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基于逆向教学设计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课例研讨活动顺利开展和如何不断优化混合教学中的教学目标?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一、基于逆向教学设计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课例研讨活动顺利开展
为促进我区教师专业化成长,更新教育教学理念,2022年4月21日,合肥市李华敏名师工作室联合合经区石婷婷小学英语名师工作室和合经区小学英语明珠人才,相聚云端,举办了基于逆向教学设计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课例研讨活动。因疫情原因,本次活动采用线上教研的形式,通过腾讯会议举行。参加本次活动的人员有:合肥市庐阳区教体局英语教研员唐永文老师,合经区小学英语明珠人才部分成员、合肥市李华敏名师工作室全体成员及学员、合经区石婷婷小学英语名师工作室成员、合肥市莲花小学英语组在研的合肥市信息技术课题《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研究》课题组全体成员。合肥市李华敏教育名师工作室成员、合肥市莲花小学赵贞霞老师主持了本次活动。
首先由合经区小学英语教研员沈晓娟老师进行活动致词。沈老师代表大家热烈欢迎和感谢唐老师的参会,还介绍了逆向教学设计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现实意义,认为本次活动具有时代性,预祝本次活动能取得圆满成功。
接下来是四节基于逆向教学设计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课例展示。第一位进行课例展示的是合经区明珠人才成员、合肥市莲花小学的傅帅老师。傅老师的这节课例选自人教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U2 Ways to go to school Part B Read and write.傅老师将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深度融合,以目标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注重训练及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第二位进行课例展示的是合肥市莲花小学的张丽君老师。张老师是合肥市信息技术课题《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研究》课题组的核心成员。她的这节课选自人教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下册Unit4 Then and now Part A Let's talk & Let's learn.这是一节对话与词汇教学的融合课,张老师从理论依据到具体的教学内容分析,基于大观念下的单元整体教学,整合知识点,基于逆向教学设计,以学生的需求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活动。
第三位进行课例展示的是李华敏教育名师工作室学员、合经区明珠人才成员、合肥市习友小学的钱娟娟老师。钱老师的这节课选自人教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下册Unit1 My day Part A Let’s talk & Let’s learn,这也是一节对话与词汇教学的融合课例。钱老师从七个方面向大家介绍了本课的设计思路与过程,从明确预期的结果,到确定预期结果达到的证据,再安排学习和教学活动,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逆向教学设计,促进学生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发展。
最后一位进行课例展示的是合经区石婷婷小学英语名师工作室成员、合肥市莲花小学的徐菁老师。徐老师的这节课选自人教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下册Unit3 My school calendar Part B Let's talk & Let's learn.徐老师从三大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设计,通过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安排,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基于逆向设计进行单元主题内容的整合,拓展学生资源,提升线下学习效果。
紧接着由庐阳区教体局英语教研员唐永文老师对以上四节课例进行点评和指导。唐老师指 出:逆向教学设计倡导以学习结果为导向,根据课程标准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再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评估证据,然后根据评估证据设计有效的学习体验和教学活动。我们要根据学生学习逻辑进行教学设计,三维目标是个整体,不能割裂,不能只关注知识点,还要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因材施教,因人导学。今天是新课程标准颁布的日子,唐老师号召大家要组织学习新课标,用理论指导实践。
活动最后,合经区石婷婷小学英语名师工作室领衔人石婷婷老师和合肥市李华敏教育名师工作室领衔人李华敏老师分别进行了总结发言。两位领衔人诚挚地感谢了唐永文老师的指导、沈晓娟老师的大力支持,肯定了本次活动中的亮点,也指出了不足。并表示今后将带领大家研修新的课标,以课题为抓手,继续深入研究逆向教学设计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丰富教学手段,改变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真正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通过本次活动,参会教师收获颇丰,希望能将所学运用于今后教学实践中,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促进自身专业化成长,一切向未来!
一、如何不断优化混合教学中的教学目标?
混合式教学已成为实现高校课堂教学供给侧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体现了向“以学习为中心”教学范式的转变。从实践层面看,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的混合式教学仍处于探索阶段。围绕混合式教学应重点处理的“七对关系”,从当前高校混合式教学的实际问题出发,阐释实现混合式教学高效化的实施路径。
1.解构知识体系与重构学习体系之间的关系
混合式教学模式,本质是解构知识体系、重构学习体系的过程。(混合式教学模型如图1所示)解构知识体系,主要指对传统课堂的教学内容进行解构,结合课程所在专业的培养目标,精选教学内容并对课程知识点进行细化。在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法的基础上,将所有知识点按照自主学习、引导学习、深度学习三个层级进行拆解,明确哪些知识可以线上自主学习完成,哪些知识需要教师引导协助完成,哪些知识需要通过师生深度交互完成。
重构学习体系,即是在解构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形成一条学习主线,对教学空间、学习方法、教与学的关系进行重构。重构教学空间,教学不再被束缚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而是可以向课前与课后无限拓展和延伸,学习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刻进行。重构学习方法,指根据知识点层级,形成低层级知识由学生自己完成;中层级知识由教师辅导帮助学生完成;高层级知识由教师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设计引导学生最终达成的模式。重构教与学的关系,形成“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即教学活动既不是“以教师为中心”,也不是“以学生为中心”,而是一切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引起和促进学生能动、有效活动的条件或手段,而学生能参与学习活动和有效完成学习过程是教师发挥作用所追求的本体或目的。
2.普适性标准与个性化设计的关系
混合式教学均须遵循“以学习为中心”“两性一度”的基本原则,但是在具体的设计与实施中,要充分结合课程的具体实际,不能简单地用某一标准对同类课程“一刀切”。教师在进行混合式教学探索前需要明确课程改革要解决的核心问题究竟是什么,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靶向治疗”。换言之,混合式教学的作用点是课堂教学问题中的“最小颗粒度”。
3.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的关系
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是混合式教学密不可分的两个环节,共同作用于学生的学习。线上学习是每阶段学习的起点,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基本掌握课程知识点,带着一定的知识基础及问题走进教室;同时,也是每阶段学习的小结,在线完成学习内容的总结、检验与反思,从头和尾两个环节对课堂教学的质量进行保障。线下学习是控制课程学习效果的关键环节,是实现课堂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最主要途径之一。教师以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活动为载体,完成学生线上学习成果的检验、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巩固和转化,引导学生实现高阶学习。线上与线下教学环环相扣、循环往复,构成完整的教学周期,形成贯穿“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闭环。
4.主体与主导的关系
混合式教学构建了一种新型师生关系,传统课堂中教师是教学任务的主要承担者,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掌握着知识传递的绝对话语权。混合式教学则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过程及能力的达成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度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其实,“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二者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 即帮助学生达成更好的学习成效, 但二者的出发点或着力点是不一样的, 这里面的“中心”, 更多的是教学改革中“关注点”和“出发点”的意思[2]。在混合式教学课堂中,学生自主的、合作的、探究式的学习占据主要的教学时间和空间,教师在其中的角色是课堂的组织者、讨论的引导者、学习的帮扶者。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模式中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均被凸显,形成了师生对话中的课程生成状态。
5.单向传输与多向互动的关系
传统课堂的信息传输大多数时间都遵循着从“师”到“生”的单向传输,即从教师所知到学生所知。而事实上,学生学习的途径远比我们想象的多样。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戴安娜·罗瑞兰德(Diana Laurillard)教授曾就“学生是如何学习的”开展研究,并提出模型[3]。她认为,学生可以通过教师沟通循环、同伴沟通循环构建自己的所知,通过教师示范循环和同伴示范循环形成和完善自己的行为,同时学生通过将所知运用于所行以加深自己对知识的理解,通过所行得到反馈并不断对既有知识进行再加工,教师则可以通过从学生处获取的反馈动态调整教学活动。混合式教学构建的正是这样一个师生、生师、生生的多向互动关系。这种多向互动,需要教师通过设计线上讨论、互动答疑、线下课堂小组作业等线上、线下的教学活动来最终实现。
6.课程教学目标与学生差异化需求的关系
与传统课堂相比,混合式教学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挑战,尤其体现在线上教学环节。线上学习允许学生自行决定学习的时间、地点甚至部分的学习内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差异化的学习需求。但由于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自律性、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各不相同,导致学生在进入线下课堂时产生了更鲜明的“差异化”特质,即对课前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参差不齐。这要求教师必须正视学生差异,避免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设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同时在进行课程考核时,结合学生取得的进步和变化,对学习情况、学习效果形成综合性评价,正确处理好课程教学目标与学生差异化需求之间的关系。
7.“新”知识与“旧”知识的关系
混合式教学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从建构主义的角度看,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积累了很多经验。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而“另起炉灶”,而是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4]。这意味着,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从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出最易于与新知识联系的旧知识,通过新知识、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重新建构自己的知识意义。
在混合式教学中,学生线上学习的知识会成为“旧知识”被带入线下课堂,因此要求教师更加注重线上、线下教学的整体性,注重“新”“旧”知识的综合贯通。布鲁姆主编的2001版《教学目标分类学 第一分册:认识领域》将认知过程维度主要分为六类: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5]。在混合式教学的线上教学部分,教师应通过讲授、演示、线上作业、单元测验、互动答疑、虚拟仿真实验等形式,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点的理解、记忆,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知识进行应用。线下课堂则通过各种教学活动设计,帮助学生建立新知识与其已有知识的联系,培养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教学效果。
二、“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工程实施方案
【2017年“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工程实施方案1】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山东省教育厅关于深入开展“一师一优课”和“一课一名师”活动的意见》(鲁教师字〔2014〕18号)等文件精神,提升我省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制定2017年“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工程(以下简称工程)实施方案如下。
一、工程目标
以推动中小学教师自主专业发展为目标,与我省“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整合设计,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式研修的方式,组织全省中小学教师完成不少于36学时的网络课程学习。
推动学习成果在教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引导全体参训教师每学年至少上好一节研究课,参加逐级晒课和赛课活动。鼓励中小学教师积极参加教育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
探索建立以工作坊为纽带、以志愿者为主体的常态化研修指导机制,推动我省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完善我省“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
二、工程实施
工程实施包括网络课程学习和实践应用两个环节。
(一)网络课程学习。全体参训教师通过山东省教师教育网个人空间和研修工作坊完成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任务。课程设置如下:
1.必修课程(18学时)。
(1)国家级“优课”课例学习专题(4学时),各学段、各学科教师深入学习2节国家级“优课”课例及专家点评。
(2)学科课例点评专题(12学时),研修平台为每位教师随机推送4个市级“优课”课例,开展省级观评课活动。
(3)教育政策与法律法规专题(2学时)。
2.选修课程(不少于18学时)。
(1)高中、初中和小学学段:在原开设的班级管理、中国传统文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艺术修养、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环节优化和微课程的设计与应用等6个专题基础上,2017年新增教师职业道德、心理学基础与应用、教育科研方法和留守儿童的教育与指导等4个专题。以上10个专题均包含若干门课程,共提供不少于600学时的选修课程。在学校选择的专题下,参训教师自主选修不少于18学时。
(2)幼儿园学段:开设中国传统文化、信息技术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教师艺术修养、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科研方法和留守儿童的教育与指导等6个专题,每个专题包括若干门课程,共提供不少于400学时的选修课程,在幼儿园选择的专题下,参训教师自主选学不少于18学时。
(二)实践应用。中小学和幼儿园组织教师全员开展“一师一优课”创建活动,在网络课程学习基础上,每人每学年至少要上好一节研究课。通过人人创课、校内亮课和观课评课等活动,遴选出具有创新特色和推广价值的校级优秀课例。学校负责按照“优课”内容要求、技术标准(见附件1、2),拍摄课堂实录,完成“优课”制作,推荐参加县级晒课和赛课活动。各县(市、区)在各学校推荐“优课”基础上,分学段、学科组织晒课、赛课,评选出县(市、区)级“优课”,并向市一级推荐优秀课例。各市在各县(市、区)推荐县级“优课”的基础上,分学段、学科组织晒课和赛课,评选出市级“优课”,经公示无异议后,推送到省级优课平台参加省级晒课和赛课活动,评选出省级“优课”。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只参加省级晒课,不参与省级观评课和省级“优课”评选活动。
参加教育部“一师一优课”活动。2017年,我省高中、初中、小学教师创建的“优课”可同步参加教育部“一师一优课”活动,具体要求与活动流程,另行通知。
三、参训人员
高中学段: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等16个学科的教师。
初中学段: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思想品德、历史、地理、体育、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等15个学科的教师。
小学学段: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科学、音乐、体育、美术、品德与生活(社会)、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等11个学科教师。
幼儿园学段:包括取得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学前教育机构办园许可证的幼儿园在职教师和园长。
具有中小学或幼儿园教师资格证的各级各类教科研机构的人员和教师培训机构的学科专任教师以及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随班就读指导教师等,也可参照中小学、幼儿园参训对象学科类别报名参加本年度网络课程学习。
四、时间安排
(一)网络课程学习。
1.报名时间:3月1日-31日。具体报名工作流程见附件3。
2.市、县级管理员培训时间:3月中旬。
3.各级工作坊主持人培训时间:4月至5月。
4.学校选专题时间:5月20日至5月31日;
5.教师选课程时间:6月1日开始;
6.必修课学习时间:6月15日至9月30日;
7.选修课学习时间:研修平台于6月15日常态化开放,学员可开始选修课学习。学分登记时间截止到2017年12月31日。
工程结束后,山东省教师教育网个人空间、工作坊常年开放,所有参训人员仍可继续参与课程学习和教学研讨,学校可基于网络资源支持组织开展校本研修,享受平台提供的资源服务和网络研修的跟进服务。
(二)实践应用。
学校创课、市县级晒课和赛课时间、方式由各市、县、校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安排。各市教育局要在5月15日前完成市级“优课”遴选工作,经公示无异议后,于5月20日前推送到省级“优课”平台,并填写本市、县级“优课”汇总表(见附件4),发送到省项目办邮箱()。
各市、县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优课”评选办法,按照一定比例逐级遴选推荐,确保“优课”质量。每市每个年级每个学科每个版本每堂课推荐数量原则上不超过3节,每位教师限报1节。没有经过县、市两级遴选的课例,不得直接推送省平台,也不能参加教育部“优课”评选。
五、课程学习与研讨交流
(一)课程学习。参训教师网络课程学习通过研修平台“个人空间”进行。必修课由研修平台依据参训教师所报学段、学科自动推送到个人空间。选修课采取以学校为单位选择专题,教师在所属学校选定的专题下自主选择课程的方式进行。
为保证教师有效完成网络课程学习,学校要根据校本研修年度计划,以学校为单位统一安排学习时间,统一组织必修课程和教师自主选修课程的集中研修。教师完成必修、选修课程学习,通过标准化测试,完成作业要求,由平台登记相应学分。
(二)研讨交流。研修指导与研讨交流通过“工作坊”进行。必修课以学科为单位逐级建立“学科工作坊”,选修课以专题为单位建立“专题工作坊”。工作坊根据参与研讨人数可由平台或工作坊主持人拓展若干子坊,每个工作坊人数不超过300人。工作坊主持人通过学习导引、发布简报、上传资源、辅导答疑、发起话题和引领讨论等方式开展业务指导和研讨交流。积极推动教师网络研修成果的实践应用,开展互联网+背景下教育教学“智慧众筹”活动,以问题为核心,以问题解决为目标,引领深度研讨,推动研修成果的实践应用。
(三)建立常态化研修指导机制。
1.建立开放、多元的研修指导专家选聘制度。各学科省级工作坊主持人由省项目办遴选配备,由各级教科研骨干、高校专家和齐鲁名师(或工程人选)、特级教师等组成。各专题工作坊主持人通过自愿报名、单位推荐、省级遴选的方式产生,鼓励在教育教学各领域有专长、乐于助人、甘于奉献的优秀教师积极参加。
各市、县(市、区)要按要求组建本级学科工作坊主持人团队,并将本级学科工作坊主持人团队名单逐级报省项目办审核备案。
2.建立志愿服务制度。研修指导是齐鲁名师、特级教师及骨干教师培养和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的重要途径。省级各学科、各专题工作坊主持人的研修指导工作均采取志愿服务的形式,要进一步弘扬教育志愿服务精神,努力在教师队伍中倡导无私奉献的良好风尚。
3.建立工作坊主持人培训制度。省项目办举办高级研修班,对省级工作坊主持人进行集中培训。优先将省级工作坊主持人列入“国培计划”。支持省级工作坊开展线下研讨活动,提升研修指导团队业务素质和指导能力。
4.建立研修指导管理评价制度。各学科、各专题工作坊要制定指导工作计划,实行轮流值班制度,开展常态化线上指导和线下研讨活动。省项目办制定省级工作坊主持人考核评价办法,对省级指导团队实行动态管理。
六、组织管理
(一)建立省、市、县、校分工合理、责任明确的.四级管理体系。完善“协同管理、分工负责、以校为主”的工作机制。工程由省教育厅统一领导,在山东省中小学师资培训中心设立省项目办公室,负责工程实施的组织协调和工作调度,省级工作坊主持人遴选、培训及课程资源建设等。齐鲁师范学院负责山东省教师教育网平台开发、功能建设和平台运行服务保障等。
(二)各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要明确科室及专人负责此项工作,要成立项目办公室,负责工程的督导和管理,负责组织市、县级晒课和赛课活动,负责市、县级学科工作坊主持人的遴选配备、培训与考核管理。要制定管理办法,落实相关政策,加强过程管理,为工程实施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要在认真总结上一学年“优课”创建活动经验的基础上,研制2016至2017学年度“优课”创建活动方案,并于2017年2月10日前将“优课”创建和晒课、赛课活动方案报送我厅教师工作处。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网络平台,并与省平台有效对接,确保各级晒课、赛课活动及推送课环节的顺利进行。
(三)各级电教馆站(教育信息中心)要做好工程实施的技术支持。各级教研部门要做好“优课”活动的指导。在校级“优课”创建过程中,市、县(市、区)工作坊主持人团队要及时跟进,同步开展教研指导。
(四)中小学校长(园长)是工程的第一责任人。各学校、幼儿园要结合校本培训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引导支持全体教师创建“优课”。要制定本校教师统一集中研修的时间表和路线图,落实教师学习场所和网络条件保障(网络条件标准见附件5)。要制定和完善规章制度,督促、引导教师保质保量完成学习和研讨任务。要抓好线下研讨和“一人一节研究课”活动的落实。各中小学、幼儿园工程实施方案要上报学校上级主管部门备案。
(五)参训教师要正确理解工程活动的意义,避免功利思想和形式主义。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严格“优课”评选,在推进教师全员“研究课、上好课”的基础上,把真正的好课选出来,把“优课”的示范、引领作用发挥好。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负责本级优秀课例课堂实录的拍摄,避免增加教师经济负担。教师要把“优课”创建与日常教学进度安排有机结合起来,在创课活动中要注重实效,尊重学生。严禁上“表演课”“彩排课”“重复课”。对弄虚作假、功利色彩浓重的课例,一律不得入选各级“优课”。为保证优质课例资源的覆盖面,在各级优秀课例的遴选和推荐时,要优先考虑尚未获得各级“优课”的课例。
七、保障措施
(一)工程经费。工程实施经费由省、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分级承担,不得向参训教师收取任何费用。
(二)考核评价。工程结束后,完成规定学习任务的参训教师,通过考核,依据《山东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管理办法》和本实施方案要求登记相应学分。学校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逐级提交工程总结报告,省教育厅将组织第三方开展专项评估,依据研修平台后台管理数据和评估结果形成工程的总结评价。
【2017年“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工程实施方案2】
现将《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2017年“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鲁教师字〔2017〕2号)转发给你们,并提出以下要求,请一并执行。
一、关于“优课”创建、评选的相关要求
(一)各区市根据山东省《中小学教师“优课”标准》和《幼儿园教师“优课”标准》负责组织本区市的晒课和赛课活动。各区市、学校要制定2017年度“优课”活动实施方案,指定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做到分工明确、责任清晰,严格按照通知的时间要求完成各项工作。
(二)各区市于2017年4月28日前完成遴选工作。严格根据分配名额数量(附件2)推荐,填写《“优课”信息汇总表》(附件3),报送到市教研中心。市教研中心于5月15前完成市级“优课”遴选工作,择优向省推荐优秀课例。
(三)本次“优课”活动的晒课和赛课工作将在市教育局智慧教育云平台上进行,云平台使用说明等文件由市教研中心拟定并下发。不在云平台上晒课和赛课的“优课”不得推送市平台,也不能参加教育厅、教育部的“优课”评选。市教研中心将在云平台上统一建立晒课和赛课活动栏目,并设置优课上传模版,各区市、学校不得擅自修改模版,不符合模版要求的作品一律不得参评。
1.前期准备工作时间安排:
2月23日-2月28日,各区市汇总学校管理信息(附件4)并上报市级管理员;
3月1日-3月7日,市教研中心完成基础数据导入及晒课、赛课活动栏目的建立工作;同时对上报的管理员进行权限分配,并在平台的“帮助中心”栏目内发布管理员操作手册;
3月8日-3月12日,各区市、学校管理员完成对学校基础信息和学校教师信息的核对工作,研修系统基础信息(学校信息和教师信息)错误导致教师无法参与活动时,区市管理员应及时修改基础信息,确保活动正常开展。
2.“优课”活动时间安排:
3月13日-3月26日,教师上传阶段;
3月27日-4月13日,学校晒课和赛课阶段;
4月14日-4月28日,区市晒课和赛课阶段;
4月29日-5月15日,市级晒课和赛课阶段。
二、关于网络课程学习的相关要求
(一)本年度研修指导与研讨交流通过“工作坊”进行。必修课以学科为单位建立省、市、县(区)级“学科工作坊”,选修课以专题为单位建立省级“专题工作坊”。各区市要按要求组建本级学科工作坊主持人团队,并将本级学科工作坊主持人团队名单报市项目办审核备案。各学科、各专题工作坊主持人的研修指导工作均采取志愿服务的形式,鼓励优秀教师自愿报名参加。学科工作坊组建配置方式与工作流程另行通知。
(二)各区市要按照省通知要求,及时通知各中小学、幼儿园和特殊教育学校等,认真做好我市2017年“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工程实施各项准备工作。
1.各区市要在2月28日前完成本区市教师信息调整工作,填写调动信息汇总表(附件5)于2月28日前报市级管理员。
2.各区市管理员于2月28日前完成本区市学校名称修改工作。学校名称必须是正式名称,九年一贯制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作为1至2个单位管理,作为2个单位管理时,名称格式为:单位名称(小学)和单位名称(初中)。
三、加强组织管理,确保各项工作顺利高效进行
(一)市教育局成立由市教育局分管领导任组长,有关科室负责人和市教研中心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工程实施领导小组,负责统筹管理我市2017年“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工程实施工作。领导小组下设项目办公室,项目办公室设在市教研中心,负责工程实施的具体督导、管理、协调工作。各区市也要成立工程实施领导小组和项目办公室,制定管理办法,落实相关政策,加强过程管理,为工程实施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
(二)中小学校长(园长)是工程的第一责任人。各学校、幼儿园要结合校本培训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明确教师统一集中研修时间,提供学习场所和网络条件,抓好线下研讨和“一人一节研究课”活动的落实,保质保量完成学习和研讨任务。
(三)各区市、学校管理员要相对固定,管理员账户要妥善保管,所设置的密码要符合云平台的要求,并定期修改。如发生教师信息泄漏事故,将严肃处理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四)培训工程结束后,各区市教育行政部门要将本区市工程实施情况进行详细总结,形成报告于研修结束时提交到市教育局教育人才服务中心。
三、疫情下谈谈我对“三教改革”的认识和思考
——谈谈我对“三教”改革的认识和思考衢州中专学前艺术学部 江利增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曾经表示,“职业教育要‘下一盘大棋’” 。于是,围绕《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的落实,教育部和有关部门出台了1+ X证书﹑“三教”改革﹑职教法修订﹑本科试点﹑《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方案》等一系列配套文件。这些关于职业教育的政策文件密集出台,说明职业教育的改革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随着“职教20条”的发布和落实,全国职教战线奏响了波澜壮阔的改革进行曲,职业教育进入大改革大发展的新阶段。
“三教”指的是教师、教材、教法,即教育包含的三大要素:主体、客体与内容,分别对应解决教育中“谁来教”“教什么”“如何教”三个核心问题。在“三教”改革中,教师当然是改革的主体,是“三教”改革的关键所在;教材是改革的载体,呈现课程建设与教学内容;教法是改革的路径,前面两者的改革最终要通过教法的变革去实现。
在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当下,“三教”改革的现实意义不言而喻。但是“三教”改革是一个综合联动,千头万绪的过程。综合意味着复杂,复杂意味着艰巨,所以抓住机遇的同时也要接受巨大的考验。
众所周知,技术的高速变革已经全面影响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包括教育。但是以往传统教育课堂对教育信息化的使用始终不温不火。这是因为在学校的整个教学、管理场景里面已经有了非常完备的体系去支持,并且顺利的运转了几十上百年,没有信息化一样可以运转的很好,所以缺乏使用信息化的动力。
但是在当前的疫情下,整个学校的教学管理闭环被完全打破了,老师、学生全都被关在家里,想要继续进行教学活动,不使用教育信息化工具根本不可能实现。经过这样一波必须线上之后,让大家有了对网络教学较为充分的体验和评估的机会,这样对后续教学形态和模式的演变,势必带来很大的影响。
笔者通过问卷星调查发现,有超过半数的老师认为,此次网络教学对今后的教学工作有比较大的影响,说明网络教学对老师们的影响不可忽视,必然在内心已经引起波澜。
通过观察上面两图的调查数据发现,有将近一半的老师们希望学校今后的教学工作模式有所改变,并且愿意视教学内容和学校工作安排而采取多群联播等新颖的网络教学方式。这些给我们一个很大的启发:能不能在线下教育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线上教育的优势,让两者相辅相成,发挥所长?这对贯通线上线下路径,推进“三教”改革有助推作用。
我们需要思考:线上教育有哪些优势呢?
除了数据保存,节省时间也是一大优势。
还有一个好处也不容忽视,老师们选择常学常用,紧跟时代的比例也很高,这说明老师们还是非常愿意接触新鲜事物,有终身学习的意愿的,这些对我们也是一个鼓舞。
那么,线上教育有什么劣势呢?不能面对面交流沟通,不能完全掌握学生情况,尤其课后作业和复习巩固情况。
从以上三组数据可以看出,老师们对学生在家里的学习情况还是表示有所担忧。这是人之常情,我们的学习不能完全靠学生自觉。
综上所述,以“停课不停学”为契机,贯通线上线下路径,实现“三教”改革是一个值得一试的创新之举。
职业教育发展至今,走过了跌宕起伏,曲折艰难的发展历程。在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迎来了职业教育的春天。随着人口红利的下降,对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需求凸显,加上新一代父母的思想越来越开放,身份概念越来越淡化,欣然选择职业教育的人越来越多。这些变化对职业教育来说是利好消息,但是反过来也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贯彻落实“职教20条”,是今年职教战线的中心工作,推进“三教”改革,更是学校提高办学质量的核心环节。如何打好“三教”改革这场战役是摆在每个职教人面前的议题。
近几年学校的发展很快,层次很高,这样下去未尝不可。但是事物的发展规律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此次正值“三教”改革轰轰烈烈的开展,笔者认为学校应该顺应时代潮流,抓住机遇,在此次改革中走有学校特色的改革之路。
中国的职业教育从改革开放发展至今的四十多年来,基本沿袭着“高职是本科的缩版”,“中职是高中的缩版”的模式,不管从教学方式还是从质量评价,几乎都是一个模子。所以在人们的观念中,似乎教育就是只有一个类型。但实际上,它们是形态迥异,各有千秋的两种类型。
值得思考的是,这次“三教”改革和以往的普教改革有什么区别?碰到的障碍和困惑有什么不同?
有人认为,普教改革尚且碰到的阻碍很大,困难很多,实施的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对于基础薄弱,资源有限的职业教育,是否没有改革的必要,或者即使进行改革了也难如登天?
笔者认为,既然两者是不同的教育类型,改革的问题和对策也就不同。职业教育的“三教”改革和普教改革没有可比性,也没有必然联系。我们需要做的是,分析职业教育自身的需求和困境,挖掘自身的资源和特色,力求真正达到改革的目的。
职业学校的公共文化课教学,既和普教的课程有所不同,也和专业课有所不同。从内容和体系上,虽然更倾向于普高,但只是略有相同和重叠,实则要求不同,学情不同,教学方法当然不同。在打通职业教育升学通道的当今,在中职教育阶段,文化课老师不能照搬照抄普高的教学方式,需要通过更加浅显有趣的教材,更多元互动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进一步升造打下良好基础。
而文化课和专业课的区别就更大了。如果说,文化课更有利于开展线上线下贯通,那么专业课则倾向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职教特色。教育部等四部门出台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正是切中了改革的关键。专业课教材的改革,需要校企合作编写和开发操作手册,活页等模式的配套教材,使专业教材能跟随产业升级及时调整更新。让教材成为范本,而非孤本。
教法的改革,核心是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改革传统的普通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推行面向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任务式教学模式。
综上所述,不同类型的教育,不同类型的学科,“三教”改革的侧重点和方式有所不同,需要区别对待。
提到教学和教学改革,不得不提教研组。教研组是学校内研究教学问题的基本组织,是教学问题产生和研究解决的主阵地,是架构课程改革同课堂教学之间的桥梁。教研组的建设目标以及相应的教研活动,是学校办学目标的具体化,是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在“三教”改革的过程中,教研组除了完成一些基本职责之外,应该肩负起更加重要的使命,校本研修不失为一条科学有效的途径。
最近,由于疫情的突然爆发,“停课不停学”网络教学的开展,也给校本研修带来了很多启发和思考。
笔者经过问卷星调查发现,在参考教学资源方面,老师们主要参考了教材配套资源,更多的是平时积累和个人思路准备,而在学科组网络教研成果方面,并没有什么体现,在学科组共享方面,也只是简单的共享现成课件和教材,练习,以及答案等必备资料。这说明,以往的校本研修,尤其教研组研修比较薄弱。那么是不是老师们没有需求或者没有意愿呢?
从上图可以看出,影响网络教学效果的除了教学方法单一的因素外,排在第二位的就是没有交流探讨,说明老师们在备课和上课环节,还是非常希望有一个良好的交流和探讨氛围,促进自身发展的。
所以笔者认为,在线上线下贯通的理念下,可以先尝试文化课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并且在此基础上展开校本研修活动。
之前调查所说的,老师认为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排在前两位的就是没有人交流探讨,那么现在因为有数据保存,完全可以针对这一节直播课进行全方位点评。或者预先进行教研,教学设计的研磨,再开始网络直播,这样更有针对性的点评。再或者有某方面,某专题的需求,也可以采取这样的方式。总之,可以以这样的方式形成较为成熟和典型的课堂教学样例和工具样例,在教研组内部学习领会,最终迁移和应用。
信息技术的发达,也完全可以采取跨校或者跨地区的网络教研,减少舟车劳顿,同样可以收获满满。总之,教研组的工作是“三教”改革的基石,教研组的成果是“三教”改革的保障。只有让教师进入学术圈子,享受专业思考,最终建立起积极向上,敢想敢为的教研组文化,才能为“三教”改革保驾护航。
教研组的校本研修固然好,但是专业资源利用与开发还需要专家指导。正所谓胡萝卜烧胡萝卜,是烧不出肉味来的。此时还需要教科室发挥“脚手架”的作用,为教师提供帮助和指导。
在这次“三教”改革中,笔者认为,教科室可以利用教师个人三年专业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契机,了解每位教师的专业背景和规划需求,制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和方案,为每位教师提供有针对性的各种学习展示机会,同时提供一定的专业经费。
其次可以开展必要的现状调查和分析梳理,凸显教师的知识盲区和误区,为教材开发和教法改变找准切入点,分清楚哪些是专业培训?哪些是通识培训?
从上图可以看出,教育信息技术是大多数老师的短板,是迫切需要改变的。如果有一个安排合理,针对性强的培训项目,是可以短时间内全面提升的。除此之外,就是针对浩如烟海的资源,如何收集和选择的问题,这是通识培训的范畴,也可以通过培训项目解决。至于教学设计理念,笔者认为这是个人内化的问题,需要长时间积累和领悟才能产生质的改变的。
教务处的主要职责是: 组织实施、交流评估、验收和落实各类教学常规或者教学改革。 重点是在规划好的基础上有效实施,并做好交流反馈工作。
一方面,在日常教学中,做好各种常规工作,比如月考,其中期末考试的组织,做好分析交流工作;另一方面,多设“台子”,针对各个层次,各个专题的研修结果,进行公开课或者比赛课的展示,也为上一级的比赛做好选拔工作。
总之,教务处工作就是让教师有展示的机会,也有交流的机会,在实践中检验成效。
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落地和相关配套文件的密集出台,职业教育的全方位改革大幕将徐徐拉起。 但是任何一项改革成功的取得,从来都不是一纸文件或者一项命令可以全然达到的,理念也不是通过立法的形式就可以变成现实的,它们必须由那些有理想信念的人去去珍视和实现。一所学校的改革需要国家重视,地方支持,更需要我们自我突围,有大局意识, 才不辜负这大好的发展机遇,开创更加辉煌的事业。
关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问题,通过《“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工程实施方案》、《疫情下谈谈我对“三教改革”的认识和思考》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