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文章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158文章网 > 范文示例 > 滑溜书院 - 梁衡:常州城里觅渡缘

滑溜书院 - 梁衡:常州城里觅渡缘

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梁衡简介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滑溜书院 - 梁衡:常州城里觅渡缘和梁衡觅渡觅渡渡何处的大略内容。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 滑溜书院 - 梁衡:常州城里觅渡缘
  • 梁衡觅渡觅渡渡何处的大略内容。
  • 《觅渡觅渡》读后感八年级作文
  • 急需《觅渡》 电子书。梁衡 著
  • 一、滑溜书院 - 梁衡:常州城里觅渡缘

    ■ 梁衡

    人与人之间的缘分真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契合,那么一个人与一座城呢?

    如果让我在故乡之外再举出一座交往最多的城市,那就是常州了。常州人待客时常说一句话:“常州,常州,常回来走走。”而我自第一次去常州做客之后,常来常往不觉已30年。

    像许多有缘人的故事一样,第一次结缘总是偶然。那还是1990年5月,当时我在国家新闻出版署工作,因公去处理一张报纸的创办事宜。事毕,我问常州有什么名胜可看。主人,即那张报纸的筹办人王荣泰先生说:“有。小小常州城出了三位共产党的早期领袖: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都有故居和陈列馆在。”我们就信步来到瞿秋白纪念馆。瞿是继陈独秀之后党的第二位最高领导人。

    瞿秋白纪念馆是一座老祠堂,也即瞿秋白的故居。原来,当年秋白家道中落,已穷得居无片瓦,就寄住在瞿家祠堂里。我参观过后深为秋白的家世之苦和人生坎坷所动,心情正处在压抑、悲恸之中。时已黄昏,老屋旧院,暮云四合,周围显得有几分凄清。突然院子里出现几个孩子在打打闹闹地扫地干活,脖子上的红领巾飘动着,如闪闪的火苗,为这所老宅增加了几分生气。

    我问:“哪里来的小学生?”答:“旁边有一所小学,学生常来纪念馆义务劳动。”“什么小学?”“觅渡桥小学。”“觅渡”二字让我心头一惊!一般地名多是张家巷、李家桥什么的,怎么会有这样文雅的名字?令人想起李清照的“寻寻觅觅”,或屈原的“上下求索”,更联想到秋白临刑前的那一篇《多余的话》,他一生都在寻觅生命的渡口。我便问这个地名起于何年,答曰:“至少清代嘉庆年间,瞿家祠堂前就有一条河,河上有一桥,名觅渡桥。到上世纪‘备战备荒’时,河已干涸而改建成防空洞,洞上修路,就是现在的这条市中心马路。”啊,200年前就有“觅渡”二字,难道真有什么谶纬之说,真的就一谶成真了吗?而且竟又长留此名,以为历史之索引。

    就这一点缘起,打那之后我几乎每年去一次常州。“我在这间旧祠堂里,一年年地来去,一次次地徘徊。我想象着当年门前的小河,河上来往觅渡的小舟。秋白就是从这里出发,到上海办学,去会鲁迅;到广州参与国共合作,去会孙中山;到苏俄去当记者,去参加共产国际会议;到汉口去主持八七会议,发起武装斗争;到江西苏区去,主持教育工作。”六年后我终于写成《觅渡,觅渡,渡何处》(以下简称《觅渡》),很快被广为转载,并入选中学课本。我亦被聘为瞿秋白纪念馆名誉馆长。

    2005年6月在秋白就义70周年时,这篇文章又被刻石勒碑立于纪念馆院中。翠竹绕石,桂花飘香(秋白出生的老屋名八桂堂),游人肃然。我陪同秋白的女儿瞿独伊先生来参加活动。2016年全国党史、新闻出版及文学界学者又专门在常州举办《觅渡》一文发表20年研讨会,怀念秋白,研讨觅渡精神。正如文章最后一句话所说:“哲人者,宁肯舍其事而成其心。”“觅渡”成了概括秋白悲剧人生的最好的文学意象,又是一种诚实人格与探索精神的象征。常州街头甚至出现了以觅渡为名的商店。

    王荣泰先生见此灵机一动,就想何不注册一个公司专门推广觅渡文化。谁知,早有人先他一步。网上一查,全国竟有了100多个以“觅渡”为名的公司、中心等,“觅渡”早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真可谓“觅渡,觅渡,惊起一片鸥鹭”。于是他决定在常州,这个“觅渡”的发祥地成立一座觅渡书院,弘扬觅渡精神。在筹备过程中,远在湖南的一位宣传干部一定要求参加,原来她的网名就叫觅渡。而甘肃的一位才20岁的在校大学生网名也叫觅渡,可见文传风走,秋白精神不知已静悄悄地打动了多少人的心。广西某地产一种玉陶,竟送来一个大陶瓶,上刻《觅渡》全文。而远在新疆的一位朋友听说要建觅渡书院,竟从数千里外寄来一段沙漠里的老胡杨木,借以歌颂秋白之坚韧,上面题刻:“大漠胡杨,春风玉关。觅渡人生,来到江南。”“觅渡书院”成立之时八方来客,好不热闹。觅渡成了常州城的文化符号,又辐射到了全国。

    因为常来常州,就想到了秋白之外,这里还有哪些文化名人。稍一打听,竟多得数不过来。历史上的常州包括现在的无锡、宜兴,直达太湖之滨。大运河穿城而过,商业繁荣,文人云集。龚自珍的诗《常州高才篇》说:“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文人名士已多得不胜其数,曾产生过1900多位进士、9个状元。名声最大的当然是苏东坡了,他被贬海南赦归之后,便在常州买了一块养老之地,可惜命运不济,很快去世,要不然定会是这个“部落”的大当家。其余还有那个写有名句“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的宋末词人蒋捷。近现代人有盛宣怀、李公朴、赵元任、刘海粟、周璇等,都是谁人不知、哪个不晓的人物。新中国成立后常州又出了57个院士。就说这个觅渡桥小学吧(简称“觅小”)也名声赫赫,它是秋白的母校且不用说,竟还又出了6个院士。现在已是“觅渡教育集团”,有6000名学生,规模宛如一所大学,泱泱一江南名校。行文至此顺便讲一个笑话,我因与“觅小”的孩子当年缘结一面,才有了《觅渡》一文的流传,学校就赏我一个名誉校长,并正式颁发了聘书上网公布。一天忽然收到一封家长的来信,说孩子到了上学年龄,“觅小”门槛甚高,一“额”难求,求我这个“校长”开个后门。他哪里知道我只是挂个空名,但这倒说明“觅小”的影响之大。

    因为《觅渡》一文的传播,觅渡桥这个老地名又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但是时势所移,原桥早已不见。常州本是大运河上的一座水城,历史上石桥无数。若能再找回一座承载有浓浓的地方文化的老桥,重续200年前的历史,也是一段佳话。这个念头一出,就成了两个当事人,觅渡书院院长王荣泰与“觅小”校长吴毅先生的心病。他们前后3年翻查资料,探访旧人,总算弄清了原桥的位置、式样,又请人设计施工。已经消失了200年的觅渡桥穿越历史风雨,将重现于现代都市,静静地卧于秋白纪念馆与“觅小”的门前,向人们叙说如烟的往事。缘分这个东西真是说不清,当年若是不碰见那几个红领巾,怎么会知道觅渡桥;若没有觅渡桥,怎么会有《觅渡》文;若没有《觅渡》文,我怎么会与常州有了这许多扯不断的情?现在要重修旧桥,我当然脱不了干系,他们就请我写了一篇《觅渡半桥记》刻于桥头,以记缘起。记曰:

    岁月流逝,山河易位。清嘉庆年间常州城内有一条城子河,河上有座觅渡桥。年荒日久,河桥早废,几无人知。幸好桥边有一所觅渡桥小学,为老常州保存了一个旧地名。小学曾是中共早期领袖瞿秋白的母校,桥下的瞿家祠堂亦是秋白的故居。他当年就是踏过这座桥走上革命道路的。觅渡桥见证了中国和常州的一段近现代史。

    留住历史记忆,常州《中国剪报》社与觅渡桥小学发起重修觅渡桥。但原桥早已被穿城大街切去一半,车水马龙,旧景难再。于是别生创意,仍在北岸原址建桥,腾空向南戛然而止,是为半桥。时空穿越二百年,瞬间定格在一时。时人轻抚桥栏,念天地之悠悠,感时代之变迁。行百里者半九十,后来者当更起宏图,长虹万里架到天外去!

    算来,自我第一次来常州已经整整过去了31年,而《半桥记》与《觅渡》两文也已相隔25年。鲁迅曾手书一联赠瞿秋白:“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常州于我虽是一座城,却也配得上同怀知己了。人生能有几个二十五,几个三十一?

    作者简介:梁衡,1946年出生于山西霍州,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著名散文家、学者、记者、新闻理论家、政论家和科普作家。代表作有:《大无大有周恩来》《晋祠》《跨越百年的美丽》《壶口瀑布》《夏感》《青山不老》《把栏杆拍遍》等。

    【编辑制作:滑溜,本名刘健,高级教师,憨派文学创始人。在其《滑溜》一书的扉页上赫然写着:憨则精,精则憨。/ 憨者因为憨走向了死亡,/ 精者因为精走到了尽头。/ 人生不同,/ 人死相通。/ 活着,曾经为一根鸡毛面红耳赤,/ 可以为一个女生舍身忘死;/ 死了,不骄傲广厦千万美女满城,/ 不沮丧……】

    壹点号中国憨派文学滑溜

    一、梁衡觅渡觅渡渡何处的大略内容。

    刚开学不久,我就领到了《语文读本》,拿着这本厚厚的书,我随意地翻阅着,这会儿一个醒目的题目----《觅渡,觅渡,渡何处》一下子映入到了我的眼帘,看见这个题目,不知怎么的,令我不由地想起了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一首词---《如梦令》,但看完这篇文章后,我才发觉:这篇文章和李清照的那首词其实一点联系也没有,我也不知道自己起初怎么把这篇文章与那首词联系在一起。

    这篇文章以我个人之见,我觉得作者好像是为纪念瞿秋白----一个文弱书生,最后却为共产党慷慨就义而死写的吧!

    在这篇文章中,不难看出作者对瞿秋白怀有多么深厚的崇敬之情,在字里行间中,流露出的是那样真实的情感,你不能不为之感动,不为之折服。也许,每个读者在读这篇文章时,都会为文章中的人物产生出崇敬之情。

    瞿秋白一介书生,一个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当你看他的照片时,你会想:这个拥有一副多么秀气但又有几分苍白的面容的人是那个共产党人----瞿秋白吗?是的,你没有看错,他就是瞿秋白----那个为了共产党的事业而英勇就义的瞿秋白同志。记得瞿秋白同志在黄埔军校讲课时,他的才华熠熠闪光,听课的人挤满了整个礼堂,你也许不会想到:大作家---丁玲当时也是其中的一位听众吧!可想而知,瞿秋白的文才曾是怎样地折服了一代人。

    文章还讲述了瞿秋白以柔弱之躯演出了一场山崩于前而不动的英雄戏。瞿秋白被捕时,蒋介石急电宋希濂去处理此事,宋希濂----一个在黄埔军校听过他的课的人,他的学生,想以师生之情劝其投降,并派军医为之治病,但瞿秋白并未因此而降服,他说了这样一句话:减轻一点痛苦是可以的,要治好病就大可不必了。这句话说的多么誓死如归,把生死置之度外。

    记得瞿秋白就义时才36岁,而迄今为止人们已纪念了他六十多年了,这是因为他当过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是因为他的文学成就?还是因为他的才气?是,但不完全是吧!

    人生就像从此岸到彼岸的过程,怎样过渡,人人求索,个个不同。瞿秋白,以一介书生,担负领导党进行军事斗争的重任;以病弱之躯慷慨就义,各显英雄本色。这样的多重角色,使他的“觅渡”别具特色,既脱离不了那个时代的束缚,又超越了那个时代的界限。作为知识分子,他有崇高的人格、独立的思想、自由的精神,在残酷的斗争、对立中,无论是以革命的名义,还是以反革命的暴力,都不能压制他的思考、怀疑、彷徨和追求,他的伟大、他的不朽,正在于此。

    二、《觅渡觅渡》读后感八年级作文

    诸如此类的写人的 文章 ,每一篇都能感觉作者笔下的人是个鲜活、生动、立体的伟人,并不是一个个已经归为历史、素不相识的不相干的人。每一个都令人敬佩,由衷的敬爱。这本书中还有很多写景、记事、抒情、说理的文章,都很值得一读。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觅渡觅渡》 读后感 八年级 的 作文 ,供大家参考。

    《觅渡觅渡》读后感八年级作文1

    在这个暑假快开始时,宋老师给我推荐了一本书———梁衡写的《觅渡觅渡》。

    刚接过这厚厚的一本书时,内心不由的一揪:这么厚一本书要看到什么时候!但当我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看完这本书后,之前的怨言一消而散,它给我带来的震撼令我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真是一本好书!”

    《觅渡觅渡》是一本文集,里面分了许多栏,内容很广。其中最让我深有感触的是《伟人如山》。这一栏中主要写了_时期,一些国家重要人物的表现。它栩栩如生的表现了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如大无大有的周恩来,敢于直言的张闻天,二死其身的彭德怀……

    当我读到周恩来为了保护陈毅在人民大会堂怒斥红卫兵:“我就站在大会堂门口,看你们从我身上踩过去!”时,内心愈发对他敬佩,敬佩他的无私奉献,英勇无畏。当我读到张闻天为了纠正“大跃进”,在庐山发表演讲,公然“对抗”毛泽东,做捅破“皇帝的新衣”的第一人时,不由地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感染。当我读知久经沙场的彭德怀“没有倒在枪炮下,却倒在一封谏书前”时,不禁流泪……

    何为伟人,他们就是伟人。我们要学习他们无私奉献,敢于直言,不畏“权贵”的精神。

    在生活中要乐于助人,面对社会的不良现象要勇于阻止,防止“李刚”事件再现。

    《觅渡觅渡》真是一本好书,推荐大家,相信大家将会有更深的感触。

    《觅渡觅渡》读后感八年级作文2

    手里捧着一本《觅渡》,陷入沉思的境地。觅渡,多么富有诗意的名字,掺杂着些许哲思,袭上心头。良久,翻开书页,浸入另一个灵魂的另一片思绪的海,穷尽目力之所及,只为觅渡。

    梁衡,在今日这个似与巨匠诀别了的时代,也算是哲人高手。小学课本上便摘、节了他一篇《跨越百年的美丽》和一篇《夏感》。当时读之,不以为然,只觉《跨越》一篇枯燥无味,倒是《夏感》还有些韵味哲思。读罢这两篇后,便与梁衡在精神上又断了联系,还是不以为然。

    直至今日,才与梁君重逢,一路从他那“大情大理”读至“理性人生”,既有颇多赞许,也有良多感触,更有几句怨言。就先从好处说起吧,依我个人之见,以梁先生游山访水之多,若将“大情大理”几篇写成游记式的文章也未尝不可。可他偏不,只是单以风景为线索写起,一直写至中共党史上几颗明星的思想、精神,读来大有金戈回响、荡气回肠之感,更是为我这等粗通党史但知之甚少的人物指明了一条去路。就这几篇文章而言,总体上都与“觅渡”的中心相呼应,个人或整党在风雨飘摇中苦苦寻觅通向彼岸的渡口,分外厚重而不压抑,既有古苍之意又有空灵和超脱。

    “青史如镜”更显古意,其中兼杂诗词格令,读来朗朗上口,再加梁衡目光敏锐如电,稍加点拨便揭露出人物真性情,对我更是极有裨益,于我就像阶梯,不用翻阅史籍,查看经典便已在脑海中勾勒出了柳、李、辛等词人模样。而后有“理性人生”,总体上呼应觅渡之苦、之乐、之难之余又跟据见闻,旁征博引地借游览之名行议论之实,淋漓尽致地突出了自己对艺术的热爱。草草读完全书,一扫前见之余顿生赞赏、钦佩。

    当然,在我看来,全书也有不足。梁君作品似有些未脱匠气书卷气,且犹以“山川如我”篇最重。这篇更有梁衡显露见识之广、饱览山川之意,若是君子读之当然心中坦荡无恙,但我等真小人读了不免横生枝节。梁衡自以为得意的“六年磨一剑”之作《觅渡,觅渡,渡何处》,酝酿过久以至匠气太浓,除了题目有“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之意,倒显得文章平庸了。

    《觅渡觅渡》读后感八年级作文3

    《人杰鬼雄》的压卷之作《觅渡》,是一篇评价瞿秋白的 散文 。秋白去世半个世纪了,为什么人们至今以至永远怀念他,纪念他?是因为他当过党的领袖?是因为他的文学成就?还是因为他的从容赴死?当然有这些因素。而梁衡在散文中却绕过这些,突出地评述了秋白对生、对死、对名的态度。

    几十年来,描写秋白、纪念秋白、评价秋白的文章浩如烟海,而梁衡是第一个从人格上剖析秋白,一层层逼近秋白人性的最高境界,用秋白的人格魅力在读者心中搅起了轩然大波。难怪此文一出,先后有百多家报刊转载,难怪秋白的女儿独伊读过《觅渡》之后,在致梁衡的信中说:“父亲一生磨难多,争议多,先生的一支笔概括了父亲的一生,提炼了他生命的精华。让没有读过党史的人,也能清晰地感到父亲的思想脉络,和他对党对国家的赤子之心。”“静夜沉思,咀嚼先生美文,我常心存感激,感谢先生将个人的思考变成了亿万人对父亲的追思”。诚哉斯言!信哉斯言!记得当年《觅渡》一出,我们几个先睹为快的人,便不约而同,相互推荐。此后的几年里,我读此文不下十遍,每读一遍,就觉得和秋白接近了一步,但又总觉得和秋白有说不尽的话。秋白一生是一幅读不完的名画,梁衡的《觅渡》是一篇读不尽的散文。

    梁衡评价瞿秋白的话:“哲人者,宁肯舍其事而成其心。”或许,这句话是最能概括整本书的内涵的,也是给了我深深的启示。

    以瞿秋白的才干,他完全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作家、翻译家、金石家、书法家或名医。但他却偏偏选择了革命家这条路。他的壮烈牺牲,我们在无限惋惜的同时,更多的,是景仰和崇敬。梁衡评价其为“舍其事而成其心”,也就是宁可放弃轻松安逸的生活也要追求自己的理想。于是,我想:人要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何为人生价值?这是一个宏大的概念。我以为,就是高远的目标。那怎样的目标为高远?我觉得至少对得起自己、对得起他人即可。梁衡在《读韩愈》中写道:“他(韩愈)觉得自己的知识能力还能为地方百姓做点事,觉得比之百姓之苦,自己的这点冤枉这点苦反倒算不了什么。”这也是“舍其事而成其心”,韩愈

    《觅渡觅渡》读后感八年级作文4

    这是一场人生的觅渡。瞿秋白,在这么短暂的人生中,给历史留下了多少光辉。他,一位文弱的书生,似乎天生就是为文而生的。坐在觅渡的小船中,行驶在人生的河流上,作家、翻译家、治印家、医生,这些名誉就在彼岸散发着金色的光芒。多少次,就在秋白离这些名誉只有一步之遥时,一根无形的线,一双无形的手,又把他拉了回来,回到了这“历史的误会”上,回到革命的事业里。

    他完全可以像梁实秋一样,在抗日的热潮中仍做一个纯文人,怀着闲情逸致写写文章,以“杀人不是菜刀的使命”为由躲开这次劫难,难道有人会为此责怪他吗?长着一副苍白的书生面孔的他,在这柔弱的身体里包着怎样的一种英雄的骨气,在这全国人民在水深火热里的时刻,他用自己柔弱的身躯和坚韧的意志做一把菜刀,将自己投入了这个革命事业中去。谁能想到,真正将秋白推上断头台的,却是自己人的“左”倾路线。在监狱里,这位学问渊博、才华出众、忧心天下的学者,变成了视死如归的革命家。

    人们从此记住了他,因为“他偏偏在临死前抢着写了一篇《多余的话》,这在一般人看来真是多余。”这真的多余吗?秋白看淡虚名,在别人在为自己的历史打包装时,他告诉大家他不是完美的。在他的人生中,他一直在追求真实的自我,不断的完善自己,这《多余的话》一点都不多余。在这不断求索的人生中,他可能失败了,但后人仍然尊敬他,因为一个像秋白这样,把革命和正义看得比生命还重的人,他的精神和人格给历史留下的痕迹,远大于他的功名留下的印记。虽然他有十分的才华,为了革命,可能一件事都没干成,但人们仍然敬仰他,因为人们敬仰他的,是他自我剖析的精神和他不断完善他的灵魂的力量。

    秋白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一个永远解不开的谜;他是一张什么都没有写的白纸,他也是没有一丝风的湖面。他是生在狂风暴雨中的一朵雪莲,给人正义和希望;他是一座让人望一眼便会肃然起敬的高山,蕴含着一种独特的精神和力量。“他一生都在觅渡,可是到最后也没有傍到一个好码头,这实在是一个悲剧。”这真的是一个悲剧吗?生命结束在一个追寻的路上,有时实际上挺好的。或许,秋白已经找到了那个归宿,我们只是不知道,或许,他的归宿就是一个名叫“觅渡”的港湾。人生就是一场觅渡,就是一个追求心灵的好码头的旅程。

    人生不是一个名誉,一个我们一时作的艰难而又仓促的决定,而是一个寻找的过程。这个寻找要花去一生的时间,伴随着许多犹豫和错误。犹犹豫豫登上一辆错误的列车,撞墙之后再回头,改变主意,再反悔,登上一辆新的列车,再撞墙,这没关系,因为没有什么是永恒的。在这过程中,我们不断完善自己的灵魂,寻找真正的自己,其实在不知不觉中已收获了很多。秋白还没有找到那个属于他的码头时便永远停在了那里,但这并不是悲剧,因为这时如果他往回看,会发现他已经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深深的痕迹。我们虽然可能留不下太深的痕迹,但总有一天我们会突然发现,不知什么时候,我们已经找到了那个心灵的港湾。

    《觅渡觅渡》读后感八年级作文5

    一个柔弱之身的白衣书生,一个慷慨就义的革命英雄,他,就是瞿秋白。

    秋白的文才折服了一代人。黄埔军校,上海大学的讲台上都有他的身影。学生们求知若渴的大眼睛与坐无缺席的讲堂,无不衬托出他那熠熠闪光的才华。秋白热爱文学,喜爱探索知识带给他的欢乐。他一生可以浸泡在书斋里,伴着书香气息,创作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学。把文字间的美丽带给后人,成为德高望重的文学泰斗。并完全远离世俗,脱离战火硝烟,兵荒马乱,不参与一切革命纷争。

    尽管如此,尽管文学高于一切,尽管他会在腥风血雨的斗争中受尽煎熬与困苦,瞿秋白仍然选择了革命。在寻觅前方路途的岔路口,将小舟驶向崎岖蜿蜒的道路。

    瞿秋白以职业革命家自许。“八七会议”,他挑起了统帅全党的重担,发出毅然决然的吼声。可随即,被党的“左倾”狠狠地遏制住了喉,等着敌人的屠刀来砍。秋白被捕入狱。他虽为柔弱之躯,却内心纵横交错,有坦荡如砥。秋白明了了生死大义,锋利的刀架在了脖子上,寒冷刺骨也全然不惧。他已获得了最大的坚强,从容。

    秋白一生在觅渡,一生也没有泊在好码头。他在无尽的探寻,寻找生命的归宿,探究自己内心的本真。

    三、急需《觅渡》 电子书。梁衡 著

    觅渡,觅渡,渡河处?

    梁衡

    觅渡,觅渡,渡河处?
    常州城里那座不大的瞿秋白的纪念馆我已经去过三次。从第一次看到那个黑旧的房舍,我就想写篇文章。但是六个年头过去了,还是没有写出。瞿秋白实在是一个谜,他太博大深邃,让你看不清摸不透,无从写起但又放不下笔。去年我第三次访秋白故居时正值他牺牲60周年,地方上和北京都在筹备关于他的讨论会。他就义时才 36岁,可人们已经纪念了他60年。而且还会永远纪念下去,是因为他当过党的领袖?是因为他的文学成就?是因为他的才气?是,又不全是。他短短的一生就像一幅永远读不完的名画。
    我第一次到纪念馆是1990年。纪念馆本是一月瞿家的旧祠堂,祠堂前原有一条河,叫觅渡河。一听这名字我就心中一惊,觅渡,觅渡,渡在何处?瞿秋白是以职业革命家自许的,但从这个渡口出发并没有让他走出一条路。“八七会议”他受命于白色恐怖之中,以一副柔弱的书生之肩,挑起了统帅全党的重担,发出武装斗争的吼声。但是他随即被王明,被自己的人一巴掌打倒,永不重用。后来在长征时又借口他有病,不带他北上。而比他年纪大身体弱的徐特立、谢觉哉等都安然到达陕北,活到了建国。他其实不是被国民党杀的,是为“左”倾路线所杀。是自己的人按住了他的脖子,好让敌人的屠刀来砍,而他先是仔细地独白,然后就去从容就义。
    如果秋白是一个如李逵式的人物,大喊一声:“你朝爷爷砍吧,20年后又是一条好汉。”也许人们早已把他忘掉。他是一个书生啊,一个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你看他的照片,一副多么秀气但又有几分苍白的面容。他一开始就不是舞枪弄刀的人。他在黄埔军校讲课,在上海大学讲课,他的才华熠熠闪光,听课的人挤满礼堂,爬上窗台,甚至连学校的老师也挤进来听。后来成为大作家的丁玲,这时也在台下瞪着一双稚气的大眼睛。瞿秋白的文才曾是怎样折服了一代人。后来成为文化史专家、新中国文化部副部长的郑振锋,当时准备结婚,想求秋白刻一对印,秋白开的润格是50元。郑付不起转而求茅盾。婚礼那天,秋白手提一手绢小包,说来送金50,郑不胜惶恐,打开一看却是两方石印。可想他当时的治印水平。秋白被排挤离开党的领导岗位之后,转而为文,短短几年他的著译竟有500万字。鲁迅与他之间的敬重和友谊,就像马克思与恩格斯一样地完美。秋白夫妇到上海住鲁迅家中,鲁迅和许广平睡地板,而将床铺让给他们。秋白被捕后鲁迅立即组织营救,他就义后鲁迅又亲自为他编文集,装帧和用料在当时都是第一流的。秋白与鲁迅、茅盾、郑振铎这些近代文化史上的高峰,也是齐肩至顶的啊,他应该知道自己身躯内所含的文化价值,应该到书斋里去实现这个价值。但是他没有,他目睹人民沉浮于水火,目睹党濒于灭顶,他振臂一呼,跃向黑暗。只要能为社会的前进照亮一步之路,他就毅然举全身而自燃。他的俄文水平在当时的中国是数一数二了,他曾发宏愿,要将俄国文学名著介绍到中国来,他牺牲后鲁迅感叹说,本来《死魂灵》由秋白来译是最合适的。这使我想起另一件事。和秋白同时代的有一个人叫梁实秋,在抗日高潮中仍大写悠闲文字,被左翼作家批评为“抗战无关论”。他自我辩解说,人在情急时固然可以操起菜刀杀人,但杀人毕竟不是菜刀的使命。他还是一直弄他的纯文学,后来确实也成就很高,一人独立译完了《莎士比亚全集》。现在,当我们很大度地承认梁实秋的贡献时,更不该忘记秋白这样的,情急用菜刀去救国救民,甚至连自己的珠玉之身也扑上去的人。如果他不这样做,留把菜刀作后用,留得青山来养柴,在文坛上他也会成为一个、甚至十个梁实秋。但是他没有。
    如果秋白的骨头像他的身体一样地柔弱,他一被捕就招供认罪,那么历史也早就忘了他。革命史上有多少英雄就有多少叛徒。曾是共产党总书记的向忠发、政治局委员的顾顺章,都有一个工人阶级的好出身,但是一被逮捕,就立即招供。至于陈公博、周佛海、张国焘等高干,还可以举出不少。而秋白偏偏以柔弱之躯演出了一场泰山崩于前而不动的英雄戏。他刚被捕时敌人并不明他的身分,他自称是一名医生,在狱中读书写字,连监狱长也求他开方看病。其实,他实实在在是一个书生、画家、医生,除了名字是假的,这些身分对他来说一个都不假。这时上海的鲁迅等正在设法营救他。但是一个听过他讲课的叛徒终于认出了他。特务乘其不备突然大喊一声: “瞿秋白!”他却木然无应。敌人无法只好把叛徒拉出当面对质。这时他却淡淡一笑说:“既然你们已认出了我,我就是瞿秋白。过去我写的那份供词就权当小说去读吧。”蒋介石听说抓到了瞿秋白,急电宋希谦去处理此事,宋在黄埔时听过他的课,执学生礼,想以师生之情劝其降,并派军医为之治病。他死意已决,说:“减轻一点痛苦是可以的,要治好病就大可不必了。”当一个人从道理上明白了生死大义之后,他就获得了最大的坚强和最大的从容。这是靠肉体的耐力和感情的倾注所无法达到的,理性的力量就像轨道的延伸一样坚定。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向来是以理行事,所谓士可杀而不可辱。文天祥被捕,跳水、撞墙,惟求一死。鲁迅受一恐吓,出门都不带钥匙,以示不归之志。毛泽东赞扬朱自清宁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关于梁衡简介的问题,通过《《觅渡觅渡》读后感八年级作文》、《急需《觅渡》 电子书。梁衡 著》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梁衡简介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

    本文标签:梁衡简介(3)

    相关阅读

    • 滑溜书院 - 梁衡:常州城里觅渡缘

    • 158文章网范文示例
    •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梁衡简介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滑溜书院 - 梁衡:常州城里觅渡缘和梁衡觅渡觅渡渡何处的大略内容。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
    • 梁衡:一树成桥

    • 158文章网范文示例
    •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梁衡简介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梁衡:一树成桥和梁衡经典散文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
    • 梁衡:没有读经典其实是吃了暗亏

    • 158文章网范文示例
    •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梁衡简介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梁衡:没有读经典其实是吃了暗亏和把栏杆拍遍 梁衡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
    关键词不能为空

    范文示例_作文写作_作文欣赏_故事分享_158文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