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文章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158文章网 > 范文示例 > 史铁生逝世十周年|那些我说不出的叹息,你都替我说了

史铁生逝世十周年|那些我说不出的叹息,你都替我说了

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合欢树史铁生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史铁生逝世十周年|那些我说不出的叹息,你都替我说了和作家史铁生的生平事迹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 史铁生逝世十周年|那些我说不出的叹息,你都替我说了
  • 作家史铁生的生平事迹
  • 关于史铁生的故事50字左右
  • 史铁生的励志故事
  • 一、史铁生逝世十周年|那些我说不出的叹息,你都替我说了

    2020年12月31日,是史铁生去世整整十年的日子。

    我总记得那天是个周末,可是记忆对我撒了谎,查日历才知道那天是周五。我这个人的泪腺不是太发达,面对巨大的伤痛的时候我第一反应从来不是哭泣,而是心里被重重地一击,进而会有些喘不过气。

    这十年我也很少再跟什么人聊起你,但每到岁末,每个孤独困苦的时刻,我却都会想起你。

    2011年1月4日下午3时,北京,“与铁生最后的聚会”在798举行,纪念这位在2010年最后一天去世的著名作家

    你的每篇散文我都读过,你的文字一样透着一股苍凉的孤独,背后却透着善良与希望。你的散文里,《我与地坛》自不必说,《秋天的回忆》《合欢树》《好运设计》以及《病隙碎笔》系列我都不知读了多少遍。

    可这十年,我基本再没有读过你的文字。

    因为我变忙了。

    我总觉得,纯文学的阅读和写作一定需要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一、在现实生活中的交流障碍(社恐);二、忧伤。人的表达欲和能量就那么多,话都在日常生活中说完了,还写什么呢?日常生活里无话可说,与周遭环境格格不入的人,才能在书桌前憋上一肚子话。快乐的时候写字的欲望一样会减弱,“文章憎命达”,这是真理。

    以上这两个条件我都不具备。

    但每次去北京,但凡有空,我还是会去地坛。地坛早已不是你笔下那个荒废的古园,它成了国家级文保单位,被修葺一新,成了市民公园一样的存在,无论是白天还是夜里,里面总是很多溜达的大爷和跳广场舞的阿姨。你说地坛的每一个角落都有你的车辙,每次去地坛我都会找了一个安静的角落停下,想到三四十年前你在这里的时候,是怎样的心情。当时的月亮,一夜之间化做今天的阳光。

    为了写这封信我又回头看了你的好些文章,却又屡屡合上书,不忍卒读。比如《我与地坛》里你写自己的母亲:“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我单是无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没有找到我。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但这绝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但这倔强只留给我痛悔,丝毫也没有骄傲。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坚强和脆弱都是很具体而相对的东西,在生活的磨难和工作的压力面前我变得坚强了,但是面对你的文字我却脆弱得不堪一击。文字是同样的文字,不同的年纪里读到,杀伤却全然不同。

    但也有很多,十年前根本没有细想或者读懂的地方,十年之后,我读明白了,我更加走近你了。

    《我与地坛》

    比如在《我与地坛》里你说:“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比如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

    当年读这段文字的时候,还没有思考过生死的问题。很长一段时间里我过得挺抑郁,一听到死这个字眼都会浑身打哆嗦,甚至连时钟滴答滴答的声音都让我感到害怕。

    然后我又读到你的文字。

    你说:“谁又能把这世界想个明白呢?世上的很多事是不堪说的。你可以抱怨上帝何以要降诸多苦难给这人间,你也可以为消灭种种苦难而奋斗,并为此享有崇高与骄傲,但只要你再多想一步你就会坠入深深的迷茫了: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够存在么?要是没有愚钝,机智还有什么光荣呢?要是没了丑陋,漂亮又怎么维系自己的幸运?要是没有了恶劣和卑下,善良与高尚又将如何界定自己又如何成为美德呢?要是没有了残疾,健全会否因其司空见惯而变得腻烦和乏味呢?我常梦想着在人间彻底消灭残疾,但可以相信,那时将由患病者代替残疾人去承担同样的苦难。如果能够把疾病也全数消灭,那么这份苦难又将由(比如说)像貌丑陋的人去承担了。就算我们连丑陋,连愚昧和卑鄙和一切我们所不喜欢的事物和行为,也都可以统统消灭掉,所有的人都一味健康、漂亮、聪慧、高尚,结果会怎样呢?怕是人间的剧目就全要收场了,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条死水,是一块没有感觉没有肥力的沙漠。”

    是啊,谁能把世界想个明白呢?曾经喜欢那种在大历史里俯视苍穹的感觉,却发现在海浪打来之前,你竟丝毫不知道你最亲密的恋人有着怎样的算计。关于这个你也说过了,《活出爱》里你说:“一旦走向复杂,人与人就是相互的迷宫。这大概又是人的根本处境。我常常感到这样的矛盾:睁开白天的眼睛,看很多人很多事都可憎恶;睁开夜的眼睛,才发现其实人人都在苦弱地挣扎,惟当互爱……上帝把一个危险性最小的机会给了恋人,期待他们‘打开窗户’。上帝大约是在暗示:如果这样你们还不能相互敞开心扉,你们就毫无希望了;如果这样你们还相互隔离或防范,你们就只配受永恒的惩罚。”……那些我说不出的叹息,你都替我说了。

    如若真有天国,你一定也告别了肉身的苦楚,在那里也有你的母亲。这样一想我真高兴。

    在《我与地坛》的结尾,你说:“要是有些事我没说,地坛,你别以为是我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

    今天(2020年12月31日)是你离开十周年的日子,我也一样把这句话放到这篇纪念文章的结尾,总还是有很多的心事没说,因为只适合收藏。

    熊丰

    一、作家史铁生的生平事迹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1969年去延安地区插队落户。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街道工厂工作,后因急性肾损伤回家疗养。1979年后相继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等小说与散文发表。

    1998年患尿毒症,终至透析。病情稳定后,有随笔集《病隙碎笔》、散文集《记忆与印象》、长篇小说《我的丁一之旅》、随笔集《扶轮问路》和电影剧本及影评集《妄想电影》出版。

    作品曾多次获奖。曾任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2010年12月30号下午16点,因突发脑溢血,之后经抢救无效,在12月31号3点46分逝世,享年59岁。

    扩展资料

    1951年1月4日,史铁生出生在北京,中学在清华附中就读,是学校里的顶尖学生,体育特别好,尤其擅长80米跨栏,他用外八字脚跑步,上身钟摆式打晃,跑起来像刚出斗兽场的野牛,只要有他参加的比赛,一冲就是第一名。

    18岁那年,史铁生去陕北关家庄插队。住在窑洞里,陕北的冬天,窑洞冷得像冰窟窿,史铁生就用大衣裹着脑袋,身体蜷成一团,只剩下嘴巴不停地哈气,以此熬过漫漫寒夜。碰到下雨下雪,就钻进牛棚,牛棚里尽是粪尿,连打盹的地方也没有。

    20岁那年,史铁生在山里放牛,遭遇暴雨和冰雹,无处可躲。沟沟壑壑的黄土高原上,只剩下暴雨中的史铁生和一头老牛。

    雨停了,回到家,史铁生发了高烧,大病一场。他以为自己的身体强壮,扛一扛就过去了。结果,命运跟他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一年后,下肢彻底瘫痪,从80米跨栏冠军变成了一个轮椅上的人。

    从此,史铁生的人生用一句话概括:主业是生病,业余写点东西。他说:“我是残疾人,但不是废人。”瘫痪后的史铁生一边写作,一边找工作。工作后,每天就摇着轮椅到街道工厂去上班。在仿古家具上画画,每月挣十几元钱贴补家用,一干就是7年。

    早年,他住在北京前永康胡同一个大杂院的最里边,从院门到屋门,轮椅得走过几十米坑洼不平的土路,一不小心,轮椅就要翻车。轮椅翻了,史铁生也不喜欢喊人,就坐在地上先扶起轮椅,再用双臂把自己硬撑上去。

    他的小屋只有六七平方米,屋里除了床和写字台,剩下的空间仅够轮椅转个小弯。这么个小地方,时常有朋友去看他。在很多人眼里,史铁生的人生堕入低谷,应该变得沉默自闭、绝望无比。

    可这些朋友见到史铁生后,惊叹了,史铁生不单没有自暴自弃,反倒异常开朗,聊天起来滔滔不绝,只要好玩的事,好吃的东西,他都为之痴迷。

    从文学聊到体育,又从体育聊到旅游,天南海北,无所不聊。尤其爱聊吃的,聊起来就有滋有味:“羊肉还是牛街的好!酱牛肉还在白纸坊的地道!”甚至连常营回民乡的李小老烧饼,他都门儿清。

    生病后,史铁生胃口依然不减,尤其爱吃肉,他又正好属虎,所以朋友们都笑他,人送外号“食肉动物”。

    作家王安忆第一次去看他,以为史铁生会讲述自己的悲惨人生,感慨命运无常。结果史铁生从头到尾都在和他聊饺子。王安忆说,史铁生的乐观和率真,让我们这些身体健全的人都自愧不如。

    还有一次,几个朋友去看他,赶上饭点,史铁生拉着他们说:“都别走,我给大家伙儿做饭,做好吃的。”大家不愿意给他添麻烦,他倒是坐在轮椅上,撸起袖子开始炒菜。一边炒菜一边还和大家有说有笑。那顿饭,几个朋友吃得泪流满面。

    生活就是这样,真正的强者不会因为某件事而壮烈死去,而会因为某件事兴高采烈、认真地活着。

    二、关于史铁生的故事50字左右

    十岁那年,史铁生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十八岁那年,史铁生自愿到陕西延川县插队。插队初期,史铁生脊髓损伤、腰背疼痛。有一次他在山里放牛,遇到了暴雨和冰雹。高烧以后,重现腰腿疼痛的症状,从此落下了病根。在史铁生21岁的生日第二天,因为腿疾,父亲搀扶着他第一次走进病房。那一刻,史铁生有过一个决心:要么好,要么死,一定不要再这样走出来。
    随着双腿日渐地麻木,肌肉无可遏止地萎缩,史铁生怅然若失。未名氏哲人说:危卧病榻,难有无神论者。整日整夜,卧榻病床,史铁生消减了读书的兴致。门外来来回回、走走停停的脚步声扰乱了史铁生的思绪。史铁生在心里荒荒凉凉祈祷着:上帝如果你不收我回去,就把能走路的腿给我留下。南窗之下,桃红柳绿,虽令人心神向往。但史铁生再也不敢去羡慕那些在花丛树行间漫步的健康人。
    他甚至都不能回忆起脚踩在软软的草地上的感觉。自此以后,他也再没有站起来。生命原来如此脆弱,不忍让人直视。二十一岁、二十九岁、三十八岁,史铁生三林三处出医院。尤其二十九岁那次,史铁生高烧不退,整天昏睡、呕吐。将近三个月不敢闻饭味,全靠血管去喝葡萄糖,血压也不安定。大夫们一度担心他活不过冬天了。
    2、坚强的母亲
    史铁生残废以后,他母亲的整副心思全放在给他治病上。为了治病,全家负债累累。史铁生母亲四周打听治病偏方,花钱如流水,万般搜寻稀奇古怪的药。她给史铁生又是洗,又是敷,又是熏,又是灸。史铁生又是吃,又是喝。但奇迹,未有丝毫显露让史铁生终身受益的,是友谊医院那位老大夫的话:“你一生都未必能有这样闲在的时候,你何不用这样的时间来读点书,整理整理自己的思绪?
    在初中二年级,史铁生赶上“文革”,没有读过什么书。大多世界名著等等是在他双腿残疾之后读的。史铁生每天摇着轮椅去地坛,不是读书,就是思考。史铁生母亲对儿子的腿也终于绝望。为了尽力忘掉这份不幸,史铁生母亲到处给他借书,顶着雨或雪推他去看电影。生怕史铁生自尽,忍着疼痛和担心,她放儿子单独出去。有很多回,史铁生在这园子里待得太久了,她就来找他,但她又不敢惊动他。
    只要见到史铁生好好的,她就会一声不吭,转身回去。或许出于倔强和羞涩,史铁生假装没有看到,有时还会故意躲起来。三十岁时,史铁生的第一篇小说终于发表。过了几年,史铁生又一次获奖。而她却再也不能和儿子共享这辉煌的一刻,早在四十九岁时,她就离他而去了。史铁生回忆道,自己当时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却不知道自己的不幸在自己母亲那儿总要加倍。
    3、追求与活着
    在瘫痪的艰难岁月里,史铁生暴躁易怒。他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便不得不耗在园子里。他有时待一会,有时直至月光满地。史铁生说:这么多年我在这园子里,有时候是轻松快乐的,有时候是沉郁苦闷的,有时候优哉游哉,有时落寞,有时候平静而且自信,有时候又软弱,又迷茫。萦绕史铁生的耳边,有三个问题一直在骚扰着、陪伴他。第一个是要不要去死?第二个是为什么活?第三个我干吗要写作?
    让史铁生受启发的,是卓别林的一部电影:《城市之光》。女主人公要自杀,却被卓别林救了。女的说,“你为什么救我?你有什么权利不让我死?”卓别林说,“急什么?咱们早晚不都得死?”史铁生心中怦然一动:是啊,咱们早晚不都得死?对于死亡,史铁生说: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对于残疾,史铁生总想凭什么我能写出小说来呢?凭什么那些小说的素材会送到一个截瘫者跟前来呢?王蒙曾说,正因他是个残疾人,所以他作品中有别的作家没有的一股静气。对于生活与写作,有朋友曾劝史铁生,你不能死,你还得写呢,还有好多作品等着你去写呢。这时,史铁生真正意识到,人活着,说到底是欲望,人真正的名字叫做:欲望。不怕死和想去死是两回事,怕活不等于不想活。
    而为了生存,人类应该找一些牢靠的理由,认为自己可以得到点什么,比如爱情价值感之类。所以,史铁生说:活着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是为了活着。只是因为我活着,才不得不写作。
    扩展资料:
    主题思想
    史铁生许多小说有强烈的自传要素,如中篇小说《宿命》就是作者的精神自传;他有强烈的宗教情怀,甚至精深的宗教哲学。在作品中思索人的救赎需要和终极关怀,追寻上帝,反映世人以意识形态名义推翻亲情灭绝爱心,甚至背叛自己的良心和信仰,为了利益而放弃信仰,例如《文革记愧》一篇,记述公安发现了一篇在朋友间传抄的地下小说,“我”在公安尚未上门时,就决定背叛朋友。
    命运出于无法穷诘的偶然性,世间万物只有不合理的混乱;人在这个充满残酷不公的世上,是被任意摆布的孤儿。“(神的)仁慈在于,只要你往前走,他总是给你路。”《务虚笔记》记录了一个寻找神性却未能企及的痛苦心灵,并批判功利主义,也否定民间气功风水作为一种寻求超越的可能途径。
    地位
    1980年代,史铁生是“知青情结”的第一个代言人,作品大受欢迎和推崇,是中国文学界的中坚人物,以真诚著称,也被先锋派作者奉为精神领袖。1995年发表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是中国文学中第一部真正的宗教哲理小说,有里程碑的意义,但此书反应零落,似乎读者不多。
    百度百科-史铁生
    编辑于 2019-06-13
    TA的回答是否帮助到你了?
    能够帮助到你是知道答主们最快乐的事啦!
    有帮助,为TA点赞
    无帮助,看其他答案
    查看全部5个回答
    7条评论
    热心网友3
    别这样说,人家人家打字也很不容易的
    查看全部7条评论
    — 你看完啦,以下内容更有趣 —
    史铁生的故事
    在史铁生双腿瘫痪之初,总有人劝他“要乐观些,你看生活多么美好呀”诸如此类的话语。可是这种话对史铁生几乎起不到任何激励的作用。史铁生心里说:“开玩笑,你们说的轻松,病又没得在你们身上。”尤其是在双腿刚刚瘫痪的时候,生命对于史铁生几乎已经失去了任何吸引力。他想:“要是不能再站起来跑,就算是能磨磨蹭蹭地走,我也不想再活了。”   当时,大夫告诉史铁生,他的病如果是肿瘤,可能还有的救,否则,这辈子就得准备在轮椅上过了。于是,史铁生整天用目光在病房的天花板上写两个字,一个是肿瘤的“瘤”,另一个字就是“死”。史铁生用这种方式祈祷,希望把这两个字写到千遍万遍,或许就能成真,不管是肿瘤还是死,都好。到后来,证实了他的病并非肿瘤之后,他就只写一个字了:“死”。   史铁生的病根是在18岁时落下的。那时他到陕西延川县插队,一次在山里放牛,遭遇暴雨和冰雹,高烧之后出现腰腿疼痛的症状。21岁时,史铁生因为腿疾而住进了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也没有站起来。这件事似乎再一次证明了生命的脆弱。只是一次淋雨,就无端瘫痪了双腿,让一个本来鲜活年轻的生命,无比地接近枯萎死亡。   但是,生命却又总是在脆弱的同时展现出它的韧性。就如同在地球上的高纬度地区生长着的地衣,在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下,依然能够存活。尽管它的生长速度慢得惊人,几百年也长不到一个平方厘米,但它却实实在在地生存着,它生存的目的就是不要死去,这是最基本的生命特质。   人的生命同样如此。余华写过两部著名的小说——《许三观卖血记》和《活着》。在《许三观卖血记》里,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许三观,从年轻到苍老历尽艰辛;每逢家庭变故,他就以卖血来挽救危机,甚至差点为此送命。一次次卖血后,唯一的补偿就是到饭馆里吃一盘炒猪肝,喝二两黄酒。在《活着》里,地主少爷福贵的一生中,败家,中年丧母、丧儿、丧妻,丧女婿,到最后,连唯一的孙子也死了,只剩下老了的富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无论是许三观还是富贵,他们都没有明确的生存目标,只因为生命的惯性才活着。不管是屈辱还是风光,不管是甜蜜还是酸楚,生命都在静静地活着。生命不是必须承受苦难,但生命确实有足够的韧性承受苦难,“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头上,只要不死,谁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   对于史铁生而言,虽然在瘫痪之初,死亡对于他那么具有诱惑,甚至于他每天早晨醒来,都因为自己依然活着而沮丧;但是,他依然活着。瘫痪后的最初几年,史铁生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就像他文章里写的那样,暴躁易怒。为了逃避现实的世界,在正常人上班之时,他总是摇着轮椅,到那时还人烟稀少的地坛公园里去。自旦至暮,春秋往复,耗在这园子里。他去过了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无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他都在这园子里呆过。有时候呆一会儿就回家,有时候就呆到满地上都亮起月光。   我们可以想见史铁生那时的孤独苦闷,但是,不管活得多么艰难,多么痛苦,生命却始终默默地承受了这一切,死亡依然被一再耽搁。   所幸的是,在痛苦当中,还有亲友的爱在支撑他。母亲要他“好好儿活”的临终嘱托,一直萦绕在他心头。史铁生母亲的生命,因为儿子的残疾,也承受了无数折磨。史铁生瘫痪时,母亲已不年轻,为了史铁生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医院已经明确表示,他的病情目前没办法治。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他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   每一回她都虔诚地抱着希望,然而最终,却总是有多少回希望,就有多少回失望。   最后母亲终于也绝望了。于是,每次史铁生要动身出门,母亲便无言地帮他上轮椅,看着他摇车拐出小路。每一次她都是伫立在门前默然无语地看着儿子走远。有一次,他想起一件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然站在原地,还是那样一动不动地站着,仿佛在看儿子的轮椅摇到哪里了,对儿子的回来竟然一时没有反应。她一天又一天送儿子摇着轮椅出门去,站在阳光下,站在冷风里。后来,她猝然去世了,因为儿子的痛苦,她活不下去了。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希望儿子能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她没有能够帮助儿子走向这条路。她心疼得终于熬不住了,她匆匆离开儿子时只有49岁。   史铁生在一篇题为《合欢树》的文章中写道:“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史铁生说,正是这样的爱,耽搁了他的死亡。   无论如何,既然活着,就不免就进入了另一些事情。就像小河里的水慢慢丰盈了,你难免就顺水漂流,漂进大河里去了,四周的风景豁然开朗,心情不由得也就变了。终于有一天,当史铁生又想到死的时候,心里说:“算了吧,再试试,何苦前功尽弃呢?凭什么我非得输给你不可呢?”这时候,他已经开始对死亡有一种幽默的态度了。   启发史铁生的,是卓别林的一部电影,名字叫《城市之光》。片中女主人公要自杀,却被卓别林救了。这女的说,“你为什么救我?你有什么权利不让我死?”而卓别林的回答令史铁生终生难忘。他说,“急什么?咱们早晚不都得死?”这句话让史铁生心中怦然一动:是啊,咱们早晚不都得死? 死是一件无需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既然如此,何不先看看有没有什么解决的办法?   于是,左右苍茫、四顾无路之际,史铁生想到了写作,想到用笔杆代替自己的双腿,来继续人生之路:“写作,在我的希望中只是怀疑者的怀疑,寻觅者的寻觅……写作不过是为心魂寻一条活路,要在汪洋中找到一条船。”   当时友谊医院有位老大夫对他说:“你一生都未必能有这样闲在的时候,你何不用这样的时间来读点书,整理整理自己的思绪?”史铁生说,这话对他来说终生受益。他初中二年级时赶上“文革”,没有好好读过什么书,很多世界名著等等都是在双腿残疾之后读的。他每天摇着轮椅去地坛,不是读书,就是思考。作家邵燕华在读史铁生的作品时曾不由感慨:“史铁生的随笔也让我拷问起自己的阅读。说来惭愧,他书中提到的诸多国外的思想家、作家有不少是我不知道的。”   1974年,史铁生为了生计,在北新桥街道工厂找到了一份临时工作。在这里上班既没有公费医疗,也没有任何劳保,所干的活儿是在仿古家具上画山水和花鸟,有时还画彩蛋,如出满勤每月30元工钱,但他为了看书和尝试写作,每天只干半天,一月下来只能领到15元,这活儿他一干就是7年。可是第二年史铁生又患上了严重的肾病,这次医生只给他留下了一个受损的左肾。由于体力的原因,他不得不辞去了街道工厂的临时工作,呆在家中一门心思地写作。   1979年,由于下肢麻痹、肾功能受到严重破坏,不得不造漏排尿。紧接着,由于肌肉萎缩,血液循环受阻,再加上每天长时间地坐压,褥疮发作,前景是败血症。1986年,前列腺引起的疼痛,使他不得不停止写作整天卧床……冬天,他那毫无知觉的腿,经不起寒冷,如果冻了,就有坏死的可能;夏天,全身的热量只能从上身排出,额头的痱子从来不断……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1980年,他创作出的小说《我们的角落》被田壮壮改编成了电视剧,在当时的影视圈引起了不小的轰动;1983年,他创作的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获本年度“青年文学奖”和“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84年,他的作品《奶奶的星星》又获该年度“作家文学奖”和“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的小说《命若琴弦》还被改编成电影《边走边唱》,经过陈凯歌的精心导演,引起了强烈反响。   苦难似乎还在继续试探史铁生生命的韧度。1998年,下肢瘫痪的史铁生,由慢性肾损伤演变为尿毒症。从那时起,史铁生就只能靠血液透析来维持生命。透析的病人需要做手术,把肾部的动脉和静脉引到表层。透析时需要在三个点轮流针刺。长达9年,1000多次的针刺,使得史铁生的动脉和静脉点隆起成蚯蚓状。体内渗毒的血液从隆起的动脉出来,经过透析器过滤掉毒素,再由隆起的静脉回到体内。一个星期3次,在每次4个半小时的透析过程中,把全身的血液过滤几十遍——这就是史铁生日常的生活。
    1055赞·14,638浏览2020-04-08
    关于史铁生的故事50字左右
    史铁生17岁中学未毕业就插队去了陕西一个极偏僻的小山村。一次在山沟里放牛突遇大雨,遍身被淋透后开始发高烧,后来双腿不能走路,回到北京后被诊断为“多发性硬化症”,致使双腿高位截瘫。20岁便开始了他轮椅上的人生。
    13赞·335浏览2019-10-14
    史铁生的事迹
    生命确实真的像琴弦,虽百般呵护,琴弦终有断的一天。坚强的史铁生终于败给了可憎的命运,终于没有迎来2011年的第一缕阳光,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我们以史铁生的方式纪念史铁生。    (一)、以顽强的生存意志对抗生命中的不如意 史铁生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三年后,双腿瘫痪病回北京。是年,史铁生21岁。30岁的史铁生再次遭受命运的作弄, 患肾病,并引尿毒症。可以说,史铁生生命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受着命运的无情作弄,他虽也有过彷徨,有过失落,想到过死。但一旦史铁生想明白了“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后,他就真正地扼住了命运的咽喉,痛苦而享受地过活,精神高贵的过活。 作为一名健全人,我们真不敢想像史铁生似的命运作弄降临到我们身上时,我们是否有史铁生那样的达观、那样的坚强,是否也会迸发出顽强的生存意志来对抗生命中的不如意?是的,我们不知道。我们知道的是“扼住命运的咽喉”说着容易,做着却不易;我们知道的是史铁生艰难地将这份不容易演绎成了“可能”,甚至“成功”。 我们知道,史铁生演绎这份“可能”“成功”时,爱作弄人的命运一定也会敬佩史铁生的毅力,健全人更是会将史铁生作为自己战胜自己战胜命运的榜样来崇拜。
    4赞·3,272浏览2020-09-14
    关于史铁生的故事600子
    每个人的生命都只是短暂的,史铁生也不例外。但即使他已逝去,可他永远留在我们的心目中,因为他留下的精神是长存的。 史铁生的一生十分坎坷,不仅双腿瘫痪,而且还得到尿毒症,让他一辈子也离开不了轮椅和病床。可他仍然挺了过来,创作了不少优秀的作品,鼓励着无数的人。这让我深深地感动着。 史铁生敢于与命运挑战,顽强地与病魔作战,即使遇到多大的困难,他都能积极地去面对。有人觉得史铁生这样的生活十分痛苦,可我却认为他会感到十分的幸福。因为他曾说过:“幸福是要自己去寻找的,无论你在空间的哪一个角落,在时间的哪一个时刻,你都可以享受幸福,哪怕是你现在正在经历着一场大的浩劫,你也应该幸福,因为你可以在浩劫中看到曙光,能从浩劫中学到很多别人可能一辈子都学不到的东西,当你拥有了别人所不曾拥有的东西那你就是唯一。”所以,史铁生即使遭受病魔折磨,但他仍然会活得幸福,因为他能学到常人不能学到的东西。在我心目中,史铁生就是如此一个乐观的人,敢于承受生活中的挫折,去唱生活的歌谣,从不抱怨生活给他带来的磨难,因为他认为:人生如果仅去求得两点一线的一帆风顺,生命也就失去存在的魅力。因此他才能在病床上创作出如此多优秀的作品,所以我十分地敬佩他。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常都会遇到挫折,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像史铁生那样勇于承受,不会逃避现实,并且乐观面对呢?他对生的渴望,对死的坦然,这样乐观的史铁生一直印在我的心中。 史铁生有一篇著名的作品叫《我与地坛》,地坛的荒芜并不衰败不仅让我知道世界其实是如此美妙,而且也让我知道了他是一个孝顺的儿子。《我与地坛》巧妙地表现出母爱的无私,也让我知道母爱不需要轰轰烈烈,其实也可以像淡茶那样,平淡中流露真情,越品味越香浓。文中史铁生对逝去母亲的那种怀念与敬爱,让我深深地知道了他的确是一个孝顺的儿子。其实对于史铁生,最大的打击并不是他身上的病痛,而是他的母亲没有等到他的成功就离去了。他感到十分惭愧,因为他不能让他母亲少操劳,反而使得他母亲艰辛地为他奔波劳累,他只能用文章来表达对母亲的敬爱。难道这还不是一个孝顺的儿子吗?在我们当今的生活中,有多少人能真正体会母亲对我们的爱?史铁生的孝顺也促使着我也要好好地珍惜、孝顺我的母亲。 我心中的史铁生就是一个勇于面对挫折,对生活乐观而且十分孝顺的这样一个人。不幸的是史铁生最终也离开了人世,离开了我们。但幸运的是,史铁生永远留在我们的心目中。
    3浏览2019-12-25
    摘抄一篇有关史铁生的故事
    21岁时候双腿瘫痪。1981年,患严重的肾病。1998年开始做透析。他说自己“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他的著名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深圳中学生杨林在文章的鼓励下,走出了车祸带来的阴影,以《生命的硬度》夺得了一个全国作文大奖。 人家让他拜佛,他不拜。因为,佛不能使他瘫痪的双腿站立起来,因为,如果佛要人“拜”才肯保佑人,那他就不称其为佛。他认为佛之本义乃“觉悟”,是一个动词,是行为而非绝顶的一处宝座。 人家让铁生算命,他不算。因为,如果命好则无须算,“好”自会来;如命不好,更不必算,乐得活一天高兴一天,省却明知前程险

    三、史铁生的励志故事

    有关史铁生的励志故事

      史铁生是一个生命的奇迹,在漫长的轮椅生涯里至强至尊,一座文学的高峰,其想象力和思辨力一再刷新当代精神的高度,一种千万人心痛的温暖,让人们在瞬息中触摸永恒,在微粒中进入广远,在艰难和痛苦中却打心眼里宽厚地微笑。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史铁生的励志故事,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对于苏轼、史铁生乃至其他许许多多作家而言,正是所经受过的灾难,锻造出了他们超然世间的精神。也正是在这种精神哲学的指引下,他们的文章能够褪去浮华,震撼读者心灵,正如史铁生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杰出成就奖时,授奖词所说:“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的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的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的唤起了我们对自身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是在21岁时双腿瘫痪的。就像文章中所写的那样,他那时心情无比地糟糕和绝望。

      比起邰丽华、姜馨田来,史铁生得以多享用了20年健全的生命,这是一件幸事。但同时,残疾对史铁生的打击又是那么突如其来,不像邰丽华她们,在不谙世事时就成为了残疾人,有一个慢慢接受的时间。在一个年少轻狂、风华正茂的年龄,陡然遭受了如此重大的打击,无异从天堂坠入地狱,无数梦想、无穷的雄心壮志,都化为泡影,那种痛苦绝望可想而知。

      在史铁生双腿瘫痪之初,总有人劝他“要乐观些,你看生活多么美好呀”诸如此类的话语。可是这种话对史铁生几乎起不到任何激励的作用。史铁生心里说:“开玩笑,你们说的轻松,病又没得在你们身上。”尤其是在双腿刚刚瘫痪的时候,生命对于史铁生几乎已经失去了任何吸引力。他想:“要是不能再站起来跑,就算是能磨磨蹭蹭地走,我也不想再活了。”

      当时,大夫告诉史铁生,他的病如果是肿瘤,可能还有的救,否则,这辈子就得准备在轮椅上过了。于是,史铁生整天用目光在病房的天花板上写两个字,一个是肿瘤的“瘤”,另一个字就是“死”。史铁生用这种方式祈祷,希望把这两个字写到千遍万遍,或许就能成真,不管是肿瘤还是死,都好。到后来,证实了他的病并非肿瘤之后,他就只写一个字了:“死”。

      史铁生的病根是在18岁时落下的。那时他到陕西延川县插队,一次在山里放牛,遭遇暴雨和冰雹,高烧之后出现腰腿疼痛的症状。21岁时,史铁生因为腿疾而住进了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也没有站起来。这件事似乎再一次证明了生命的脆弱。只是一次淋雨,就无端瘫痪了双腿,让一个本来鲜活年轻的生命,无比地接近枯萎死亡。

      但是,生命却又总是在脆弱的同时展现出它的韧性。就如同在地球上的高纬度地区生长着的地衣,在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下,依然能够存活。尽管它的生长速度慢得惊人,几百年也长不到一个平方厘米,但它却实实在在地生存着,它生存的目的就是不要死去,这是最基本的生命特质。

      人的生命同样如此。余华写过两部著名的小说——《许三观卖血记》和《活着》。在《许三观卖血记》里,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许三观,从年轻到苍老历尽艰辛;每逢家庭变故,他就以卖血来挽救危机,甚至差点为此送命。一次次卖血后,唯一的补偿就是到饭馆里吃一盘炒猪肝,喝二两黄酒。在《活着》里,地主少爷福贵的一生中,败家,中年丧母、丧儿、丧妻,丧女婿,到最后,连唯一的孙子也死了,只剩下老了的富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无论是许三观还是富贵,他们都没有明确的生存目标,只因为生命的惯性才活着。不管是屈辱还是风光,不管是甜蜜还是酸楚,生命都在静静地活着。生命不是必须承受苦难,但生命确实有足够的韧性承受苦难,“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头上,只要不死,谁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

      对于史铁生而言,虽然在瘫痪之初,死亡对于他那么具有诱惑,甚至于他每天早晨醒来,都因为自己依然活着而沮丧;但是,他依然活着。瘫痪后的最初几年,史铁生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就像他文章里写的那样,暴躁易怒。为了逃避现实的世界,在正常人上班之时,他总是摇着轮椅,到那时还人烟稀少的地坛公园里去。自旦至暮,春秋往复,耗在这园子里。他去过了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无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他都在这园子里呆过。有时候呆一会儿就回家,有时候就呆到满地上都亮起月光。

      我们可以想见史铁生那时的孤独苦闷,但是,不管活得多么艰难,多么痛苦,生命却始终默默地承受了这一切,死亡依然被一再耽搁。

      所幸的是,在痛苦当中,还有亲友的爱在支撑他。母亲要他“好好儿活”的临终嘱托,一直萦绕在他心头。史铁生母亲的生命,因为儿子的残疾,也承受了无数折磨。史铁生瘫痪时,母亲已不年轻,为了史铁生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医院已经明确表示,他的病情目前没办法治。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他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

      每一回她都虔诚地抱着希望,然而最终,却总是有多少回希望,就有多少回失望。

      最后母亲终于也绝望了。于是,每次史铁生要动身出门,母亲便无言地帮他上轮椅,看着他摇车拐出小路。每一次她都是伫立在门前默然无语地看着儿子走远。有一次,他想起一件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然站在原地,还是那样一动不动地站着,仿佛在看儿子的轮椅摇到哪里了,对儿子的回来竟然一时没有反应。她一天又一天送儿子摇着轮椅出门去,站在阳光下,站在冷风里。后来,她猝然去世了,因为儿子的痛苦,她活不下去了。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希望儿子能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她没有能够帮助儿子走向这条路。她心疼得终于熬不住了,她匆匆离开儿子时只有49岁。

      史铁生在一篇题为《合欢树》的文章中写道:“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史铁生说,正是这样的爱,耽搁了他的死亡。

      无论如何,既然活着,就不免就进入了另一些事情。就像小河里的水慢慢丰盈了,你难免就顺水漂流,漂进大河里去了,四周的风景豁然开朗,心情不由得也就变了。终于有一天,当史铁生又想到死的时候,心里说:“算了吧,再试试,何苦前功尽弃呢?凭什么我非得输给你不可呢?”这时候,他已经开始对死亡有一种幽默的态度了。

      启发史铁生的,是卓别林的一部电影,名字叫《城市之光》。片中女主人公要自杀,却被卓别林救了。这女的说,“你为什么救我?你有什么权利不让我死?”而卓别林的回答令史铁生终生难忘。他说,“急什么?咱们早晚不都得死?”这句话让史铁生心中怦然一动:是啊,咱们早晚不都得死? 死是一件无需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既然如此,何不先看看有没有什么解决的办法?

      于是,左右苍茫、四顾无路之际,史铁生想到了写作,想到用笔杆代替自己的双腿,来继续人生之路:“写作,在我的希望中只是怀疑者的怀疑,寻觅者的寻觅……写作不过是为心魂寻一条活路,要在汪洋中找到一条船。”

      当时友谊医院有位老大夫对他说:“你一生都未必能有这样闲在的时候,你何不用这样的时间来读点书,整理整理自己的思绪?”史铁生说,这话对他来说终生受益。他没有好好读过什么书,很多世界名著等等都是在双腿残疾之后读的。他每天摇着轮椅去地坛,不是读书,就是思考。作家邵燕华在读史铁生的作品时曾不由感慨:“史铁生的随笔也让我拷问起自己的阅读。说来惭愧,他书中提到的诸多国外的思想家、作家有不少是我不知道的。”

      1974年,史铁生为了生计,在北新桥街道工厂找到了一份临时工作。在这里上班既没有公费医疗,也没有任何劳保,所干的活儿是在仿古家具上画山水和花鸟,有时还画彩蛋,如出满勤每月30元工钱,但他为了看书和尝试写作,每天只干半天,一月下来只能领到15元,这活儿他一干就是7年。可是第二年史铁生又患上了严重的肾病,这次医生只给他留下了一个受损的左肾。由于体力的原因,他不得不辞去了街道工厂的临时工作,呆在家中一门心思地写作。

      1979年,由于下肢麻痹、肾功能受到严重破坏,不得不造漏排尿。紧接着,由于肌肉萎缩,血液循环受阻,再加上每天长时间地坐压,褥疮发作,前景是败血症。1986年,前列腺引起的疼痛,使他不得不停止写作整天卧床……冬天,他那毫无知觉的腿,经不起寒冷,如果冻了,就有坏死的可能;夏天,全身的热量只能从上身排出,额头的痱子从来不断……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1980年,他创作出的小说《我们的角落》被田壮壮改编成了电视剧,在当时的影视圈引起了不小的轰动;1983年,他创作的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获本年度“青年文学奖”和“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84年,他的作品《奶奶的星星》又获该年度“作家文学奖”和“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的小说《命若琴弦》还被改编成电影《边走边唱》,经过陈凯歌的精心导演,引起了强烈反响。

      苦难似乎还在继续试探史铁生生命的韧度。1998年,下肢瘫痪的史铁生,由慢性肾损伤演变为尿毒症。从那时起,史铁生就只能靠血液透析来维持生命。透析的病人需要做手术,把肾部的动脉和静脉引到表层。透析时需要在三个点轮流针刺。长达9年,1000多次的针刺,使得史铁生的动脉和静脉点隆起成蚯蚓状。体内渗毒的血液从隆起的动脉出来,经过透析器过滤掉毒素,再由隆起的静脉回到体内。一个星期3次,在每次4个半小时的透析过程中,把全身的血液过滤几十遍——这就是史铁生日常的生活。

      史铁生把自己的身体比喻成一架飞机:

      要是两条腿(起落架)和两个肾(发动机)一起失灵,这故障不能算小,料必机长会走出来,请大家留些遗言。躺在透析室的病床上,看鲜红的血在透析器里汨汨地走,从我的身体里出来,再回到我的身体里去。那时,我仿佛听见飞机在天上挣扎的声音。

      史铁生的生平

      1951年,1月4日生于北京。从小跟奶奶生活。

      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1969年,上山下乡运动展开,自愿到陕北延安农村插队。

      1969年,4月因腰腿病返京治病,6月回村,生产队关照让其担任饲养员,放牛喂牛。

      1971年,9月史铁生腰疼加重,回北京治病。

      1972年,1月5日住北京友谊医院,一年有半,治疗结束之时即轮椅生涯开始之日。

      1974年,到某街道工厂做工。

      1981年,因患肾病回家疗养。后从事写作。

      1998年,被确诊为尿毒症,需隔日透析以维持生命,其经费主要由中国作家协会和北京市政府负担。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在北京宣武医院去世。根据遗愿,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器官捐献给医学研究,12月31日凌晨6时许,其肝脏移植给天津的一位病人。

    ;

    关于合欢树史铁生的问题,通过《关于史铁生的故事50字左右》、《史铁生的励志故事》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合欢树史铁生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

    本文标签:合欢树史铁生(1)

    相关阅读

    关键词不能为空

    范文示例_作文写作_作文欣赏_故事分享_158文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