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文章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158文章网 > 范文示例 > 美国史上最大财务造假:资本是如何作恶,坑惨平民的?

美国史上最大财务造假:资本是如何作恶,坑惨平民的?

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牛气冲天祝福语顺口溜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美国史上最大财务造假:资本是如何作恶,坑惨平民的?和关于美国世通公司2002年所发生的事情,描述世通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如何犯下世界上最大的财务报表欺诈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 美国史上最大财务造假:资本是如何作恶,坑惨平民的?
  • 关于美国世通公司2002年所发生的事情,描述世通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如何犯下世界上最大的财务报表欺诈
  • 纵观美国百年金融史,资产阶级都是如何敛财的?
  • 安然(ENRON)衰落的原因,还有例子
  • 一、美国史上最大财务造假:资本是如何作恶,坑惨平民的?

    曾几何时,网上流行这样一段顺口溜:美国霸气小护照,德国良心下水道;伦敦地铁只看报,北欧三国爱环保,日本马桶冲水好,印度平静无人闹。

    这些讽刺的是“公知”为了吹国外不惜昧着良心写爽文,可能这些国家自己都不敢这么吹。仔细翻看每个国家的家谱,谁还没有一些乱七八糟的事情。今天就来聊聊美国的一家公司,作假帐究竟有多牛。张溥杰估计,牛得公知们都不知道该如何洗。

    这家公司名叫安然公司,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商品和服务公司之一,2000年鼎盛时期市值高达600亿美元,名列《财富》杂志“美国500强”的第七名,还连续六年被该杂志评为最具创新精神的公司,远超微软、因特尔。

    谁能想到这样一个庞然大物,竟然在市值辉煌不到一年的时间内,股价下跌,宣布破产,导致数万人失业。

    野心膨胀的“美国梦”

    安然公司创办人肯尼斯·雷,1942年出生在位于美国中西部的密苏里州,家里是修理地球的。平时就忙忙农活、送送报纸,捡捡牛粪。按照一般人的发展轨迹,你就在家安静地做个农民得了,可是他偏偏有颗想要发财的心,幻想有朝一日发财。

    当然一个人有梦想固然重要,但是还要有心去实现。不然就变成了企图心太强,行动力太差的春秋大梦者。

    肯尼斯·雷

    1970年28岁的肯尼斯在休斯顿大学获得了经济学博士学位。服役之后,他被原来的导师延揽到联邦能源委员会里面工作。有了伯乐,再加上他本人非常努力,仅用了一年时间就获得了副秘书长的职位,可以说是出道即巅峰。

    1973年石油危机爆发之后,天性敏锐的他很快就意识到,挑战即机遇。他积极游说政府放松对能源政策的松绑,而他静静地等待着天然气能够回归自由市场,以让价格真实反映市场情况。而只要掌握了天然气的渠道资源,就等于把控了整个市场。

    随后他毅然决然退出政坛转向商界,用了十年的时间,他当上了休斯顿天然气公司CEO的职位。

    1985年,43岁已过“不惑之年”的肯尼斯·雷,以经济学博士独到的眼光,大刀阔斧并购了得克萨斯州休斯敦的另一家天然气公司,经过不断并购重组,小小天然气公司发展壮大为休斯敦天然气行业的“领头羊”——美国安然公司。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安然公司开始实施全球化战略,在欧洲、美洲、亚洲等只要稍微不是很差的国家或地区都进行业务扩张,包括建设玻利维亚到巴西的天然气输送管道网。经过“一业为主,兼营别样”的全力拓展,美国安然公司”已脱胎换骨为世界最大的电力和天然气交易商。

    2000年,公司营业额突破10亿美元大关,不仅名列美国《财富》杂志“全球500强”的第16位,在美国《财富》杂志“全美500强”中排名第7位,市值一度高达600亿美元……

    但令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有多辉煌,就有多狼狈。

    这个巨无霸却在2001年12月2日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破产清单中所列资产高达498亿美元,创造了美国历史上公司破产案的最高纪录,并且在全世界范围内产生连锁反应,全球股市缩水高达63亿美元;

    当然最惨的还是与其有关的企业和个人,美国最大三家银行提供的22亿美元贷款,极有可能统统打了水漂;一些大量购进安然债券的保险公司,蒙受数十亿美元的亏损;众多客户,不得不硬着头皮应对5000万美元的无端损失;绝大多数把养老金统统投向公司股票的“美国安然公司”员工,面对一文不值的公司股票,眼睁睁地看着辛苦积攒了几十年的退休金白白泡汤,只好打碎牙齿往肚子里咽……

    如果按照正常的逻辑,安然公司应该是一家能够给社会都带来福祉的公司,为何落得如此下场呢?

    忽悠政府,坑惨平民

    安然公司成立后不久,肯尼斯遇到了一个名叫杰夫·斯基林的金融奇才。杰夫毕业于哈佛商学院,毕业后就职于全球著名的麦肯锡公司。

    在一次为安隆提供咨询服务的时候,两人相见恨晚,一拍即合,决定狼狈为奸。竭力鼓吹政府撤销对能源市场的管制,利用政府解除管制大做能源买卖。

    被任命为运营官杰夫·斯基林不负众望,为安然公司开辟了一个新业务,成立天然气银行。

    杰夫·斯基林

    所谓的“天燃气银行”,类似于建立了一个天然气的期货市场,天然气的买卖双方分别以相对固定的价格与安然公司签订长期供需合同,这个过程中安然则扮演一个能源中介的角色赚取其中的差价。

    有人也许会问,天然气的买卖双方为何要经过安然公司呢?因为当时燃气价格不是很稳定,卖方担心自己卖便宜了,买主担心自己买贵了。在这种条件下,燃气银行就应运而生了。

    “燃气银行”消除了买卖双方的价格波动,一经推出就大受欢迎,越来越多的油气生产商、管线运营商,甚至燃气电厂也加入进来。

    对于参与天然气交易的各方而言,不仅能够减少天然气供求失衡的风险,也可以通过未来天然气产销量,相对准确预估自己公司的财务经营状况,从而可以较好的对公司进行规划。

    安然公司以此为抵押,通过某种信托基金或资产管理公司,对外发行债券或股权,把不动产“做活”。

    这种做法在美国是常见的,问题是安然建立了众多关联企业,形成多种复杂的合同关系,从而达到虚报利润、隐蔽债务和减税的目的,而这正是后来导致安然破产的重要原因之一。

    安然的创新脚步还在继续。1996 年加州正在谋划电力市场化改革时,安然公司收购了波特兰通用电气公司从而把业务扩展到了电力领域。

    随着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电力市场化改革、引入竞争机制、从而提高行业效率并吸引投资建设新的电力设施,成为世界各国电力工业发展的趋势。

    1996年加州政府决定从1998年开始重构加州电力工业,引入竞争机制。其主要措施包括改组电力公司,出售其燃气发电厂,成立加州电力交易所,由它们分别负责加州电力的经济功能和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

    加州电力改革后的产业链条为:发电厂发电、通过投标将电能在电力交易所售出,电力公司在电力交易所购电,然后面向广大民众零售,大用户也可以直接参与投标到电力交易所购电。

    正是在90年代末,凭借加州电力市场化的东风,安然建立了名为“安然在线”的能源交易平台,一举成为整个北美最大的天然气和电力交易做市商。

    加州电力改革后整个电力市场的运行一切正常,批发电价一如人们预期略有下降。但是2000年炎热的夏天使得空调用电量剧增,加之加州经济和人口的快速增长导致的电力负荷加重,使得电力供给与需求严重失衡。

    随之而来的是电价暴涨、电网濒临崩溃,仅在一个夏季加州就宣布进入电力紧急状态多达132次。迫于居民的压力,州长格雷·戴维斯月签署法令限制电力公司的销售电价。

    然而寒冷的冬天接踵而至,作为发电的主要原料的天然气价格不降反升。批发电价继续飙升也就在所难免。

    在这样的情势下,安然利用电力危机趁火打劫,据美国国会披露的安然公司内部文件显示,它在2000年期间操纵加州市场电力价格谋取利益。斯基林也鼓励其交易员在加州积极找事儿,采取任何必要措施利用加州能源批发市场的优势推动安然公司股价攀升。

    作假帐,我们很专业

    如果从这些来看,安然公司像是拥有了上帝视角一样无往不利,其实并非如此。安然公司在很多投资上,都是以失败告终。比如在宽带业务和印度的电力投资业务,都让安然公司吃了不少的苦头,尤其是在印度电力投资这件事情上。

    当时安然公司吭哧吭哧在印度建立好电厂电网之后,才发现印度老百姓压根交不起电费,没办法只好自认倒霉。

    如果在其他的公司,肯定会在财务报表上体现出来,但安然并非如此,他们有一套特殊的财务管理办法。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再提一个人,安德鲁·法斯托。

    安德鲁是个金融奇才,毕业于西北大学的工商管理学院,毕业后进入银行工作,随后加入一家规模不大的上市公司。不久后他又回到大陆银行,从事证券交易和贷款业务。这般从业经历,加上他的聪明才智,让他逐渐掌握了构建复杂的财务结构并具备了熟练的证券市场运作经验和技能。

    安德鲁·法斯托

    1990年安德鲁加入安然公司后,接管证券化交易业务,开始领导安然的金融创新业务,在他的带领下,打造了安然资产负债表表外会计工具,也缔造了安然复杂的金融衍生品资产和融资结构,这些内容至今仍难以被普通金融从业者所熟悉。

    首先,为了让财务报表好看,他们采用了新的记账方式——按照市值计价,也叫做公允价值计价。一般来说某个公司签了个10年的合同,我们今年实际赚了多少钱,就计为利润。

    但按照这种方式,同样是一个为期10年的合同,可以把你未来十年的利润都放到今年一次性计上。这种方法也不算罕见,但问题是要实事求是。但对于安然公司来说,无疑是留了暗箱操作的空间。

    除此之外,他们还有一招, 这招就是安德鲁做出了极大的贡献,那就是采用复杂的公司结构和财务结构,通过关联交易虚增利润,从而不断拉升公司的股票。

    据悉安然公司利用资本重组,通过纵向和横向持股编织“金字塔”式的关联企业集团,实现以少量资金控制大量公司的目标,其各类子公司和合伙公司数量达到3000多家平摊下来每7个员工就有一家,形成了庞大而复杂的企业组织和公司网络。

    安然的营运现金流在1998年为16亿美元,1999年为12亿美元,而2000年的头9个月仅为1亿美元。尽管安然的营运现金流在逐步下跌,但它所公告的净利润却在年年上升,一时间成为了华尔街最溺爱的宠儿。

    2000年安然攀上了其巅峰,在全美所有上市公司中净资产排行第七,股票价格在1995年后也从15美元一路猛涨至90.75美元。

    从1995年安然公司被经济界权威杂志《财富》评为“最富创新能力的公司”连续6年都排在微软、英特尔之前,它的最主要的“成就”就是对金融工具的创新运用,由于它的“出色表现”,安然公司的管理人员被业界认为是资本运营的高手(张溥杰)。

    资本是如何作恶的

    假的就是假的,可以一时骗过所有人,可以所有时候骗过一些人,但是没有办法所有时候骗过所有人。

    就在操纵加州电价引起社会广泛不满后,同样也是《财富》杂志,在2001年3月5日,发表了一篇题为《安然股价是否高估》的文章,首次质疑安然的财务存在“暗箱操作”。

    随后在媒体记者和监管部门的穷追猛打之下,笼罩着安然长达10年之久的黑幕终于得以揭开。

    人们这才明白,安然制造概念吸引投资者,通过关联企业间的“对倒”交易创造出数以百亿计的超常利润,利用创新金融工具和公允价值会计粉饰财务状况,而对存在的巨额债务和风险却隐瞒不报。

    曾经牛气冲天的“美国安然公司”股票,突然分崩离析的熊气连连,从2000年8月的每股90.56美元猛跌为2001年11月的每股10美元,11月29日跌到了可怜巴巴的36美分。让广大股民们痛心不已的是,仅仅一年多的时间,安然公司的股票市值,就从800亿美元猛跌为3.4亿美元。

    2001年12月安然终于宣告破产,此时股价被定格在61美分。随后损失惨重的愤怒的投资者们发起了集体诉讼,把和安然有牵连的投资银行一口气全都告上了法庭。

    最终法院判决美国银行赔偿20亿美元、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赔偿10亿美元、摩根大通赔偿8.07亿美元、花旗集团赔偿3亿美元,而高盛却由于一直与安然保持距离而得以幸免。

    受到牵连的还有知名的安达信会计公司,从安然成立时起,安达信就开始担任安然公司的外部审计工作。

    20世纪90年代中期,安达信与安然签署了一项补充协议,安达信包揽了安然的内部审计工作。

    不仅如此,安然公司的咨询业务也全部由安达信负责。接着,由安达信的前合伙人主持安然公司财务部门的工作,安然公司的许多高级管理人员也有不少是来自安达信。从此,安达信与安然公司结成牢不可破的关系。

    美国公众和媒体指责安达信明知安然公司存在财务作假的情况而没有予以披露。安然公司长时间虚构盈利(从1997年到2001年虚构利润586亿美元),以及隐藏数亿美元的债务,作为十多年来一直为安然公司提供服务的安达信不可能不知情。

    后来据调查,安然利用财经审计的巨大漏洞,进行秘密交易以及“圈内人交易”,并通过种种手段使外部审计部门对公司的造假行为保持默许。《商业周刊》指出,律师、投资银行、会计师们可能捞取了安然3亿美元的好处,《纽约时报》则指出至少为11亿。

    受到牵连的还有政治人物,安然利用与美国政界的良好关系,“重写美国政府的能源政策条文”使能源政策对自己倾斜,获得大量利益。其中,小布什的身影还若隐若现。

    安然公司宣布破产后,高管们拿到了合计5500万美元的补偿,而数万名员工却只有人均4500美元的遣散费。

    美国司法部门随即对安然公司财务丑闻展开调查,先后有34名高级管理人员被带到被告席,其中14人被判有罪,肯尼斯·雷和斯基林自然难辞其咎,但他们还在负隅顽抗,试图把所有罪名推到公司前任首席财务官安德鲁·法斯托身上。

    但让他没想到的是,安德鲁·法斯托和检察官达成了“认罪协议”,只获得了10年的刑期。

    官司一直打到了2006年,肯尼斯最终获得了45年的刑期,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在判决前1个月,他就因心脏病去世了。

    而他的搭档斯基林,被判处24年有期徒刑。乍一听时间也挺长,可惜的是就在2019年,只服刑了12年的他,就获得了缓刑出狱,野心勃勃地瞄向了虚拟货币与能源产业。这事儿要是发生在我国,估计得被骂死。

    一、关于美国世通公司2002年所发生的事情,描述世通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如何犯下世界上最大的财务报表欺诈

    伴随手中世通股票价格高企,首席执行官Bernard Ebbers成为商界富豪,他用这些股票向银行融资以从事个人投资(木材、游艇,等等)。然而,在公司收购MCI后不久,美国通信业步入低迷时期,2000年对SPRINT的收购失败更使公司发展战略严重受挫,从那时起,公司的股价开始走低,Ebbers不断经受来自贷款银行的压力,要他弥补股价下跌带来的头寸亏空。2001年中,Ebbers请求公司董事会向他的个人生意提供贷款以及担保,总金额超过4亿美金,未果,他本人亦于2002年4月被公司解职。
    从1999年开始,直到2002年5月,在公司财务总监斯科特。苏利文(Scott Sullivan)、审计官David Myers和总会计师Buford “Buddy” Yates 的参与下,公司采用虚假记账手段掩盖不断恶化的财务状况,虚构盈利增长以操纵股价。 他们主要采用两种手段进行财务欺诈:
    少记“线路成本”(与其他电信公司网络互连所产生的费用),将这部分费用计入固定资产。假造“企业未分配收入”科目虚增收入。在2002年6月的一次例行的资本支出检查中,公司内部审计部门发现了38.52亿美金数额的财务造假,随即通知了外部审计毕马威(毕马威当时新近接替安达信成为公司的外部审计)。丑闻迅即被揭开,苏利文被解职,Myers 主动辞职,安达信收回了2001年的审计意见。美国证券管理委员会(SEC)于2002年6月26日发起对此事的调查,发现在1999年到2001年的两年间,世通公司虚构的营收达到90多亿美元;截至2003年底,公司总资产被虚增约110亿美元。
    舞弊亏空手法世通的财务舞弊手法大致有以下五种类型:
    滥用准备金,冲销线路成本滥用准备金科目,利用以前年度计提的各种准备(如递延税款、坏账准备、预提费用)冲销线路成本,以夸大对外报告的利润,是世通的第一类财务舞弊手法。美国证券交易管理委员会(SEC)和司法部已经查实的这类造假金额就高达16.35亿美元。
    2000年10月和2001年2月,在审阅了2000年第三和第四季度的财务报表后,苏利文认为线路成本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偏高,体现的利润达不到华尔街财务分析师的盈利预期,也不符世通先前向投资大众提供的盈利预测。为此,首席财务官苏利文下令主计长迈耶斯和会计部主任耶特斯将第三和第四季度的线路成本分别调减(贷记)8.28亿美元和4.07亿美元,并按相同金额借记已计提的递延税款、坏账准备和预提费用等准备金科目,以保持借贷平衡。这类造假手法使世通2000年第三和第四季度对外报告的税前利润分别虚增了8.28亿美元和4.07亿美元。
    2001年第三季度,为了使该季度对外报告的利润达到华尔街的盈利预期,苏利文勒令无线通信部门将已计提的4亿美元坏账准备与线路成本相互冲销。此举虚增了2001年第三季度的税前利润。
    上述会计处理既无原始凭证和分析资料支持,也缺乏签字授权和正当理由。迈耶斯、耶特斯、贝蒂(管理报告部主任)和诺曼德(子公司会计主管)虽然知道这些账务处理缺乏正当理由,也不符合公认会计准则,但最终还是屈从于苏利文的压力,参与造假。
    冲回线路成本,夸大资本支出世通的高管人员以“预付容量”为借口,要求分支机构将原已确认为经营费用的线路成本冲回,转至固定资产等资本支出账户,以此降低经营费用,调高经营利润。SEC和司法部已查实的这类造假金额高达38.52亿美元。
    2001年4月,苏利文在审阅了第一季度的财务报表后,发现线路成本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仍居高不下。苏利文、迈耶斯和耶特斯商量对策时均意识到,继续沿用2000年度的造假花招,以准备金冲销线路成本,将难以掩盖利润持续下降的趋势。为此,他们决定将已记入经营费用的线路成本,以“预付容量”的名义转至固定资产等资本支出账户。
    为了将这类造假伎俩付诸实施,苏利文授意迈耶斯和耶特斯,要求总账会计部给各地分支机构分管固定资产记录的会计人员下达指令,在季度结账后,根据指令借记固定资产账户。例如,2001年4月,诺曼德致电世通固定资产会计部主任,要求他以“预付容量”的名义,对2001年第一季度的财务报表补做一笔调整分录,借记固定资产7.71亿美元,贷记线路成本7.71亿美元。而当固定资产会计部主任索要原始凭证和做账依据时,诺曼德坦率地告诉他,这些指令来自高层,是苏利文和迈耶斯亲自指示的。
    2001年的四个季度和2002年第一季度,由苏利文、迈耶斯和耶特斯策划,由诺曼德和贝蒂按照上述方法负责具体实施的造假金额高达38.52亿美元,这对五个季度财务报表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固定资产被虚增了38.52亿美元,线路成本被低估了38.52亿美元,税前利润也被相应虚增了38.52亿美元。挤去水分后,世通的盈利趋势与其竞争对手AT&T大致同向。
    通过将经营费用调整为资本支出,世通歪曲了其最大费用项目——线路成本占营业收入的比例,虚构了巨额的利润,严重误导了投资者对世通盈利能力的判断。
    与第一类造假手法一样,第二类造假手法所涉及的会计处理也没有任何原始凭证作支持,应有的授权签字也同样缺失。值得一提的是,第二类造假手法在夸大利润的同时,也虚增了世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从其披露的年报可以看出,世通采用间接法编制现金流量表,在间接法下,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是以净利润为基础,通过对不涉及现金和现金等价物进行调整得出的。其他条件保持相同,高估利润必然会夸大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此外,按照美国现金流量表准则,世通在线路成本方面的支出属于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出,而资本支出则属于投资活动的现金流出。将线路成本由经营费用转作资本支出,相当于对线路成本支出进行重分类。因而,本应在现金流量表反映为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出,结果却被反映为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出,严重误导了投资者、债权人等报表使用者对世通现金流量创造能力的判断。
    武断分摊收购成本,蓄意低估商誉世通可谓劣迹斑斑。除了在线路成本方面弄虚作假外,世通还利用收购兼并进行会计操纵。在收购兼并过程中利用所谓的未完工研发支出(In-process R&D)进行报表粉饰,是美国上市公司惯用的伎俩。其做法是:尽可能将收购价格分摊至未完工研发支出,并作为一次性损失在收购当期予以确认,以达到在未来期间减少商誉摊销或避免减值损失的目的。世通和思科(Cisco)等上市公司在过去几年曾多次采用这种手法粉饰其会计报表而受到SEC的谴责。SEC前主席阿瑟。利维特(Arthur Levitt)在其著名的“数字游戏”一文中指出:“最近几年,各行各业纷纷通过合并、收购和剥离(Spin-offs)进行再造。一些收购方,尤其是那些以股票作为收购货币的公司,已经将这样的大环境作为从事另一种‘创造性’会计的机遇。我将之称为‘合并魔术’”。在利维特列举的五大粉饰手法(创造性并购会计、巨额冲销、饼干盒式准备、重要性、收入确认)中,世通利用了其中的前两种手法。
    世通利用创造性并购会计,武断地将收购价格分摊至未完工研究开发支出。1998年9月14日,世通以370亿美元的代价(其中股票约330亿美元,其余为现金)收购了微波通信公司(MCI)。尽管世通未披露收购日MCI公司的净资产,但相关年报资料显示:MCI公司1998年末的资产总额、负债总额和净资产分别为138.8亿美元、109.3亿美元和29.5亿美元,1998年末世通的商誉余额为440.76亿美元,比1997年末的133.36亿美元增加了307.4亿美元。可见商誉的大幅增加与收购MCI有关。
    收购MCI时,世通原计划将370亿美元收购价格中的60~70亿美元分摊至未完工研发支出,并确认为当期损失,以降低商誉的确认额。此计划受到SEC的干预。SEC认为这是世通利用未完工研发支出的手法进行盈余操纵。迫于SEC的压力,世通最终只好将这部分的分摊额确定为31亿美元,并在1998年度一次性确认为损失。然而,世通并不能提供这31亿美元“未完工研发专案”支出的相关证据,也无法说明拟分摊至未完工研发支出的金额为何从60~70亿美元锐减至31亿美元。这一武断分摊收购成本的做法,导致商誉被严重低估。
    随意提固定资产减值,虚增未来经营业绩世通一方面通过确认31亿美元的未完工研发支出压低商誉,另一面通过计提34亿美元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虚增未来期间的利润。收购MCI时,世通将MCI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由141亿美元调减为107亿美元,此举使收购MCI的商誉虚增了34亿美元。按照MCI的会计政策,固定资产的平均折旧年限约为4.36年,通过计提34亿美元的固定资产减值损失,使世通在收购MCI后的未来4年内,每年可减少约7.8亿美元的折旧。
    而虚增的34亿美元商誉则分40年摊销,每年约为0.85亿美元。每年少提的7.8亿美元折旧和多提的0.85亿美元商誉摊销相抵后,世通在1999至2001年每年约虚增了6.95亿美元的税前利润。
    借会计准则变化之机,进行巨额冲销世通最终将收购MCI所形成的商誉确认为301亿美元,并分40年摊销。世通在这5年中的商誉及其他无形资产占其资产总额的比例一直在50%左右徘徊。高额的商誉成为制约世通经营业绩的沉重包袱。为此,世通以会计准则变化为“契机”,利用巨额冲销来消化并购所形成的代价高昂的商誉。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2001年7月颁布了142号准则《商誉及其他无形资产》,不再要求上市公司对商誉以及没有明确使用年限的无形资产进行摊销,而改为减值测试并计提减值准备。这一准则的出台,使世通如获至宝。
    在2001年度财务报告中,世通发出了2002年度业绩将大幅下降的预警,拟在2002年第二季度计提150~200亿美元的商誉减值准备。世通的高层直言不讳地表示,由于142号准则不再要求对商誉及其他没有明确使用期限的无形资产进行摊销,世通每年可减少13亿美元的摊销费用。
    如何计提无形资产特别是商誉的减值准备,是财务会计面临的一大难题。2002年上半年,世通聘请安永(Ernst&Young)根据142号准则的要求对商誉进行评估,拟在第二季度确认一次性商誉减值损失150~200亿美元,估值差异幅度高达50亿美元。会计造假丑闻曝光后,世通聘请美国评估公司(American Appraisal)对商誉及其他无形资产进行全面评估,得出的结论是:账面价值超过500亿美元的商誉及其他无形资产已一文不值,拟在查清所有会计造假问题后,全额计提减值准备。两个著名的评估机构,在同一个会计年度内对世通商誉所做的价值评估,形成如此之大的反差,确实令人瞠目。
    2003年3月,世通对外宣布,预计第一季度可恢复盈利1亿多美元。这一预计是建立在拟对无形资产(主要是商誉)和固定资产全额或大幅计提减值准备的基础上的。可见,利用会计准则变化之机,对无形资产和固定资产“洗大澡”,大幅降低折旧和摊销,是世通扭亏为盈的秘笈。世通财务舞弊手法透视

    二、纵观美国百年金融史,资产阶级都是如何敛财的?

    我们都知道美国是一个超级大国,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科技能力都始终在世界前端,作为世界上第一大经济体,美国的经济高度发达。而作为统治阶级的资产阶级,他们的资产占美国全部资产的一半及其以上,将全国的财富都紧紧的拽在自己的手里,于是在美国就形成了富人越富,穷人越穷的局面。那么,美国的资产阶级是怎么敛财,获得更多的权势和地位的呢?


    首先,美国的资产阶级通过剥削工人阶级来使自己不断壮大。在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被提出以前,工人阶级完全就不知道为什么自己那么辛苦的工作,最后到头来一个月的工资就勉强能够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支出,其余的一部分工资自己创造的价值则被资本家狠狠的剥削。因此,当剩余价值理论被提出以后,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一直都在延续。不过,在美国,资产阶级占据统治地位,所以他们有各种办法去剥削工人阶级,如制定看似有利于工人阶级的计划,但是实质上确实为了维护本阶级的统治,进而通过这些名义来更多的敛财

    其次,通过资本输出来掠夺财富。在1945年二战结束后,由于它没有受过太多的冲击,所以美国的经济实力较其他国家相比,居于世界领先地位。这时候,美国就开始了成为世界霸主的地位。在二战后,美国通过将自己本国生产的武器、原材料等卖给其他国家,从这些国家中不断地获取更多的财富。同时,美国还制定了马歇尔计划和扶持日本的计划,通过这些计划,不断地增强美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逐渐的形成两极格局的局面。当然,美国通过这些计划,资产阶级本身也在不断的发展壮大,获得更多的财富,进而成为垄断资产阶级。


    最后,美国从一般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过渡。1929年美国经济大危机爆发以后,美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地下降,于是罗斯福提出新政,通过政府干预的手段不断地调整。由此,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焕发出巨大的力量,不仅解决了美国的经济危机问题,还不断地提升美国的经济实力,恢复到之前的水平甚至超越。通过垄断行为,美国的资产阶级的空前高涨,敛财能力不断地上升。


    三、安然(ENRON)衰落的原因,还有例子

    Enron破产内幕及金融背景分析

    Enron破产了,美国金融界里又倒下了一批预言家和基金管理人。Enron的倒闭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也创造了美国有史以来最大的企业破产案。一向光芒照耀的美国金融界一下就黯淡了很多,是什么原因造成了Enron公司的破产呢?

    很多国内的经济界朋友和我讨论美国金融界的问题,并对照中国的情况来分析美国的金融问题,试图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很凑巧的是,中国上市公司财务审计出现了问题,结果中国政府出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政策,这个政策就是,未来中国的上市公司的财务审计必须要由海外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一下子就将中国的财务人员排除出去。当时我在一个经济论坛BBS上这样说,美国的金融界同样黑暗,中国不从制度上解决问题,洋财务进来同样解决不了中国的问题。没有法律的制约,任何国家的会计师事务所都可能会重新陷入原来的怪圈,中国政府目前的办法是个本末倒置的办法,一个荒唐的办法。

    要谈美国Enron公司,就要先谈谈美国的金融。大家对美国的制度都充满了信任和向往,从某种意义上讲,美国的制度不是最好,但确实是世界上最先进,最合理的制度。它主要的方针不是封堵,而是相互制约,用信用和制裁来约束各方。让监督和竞争排除体制来维护秩序。无论任何事情,只要你遵守法律和秩序,你都可以参与,但你如果违反了法律及秩序,只好将你排出在外,让你无法再在其中分一杯羹。也许有人会说,美国制度这样好,怎么还会出现Enron公司的事件呢?很明显,美国金融界在这个事件中负有很大的责任,不客气地讲,美国金融界和政府管制单位对这个事件都要承担主要责任,通过这个事件,美国的金融界必须要进行深刻的反思。

    在大众的眼中,美国应该是全世界最讲自由的国家,经济也应该是最资本主义的方式。但在我的眼中,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是表面现象,本质里更象共产主义国家的全民所有。在小型企业中,资本主义本质显现的非常明显,但在大型跨国公司里面和金融界,它所体现更多的则是共产主义式的公有制。如果没有对美国金融界的深入了解,没有对共产主义中国的深入了解,你也许会很难理解这两个世界上意识形态及社会制度截然相反的国家竟然有这么多的相同之处。

    大家都知道,统治美国经济的都是超级跨国公司,这些公司实力之大远超过一个小国。它的股票持有人几乎遍及世界各地,美国公民更是它的主要股东。无论这家公司的董事长还是总经理,几乎都是聘请来的专业管理专家。尽管他们可能拥有部分公司股票或股票期权,但他们所持股份在整个公司里所占有的比例也极为微小。即使是微软这样的公司,比尔.盖兹所拥有的公司股份也是微乎其微。美国上市公司因为其本身资本结构的原因,形成了一个与东方国家极不相同的状况,在东方国家中,特别是中国香港等地,董事长往往是企业的最大股东,所占的股份比例往往高达企业总股份的百分之三十以上。但在美国,如果你能占有公司总股份的百分之五以上,你绝对是公司的控股人。事实上,即使是这样一个比例,在美国都很少见。而企业的董事长跟他所拥有的股份比例更没有任何关系,董事长不过是股民聘请的一个高级管理人而已。美国这样的企业资本形态,就造成了近似于共产主义国家的“公有化”企业,只是他们运用的公有制手段和形态不同,运行的制度不同。

    在这个制度下运行的美国企业,其管理人的道德良心和制度性的约束就很有必要了。人的本性就是贪婪,当自身利益与公众利益脱钩时,没有良好的制度性制约和法律的惩处就难以约束人的贪心。美国企业往往使用企业股票期权和高薪的方式来制约高级管理人员的贪婪,这在某种程度上讲是很有效果,但从另一个角度上讲也存在着不可预测性和漏洞。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同样会在面临巨大的个人利益时将公众利益抛到一边,相对于股民而言,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更方便,更有理由来掩饰并修正自己的问题。这就是美国式的“公有制”本质。从严格意义上讲,他们与大陆政府委派的企业管理者没有太大的本质区别,他们都不是财产的所有者,企业的利益与自身的利益没有根本上的联系,公众财产的比例远高于个人所拥有的财产,他们是代表某些人的利益来管理企业,是职业管理人,而不是财产所有人。中美两国在此方面的区别是,美国有更好的监督机制和完善的人才选拔竞争机制,使美国很难在人员选拔上出现问题,更容易将具备真正本事的人任用到企业中,加之完善的信用体制可以更好地让高级管理人员自我约束。相对于美国,中国几乎没有任何制约机制,法律漏洞百出,更是形同虚设。

    明白了美国上市公司的状况,那么我们就来再看看美国金融界的状况是什么。美国的各大商业银行几乎都是上市公司,无论从任何角度上看,都是“公有化”程度最高的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各级管理人员与大陆国营企业员工没有任何本质上的区别。相对而言,美国投资银行和各类基金却很少上市企业,更多的是非公开的私人企业。这个形态与美国的公司结构有关系,是公司制度的原因造成了这样的状况,相对而言,这些部门的效率往往会比上市的“公有化”程度高的企业更有效率,管理也严格。但这样就能避免“公有化”的弊病了吗?事实上,在投资银行和各类基金会中,“公有化”的弊病更加明显,情况更加严重。

    基金是美国投资界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来源于保险,退休,医疗,保值,避税,避险等各种不同渠道。这些基金的经理人大部分是美国经济界精英,有着丰富的知识和实战经验。但同样一点,他们都是被雇佣的职业经理人,他们个人的财富与基金投资人仅仅是薪水的关系,他们同中国的国有企业经理人一样,并不拥有管理的基金的财产。所以,在心态上几乎都是相同,管理庞大的基金只是他们谋生的工作,而根本就没有私人企业家天生的贪婪和仔细。这样一来,在管理效率上和责任上就缺乏了动力和活力。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说,在美国想借千万美元或寻找千万美元以上的投资要比你借几十万美元更容易,除去管理成本的因素之外,另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管理这些投资基金的经理人不是这些资本的所有者,他们更象一个“公有制”企业的经理人。约束他们的除去丰厚的佣金和薪水之外,依靠的只有自己的道德底线和法律的制约。相对而言,因为投资就有风险,如果你不是很明显的侵吞财产,法律对这些经理人的约束几乎是零。正因为这些条件和现象,所以,当你在美国筹集资本的时候,比起资本的个体拥有者来,你更容易说服他们。只要你有一份让他们满意,可以证明你并不是欺骗,而且计划可行,有很高的利益回报,可以让他们在你投资失败时能对客户有一个明确地交代的投资分析报告,他们就愿意将钱交给你使用。特别是在美国这个资金充裕,资本市场竞争激烈的社会,职业经理人的胆量往往让你吃惊,当你接触到这个充满了竞争压力的金融圈,你就会发现,你向商业银行借十万美元可能需要半个月的时间,你要写数十份信用报告;但你募集一亿美元往往只需要十五分钟,而且你不需要填写任何报告,只要将你的构想告诉他们,基金经理人和投资银行会调动专业人员帮你完成一切。这就是美国金融界的真正操作过程,一个让外行人看得目瞪口呆的、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过程。

    截止到目前,在全球关于Enron公司破产的分析报道已经多到不计其数。但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世界其他国家,真正了解内幕的金融界人士不是三缄其口,就是闪烁其辞,左顾而言它。而其他非金融界的人士因为其工作的原因不十分了解金融背景,结果,对Enron破产事件的报道主要集中在金融制度和信用问题上,新闻界因为政治的敏感性,把矛头直接指向共和党和美国总统小布什。关于美国金融制度的问题和会计师审计及信用的问题已经有很多文章谈论并分析,本人认为有一定的道理,但任何分析如果脱离了大的环境和背景就只能是皮毛,而触及不到本质的问题。那么,也许会有人问,Enron公司破产的真正背景和原因是什么?

    首先,我们要从八十年代的美国经济环境来谈Enron现象。我曾在一文中说过,Enron公司的破产是美国新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必然结果,没有什么可以奇怪的。在上世纪八十年代,Enron公司只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能源公司,当时的美国经济还在衰退期间,经济转型十分痛苦。在这个时期,资本极为充足,但却不知道投资到哪里。无论在何种状态下,基础的电力和其他能源都是金融界最喜欢最保险的投资项目,特别是在经济衰退时期,基础行业更是投资者的最爱。Enron公司正是在这个时期受到了金融界的注意,极为容易地募集到了大笔资本,在九十年代初期开始了大肆扩张。而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国网络经济和生物经济做为新经济高速发展,引来了大量的风险投资,但投资界有一个颠扑不破的定理,就是分散投资,鸡蛋不能放在一个蓝子里。投资到网络经济中的风险投资越高,投资到银行和基础行业里的避险资本也越高。但大家都知道传统的基础行业只能是保值,不能升值,要想消除网络高风险投资带来的巨大风险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美国能源投资管制很严格,市场饱和,几乎没有什么新的投资。事实上,在网络新经济风行一时的时候,全世界及美国根本就没有人愿意投资资本到利润率极低的电力和其他能源行业。但金融界投资了风险极大的网络和生物经济,避险投资也要进行。就在这个关键阶段,Enron公司提出了一个令全世界金融界都吃惊的大胆计划,这就是“能源——金融”计划。这个计划在经过各界人士的研究之后,都觉得是个划时代的大胆设想,而主持这个计划的美国金融界人士更是对其充满信心。结果,Enron公司由于这个计划,理所当然地成为金融界投资避险资本的首选。当大量风险投资进入网络时,Enron公司得到的基础投资也更多,几乎是不受任何条件限制,而鼓吹Enron公司“能源——金融”计划的美国金融界人士和投资机构,更是希望Enron一举成功,并能给美国金融以及世界能源带来一个崭新的面貌。金融界在资本上全力支持Enron并全力鼓吹Enron“能源——金融”,企图让全世界的能源纳入美国金融体系,规避美国能源在未来可能会受到的他国限制,让未来的能源特别是电力和天然

    关于牛气冲天祝福语顺口溜的问题,通过《纵观美国百年金融史,资产阶级都是如何敛财的?》、《安然(ENRON)衰落的原因,还有例子》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牛气冲天祝福语顺口溜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

    相关阅读

    关键词不能为空

    范文示例_作文写作_作文欣赏_故事分享_158文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