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塞下曲李白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卫青、霍去病VII-李白《塞下曲》其三和“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塞下曲六首·其三》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一、卫青、霍去病VII-李白《塞下曲》其三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
前六期,我们先谈论了在写卫青、霍去病的时候,如何寻找感情最饱满的切入点。然后又通过王维的《少年行》、《燕支行》、李白的《胡无人》、隋朝军事家杨素的《出塞二首》领略了卫霍二虎将的英雄豪气,以及汉家王朝的盛世气魄。上一期,我们一起读了李白《塞下曲》的第一首和第二首。今天,我们再来看看《塞下曲》的第三首。(由于《塞下曲》共有六首,且首首豪迈壮美,所以,小淇就把六首分到了几期,每一期读一至两首。)
我们先来看看《塞下曲》的第三首吧!
塞下曲 其三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
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
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
这一首,依旧是对战争的描写,气势磅礴。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骏马如旋风般驰骋,战士们扬起马鞭出了渭桥。这个开头非常生动。李白在这里直接用战士们出征的场景开头,一开始就把读者带入了激烈紧张的战场中,身临其境。“似风飙”和“鸣鞭”的描写也体现出战事的吃紧和将士们昂扬的斗志。
“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这两句真的非常豪迈!战士们背着弯弓辞别了汉家的月亮,挽弓搭箭便击破胡人的军队。“辞”和“破”这两个动作非常传神,从离开汉家地界到大获全胜,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和巨大的转折。但是,作者把这些过程都删繁就简,但又把汉家将士们的攻无不克、势如破竹表现得淋漓尽致。此外,“弯弓”对“插羽”,“汉月”对“天骄”的对仗既非常工整,却极其自然,毫无刻意雕琢的痕迹。“天骄”根据商务印书馆的《古代汉语词典》,解释是:“天之骄子。汉代称匈奴为天之骄子。后以‘天骄’称边疆强盛的民族。”像王维《燕支行》中的“拔剑已断天骄臂,归鞍共饮月支头。”杜甫《诸将》中的“拟绝天骄拔汉旌”都是这样的用法。
“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到这里,战斗就结束了。战时所布的阵解除了,星星的光芒也随之暗淡。营地渐空,沙漠里的大雾也消散了。这里的“海”依旧指的是瀚海,就是沙漠的意思。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在麒麟阁里,只有的霍去病的画像。“麟阁”,即麒麟阁,汉代阁名,在未央宫中。汉宣帝时曾绘十一位功臣像于其上,后即以此代表卓越的功勋和最高荣誉。这里有一个争议,有人认为这一句是讽刺赏罚不公,只有霍去病一人得以留画像于麒麟阁。但是,小淇认为,在这里,霍去病就是所有将士们的一个代表,皇帝对霍去病的表彰也代表着皇帝论功行赏。此外,既然论功行赏,霍去病的功劳最大,自然赏赐最多。这也是说,只有霍去病配得上麒麟阁功臣~
此外,为什么“霍嫖姚”是霍去病呢?(小淇在《卫青、霍去病IV——从李白《胡无人》看卫霍》里面也提过,看过的朋友们可以略过~毕竟霍去病是小淇的男神,就让小淇再讲一次呗~)据《史记》记载:“大将军姊子霍去病年十八,幸,为天子侍中。善骑射,再从大将军,受诏与壮士,为剽姚校尉,与轻勇骑八百直弃大军数百里赴利,斩捕首虏过当。”可见,霍去病第一次出征就是以嫖姚校尉的身份出征的。当然,因为版本的原因,《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写的是“剽姚校尉”,《汉书·霍去病传》写的是“票姚校尉”,唐诗中基本上都是“嫖姚校尉”。顺便说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代汉语词典》对于“嫖姚”的解释是:“轻锐劲疾的样子。汉代用作武官名号。《史记·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霍去病]以嫖姚校尉从大将军。’亦作‘剽姚’、‘票姚’。”《古代汉语词典》对于“剽姚”的解释是:“骁勇劲疾。《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霍去病]善骑射,再从大将军,受诏与壮士,为剽姚校尉。’也作‘票姚’、‘嫖姚’。”《古代汉语词典》对于“票姚”的解释是:“轻锐劲疾的样子。汉代用作武官名号。《汉书·霍去病传》:‘大将军受诏,予壮士,为票姚校尉。’”所以,霍嫖姚知道就一定是霍去病啦!另外,根据小淇个人的写诗经验来看,为什么要写“霍嫖姚”呢?很大可能也是方便押韵。因为“姚”属于平水韵“二萧”,这是一种非常常见且常用的韵,所以,在写诗的时候使用起来非常方便。
当然,在这里,“霍嫖姚”指的肯定不是霍去病本人。这里李白是用霍去病来指代能征善战的将军。
《塞下曲·其三》语言流畅简洁,气势豪放壮阔,从出征到获胜皆在其中。
下一期,我们将一起看看《塞下曲·其四》。这一首不同于前三首,是从前线对战争进行最直接的描写。这首诗的主角是等待战士们归来的女性。小淇也想借这个机会,和大家聊一聊诗、词、戏曲里的——战争中的女性。
小淇目前计划每周六上午给大家更新一篇。希望朋友们多多支持哦!大家有任何想法或者建议都欢迎评论或者在后台给小淇和蕙纕留言哦~
一、“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塞下曲六首·其三》
这首《塞下曲》六首的第三首描写了从京师出兵、边关杀敌到功成列阁的全过程,展现了将士们报国杀敌的热情和马上博功名的渴望。“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战马像风一样飞驰,通过渭桥奔向前线,“鸣鞭”是马鞭抽打马匹的声音,“渭桥”指出了出兵的起点路线。这一句通过战马飞驰的场景和鸣鞭的动作形象的刻画出了将士们杀敌心切和士气旺盛,同时我们也可以从行军的快速知道前方战况的紧急。
“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用十个字写出了从出兵到破敌的全过程,“汉月”是汉地的月亮,用在这里指代朝廷、都城、出兵的地点,“天骄”是天之骄子之意,西汉时称北方匈奴单于为天之骄子,用在这里借指北方游牧民族,这一句用“弯弓”借指出兵,“插羽”是破敌的战斗。
从出兵到破敌,颔联没有描写战争的场景,却显得十分自然流畅,我们可以推断出破敌的过程是十分顺利的,一方面原因是我们从首联看到的将士们士气之旺盛,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前方将领的出色指挥。
“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一句描写的是战斗结束后的场面。古人认为战争与天上的星星有关,当主兵的星星大放光芒的时候就会有战争爆发,光芒消失时就意味着战争的结束。“海”指北方的瀚海、草原,“海雾”是指笼罩在草原上的战争气氛。这一联的意思是说随着敌人的阵型被瓦解,营垒被击破,天上的主兵的星宿也渐渐暗淡了光芒,战争的阴云已经消失,不复存在。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战争结束了,出征的将士们就要回到京师去接受封赏。“麟阁”是西汉未央宫中的一座阁楼,是记录功臣的地方。《三辅黄图·阁》一书中说:“麒麟阁,萧何造,以藏秘书,处贤才也。”汉宣帝曾经将霍光等十一位功臣的画像挂在“麟阁”上以表彰他们的功绩。
“霍嫖姚”是汉代名将霍去病,他因功被封为嫖姚校尉,在这里代指前线破敌的指挥将领。班师回京叙功,名列麟阁,只有领兵将领,普通的将士们并没有享受到这份殊荣,但是正是由于这众多默默无名的士兵们的英勇杀敌,才换来“破天骄”、“星芒尽”、“海雾尽”的战果。
尾联中诗人有为普通士兵抱不平之意,不过这样功誉归一人的情形应该是比较常见的,即使是这样,每次面临外敌入侵时,普通将士仍然满怀报国激情,英勇杀敌,抵御外侮。
全诗具体场景虽然描述不多,但读来仍能感受到战争场面的宏大,从出兵时的豪情,到破敌时的雄壮,最后以叙功的感慨结束,整首诗给人一种斗志昂扬、气势雄浑的感受。
二、李白《塞下曲》全诗注释翻译赏析
《塞下曲六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这六首诗都是借用唐代流行的乐府题目而写时事与心声的,主要叙述了汉武帝平定匈奴侵扰的史实,诗中有对战士金戈铁马、奋勇战斗的歌颂,也有对闺中柔情的抒写,内容极为丰富,风格疏宕放逸,豪气充溢,表达了诗人高尚的爱国情操。
塞下曲六首
【其一】
五月天山雪⑴,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⑵,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⑶,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其二】
天兵下北荒⑷,胡马欲南饮。
横戈从百战,直为衔恩甚⑸。
握雪海上餐,拂沙陇头寝⑹。
何当破月氏,然后方高枕⑺。
【其三】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⑻。
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⑼。
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⑽。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⑾。
【其四】
白马黄金塞,云砂绕梦思⑿。
那堪愁苦节,远忆边城儿。
萤飞秋窗满,月度霜闺迟。
摧残梧桐叶,萧飒沙棠枝⒀。
无时独不见⒁,流泪空自知。
【其五】
塞虏乘秋下,天兵出汉家。
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⒂。
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⒃。
玉关殊未入,少妇莫长嗟⒄。
【其六】
烽火动沙漠,连照甘泉云⒅。
汉皇按剑起,还召李将军。
兵气天上合,鼓声陇底闻⒆。
横行负勇气,一战净妖氛⒇。
注释
⑴天山:指祁连山。
⑵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
⑶金鼓:指锣,进军时击鼓,退军时鸣金。
⑷天兵:指汉朝军队。
⑸衔恩:受恩。甚:多。
⑹海:瀚海,大沙漠。陇头:田野。
⑺高枕:高枕无忧。
⑻鸣鞭:马鞭挥动时发出声响。渭桥:在长安西北渭水上。
⑼天骄:指匈奴。
⑽海雾:沙漠上的雾气,指战争的气氛。
⑾麟阁:即麒麟阁。霍嫖姚:即霍去病。
⑿云砂:细碎的石粒,指边塞风光。
⒀沙棠:植物名,果味像李子。
⒁独不见:《独不见》是乐府古题,吟诵的是思而不得见的落寞愁绪。
⒂虎竹:兵符。龙沙:即白龙堆,指塞外沙漠地带。
⒃剑花:剑刃表面的冰裂纹。
⒄殊:远。嗟:感叹。
⒅甘泉:甘泉山,秦时在山上造甘泉宫,汉武帝扩建。
⒆合:满。陇底:山坡下。
⒇负:凭借。妖氛:指敌人。
其一:楼兰:这里泛指侵扰西北的敌人。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
这两句是说,在反击外族侵略中,英勇杀敌,图像麒麟阁,功劳最大,获得这种最高荣誉者,首推霍去病。诗句极力称赞霍去病反抗外族统治者侵略的功绩,有气壮山河之概。
译文:
【其一】
五月的天山雪花仍在飘洒,看不见花朵开放只有刺骨的严寒。
笛子吹着《折杨柳》的曲调,又何处寻觅杨柳青青的春天。
拂晓时分随着号令之声作战,晚上枕着马鞍露宿入眠。
只愿用腰下悬挂的宝剑,为君王过关斩将,打败敌人。
【其二】
我军向北方荒远地带进军,因为那里的游牧民族经常南下侵扰。
横曳戈矛前往战场,身经百战,只是因为受皇恩眷顾太深了。
在大沙漠里握雪成团而食,夜里拂去沙土露宿于旷野。
什么时候才能打败敌人,然后就可以高枕无忧呢?
【其三】
骏马像狂风般地驰骋,在清脆的马鞭挥动声响中,飞快地奔出了渭桥。
我们全副武装离开京城开赴边疆,奉命前去击破前来侵扰的匈奴。
敌人的队伍被瓦解,边境的危机被解除,敌军的营寨已空无一人,战争的气氛消失了。
成就大功而画像麒麟阁的,只有霍去病一人。
【其四】
白色的骏马,多沙的边塞,细碎的石粒,这一切都是因你而梦魂牵绕的。
这愁苦的日子真不堪忍受,我远远地思念戍守边疆的你。
秋天萤火虫满纱窗地乱飞乱撞,月光照在我的闺房前久不离去。
梧桐叶在秋天里被摧落,空落的沙棠枝更让人心感萧条。
常常独自吟唱着《独不见》,虽然流下了许多伤心的泪水,可是这一切也只有自己一个人知道。
【其五】
匈奴为掠夺秋季丰收的粮食而悍然入侵,朝廷派出军队抗击。
将军受命出兵,战士们行军到塞外,在龙沙一带暂时安营扎寨。
边塞的月光伴着弓影,胡地的雪霜拂过剑锋。
战士们还远没有进入玉门关,少妇们不要长声感叹。
【其六】
烽火在沙漠深处燃起,连绵直到甘泉宫,照亮了甘泉宫上空的云层。
汉武帝握剑拍案而起,回头召来李广将军。
战斗的气氛弥漫着天空,震天的鼓声,连山坡底下都可清晰听闻。
横行战场靠的是勇敢的气魄,在将士们的奋勇拼杀下,一仗就消灭了敌人。
鉴赏:
李白有《塞下曲》六首。元人萧士赟云:“此《从军乐》体也。”这一组诗与其他许多初、盛唐边塞诗一样,以乐观高亢的基调和雄浑壮美的意境反映了盛唐的精神风貌。
【其一】
首句言“五月天山雪”,已经扣紧题目。五月,在内地正值盛夏。韩愈说“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赵嘏说“和如春色净如秋,五月商山是胜游”。但是,李白所写五月却在塞下,在天山,自然,所见所感也就迥然有别。天山孤拔,常年被积雪覆盖。这种内地与塞下在同一季节的景物上的巨大反差,被诗人敏锐地捕捉,然而,他没有具体细致地进行客观描写,而以轻淡之笔徐徐道出自己内心的感受:“无花只有寒”。“寒”字,隐约透露出诗人心绪的波动,何况寒风之中又传来《折杨柳》的凄凉曲调呢!春天在边疆是看不到的,人们只能从笛曲之中去领受,去回味。《折杨柳》为乐府横吹曲,多写行客的愁苦。在这里,诗人写“闻折柳”,当亦包含着一层苍凉寒苦的情调。他是借听笛来渲染烘托这种气氛的。沈德潜评论这首《塞下曲》前四句说:“四语直下,从前未具此格。”又说:“一气直下,不就羁缚。”诗为五律,依惯例当于第二联作意思上的承转,但是李白却就首联顺势而下,不肯把苍凉情绪稍作收敛,这就突破了格律诗的羁绊,以气脉直行,豪纵不拘,语淡而雄浑为其特色了。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古代出征要敲击钲、鼓,用来节制士卒进退,五、六两句,写的正是这种情况。语意转折,已由苍凉变为雄壮。诗人设想:自己来到边塞,就在天山脚下,整日过着紧张的战斗生活。白天在钲、鼓声中行军作战,晚上就抱着马鞍子打盹儿。这里,“晓战”与“宵眠”相对应,当是作者有意在概括军中一日的生活,其军情之紧张急迫,跃然纸上。“随”字,摹状士卒的令行禁止。“抱”字,描绘士卒夜间警备的情况。二句写的是士卒的生活场景,而他们守边备战,人人奋勇,争为功先的心态则亦尽情流露出来。
尾联“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斩楼兰:据《汉书·傅介子传》:“汉代地处西域的楼兰国经常杀死汉朝使节,傅介子出使西域,楼兰王贪他所献金帛,被他诱至帐中杀死,遂持王首而还”。这里是借用傅介子慷慨复仇的故事,表现诗人甘愿赴身疆场,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直”与“愿”字呼应,语气斩截强烈,一派心声,喷涌而出,自有夺人心魄的艺术感召力。
【其二】
这首诗写战士们努力征战,不辞辛苦,希望能真正营造出一个和平安宁的环境,让广大人民不再受外族入侵的威胁,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其三】
首句写战马飞奔,有如风驰电掣。写“骏马”实际上是写驾驭骏马的健儿们,马壮是为了借喻兵强。在唐代前期,胡马南侵是常有的',唐高祖李渊甚至一度被迫“称臣于突厥”(《旧唐书·李靖传》)。因此,健儿们杀敌心切,斗志昂扬,策马疾行。
“出渭桥”和“辞汉月”,是指出军队的出发点和行军路线。“出渭桥”而“鸣鞭”,正所谓快马加鞭,进一步烘托出健儿们的急切心情,也渲染了军事任务的紧迫和唐军士气的旺盛。气势雄浑,大有高唱入云之势。
从“辞汉月”到“破天骄”,即从军队出发到克敌制胜,是一个极大的转折。“插羽”,鞍上箭。“天骄”,匈奴曾自称“天之骄子”,这里泛指敌人。从“弯弓”到“插羽”,瞬间就完成了这样一个大转折,省掉了多少鏖战情节和厮杀场面的描写,足见布局的简洁,笔法的洗炼。然而这又是十分自然的、可信的。既然是兵强马壮,士气高昂,自然就会旗开得胜,马到成功。天兵所向,势如拉枯摧朽。这是符合逻辑和顺理成章的。也暗示将领指挥得当,这次战役完全符合“兵贵神速”的兵法要求。
五、六句描写“破天骄”后的战场景象。在正义之师面前,敌人不堪一击,土崩瓦解,望风而逃。古人认为客星呈现白色的光芒,就是战争的征兆。星芒已尽,就意味着战争结束。北方沙漠、草原,广阔无垠,浩瀚如海,故名瀚海。“海雾消”,指漠北战争气氛已经消失。
麟阁,即麒麟阁,汉代阁名,在未央宫中。汉宣帝时曾绘十一位功臣像于其上,后即以此代表卓越的功勋和最高荣誉。霍嫖姚,指霍去病,汉武帝时大将,曾任“嫖姚校尉”。清人王琦云:“末言功成奏凯,图形麟阁者,止上将一人,不能遍及血战之士。太白用一‘独’字,盖有感于其中欤。然其言又何婉而多风也。”(《李太白全集》注)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两句确实或有讽刺之意。同时也是以士卒口吻表示:明知血战凯旋后只能有“上将”一人图形麟阁,但他们仍因能报效国家、民族而感到自豪和满足。功业不朽不一定必须画像麟阁。这更能体现健儿们的英雄主义和献身精神,使此诗具有更能震撼人心的悲壮色彩。诗人为“济苍生,安社稷”,是“愿为辅弼”的。但他一直希望功成身退,归隐林泉。他多次表示要“功成身不居”(《商山四皓》),“功成谢人间”(《翰林读书言怀》)。从中可以窥见诗人的素志和生活情趣。这首诗前六句为总的铺叙以引出结尾两句的感慨。在前六句中,前三句描绘出师时的雄壮,后三句妆摹破敌时的英威。全诗笔力雄健,结构新颖,篇幅布局,独具匠心。
【其四】
这首诗写的是闺中女子对远征亲人的思念。开头写闺中女子想象亲人戍守边塞的情形,以此寄托思念之情。接着写女子在离愁的煎熬中,度日如年的情景。
【其五】
首联两句,分述了敌我两军的态势,指明了这场战争的性质。“塞虏”,塞外的强盗,含有轻蔑、贬斥之意。当时的北方诸胡,有的还是原始部落,有的则转向世袭王权制,处于原始社会解体时期。他们对唐王朝的物质文明常怀觊觎之心,故边境屡遭蹂躏边塞战争大都起因于此。“乘秋下”,是指到了秋收季节,他们就乘隙而入,烧杀劫掠。“天兵”,天朝的军队,含有歌颂、赞美之意。他们堂堂正正,出塞去抗击胡虏。通过措词的褒贬色彩,表明了诗人鲜明的爱憎。
颔联两句,与首联“天兵”照应。“虎竹”,兵符,分铜虎符与竹使符两种,合称虎竹,由朝廷和将领各执一半,发兵时相对合作为凭证。“将军分虎竹”,是指将领接到征战的诏令。“战士卧龙沙”,指军队已抵达塞外战场。“龙沙”,指白沙堆沙漠,在楼兰国附近。这两句属对工整,气势磅礴。从将军到战士,同仇敌忾,威严整肃,争相建功报国。刚刚颁发诏令,很快就已深入敌区,表明进军神速,所向无敌。清人吴汝纶说这两句“有气骨有采泽,是太白才华过人处”(《唐宋诗举要》),是深中肯綮的。
颈联两句,描写边塞风光和战斗生活。“胡霜”与首联的“秋”相照应。“边月”、“胡霜”,均为静物。皎洁的月色,银白的寒霜,笼罩在一望无际的荒漠上,造成一派朦胧苍凉的气氛。而“弓影”飘移,“剑花”闪烁,则包含着战士的行动。用“随”和“拂”这样两个锤炼而得的动词把两者结合起来,就使静物和人物的动态融为一体,显得生机勃勃。这就构成一种奇妙的意境:于苍茫中见壮美,于异彩中显飘逸。诚如沈德潜所说:“只弓如月,剑如霜耳,笔端点染,遂成奇彩。”(《唐诗别裁》)弓与月,形状相似;剑与霜,颜色相同。诗人巧妙地利用它们的某种共性,使它们之间的联系显得自然、和谐,使艰苦的军旅生活衬托得轻松、愉快。因此邢昉说:“以太白之才咏关塞,而悠悠闲淡如此,诗所以贵淘炼也。”(《唐风定》)在尾联中以诗中主人公的口气抒发了“天兵”的必胜信念和献身精神,把全诗推向了高潮。“玉关殊未入,少妇莫长嗟”,是征人向少妇劝慰:未获全胜,玉门关还不能入,请亲人耐心等待,不必长吁短叹。大有“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英雄气概。据《后汉书》,班超上疏云:“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这里是反其意而用之。《艺苑雌黄》云:“直用其事,人皆能之。反其意而用之者,非学业高人,超越寻常拘挛之见,不规规蹈袭前人陈迹者,何以臻此!”李白之善于用典,大率类此。结局不落边塞诗以乡愁,闺怨作结的窠臼,而造成余音袅袅余韵无穷之感。这别具一格的结尾,使贯串全诗的壮美情怀更加完善,崇高精神得到升华了。
【其六】
这首诗写了由于匈奴南侵引起新的战争,但在杰出将领的率领下,勇敢的战士们又一次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中原地区长期遭受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唐时北方突厥非常凶悍,对李唐王朝形成了长期严重的威胁。诗人选择汉军抗击匈奴的题材,部分原因即在于此。
三、李白塞下曲其三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手法
李白塞下曲其三表达了作者为能够报效国家和民族而感到自豪和满足,愿意功成身退,归隐林泉的素志和生活情趣。诗人愿“济苍生,安社稷”,“愿为辅弼”。艺术手法上,写“骏马”实际上是写驾驭骏马的健儿们,马壮是为了借喻兵强;从“辞汉月”到“破天骄”,即从军队出发到克敌制胜,是一个极大的转折。“插羽”,鞍上箭。“天骄”,匈奴曾自称“天之骄子”,这里泛指敌人。从“弯弓”到“插羽”,瞬间就完成了这样一个大转折,省掉了多少鏖战情节和厮杀场面的描写,足见布局的简洁,笔法的洗炼。
全诗为:
塞下曲六首(其三)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
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
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
这首诗前六句为总的铺叙以引出结尾两句的感慨。在前六句中,前三句描绘出师时的雄壮,后三句妆摹破敌时的英威。这一组诗与其他许多初、盛唐边塞诗一样,以乐观高亢的基调和雄浑壮美的意境反映了盛唐的精神风貌。
关于塞下曲李白的问题,通过《李白《塞下曲》全诗注释翻译赏析》、《李白塞下曲其三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手法》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塞下曲李白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