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文章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158文章网 > 范文示例 > 《曹操评传》读后感-2月书

《曹操评传》读后感-2月书

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孔融让梨读后感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曹操评传》读后感-2月书和请评价一下曹操!要求,嗯,另类一点的...最好是我们都很少听说的观点!!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 《曹操评传》读后感-2月书
  • 请评价一下曹操!要求,嗯,另类一点的...最好是我们都很少听说的观点!!
  • 赤壁之战是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当时周瑜为什么会胜利?
  • 周瑜曹操的战争故事
  • 一、《曹操评传》读后感-2月书

    大家好,我是GL女孩Jessie。

    今天是坚持每周更文的第72篇原创,希望你会喜欢。上周更新内容为视频内容《排牙山奇妙了愿之行》,不知道喜欢吗?排牙山奇妙了愿之行

    今天已经是2月25日了,原本计划本应是上周就输出这篇文章的,结果推迟了一周的时间。啊,这得反思下春节期间没能按照时间完成原本的计划,真的得反思下。对了,都差点忘记了还处在春节期间,真的是越长大年味越来越淡了。但明天正月十五,一个团圆好日子,提前祝各位都开心吃元宵和最爱的家人或朋友一起。

    继续我的阅读计划,2月我的读物是《曹操评传》,没有看以前我的担心是:不会看不进去吧/不会很不好看吧/不会很无聊吧?看的过程:哇,原来这么多有名的历史人物都是三国时期的,原来曹操这么厉害的、原来袁绍不怎么样嘛、哇!连华佗也是三国时期的,居然还是被曹操杀掉的!看完:涨知识了——历史终于能对的上号一些了。涨姿势了——不但可以和小伙伴玩三国杀,还可以聊三国的故事啦。

    可,我不知道怎么写了!读史可以,小小人物评史好像有点不太对劲呀。所以今日内容纯属个人感受。

    《三国志》才是正史

    刚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看了多少,先让我想起来许多年前和朋友们喜欢玩的游戏三国杀!当天晚上玩了3把,以前的旧时光一下子都被带回来了。三国杀是即使不玩多年换手机也会下载一直放在手机里的游戏之一,感谢它以前带给了我美好的朋友的娱乐时光,也感谢它现在带给我看这本书时一个一个名字能够对应起来的帮助!

    也是因为看这本书,让我重燃再看《三国演绎》一次的兴趣!绝大多数的人对三国时期的认识,应该大多数都是始于这本四大名著之一吧?

    一说《三国演义》以前的我,印象有的人物就只有刘备、张飞、关羽、大乔、小乔。。。。有的情节就只是桃园结义、三顾茅庐、草船借箭。。。。作为一个文科生,好像学的历史就只留下了这么多。

    看来今年将会是十分十分充实的一年了,除了该做的要做的以外,还可以好好的认识一下中国的朝代替换史了,争取这一次刻在脑海里。

    《三国评传》光参考文献就有59部,第一个参考的就是《三国志》,陈寿撰。感谢2021春节同样留深的泊友,因为书结缘,也因此知道了《三国志》才是正史,《三国演绎》只是小说。所以如果对三国时期历史感兴趣的朋友想要一探究竟的,可以从一开始就选择争取了哦。

    袁 绍

    在《三国机密之潜龙在渊》这部电视剧中扮演袁绍的是韩东君,《无心法师》的男主角,所以当时看了一些。虽然剧情早就记不住多少了,但是至少通过这部电视剧认识了献帝、伏后、曹操、曹丕、袁绍,还有袁绍和曹操的交情,且剧情中还有袁绍和“董洁”的感情戏留下了印象。所以这次看书的时候始终也还是带着一丝丝的好奇,在历史中到底这个袁绍在历史中到底是怎样的结局呢?

    从出身家底层面来讲,袁绍的家族根源是要比曹操更厚一层的。袁绍出身东汉名门”汝南袁氏“,自袁绍曾祖父起,袁氏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他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其家族也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称。袁绍早年任中军校尉、司隶校尉,曾指挥诛杀宦官。初平元年(190年),与董卓对立,被推举为关东联军首领。

    曹操,模糊不清的家世源流。据本书里讲,是没有及其准确的记录或考证的。曹腾是东汉中期以后一位颇有名气的宦官,总结下来在宦官乱政的时代他还是一位相当不错的大宦官。而曹操的父亲曹嵩就是这位大宦官的“养子”。那么曹操的祖宗到底是哪呢?根据书中多处取证分析得到的结论是应该是属于夏侯氏家族,夏侯氏有哪些人物呢?比如:夏侯惇(dun)、夏侯渊。

    袁绍和曹操是两个身在同一时代的权贵子弟,年少时的他们狭义放荡、随意所至,任性行事。而且这二位在年少时还是一起玩大的好友“飞鹰走狗,游荡无度”。他们两人还大晚上趴在人家新结婚的闺房外偷看,被发现,袁绍差点被逮住。

    可最后的结局是被曹操打败忧郁吐血而亡,究其原因通过这本书带给我的感觉是,他的失败是由:格局、定位、自负(不成长)、总结、胸怀决定了。第一,袁绍听不进去谏官的话,且意见不同甚至会杀之;第二,认为只要南据黄河之险,北有燕、代之地,并征服少数民族为己所用,就可以南向争天下。

    而曹操则不同了他始终认为,人是最重要的!重地势而不以险固为资。对曹操影响非常大的人物荀彧、郭嘉也都是因为袁绍无法赏识人才才来投靠曹操的。这里就完全可以看出这两位年少时的玩伴的大大不同了。

    刘 备

    《三国演绎》和作为一位文科生“知识库”里留下的不多的历史知识,我以前只知道,刘备是一个很厉害很厉害的皇上。以前对于曹操所知不多,或者说被世人流传歌颂不多的,看了这本书之后我猜可能就是与曹操那,时而重情重义、时而心狠手辣、阴晴不定,随时翻脸,诡谲多变的性格造成的。其他人的认知我不知道,以前没交流过,但在我以前的认知里,刘备是一个比曹操好很多且厉害很多的人物。但读了本月的《曹操评传》后,当多次二人交战时,曹操都精彩的取得胜利时,我真的有在拍大腿哦!“曹操这么厉害,刘备原来被曹操打的这么惨过啊!”前期真的都是一直输了就去找投靠的地方。

    就是在这种打了失败,打了再失败,打了再失败逃到了蜀地后定下来加上三顾茅庐请来了著名的历史人物诸葛亮之后就渐渐的稳了。

    “汉昭烈帝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多称其为先主。

    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讨伐董卓等活动。因为自身实力有限,刘备在诸侯混战过程中屡屡遭受失败,所以先后依附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等多个诸侯。但因其始终坚持以德服人的行为准则,受到了海内外名士的尊敬,至有陶谦、刘表等放弃让自己的儿子继承基业,而是选择将自己的领地徐州、荆州让给刘备统领。

    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刘备于赤壁之战后,先后拿下荆州、益州,建立了蜀汉政权。而后因为关羽被东吴所害,刘备不听群臣劝阻,执意发动对吴国的战争,结果兵败夷陵,最终于章武三年(223年)病逝于白帝城,终年六十三岁,谥号昭烈皇帝,《晋书·王弥传》称之为烈祖 [1],葬惠陵。”——取自百度百科资料

    正如以上资料所述,能够看的出来在没有诸葛亮以前,刘备个人能力肯定是没有曹操厉害的,真的是一直被打败,而且不止一次的自己独立被打败又归降曹操。因曹操加上爱惜人才,加上他的一贯主张“不疑归从,授以重任”、“大胆用降,两功必赏”,即使他的大臣程羽等人对刘备保持高度戒备且建议杀掉刘备时,曹操也没用行动,直到后来再也没有机会。

    说到这里就能看的出来袁绍、刘备与曹操三人的不同之处了。刘备个人能力没有那么厉害,但以德服人且后来随着诸葛亮等人才的加入也渐渐走上了“正轨”,分走了献帝的三分之一国。

    孙权

    东汉末年分三国,分走献帝三国是的曹操、刘备和孙权,但毕竟这本书主要是讲评曹操,所以对孙权的见解并不多,而我个人亦是只是甚少也没看过关于他的电视剧哈哈,所以这里就不做过多的说明啦。但我猜他肯定 也很厉害,否则也无法与刘备和曹操并肩分天下!如无所长,经历历史的浪涛冲刷后肯定不会是他们三人。但这里可以提一嘴,让大家理一理人物关系找到点感觉。

    孙权的老爹是孙坚,老哥是孙策,孙策的老婆是大乔,孙策的好朋友加战友➕后来的亲戚是周瑜,周瑜的老婆是小乔。孙权没有他老爹和老哥厉害,但是可能历史就是注定的吧,他老哥厉害但是操劳过度,加上经常盛怒过度脾气火爆(常年肝火旺),才二十六岁就死了。即使可能孙权一开始没多厉害,但是在家族环境的培养下肯定也差不了多少。加上他也是一个能屈能伸有胸怀有爱才的人,也有诸多名臣如诸葛瑾(诸葛亮的大哥)、陆绩、吕蒙、程普、韩当、黄盖、太史慈、甘宁等人才辅佐,争得献帝的三分之一江山或许也是必定的了!可惜他儿子最后还是很快给他败了!所以如果可以有提早规划的先见,提前想想如何“富三代”的问题吧。可能历史的结局也会发生改变。哈哈!

    据说伟大的毛主席都说:“孙权是个很能干的人!”看来是真的很牛X。等有空了我也去看看关于他的书。

    曹操

    前面有提到世人对曹操流传不多我对其中原因的猜测,可能就是因为其诡谲多变的性格造成,有过一些大的屠杀及他的不可用及杀之的思想造成了许多人的死亡,比如,华佗原来是被曹操杀死的!!!“孔融让梨”的孔融也是他同意杀死的!!!甚至他的“大功臣”荀彧最终也是被他“逼死”的。确实是让人有些心痛啊!

    但我个人喜欢曹操这个历史人物,我一直的想法也是我们要看人的优点而非缺点呀!人无完人,哪个皇帝不多疑?不疑才不正常吧,总担心着被背叛或者要抢他的国。所以我觉得是正常的。

    喜欢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大的方面:

    一、是个伟大的兵法大家

    他强调“兵之变化非一道”,虽然他年少时不读书常做一些调皮之事,但后来他手不释书,真的做到了活到老,学到老。且个人非常认同和赞赏曹操对《孙子兵法》的贡献,正如曹操在《孙子序》中所说世人没有弄明白孙子兵法的内容,导致了曲解,好的兵书没人看得懂有什么用。经曹操略解后现存的十三篇得其精要,从而使其为人所重,为兵家所本。这是他的极大贡献。所以历史多次的经典对战他都取得了胜利。

    二、将贤则国安

    正如前面提到曹操与袁绍的最大区别就是观点不同,曹操认为人才是最重要的。所以一直都非常重视对天下人才的招募及培养,用人重谋,而且唯才是举,能够不拘一格用人才(看优点)。

    看了这本书我才知道三国时期真是英雄辈出的时代,也印证了“时代造就英雄”存在的缘由。

    跟随曹操的人有:荀彧(原袁绍)、郭嘉(原袁绍)、荀攸、贾诩(劝张绣降)、袁涣、王修、邴原、管宁、任峻、朱灵、许诸、孔融、华韵、王朗、典韦等。还有他的五大名将:乐进、于禁、张辽、张郃、徐晃等等。而且他知人善用,重赏明罚加上“赏善不逾日”奖励及时,是非常鼓励其依附者的。正如徐晃常常感慨说:“世人患不遇明主,今幸遇之,当以功自效,何用私誉为!”这就是他的成功之处。

    当著名的赤壁之战失败后,曹操发出如果郭嘉还在何至于此的感慨,能看的出来他是真的爱惜人才。

    三、治定礼为首,拨乱刑为先

    这也是我非常非常欣赏的一个点,曹操的从始至终始终重视礼仪和纪律严明。我想,这也是他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且从自己做起严于律已起表彰带头作用。

    四、倡导节约

    尤其是他个人及其节约且明确规定即使去世也不得贵重物品等的陪葬,简处之。他当时的目的也有防盗贼的目的,结果后来曹操之墓到底在哪也成了一个未解之谜?能在万人之上还保持这样的优良品质,难道不值得称颂吗?

    五、减赋税恤民情

    虽然他有时候战胜之后“削鼻之,活埋之”,但他也非常的体恤民情。比如破了袁绍后,由于袁绍的治理下农民穷困潦倒,他马上出台恢复经济的正常先面了民众的赋税。

    六、重教育培养、重水利建设等等!

    七、文学贡献极其之高啊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bai。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龟虽寿 / 神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这都是语文课本上学过的,可是当我看完这本书的感慨是,原来是曹操写的!这几个都是耳熟能详的,还有许多诗歌和散文真的是个能文能武又有智商又有情商,又有浪漫主义又有壮士行情的英雄人物啊。

    还有许多许多值得一讲的故事,也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实在是写不过来了,现在发现写的多不是能力,写的少才是能力啊!推荐读《三国评传》!

    祝大家早安(原更是2月25日已发布),今日团圆!

    声明:本人原创请勿私用!公众号定期每周四晚定时更新,有时候会同步晚,有兴趣私。谢谢。

    一、请评价一下曹操!要求,嗯,另类一点的...最好是我们都很少听说的观点!!

    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统一了北方、挟天子以令诸侯,戎马一生。曹操父亲曹嵩为宦官曹腾养子,曹腾为汉相曹参之后。曹操谥武王,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武皇帝,史称魏武帝。曹操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魏武帝集》。
      曹操是西园八校尉之一,曾只身行刺董卓,失败后和袁绍共同联合天下诸侯讨伐董卓,后独自发展自身势力,一生中先后战胜了袁术、吕布、张绣、袁绍、刘表、张鲁、马超等割据势力,统一了北方。但是在南下讨伐江东的战役中,曹操在赤壁惨败。后来在和蜀汉的汉中争夺战中,曹操再次无功而返。曹操一生未称帝,他病死后,曹丕继位后不久称帝,追封曹操为魏武皇帝。

      曹操在历史上的形象不算太好,客气的说法是“奸雄”,不客气就是“奸臣”,甚至“奸贼”。但鲁迅先生说他是英雄。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这就有了三种评价,也有了三种形象:英雄,奸雄,奸贼。那么,哪一种评价最准确?
      这就要弄清楚历史上真相的曹操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这并不容易。鲁迅先生说,读《三国演义》看三国戏,“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靠得住的,当然还是史书。但先生又说:“历史上的记载和论断有时也是极靠不住的,不能相信的地方很多,因为通常我们晓得,某朝的年代长一点,其中好人必定多;某朝的年代短一点,其中差不多没有好人。”曹魏,恰恰就是年代很短的,所以曹操“自然也逃不了被后一代人说坏话的公例”。
      坏话说多了,就成了成见。成见一代一代传下曲,就积重难返。具体到曹操,事情更麻烦。因为影响极大的两部书--《资治通鉴》和《三国演义》,对曹某人都不那么友好。《三国演义》就不说了,那是把曹操看作国贼的。《资质通鉴》在编写过程中,也删掉了不少对曹操有利的史料。这其实也是一种“时代意见”。宋人大约多半是不喜欢曹操的。苏东坡《志林》说,当时市井说书,听众“闻刘玄德败,频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这是北宋。南宋就几乎公认曹操是“贼”。此后元明清,曹操背的基本上是骂名。说好话的也有,不多。到十八世纪中,乾隆一锤定音,曹操被定为“篡逆”,再也翻不过身来。
      其实早在晋代,对曹操的评价就开始出现分歧。王沈《魏书》和司马彪《续汉书》是比较肯定曹操的,甚至曲笔回护;孙盛《异同杂语》和吴人《曹瞒传》就不太客气,对曹操的酷虐奸诈多有披露。东晋史学家习凿齿,更是首创“篡逆”之说。由此而至南北朝和隋唐,史家都是褒贬不一,张作耀先生的《曹操评传》一书有很详细的描述。可见对于曹操,不但“时代意见”不同,“历史意见”就很分歧。再加上每个人的“个人意见”,曹操的“真面目”就更难弄清了

      曹操:历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复杂,陈寿认为曹操在三国历史上“明略最优”,“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曹操御军三十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生活节俭,不好华服。与人议论,谈笑风生。“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但是,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品德中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对他残忍、奸诈的一面又夸大了。因此,罗贯中笔下的曹操是奸诈、残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

      可爱的奸雄
      奸诈当中有真诚,恰恰是曹操性格的一个特征。曹操这个人是奸诈的,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但是他也有坦诚的一面,甚至有可爱的一面。我们就来看看曹曹性格当中矛盾的地方。
      先说曹操的奸诈,最能体现曹操这个人奸诈的例子,是在他和袁绍战争中发生的一件事。我们知道三国时期有三大战役,第一次战役就是曹袁官渡之战,第二战役是曹孙赤壁之战,第三大战役是孙刘彝陵之战。曹操就是在官渡之战以后奠定了他的历史地位,这场战争打得非常地艰苦,非常地艰巨。当时两军对峙相持不下,而曹军军粮已经不多了,我们知道打仗拼什么?除了拼勇敢、拼武器、拼实力以外,很重要的是拼粮饷,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没有粮食这个仗是打不下去的,曹操这个时候实际上是快要断粮了,一筹莫展。这个时候袁绍阵营里面有一个谋士叫做许攸的突然来投奔曹操,曹操听说这个消息以后大喜过望,“跣足而出”。什么叫跣足呢?就是光着脚,那么曹操这个时候跣足而出迎接许攸是什么原因,什么意思,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叫做来不及穿鞋,可能在洗脚在干什么,一听说许攸来了光着脚就往外跑,大喜过望;第二种可能是表示尊敬,因为古礼光脚是尊敬。我们知道曹操后来地位很高了以后,汉献帝给了曹操一个特殊待遇,叫做带剑鞋履上殿,叫“剑履上殿”,剑就是带剑,你可以佩着剑去见皇帝,履就是穿鞋,这说明一般的人是不能穿鞋见皇帝的。能不能穿袜子呢,看地位,地位高的人可以“袜而登席”,穿着袜子走到席位上,地位再低一点一定要光脚。所以光脚可能是表示尊重。
      所以曹操的这个性格里面确实有奸诈的一面,但是我觉得他这种奸诈某种意义上也是逼出来的。那样一个险恶的环境,他如果事事都说老实话,这还能够克敌制胜吗?他不能不撒谎啊,他甚至养成撒谎的习惯了。

      曹操也是一个温情的人。在曹操和张绣的战争中,他的长子曹昂在战斗中牺牲了,他的原配丁夫人悲痛得死去活来。因为丁夫人是曹操的正妻,她是没有生育能力的,曹操的妾生下了长子,这就是曹昂,生下来以后曹昂的母亲就去世了,生母就去世了,就把曹昂交给丁夫人来抚养,丁夫人把这个儿子看作自己的儿子,情感非常地深.这次战争中曹昂也死了,曹操的侄子草安民也死了,还有曹操的爱将典韦也死了,丁夫人就不愿意了,就哭着闹着跟曹操要儿子,你还我儿子,你把我儿子弄哪儿去了!而且就是你这个家伙,一天到晚地泡烂妞,害得我儿子死掉的,不依不饶。曹操一烦,滚,回你老家去。走就走嘛,我回娘家去,不跟你过了,真回娘家了。过了半年,大概几个月以后,曹操后悔了,然后自己驾着车子,就到丁夫人的娘家想把丁夫人接回来。这个事情在我们今天也稀松平常啦,小两口一吵架,老婆跑回娘家去了,那还不是老公最后赔个笑脸,说点好话,就把老婆接回来了。曹操这样做就不容易了,是吧,你想曹操那阎王脾气,他也这么做,也去接丁夫人。丁夫人在家干什么,织布,曹操来了以后她也不站起来迎接,也不搭理,曹操很没意思,讪讪地走过去:织布呢?……别织了,跟我回家吧。……曹操就走过去,用手摸着丁夫人的背:唉,别使小性子了,宝贝,跟我回家好不好?我们坐车子回家好不好?要知道这个动作是很重要的,这个“抚其背” 是男人对女性的一种爱的动作。丁夫人继续“咔嚓”“咔嚓”。曹操就很没意思啦:你不回啊?不回那我可是走了啊。“咔嚓”“咔嚓”。曹操就走走走,往外走,走到门口的时候又回了一次头:别闹了,跟我回家,好不好?“咔嚓”“咔嚓”。唉,看来我们夫妻缘分已尽,算了。然后找到老丈人:岳父大人,是我对不起你女儿,但是她也不肯跟我回去,这样吧,她还年轻,别让她守着,你把她嫁了,让她改嫁。
      你想想以曹操那种铁石心肠、阎王脾气,做到这一步已经是非常非常不容易了,说明他是很重情的。这个事情曹操一直耿耿于怀,曹操临死的时候说了这样一句话,他说我这一生好事干过,坏事也干过,有成功的地方,也有错误的地方,我不在乎,只有一件事情,就是我到了地下、到了九泉,子休——子休就是曹昂的字,曹昂字子休,就是指曹昂了——说子休如果哭着闹着跟我要妈妈,我不知道怎么回答。你想曹操这一生犯多少错误,他居然认为他最大的错误就是这个,就是把她的妻子气走了!说明曹操是一个多情的人,是一个儿女情长的人,是一个重感情的人,这是曹操的温情。
      但是你要认为曹操多么温柔,那就错了。曹操是很狠毒的,可以说是翻脸就不认识人。

    二、赤壁之战是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当时周瑜为什么会胜利?

    赤壁之战曹操的失败,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对此,张作耀先生的《曹操评传》有很好的总结。我们知道,本来,曹操的优势是很明显的。第一,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诸侯不敢与之争锋,有政治上的优势;第二,曹操夺得荆州,威震四海,许多人闻风丧胆,有心理上的优势;第三,曹操南下,势如破竹,军心振奋,以新胜之军战丧胆之师,有气势上的优势;第四,曹操兵力数倍于孙刘联军,有军事上的优势。张先生的书里面说的就是这四条。那么,曹操为什么还是败了呢?

    也有几个原因。根据张先生的分析,也参考其他学者的观点,我认为,主要是战略有误。也就是说,曹操似乎没有明确他的战略目标是什么,是夺取荆州,还是夺取江东?是消灭刘备,还是连孙权也一起干掉?现在看来,似乎是后者,或兼而有之,总之是不明确。其实,曹操的胃口不该这么大。他应该把他的战略目标锁定在荆州和刘备。如果是这样,他的做法就应该是在当阳大败刘备后,乘胜追击,赶在刘备逃往夏口之前将其一举歼灭,说不定连鲁肃也一起俘虏了。即便不能消灭刘备,也可以把他堵在路上,隔断他和江东的联系,逼他南下投奔苍梧。那样一来,结果就会大不一样。

    然而不知为什么,曹操竟放过刘备,掉转头来直扑江陵。其实江陵那些军需物资完全可以留给后续部队去解决。刘琮已经投降了,襄阳已在手中,江陵岂非囊中之物?放刘备可是放虎归山。不过,也还不要紧。这时,曹操也仍然可以在稍事停留后,即马不停蹄迅速东进,急破刘备与孙刘联盟形成之前。要知道,这事也是有一个过程的。只要孙、刘不联盟,单单消灭一个刘备,曹操的力量是绰绰有余的。

    但是曹操却在江陵停了下来,而且一停就是两个月。当然,这时他有许多事情要做,比如安顿荆州吏民,包括任命刘琮为青州刺史,文聘为江夏太守,释放被刘表囚禁的韩嵩,封蒯越等十五人为侯。这些工作也是要做的。但既然如此,就该接受贾诩的建议,干脆用怀柔政策使江东臣服。可是他不。在江陵停留了不长不短的两个月后,又匆匆东进了。在这里,事情坏就坏在“不长不短”这四个字上。如果停留的时间短,孙、刘的联盟就还没形成,曹操的敌人就只有刘备一个;停留的时间长,战争的准备就更充分,作战的时间也更合适。比如在来年开春以后再进军赤壁,也许就不会有后来那么多麻烦了。

    曹操甚至还有第三种选择,就是自己留在江陵,另派大将率军进攻夏口,把夏口拿下,或者把守在夏口。我们知道,当时刘琦在夏口,手上有一万人;关羽在江陵,手上也有一万人。刘备兵败当阳后,无法再去江陵,遂“斜趋汉津”(汉津是一个渡口,在今湖北省荆门境内),和前来接应的关羽会合,渡过了沔水,又遇到江夏太守刘琦,一起到了夏口。这个时候,曹操如果以那五千轻骑兵去打刘备,是有风险的。但是,派大军(步兵和骑兵)从襄阳出发,或者从江陵出发去打,则是可能的。至少,大军压境于夏口,对孙权集团就是威慑。那时候,不要说张昭他们,就连孙权自己,态度恐怕都会变。

    其实一开始曹操就应该以陆军为主力,走陆路向东挺进,扼江两岸,寻找合适的战场。曹操的陆军是久经沙场英勇善战的,水军却问题多多。自己训练的没有战斗经验,荆州投降的又离心离德。这样的队伍,怎么可以做先锋队,又怎么可以做主力军?

    就算这些都没做,或者都错了,曹操也还有一次机会,那就是当他的部队在巴丘(今湖南省岳阳市)遇到疾病的时候,立即停下来,甚至退回江陵。留在巴丘,孙刘联军会不会迎上来,这不好讲;但退回江陵,这场战争肯定可以避免。可以说,曹操是一错再错。

    那么,身经百战又老谋深算的曹操为什么会犯这么多错误呢?张作耀先生的《曹操评传》认为“根本原因就在于思想上的骄傲轻敌”,并说这是史家共识。这是有道理的。也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他对孙刘联盟的可能性估计不足,总认为孙权会像公孙康那样,把刘备的人头送来。但他没有想到,孙权不是公孙康,此时也不是彼时。王夫之的《读通鉴论》说,曹操之所以能够荡平北方,就因为诸侯自相残杀,最后只剩下孙、刘两家。这两家要是再不团结,就只有死路一条。所以,孙刘联盟,那是势在必行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说,曹操之败,在于轻敌;孙刘之胜,在于联盟。这是最重要的原因。至于曹操没有看出黄盖是诈降,没有想到冬天也会刮东南风,都是小问题了。

    此外,曹操的失败,可能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他老了。著名历史学家吴晗先生在《论赤壁之战里的周瑜、诸葛亮、张昭》一文中列了一个年龄表。他说,赤壁之战这一年,孙权二十七岁,诸葛亮二十七岁,周瑜三十四岁,鲁肃三十七岁,曹操五十四岁。因此吴晗先生说,这一仗不但是弱的打败了强的,被攻的打败了进攻的,哀兵打败了骄兵,而且是“青年打败了老将”。其实吴晗先生少算了一个人,那就是刘备,四十七岁。但即便加上刘备,孙刘联军这边,统帅的平均年龄也只有三十四岁,正好是周瑜的年龄。周瑜是孙刘联军的总指挥。所以,赤壁之战也可以说是周瑜打败了曹操,三十四岁的打败了五十四岁的。

    三、周瑜曹操的战争故事

    赤壁之战(此战有周瑜参与对抗曹操)
      战争日期:208年七月 ~208年十一月

      地点:乌林(今湖北蒲圻西北)
      结果:孙权,刘备盟军胜利
      作战各方:曹操 刘备,孙权
      指挥官:曹操 周瑜、程普、刘备
      兵力:约160,000 约50,000

      赤壁之战:长坂之战–乌林之战–江陵之战

      东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至次年,孙权、刘备联军在长江之赤壁长江南岸今湖北蒲圻西北)地区,大败曹水军的著名战略性决战.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天下大乱.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后(参见曹操统一北方战争),欲吞并江南、统一天下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春,在邺(今河北临漳西南)修建玄武池,训练水军,作向南方进军的准备。七月,亲统大军10余万南征荆州.企图先灭刘表,再顺长江东进,击败孙权,以统一天下。八月,荆州牧刘表病亡,次子刘琮请降.荆州水军数以千计的蒙冲、斗舰,悉归曹操所有,曹军实力大增,依附刘表屯兵樊城(今属湖北省)的刘备,闻讯后率部南撤。九月,曹军进占新野(今属河南省),并率精骑追击南逃的刘备,在当阳长坂坡追及击溃刘 备军。刘备退至夏口(今武汉境),曹操继续南下。占领江陵,并乘胜向江东进军。
      曹军的作战部署大体是:以赵俨为章陵(郡治在今湖北枣阳东南)太守兼都监护军,监领虎威将军于禁、平狄将军、平虏将军朱灵、破虏将军李典、荡寇将军张、奋威将军冯楷等7军,统一指挥他们在汉水、淮水之间的行动。荆州(州治在今湖北襄樊市)方面,曹操在江陵<今湖北江陵)、襄阳、樊城等要地留兵驻守,自率主力沿汉水、长江东进。曹操企图先击歼刘备于樊口,然后顺江而下,兼并东吴。
      面对当时严峻的局势,刘备决定联吴抗曹,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十月,退至夏口后,派诸葛亮赴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会见孙权,共谋抗曹大计。当时东吴部分谋臣慑于曹军号称80万的声势,主张议和,孙权在和战之间犹豫不决。诸葛亮与鲁肃、周瑜等对当前的形势作了精辟的分析:指出刘备虽在长坂战败,但仍有一定实力,现在收拢的部队和关羽的水军精兵尚有万余人,刘琦的部队也不下万人,如果与东吴的军队联合作战,实力相当可观。曹军号称八十万,实际上只有十五六万人,加之后方不稳,远征疲惫,不服水土,不习水战,只要善于利用曹军的这些弱点,联合抗曹,定能取胜。孙权因而坚定了孙权抗曹的决心,即命周瑜、程普为左右督,鲁肃为赞军校尉,率领3万精锐水师,与刘备军会合约5万,进驻夏口。是年冬,曹操凭恃军威,骄纵轻敌,拒绝谋臣谏议,亲统大军水陆并进,直逼江南。孙刘联军自夏口溯江而上,与曹军相遇于赤壁。
      曹军以步骑为主,面临大江,立刻失去优势,新编及新附荆州水军,战斗力较弱,又遭瘟疫流行,以致初战不利,退长江北乌林(今湖北洪湖境),与孙刘联军夹江对峙。为减轻江上风急浪颠,曹操下令用铁链和木板连接战船,犹如城堡,使步骑兵可在上驰骋,以利攻战。周瑜鉴于敌众己寡,意欲谋攻,以求速战,遂采纳黄盖提出采用火攻的计谋。针对曹军连环战船,黄盖派人给曹操送伪降书,并与曹操事先约定投降时间。

      十月的一天,黄盖率蒙冲、斗舰10艘,满载易燃的枯草干柴,灌以油脂,外用布幕围住,上插与曹操约定的旗号。另备速度快的走轲,系于蒙冲、斗舰之后,以便纵火后官兵换乘撤离。时值东南风急,黄盖领战船扬帆直驶曹军水寨。曹军官兵见黄盖来降,“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三国志·吴志·周瑜传》),毫无戒备。联军战船接近曹营时,曹军戒备松懈,皆争相观看黄盖来降,黄盖遂令点燃柴草,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各营。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资治通鉴》卷六十五)。在南岸的孙刘联军主力船队乘机擂鼓前进,横渡长江,大败曹军.曹操见败局已无法挽救,当即自焚余船,引军退走。联军迅疾追击。曹操经华容道(今湖北潜江南)逃脱,自还北方,留满宠驻当阳,曹仁<守江陵。周瑜等与曹仁隔江对峙,遣甘宁袭取夷陵(今湖北宜昌),曹仁率部进围甘宁,周瑜率军救援,大破曹仁军。刘备回师夏口,欲溯汉江迂回曹仁后方。次年,曹仁被迫撤退。赤壁大战后,曹操鉴于失败教训,大治水军,进控江淮。孙权继续与刘备联盟,以抗拒曹操。刘备乘势取得武陵(郡治在今湖南常德)、长沙、桂阳(郡治在今湖南郴县)、零陵(均在今湖南境)等四郡,自任荆州牧,作为西取益州(治今成都市)的基地,逐渐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点评:此战,孙刘联军面对强敌而不惧,扬水战之长,巧施火攻,以弱胜强,创造了辉煌战绩,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曹操在统一北方之后,乘势向江南进军,一举夺占荆州。在此关键时刻,本应集中力量,彻底追歼刘备,然后再图东吴。而他却骄傲轻敌,同时攻打两个敌人,以致促成孙刘联合抗曹,使自己处于不利地位。江南是水网地区,利于水战,而曹军长期在北方征伐,不习水战。曹操在进军之前虽然训练了一些水军,但战斗力不强;在进军中虽然又收降了荆州水军,但军心不稳。在这种情况下,要同以水军立国的东吴进行水上较量,显然是舍长就短,结果为孙刘所乘,遭到失败。

      孙刘联军在赤壁水战中,之所以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不为强敌所吓倒,不为表面现象所迷惑。通过冷静的分析,既看到曹操16万大军压境,其势汹汹,又看到曹操后方不稳,部队远来疲惫,不服水土,不习水战;既看到刘备新败,兵力不足,又看到有利的战场条件和拥有善于水战的五六万水军,从而具备了取胜的基础。

      二、联合抗曹,打击主要敌人。孙权和刘备虽有矛盾,但大敌当前,如果不联合起来,势必被各个击破;而联合起来,就相对地改变了力量对比,为战胜曹军创造了条件。

      三、积极迎战,先机制敌。采取这一方针,是符合当时情势的。一则曹操轻取荆州,发展过快,兵力不集中,占领区不巩固,正可乘其立足不稳而击之。二是乘战略要地樊口尚在刘备手中,曹军尚未达成水陆分进合击之际,迫曹军于江上水战,挫败其水军,使其难以顺江东下。三是曹操恃胜而骄,先给以迎头痛击,使曹军上下震惊,混乱被动。

      四、以长击短,出其不意。利用擅长水战的优势,对远来疲惫,不善水战而又麻痹轻敌的曹军,出其不意地采用火攻,然后乘敌混乱,迅速投入主力,实施有力的突击,击败曹军。赤壁一战对于三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曹操失败,无力再向江南进军,孙权和刘备则乘胜发展势力,扩张地盘,这就为以后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争之一。公元208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曹操率领水陆大军,号称百万,发起荆州战役,然后讨伐孙权。
      七月秋,曹操亲领大军十余万南下荆州,用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的话来说是“乘破袁绍之势以下荆、吴”。企图一举消灭刘表和江东的孙权,统一天下。正当曹操疾趋宛、叶之时,八月间刘表病逝。九月,其次子刘琮在新野(今属河南省)不战而降于曹军。荆州水军数以千计的蒙冲、斗舰,悉归曹操所有,至此曹军水战实力大增。依附刘表屯兵樊城(今湖北襄樊)的刘备,闻讯后率部南撤。

      当时江陵(今湖北江陵)贮有刘表的大量粮草、兵器等,因此刘备一方面由樊城向江陵撤退,另一方面命关羽带领水军经汉水到江陵会合。九月,曹军亲率精骑五千,包括亲兵虎豹骑,追击刘备,在当阳长坂坡(今湖北当阳东北)击溃刘备军后占领江陵。

      曹操至江陵后,立即采取安顿州吏民的措施,下令“荆州吏民,与之更始”。

      贾诩劝说曹操先利用荆州的资源、休养军民、稳定新占地,可是曹操并没有理会他的建议。曹军的作战部署大体是:以赵俨为章陵(郡治在今湖北枣阳东南)太守兼都监护军,于禁、张郃、朱灵、李典、张辽、冯楷等七军,统一指挥他们在汉水、淮水之间的行动。荆州方面,曹操以曹仁和夏侯渊驻守江陵,以曹洪驻守襄阳,另以一部水陆军由襄阳沿汉水南向夏口。曹操亲率一部连同新附荆州之众顺江而下,攻打东吴。

      当曹操南下时,孙权派鲁肃出使荆州,吊刘表丧,兼说刘备同心御曹。鲁肃与刘备相遇于当阳,后刘备用其计折向东南汉水方向撤退,和自汉水东下的关羽水军会合,并与刘表长子江夏太守刘琦所部一万余人联军退至夏口(今湖北武汉汉口),图谋联合孙权抗击曹操。刘备遣诸葛亮随肃往东吴共谋抗曹之计。

      诸葛亮到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孙权已接到曹操威胁的书信,信上说:“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孙权不愿以“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曹操,又顾虑孙刘联军不能与曹操相匹敌。孙权部下以鲁肃为代表的主战派和张昭为首的主和派也展开了激烈争辩。诸葛亮为孙权分析敌我双方的利弊:“豫州(刘备)军虽败于长阪,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他指出(一)曹操劳师远征,士卒疲惫;(二)北人“不习水战”;(三)荆州之民尚未心服曹操。诸葛亮的结论是如果孙刘联合,定可取胜。

      鲁肃又用激将法进言,说服了孙权,同时劝孙权立即把周瑜从鄱阳(今江西波阳东北)召回。周瑜支持诸葛亮和鲁肃的意见,先后分析曹军的弱点,指出:第一,曹军疲惫不堪;第二,“又今盛寒,马无藁草”第三,加之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曹操的后患。既而进步分析了曹军的实际力量,指出来自中原的曹军不过十五六万,而且所得刘表新降的七八万人,人心并不向曹。

      孙权增强联刘抗曹取胜的信心,命周瑜和程普为左右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周瑜率精锐部队三万人,沿江而上至夏口,与刘备统军两万多人会合,共同抗曹。

      兵败乌林 :周瑜率领的军队在樊口与刘备回合。然后逆水而上,行至赤壁,与曹军相遇。曹军新编及新附荆州水军,战斗力较弱,又遭瘟疫流行,以致初战不利。曹操不得不把军队“引次江北”,把战船靠到北岸乌林一侧。周瑜则把战船停靠南岸赤壁一侧,双相对峙。

      北兵不惯船上生活,曹操下令用铁索将战船连锁在一起,以减轻风浪颠簸。周瑜部将黄盖建议采用火攻战术以败曹军:“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周瑜采纳了黄盖的建议,并即决定让黄盖用诈降接近曹操战船。黄准备了十艘蒙冲斗舰,满载薪草膏油,外用帷幕伪装,上插与曹操约定的旗号。

      时值隆冬,多刮北风,但按气象规律,几天严寒日过后,以常见有少暖之日,风向亦或变为东风,南风。据说,十一月十二日甲子日(合公元208年12月7日)这一天,晴空风暖,傍晚南风起,及至午夜风急,黄盖以准备的船舰出发,顺风驶向曹船。到了江的中心,黄盖手锯火把,使众兵齐声大叫:“降焉!”曹军官兵毫无戒备,“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离曹军二里许,黄盖遂令点燃柴草,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各营。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在南岸的孙军主力船队乘机擂鼓前进;同时刘备也自蜀山向乌林进发。盟军横渡长江,大败曹军。曹操见败局已无法挽救,当即自焚余船,引军退走。周瑜、刘备军队水陆并进,曹操沿华容小道(今湖北监利北),向江陵方向退却,加以瘟疫、饥饿,曹军损失大半。幸得张辽,许诸等接应,才得脱险。至江陵城下,曹操恐后方不稳,自还北方,留曹仁、徐晃守江陵,满宠驻当阳。

      后果 :赤壁战前曹操的优势是非常大的:第一,曹操“挟天子令诸侯”,诸侯自然在道义上难以争锋;第二,曹操以新胜之军南下,其气自盛,第三,曹操兵力数倍于孙、刘两家。既然曹操具有如此的优势,孙刘联军的战绩更以辉煌。此战,孙刘军扬水战之长,巧施火攻,可以算是中国历史上果断、以少胜多的的著名战例。赤壁战后,曹操退回北方,再未有机会如此大规模南下荆州。曹操集团也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

      周瑜等与曹仁隔江对峙,遣甘宁袭取夷陵(今湖北宜昌),曹仁率部进围甘宁,周瑜率军救援,大破曹仁军。刘备回师夏口,欲溯汉江迂回曹仁后方。次年,曹仁被迫撤退。孙权继续与刘备联盟,以抗拒曹操。刘备乘势取得荆州大部,包括武陵(郡治在今湖南常德)、长沙、桂阳(郡治在今湖南郴县)、零陵(均在今湖南境)等四郡。稍后又夺得刘璋的益州。孙权据有江东,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割据局面。

      曹操没有乘胜把刘备彻底击溃。

      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则不以为然,他认为:「曹操当时既新平江汉,威慑扬越;资刘表水战之具,藉荆楚楫棹之利,实震荡之良会,廓定之大机;不乘此取吴,将安俟哉?」

      传统的评论一般忽略的一面是疫病流行因素。曹操把失败原因归於疾病,他写信给孙权说:「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裴松之评论赤壁之战是说:「至於赤壁之败,盖有运数。实由疾役大兴,以损凌厉之峰,凯风自南,用成焚如之势。天实为之,岂人事哉?」李友松的《曹操兵败赤壁与血吸虫病关系之探讨》一文,指出曹操赤壁之战兵败的原因是「疾病」—急性血吸虫病。赤壁之战的战场恰恰是当时血吸虫病严重流行的地区,而且时间又是血吸虫病的感染季节。赤壁之战是在冬天开始的,但曹军在转徙、训练时间是在秋天。曹操水军在赤壁之战战前染上血吸虫病,经过一个月以上的时间就发病了,致使大战时疲病交加,不堪一击。 而刘、孙军队长期在血吸虫流行的疫区中从事生产、生活,士兵体内或多或少已产生一定的免疫力。

      Rafe de Crespigny 认为乌林之战实是一场小规模的遭遇战。

      赤壁的位置
      多年来,学术界对於「赤壁」地望问题讨论,诸说并起被近代传媒称为「新赤壁大战」。一般统计,至少有七种「赤壁说」:蒲圻说、黄州说、钟祥说、武昌说、汉阳说、汉川说、嘉鱼说。从目前讨论的情况看,争论的焦点是蒲圻说、嘉鱼说与黄州说何者为是,其余四说难以成立。
      1. 蒲圻说:阴法鲁主编的《古文观止译注》中写道:「那个赤壁,在今湖北省蒲圻县西北,长江南岸。」《元和郡县图志》亦称:「赤壁山在蒲圻县西一百二十里,北临大江,其北岸即乌林,即周瑜用黄盖策,焚曹公舟船败走处。」胡三省注的《资治通鉴》和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也主是说。三种说法,蒲圻说较为可信,因为近年蒲圻的赤壁陆续有大批的器物被发掘。1991年湖北大学人文学院出版了《古战场蒲圻赤壁论文集》赞同上述观点。
      2. 嘉鱼说: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和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都持赤壁在今湖北嘉鱼县东北的观点。如上溯此说之源,有《大清一统志》引据《水经注》为证。《水经注》曰:「赤壁山在百人山南,应在嘉鱼县东北,与江夏接界处,上去乌林二百里。」此说后来为清末著名地理学家杨守敬所首肯。
      3. 黄州说:还有一说认为赤壁在今武汉以东地带。唐朝杜牧和北宋苏轼都把黄冈(古黄州)西北的赤鼻矶(今「东坡赤壁」)视为赤壁,因为此地岩壁垂直,一片红色,宛若烈火烧过一样。苏轼《前赤壁赋》称:「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关于孔融让梨读后感的问题,通过《赤壁之战是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当时周瑜为什么会胜利?》、《周瑜曹操的战争故事》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孔融让梨读后感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

    相关阅读

    • 《曹操评传》读后感-2月书

    • 158文章网范文示例
    •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孔融让梨读后感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曹操评传》读后感-2月书和请评价一下曹操!要求,嗯,另类一点的...最好是我们都很少听说的观点!!等多篇文章进
    关键词不能为空

    范文示例_作文写作_作文欣赏_故事分享_158文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