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文章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158文章网 > 范文示例 > 廉颇不是老将 扁鹊和鬼谷子生平好似穿越者 这些战国名人总让人误会

廉颇不是老将 扁鹊和鬼谷子生平好似穿越者 这些战国名人总让人误会

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战国时期的名人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廉颇不是老将 扁鹊和鬼谷子生平好似穿越者 这些战国名人总让人误会和战国的著名名人有哪些?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 廉颇不是老将 扁鹊和鬼谷子生平好似穿越者 这些战国名人总让人误会
  • 战国的著名名人有哪些?
  • 一个人才辈出的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名人都有谁?
  • 春秋战国时期有哪些名人
  • 一、廉颇不是老将 扁鹊和鬼谷子生平好似穿越者 这些战国名人总让人误会

    有些名人也像假古董一样,你看他是东周的,其实他的生平跨越了东周和西周,仔细看好像是上周才被制造出来的神话人物。

    比如著名的神医扁鹊,扁鹊最著名的病人蔡桓公的身份就很扑朔迷离。春秋时期有一个蔡桓侯,按照春秋战国时期的尊称,他也可以被叫做蔡桓公,公是尊称,比如齐桓公的正式爵位是侯爵,但当时的人们都尊称他为齐桓公。蔡桓侯在公元前695年去世,是地地道道的春秋诸侯。关于这个蔡桓公是谁,《韩非子》和《史记》中给出了不同的说法。《韩非子》是这个事件的始作俑者,全书只说“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没说事件发生的地点。《史记》成书比《韩非子》晚得多,讳疾忌医的故事照搬了《韩非子》,但人物变成了齐桓侯(扁鹊过齐,齐桓侯客之)。因此这个蔡桓公被很多人考证出是田氏齐国的桓侯田午,因为有田午迁都上蔡的说法,所以齐桓侯也被叫做蔡桓公(也是为了区分姜家的齐桓公)。这个老田家的蔡桓公是在前357年去世的,两者时间差了近340年。

    这并不是扁鹊故事中唯一的BUG,在司马迁笔下扁鹊还给赵简子看过病,赵简子去世的时间是在公元前 476年,他的病被扁鹊看好,因此看病时间肯定比去世时间提前,也就是说就算扁鹊同时给老田家的君主和赵简子看过病,这时间也差了100多年。这还不是最离谱的,司马迁笔下的扁鹊还给虢国太子看过病,历史上有五个虢国,它们分别在公元687年(小虢国)、公元前767年(东虢国)、公元前658年、公元前655年灭亡(还有一个灭亡时间不明,但在晋国早期就灭亡了),总之没有一个虢国能挺过公元前650年。这五个虢国灭亡时,别说赵简子没出生,赵氏家族的二代目赵共孟也才刚刚在晋国发迹。司马迁笔下的扁鹊还真就是一个人,司马迁专门写了扁鹊遇到仙人,得到特异功能的故事,太史公似乎认为让扁鹊穿越几百年不是大问题。

    同样被神话的人还有鬼谷子,在鬼谷子故事中孙膑、庞涓、苏秦、张仪都是他的学生,但这四个学生的生平也差了上百年。庞涓在公元前341年战死,孙庞斗智发生在公元前354年到公元前341年之间,他们两人步入职场也在公元前360年左右,公元前370年左右两人都在鬼谷门读书似乎很正常。他们的小师弟苏秦去世时间是在公元前284年,张仪是在公元前309年,四个师兄弟去世时间相差了60多年,活动时间也有近百年的差距,真让人有他们是在神仙洞府学习的感觉。

    扁鹊和鬼谷子都是半神话的人物,廉颇这个真人却被人屡屡弄错年纪。在几乎所有版本的将相和故事中,廉颇都是一位老将,实际上他的年纪很可能比蔺相如要年轻。廉颇军事生涯从秦昭王时代横跨到了秦王政时代,他年老时被赵国征召的年份是公元前237年,而他第一次出场攻克阳晋、官拜上卿的年份是公元前283年,中间有足足46年。廉颇就算在七十多岁的年纪被赵国重新征召,他第一次扬名立万的年纪也不超过30岁,廉颇的一生才是让人羡慕嫉妒恨的一生。

    廉颇的上卿职位其实很高,甚至比一国宰相还高。在西周时期上卿都是各个诸侯国仅次于国君的执政者,原本上卿都是周天子直接任命的,可以分走诸侯国国君大半兵权,到了春秋时期,各国上卿战时充当统帅、平时充当执政官,晋国的六卿就把晋国国君架空,齐国的上卿田氏更是完成了鹊巢鸠占。战国时期的上卿没了过去的实权,但地位依旧,廉颇不甩蔺相如可是有资本的。廉颇和蔺相如其实都是上卿(所谓位居廉颇之上,可能就是上卿排名),廉颇又是三十出头的年纪(渑池会在公元前279年),年轻气盛就闹出了纷争。

    廉颇和蔺相如两人中去世较早的其实是蔺相如,蔺相如在长平之战时期去世,蔺相如去世时秦王政刚好出生,廉颇反而活到了赵王偃八年以后,距离赵国灭亡没有几年。长平之战距离廉颇扬名立万的年份已经有了二十多年,他在长平之战中算是老将,但在将相和中可不能看作是老将。因为将相和时期,廉颇如果是五六十岁的老将,那么到了秦王政时期,他可就是上百岁的老人家了,怎么可能完成一连串猛男秀。

    古人的年纪有些不能细究,司马迁的记载也不能全信,仔细看历史,才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一、战国的著名名人有哪些?

    【墨子】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政治家(约前468—前376)。墨家学派创始人。名翟,宋国人,一说鲁国人。宋昭公时曾为宋国大夫。出身贫贱,生活俭朴。早年曾习儒术,后另立新说,成为儒学的主要反对派。率徒奔波于齐、鲁、宋、楚、卫、魏国之间,多次制止战争。提出“兼相爱,交相利”之说,主张发展生产,限制消费;强调节用、节葬,非乐,非攻;主张尚贤、尚同,反对世袭特权。认为天有意志,为宇宙之主宰;又提出“非命”之说,认为夭寿、安危、治乱不在于天命,而在于人力,主张以强力改变生活境遇。提出“三表”法,以检证言论之是非,又有“取名”、“察类”、“明故”之论,奠立了中国逻辑学的基础。其学说在战国时期与儒学并称“显学”,影响颇广;学派中带有宗教迷信色彩。其思想体现于《墨子》一书。

    【魏文侯】(?—396)战国时魏国的建立者(前445—前396)。名斯(一作都)。在位期间,以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等贤者为师,任用李悝为相,吴起为将,西门豹为邺(今河北临漳西南)令。兴修水利,奖励耕战,进行封建制的改革。又取秦河西(今黄河与北洛水间),灭中山国,使魏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国。

    【齐宣王】(?—前301)战国时齐国国君(前319—前301)。田氏,名辟疆。公元前314年乘燕内乱,派兵攻占燕国,后因齐军残暴,被燕国人民赶出。又继其父威王置稷下学宫,广招学者讲学。

    【秦孝公】(前381—前338)战国时秦国国君(前361—前338)。名渠梁。在位时,广招人才,命群臣献富国强兵之策,任用商鞅变法。前350年迁国都至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进一步进行变法。自此国力日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楚怀王】(?—前296)战国时楚国国君(前328—前299)。名熊槐。曾被山东六国推为纵约长。又乘越内乱,攻灭越国,设郡江东。但他排斥改革派,误信秦说客张仪,毁坏齐、楚联盟;先后败于秦、齐,失去汉中等地。前299年入秦被扣,死于秦。

    【赵武灵王】(?—前295)战国时赵国国君(前325—前299)。名雍。公元前302年进行军事改革,建立强大骑兵,改穿胡服(北方少数族服装),便于骑射。先后灭中山,破林胡、楼烦,国势强盛。公元前299年传位于王子何,自称主父。后因内讧,被李兑困死于沙丘宫。

    【燕昭王】(?—前279)战国时燕国君(前311—前279)。名职,燕王哙之庶子(一说为流亡在韩的公子职。值燕国内乱,燕王哙被杀。他被赵国遣乐池护送回国即位)。他即位于齐国破燕之后,为恢复国家安定,故锐意改革政治,招徕人才,燕国得以富强。燕昭王二十八年(前284)他联合秦、楚、燕、韩、赵等攻破齐国,占领齐国70余城。

    【燕太子丹】(?—前226)战国末年燕王喜的太子。名丹。曾在秦国为人质,后逃归。当时秦已攻灭韩、赵等国,次将及燕。他阴谋以暗杀秦王政来阻挡秦国的兼并之势。于燕王喜二十八年(前227年)派荆轲入秦行刺,未遂。次年秦军攻破燕国,他逃奔辽东,被燕王喜斩首献给秦国。

    【跖】春秋战国之际人民起义领袖。名跖,一作蹠,又称盗跖。

    【李悝】(约前455—前395)又作“李克”。战国初年政治家、法家。曾任魏文侯相,实行变法。主张“食有劳而禄有功”、“赏有贤”、“罚必当”,废除贵族特权;推行“尽地力”政策,统一分配土地,鼓励农业生产;确立封建法制,使魏富强。所著《法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较完整的法典。

    【西门豹】战国魏文候时邺(今河北临漳西南)令。曾破除“河伯娶妇”陋俗,开凿水渠十二条,引漳水灌田,促使生产发展。

    【吴起】(?—前381)战国时兵家。卫左氏(今山东曹县北)人。先后在鲁、魏为将,善用兵,以功擢为魏西河守。文候死,遭陷害,投楚,旋任令尹,辅助楚悼王变法。打击旧贵族,裁汰冗官,整顿机构。选贤能,明法令。促进了楚国富强。悼王死,他被贵族杀害。变法失败。

    【商鞅】(约前390—前338)战国时政治家。卫国人。公孙氏,名鞅。又称卫鞅。本为魏相公叔痤家臣,应召入秦,向孝公献富强之术,被重用。前356年任左庶长,旋以军功晋升大良造。主持变法达20年。前350年秦迁都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第二次变法。废井田制,推行农战政策;制定新亩制和度量衡;改革区划,加强中央集权,加强武备,秦国因此富强。后败魏,俘公子印,被封于商(今陕西商县东南),号商君。孝公死,被旧贵族诬陷,车裂而死。有《商君书》传世。

    【孙膑】战国时期齐国人。孙武的后代。早年曾与庞涓同学兵法,庞涓被任为魏惠王将军后,忌其才能,派使者骗到魏国,编织罪名,处以膑刑(去膝盖骨),因此称作孙膑。后被齐威王任为军师,攻魏救韩,指挥了著名的桂陵、马陵大战。著有《孙膑兵法》,为中国古代著名的兵书。

    【庞涓】战国时魏将。早年与孙膑同师学兵法。公元前354年率魏军围赵都邯郸,次年齐派兵救赵,齐军在孙膑策划下,出兵袭魏大梁,迫使他回兵救援,于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中伏被擒。公元前342年领兵攻韩,次年齐救韩,采用孙膑逐日减灶之策,诱使他日夜追击,在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中伏大败、太子申被俘,涓自杀。

    【公孙衍】战国纵横家。魏国阴晋(今陕西华阴东)人。号犀首。曾入秦为大良造。后为魏将,首倡合纵抗秦。公元前323年发起燕、赵、韩、魏、中山“五国相王”。公元前319年任魏相。

    【苏秦】(?—前284)战国策士,纵横家。字季子,东周洛阳人。自公元前334年始,他以合纵策先后游说燕、赵、韩、魏、齐、楚六国并力抗秦,获得成功。他任纵约长,挂六国相印,还被赵封为武安君。合纵策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秦国吞并六国的计划,以后纵约为秦国所破坏。不久齐宣王因燕丧伐燕,他向燕昭王进策,被派入齐行反间计。后为嫉恨他的齐国大夫刺杀。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战国纵横家书》有其书信和游说辞十六章。

    【张仪】(?—前310)战国策士,纵横家。魏国贵族后裔。公元前328年任秦相,封武信君。迫使魏献上郡,助秦惠文君称秦王,以连横策游说各国,破坏合纵之约。谋划瓦解齐楚联盟,夺楚地汉中。武王即位,入为魏相,旋卒。

    【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受业于子思门人。周游齐、宋、滕、薛、魏等国,做过齐宣王客卿,后不见用,退而著述以终。推崇周制,以继承孔学为志,将其“仁”学发展为“仁政”说。主张省刑薄税,制民恒产。拒杨、墨之学,倡王道政治,以土地、政事、人民为政之三宝,肯定“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不仁不义不可为君,不可诛之。提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认为人有良知良能,只需发挥仁、义、礼、智四大善端,便可以“知天”。又提出不动心、求放心,存夜气、养浩然之气的精神修养途径。另阐述伦理学与认识论相统一的天人合一之论。阐发子思之学,继承孔子之说,成思孟学派,为孔学正宗,有“亚圣”之誉。著作有《孟子》十一篇。

    【庄子】(约前369—前286)战国时哲学家,道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曾做过蒙地方的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与惠施友善。家贫,曾借粟于人。相传楚威王聘为楚相,坚辞不就。继承发挥老子思想,以“道”为世界的本原,认为道“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无为无形,可得而不可见。又以为万物无时不变化推移,原因在于其内部有两种力量互相作用。但又认为,事物之间本质上无差别。要求人们安时处顺,逍遥自得,顺应世俗,随遇而安。为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善用寓言,富有浓厚的文学气息和浪漫主义色彩,颇有艺术价值。著作有《庄子》(其中外、杂篇为其后学所作)。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中国最早的诗人。名平,字原。又自称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楚人,故里传为今湖北秭归县。是与楚王同姓的贵族。初辅佐怀王,历任左徒、三闾大夫。力主彰明法度,举贤授能,联齐抗秦。在同保守贵族子兰、靳尚等人的斗争中,遭逸去职。顷襄王时被放逐,长期流浪在沅湘流域,因而接近人民,对黑暗现实日益不满。秦兵攻破楚都郢之后,痛感无力挽救祖国的危亡,政治理想不能实现,于是投汩罗江自杀。其代表作《离骚》,强烈地表达了进步的政治思想,愤世嫉俗的高洁品格,热爱祖国和人民的炽热感情和献身精神。此后,骚体便成为一个新的诗歌样式。

    【石申】(约前4世纪)战国时魏国人。天文学家。著有《天文》8卷,西汉后被尊称为《石氏星经》。其中有关121颗恒星的赤道坐标位置的记载,公认是现已知世界最早的星表。为后人进行许多天体测量奠定了基础。

    【甘德】战国中期天文学家。楚国人,一说齐国人。与石申测定记录黄道附近的恒星位置,为世界上最早的恒星表。据传他测定恒星118座,511个。著有《天文星占》八卷(佚)。后人将其与石申的《天文》合为《甘石星经》。

    【扁鹊】(约前407—前310)战国时医药学家。姓秦,名越人。渤海郡鄚(今河北任丘)人。反对巫术治病,有丰富医疗知识,曾游走各地行医,擅长各科。《史记》、《战国策》里载有他的传记和病案,并推崇他为脉学创始人。

    【白起】(?—前257)又称“公孙起”。战国时秦国名将。郿(今陕西眉县)人。昭王时官至大良造,屡战获胜。秦昭王二十九年(前278年)攻克楚都郢,因功封武安君。长平之战中采诱敌深入、分割包围、切断赵后路之策大败赵军,杀赵括,坑杀其俘虏40余万。后为相国范睢逼迫自杀。

    【赵括】(?—前260)战国时赵将。马服君赵奢之子,故称马服子。一味纸上谈兵,实际不会指挥作战。赵孝成王六年(前260年),赵中秦反间计,用他代廉颇指挥长平之战。大举出击,被秦将白起围困,中箭死。赵军战俘40余万尽被坑杀。

    【孟尝君】战国时齐国贵族,四公子之一。名田文。因封于薛(今山东滕县东南),又称薛公,号孟尝君。门下有食客数千。秦昭王时曾入为秦相,不久逃归,后为齐湣王相国。曾联合韩、魏击败楚、秦。齐湣王七年】(前294年)因贵族田甲叛乱事,为湣王所疑,谢病归薛,不久出奔至魏,任相国。曾西合秦、赵与燕共伐破齐。齐襄王立,孟尝君遂保持中立,不久复与莫联合相亲。死后诸子争立,领地薛为齐、魏共同攻灭。

    【田文】即孟尝君。

    【庄蹻】1、楚怀王时人民起义领袖。一名企足。后世常以蹻与跖并称。2、又作庄豪。战国楚将。楚顷襄王时入滇,后据以称王,号庄王。一说即楚庄王后裔。
    【李冰】战国末水利家,四川人。秦昭王时任蜀郡守。公元前256—前251年主持修建都江堰,并在四川兴建许多水利工程。

    【信陵君】(?—前243)战国时魏国贵族。战国四公子之一,安釐王之弟。名魏无忌,号信陵君。有食客3千,魏王忌其贤能不以国政任之。魏安釐王二十年(前257年),秦围赵都邯郸,他窃得兵符,杀将军晋鄙,夺得兵权,率兵救赵,大败秦军。居赵国10年后,回魏国上大将军,联合5国击退秦将蒙骜的进攻。有《魏公子兵法》,今佚。

    【魏无忌】即“信陵君”。

    【平原君】(?—前251)战国赵国贵族,战国四公子之一。惠文王之弟,名赵胜,号平原君。任赵相。有食客数千人。赵孝成王七年(前259年),秦军围赵都邯郸(今属河北),他遣食客毛遂游说楚王合纵,散家产以资坚守。后求得魏、楚救援,终败秦兵。

    【赵胜】即“平原君”。

    【范睢】(?—前255)或作“范且”。字叔,战国时魏国人,以善辩知名。曾化名张禄,因秦谒者王稽所荐得入秦为客卿。他以远交近攻,伐魏收韩之策说动秦昭王,并于秦昭王四十一年(前266年),劝说其废掉擅权的宣太后,驱逐太后母弟相国穰侯魏冉等,以加强集权。被任为相国,封应(今河南宝丰西南)侯。他执政期间,曾纵反间计于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大破赵军。但因忌妒白起战功,迫其自杀。后因所善郑安平兵败降赵,王稽也被杀,惧而谢病归相印,不久即死去。

    【春申君】(?—前238)战国时楚国贵族,战国四公子之一。名黄歇,号春申君。楚考烈王时任令尹,封地淮北12县,后改封于吴(今江苏苏州)。门下有食客3千。曾派兵马联合魏军救赵攻秦,后又灭鲁。考烈王死后,内讧中被舍人刺杀。

    【黄歇】即“春申君”。

    【廉颇】战国时赵国名将。赵惠文王时位居上卿,屡败齐、魏等国。长平之战中坚守3年,后因赵孝成王中秦反间计,改以赵括代之,致败。赵孝成王十五年(前251年),他击败燕军,任相国,封信平君。赵悼襄王时不得志,奔居魏国大梁(今河南开封)。老死于楚。

    【蔺相如】战国时赵国大臣。赵惠文王时,秦强索赵“和氏璧”。他受命携璧入秦,当廷陈词力争,终完璧归赵。赵惠文王二十年(前279年)随赵王赴渑池(今河南渑池西)与秦王相会。因善于应对,使赵王免遭屈辱,擢为上卿。对赵相廉颇能一再容忍谦让,使其感悟,成为知交。

    【荀子】(约前313—前238)战国末思想家、教育家。名况,号卿,赵国人。曾游学于齐,三任稷下学宫“祭酒”。批判地总结诸子学说,于儒学中推崇孔学而指斥思孟学派。政治上主张礼法兼用,王霸并行。批驳天命观念,否认鬼神迷信之说。提出天人之分观点,论证阐述“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但又认为天地运行“始则终,终则始,若环之无端也”。以为人之性“好利”、“疾恶”、“好声色”,若任其发展,必将在社会上产生暴乱。主张礼义教化,强调正名思想。认为“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注意对感性经验进行辨别验证。经济上主张开源节流,强本节用,发展农业生产,抑制商贾事业。著作存《荀子》。

    【韩非】战国末思想家,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出身韩国贵族。曾上书韩王变法,不用,乃发奋著书。创立了以法为本,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体系。其著作收集在《韩非子》中。哲学上提出“道”与“理”相区别,主张循名实而定是非,以参验言辞。注重对立面关系的研究,首次制定“矛盾”范畴,概括事物之对立关系。分历史为“上古”、“中古”、“近古”、“当今”诸阶段,提出历史进化观点,并以“人民众而货财寡”说明社会动乱的原因。

    【吕不韦】(?—前235)战国末政治家、思想家。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原为巨商,在赵都邯郸遇秦“质子”素公子异人(后名子楚),以为“奇货可居”,游说华阳夫人,使立其为秦太子。子楚(即庄襄王)继位后。任其为相,封文信侯。秦王政初继位,称其为“仲父”,仍掌政权。封邑有蓝田12县、洛阳10万户及燕所献河间(今河北献县东南)10城。执政时先后攻取周、赵、魏地,建三川、太原、东郡。有宾客3干,家僮万人。命门下汇合先秦各派学说,编成《吕氏春秋》,“兼儒、墨,合名、法”,故称杂家。秦王政亲政后,免职,旋被迁往蜀郡,忧惧自杀。

    【郑国】战国末水利家。韩国人。受韩命赴秦,企图以兴修水利消耗秦国力,阻止其吞并别国。其谋为秦所识破,但仍以他主持开凿郑国渠。此渠西引泾水,东注洛河,长达300余里,修好后溉田4万余顷。遂使“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

    【荆轲】(?—前227)战国末期刺客。卫国人。游历燕国,被太子丹尊为上卿,派他去行刺秦王政。秦王政二十年(前227年),他携秦逃将樊於期头颅和夹有匕首的督亢(今河北易县、涿县、固安一带)地图。献于秦。图穷而匕首现。即执以刺杀秦。不中,反被杀死。

    二、一个人才辈出的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名人都有谁?

    春秋的名人
    ·鲁庄公
    ·鲁闵公
    ·鲁桓公
    ·鲁隐公
    ·鲁隐公

    ·柳下惠
    ·颜回
    ·吴起
    ·师文
    ·郑子仪

    ·高渠弥
    ·郑昭公
    ·祭仲
    ·郑庄公
    ·郑庄公

    ·郑武公
    ·子产
    ·陈厉公
    ·陈灵公
    ·孔子

    ·季孙行父
    ·廉吏楷模季文子
    ·左丘明
    ·曹刿
    ·鲁班

    ·伍子胥
    ·孙武
    ·吴王夫差
    ·吴王姬僚
    ·吴王阖闾

    ·吴王寿梦
    ·齐国商人范蠡
    ·西施
    ·范蠡
    ·鹿郢
    ·勾践
    ·允常
    ·晋献公
    ·晋惠公
    ·晋怀公

    ·晋文公
    ·晋灵公
    ·晋成公
    ·晋景公
    ·赵衰

    ·晋襄公
    ·子产
    ·叔向
    ·赵鞅
    ·李悝

    ·李冰
    ·商鞅
    ·晏婴
    ·吴王僚
    ·专诸

    ·赵衰
    ·百里奚
    ·蹇叔
    ·鲍叔牙
    ·狐偃

    ·介之推
    ·管仲
    ·晋文公
    ·秦穆公
    ·楚庄王

    ·周桓王
    ·齐桓公
    ·宋襄公
    ·周平王
    ·秦襄公
    ·郑庄公
    ·孙膑
    ·庞涓
    ·孔子
    ·鬼谷子

    ·昌平君
    ·吴起
    ·伯禽
    ·微子
    ·墨子

    战国名人:
    屈原 即屈平。

    靳尚 战国时楚国大臣。

    宋玉 战国时文学家。楚国人。

    廉颇 战国时赵国将领。曾大破燕军,任相国,封信平君。有“负荆请罪”事。

    蔺相如 战国时赵国大臣。有“完璧归赵”事。

    触龙 战国时赵国大臣。一作触詟。

    赵胜(?-前251) 战国时赵国宗室大臣。惠文王之弟,任赵相。“战国四君”之一。

    平原君 即赵胜。

    赵奢 战国时赵国将领。曾大破秦军,以功封马服君。

    赵括(?-前260) 战国时赵国将领。赵奢之子,人称马服子。只知纸上谈兵。统兵败于秦军白起,四十万人被坑杀。

    鲁仲连 战国时齐国人。一称鲁连。常为人排难解纷,不受酬报。

    毛遂 战国时人,平原君门下食客。曾自荐随平原君赴楚,说服楚王同意赵楚合纵。

    虞卿 战国时人。善于料事揣情。在赵为上卿,后辞赵至魏。

    公孙龙(约前320-前240) 战国后期名辩思想家。字子秉,赵国人。“白马非马”即其观点。

    尹文 战国时思想家。齐国人。

    邹衍(约前305-前240) 战国时思想家、阴阳家代表人物。一作驺衍。齐国人。学究天人,雄于辩口。

    魏无忌(?-前243) 战国时魏宗室大臣。昭王少子,安厘王异母弟,“战国四君”之一。

    信陵君 即魏无忌。

    侯嬴(?-前257) 战国时魏国人。以重诺守信名传后世。

    朱亥(?-前257) 战国时魏国人。有勇力。曾刺杀魏将晋鄙,解邯郸之围。

    黄歇(?-前238) 战国时楚国大臣。“战国四君”之一。

    春申君 即楚国黄歇。

    荀况(约前313-前238) 战国后期思想家。又称荀卿(汉时避宣帝讳,改称孙卿),赵国人。在天道观上提出天人相分,人定胜天的观点;在认识论上,提出“行贵于知”的观点。

    荀子 即荀况。

    姬延(?-前256) 东周末代国王。慎靓王之子。前314-前256年在位。

    周赧王 即姬延。

    吕不韦(?-前235) 战国末秦国大臣。卫国濮阳人。所著《吕氏春秋》(一名《吕览》),为杂家代表作。

    甘罗 战国时秦国大臣。甘茂之孙。十二岁时因功而任秦国上卿。

    嫪毐(lǎo aǐ)(?-前238) 战国时秦国人。由吕不韦推荐为宦,受太后宠幸,受封为长信侯。

    郑国 战国末水利家。韩国人。所筑郑国渠为我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

    韩非(约前280-前233) 战国末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著有《韩子》(《韩非子》)五十五篇。

    尉缭 战国末秦国大臣。魏国大梁人。入秦为国尉,因称尉缭。今存《尉僚子》二十四篇。

    李牧(?-前228) 战国末赵国将领。长于用兵。

    王翦 战国末秦国将领。频阳人。长于用兵,以功封武成侯。

    燕太子丹(?-前226) 战国末燕王喜太子。曾派荆轲刺秦王不遂,被燕王喜斩首。

    荆轲(?-前227) 战国末卫国人。先世为齐人。好读书击剑。卫人称之为“庆卿”。游历至燕后,被称为“荆卿”(或“荆叔”)。刺秦王未遂被杀。

    高渐离 战国末燕国人。擅长击筑。曾于筑内暗放铅丸,扑击秦始皇未中被杀。

    樊于期(?-前227) 战国末秦国将领。因得罪秦王政叛逃至燕。后自刎献头于荆轲,以刺秦王。

    项燕(?-前233) 战国末楚国将领。下相人。勇而有谋。

    田光(?-前227) 战国末燕国人。以“节侠”自许。荐荆轲于太子丹,并自刎以壮其志。

    猗顿 战国时大工商业者。以经营河东盐池起家,而成巨富。

    郭纵 战国时大工商业者。赵国邯郸人。以经营铁冶成业致富。

    卓氏 战国末大工商业者。赵国人。以铁冶致富。

    孔氏 战国末大工商业者。魏国人。以铁冶为业。

    三、春秋战国时期有哪些名人

    1、孔子

    孔丘(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后代敬称孔子或孔夫子。生于鲁国陬邑,祖先为宋国人,东周春秋末期鲁国的教育家与哲学家,曾在鲁国担任官府要职。

    孔子为儒家创始人,其德性论五行思想(仁义礼智信)对邻近地区,如:朝鲜半岛、琉球、日本、越南、东南亚等有深远影响。

    2、老子

    李聃,名耳,字伯阳、外字聃,世人尊称为“老子”(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 生于东周的苦县厉乡曲仁里(原属陈国,后并入楚国,今河南省鹿邑县)。

    老子师从殷商末臣之商容,于东周春秋末之周守藏室任吏(柱下史)、春秋时代思想家,隐居邢台广阳山。此人有著作被人们广泛奉为《道德经》,是道家的经典、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3、墨子

    墨子是战国著名思想家、政治家、科学家、军事家。春秋末战国初期宋国(今河南商丘)人,一说鲁国(今山东滕州木石镇)人,约为前479年—前390年以内。他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等观点,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

    4、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济宁邹城)人。

    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树宸”,尊称为“亚圣”,《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

    5、荀子

    荀子(前316年?-前237年?),名况,受尊称为荀卿,又称孙卿,中国战国时代儒家学者和思想家,赵国人,曾担任齐国稷下学宫祭酒、楚国兰陵令,宣扬儒学和传授六经,批评子思、孟子等其他儒者及墨家、道家等其他学派,有韩非、李斯等弟子,著作后世编为《荀子》一书。

    荀子受誉为一代大儒,地位崇高,对后世特别是汉代的儒学思想与政治文化影响颇深,在宋、元、明三朝曾从祀于孔庙;但因其性恶论及曾抨击孟子,自宋代以来也受不少儒者批评,被视为孔门异端,甚至是法家人物。

    关于战国时期的名人的问题,通过《一个人才辈出的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名人都有谁?》、《春秋战国时期有哪些名人》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战国时期的名人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

    相关阅读

    关键词不能为空

    范文示例_作文写作_作文欣赏_故事分享_158文章网