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文章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158文章网 > 范文示例 > 半部论语治天下,半部论语可修身,《论语》全文品读系列第一篇!

半部论语治天下,半部论语可修身,《论语》全文品读系列第一篇!

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论语全文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半部论语治天下,半部论语可修身,《论语》全文品读系列第一篇!和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意思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 半部论语治天下,半部论语可修身,《论语》全文品读系列第一篇!
  • 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意思
  • 半部《论语》治天下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 “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出自哪里,半部论语真的能治天下吗?
  • 一、半部论语治天下,半部论语可修身,《论语》全文品读系列第一篇!

    《论语》篇幅较大,全文共20篇,分20次发布,每次一篇,每篇都配有朗读音频及译文和赏析。希望与大家一起学习和践行孔子的伟大思想。看全文可关注本头条号,看连载。

    《学而第一》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 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 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 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5.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译文】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 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 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 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9.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译文】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10.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译文】 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 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 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1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译文】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 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 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13.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译文】 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 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 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15.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文】 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 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 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 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 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赏析】

    第一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 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 没有什么连贯性。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 “时”不能解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而且,这三句 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连贯的。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 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 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

    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而本篇所讲的自省,则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孔子提出了君子应当具有的品德,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庄重威严、认真学习、慎重交友、过而能改等项。

    在第10章中通过子禽与子贡两人的对话,把孔子的为人处世品格勾划出来。孔子之所以受到各国统治者的礼遇和器重,就在于孔子具备有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的道德品格。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 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 知识。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 摆在第二位。

    孔子办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的。事实上,历史上的任何阶级, 无论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教育都是为其政治服务的,尤其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行和政治 表现,把“德”排在“识”的前面,这是阶级的需要。他们就是要培养适应本阶级要求的各方面人才。

    14章重点提到对于君子的道德要求。孔子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 他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作为君子应该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这是值得借鉴的。

    一、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意思

    论语里有学习方法、态度 和修身做人的态度 精通论语就可以治理天下 典故半部论语治天下赵匡胤有一柄“柱斧”从不离手。那是一个象牙柄水晶头的斧头,很名贵,打起人来也很疼。公元967年,当时是宋太祖的乾德五年。当时,君臣几个人谈起年号来,赵匡胤对“乾德”这个年号相当得意。赵普跟着拍马屁,列举了几年来不少好事,然后归功于赵匡胤改的这个年号。谁知,旁边站着一位名叫卢多逊的翰林学士,极有学问,而且死看不上赵普。他等赵普特别起劲地拍完马屁后,不动声色地说了一句:“可惜,乾德是伪蜀用过的年号。”皇帝大吃一惊,马上命人去查。结果真是前蜀的年号,而且是亡国的年号。这一下赵匡胤的羞惭恼怒可想而知。想起赵普这厮身为宰相,却不读书不看报,让自己在天下臣民面前出了这么大的一个洋相,真是可恶万分。皇帝阴沉着脸在那儿运气,坐了半天,实在还是压不住心头的怒火,便招手叫道:“赵普过来。” 赵普以为要挨那柱斧的揍了,就战战兢兢地走向御案前,只见皇帝拿起御笔,蘸饱了黑墨,在赵普脸上就是一阵乱写乱画,弄得他满脸满身翰墨淋漓。一边涂,皇帝还一边骂:“你不学无术,怎么比得上卢多逊?” 从此,大宋宰相赵普受此奇耻大辱,开始发愤读书。他有一个大书匣,不许别人动。人们只是看到他每天从里面拿出一本书来读,但是谁也不知道是什么书。等到这位宰相死后,人们打开书匣,发现里面只有《论语》。从此以后,赵普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就传遍天下了。 在赵匡胤攻城略地之后,他制定了这些政策制度、祖宗家法。大宋帝国的“郁郁乎文哉!”就是在此基地上,成长起来的。赵匡胤和他子孙那个时代是中国经济、文化达到巅峰的时代,是中国在全世界最文明、最发达的时代。这一切,可能都与它的开国皇帝、好汉赵匡胤的那个“卧榻”情结有关。论语: 孔子言论的汇编,儒家最重要的经典。由孔子门生及再传弟子集录整理,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的主要资料。

    二、半部《论语》治天下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精通《论语》就可以治理天下。这句话道出了《论语》在修身、治国方面的作用。
    半部论语治天下
    【拼音】:bàn bù lún yǔ zhì tiān xià
    【释义】:旧时用来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重要。
    【出处】:典出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宋初宰相赵普,人言所读仅只《论语》而已。太宗赵匡义因此问他。他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出自哪里,半部论语真的能治天下吗?

    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主张仁政、克己复礼,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晚年的时候,他周游列国四处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可惜没人采纳他的主张。在孔子死后,他的学生根据他的言谈举止写成了《论语》。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样的说法的说法出自哪里呢?

    “半部论语治天下”最早出自林駧所撰写的《古今源流至论》,在前集卷八《儒吏》中这样写道:“赵普,一代勋臣也,东征西讨,无不如意,求其所学,自《论语》之外无余业。赵普曰:《论语》二十篇,吾以一半佐太祖定天下”。这句话的意思是:赵普是一代功臣,曾经东征西讨,战无不胜。除了《论语》,他没有看过其他书籍。赵普曾经说:“《论语》有二十篇,,我只用了其中的一半就辅佐太祖平定了天下。”由此,“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就这样传开了。

    半部《论语》真的能治天下吗?我对此还是持怀疑态度的。不可否认,《论语》的确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但学了半部真能够治理天下了吗?在中国历史上,记载了赵普凭借半部《论语》治理天下的这个事迹仍待考证。很多人看了林駧所撰写的《古今源流至论》,对于“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深信不疑。但有专门的历史专家去考证,在历史上流传的非常广泛的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其实在赵普那个年代,甚至在赵普死后的很多年度没有过这样的说法。

    真正有这个说法是在元代之后,当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收到了佛、道的猛烈冲击。为了挽回儒家思想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所以人们对这一事例大肆宣传。

    关于论语全文的问题,通过《半部《论语》治天下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出自哪里,半部论语真的能治天下吗?》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论语全文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

    本文标签:论语全文(1)

    相关阅读

    关键词不能为空

    范文示例_作文写作_作文欣赏_故事分享_158文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