贾樟柯说:“城镇带给我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一种文化上的信心,这是我从县城里吸收到的最大的营养。这使我不管走到哪,都能有一种勇气。”从《世界》开始,贾樟柯走出了山西,虽然他把场景搬到了北京这样的大都市,我们在影片中看到的仍然是小县城式的生活。《三峡好人》同样如此,与其说它是在反映三峡地区的人民的生活,不如说是一个县城的镜像,他通过奉节这样典型的南方老县城展开中国社会的全景:拆迁、人口贩卖、黑社会、失地百姓和征地政府之间的矛盾,这些社会问题显然不仅仅是山西、四川或重庆的个案。
    中国的县城是城市和农村的交叉地带,它既有现代性因素又有乡土文化的传统,它的社会形态的变迁,最集中地折射出近二十多年来中圉现代化进程的真实面貌,是中国社会蜕变的最生动体现。贾樟柯的电影不仅为中国小县城刻画了典型的形象:灰色、嘈杂、了无生机、充满垃圾和废墟、夸张的小商业景象等等,他还进一步深人到这种县城人的生活状态:小人物的蜉蝣人生———种流浪者式的边缘化的特殊生活。比如韩三明在三峡遇到的一群民工、沈红在路上遇到的找工作的小女孩,还有被人利用的英年早逝的“小马哥”等等。他们在时代变迁的波涛里无力地漂流。
    3。关注对象:小人物与弱势群体。
    《三峡好人》刻画了一群最最普通的移民形象,就连韩三明和沈红拘身份也是普通的矿工和护士。关注生活在小县城的底层人物、边缘八物是贾樟柯作品一贯的特点:《小武》里的小偷小武,《站台》里的歌舞团演员,以及在《任逍遥》中的社会问题青年等等。把镜头对准底层人物的导演不止贾樟柯一个,贾的特点在于真正赋予了这些普通人一种生命的质感、青春的质感,在灵魂上与他们平等对话,最大限度地揭示他们的真实状态,表现出一种极大的尊重,没有俯视,也没有一般意义上的同情。贾樟柯说,“无论如何,我想通过它(电影)去挖掘和展现人民之中蕴藏着的进步的力量。”与过去作品不同的是,《三峡好人》的主角在性格上有了新的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韩三明和沈红的行为中,他们对自己的命运有了主动了断的勇气,他们都做好了所有承受结果的心理或物质准备,而不是像《站台》或《世界》里的人物随波逐流、盲目地被生活的变化摆布。

    二、《三峡好人》的影像艺术风格

    《纽约时报》的影评人评价贾樟柯“犹如一位拥有古典智慧的后现代主义者”,这种评价比较巧妙地概括了《三峡好人》丰富的美学特征。从这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更加饱满的细节以及更典型的人物性格塑造,而拍摄构图、色彩处理和人物造型都有古典油画般的静穆感。包括影片对超现实主义手法的运用,添加一些生活化的幽默喜剧元素等等,这些东西共同形成一种非常深沉的、值得反复体味的魅力。但是贾樟柯依然是贾樟柯,与张艺谋、陈凯歌等喜欢尝试不同风格的第五代导演相比,他有着自我追求的单一风格:单一的镜头方式,单一的叙述方式,单一的影像风格,甚至是单一的演员。可以说他在坚持不懈地阐述着自己的电影语言,从没有根据市场的需求而转变风格。《三峡好人》依旧延续了他在《小武》《站台》中体现出来的品质:纪实性大于故事性,真实性大于情节性。
    1.新现实主义与“声音”美学。
    意大利著名编剧柴伐梯尼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新现实主义创作的六原则:“用日常生活事件代替虚构的故事”、“不给观众提供出路的答案”、“反对编导分家”、“不需要职业演员”、“每个普通人都是英雄”、“采用生活语言”。贾樟柯的作品深受新现实主义及台湾导演侯孝贤的影响,在创作上基本把“六原则”作为自己的创作理念。“我的摄影机不撒谎”,这几乎是贾樟柯电影的文化标志。他的拍摄大量使用长镜头、非专业演员、方言。《三峡好人》依然惯用长镜头,固定机位的中景、中近景特别多,特写很少,基本上没有镜头的推、拉以及机位的移动,只有不多的几次缓慢的摇镜头。他用这种沉默、俸滞、缓慢、凝重的影像语言反衬出故乡正在被瓦解、被拆迁、被淹没的轰然变化的事实。这种镜头语言能够带给观众情感上的巨大张力。
    在贾樟柯的写实手法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叙述元素是声音。H·樟柯对银幕声音的理解非常独特,各种声音是他用来还原时代气息、拓展叙述空间的重要工具。从《小武》一直到《三峡好人》,在每部影片里都可以听到大量来自日常生活的噪音:交通工具的暄闹、各种机器的轰鸣、市场上的叫卖、收音机和电视机发出的声音等等密集地分布在影片的每一刻,永不消停。嘈杂、拥挤,尤其充斥着汽车和摩托车的声音,这是中国大多数小城镇的真实特色。贾樟柯从来不刻意过滤这些自然环境中的噪音,就像他几乎不对拍摄场景作任何美化处理。在《亘峡好人》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声音承担着丰富的叙事功能:拆迁过程中工具敲打石头的声音、江水奔流的声音、码头的汽笛声,共同编织出特定的声音背景在显示人的变迁。同时,影片对流行歌曲的巧妙运用也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比如通过老歌《酒干倘卖无》来表达移民的离愁别绪;当地小孩唱的《老鼠爱大米》唤起了韩三明对妻子的思念;舞厅里《潮湿的心》暗合了沈红的心境。而现实中,流行歌曲确实成了普通人的情感归宿,他们需要这个归宿。在贾樟柯的其他电影中同样运用了众多契合时代潮流的流行歌曲,《站台》和《任逍遥》就直接来用了流行歌曲名。此外,电视机也是贾樟柯惯用的复原空间的手段,在《三峡好人》中,通过电视我们可以看到三峡移民搬迁的专题片、电视剧《三国演义》等等。这些片段在土种近乎无意的状态中丰富了影片的意昧。
    2.超现实手法与诗意叙事。
    《三峡好人》公映以后,观众讨论最多的是几处超现实主义手法的运用:“飞碟”将韩三明仰望天空的视线与沈红连接到一起;在美丽的晨色中,经过一夜煎熬的沈红站在阳台上,她背后的巨型纪念碑突然象火箭一样升向天空;小马哥去世后,镜头从韩三明摆放的遗像左移到刘、关、张穿着传统戏装却围坐在桌前发短信;结尾处的画面背景出现了一个高空走钢丝的人。其实,熟悉贾樟柯作品的人可以看出,他并不是第一次使用这些新鲜元素,在他的上一部作品《世界》里,就有超现实主义的FLASH表现,虽然《世界》和《三峡好人》同样保持了新现实主义的基本形式要素:记录性、实景拍摄、长镜头、非职业演员、方言等等。这些神秘的画面,是导演对片中人物(其实是导演自己)在心里、感觉、情绪的形象化表达,他不仅给人以是觉得美感和冲击力,更重要的是它深刻表达了现实世界的不真实感、神秘感、不确定性,以及导演置身陌生时空的孤独感。正是这些诡异的镜头进一步赋手于影片一种意味深长的诗意。
    诗性,这是《三峡好人》不同于贾樟柯以往影片的另一个突出特点。他用最朴素的镜头,最朴素的人物,一片又一片的废墟,永不消停的噪音,让观众感到一种忧伤的美感。影片的英文名被翻译成“静物”,贾樟柯对此的解释是“我带着摄影机闯入这座即将消失的城市,有一天闯入一间无人的房间,看到主人桌子上布满尘土的物品,似乎突然发现了静物的秘密,那些长年不变的摆设,桌子上布满灰尘的器物,窗台上的酒瓶,墙上的饰物都突然具有了一种忧伤的诗意。静物代表着一种被我们忽略的现实,虽然它深深地留有时间的痕迹,但它依旧沉默,保守着生活的秘密。”而这些终年不变的静物在三峡,三峡在变,房子街道被淹没在水底,人们离开了旧居,四散到中国的各个地方,它们却仿佛游历于现实之外,就像那些沉默的移民,就像那些表情静穆、终日抡锤拆房的民工。贾樟柯深情凝视这些简陋的物、质朴的人,给这些被遗忘甚至就要消失的东西致以一种宝贵的、温暖的敬意。

    二、三峡中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和艺术特征是什么?

    1、叙事主题:变化的中国。

    贾樟柯电影的中心主题是变化,不仅是《三峡好人》,从《站台》到《世界》,贾樟柯一直关注在现代化进程中普通人的生活变化以及情感方式的变化。在《三峡好人》中,这种变化更直接:故乡正在消失,婚姻、邻里、亲朋的关系也在变。贾樟柯说,“我一直在不遗余力地描写变化中的中国。因为,不管是中国经济加速度发展也好,社会生活迅速发展也好,这种精神的变化说到底是我们国家现代化的问题。”三峡工程全国瞩目,三峡拆迁的影响是超出本地的,所以贾樟柯以两个山西外来人寻找的目光来看待拆迁中、变化中的三峡。这是一种正在消失的现实,它深具中国当下特色:各种各样的拆迁,或许是发展的代价,带有现代化逆程中特有的过渡性质。拆迁不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但也不是一个通过个人的反抗就可以遏止的过程,拆迁就这样渗透到了最普通的人的生活之中。在影片中,贾樟柯对这一变迁的态度仍然是客观面对、尊敬现实、反思现实。他面对奉节老城的目光有些恋恋不舍,无奈的伤感和浓浓的乡愁替代了批判的锋芒。比如在影片中,摩的司机指着茫茫江水懒懒地对韩三明说:“停在那里的那条船,我家原来就在那里,早就没有了。”韩三明说:“你知道淹了还带我来(麻幺妹的老家)?”小伙子气愤地回答:“又不是我叫它淹的。”再比如“小马哥”对韩三明说的那句经典台词:“现在的社会不适合我们了,虽为我们太怀旧了”,“一个两干多年的城市,两年就拆了”。我们的生活在经历剧烈而快速的变化,钱越来越多,开放性和发展方面越来越多,但是生活有没有更好?人有没有更好?这正是贾樟柯提出和思考的问题。

    2。叙事背景:小县城,大世界。

    贾樟柯擅长表现小县城的生活世界。在以往的作品中,贾樟柯关注的是故乡小县城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社会转型期间的变化。作为一个出生于七十年代,故乡生活剧烈变化的见证者,在现代文化中传统文化撞击的漩涡中无法自拔的小城人,他用自己的作品表达了很有价值的反思。他的早期作品几乎都是在山西汾阳拍摄,把一个地域的风土人情和作品本身融为一体,塑造出独特的美学风貌。由此,“县城影像”成为贾樟柯的标签,也成为中国电影历史上一种另类的叙述文本。这与导演本人出身于小县城有密切的关系。贾樟柯说:“城镇带给我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一种文化上的信心,这是我从县城里吸收到的最大的营养。这使我不管走到哪,都能有一种勇气。”从《世界》开始,贾樟柯走出了山西,虽然他把场景搬到了北京这样的大都市,我们在影片中看到的仍然是小县城式的生活。《三峡好人》同样如此,与其说它是在反映三峡地区的人民的生活,不如说是一个县城的镜像,他通过奉节这样典型的南方老县城展开中国社会的全景:拆迁、人口贩卖、黑社会、失地百姓和征地政府之间的矛盾,这些社会问题显然不仅仅是山西、四川或重庆的个案。

    中国的县城是城市和农村的交叉地带,它既有现代性因素又有乡土文化的传统,它的社会形态的变迁,最集中地折射出近二十多年来中圉现代化进程的真实面貌,是中国社会蜕变的最生动体现。贾樟柯的电影不仅为中国小县城刻画了典型的形象:灰色、嘈杂、了无生机、充满垃圾和废墟、夸张的小商业景象等等,他还进一步深人到这种县城人的生活状态:小人物的蜉蝣人生———种流浪者式的边缘化的特殊生活。比如韩三明在三峡遇到的一群民工、沈红在路上遇到的找工作的小女孩,还有被人利用的英年早逝的“小马哥”等等。他们在时代变迁的波涛里无力地漂流。

    3。关注对象:小人物与弱势群体。

    《三峡好人》刻画了一群最最普通的移民形象,就连韩三明和沈红拘身份也是普通的矿工和护士。关注生活在小县城的底层人物、边缘八物是贾樟柯作品一贯的特点:《小武》里的小偷小武,《站台》里的歌舞团演员,以及在《任逍遥》中的社会问题青年等等。把镜头对准底层人物的导演不止贾樟柯一个,贾的特点在于真正赋予了这些普通人一种生命的质感、青春的质感,在灵魂上与他们平等对话,最大限度地揭示他们的真实状态,表现出一种极大的尊重,没有俯视,也没有一般意义上的同情。贾樟柯说,“无论如何,我想通过它(电影)去挖掘和展现人民之中蕴藏着的进步的力量。”与过去作品不同的是,《三峡好人》的主角在性格上有了新的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韩三明和沈红的行为中,他们对自己的命运有了主动了断的勇气,他们都做好了所有承受结果的心理或物质准备,而不是像《站台》或《世界》里的人物随波逐流、盲目地被生活的变化摆布。

    三、电影《三峡好人》观后感 主要表达什么

    最近在老师的推荐下观看了“三峡好人”这部影片,这是一部没有豪华场景、没有大腕明星、没有华丽台词的电影,有的是断垣残壁、普通人生和平白对话。但是毋庸置疑,这是一部好片子。
    影片讲的是:山西的一个普通煤矿工人,16年前买回了一个四川媳妇,媳妇刚怀孕,就被公安局解救回去了。16年天各一方之后,煤矿工人去三峡地区寻找他的女儿,而因三峡工程的缘故,前妻家所在的县城,早已被淹没在水底,前妻的家人对他也不怎么友善,几次三番折腾之后,他终于见到了前妻,两人在长江边相会,彼此相望,决定复婚。

    女护士沈红从太原来到奉节,寻找她两年未归的丈夫,他们在三峡大坝前相拥相抱,一只舞后黯然分手,决定离婚。
    老县城已经淹没,新县城还未盖好,一些该拿起的要拿起,一些该舍弃的要舍弃……故事情节看似简单,在商业片、日韩泡沫剧充斥影视市场的今天,《三峡好人》无疑给我们带来了一份厚重,以及这份厚重所留下的深深的思索。
    这部片子,让我真正看清了,中国最底层劳动人的生活和精神状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之前从不知道,也很难有机会看到。现在的媒体,歌功颂德的事太多了,混淆视听,只知道有些山区很穷,穷到电都没有……之类的。
    生活是很困难的,生活是很无聊的。为了生活,有人从事着日薪30-40的拆房子的重体力劳动,有人冒着生命危险开挖黑煤窑,只为赎回老婆,有人曾花三千将妹妹卖到山西,待解救回来,居然再次将其以三万卖给包工头,有人为了给男人治病,甘愿做暗娼…有太多这样的例子…。影片告诉我们,在我们生活的国度里,还有这样一个地方,还有这样一群人。《三峡好人》揭示了一个最根本的道理,就是人在极端的贫困中,做人的尊严根本就不存在,死与活已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钱上升到了人生理想的最高境界。为了钱,底层的女人除了自己的身子还有什么可供换取金钱呢?男人除了体力和一条命,也没有其他的本钱。人贱命也贱,他们的一身正如片子的结尾一幕,一生都走在钢丝之上,随时有掉下来的危险。穷人生也好,死也好,没人在意,没人在乎,自生自灭。
    影片对生活糜烂醉生梦死的城市人是非常不屑的,很多人对土得掉渣的农民工反感甚至憎恨!城市人的虚荣心让中国社会严重分化,农民工已丧失了作为一个社会公民的应有权利,在势利的城市人眼中只有在城市边缘艰难刨食。在这凋谢的世道上,农民工的生活颠沛流离,生命如此渺小,命运如此不堪。
    过去20多年的巨变,为越来越多的国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生活,但也有不少人为此付出了代价。这也许是发展路上不可避免的代价,但至少我们在享受全新生活时,不要忘了那些默默无闻的人,那些行走在路上的民工,那些到处“讨生活”的外地人,那些跟中产生活极不相称的服装和嗜好(包括老四样烟酒茶糖)
    “浪奔浪流,万里滔滔江水永不休。淘尽了世间事,混作滔滔一片潮流。是喜是愁,浪里分不清欢笑悲忧。成功失败,浪里看不出有没有。”

    浪里看不出,但《三峡好人》为我们看了;分不清欢笑悲忧,《三峡好人》为我们努力呈现了;滔滔江水,浪花转瞬即逝,《三峡好人》为我们记录了。
    影片留给我深深的思索:生活是什么?我们追寻的生活又是什么?也许当我们这样自问的时候,当我们为了生活而盲目奔波的时候,不防去看看在同一时空下别人是怎么生活的。当我们关注别人生活方式的时候,也许我们能解释很多无法回答的问题。

    我找了N久找到的隐秘作文 老师绝对不会发现的 给分吧 - -,

    关于三峡好人影评的问题,通过《三峡中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和艺术特征是什么?》、《电影《三峡好人》观后感 主要表达什么》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三峡好人影评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

    本文标签:三峡好人影评(2)

    相关阅读

    关键词不能为空

    范文示例_作文写作_作文欣赏_故事分享_158文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