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中国古书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我国历史上三大稀世典籍遗失之谜和历史上有哪些著作失传了﹖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一、我国历史上三大稀世典籍遗失之谜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源广流长、浩如烟海,遗留下了不计其数的文化遗产,如闻名世界的万里长城和秦兵马俑等历史文化瑰宝。很遗憾的是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的文化遗产都遗失了,让人扼腕叹息。今天让我们来探索我国历史上稀世典籍遗失之谜。
一.王子朝典籍
王子朝是谁?王子朝典籍到底是什么?这批典籍是怎样遗失?
王子朝,姬姓,名朝,周景王姬贵庶长子,周悼王姬猛、周敬王姬匄之兄。那这批典籍是什么?这批典籍包括了皇帝以来尤其夏商的青铜礼器;周代列王的诰命;以及各方的地理、人口、风俗等文书档案资料。
公元前520年,周景王去世,周悼王姬猛继位。后来发生内乱,庶长子王子朝杀害了周悼王,占据洛阳并自立位王,人称“西王”,姬匄避居泽邑,公元前516年秋冬之际,晋倾公出兵王子匄复位,王子朝遂携周王室典籍投奔楚国。从而引发另一个谜,王子朝为什么奔楚?王子朝之所以逃亡楚国,是因为当时楚国富强,而且与晋国争霸。但是众说纷纭。但王子朝奔楚并非仓皇而逃,是有准备的,在王子朝一行人既有王室成员和世袭贵族。还有官吏和学者,王子朝是有准备的,等待时机准备复国,他是满怀复国的期望。
公元前505年,吴国和楚国爆发柏举之战。周敬王趁机派人刺杀了王子朝。随着王子朝的死亡,王子朝携带的典籍去了哪里?我国现存史书也没有记载楚国何时何地接收这些周室典籍,也没有记载这批典籍的下落。近年河南南阳的王子朝“不见冢”的发现,很有可能说明这些典籍随着王子朝一起埋葬。静静等待华夏儿女挖掘,我们相信在不久的未来,随着中华民族的复兴一切都会水落石出。
二.《永乐大典》正本
朱棣为何要如此大张旗鼓的编纂这部《永乐大典》?要知道编纂《永乐大典》凡书广收各类书籍七八千种,共计二万二千卷,约三亿七千万字,参与编纂次书的共有二千一百六十九人,如此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编纂这部百科全书。
当时朱棣刚刚篡位得国,造反篡位在中国古代传统道德观念之下,一定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帝王也不例外,朱棣抓住了儒臣的痛处,每一个儒臣都想载入史册,而他们缺少一个机会那就是编纂《永乐大典》。公元1403年,朱棣下令以当前书籍名类繁多,内容繁杂冗长,不适合流传于世,要编纂一部集中国古代典籍于大成的类书。
《永乐大典》内容包括经,史,子,集,天文地理,阴阳衣术,占卜,释藏道经,喜剧,工艺,农艺涵盖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知识财富,此书最初版为《文献大成》,但朱棣亲阅不满,钦点姚光孝担任监修,编纂人数达到2196人,耗时五年《永乐大典》才编纂完成。
《永乐大典》共22877卷,目录就达60卷。上到天文地理,下到文学百科,囊括了明成祖之前所有流传文献。全书共3亿7000万字,分装11095册。自《永乐大典》问世,直达明末清初,正本也不知所踪。
一种说法嘉靖死后,要求此书陪葬。这种说法是值得怀疑的,理由是《永乐大典》正本最后的出现时间正是在嘉靖的丧葬期间,在《明实录》中,关于嘉靖帝下葬和《永乐大典》重录两件事的记载如下:“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十二月十四日(庚子),嘉靖帝崩,年六十,在位四十五年。”;“三月十七日(壬申),嘉靖帝入葬永陵。”;“四月十五日(戊戌),隆庆帝赏赐重录《永乐大典》成者。”
这些可以看出:嘉靖皇帝死后三个月下葬,但是表彰日期是隆庆元年四月,这样看来皇帝下葬与副本重录完成的时间基本一致,毫无疑问,重录时,正本应该尚在,所以此说法是值得商榷。《永乐大典》直达明末清初也不知所踪,
三.王羲之《兰亭集序》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是书法大家王羲之的巅峰之作,据记载,东晋永和九年,王羲之邀请朋友到会稽山的兰亭过节,大家聚在一起喝酒赋诗,一场宴会下来,文人骚客做了许多的诗赋,王羲之把这些诗词杰作编成集子,取名《兰亭序》,为集字写了序。
《兰亭集序》一直流传到七世孙王智勇,智勇少年时在绍兴永欣寺为僧,临去世的时候,将《兰亭集序》传给他一个热爱书法的第字辩才。得到《兰亭集序》后,十分珍爱,从不示人,在自己居住的房间的暗龛,用在珍藏《兰亭集序》。
当时,唐太宗李世民对王羲之的书法十分推崇,大量的搜集王羲之的墨宝,一直对《兰亭集序》真迹念念不忘。多次重金悬赏后得知在辩才和尚手中,李世民把辩才和尚请到长安,委以高官,热情款待,希望可以说出《兰亭集序》下落,辩才和尚百般推辞,都说不知道下落。几次三番都不承认,只好放辩才和尚回去。李世民遍萧翼从辩才手中取来。
萧翼打扮成一个穷困潦倒的山东书生,来到永欣寺,故意在庙廊里观看壁画,辩才瞧他落魄,顿生怜悯之心,上前打招呼,两人谈的很是投机,便邀请萧翼有空来玩。第二天自带酒水来永欣寺来找辩才和尚喝酒谈诗,几个月后,慢慢的熟络了,萧翼认为时机成熟,便说自己身上带了两幅二王真迹,便让辩才和尚观看,贩毒看了半天,然后说:"真迹是真迹,但不是最好的。"辩才告诉自己藏有《兰亭集序》,并取来让萧翼观看,萧翼故意说是假的,两人谁也无法说服对方,便把他带来的几件真帖,放在辩机这里,一次,得知辩机和尚外出,把书桌上的《兰亭集序》和带来的几件墨宝拿走。
唐太宗得到《兰亭集序》十分喜爱,并让欧阳询等名家临写,分赐皇子近臣,李世民死后,将《兰亭集序》殉葬在昭陵。后人记载,温韬曾掘开唐太宗墓,并没有《兰亭集序》,挖高宗坟乾墓时,他兴动数万人马在广天化日之下挖掘,不料三次上山都遭到风雨大作,人马一撤,天气立马转晴,心有余悸,才没继续挖下去,乾陵才躲过一劫。难道在乾陵的墓中,这一切都成了谜,只有等专家利用科学手段探究,才有可能真相大白。
一、历史上有哪些著作失传了﹖
1、青囊书
据陈寿的《三国志》记载,华佗倾毕生经历所作之书为《青囊书》。此书将华佗的毕生心血、行医经验一一记载,但传说由于徒弟保护不利,此书最终被焚毁。也因此,《青囊书》失传,当时只抢救出来几页,因此才有了初、高中历史书上的“五禽戏”、“麻沸散”等等。
2、《连山》
《连山》,后亦称《连山易》,古多只称《连山》,其名初见于《周礼·春官宗伯·大卜》,据传为盘古开天地后第一代君主天皇氏所创。远古有三易,《周礼》云:“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易,二曰归藏,三曰周易。
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其中连山易和归藏易,两千年来历代典籍鲜有记载,学术界无不认为其已失传,几成定论。
此二易也成为中华文化领域里的一件千古之谜。历来学界以为,连山易是以艮卦开始,如山之连绵,故名连山。
3、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是中国晋代(公元353年),书圣王羲之在绍兴兰渚山下以文会友,写出“天下第一行书”,也称《兰亭序》、《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
公元353年4月22日(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距今已1661年),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雅集,饮酒赋诗。
王羲之将这些诗赋辑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并挥写了一篇《兰亭集序》。
唐太宗对他推崇备至,曾亲撰《晋书》中的《王羲之传论》,推颂为“尽善尽美”。还将临摹本分赐贵威近臣,并以真迹殉葬。
4、《黄帝外经》
十八卷的《黄帝内经》,从远古时代一直到今,而三十七卷的《黄帝外经》,则可能永远失传了。但是,关于它的民间传说,还是相当丰富和十分有趣的了。
现在所传的《黄帝外经》原称《外经微言》,为明陈士铎所传,所述内容带有浓重的道家思想,理论阐述恪守后世的阴阳五行概念,是在一个相当成熟的思想体系下对某些问题进行格式化阐述的著作。
5、《魏公子兵法》
魏无忌合纵攻秦胜利后,声威大震,各诸侯都向他进献兵法。魏无忌将其编写成书,后世称为《魏公子兵法》。《汉书·艺文志》有《魏公子》(《魏公子兵法》)二十一篇、图十卷,今佚。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二、除了传国玉玺外,我国至今都下落不明的旷世珍宝还有什么?
在中国有记载的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有很多价值连城的瑰宝,他们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但可惜的是有些珍宝至今下落不明,成为后世的遗憾。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至今下落不明的十件旷世珍宝。
1929年冬天,距今60万年前的一些完整猿人头盖骨在北京被发现,被称为北京人头盖骨,属旧石器时代。1941年,北京人头盖骨被移交给当时离开北京撤回美国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同年12月,该部队乘车前往秦皇岛,但随后珍珠港事件爆发,日本军队俘虏了北京、天津等地的美国兵,北京人头盖骨从此下落不明。2012年,“北京人头盖骨之谜”出现新线索,可能埋在秦皇岛地下。
圆明园十二大水法中的十二大生肖兽首已经有七个回归中国,其余下落不明。
《永乐大典》编撰于明朝永乐年间,内阁首辅解缙总编的一部中国古典集大成的 旷世大典,初名《文献大成》,是中国百科全书式的文献集,但《永乐大典》除了正本尚未确定是否存在永陵外,永乐副本却惨遭浩劫,大多亡于战火,今存不到800卷且散落于世界。《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百科全书”条目中称中国明代类书《永乐大典》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历代书法界将其奉为极品,这幅作品,据 说是王羲之酒后挥笔一气呵成。以后王羲之虽然又多次重写,但皆不如此次酒酣 之作。为此,他曾感叹:“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王羲之对此十分珍惜,作 为传家之宝一直传到第七代孙王法极。不过,《兰亭序》真迹最终还是没有逃脱落入帝王家的命运,被唐太宗李世民所得,并在他去世后作为陪葬,埋进昭陵, 从此下落不明。
《青囊经》是华佗所著,说这不著作下落不明并不完全准确,因为可以确定的是它已经被烧毁,而遗留下来的是华佗的弟子们所传承下来的一部分,华佗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
高中学过《过秦论》的小伙伴都知道,文中说的“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说的就是秦始皇的十二金人,历史记载的十收天下的所有兵器铸就而成,也有人认为是将大禹九鼎重铸而成。
但遗憾的是,今天我们是看不到这12个铜人的踪影了。那么,它们究竟到哪里去了呢?有人认为,当初西楚霸王项羽在攻克秦都咸阳后,曾经火烧阿房宫。在火烧阿房宫时,连同象征秦王朝永固的这12个金人也一起烧毁了。也有说法认为这些金人被当成了秦始皇的陪葬品在秦始皇的墓中,由于一些技术等方面的原因,秦始皇陵墓的发掘工作暂时还不能开展,因此十二金人的下落问题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也许到了我们的考古技术达到秦始皇陵墓开掘的那一天,这个历史上的未解之谜才有可能被解开。
传国玉玺应该是古代的宝物中最珍贵的了,秦王政十九年(前228年),秦破赵, 得和氏璧。后来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命李斯鸟篆书(越国一种文字),仿成龙、 鸟、鱼、蛇形状“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令咸阳玉工王孙寿将蓝田玉精研 细磨,雕琢为玺,传国玉玺乃成。
据传,秦王政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始皇乘龙舟过洞庭湖,风浪骤起,龙舟将 倾,秦始皇慌忙将传国玉玺抛入湖中,祈求神灵镇浪。玉玺由此失落。
对医学有所认识的朋友都知道,《黄帝内经》可谓是中医学的鼻祖之作,是医学和哲学的结合体,后来的中医学无不建立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十八卷的《黄帝内经》,从远古时代一直到今,而三十七卷的《黄帝外经》,则可能永远失传了。
现在所传的《黄帝外经》原称《外经微言》,为明陈士铎所传。
《易经》作为群经之首,传说 中由上古时期的伏羲所创。主要由《连山易》、《归藏易》和《周易》构成,汉代以后的人们在整理古代典籍的时候,把夏代的易经称为《连山易》,把商代的易经称为《归藏易》。而我们所熟悉的《周易》只是流行于周代的易经。
这应该是时间最早,分量最沉的珍宝了。夏朝初年,夏王大禹划分天下为九州,令九州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九鼎,象征九州。秦昭王五十二年(前255) ,在周赧王死后,秦国取九鼎入秦,九鼎在迁往咸阳的途中,有一鼎被大风刮到今江苏的泗水中,其余八鼎搜刮到秦宫殿中,秦亡后便不知所终。
三、中国历史上三大宝藏分别是什么,它们现在分别在什么地方?
中国是一个历史非常悠久的国家,其深厚的历史积淀,带给一个国家的不只是文明上的深厚底蕴,还有许多与之相关的价值连城的文化宝藏与历史传承。换句话来说,即一个国家的文明延续越久,那么,跟随其一起传承下来的宝藏也就越多。中国人大多都有这样一个习惯,那就是他们总喜欢藏东西。
在我看来,这或许是一种居安思危的表现。
正所谓,“家有余粮,心里不慌”,当人们生活富足安定的时候,他们总想着将家里剩余下来的财物或其它东西储存下来,以备不时之需。
正是国人的这种未雨绸缪的习惯,为我国留存下了许多非常有价值的宝物。因此,即使到了今天,我们国家的许多地方,还埋藏着众多价值连城的宝藏。这些宝藏有的已经被人们挖掘出来了,有的依旧不为人知,正等待后世人去慢慢发掘。
那么,这些在地底下沉睡数年的宝物,具体有多少呢?
没有人能说得清楚,但我们能够看到的是,总有人会不时的从地下发掘出一些非常有价值的宝物。也许,很多人会对我的这种说法持怀疑态度,他们会认为:这世上哪有那么多宝物等待着我们去发掘,如果真有这么多的话,那人人都不用工作,直接去挖宝不就好了。
为了让我的这种说法更具有可靠性,先来给大家举个例子。
一九八二年的盱眙县马湖店村,曾发生过一件轰动十里八乡的大事。南京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西汉金兽竟然在这个地方被一位农民挖了出来。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据说,这个发现宝物的农民叫万以全,事情发生的经过是这样的,八二年的正月初七,此人准备在自家门前修一条水渠。当地有一种说法是正月做活能刨出金子,当然,在此之前,并没有人能真的挖出金子。因此,这种说法只不过是图个吉利罢了。
可是,谁也没想到的是,这种看似迷信的说法,竟一夕之间在这个农民身上应验了。在挖水渠的过程中,他竟挖着挖着,发现了一团金光闪闪的物体。当他把物体周围的土全部清理干净之后,发现原来是一头用黄金铸造的瑞兽。此物一看就不同凡响,挖到如此宝物可把那人高兴坏了。
他想着,既然挖出这么大一块黄金,周围说不定还有其它的东西,因此,又向周围挖了挖。事情果然不出他所料,很快,他又在周围挖出了铜壶、金饼、马蹄金,麟趾金等金器若干。此次挖出的金器,经过称量后,发现其总重量超过了二十千克。
我们姑且不论其文物价值,单单就现如今的金价来算,这批金子已经是价值不菲了。可是,常言道,天下哪有不漏风的墙,很快,万以全挖到巨额宝物的事情,就传遍了十里八乡。古语有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财帛动人心,这句话在任何一个时期都非常适用。
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当地人眼红的都快要发疯了,他们要求按见者有份的原则,每人都想从中分一杯羹。
为此,他们全都聚集在了万以全的家里,甚至,把人家的房子都给挤坏了。眼看着这批价值连城的宝物,自己是留不住了。万以全索性将自己挖到的这些宝物,全部都捐献给了南京博物院。此后,博物院给了他5000块钱作为奖励,而这5000块钱,也基本都被他用来修理自家被挤坏的房子了。
那么,为什么此人能在修一条小小水渠的时候,挖出如此多的真金白银呢?说到这,我们不得不说一说盱眙这个地方。
根据现存的史料,我们不难发现,盱眙这个地方的历史可谓是非常的悠久。春秋时期,著名的管鲍分金,便发生在此地。有了这个故事作为铺垫,那么,后人能在此地挖到大批量的黄金,好像还是可以接受的。至于这批宝物到底是什么时候埋下,具体由什么人埋下,在这里,我们不作探究。
总之,我们要明白的是,它的主人一定不是什么普通的土财主,因为,这类人不可能拥有这么多的宝物,更遑论,这批宝物的价值已经达到了国宝级别。并且,此地虽然先后出土了几批宝物,这些宝物也算得上是价值连城,但是,单从数量上来说,出土数额还是比较有限,并不存在什么大宗出土的情况。
因此,它在我国历史上并没有引起什么太大的轰动。
然而,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我国历史上三宗曾经轰动一时的大宗宝物下落之谜。
这三宗宝物的下落,不但是考古界的多年未解之谜,而且,它们还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它们都与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农民起义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首先,我们来说一说第一宗。这第一宗宝物的下落之谜,可与我国历史上的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脱不开关系,此人就是:西楚霸王项羽。相传,当年此人率兵攻入咸阳,一举占领了秦王朝的皇宫。自古以来,原始资本积累最快的方式,就是通过战争掠夺,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才有了武将最富的说法。
毕竟,在战场上想要发点小财还是比较容易的。而项羽,自然也不能免俗,他同样爱金银珠宝、爱华屋美人。史书上曾经记载,他不但杀了投降的秦王子婴,还将秦王宫全部烧毁,大火一连烧了三个月都没有熄灭。说到这,大家难免会想到一个问题,那就是:他在烧房子的时候,真的连同里面的宝物一起烧了,来显示自己反抗秦朝暴政决心?
我想,正常人恐怕都不会做这样的事情,毕竟,打仗离不开钱财的支持。
如果,没有足够的金钱和利益,又有谁愿意跟着你出生入死呢?因此,许多学者认为,项羽在烧宫室之前,其实,已经将其中的财宝都转移了。
作为一国都城,其中的财宝自然是数不胜数。那么,这么大一批宝物到底被项羽转移到哪里去了呢?有学者推测,这批宝物被他转移到了自己的都城彭城。但毕竟没有人亲眼见到,也没有史料的明确记载,因此,这种说法也只能是一种推测。
而且,这一说法的另一个漏洞就是,当他自尽之后,并没有人找到这批宝物。所以,还有人认为,他当时看大势已去,便将这批宝物藏匿了起来。其实,这种说法并不是没有可能,与此同时,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这批宝物被他当时的竞争对手刘邦得了去。
然而,不管是谁得到如此大一批宝物,都不会大肆宣扬,毕竟,“匹夫无罪,怀璧自罪”的道理谁都懂。因此,刘邦悄悄得到这批宝物,并封锁消息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当然,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他压根就没得到那批宝物,所有的宝物都在当年的大火中付诸一炬。
但是,不管怎样,只有后世发现了这批宝物,我们才能知道其真正的答案。
接下来,我们说一说第二宗宝物的下落之谜。说到闯王李自成,想必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想当年,此人带兵攻破了明王朝的宫城,生生逼得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自杀殉国。之后,成功占领紫禁城的他,相当于成功占有了明王朝积累了两百多年的财富。
这座拥有几百年历史的皇宫之中,罗列着数不胜数的奇珍异宝,一夕之间,竟成了他和他手下军士手中的战利品。可有句话是“形势比人强”,好不容易得来的龙椅还没坐热,清军入关的消息,就打了他一个措手不及。慌忙之间,他只能带着自己的军队向外逃窜。
虽然,李自成已经让人追到了家门口,但是,他仍旧没忘记自己刚刚到手的宝物。他带着这样一大批宝物逃跑,自然很不现实,因此,他就把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了自己的侄子李过。他命令侄儿将这批宝物全部带走,并找一个稳妥的地方藏匿起来,以备自己日后东山再起。
可是,这世间的事情哪能尽如人愿,他很快就被清朝军队打得再无还手之力。李过见李自成大势已去,为了躲避清朝军队的追杀,他选择出家当了和尚。据说,此人最终圆寂在湖南张家界的天门山,而那批宝物当年也随他一起运到了这个地方。相传,他将这批宝物藏到了山洞中。
但是,在他死后,便没有人知道这批藏宝的地点了,从此,这批宝物的下落,成为了一个千古未解之谜。
当然,关于这批宝物的下落,还有另一种说法,这种说法认为,当时这批宝物其实是由李自成亲自处置的。
据说,他当初带人将这批宝物秘密运送到了湖南地界,并将其藏在一个名叫莽山的地方。为此,当地还留下了一首民谣:“石岩冲,三座桥,南百步,三窑金,”甚至,有人认为,这首民谣中隐含着他的藏宝谜语。对于这种说法,后世之人还是比较相信的。
因此,近几十年来,不时有人到此地去寻宝,就连央视的相关栏目也做过此类报道,但最终,均已失败告终。
最后,我们说一说第三宗宝物的下落之谜。说到太平天国运动,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当年,洪秀全率领的农民起义军一路势如破竹,将清朝军队打得毫无还手之力。仅仅只用了两三年的时间,他们就攻占了富饶的江南,并在此地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政权。
他们之所以能如此迅速的取得起义运动的成功,固然是因为当时政府军的作战能力低下,但是,也离不开他们严明的军纪。当时,太平军中有这样一条军规,它明确规定:军中的任何人在战争中缴获的财物,都必须要上缴国库。如果有人胆敢私藏,只要数额超过五两就要被杀头。
正是因为这一制度,他们在短短的时间内,就积累了大量财富,为后来的建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好景不长,没多久洪秀全就去世了。他去世的时候,这个新生的政权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很快,清朝的军队就反败为胜,重新夺回了战争主权。
清军攻占天王府后,原本以为能够得到他们当年积累的巨额财富,但是,最终他们看到的却是除了一座金碧辉煌的天王府之外,其它什么都没有。
试想一下,当年不是号称太平军十分富裕吗?那么,他们国库里的钱,都到哪里去了呢?
关于其国库中财物的去向,历史上主要有以下三种说法:
一种说法,认为国库中的巨额财物,随着它的第一代所有者一起埋在了天王府的地下。但是,当时的湘军根据这种说法,将天王府里里外外都挖了个遍。可是,在他们掘地三尺的挖掘之下,仍旧没能见到这批银两的影子。
针对这一现象,学者们又提出了另外一种猜测,那就是,早在湘军进驻之前,这批埋藏于地下的宝物,可能早已被曾氏家族秘密挖走,藏到了其它地方。对于这种说法,我认为还是比较的合理。之所以会认同这种说法,是因为当年曾国藩的夫人从江宁返回湖南时,其护送的船只竟多达两百多艘。
尽管此人是朝廷重臣,但是,其家眷出行真的有必要带这么多行李和护卫吗?
因此,我们是不是可以据此推测,这两百多艘船中有一大部分船只装载的,其实,是其从太平天国国库中掠夺来的财物。并且,历史上还有一件事,也可以佐证这一猜测,那就是,当年湘军在天王府中遍寻财物无果之后,曾国荃一怒之下,下令火烧了天王府。
他的这一行为从另一侧面来说的话,不就是想要毁灭自己的罪证吗?
当时清朝当局对这批不翼而飞的财宝下落,也持有怀疑的态度。
甚至,为此事慈禧还任命了专门的钦差大臣,去查找这批财宝的下落。可是,派去的钦差大臣不久之后,便被人刺杀身亡了,使得这件事不了了之。尽管,曾氏家族一直不承认自己贪污了这批财宝,但是,后世的众多学者却依旧坚持认为,这批财宝的丢失与曾氏家族有着密切的关系。
除此之外,关于这批财宝的去向,还有另一种说法,认为当时的太平天国,其实,并没有它表面看起来的那么富裕。虽然,早期的时候,他们通过战争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但是,在建立政权以后,由于统治阶层的骄奢淫逸,使他们原本积累的财富,已经被消耗得所剩无几。
因此,到了后期,国库其实已经非常空虚了,关于这种说法,也有相关的史料可以佐证。有史料记载,当时的湘军抓到了太平天国中的某些将领,本想拷问国库中财物的下落,但是,最后得出的结论,却是国库中其实早已没有了银两和米粮。
因此,这种说法其实也不无可能。
综上所述,历史的真相永远都是那么的扑朔迷离。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时候,我们不能认为哪种说法正确,哪种说法错误。关于这三宗宝物的去向,至今仍是考古界的未解之谜。它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去揭开这些谜团背后的神秘面纱,让历史的真相大白于人前。
关于中国古书的问题,通过《除了传国玉玺外,我国至今都下落不明的旷世珍宝还有什么?》、《中国历史上三大宝藏分别是什么,它们现在分别在什么地方?》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中国古书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