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梦溪笔谈二则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从《梦溪笔谈》中宋代防潮提维修,看现代职场绩效管理分析和如何评价《梦溪笔谈》?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一、从《梦溪笔谈》中宋代防潮提维修,看现代职场绩效管理分析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比较重要的时期,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共三百一十九年。《梦溪笔谈》,就是北宋著名科学家、政治家沈括撰写的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著作。
《梦溪笔谈》中有一则关于中国宋代防潮堤维修工程的记载,题目是《钱塘江堤》,全文共两段话,256字,记载了两件与防潮堤维修有关的事情,用现代绩效管理的思想去分析,沈括记载这件事情的目的就是“注重绩效”,不能“重产出、轻绩效”,我们试着分析一下。
一、关于“取滉柱,得良材”的故事:
北宋时,位于浙江杭州以下,到入海口的一段江面,叫钱塘江。在吴越国钱氏时修筑了石堤,在堤外又立了大量的大木柱,叫作滉柱。北宋宝康年间,有一个贪财而无知的人建议把滉柱拔出来,认为这样就可以得到大量的好木材。杭州的地方官认为这个主意很好,也是因为贪财,就同意并实施了这个计划。
后来,拔出来的木头,发现全都朽烂不能再用了,然而滉柱取出来后,防波堤经不起钱江潮的冲击,每年都有水患发生,要花费很多钱款进行维修。这时候人们才知道,原来埋滉柱是为了减少浪涛的猛烈冲击,为了保护石堤不与水直接冲撞,才埋下的,可是已经晚了,因为再也埋不进去了。
我们用现在绩效理论去解读一下,就是说有人向杭州的大领导提出建议,将防潮堤外的大木柱拔出来,可得大量的好木材,价值不菲,政府可以多出大量的收入。其绩效目标就是通过拔出木材这一产出,取得巨大的的经济效益,“良材数十万”。杭州领导也是好大喜功,竟然糊涂的答应了,并实施了这一计划,“产出”圆满完成,拔出来了大量的木材,但是效果却没有达到,因为“旧木出水,皆朽败不可用”,木头出水后,皆是朽木,毫无经济价值,没有达到既定的“绩效目标”。
然而更可怕的事情出现了,“滉柱一空,石堤为洪涛所激,岁岁摧决”,原来那些滉柱是有着巨大作用的,是石堤的有机组成部分,若无滉柱,则单纯的石头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一行动,非但没有带来计划的经济效益,还带来了巨大的社会灾难,其整体效益是负的。自然而然,这一计划的实施也是失败的。
杭州的领导层没有认识到钱塘江大潮的威力,钱塘江大潮是“世界三大涌潮”之一,包括“交叉潮”、“一线潮”“回头潮”等几种类型。也没有对它的破坏力有足够的重视,前人筑堤,是多少代人的智慧的结晶,为了一点蝇头小利,而破坏了整个防潮堤的结构体系,自然是得不偿失的。
现代考古工作者在对悍海塘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时,证明了滉柱的存在,是中国古代工程技术的杰作。在七米深处发现大量的木柱,直径约为50厘米,经研究,正是《梦溪笔谈》中所记载的滉柱。
二、关于“月堤”争议的故事。
接着上面的故事,还是北宋年间,有一个叫杜伟长的官员来到了杭州,担任了杭州转运使,有一个对防潮堤很有研究的人,建议从浙江盐场以东,推后几里修筑一道月牙形石堤,以便避开汹涌的潮水。在研究这个问题时,大多数人都认为这个办法可行,独有一个老水工认为不可,并且暗地里告诉他的同伙说:“要是移了堤,每年就没有水患了,我们还靠什么来穿衣吃饭呢?”
原来那时的水工是靠水患吃饭的,众水工都乐于自身所获的利益,就跟随着附和这一主张。杜伟长没有察觉到他们的计谋,花费了上万的巨款,而江堤溃决的灾害仍然年年发生。直到近年来才考虑到月堤的好处,修筑了月堤,江涛的危害才逐渐减少,但是还是不如立滉柱的办法好,然而滉柱耗费太多,不可能再修建了。
分析一下,杜转运使当政时,有人建议修建“月堤”,其绩效目标是“避开汹涌的潮水”。杜转运使看来来并没有做足够的调查研究,而且又极为外行,在做前期方案分析及绩效前评价时,做了个错误的决定,没有选择修建月堤的方案,反而受个别别有用心的人左右,选择了“修补老堤”的方案。
我们对其进行一下事后绩效评价,钱花出去了,产出也有了,就是对老堤进行修修补补,但是其效果却未达到设定的绩效目标“防治水灾”,依然是“费以巨万,而江堤之害仍岁有之”。其绩效评价结果肯定是“不合格”。
好在后人及时发现了这一点,考虑到月堤的好处,修筑了月堤,江涛的危害逐渐减少,但是还不如立滉柱的办法好。虽然有了进步,但还是有遗憾,估计是绩效评价报告出具后,北宋朝廷依据评价结果进行了政策调整,但是由于资金问题,滉柱始终未能恢复,还是留下了遗憾。
三、两件故事中的反思。
虽然这件事情记录的是发生在北宋时期的事情,但以现代绩效管理的角度来看,却又是个教训深刻的案例。在中国的宋代,沈括作为政治家、科学家,其实已经高度注意了政府项目的“绩效”。而现在又有多少不注意绩效的官员呢?中央提出财政投资要避免“重投入、轻效益”的不良倾向,但要扭转却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而如何理解“重投入、轻效益”,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所记录的有关钱塘江堤的两则逸事,可以让我们对此有更直观、更深入的了解。
我们也可以列举现代典型案例,如我省某县的小农水项目,中央台焦点访谈给予了曝光,投资5000万元,国家优质工程,但老百姓三年也没用上一滴水。有投入、有产出,但无效益,典型的“重投入、轻效益”。
作为绩效管理咨询的从业人员,可以通过这些逸闻趣事深入的了解什么是“绩效管理思想”,更好的指导我们开展工作。有关部门,在制定投资决策,实行投资项目时,更应该进行绩效评价分析,看是否适合投资,争取用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自先秦至鸦片战争有3910年的历史,在历史上,很多杰出的人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从而推动的社会的发展,沈括就是其中著名的一位,他撰写的《梦溪笔谈》,内容涉及多种学科,是中国科学技术史上的重要文献,该书在国际亦很受重视,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书名《梦溪笔谈》,是沈括晚年归退后,在润州(今镇江)卜居处“梦溪园”的园名而来。该书的成就主要在数学方面开创了“隙积术”和“会圆术”;天文方面指出极星不在天极;得出冬至日长、夏至日短等结论;在历法上也大胆创新,提出《十二气历》。
此外,书中还记述当时一些重大科技成就,如指南针、活字印刷术、炼铜、炼钢、石油等。其中“石油”一词是在该书中首次提出的,并且沿用至今。
目前中国各行各业都在寻找自己的“祖师爷”,大的如建筑工人的“鲁班”,教育界的“孔老夫子”,小的行业甚至剃头的、钉鞋的,都有自己的祖师爷。从《梦溪笔谈》中有关逸闻的分析,沈括可以成为中国绩效行业的“祖师爷”了。
综上所述:学习前人经验,总结教训,是为了更好地干好当前的工作。在现代社会,科技高度发达,技术日新月异,新媒体、自媒体更是影响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时候,如果能静下心来,好好读一读历史,古为今用,也是一桩好事。
一、如何评价《梦溪笔谈》?
北宋沉括着的《梦溪笔谈》,为我国科技史上一部综合性著作。书中记载我国古代技术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成就和科技发展中的重大贡献。阅读此书,不仅可以了解宋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还能让我们从多层面认识当时的社会,增长多方面知识,相当于读一本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百科全书,很有裨益。
二、关于《梦溪笔谈》
原文阅读:
梦溪笔谈部分译文
介绍
《梦溪笔谈》是宋朝的沈括所着的笔记体著作,大约成书于1086年~1093年,收录了沈括一生的所见所闻和见解。
现存《梦溪笔谈》分为26卷,分故事、辩证、乐律、象数、人事、官政、权智、艺文、书画、技艺、器用、神奇、异事、谬误、讥谑、杂志、药议17个门类共609条。内容涉及天文学、数学、地理、地质、物理、生物、医学和药学、军事、文学、史学、考古及音乐等学科。《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技术史上的重要文献,百科全书式的著作。
在数学方面开创了“隙积术”和“会圆术”。天文方面指出极星不在天极;得出冬至日长、夏至日短等结论。并且对天文仪器也有所改进。历法上大胆创新,提出《十二气历》。地理学方面以流水侵蚀作用解释奇异地貌成因。物理方面记载了磁偏角、凹面镜成像实验和声音共振实验。书中还记述当时一些重大科技成就,如指南针、活字印刷术、炼铜、炼钢、石油等。其中“石油”一词是在该书中首次提出的,并且沿用至今。
沈括在晚年用写成《梦溪笔谈》二十六卷,再加上《补笔谈》三卷和《续笔谈》,共列有条文六百零九条,遍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地学、生物以及冶金、机械、营造、造纸技术等各个方面,内容十分广泛、丰富,是中国科学史的重要著作。《梦溪笔谈》中所记述的许多科学成就均达到了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英国著名科学史专家李约瑟称《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梦溪笔谈》中涉及物理学方面的内容主要有声学、光学和磁学等各方面,特别是在磁学方面的研究成就卓著。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留下了历史上对指南针的最早记载。他在书卷二十四《杂志一》中记载:“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偏东,不全南也。”这是世界上关于地磁偏角的最早记载。西方直到公元1492年哥伦布第一次航行美洲的时候才发现了地磁偏角,比沈括的发现晚了四百年。沈括在《梦溪笔谈》的《补笔谈》第三卷中《药议》中又记载道:“以磁石磨针锋,则锐处常指南,亦有指北者,恐石性亦不同。”沈括不仅记载了指南针的制作方法,而且通过实验研究,总结出了四种放置指南针的的方法:把磁针横贯灯芯、架在碗沿或指甲上,以及用丝线悬挂起来。最后沈括指出使用丝线悬挂磁针的方法最好。
在光学方面,《梦溪笔谈》中记载的知识也极为丰富。关于光的直线传播,沈括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为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这一性质。他在纸窗上开了一个小孔,使窗外的飞鸟和楼塔的影子成像于室内的纸屏上面进行实验。根据实验结果,他生动的指出了物、孔、像三者之间的直线关系。此外,沈括还运用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形象的说明了月相的变化规律和日月食的成因。在《梦溪笔谈》中,沈括还对凹面镜成像、凹凸镜的放大和缩小作用作了通俗生动的论述。他对我国古代传下来的所谓“透光镜”的透光原因也作了一些科学解释,推动了后来对“透光镜”的研究。
在声学方面,沈括在《梦溪笔谈》中精心设计了一个声学共振实验。他剪了一个纸人,把它固定在一根弦上,弹动和该弦频率成简单整数比的弦时,它就振动使纸人跳跃,而弹其它弦时,纸人则不动。沈括把这种现象叫做“应声”。用这种方法显示共振是沈括的首创。在西方,直到十五世纪,意大利人才开始做共振实验。至今,在某些国家和地区的中学物理课堂上,教师还使用这个方法给学生做关于共振现象的演示实验。
原文阅读: 宋代是中国古代数学最辉煌的时期之一。北宋大科学家沈括的名著《梦溪笔谈》中,有10多条有关数学的讨论,内容既广且深,堪称我国古代数学的瑰宝。
沈括最重要的数学探讨是隙积术和会圆术。隙积术在我国数学史上开辟了高阶等差级数求和的研究领域,对高阶等差级数的研究始自沈括。
所谓“隙积”,指的是有空隙的堆积体、例如酒店中堆积的酒坛、叠起来的棋子等,这类堆积体整体上就像一个倒扣的斗,与平截头的长方锥(刍童)很像。但是隙积的边缘不是平的,而中间又有空隙,所以不能照搬刍童的体积公式。沈括经过思考后,发现了正确的计算方法。他以堆积的酒坛为例说明这一问题:设最上层为纵横各2个坛子,最下层为纵横各12个坛子,相邻两层纵横各差1坛,显然这堆酒坛共11层;每个酒坛的体积不妨设为1,用刍童体积公式计算,总体积为3784/6,酒坛总数也应是这个数。显然,酒坛数不应为非整数,问题何在呢?沈括提出,应在刍童体积基础上加上一项“(下宽-上宽)×高/6”,即为110/6,酒坛实际数应为(3784+110)/6=649。加上去的这一项正是一个体积上的修正项。在这里,沈括以体积公式为基础,把求解不连续的个体的累积数(级数求和),化为连续整体数值来求解,可见他已具有了用连续模型解决离散问题的思想。
会圆术是对圆的弧矢关系给出的比较实用的近似公式,主要思想是局部以直代曲。沈括进一步应用《九章算术》中弧田的面积近似公式,求出弧长,这便是会圆术公式。沈括得出的虽是近似公式,但可以证明,当圆心角小于45°时,相对误差小于2%,所以该公式有较强的实用性。这是对刘徽割圆术以弦(正多边形的边)代替圆弧思想的一个重要佐证,很有理论意义。后来,郭守敬、王恂在历法计算中,就应用了会圆术。
在《梦溪笔谈》中,沈括还应用组合数学法计算得出围棋可能的局数是3 361种,并提出用数量级概念来表示大数3 361的方法。沈括还在书中记载了一些运筹思想,如将暴涨的汴水引向古城废墟来抢救河堤的塌陷,以及用挖路成河、取土、运输,最后又将建筑垃圾填河成路的方法来修复皇宫等。沈括对数的本质的认识也很深刻,指出:“大凡物有定形,形有真数。”显然他否定了数的神秘性,而肯定了数与物的关系。他还指出:“然算术不患多学,见简即用,见繁即变,乃为通术也。”
三、关于梦溪笔谈的资料
梦溪笔谈书名。北宋沈括撰。这是一本有关历史、文艺、科学等各种知识的笔记文学体裁,因写于润州(今江苏镇江)梦溪园而得名。
《梦溪笔谈》是宋朝的沈括所着的笔记体着作,大约成书于1086年~1093年,收录了沈括一生的所见所闻和见解。
现存《梦溪笔谈》分为26卷,分故事、辩证、乐律、象数、人事、官政、权智、艺文、书画、技艺、器用、神奇、异事、谬误、讥谑、杂志、药议17个门类共609条。内容涉及天文学、数学、地理、地质、物理、生物、医学和药学、军事、文学、史学、考古及音乐等学科。《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技术史上的重要文献,百科全书式的着作。
在数学方面开创了“隙积术”和“会圆术”。天文方面指出极星不在天极;得出冬至日长、夏至日短等结论。并且对天文仪器也有所改进。历法上大胆创新,提出《十二气历》。地理学方面以流水侵蚀作用解释奇异地貌成因。物理方面记载了磁偏角、凹面镜成像实验和声音共振实验。书中还记述当时一些重大科技成就,如指南针、活字印刷术、炼铜、炼钢、石油等。其中“石油”一词是在该书中首次提出的,并且沿用至今。
沈括在晚年用写成《梦溪笔谈》二十六卷,再加上《补笔谈》三卷和《续笔谈》,共列有条文六百零九条,遍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地学、生物以及冶金、机械、营造、造纸技术等各个方面,内容十分广泛、丰富,是中国科学史的重要著作。《梦溪笔谈》中所记述的许多科学成就均达到了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英国著名科学史专家李约瑟称《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梦溪笔谈》中涉及物理学方面的内容主要有声学、光学和磁学等各方面,特别是在磁学方面的研究成就卓著。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留下了历史上对指南针的最早记载。他在书卷二十四《杂志一》中记载:“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偏东,不全南也。”这是世界上关于地磁偏角的最早记载。西方直到公元1492年哥伦布第一次航行美洲的时候才发现了地磁偏角,比沈括的发现晚了四百年。沈括在《梦溪笔谈》的《补笔谈》第三卷中《药议》中又记载道:“以磁石磨针锋,则锐处常指南,亦有指北者,恐石性亦不同。”沈括不仅记载了指南针的制作方法,而且通过实验研究,总结出了四种放置指南针的的方法:把磁针横贯灯芯、架在碗沿或指甲上,以及用丝线悬挂起来。最后沈括指出使用丝线悬挂磁针的方法最好。
在光学方面,《梦溪笔谈》中记载的知识也极为丰富。关于光的直线传播,沈括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为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这一性质。他在纸窗上开了一个小孔,使窗外的飞鸟和楼塔的影子成像于室内的纸屏上面进行实验。根据实验结果,他生动的指出了物、孔、像三者之间的直线关系。此外,沈括还运用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形象的说明了月相的变化规律和日月蚀的成因。在《梦溪笔谈》中,沈括还对凹面镜成像、凹凸镜的放大和缩小作用作了通俗生动的论述。他对我国古代传下来的所谓“透光镜”的透光原因也作了一些科学解释,推动了后来对“透光镜”的研究。
在声学方面,沈括在《梦溪笔谈》中精心设计了一个声学共振实验。他剪了一个纸人,把它固定在一根弦上,弹动和该弦频率成简单整数比的弦时,它就振动使纸人跳跃,而弹其它弦时,纸人则不动。沈括把这种现象叫做“应声”。用这种方法显示共振是沈括的首创。在西方,直到十五世纪,意大利人才开始做共振实验。至今,在某些国家和地区的中学物理课堂上,教师还使用这个方法给学生做关于共振现象的演示实验。
原文阅读: 宋代是中国古代数学最辉煌的时期之一。北宋大科学家沈括的名著《梦溪笔谈》中,有10多条有关数学的讨论,内容既广且深,堪称我国古代数学的瑰宝。
沈括最重要的数学探讨是隙积术和会圆术。隙积术在我国数学史上开辟了高阶等差级数求和的研究领域,对高阶等差级数的研究始自沈括。
所谓“隙积”,指的是有空隙的堆积体、例如酒店中堆积的酒坛、叠起来的棋子等,这类堆积体整体上就像一个倒扣的斗,与平截头的长方锥(刍童)很像。但是隙积的边缘不是平的,而中间又有空隙,所以不能照搬刍童的体积公式。沈括经过思考后,发现了正确的计算方法。他以堆积的酒坛为例说明这一问题:设最上层为纵横各2个坛子,最下层为纵横各12个坛子,相邻两层纵横各差1坛,显然这堆酒坛共11层;每个酒坛的体积不妨设为1,用刍童体积公式计算,总体积为3784/6,酒坛总数也应是这个数。显然,酒坛数不应为非整数,问题何在呢?沈括提出,应在刍童体积基础上加上一项“(下宽-上宽)×高/6”,即为110/6,酒坛实际数应为(3784+110)/6=649。加上去的这一项正是一个体积上的修正项。在这里,沈括以体积公式为基础,把求解不连续的个体的累积数(级数求和),化为连续整体数值来求解,可见他已具有了用连续模型解决离散问题的思想。
会圆术是对圆的弧矢关系给出的比较实用的近似公式,主要思想是局部以直代曲。沈括进一步应用《九章算术》中弧田的面积近似公式,求出弧长,这便是会圆术公式。沈括得出的虽是近似公式,但可以证明,当圆心角小于45°时,相对误差小于2%,所以该公式有较强的实用性。这是对刘徽割圆术以弦(正多边形的边)代替圆弧思想的一个重要佐证,很有理论意义。后来,郭守敬、王恂在历法计算中,就应用了会圆术。
在《梦溪笔谈》中,沈括还应用组合数学法计算得出围棋可能的局数是3 361种,并提出用数量级概念来表示大数3 361的方法。沈括还在书中记载了一些运筹思想,如将暴涨的汴水引向古城废墟来抢救河堤的塌陷,以及用挖路成河、取土、运输,最后又将建筑垃圾填河成路的方法来修复皇宫等。沈括对数的本质的认识也很深刻,指出:“大凡物有定形,形有真数。”显然他否定了数的神秘性,而肯定了数与物的关系。他还指出:“然算术不患多学,见简即用,见繁即变,乃为通术也。”
关于梦溪笔谈二则的问题,通过《关于《梦溪笔谈》》、《关于梦溪笔谈的资料》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梦溪笔谈二则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