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文章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158文章网 > 范文示例 > 1924年波兰挖掘出一处秘密仓库,发现一沙俄士兵,他已被活埋9年

1924年波兰挖掘出一处秘密仓库,发现一沙俄士兵,他已被活埋9年

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被掩埋的秘密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1924年波兰挖掘出一处秘密仓库,发现一沙俄士兵,他已被活埋9年和二战苏联反法西斯的故事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 1924年波兰挖掘出一处秘密仓库,发现一沙俄士兵,他已被活埋9年
  • 二战苏联反法西斯的故事
  • 求求你们帮帮忙,老师让我们收集玛丽.居里的故事,我1没有关于居里夫人的书,二上网查都不符合我的要求。
  • 居里夫人
  • 一、1924年波兰挖掘出一处秘密仓库,发现一沙俄士兵,他已被活埋9年

    1924年的夏天,一个叫波伦斯基的俄国人来到波兰军队驻地,披露了一个惊天秘密:

    波兰军事重镇布列斯特的山峦深处,有一座极其隐秘的地下军需仓库,里面装满武器弹药和其它军需品。

    他说那是一战时期,沙俄军队跟德军在那里较量,后来撤退时留下的。

    波伦斯基当时是俄军少校,这个隧道式的仓库是他参与修建的。

    他还说,在撤退的时候,是他下令将仓库的出口炸掉的。因此,知道这个秘密的人不多。

    波兰军队指挥官闻讯大喜,这个地方距离驻地不远,立即带人前去发掘这个宝藏。

    俄国人波伦斯基带着一队波兰士兵来到了郊外,前去探寻“宝藏”。由于时间已经过去了多年,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标志,找起来非常费劲,波兰士兵们泄气了,对波伦斯基说:“你确认吗?别不是拿我们寻开心。”

    波伦斯基肯定地说:“毫无疑问。”

    他坚持不懈,继续在山坳中深一脚浅一脚搜寻。几个小时后,终于在一个偏僻的山坳中,发现了一片乱石堆。

    波伦斯基指着那片乱石堆,兴奋地说:“就在这里。”波兰士兵听了也精神抖擞,挥舞着手中的工兵铲开始挖掘。他们夜以继日地捯饬,却始终没有发现俄国人所说的隧道。

    在挖掘五天之后,他们灰心了,又开始怀疑这个俄国人脑子是不是有问题。就在他们打算放弃的时候,一个波兰士兵惊叫道:“看看,那是什么?”

    他们的眼前,整整齐齐堆砌着一块块石头。

    波伦斯基难以掩饰内心的激动,大声叫道:“没错,就是这里,这些石头是隧道的拱顶!”

    闻听此言,波兰士兵倍受鼓舞,他们立即摩拳擦掌,继续奋力开凿。干劲冲天的他们,只用了一袋烟的功夫,隧道右侧就被打透。

    随着石块的掉落,一个大口子出现在他们视线中,一股浊气从隧道里涌出,呛得人直往后退。

    可与此同时,隧道深处响起一声大吼。

    那声音极为瘆人,酷似森林中猛兽下山扑向猎物时发出的吼声。尽管是白天,在场的波兰士兵们还是毛骨悚然:这封锁的隧道怎么会有吼声,里面到底是人是鬼?

    一时间,士兵们面面相觑,呆若木鸡。

    见此情形,一个少校只好硬着头皮,高举着火把走进了隧道。

    士兵们见状,也不甘示弱,手持步枪跟在他身后,亦步亦趋向前走去。

    当他们走出几十米远的时候,隧道中又响起一声怒吼。

    这一次,波兰士兵们听清楚了,那不是猛兽的声音,也不是鬼怪的声音,里面发出的是一句俄语。

    一个叫胡巴尔的波兰士兵说:“他说的是俄语:‘谁,不许动!’”

    少校一挥手,示意胡巴尔上前进行沟通。

    胡巴尔向里面喊道:“我们是波兰军人,来这里执行任务。”

    里面响起一个声音:“都待在原地别动,派一个人过来,查验一下你们的通行证。”

    “通行证?谁发的通行证?”胡巴尔说。

    “俄国沙皇部队169师军需处签发的通行证。”远处又响起一个声音。

    胡巴尔说:“老兄,沙俄帝国已经不复存在啦, 沙皇一家也早被处死了。”

    闻听此言,发出声音的人显然怔住了,沉默好一会。大约十秒钟之后,那人又发声了:“我是沙皇的战士,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没有通行证,谁都不可以进入!”

    “否则,别怪我不客气!”话音未落,只听“哗啦”一声,他拉动了枪栓。

    波兰少校见状心惊胆战,对方在暗处,自己在明处,如果前行,肯定会出现伤亡。

    于是他下令停在原地,派胡巴尔到隧道外找俄国军官波伦斯基问个明白。

    波轮斯基听到胡巴尔的叙述后嘴巴张得老大,眼睛瞪得像铜铃:“不可能,九年过去了,即使有人也成白骨了,你们一定是见鬼了。”

    “不相信,你自己进去看看。”胡巴尔不由分说将他推入隧道。

    波伦斯基壮着胆子走到队伍前面,一句俄语再次响起:“谁?站住!”

    波伦斯基听见熟悉的俄语,心里的紧张情绪缓和了许多,他接过火把往前走了两步,发现前面是一个岗亭,岗亭口站着一个士兵。

    士兵身上,穿的是沙俄军队的服装。

    刹那间,他似乎明白了什么。

    于是他朗声说道:“你是哪位,我是瓦西里.波伦斯基少校。”

    岗亭口士兵听了,刷地一下立正,并且右手五指并拢高举头顶,来了个标准的军礼,同时说道:“报告少校,上等兵阿沙廖夫在此执勤,听候您的命令。”

    “阿沙廖夫?”波伦斯基努力搜寻着记忆,但一下子却想不起来。

    波伦斯基缓步向前,借助火把的光亮,看清了阿沙廖夫的真面目。

    眼前的阿沙廖夫满脸胡须,遮住了面部的三分之一,一头花白的头发已经齐腰,像鸟窝一样凌乱。

    由于这么多年不见阳光,他面色苍白如雪,上面布满尘埃,任何人看到都会浑身起鸡皮疙瘩。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手中的枪锃光瓦亮,乌黑如新,身上的军装也很笔挺。

    在一番解释之后,她顺从地放下武器,被蒙住双眼,在波兰士兵的引领下向隧道外走去。之所以将他蒙住眼睛,不是因为别的,是担心长期生活在黑暗中的他,眼睛受不了光线的刺激,有可能突然失明。

    目送阿沙廖夫离开后,波伦斯基陷入沉思,他努力回忆,怎么也想不起来这个阿沙廖夫是何方神圣。

    而阿沙廖夫却对当年的情景,记忆犹新。

    1915年夏天,第一次世界大战进入相持阶段,德军突然在波兰一线发起强大的攻势,沙俄军队毫无防备,节节败退。

    德军士气高昂、乘胜追击,快速逼近了波兰境内最后一座要塞布列斯特。

    驻守该要塞的,是俄国皇家部队169师,面对德军凌厉攻势,全体官兵非常惶恐,可是上等兵阿沙廖夫却与众不同,面露喜色。

    他如此开心当然事出有因,因为女友娜塔莎刚刚来信说,爸妈已经同意了他们的婚事,给她备好嫁妆,只等战事结束,就为他们举行婚礼。

    阿沙廖夫跟娜塔莎同一个村子,两人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情投意合,但是对方父母不同意,百般阻挠。如今,他们终于同意女儿的婚事,还决定为他们举行婚礼,还有比这更值得高兴的事吗?

    因此,拿着娜塔莎的信,阿沙廖夫爱不释手,白天在阳光下看,晚上在油灯下看,熄灯之后打开手电在被窝里看。

    上司得知阿沙廖夫的心事,也替这个年轻人感到高兴。为了不让他发生意外,特地在一个月前将他从布列斯特要塞调到这里看守军需仓库。

    这个仓库非常隐蔽,在叠嶂的山峦中,相对于要塞,这里安全得多。

    阿沙廖夫对此也非常满意,一边忠于职守,守卫仓库,一边拿出未婚妻的信,一遍又一遍阅读。

    这天早上,阿沙廖夫照例走进隧道,与战友完成了岗位交接,又如饥似渴地阅读起娜塔莎的信件。

    他不知道,这时候危险正在一步步向他走来。

    原来随着战场的失利,俄军不得不进行战略撤退,撤退之前仓库里的军需品来不及带走,上级决定炸掉它。

    一箱箱炸药被堆在隧道口,对此,阿沙廖夫全然不知。而他的上级,就是那个少校,也一时疏忽,忘记了他的存在。

    随着震天动地的一声巨响,隧道口被封堵,正沉浸在幸福幻想中的阿沙廖夫被气浪掀翻在地,头重重地撞到了岗亭的水泥壁上,失去知觉。

    从此,阿沙廖夫被战友遗忘,开始了与世隔绝的生活。

    不知道昏迷了多久,阿沙廖夫醒了过来。由于只是被震晕,身体没有受伤,阿沙廖夫很快就恢复了体力。

    洞里的煤油灯全部被气浪震灭,隧道里漆黑一片。阿沙廖夫挣扎着站立起来,从岗亭角落里找到一个打火机,点燃了隧道的油灯。

    这时候他的第一个愿望,就是走出隧道,摆脱险境。

    但是,通往隧道口的路上,到处都是碎石和土块。根据阿沙廖夫的观察,至少有几十米远。而堆积的土石方,则不下于几百吨。

    刚开始的时候,他充满信心,不停地徒手将土石向两边扒拉。几天过后,他失望了,因为土石太多,堆积很高,他徒劳无功。

    尽管他指头磨破,鲜血直流,费了几个小时扒出一个通道,其它地方的土石会蜂拥而至填补“真空”,顷刻之间缝隙会被重新掩埋。

    他发疯似的呼喊,但没有回应。

    阿沙廖夫的处境真的应了中国那句话:叫天不应,叫地不灵。

    一阵挣扎之后,他不得不接受一个现实——他被掩埋在隧道里了,尽管他还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但凭自己之力,永远也看不到出去的希望。

    一开始,阿沙廖夫还心存一线希望,那就是战友们很快就会得知他的遭遇,前来营救他。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阿沙廖夫彻底绝望,他知道等待自己的只有一条路,那就是无声无息死在里面。

    身为一个七尺男儿,与其苟延残喘、憋屈地死,还不如干干脆脆、来个痛快。

    于是,他从弹药箱里找到一把手枪,他打开保险,用枪口抵住了胸膛。正当扣动扳机的时候,什么东西从口袋中掉落。

    借助灯光,他看清了,那是娜塔莎的信。

    阿沙廖夫连忙扔下手中的枪,俯身拾起那封信,又开始捧在手心读了起来。

    那封信,给了阿沙廖夫巨大的能量。

    “我不能死, 一定要活下去,我死了,娜塔莎怎么办?”

    树立了活下去的信心之后,就是如何克服困难,坚持下去。

    虽然与外界失去联系,但是活下来并不难。

    别忘了,这是一个军需仓库,除了武器弹药,人类生存需要的东西,几乎应有尽有。饼干与炒面自不必说,各种罐头食品也一应俱全。

    这个军需仓库本来供应千军万马的,如果让阿沙廖夫一个人享用,十年八年自然是消费不完。

    美中不足的,也是最关键的,是隧道里没有水。

    因为战友们是轮岗的,岗亭里保存的水只能够喝一两天,即使再节约,喝上一周之后也所剩无几了。

    水是生命之源,没有了水,再多的食品也白搭,自己最终还是要被渴死,变成干尸。

    阿沙廖夫在这里执勤一个月,他回想起这里的空气并不干燥,据此他判断,隧道里一定有水源。

    他锲而不舍地寻找,终于在隧道的底部,发现了石头缝里渗出来的一些水,在滴答滴答向下滴。

    虽然水量小得可怜,但一个人喝,已是绰绰有余了。

    有了取之不尽的食品,也有了用之不竭的山泉,生存不是问题了,但是接下来面临的困难同样严重,那就是孤独。

    科学研究发现,一个人在与世隔绝的情况下,只需要三个月就会患上抑郁症,或者变成疯子。

    即使心理素质再强,也很难熬过一年。

    换言之,孤独与寂寞和死亡一样让人难以承受。

    不仅如此,人长期独处,也会丧失语言表达能力。

    为了战胜孤独,阿沙廖夫拿出杀手锏——娜塔莎的信。

    他开始每天一遍一遍地读,之后学会了背诵。背诵之后,开始倒着读,倒着读熟练之后,再倒着背,真正做到了倒背如流。

    娜塔莎的信成为灵丹妙药,让他忘记了孤独,战胜了恐惧。

    为了不失去语言功能,他开始幻想和娜塔莎一起生活的情景。

    他一个人扮演自己和娜塔莎两个角色,相互表达爱意,相互诉说思念。后来他幻想两人已经结婚,一起生儿育女,一起交流感情,甚至模仿起两人一起争吵的情景、

    如此一来,孤独变成了乐趣,而快乐又战胜了恐惧。

    长期独处的人,放松对自己的生活标准后,各种行为也会迟缓,功能也会退化。

    阿沙廖夫尽量像在军营一样,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制定了作息时间表,什么时候操练,什么时候站岗,什么时候休息,什么时候吃饭,都有固定的时间。

    就这样,阿沙廖夫凭着惊人的毅力,不可思议地在与世隔绝的情况下,生存了九年,创造了人间奇迹。

    如果真要说有什么超凡的力量,那就是“爱”吧。

    听完阿沙廖夫的故事,在场的波兰士兵钦佩不已。

    波兰和俄国是宿敌,历史上俄国曾经三次瓜分波兰,苏联成立后两国又大打出手,因此两国有血海深仇,不共戴天。

    但是,他们仍旧被阿沙廖夫的惊人毅力所感动,对他表现出的敬业精神而肃然起敬。而波伦斯基则潸然泪下,喃喃地说:“当时炸毁隧道的命令是我下的,都是我的失职,让你吃这么大的苦。”

    而阿沙廖夫却嘿嘿一笑,像姑娘那么羞涩地低下了头:“好了头儿,现在我啥也不想,只想见娜塔莎!”

    阿沙廖夫的事迹也感动了波兰当局,他们特地派出一辆军车,像欢送英雄一样,送他到车站。

    在众人敬仰的目光中,阿沙廖夫踏上了回国的列车。

    一、二战苏联反法西斯的故事

    二次大战,一个小女孩和母亲被关在纳粹集中营里。
    一天,妈妈被纳粹士兵带走,再也没回来。
    女孩问妈妈哪里去了?大人们忍住悲伤说:妈妈会回来的。小女孩相信的唱起妈妈教的儿歌。还不时的爬上小窗向外张望,耐心的等妈妈回来。

    有一天纳粹士兵将小女孩和数万名犹太人逼上刑场,他们将一起被活埋。
    当士兵要将女孩推进深坑时,她睁大漂亮的眼睛对纳粹士兵说:「叔叔,请你把我埋得浅一点好吗?要不,妈妈来找我的时候,就找不到我了。」纳粹士兵申出的手顿时僵在了那里.
    卓亚和舒拉的故事

    卓亚和舒拉是姐弟俩,卓亚比舒拉大不到两岁,他们同在一个班级读书,生活中他们总是互相照顾,互相体贴。用舒拉的话说“我们就像一个人”。虽然他们有所不同:卓亚,诚实正直,严肃直爽,她对自己要求严格,对朋友的错误也总是不留情面,因而尽管大多数人都崇敬她,可还是有人对她不理解;而舒拉永远都是热心的,所有的人都说他好;学习上他们都是全优生,但爱好又不尽相同:卓亚喜欢读《牛虻》、马雅柯夫斯基的诗。而舒拉却喜欢画水彩画,并对数学情有独衷……

    法西斯德国的入侵,打破了他们幸福安宁的生活。卓亚参加了敌后游击队,割电线,烧马厩,英勇顽强。但在一次执行任务时不幸被捕,受尽敌人的严刑拷打,非人折磨,始终不屈服,直到被绞死之前,卓亚仍面不改色,当众演讲,号召人们为反法西斯而战。

    卓亚牺牲之后,舒拉要为姐姐复仇,要为祖国的自由和独立而战。他成为近卫军少尉,坦克手,在坦克战中冲锋陷阵,立下了卓越的功绩。在一场争夺战中,舒拉冲锋在前,击毙敌人40余人,并轧毁反坦克炮4门,战功赫赫,而爆炸的炮弹却永远夺去了他年轻的生命……

    卓亚和舒拉,为了信仰,为了祖国,为了人类最壮丽的事业,壮烈牺牲;一位伟大的母亲,把自己仅有的最宝贵的东西——一双儿女都献给了祖国。

    这个故事你们老师一定知道。
    斯大林格勒原名察里津,1918年后改称斯大林格勒。它位于伏尔加河下游、顿河以东约60公里处
    ,是苏联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水陆交通的中转站。也是来自高加索的石油转运站和重要的
    军事工业基地。1942年4月5日,希特勒下达了第41号作战指令:“要集中一切力量用于在南段实施主
    要战役,消灭顿河以西的苏军,以便进而夺取高加索的石油产地”。为此,德军最高统帅部拟定了代
    号为“蓝色作战”的南方作战计划,改组了原南方集团军群,将其分为A、B两个集团军群。

    A、B两个集团军群共拥有97个师计90万人, 1200辆坦克,17000余门火炮和迫击炮,1640架飞机
    。南面的A集团军群由利斯特元帅指挥,辖有第17集团军、第1装甲集团军和意大利第8集团军, 其任
    务为征服高加索地区; 北面的B集团军群由冯.包克元帅指挥,辖有第4装甲集团军、第2、第6集团军
    、匈牙利第2集团军,其任务为掩护A集团军的北面侧翼,其手段则为占领斯大林格勒。此外在克里米
    亚,还有曼施泰因指挥的德第11集团军。

    1942年5月8日,曼施泰因指挥的德第11集团军在克里米亚发起了春季攻势,一周后占领了刻赤半
    岛。7月4日攻占了塞瓦斯托波尔要塞,拿下了整个克里米亚。

    6月28日,德军两个集团军群分别从库尔斯克东北、哈尔可夫东北、斯拉维扬斯克、斯大林诺一带
    发动进攻,苏军被迫后撤100-300公里,德军侵入顿河大弯曲部。南面的A集团军群继续向高加索油田
    区推进,北面的B集团军群则以斯大林格勒为目标。

    德军最高统帅部指定由B集团军群的由保卢斯指挥的第6集团军进攻斯大林格勒, 第6集团军是当
    时德国较强的集团军,辖6个军(其中两个装甲军)共18个师,约25万人,坦克740辆,火炮或迫击炮
    7500门,由第4航空队1200架作战飞机进行支援。

    苏军最高统帅部决心在斯大林格勒组织坚守。 为此,苏军于7月12日在西南方面军原有基础上组
    建了由铁木辛哥元帅为司令(7月23日起改由戈尔多夫中将接替)的斯大林格勒方面军, 其编成内有
    从苏军战略预备队调来的第62、第63、第64集团军和原西南方面军的第21、第28、第38、第57集团军
    及空军第8集团军、海军伏尔加河区舰队。 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实际能投入的力量有12个师,约16万人
    、2200门火炮和迫击炮、近400辆坦克、飞机454架。其任务是固守巴甫洛夫斯克至库尔莫亚尔斯卡亚
    的长约530公里、纵深为120公里的防御地带。

    1942年7月17日,斯大林格勒战役拉开序幕。德军第6集团军在炮兵、航空兵的支援下,分成南北
    两个突击集团,企图从行进间突破苏军防御,向卡拉奇总方向发展进攻,围歼顿河右岸的苏军,从西
    南方向突向斯大林格勒。7月23日,德军突破苏军第62集团军右翼防线,形势告急。 斯大林任命年轻
    的第64集团军司令戈尔多夫中将取代年迈的铁木辛哥元帅指挥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并派素有“苏联红
    军智多星”之称的华西列夫斯基上将作为最高统帅部代表前往斯大林格勒协助指挥战事。

    7月25日, 德军以2个步兵师和1个装甲师的强大兵力对由苏军第第64集团军的第229师5个营驻守
    的右翼阵地发起攻击,企图在卡拉奇附近强渡顿河,直扑斯大林格勒。 次日,兵力薄弱的第229师被
    击溃。苏64集团军被迫退过顿河。

    8月1日, 霍特的第4装甲集团军加入进攻,得到加强的德军突破了苏第51集团军的防线后,攻占
    列蒙特纳亚并逼近了科捷尔尼科沃。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为了阻止德军,于8月3日组成了拥有4个师又2
    个旅(后又增加了1个师)的“战役集群”,与德军激战两天后被迫退到阿克赛河北岸,5日,德军已
    前出到阿勃加涅罗沃地域。 在这危急关头,斯大林签发了著名的《第227号命令》,要求苏军部队“
    不许后退一步” 。苏军接着进行了英勇的抵抗和反击,至17日,苏军退守斯大林格勒外层围廓。

    8月中下旬,德军统帅部调整部署,集结了21万人,2700门火炮和迫击炮,600辆坦克和1000多架
    飞机,以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和霍克的第4装甲集团军分别从西北、南部两个方向对斯大林格勒发起“
    钳形攻势”。

    22日, 德第6集团军的第14装甲军和步兵第8军的3个步兵师、2个摩托化师及1个装甲师突破了苏
    第62集团军在韦尔加奇和彼斯科瓦特卡地段的防线,强渡顿河,将苏军分成两部分,苏第62集团军与
    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切断了联系。23日,德军推进到斯大林格勒以北的叶尔佐夫卡地域,前出到伏尔加
    河,对市区造成了严重威胁。同日,德军先出动飞机几百架,入夜又出动2000架次的飞机对斯大林格
    勒进行了自侵苏以来烈度最强的狂轰滥炸,使该城陷入一片火海之中,战后英国出版的《第二次世界
    大战史》一书对此评述道:“这是一次纯粹的恐怖袭击,其目的是尽可能多地屠杀和平居民,压垮苏
    军,瓦解士气,散布恐慌气氛”。 但斯大林格勒的苏联军民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德第6集团军司令官
    保卢斯的副官在这一天的战地日记中写道:“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市民的支援下实施反攻击。市民们也
    拿起了武器, 表现得非常英勇。 在战场上可以看到被打死的身穿工作服的工人,他们那已僵硬的手
    还握着步枪和手枪。在被击毁的战车驾驶舱里,呆坐着被打死的工人。类似这样的情况,我们从未见
    过”。

    在南路进攻的德第4装甲集团军,在阿勃加涅罗沃西部地区突破了苏军防御, 29日,进至加夫里
    洛夫卡地域,威胁到斯大林格勒正面防御的苏军后方。苏军最高统帅部面对这一严重形势,将一切能
    够动员的兵员物资,都派往斯大林格勒地区,并任命朱可夫为最高副统帅,赶赴斯大林格勒前线督战
    。 8月下旬和中旬,苏军从南北两面发起了几次反击,虽减轻了对斯大林格勒城区的压力,但未能歼
    灭突至伏尔加河的德军,双方经过激列争斗,伤亡都很大。 至9月12日,苏军撤至市区围廓,外围防
    御地带已全部丧失。

    最高副统帅朱可夫将崔可夫中将调任为第62集团军司令,该集团军的任务是防御斯大林格勒城区
    。兵力约4万人,德军攻城兵力共13师,约17万人,比苏军多四倍。 崔可夫表示:“斯大林格勒对我
    们全体苏联人民至关重要,这个城市的失守将挫伤人民的斗志。我发誓决不离开这座城市,我将采取
    一切办法坚守。我决心要么守住城市,要么就战死在那里”

    9月12日,希特勒从东普鲁士飞抵乌克兰的文尼察, 召见了B集团军群司令包克元帅和第6集团军
    司令保卢斯。“要尽快把那座城市拿到自己手里,不要让它变成人们长期瞩目的焦点,更不能让它牵
    扯我们更多的精力。要知道,德国要做的事情还多着呢。”他面带愠怒之色对他俩说。随后,他命令
    第6集团军于次日起发起猛攻,不惜任何代价迅速占领斯大林格勒

    9月13日,市区争夺战全面展开,德第6集团军组成两个突击团向市区中部和南部进攻。守城部队
    顽强抵抗,实施猛烈反击。14至15日,德军对苏第62集团军实施强攻,双方在马马耶夫岗等城郊进行
    激烈的街巷战斗。经过两天激战,德军死亡2000人,苏军也损失惨重。接下来的战斗更加激烈,崔可
    夫说∶“我们的部队在这里经受了从残酷和顽强程度来说都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恶战”。守卫斯大林
    格勒城南粮仓的近卫步兵第35师师长杜比扬斯基在给崔可夫的战报中说∶“情况在不断变化着。原先
    ,我们在粮仓的上面,德国人在下面。我们刚刚把德国人从下面赶出来,他们却又钻到了上面”。 9
    月25日,德军占领了城市南部和中部,27日继续向北部工厂区突击。战斗是惨烈的,参战的德国将军
    汉斯. 德尔在《进军斯大林格勒》一书中写到:“敌我双方为争夺每一座房屋、车间、水塔、铁路路
    基,甚至为争夺一堵墙、一个地下室和每一堆瓦砾都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其激烈程度是前所未有的,
    甚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也不能相比。我们早晨攻占了20公尺,可是一到晚上,俄国人又夺了回去”。

    至11月初,德军始终未能完全占领斯大林格勒。眼看天气又要冷下来,倒霉的冬天即将来临,希
    特勒让几乎没有多少越冬物资储备的保卢斯趁天气还暖和再作一次努力。11月11日,德军在斯大林格
    勒城区内,向苏军据守的阵地发动了最后一次大规模进攻。 保卢斯以5个步兵师、2个装甲师和2个工
    兵营在宽5公里的正面上发起强攻。战斗队形高度密集。 一天之内,双方为争夺每寸土地、每一座房
    屋,都进行了异常激烈的战斗。 守卫阵地的苏军,顽强抵抗,其中有的师仅剩下不足1个团的实力,
    仍没有丢失自己据守的地段。在伤亡数千名官兵的情况下,保卢斯被迫于次日停止了进攻。

    苏联最高统帅部决定于在斯大林格勒发动全面反攻行动,以围歼该地域的德国重兵。反攻前,苏
    军向斯大林格勒方向秘密调集了大量兵力。至11月中旬,共展开了三个方面军,除斯大林格勒方面军
    外,还有顿河方面军及西南方面军。三个方面军总兵力达110万人,火炮和迫击炮15500门,坦克和强
    击火炮1463辆,作战飞机1350架。

    德军方面, 经过增援,德B集团军群所属第6集团军、第4装甲集团军、罗马尼亚第3、第4集团军
    等,共有兵力101万人、火炮和迫击炮10290门、坦克和强击火炮675辆、作战飞机1216架。 但德军战
    线延长,铁路运输无保障,前线和后方都缺乏战略预备队,物资供应也不足。

    19日晨7时30分,苏斯大林格勒方面军、西南方面军和顿河方面军共110余万部队在纷飞的大雪中
    发起强劲反攻,首先突向对方最薄弱的罗马利亚军阵地。 23日,苏军攻占了顿河左岸的重要支撑点
    卡拉奇,在拉斯波平斯卡亚地域包围并歼灭了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的第4、第5军,俘敌27000人。随后
    ,苏军三个方面军合围了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的一部分兵力,共22个师,总计33万人,将其压
    缩在1500平方公里的地域内。

    德国新任陆军总叁谋长蔡茨勒将军力劝希特勒同意保卢斯趁苏军合围刚刚形成迅速突围,他几乎
    已经把元首说服了, 然而,大言不惭的空军司令戈林却向希特勒保证说,他可以保证第6集团军的空
    中补给,要多少有多少。希特勒遂于11月24日命令保卢斯坚守阵地。 为救援第6集团军,希特勒将曼
    施泰因元帅从列宁格勒前线调往斯大林格勒担任新组建的顿河集团军群司令,要他杀开一条血路为第
    6集团军解围。12月12日,曼施泰因的“冬风计划”反攻作战开始了。至12月19日,霍特的第4装甲集
    团军所属的第57装甲军已突进到离南面包围圈30英里以内。 曼施泰因命令保卢斯迅速突围与第4装甲
    集团军会合。然而保卢斯在没有接到希特勒的直接命令之前,没有突围的意图,他以燃料不足为由拒
    绝了曼施泰因的命令,放弃了这最后一次机会。 12月27日,第4装甲集团军的主力第57装甲军在苏军
    的强大攻击下,终于退回了原来的阵地,救援第6集团军的行动失败了。

    1943年1月初,被围的德第6集团军阵地被压缩得越来越小,且受到苏军的严密空中封锁,空运补
    给几乎中断,濒于弹尽粮绝的地部。 总兵力减至25万人、坦克300辆、火炮和迫击炮4130门、作战飞
    机100架。

    苏军最高统帅部制定了歼灭德第6集团军的“指环”作战计划,由顿河方面军负责实施。 该方面
    军共7个集团军,由空军第6集团军负责空中支援, 计有39个师和10旅,共有兵力21.2万人、坦克257
    辆、火炮和迫击炮6860门、作战飞机300架。

    1943年1月8日,顿河方面军向被围的德军发出最后通牒,敦促德军投降。保卢斯电告希特勒,要
    求准予他相机行事,但希特勒驳回了他的请求。10日,苏军向被围德军发起攻击行动。23日,冲进市
    区,攻占马马耶夫岗,与守城的第62集团军胜利会师。 1月24日,保卢斯向希特勒报告说:“部队已
    不能支持了,继续抵抗已毫无意义,请准允我们投降。”他得到的答复是:“投降是不可能的, 第6
    集团军应在斯大林格勒尽到其英勇的责任,直到最后一人为止。” 1月31日,苏军第64集团军的第38
    摩步旅打到了保卢斯的司令部, 刚刚被希特勒授予元帅军阶的保卢斯及其手下的步兵第4军军长普费
    费尔中将、第51军军长库尔茨巴赫中将、第295师师长科尔费斯少将等德军高级将被迫投降。 两天后
    ,在斯大林格勒其他阵地上的德军也全部投降了。与保卢斯一同被俘的,有23位将官,2000名校级以
    下军官和9万名士兵。至此,历时200余天的斯大林格勒会战结束。此役成为苏德战场的转折点,正如
    德国陆军总叁谋长蔡茨勒将军所说:“我们在斯大林格勒损失25万官兵,那就等于打断了我们在整个
    东线的脊梁骨”。
    1943年1月8日,顿河方面军向被围的德军发出最后通牒,敦促德军投降。保卢斯电告希特勒,要
    求准予他相机行事,但希特勒驳回了他的请求。10日,苏军向被围德军发起攻击行动。23日,冲进市
    区,攻占马马耶夫岗,与守城的第62集团军胜利会师。 1月24日,保卢斯向希特勒报告说:“部队已
    不能支持了,继续抵抗已毫无意义,请准允我们投降。”他得到的答复是:“投降是不可能的, 第6
    集团军应在斯大林格勒尽到其英勇的责任,直到最后一人为止。” 1月31日,苏军第64集团军的第38
    摩步旅打到了保卢斯的司令部, 刚刚被希特勒授予元帅军阶的保卢斯及其手下的步兵第4军军长普费
    费尔中将、第51军军长库尔茨巴赫中将、第295师师长科尔费斯少将等德军高级将被迫投降。 两天后
    ,在斯大林格勒其他阵地上的德军也全部投降了。与保卢斯一同被俘的,有23位将官,2000名校级以
    下军官和9万名士兵。至此,历时200余天的斯大林格勒会战结束。此役成为苏德战场的转折点,正如
    德国陆军总叁谋长蔡茨勒将军所说:“我们在斯大林格勒损失25万官兵,那就等于打断了我们在整个
    东线的脊梁骨”。

    二、求求你们帮帮忙,老师让我们收集玛丽.居里的故事,我1没有关于居里夫人的书,二上网查都不符合我的要求。

    原名:
      玛丽·斯可罗多夫斯卡·居里(波兰文:Maria Sklodowska-Curie)
      介绍
      玛丽·居里(Marie Curie),(1867.11.7—1934.7.4)出生于波兰。她是法国的物理学家、化学家。作为世界著名科学家,研究放射性现象,发现镭和钋两种天然放射性元素,她被人称为“镭的母亲”,一生两度获诺贝尔奖(第一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第二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在研究镭的过程中,她和她的丈夫用了3年零9个月才从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0.1克的镭。但在其中年时期,其夫丧生在马车轮底下。作为杰出科学家,居里夫人有一般科学家所没有的社会影响。尤其因为是成功女性的先驱,所以她的典范激励了很多人。很多人在儿童时代就听到她的故事,但得到的多是一个简化和不完整的印象。世人对居里夫人的认识,很大程度上受其次女在1937年出版的传记《居里夫人》所影响。这本书美化了居里夫人的生活,把她一生所遇到的曲折都平淡地处理了。她还能说出 居里夫人
      世上每克镭的所在地,这是她最杰出的地方!1934年因白血病逝世!直到死后40年,在她用过的笔记本里还有射线在不断释放!
      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出生
      玛丽1867年出生于波兰的华沙,由于沙俄侵略,居里一直对压迫似的教育感到厌倦。高中毕业后,曾患了一年的精神疾病。由于是女性的原因,她不能在任何俄罗斯或波兰的大学继续进修,因此她做了几年的家庭教师。玛丽和姐姐都有想去法国留学的梦想,姐姐为了去留学已经存了一部分钱,但这些钱只够在法国学习一年。玛丽为了完成自己和姐姐的梦想,向姐姐提议。自己先去当家庭教师为她提供上学的资金,而等到姐姐毕业找到工作后,再为她筹备留学的资金。玛丽为了留学的梦想,整整做了8年的家庭教师。8年没有磨灭的梦想最终实现了,在姐姐的经济支持下她来到巴黎,并在索邦(Sor-bonne,巴黎大学的旧名)学习数学和物理学。经过四年的努力后,玛丽于巴黎大学取得物理及数学两个硕士学位。在那里,她成为了该校第一名女性讲师。 初恋 此时玛丽的离愁别绪里,恐怕也带着初恋的隐痛。她曾经与她家教家庭里的少爷佐洛斯基(Kazimierz ?orawski)相恋。这位英俊聪明,日后也成为著名数学家的小开,与玛丽家庭有亲缘关系。但佐洛斯基的家庭并瞧不上玛丽这家穷亲戚,对这段恋情强烈反对。玛丽因此失去了许多。 直到最后收到佐拉斯基的分手信,玛丽才收拾着破碎的心离开了祖国。“那段日子非常难挨,是我一生中最难过的时刻。惟一能让我回忆起来还堪告慰的,是我依然高抬着头,光荣退出。”如今我们应该感谢这段不成功的恋情么?如果玛丽不曾离开波兰,不曾见到她后来的灵魂伴侣——皮埃尔.居里 (Pierre Curie),我们对科学的认识也许不会是现在的模样。
      老师也是爱人
      玛丽亚在索邦结识了另一名讲师,皮埃尔·居里,就是她后来的丈夫。1895年,她与任教于巴黎市工业物理和化学学院的皮埃尔·居里(Pierre Curie)结婚,1897年秋长女伊伦(Irène)出生。他们两个经常在一起进行放射性物质的研究,以沥青铀矿石为主,因为这种矿石的总放射性比其所含有的铀的放射性还要强。1898年,居里夫妇对这种现象提出了一个逻辑的推断:沥青铀矿石中必定含有某种未知的放射成分,其放射性远远大于铀的放射性。12月26日,居里夫人公布了这种新物质存在的设想。1898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可勒尔(AntoineHenriBecquerel)发现含铀矿物能放射出一种神秘射线,但未能揭示出这种射线的奥秘。玛丽和她的丈夫皮埃尔·居里(Pierrecurie)共同承担了研究这种射线的工作。他们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对沥青铀矿进行分离和分析,终于在1898年7月和12月先后发现两种新元素。 为了纪念她的祖国波兰,她将一种元素命名为钋(polonium),另一种元素命名为镭(Radium),意思是“赋予放射性的物质”。为了制得纯净的镭化合物,居里夫人又历时四载,从数以吨计的沥青铀矿的矿渣中提炼出100 mg氯化镭,并初步测量出镭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25。这个简单的数字中凝聚着居里夫妇的心血和汗水。
      博士学位
      居里夫人
      1903年6月,居里夫人以《放射性物质的研究》作为博士答辩论文获得巴黎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11月,居里夫妇被英国皇家学会授予戴维金质奖章。12月,他们又与贝可勒尔共获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在此之后的几年中,居里夫妇不断地提炼沥青铀矿石中的放射成分。经过不懈的努力,他们终于成功地分离出了氯化镭并发现了两种新的化学元素:钋(po)和镭(lei)。因为他们在放射性上的发现和研究,居里夫妇和亨利·贝克勒尔共同获得了190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居里夫人也因此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八年之后的1911年,居里夫人又因为成功分离了镭元素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出乎意外的是,在居里夫人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她并没有为提炼纯净镭的方法申请专利,而将之公布于众,这种作法有效地推动了放射学的发展。 居里夫人晚年跟丈夫生前的学生保罗·朗之万有一段韵事,这个事件在法国闹得风风雨雨。1911年巴黎新闻报在11月4日的标题《爱情故事:居里夫人与郎之万教授》,传言皮埃尔在世,郎之万和居里夫人有密切的来往。爱因斯坦对这件事的看法是,如果他们相爱,谁也管不着,他在1911年11月23日给居里夫人写了封信,以表安慰。
      第一个获得两项诺贝尔奖的人
      居里夫 居里夫人
      人是历史上第一个获得两项诺贝尔奖的人,而且是仅有的两个在不同的领域获得诺贝尔奖的人之一。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居里夫人倡导用放射学救护伤员,推动了放射学在医学领域里的运用。之后,她曾在1921年赴美国旅游并为放射学的研究筹款。居里夫人由于过度接触放射性物质于1934年7月4日在法国上萨瓦省逝世。在此之后,她的大女儿伊伦·若里奥-居里(Irène Joliot-Curie)获1935年诺贝尔化学奖。她的小女儿艾芙·居里(Eve Curie)在她母亲去世之后写了《居里夫人传》。在20世纪90年代的通货膨胀中,居里夫人的头像曾出现在波兰和法国的货币和邮票上。化学元素锔(Cm, 96)就是为了纪念居里夫妇所命名的。居里夫人著有《我的信念》。
      勤奋好学
      一、靠自己的勤奋学习走进巴黎大学 玛丽·居里是家中5个子女中最小的,但也是最聪明的一个。她的父亲是一名收入十分有限的中学数理教师,妈妈是中学教员。玛丽的童年是不幸的,她的妈妈得了严重的传染病,是大姐照顾她长大的。后来,妈妈和大姐在她不满12岁时就相继病逝了。她的生活中充满了艰难。这样的生活环境不仅培养了她独立生活的能力,也使她从小就磨炼出了非常坚强的性格。 玛丽从小学习就非常勤奋刻苦,对学习有着强烈的兴趣和特殊的爱好,从不轻易放过任何学习的机会,处处表现出一种顽强的进取精神。从上小学开始,她每门功课次次都考第一。15岁时,就以获得金奖章的优异成绩从中学毕业。她的父亲早先曾在圣彼得堡大学攻读过物理学,父亲对科学知识如饥似渴的精神和强烈的事业心,也深深地熏陶着小玛丽。她从小就十分喜爱父亲实验室中的各种仪器,长大后她又读了许多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更使她充满幻想,她急切地渴望到科学世界探索,但是当时的家境不允许她去读大学。19岁那年,她开始做长期的家庭教师,同时还自修了许多门功课,为将来的学业作准备。这样,直到24岁时,她终于来到巴黎大学理学院学习。她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全神贯注地听每一堂课,艰苦的学习使她身体变得越来越不好,但是她的学习成绩却一直名列前茅,这不仅使同学们羡慕,也使教授们惊异。入学两年后,她充满信心地参加了物理学学士学位考试,在32名应试者中,她考了第一名。第二年,她又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考取了数学学士学位。 1894年初,玛丽接受了法兰西共和国国家实业促进委员会提出的关于各种钢铁的磁性科研项目。在完成这个科研项目的过程中,她结识了理化学校教师皮埃尔·居里,他是一位很有成就的青年科学家。“用科学为人类造福”的共同意愿使他们结合了。玛丽结婚后,人们都尊敬地称呼她居里夫人。1896年,居里夫人以第一名的成绩,完成了大学毕业生的任职考试。第二年,她又完成了关于各种钢铁的磁性研究。但是,她不满足已取得的成绩,决心考博士,并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站到了一条新的起跑线上。
      发现镭
      二、镭之光 1896年,法兰西共和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表了一篇工作报告,详细地介绍了他通过多次实验发现的铀元素,铀及其化合物具有一种特殊的本领,它能自动地、连续地放出一种人的肉眼看不见的射线,这种射线和一般光线不同,能透过黑纸使照相底片感光,它同伦琴发现的伦琴射线也不同,在没有高真空气体放电和外加高电压的条件下,却能从铀和铀盐中自动发生。铀及其化合物不断地放出射线,向外辐射能量。这使居里夫人发生了极大的兴趣。这些能量来自于什么地方?这种与众不同的射线的性质又是什么?居里夫人决心揭开它的秘密。1897年,居里夫人选定了自己的研究课题--对放射性物质的研究。这个研究课题,把她带进了科学世界的新天地。她辛勤地开垦了一片处女地,最终完成了近代科学史上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并奠定了现代放射化学的基础,为人类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三、金子—般的心灵 发现镭元素的居里夫妇
      由于居里夫妇的惊人发现,1903年12月,他们和贝克勒尔一起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夫妇的科学功勋盖世,然而他们却极端藐视名利,最厌烦那些无聊的应酬。他们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科学事业,而不捞取任何个人私利。在镭提炼成功以后,有人劝他们向政府申请专利权,垄断镭的制造以此发大财。居里夫人对此说:“那是违背科学精神的,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应该公开发表,别人要研制,不应受到任何限制”。“何况镭是对病人有好处的,我们不应当借此来谋利”。居里夫妇还把得到的诺贝尔奖金,大量地赠送别人。[1] 1906年,居里先生不幸因车祸而去世,居里夫人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她决心加倍努力,完成两个人共同的科学志愿。巴黎大学决定由居里夫人接替居里先生讲授物理课。居里夫人成为著名的巴黎大学有史以来第一位女教授。仅1889年到1904年间,他们就先后发表了32篇学术报告,记录了他们在放射科学上探索的足迹。1910年,居里夫人又完成了《放射性专论》一书。她还与人合作,成功地制取了金属镭。1911年,居里夫人又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一位女科学家,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两次在两个不同的科学领域里获得世界科学的最高奖,这在世界科学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事情!
      镭学研究院
      1914年,巴黎建成了镭学研究院,居里夫人担任了学院的研究指导。以后她继续在大学里授课,并从事放射性元素的研究工作。她毫不吝啬地把科学知识传播给一切想要学习的人。她从16岁开始,成年累月地学习、工作,整整50年了。但她仍不改变那严格的生活方式。她从小就有高度的自我牺牲精神,早年她为了供姐姐上学,甘愿去别人家里做佣人。在巴黎求学期间,为了节约灯油和取暧开支,她每天晚上都在图书馆读书,一直到图书馆关门才走。提取纯镭所需要的沥青铀矿,在当时是很昂贵的,他们从自己的生活费中一点一滴地节省,先后买了8、9吨,在居里先生去世后,居里夫人把千辛万苦提炼出来的,价值高达100万金法郎以上的镭,无偿地赠送给了研究治癌的实验室。 1932年,65岁的居里夫人回到祖国,参加“华沙镭研究所”的开幕典礼。居里夫人从青年时代起就远离祖国,到法兰西共和国求学。但是她时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小时候,她的祖国波兰被沙俄侵占,她就非常痛恨侵略者。当他们夫妇从矿物中分离出新元素以后,她把新元素命名为钋。这是因为钋的词根与波兰国名的词根一样。她以此表示对惨遭沙俄奴役的祖国的深切怀念。 几十年来,居里夫人由于长期从事放射性物质的研究工作,加上恶劣的实验环境和对身体保护的不够严格,时常受到放射性元素的侵袭,使她的血液渐渐受到了破坏,患上白血病。她还患有肺病、眼病、胆病、肾病,甚至患过神经错乱症。在居里夫人看来,科学研究要比她本身的健康更重要。她曾为了能参加世界物理学大会,请求医生延期施行肾脏手术;她曾带病回国参加镭研究所的开幕典礼。她曾忍受着眼睛失明的恐惧,顽强地进行科学研究。直到她生命的最后一息,由于恶性贫血、高烧不退,躺在床上的时候,仍然要求她的女儿向她报告实验室里的工作情况,替她校对她写的《放射性》著作。居里夫人1934年7月4日不治而亡,她把她的一生完全献给了她所挚爱的科学事业。 1934年7月4日,居里夫人病逝了。她最后死于恶性贫血症。她一生创造、发展了放射科学,长期无畏地研究强烈放射性物质,直至最后把生命贡献给了这门科学。她一生中,共得过包括诺贝尔奖等在内的10次著名奖项,得到国际高级学术机构颁发的奖章16枚;世界各国政府和科研机构授予的各种头衔多达107多个。但是她一如既往地那样谦虚谨慎。伟大的科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评价说:“在所有的著名人物里面,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居里夫人是女性的代表。
      与郎之万的不伦恋情
      居里夫人人生里最大的争议,也许来自于与郎之万(PaulLangevin)的不伦恋情。郎 之万是皮埃尔生前的学生,也是一位出色的物理学家。传说 他与妻子感情冷淡,却深深迷上了依然美丽动人的玛丽。各种报纸将这段绯闻炒得沸沸扬扬,出于排外情绪,也因着“女性科学家小三”这种争议十足的噱头,原本 浪漫多情的法兰西民众容不得玛丽,将她描述为“波兰荡妇”。这段恋情不了了之。多年后,居里夫人的孙女嫁给了郎之万的孙子。 当绯闻逐渐被 遗忘在历史的角落里,如今留给世人可见的,是居里夫人凭其独立坚强的个性,无畏挫折地继续工作。她卓越的科学成就终究获世界瞩目,其无 私贡献的工作成果造福了许多人。她的技术用于治疗一战时受伤的士兵。甚至各种号称永葆青春,延年益寿的超能量“镭”产品,如今日的“纳米产品”一样,充斥 着大街小巷。在居里夫人的实验室里,她的女儿与女婿又因发现人工放射而获得1935年的诺贝尔奖。之后,许多科学家来到这里工作,尝试将居里夫人分离的镭 用以治疗皮肤癌与其他病症,也取得了许多成效。直至如今,居里研究所(Institut Curie)依然是重要的癌症研究机构。 在波兰的华沙理工大学里,树起了玛丽的雕塑。已是著名数学教授的初恋情人佐洛斯基,曾无数次在这雕塑前静坐默念。多年后,华沙又建起了纪念玛丽的研究所与博物馆,以缅怀国家优秀的女儿。 1995年,玛丽与皮埃尔的遗体被送入象征法国最高荣誉的巴黎先贤祠。那位来自海外的穷困姑娘,成为了国家先贤祠中的唯一女性。她的品格被广为传颂。爱因斯坦曾说:居里夫人可能是唯一一个没有被名誉所毁的人。
      一生荣誉
      居里夫人一生共获得了10项奖金、16种奖章、107个名誉头衔,特别是获得了两次诺贝尔奖。
      编辑本段名人轶事
      淡泊名利
      居里夫人天下闻名,但她既不求名也不求利。她一生获得各种奖金10次,各种奖章16枚,各种名誉头衔107个,但她却毫不在意。有一天,她的一位朋友来她家做客,忽然看见她的小女儿正在玩英国皇家学会刚刚颁发给她的金质奖章,于是惊讶地说:“夫人呀,得到一枚英国皇家学会的奖章,是极高的荣誉,你怎么能给孩子玩呢?”居里夫人笑了笑说:“我是想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看得太重,否则就将一事无成。”
      教女有方
      居里夫人的女儿海伦·郎之万
      居里夫人有两个女儿。“把握智力发展的年龄优势”是居里夫人开发孩子智力的重要“诀窍”。早在女儿不足周岁的时候,居里夫人就引导孩子进行幼儿智力体操训练,引导孩子广泛接触陌生人,去动物园观赏动物,让孩子学游泳,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孩子稍大一些,她就教她们做一种带艺术色彩的智力体操,教她们唱儿歌、讲童话。再大一些,就让孩子进行智力训练,教她们识字、弹琴、搞手工制作等等,还教她们开车、骑马。 居里夫人和朋友们商量——这些朋友们都和她一样,是索尔本的教授;都和她一样,也是家长。在居里夫人的鼓动下,产生了一个教育合作计划——一些有大才大智的学者把他们的儿女聚在一起,实施新教育方法。居里夫人对人类教育界的极大贡献在于她联合一大批科学家(许多是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组成科学讲师团,向孩子们开放他们的实验室,亲自对他们的孩子们进行科学启蒙教育,激发孩子们的科学兴趣,破除孩子们对科学的神秘感,培养孩子们的科学兴趣,鼓励孩子们树立远大的科学理想,坚定孩子们的科学意志,传授孩子们科学方法、科学思维、实验诀窍,使孩子们在少年时代形成极高的智力潜力,使孩子们天生的天才遗传智力得以开发,居里夫人最终培养出了10多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2]
      简朴生活
      1895年,居里夫人和皮埃尔·居里结婚时,新房里只有两把椅子,正好两人各一把。皮埃尔·居里觉得椅子太少,建议多添几把,以免客人来了没地方坐,居里夫人却说:“有椅子是好的,可是,客人坐下来就不走啦。为了多一点时间搞研究,还是算了吧!” 居里夫人的年薪虽然已增至4万法郎,但她照样“大方”。她每次从国外回来,总要带回一些宴会上的菜单,因为这些菜单都是很厚很好的纸片,在背面写字很方便。难怪有人说居里夫人一直到死都“像一个匆忙的贫穷妇人”。 有一次,一位美国记者寻访居里夫人,他走到村子里一座渔家房舍门前,向一位赤足坐在房前石板上的妇女打听居里夫人的住处,当这位妇女抬起头时,记者大吃一惊:原来她就是居里夫人。
      品德教育
      1.培养她们节俭朴实、轻财的品德。她对女儿的爱,表现为一种有节制的爱,一种有理智的爱,她对女儿生活上严加管束,要求她们“俭以养志”,她教育女儿说:“贫困固然不方便,但过富也不一定是好事。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谋求生活。” 2.培养她们不空想、重实际的作风。 她告诫两个女儿:“我们不应该虚度一生”。 3.培养她们勇敢、坚强、乐观、克服困难的品格。她常与子女共勉道:“我们必须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心。 ” 4.教育她们必须热爱祖国。除了教她们波兰语,居里夫人还以自己致力于帮助祖国科学发展和波兰留学生的行动感染伊伦娜和艾芙,尤使她们念念不忘的祖国。
      编辑本段居里夫人名言
      弱者坐待时机;强者制造时机。 居里夫人
      在成名的道路上,流的不是汗水而是鲜血,他们的名字不是用笔,而是用生命写成的。 我以为人们在每一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有用的生活。我们应该不虚度一生,应该能够说,“我们已经做了我能做的事”,人们只能要求我们如此,而且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一点快乐。 我们波兰人,当国家遭到奴役的时候,是无权离开自己祖国的。 如果能随理想而生活,本着正直自由的精神,勇敢直前的毅力,诚实不自欺的思想而行,一定能臻于至美至善的境地。 我们每天都愉快地过着生活,不要等到日子过去了才找出它们的可爱之点,也不要把所有特别合意的希望都放在未来。 我要把人生变成科学的梦,然后再把梦变成现实。 我们不得不饮食、睡眠、浏览、恋爱,也就是说,我们不得不接触生活中最甜蜜的事情,不过我们必须不屈服于这些事物。 人必需要有耐心,特别是要有信心。 使生活变成幻想,再把幻想化为现实。 人类看不见的世界,并不是空想的幻影,而是被科学的光辉照射的实际存在。尊贵的是科学的力量。 在科学上重要的是研究出来的“东西”,不是研究者“个人”。 体操和音乐两个方面并重,才能够成为完全的人格。因为体操能锻炼身体,音乐可以陶冶精神。 科学的基础是健康的身体。 人要有毅力,否则将一事无成。 我从来不曾有过幸运,将来也永远不指望幸运,我的最高原则是:不论对任何困难都决不屈服! 我们生活似乎都不容易,但是那有什么关系?我们应该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心! 人类也需要富有理想的人。对于这种人说来,无私地发展一种事业是如此的迷人,以至他们不可能去关心他们个人的物质利益。人类也需要梦想者,这种人醉心于一种事业的大公无私的发展,因而不能注意自身的物质利益。 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永远守着它,否则就将一事无成。 我把你们的奖金当做荣誉的借款,它帮助我获得了初步的荣誉。借款理应归还,请把它再发给另一些贫寒而又立志争取更大荣誉的波兰青年。 荣誉使我变得越来越愚蠢。当然,这种现象是很常见的,就是一个人的实际情况往往与别人认为他是怎样很不相称。比如我,每每小声咕噜一下也变成了喇叭的独奏。 我认为我们应该在一种理想主义中去寻找精神力量,这种理想主义使我们不骄傲,而能使我们把我们的希望和梦想达到高尚的境界。 我们必须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力!我们必须相信我们的天赋是用来作某种事情的,无论代价多么大,这种事情必须做到。 祖国更重于生命,是我们的母亲,我们的土地。 生活中没有什么可怕的东西,只有需要理解的东西。 如果一个人把生活兴趣全部建立在爱情那样暴风雨般的感情冲动上,那是会令人失望的。 我们应该不虚度一生,应该能够说:“我已经做了我能做的事。” 如果能追随理想而生活,本着自由的精神、勇往直前的毅力、诚实不自欺的思想而行,则定能臻于至美至善的境地。 我认为,你们必须从一种理想主义中去寻求精神力量。在不使我们骄傲的情况下,这种理想主义可把我们的希望和幻想上升到一个很高的境界。 人类也需要富有理想的人。对于这种人说来,无私地发展一种事业是如此的迷人,以至他们不可能去关心他们个人的物质利益。 为公众的幸福工作的人,不论在哪个部门,都不能被国界所隔断,他们的劳动成果并不只属于一个国家,而是属于整个人类。 人类也需要梦想者,这种人醉心于一种事业的大公无私的发展,因而不能注意自身的物质利益。 我认为我们应该在一种理想主义中去寻找精神力量,这种理想主义使我们不骄傲,而能使我们把我们的希望和梦想达到高尚的境界。 那些很活泼而且很细心的蚕,那样自愿地、坚持地工作着,真正感动了我。我看着他们,觉得我和它们是同类,虽然在工作上我或许还不如它们组织得完密。我也是永远忍耐地向一个极好的目标努力,我知道生命很短促而且很脆弱,知道它不能留下什么,知道别人的看法不同,而且不能保证我的努力自有道理,但仍旧如此很。我如此很,无疑地是有使我不得不如此做的原因,正如蚕不得不作茧。
      编辑本段所获奖项
      1898年12月12日 热涅奖,巴黎科学院 1900年12月11日 热涅奖,巴黎科学院 1902年12月14日 热涅奖,巴黎科学院 1903年 诺贝尔物理学奖(与亨利·贝克莱尔和丈夫皮埃尔·居里共同获得) 1904年1月4日 奥西利奖(与布朗利先生分享) 1907年5月6日 阿克托尼安奖 1911年 诺贝尔化学奖 1921年4月23日 艾伦·理查德研究奖 1923年 大奖及铜奖 1924年3月15日 德·阿尔让德约侯爵 1931年 卡梅伦奖
      编辑本段书籍
      居里夫人
      著有 《我的信念》(已收入人教版初中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第3课、西师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第27课和鄂教版初中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第20课。上海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三第一学期第四课。) 《论放射性》 《放射性通论》 《放射性物质的研究》 《同位素及其组成》

    三、居里夫人

    居里夫人简介

    居里夫人 Marie Curie(1867-1934)法国籍波兰科学家,研究放射性现象,发现镭和钋两种放射性元素,一生两度获诺贝尔奖。居里夫人 Marie Curie(1867-1934)法国籍波兰科学家,研究放射性现象,发现镭和钋两种放射性元素,一生两度获诺贝尔奖。作为杰出科学家,居里夫人有一般科学家所没有的社会影响。尤其因为是成功女性的先驱,她的典范激励了很多人。很多人在儿童时代就听到她的故事 但得到的多是一个简化和不完整的印象。世人对居里夫人的认识。很大程度上受其次女在1937年出版的传记《居里夫人》(Madame Curie)所影响。这本书美化了居里夫人的生活,把她一生所遇到的曲折都平淡地处理了。美国传记女作家苏珊·昆(Susan Quinn)花了七年时间,收集包括居里家庭成员和朋友的没有公开的日记和传记资料。於去年出版了一本新书:《玛丽亚· 居里:她的一生》(Maria Curie: A Life),为她艰苦、辛酸和奋斗的生命历程描绘了一幅更详细和深入的图像。

    居里夫人:两次荣获诺贝尔奖的伟大科学家

    在世界科学史上,玛丽·居里是一个永远不朽的名字。这位伟大的女科学家,以自己的勤奋和天赋,在物理学和化学领域,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并因此而成为唯一一位在两个不同学科领域、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著名科学家。

    一、靠自学走进巴黎大学

    玛丽·居里于1867年出生于波兰华沙,她是家中5个子女中最小的。她的父亲是一名收入十分有限的中学数理教师,妈妈也是中学教员。玛丽的童年是不幸的,她的妈妈得了严重的传染病,是大姐照顾她长大的。后来,妈妈和大姐在她不满10岁时就相继病逝了。她的生活中充满了艰难。这样的生活环境不仅培养了她独立生活的能力,也使她从小就磨炼出了非常坚强的性格。

    玛丽从小学习就非常勤奋刻苦,对学习有着强烈的兴趣和特殊的爱好,从不轻易放过任何学习的机会,处处表现出一种顽强的进取精神。从上小学开始,她每门功课都考第一。15岁时,就以获得金奖章的优异成绩从中学毕业。她的父亲早先曾在圣彼得堡大学攻读过物理学,父亲对科学知识如饥似渴的精神和强烈的事业心,也深深地薰陶着小玛丽。她从小就十分喜爱父亲实验室中的各种仪器,长大后她又读了许多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更使她充满幻想,她急切地渴望到科学世界探索。但是当时的家境不允许她去读大学。19岁那年,她开始做长期的家庭教师,同时还自修了各门功课。这样,直到24岁时,她终于来到巴黎大学理学院学习。她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全神贯注地听每一堂课,艰苦的学习使她身体变得越来越不好,但是她的学习成绩却一直名列前茅,这不仅使同学们羡慕,也使教授们惊异,入学两年后,她充满信心地参加了物理学学士学位考试,在30名应试者中,她考了第一名。第二年,她又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考取了数学学士学位。

    1894年初,玛丽接受了法国国家实业促进委员会提出的关于各种钢铁的磁性科研项目。在完成这个科研项目的过程中,她结识了理化学校教师比埃尔·居里,他是一位很有成就的青年科学家。用科学为人类造福的共同意愿使他们结合了。玛丽结婚后,人们都尊敬地称呼她居里夫人。1896年,居里夫人以第一名的成绩,完成了大学毕业生的任职考试。第二年,她又完成了关于各种钢铁的磁性研究。但是,她不满足已取得的成绩,决心考博士,并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站到了一条新的起跑线上。

    二、镭之光

    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表了一篇工作报告,详细地介绍了他通过多次实验发现的铀元素,铀及其化合物具有一种特殊的本领,它能自动地、连续地放出一种人的肉眼看不见的射线,这种射线和一般光线不同,能透过黑纸使照象底片感光,它同伦琴发现的X射线也不同,在没有高真空气体放电和外加高电压的条件下,却能从铀和铀盐中自动发生。铀及其化合物不断地放出射线,向外辐射能量。这使居里夫人发生了极大的兴趣。这些能量来自于什么地方?这种与众不同的射线的性质又是什么?居里夫人决心揭开它的秘密。1897年,居里夫人选定了自己的研究课题--对放射性物质的研究。这个研究课题,把她带进了科学世界的新天地。她辛勤地开垦了一片处女地,最终完成了近代科学史上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并奠定了现代放射化学的基础,为人类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在实验研究中,居里夫人设计了一种测量仪器,不仅能测出某种物质是否存在射线,而且能测量出射线的强弱。她经过反复实验发现:铀射线的强度与物质中的含铀量成一定比例,而与铀存在的状态以及外界条件无关。

    居里夫人对已知的化学元素和所有的化合物进行了全面的检查,获得了重要的发现在:一种叫做钍的元素也能自动发出看不见的射线来,这说明元素能发出射线的现象决不仅仅是铀的特性,而是有些元素的共同特性。她把这种现象称为放射性,把有这种性质的元素叫做放射性元素。它们放出的射线就叫“放射线”。她还根据实验结果预料:含有铀和钍的矿物一定有放射性;不含铀和钍的矿物一定没有放射性。仪器检查完全验证了她的预测。她排除了那些不含放射性元素的矿物,集中研究那些有放射性的矿物,并精确地测量元素的放射性强度。在实验中,她发现一种沥青铀矿的放射性强度比预计的强度大得多,这说明实验的矿物中含有一种人们未知的新放射性元素,且这种元素的含量一定很少,因为这种矿物早已被许多化学家精确地分析过了。她果断地在实验报告中宣布了自己的发现,并努力要通过实验证实它。在这关键的时刻,她的丈夫比埃尔·居里也意识到了妻子的发现的重要性,停下了自己关于结晶体的研究,来和她一道研究这种新元素。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他们从矿石中分离出了一种同铋混合在一起的物质,它的放射性强度远远超过铀,这就是后来被列在元素周期表上第84位的钋。几个月以后,他们又发现了另一种新元素,并把它取名为镭。但是,居里夫妇并没有立即获得成功的喜悦。当拿到了一点点新元素的化合物时,他们发现原来所做的估计太乐观了。事实上,矿石中镭的含量还不到百万分之一。只是由于这种混合物的放射性极强,所以含有微量镭盐的物质表现出比铀要强几百倍的放射性。

    科学的道路从来就不平坦。钋和镭的发现,以及这些放射性新元素的特性,动摇了几世纪以来的一些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科学家们历来都认为,各种元素的原子是物质存在的最小单元,原子是不可分割的、不可改变的。按照传统的观点是无法解释钋和镭这些放射性元素所发出的放射线的。因此,无论是物理学家,还是化学家,虽然对居里夫人的研究工作都感到有兴趣,但是心中都有疑问。尤其是化学家们的态度更为严谨。为了最终证实这一科学发现,也为了进一步研究镭的各种性质,居里夫妇必须从沥青矿石中分离出更多的、并且是纯净的镭盐。

    一切未知的世界都是神秘的。在分离新元素的研究工作开始时,他们并不知道新元素的任何化学性质。寻找新元素的唯一线索是它有很强的放射性。他们据此创造了一种新的化学分析方法。但是他们没有钱,没有真正的实验室,只有一些自己购买或设计的简单的仪器。他们出于工作效率的考虑,分头开展研究。由居里先生试验确定镭的特性;居里夫人则继续提炼纯镭盐。

    有志者事竟成!大自然的任何奥秘都会都会被那些向它顽强攻关的人们揭开。1902年年底,居里夫人提炼出了十分之一克极纯净的氯化镭,并准确地测定了它的原子量。从此镭的存在得到了证实。镭是一种极难得到的天然放射性物质,它的形体是有光泽的、象细盐一样的白色结晶。在光谱分析中,它与任何已知的元素的谱线都不相同。镭虽然不是人类第一个发现的放射性元素,但却是放射性最强的元素。利用它的强大放射性,能进一步查明放射线的许多新性质。以使许多元素得到进一步的实际应用。医学研究发现,镭射线对于各种不同的细胞和组织,作用大不相同,那些繁殖快的细胞,一经镭的照射很快都被破坏了。这个发现使镭成为治疗癌症的有力手段。癌瘤是由繁殖异常迅速的细胞组成的,镭射线对于它的破坏远比周围健康组织的破坏作用大的多。这种新的治疗方法很快在世界各国发展起来。在法国,镭疗术被称为居里疗法。镭的发现从根本上改变了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对于促进科学理论的发展和在实际中的应用,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金子一般的心灵

    由于居里夫妇的惊人发现,1903年12月,他们和贝克勒尔一起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夫妇的科学功勋盖世,然而他们却极端藐视名利,最厌烦那些无聊的应酬。他们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科学事业,而不捞取任何个人私利。在镭提炼成功以后,有人劝他们向政府申请专利权,垄断镭的制造以此发大财。居里夫人对此说:“那是违背科学精神的,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应该公开发表,别人要研制,不应受到任何限制”。“何况镭是对病人有好处的,我们不应当借此来谋利”。居里夫妇还把得到的诺贝尔奖金,大量地赠送别人。

    1906年,居里先生不幸因车祸而去世,居里夫人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她决心加倍努力,完成两个人共同的科学志愿。巴黎大学决定由居里夫人接替居里先生讲授物理课。居里夫人成为著名的巴黎大学有史以来第一位女教授,还是在他们夫妇分离出第一批镭盐的时候,就开始了对放射线各种性质的研究。仅1889年到1904年间,他们就先后发表了32篇学术报告,记录了他们在放射科学上探索的足迹。1910年,居里夫人又完成了《放射性专论》一书。她还与人合作,成功地制取了金属镭。1911年,居里夫人又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一位女科学家,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两次在两个不同的科学领域里获得世界科学的最高奖,这在世界科学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事情!

    1914年,巴黎建成了镭学研究院,居里夫人担任了学院的研究指导。以后她继续在大学里授课,并从事放射性元素的研究工作。她毫不吝啬地把科学知识传播给一切想要学习的人。她从16岁开始,成年累月地学习、工作,整整50年了。但她仍不改变那严格的生活方式。她从小就有高度的自我牺牲精神,早年她为了供姐姐上学,甘愿去别人家里做佣人。在巴黎求学期间,为了节约灯油和取暧开支,她每天晚上都在图书馆读书,一直到图书馆关门才走。提取纯镭所需要的沥青铀矿,在当时是很贵重的,他们从自己的生活费中一点一滴地节省,先后买了8、9吨,在居里先生去世后,居里夫人把千辛万苦提炼出来的,价值高达100万金法郎以上的镭,无偿地赠送给了研究治癌的实验室。

    1932年,65岁的居里夫人回到祖国,参加“华沙镭研究所”的开幕典礼。居里夫人从青年时代起就远离祖国,到法国求学。但是她时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小时候,她的祖国波兰被沙俄侵占,她就非常痛恨侵略者。当他们夫妇从矿物中分离出新元素以后,她把新元素命名为钋。这是因为钋的词根与波兰国名的词根一样。她以此表示对惨遭沙俄奴役的祖国的深切怀念。

    1937年7月14日,居里夫人病逝了。她最后死于恶性贫血症。她一生创造、发展了放射科学,长期无畏地研究强烈放射性物质,直至最后把生命贡献给了这门科学。她一生中,共得过包括诺贝尔奖等在内的10种著名奖金,得到国际高级学术机构颁发的奖章16枚;世界各国政府和科研机构授予的各种头衔多达100多个。但是她一如既往地那样谦虚谨慎。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评价说:“在我认识的所有著名人物里面,居里夫人是唯一不为盛名所颠倒的人。”

    关于被掩埋的秘密的问题,通过《求求你们帮帮忙,老师让我们收集玛丽.居里的故事,我1没有关于居里夫人的书,二上网查都不符合我的要求。》、《居里夫人》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被掩埋的秘密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

    本文标签:被掩埋的秘密(1)

    相关阅读

    关键词不能为空

    范文示例_作文写作_作文欣赏_故事分享_158文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